手机阅读

平均数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12:18 页码:8
平均数教学设计(模板10篇)
2023-11-09 20:12:18    小编:ZTFB

时间是一把利剑,能够斩断懒惰和拖延的束缚。总结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总结的名人名言,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和灵感。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能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

学情分析:

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种运动?四(1)班的孩子也很爱运动,他们将进行踢毽子比赛,请你们来当裁判。

比总数,再引导看一般水平,女生每人6个,女生的一般水平就是6个。男生每人7个,男生的一般水平就是7,男生的一般水平比女生高。女生敢不敢再赛一场,让我们快来看看第二轮成绩。各位裁判,这一场,谁赢了?你怎么想的?女生:6+9+7+6=28男生:10+4+7+5=26在黑板上列式。

这一场女生胜利了。这一组一个请病假的男同学来上学了,正好赶上了这场比赛,他也要参加,你们同意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四(1)班的女生商量了一下,同意了,看到成绩后,就得意地笑了。女生为什么会得意地笑了?女生总共28个,男生总共30个呀?生:因为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比的是一般水平。

6、9、7、6个,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男生。

10、4、7、5、4,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和同桌讨论。汇报。

师小结:平均数常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二、巩固新知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生活中你有听过哪些平均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平均数的信息,咱们来看看。例子1:903路公交车,乘客平均等候时间是10分钟。例子2: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20年日均起降700架次飞机。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130厘米,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信息,估平均数,求平均数。谈建议。

三、拓展。

如果男生再加一人参加比赛,这名队员踢几个就能和女生打平手?思考并汇报。

四、课堂。

总结。

谈谈收获。

作业:书93页第1、2、3题。板书:

移多补少。

同样多。

一般水平。

求和平分。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二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三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四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五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xx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xx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六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文档为doc格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七

以往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引入,比较典型的是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顺利过渡到比平均数的环节上来。而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课,从比投篮技术的情境引入: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5个球,可是他对这一成绩似乎并不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这样使学时体会到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而使得一次投球的成绩很难代表小强的真实水平,应该再给他两次机会。小强又投了两次,很巧的是后两次投篮成绩都是5个,显然是张老师精心设计的,使学生意识到用5来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避免了学生不会计算平均数的尴尬。接着小林出场,小林第一次只投中了3个球,“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从而自然引出第二组数据:3个、5个、4个。可是也引出了麻烦: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怎么办?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也用5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显然对小强来说是不公平的,学生凭直觉认为4最能代表小林1分钟的成绩,这样平均数的意义悄悄地被学生自己发现了。

张老师精巧的设计,再加上他灵活、智慧地处理生成,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我受益颇多。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近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近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1(79+80+81+82)=80.54。

五、例习题分析: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

答案:1.x小关=79.05x小兵=802.x=597.5小时。

七、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

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x2=96.5。

乙被录取。

4.39人。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九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

这节课我们的话题就是平均数,关于平均数你们听说过它吗?或者在哪儿用到过他吗?或者我对平均数已经有了点想法?还有什么问题吗?没事儿上课的时候没有对错,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生:比如有一个苹果有三个人要吃,就把它平均分成三份每个人分一份。

师:哦,这是你心里的那个平均数对吗?在哪会用到呢?

1师:你对90分没有什么感觉,没关系我们慢慢走近它就会有感觉。

生:我认为这个90分是,全班每个人的分数加起来除以全班人数得来的。

师:这个观点大家是否同意。大家都同意的,也就是说这个小姑娘那次有可能考多少分呢?

生:我可能高于90分或者低于90分。

师:感觉不就找到了吗,也就是说平均分是90分你可能考多说呀?高于90比如说你有可能考多少分儿?考得蛮好,95太谦虚了。你很有可能考98,大胆点我真有可能考100。

但是我可能最近有点困难或者有些什么特殊原因可能这次考得不大好,我也可能考了80,再低一点还会有吗?76还有的人会考多少分?还有60分的。

这90分是怎么来的,你们班有的人会考还有100,的,有什么90多分的,就跟他说98,有可能是他有可能是80还有可能是75,高高低低的可能都会有对不对?刚才这个女孩还说没感觉呢?你的感觉多好啊,他说我说不定也可能考比90要多也有可能比就是要少,说不定你还就考了一个90分。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2好不好?刚才这个女孩说她说我们所有同学的成绩加在一起,你们班多少人?53,假如就是53个数加在一起了这说不定有一个83的有可能对不对加在一起的怎么办?除以几最后就得了多少?然后这个90就叫做什么?(平均数)我听懂了我听懂了。

那现在我的问题在这儿呢,这90分到底你们怎么看他呀?他是个什么样的分数啊?不急这事儿得慢慢的体会四个人一组商量商量:你怎么认识90这个平均分的?用你们自己的话说好不好?(小组活动)。

我认为你们的感觉真的很好!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给大家说说吗?吴老师真的很想听听,老师们也很想听听,哪个组愿意说呢?没事儿,说错了也没事。我们讨论问题!好吗。谁说话看着谁,生:我觉得就是把高于90分的数让给别人……生:低的分就可以提高了。

3师:你们的感觉都对着呢。……。

师:我听懂他的意思了,把高的给低的,低的就慢慢涨高了,它们就慢慢平均了,这个数就是这个90分。

生:90分就是全班的平均分,·师:全班的平均分他表示的是什么呢?用你们自己的话说说看。好!那个女孩。

生:我觉得90分是代表整个班级的平均分。师:她说90分已经不是代表个人了,那它代表的是你们四四班那一次考试成绩的水平。

生:完了。

师:因为这50代表的是集体,那一定出问题了,是老师的出问题了是全班都这事可就大了。刚刚走进平均数你们就有了这么好的感觉。

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我们来看这里(贴图)。

几个数呢,四个数7、6、3、4不许计算,估一估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可能是几呢?

5数,你们的方法蛮对的,加起来除以四。你看看这个图还可以怎么样呢?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移动移动这个平均数,生:操作,我是把高的给低的,低的就升高,它们匀一匀就平了。

师:那这个五代表的是什么?谁的平均数?可以说代表的是763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

师:(找到估到外边的同学),你们怎么不估2,你们怎么不估8呢?

生:因为最少的数是3,怎么可能平均数是2呢?生:不估就是不估,没有道理。

师:小姑娘挺有个性的,其实,同学之间讲讲道理,我们的理解会越深刻。

生:平均数不会是最小了,当然也不会是最大的。师:在哪儿呢?

生: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6产生影响,这时候平均数很敏感。如果那个数跟它差不多的时候,他还会稳坐稳坐不动。

总结: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平均数他是有家,但是你们还有问题呢?

生:平均数到底有什么用?

显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全世界那么多国家,100多个国家咱们排第几?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的……。

再次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

怎么突然凝重了不讲话,不自豪了,不荣幸了!你看到这个数,你是想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的淡水总量这么多,世界上一排我们老四呢,但是你看懂了什么,数学人要学会阅读,学会理解,你看懂了什么?平均数要张开嘴巴又跟我们说话了,7生:因为它是总数和平均数的区别生:是我们国家人太多了,师:虽然水资源丰富,我们用水的人还多呢,对不对?有一句话叫做粥多僧也多呀,喝粥的人还多呢,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我们立刻就凝重起来,我们还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

同学们你说平均数你能告诉我们什么?它背后是有信息的。

不说了接下来的一个任务,这么一件事儿:

部级官员下政策可没那么容易,想好了,四个人商量商量,你准备怎么改?

8师:之所以公平这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什么呢?集体,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情况,对不对。就是因为它具有代表性。

师:把全市的儿童都找出来,太麻烦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他就是在一个群当中想了解一个整个的情况,可以抽一部分。比如说抽一部分举例啊,妈妈熬了一锅汤咸不咸怎么尝啊,你生病了到医院去抽血这些里面有没有细菌啊就抽了一滴对不对,从一滴血看看你全身的情况对不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