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4:41:10 页码:8
2023年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汇总20篇)
2023-11-22 04:41:1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灵感的启发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以下是一些时间管理的实用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合理安排时间。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一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是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思。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思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是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合理安排最节省时间的操作,体会在解决问题中的最优化思想的应用。

合理利用时间烙三张饼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饼中有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去探寻有关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烙饼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师:“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2、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扑克牌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烙一张饼、2张饼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具有探索价值的“3张饼烙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恰当地处理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符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3、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台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4、师生演示小结烙饼三张饼的方法:速烙饼法。

师: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2、用的时间短。)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设计意图】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迁移运用。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5、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三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教学难点:

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衣服、数字卡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丸子的生日,他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你们愿意去吗?

可是,小丸子从衣橱里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些衣服。她犯愁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出示课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衣服和裤子图。

1)师:你觉得她可能穿什么衣服去?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各种搭配的效果图。(实物投影)。

2)师: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搭配衣服的高手,帮小丸子设计出这么多套衣服。那么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到底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搭配问题”。(板书课题:搭配问题)3)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衣服图片,摆一摆。

预设以下情况:

a.2种----衣1和裤。

1、衣2和裤2。b.8种----学生操作重复、手忙脚乱。c.6种。

问:他们摆的,你们感觉怎么样?(乱,引导说出“有顺序”)追问:那么,怎么样摆才有顺序呢?保证不遗漏,不重复。先选衣服,再选裤子或先选裤子,再选衣服。(生说,师连线)a:

3+3=6(种)2×3=6(种)b:

2+2+2=6(种)3×2=6(种)。

4)实物连线抽象化。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连线记录在本子上。6)出示学生的图式。

引导学生讲评出它们的优缺点。

师:你们说得真好。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示呢?(多鼓励学生)。

三、出示点心图。

师:来了这么多客人,小丸子太开心了,拿出那么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

1、出示饮料和点心。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呀?师:你们想吃吗?

师: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想想,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要求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实物符号化)。

3、展示讲评。

四、数字游戏。

师:喝过饮料,吃完了可口的点心,小主人想和大家一起去游乐场玩,我们也来一起玩吧。1.出示抽拉数字卡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呢?(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先确定十位数,再确定个位。师巡视全班学生完成情况。

问:你组成几个两位数?

六、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师:今天,在小丸子的生日会上,我们遇到了这么多关于搭配的问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乒乓球比赛出场顺序,密码锁,电话号码,路线的选择„„)。

师:对,这些都可以运用到搭配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让它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四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

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照相,可是照片上只有3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设置悬念:同学们的猜测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老师暂时还不想告诉你们,我相信通过下面的两个游戏,大家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游戏体验,构建新知。

1、开心转盘。

请6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游戏规则:每人转动一次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会停在相应的分数上,分数高者即获胜。参赛结束后把带有自己姓名的纸条贴在黑板上。游戏结束后奖励获胜的同学。

2、夹球。

请5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比赛规则:学生面对面站立,一面三人,另一面两人,用小腿夹住球跑到对面交给另一名同学,依次这样做,球不落地即获胜。参赛结束后也把带有姓名的纸条贴到黑板上。

3、游戏结束了,统计: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共有多少人?

4、下面请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检验一下是否有11人。

请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站到这个圈里。请参加夹球的同学站到另一个圈里。

故作吃惊状:咦,参加夹球的还差2个人,在哪呢?赶快到前面来。

5、组织同学们想办法:他们俩站在哪比较合适呢?

7、揭示集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夹球”的同学看做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

8、板书课题。

9、介绍维恩图。

10、介绍维恩。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2题。

3、揭晓课前脑筋急转弯答案。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五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好,咱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师:老师一只手拿着橡皮,一只手拿着硬币,你能一次就能猜出那只手拿着橡皮,那只手拿着硬币吗?(生:不能)。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提示:老师右手拿的不是橡皮。

师:现在你能猜出结果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简单的推理。

师:说到推理,可不得不提到一位高手,你们知道是谁吗?(名侦探柯南)。对了他就是我们的神秘嘉宾柯南,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推理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柯南基础训练营,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

师:比比谁反应快,并说出你是如何判断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通过情景短剧,呈现问题。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柯南提高训练营。

课件出示例1.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到底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记录,集体展示。

师巡视并收集学生方法,展示学生做法时由繁到简。

同学们的办法真不少,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方法。

预设1:描述法。

(投影)生1:小红拿语文书,小丽拿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数学书。

让生说理由,师适时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等。

生:因为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就可以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剩下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而小丽又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就可以把数学书排除掉,只剩下品德与生活书,就是小丽拿的了。那么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

预设2:一一对应(列表法)。

小红。

小丽。

小刚。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生活。

(投影)生2:我是边思考边在人名下面写上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预设3:连线法。

(投影)生3:我是这样做的。先将三个人的名字和三本书名写成两行,然后根据每一个条件进行连线: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上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和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连线了。又因为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小丽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了,再连上线;最后把小刚就和剩下的数学书连线。(教师配合学生的想法在黑板上原先的板书基础上进行连线。)。

4.总结时求同引思。

师:上面三种方法都是先确定谁?然后呢?最后剩下谁?

生:先确定小红拿语文书,再排除小丽拿数学书,最后剩下小刚拿数学书。

师:其实在推理过程中有一些小窍门,柯南还把他们编成了推理儿歌,想一起来读一读吗?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

生齐读:我是一名小侦探,抓住线索认真想,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你认为哪两句最重要?生说师板书: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先排除。

学习了这些推理小窍门门后,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推理过程给你的同桌再说说,好吗?

三、闯关练习,巩固知识。

1.第一关:猜一猜。

师:谁来说说你是推理的?你先确定谁的班级?为什么?

师:还想猜吗?看谁反应快,说说你的理由。

2.第二关:连一连。

下面三位同学各拿着什么动物卡片?

师:先独立思考,在练习单上完成第2题,然后再和自己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推理的。

师: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生回答,汇报自己的做法。

3.第三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练习单上完成第1题。然后在和自己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推理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推理方法?

师: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你们可真厉害,一个个都是小侦探。

四、全课总结,

师:那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难题,希望你也能够简单推理,先确定,再排除,使问题更简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简单的推理。

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

小红小刚小丽。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六

小华的衣柜里有2件上衣,3条裤子,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裤子,她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能帮小华搭配一下吗?(出示图)

2.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用图、符号、图形、字母等代替衣服,然后连线,教案。

3.在搭配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搭配方法不重复、不遗漏?

按一定的顺序。

4.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搭配,看谁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动手去搭配,教师巡视。)

合作交流

6种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可能有的学生用字母代替,然后再连线。如果再增加一件上衣,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3×3=9(种)

如果5件上衣,2条裤子呢?

6件上衣,10条裤子呢?

根据上面的几个例子,你能不能总结一下,上衣和裤子搭配,怎样计算搭配方法?

上衣的数量×裤子的数量

[活动二]:数字的搭配

1.数字王国中也有搭配的知识。请看,用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

三位数?按顺序摆一摆,每摆一个数,马上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2.摆完的同学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摆的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先确定第一个数,然后后两个交换位置。

739 379 973 793 397 937

4.刚才摆的几种方法都很有顺序,因此,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请小组长说出三个数字,请小组里的同学摆出三位数,看看有几种摆法?边摆边交流。

5.全班交流:6种。

      6.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字都能摆成6个三位数?

不是。

7.能不能举例说明?

0、5、8,如果三个数字中有一个0就只能摆4个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第一个位置。

学生试摆。

9.全班交流:(24个)

3579 3759 3957 3597 3795 3975

接着5打头、7打头、9打头各6个,合起来一共是24个。

学生:搭配要有顺序。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活动三]:早餐搭配

我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出示课件早餐搭配

牛奶豆浆

蛋糕油条饼干

[活动四]:路线搭配(看黑板)

儿童乐园百鸟园猴山

[活动五]:汉字搭配

不、怕、辣三个字可以怎样搭配?(学生操作)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七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9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运用其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计算、验证等活动,亲历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学习的愉悦。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过程。

2、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换成了什么的重量呢?【他是把大象的重量转换成了与它重量相等的石头的重量】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称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所以曹冲就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3、同学们,你们大概还不知道吧,曹冲确实非常了不起,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板书:数学广角——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神秘的礼物。猜猜,什么样的孩子能够得到它们?全班?个大组,哪组的成员在参与过程中积极主动,认真动脑思考,遵章守纪,老师就奖励这个组一个青苹果,三个青苹果可以换一个红苹果,两个红苹果可以换取一份神秘的礼物。看看哪个组能得到礼物。

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2、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天平、砝码】。

它有什么作用?【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我们来体会一下,用天平量物体的轻重时,天平不同的状态会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这是砝码,砝码都是有重量的,所以用它可以测量出物体有多重。

两个重量相等的物体,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

看来这个问题,得需要老师来帮忙了。可得认真听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等量】。

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个西瓜的重量=?个苹果的重量。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动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我要请同学到前面来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看谁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

【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所以有4×4=16个】。

3、小结:当两个物体的重量都等于同一个物体时,他们的重量也是相等的,可以进行互相替换。

4、在很久以前,早到货币都没有的时候,那时人们要想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常常采用以物换物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换取家畜的。【出示图片】。

有一位农夫想用自家的两头牛到集市上换绵羊,能换回几只绵羊?

大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4人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不同的方法,板书】。

三、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1、讲了这么多,老师的肚子都有些饿了,我们去吃麦当劳好吗?

【1×2×3=6个】。

【1个汉堡和6个冰淇淋都可以换2个鸡翅,所以1个汉堡可以换2个冰淇淋】。

【1瓶大可乐和6杯可乐都可以换2瓶中可乐,所以1瓶大可乐可以换6杯可乐】。

3、在麦当劳里喝了大半天,同学们手中有了不少可乐瓶了吧。这些可乐瓶怎么处理呢?

好消息:回收可乐瓶,每5只空可乐瓶可以换1瓶可乐。

【可以换50÷5×1=10瓶】。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6棵大白菜可以换18个大萝卜,18个大萝卜可以换54根胡萝卜】。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看!小鸡、小鸭、小鹅也在玩跷跷板,你们知道谁重一些吗?【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九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3个圆片代饼;每组3个圆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吃饼吗?你知道怎么烙饼才能最节约时间吗?今天我们研究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新课。

1、自主学习。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朗读。

(2)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主题图,说一说烙饼的前提是什么?

(3)请同学们汇报: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分别用来多长时间?

(4)在小组内交流:烙三张饼最短用多少时间?

(5)小组汇报:如何烙三张饼用时最短?

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所花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探究烙饼最佳方法。

(1)烙4张饼最快要分钟,烙5张要分钟,烙6张要分钟,烙7张要分钟,烙8张要分钟,烙9张要分钟,10张要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思考、观察、发现、汇报。

烙的方法所花时间。

3张饼。

4张饼。

5张饼。

6张饼。

7张饼。

8张饼。

9张饼。

(三)过关检测。

出示三道小题,请同学们解决,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四)、小节。

师:这节课我们一块儿研究了烙饼问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1)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2、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出示名单。

(2)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展示集合图:

(4)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一

本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中,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例1通过探讨衣服和裤子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1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这样就有两个连线图,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例1下面的“做一做”,通过两张可移动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需由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两步来确定,让学生动手自己来完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揭题,二是创设情景、探究新知,三是解决问题、运用新知,四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导入中我让学生观察感知换了一件上装,下装不换是两种不同的搭配,起到了复习旧知自然的揭示课题的作用。

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但是在学生的每一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求是明确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操作活动,比如在帮红红解决有几种搭配方法时,要求学生做到两点:1、独立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2、一边摆一边在练习纸上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新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并且布置了小组合作的目的,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合作功能,起到交流并优化方法的作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方法,给学生充分地建构新知的时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并让学生尝到了探究新知的成功喜悦。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两道教材中编排的“做一做”和后面书本第115页的练习二十五的早餐搭配。因为这三道都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知识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方法并将方法提升,让学生观察得出,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还可以用算的方法来解决,初步渗透可以用乘法来算的思想。为生活中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在第三个“解决问题、运用新知”环节中我设计了“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和已经知道“从猴山经过金鱼塘到出口有8条路线,猴山到金鱼塘有2条路线,”要小朋友求“从金鱼塘到出口有几条路线?,前面一道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面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活用所学的新知,而且能够反过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中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每一位小朋友跟每一位老师合了影,总共合了8张,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位小朋友和老师呢?”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来把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罗列出来,并说明原因。

我的反思:

(一)从我的实际教学下来,我觉得在本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我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红红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园活动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红红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当然在自己觉得满意的同时也是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如果以后我再上这个内容的话,我会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是有意识地强调了先确定上衣或先确定下装,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建立起这个有序地思考过程,所以在后面点心搭配的时候,我马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强调让学生做到按一定顺序进行搭配,弥补了刚才的欠缺。

2、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例题是两件上衣对三件下装,而在紧接下来的练习中又出现了两中饮料和三种点心,没有能够把它提高一个层次,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种点心或饮料的话这样就会更好。

3、在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算一算从金鱼塘到出口,这道题的难度提高了比较大,前面都是顺向思维,而到这里却要逆向来思考问题,所以关键是要在前面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基础,在这里学生好象感到有点困难,因为学生的基础不是非常好,所以在以后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随机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二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

1、3,咦,只有3人,怎么回事?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突出:(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统计表)。

1下面是三(4)班喜欢跳绳、踢毽的学生名单。

喜欢跳绳李子瑄蔡丹向汇成。

喜欢踢毽刘亦麒田思源李子瑄何倩倩。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学生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1)引入韦恩图。

师:李子宣到这里一站,就这个位置,她站出了接下来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你们猜一猜,现在这二个圈,会是什么样子的?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比划,这二个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把这二个圈抽起来,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哇,好能干的孩子,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

生: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

师:我想用三角形把他们在圈中表示出来,你们能在圈中找到她们的位置吗?师生共同合作整理出集合圈。(课件出示)。

此环节将学生的姓名用三角形代替,向学生渗透符号思想,也为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韦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这个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让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3)小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3、观察韦恩图,算法探究。

(1)提出问题:老师一共调查了几人呢?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来解决?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预设:可能会出现:

3+4-1=6(人)或2+3+1=6(人)或3+3=6(人)或2+4=6(人)。

课件出示集合圈,指导学生观察直观图,理解各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尤其是算式3+4-1=6(人)中,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减1。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想法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们只要弄明白这个圈里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灵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1次。

集合问题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即使老师反复讲,学生也难真正理解。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4、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

3种方式更简洁?

生:韦恩图。

师:对,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怎样才能在表格中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重复了呢?

师:把重复的名字用线条连起来,通过连线,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重复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集合圈能直观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复的部分看得很清楚。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弄清题目信息。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3、展示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讲清各种方法的理由。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将思想教育、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可能会重复,也可能没有重复。生:我觉得有可能参加美术班的4人与参加舞蹈班的5人不重复,共9人。生:有可能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美术班又参加了舞蹈班,这样就只有8人。

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从不重复,依次重复1人到4人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几种情况。

3、全班分析,得出:

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有可能是9人—5人,最多是9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5人,其中4人重复,即这4人二个班都参加了。

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五、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学会了用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有重复关系的数学问题。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在探究知识时你们机灵的活动,在总结经验时你们静心的思考,在解决难题时你们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三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

1.例1及“做一做”。

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及“做一做”。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提供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3本书的情境。仍用枚举法及假设法探究该问题,并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5÷2=2……1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解决“把7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3.例3。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1.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但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单元第五课时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四

单元家学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每人4、5、6数字卡片各一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神灵寺小学和大家共同上一节课。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于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的李老师,大家猜猜看我的年龄,学生自由说。

师:我的年龄是用数字3和4组成的两位数,我有可能是多少岁?(34岁或43岁)。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感知排列:

1)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摆出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摆一个写一个)。

2)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3)展示反馈:

预设:

方法一:无序的。

方法二:先写出4在十位上的有45、46;再写出5在十位上的有54、56;再写出6在十位上的有64、65。

方法三:交换数字的位置,用数字4、5能写出45、54;用数字4、6能写出46、64;用数字5、6能写出56、65。

4)引导学生评价每一种方法。

师: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同学们,现在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方法记录下来。

2、感知组合:

2)引导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写出搭配结果。

3)师:有几种搭配方案?生答(预设:6种、3种等)。

4)师生共同演示分析,得出正确结果:3种。(足球+合唱跟合唱+美术属于一种)。

5)小结:我们在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

3、感知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搭配社团活动与顺序无关,交换位置没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升华体验。

1、握手问题:

2)师: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3)师生共评、总结。

2、照相问题:

生思考。

2)师:所谓不同是什么不同?

生:站的位置不同。

3)师引导学生画图排列出结果。

四、全课小结,感悟内化。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

教具准备:展示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参加什么课外兴趣小组?

1、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引导出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既喜欢又喜欢或者只喜欢。

师:刚才和同学们聊了你们喜欢的兴趣小组,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中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板书:数学广角)。

二、互动探究。

1、出示例题。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

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师:同学们从例题当中得到了那些信息?

师: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人数。

17人、16人、15人、14人……。

师: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好几个答案?

师:我们一起来演示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教师请学生把名字条放到相应的小组里。出现了多余的三个,怎么办?用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试一试。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杨明、李芳、刘红。

3、师生一起互动解决问题后,把得到的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4、介绍韦恩图。

5、教师手指韦恩图每个部分让生说出这个部分表示的意思并相机板书。

喜欢语文。

喜欢数学。

只喜欢语文。

只喜欢数学。

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

6、根据这些板书信息尝试列式。

7、学生汇报列式教师相机板书。

8+9-3=14(人)。

5+3+6=14(人)。

……。

8、同学们现在知道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共多少人了吗?

9、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相互说算理。

10、回看学生最初汇报的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并评价。

11、对比韦恩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评价。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

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教师小结:原来的统计表只能看出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同学。

而韦恩图不仅能看出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同学还能看出只喜欢语文和只喜欢数学以及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同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书上110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和第二题。

四、总结。

师:今天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师:听说过学以致用这个词语吗?就是说学了知识要把它运用到解决周围的问题当中,今天朱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

作业:运用韦恩图的知识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两个体育运动项目交给老师以备运动会的时候用。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

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七

学习内容:第九单元的例题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预设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

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

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

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

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

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

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

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

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

1、数字。

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排法。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八

教材分析: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不仅是一节有趣实用的活动课,还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例1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得出结论,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等游戏,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做游戏,猜一猜。

学生猜测。

教师提示:不在左手。

学生再猜。

师: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通过我们的分析,逐步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2、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玩一玩吧。

咦,打开数学乐园的大门需要密码,小朋友们快来猜一猜吧,你猜对了吗?

哇,打开了,小朋友们,你真棒!

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比比,谁猜的最快吧!(课件出示)。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一种情况不是的,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2、教学例1,展示课件。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请猜一下小刚拿的是书。

小丽拿的是()书。

(要求:1.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2.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可以这样想“先根据.....可以确定.....再.....最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推理。

可能有学生会说: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可能也有学生会用列表法。

师:以上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想“不是什么,就是什么”推出结果。三种情况的推理,需要两个相关的提示,要先确定一种,再变成两种情况的推理。

三、应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

1、出示教材小狗图文。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律动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7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独有的内容。本册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方法,发现3个不同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初步渗透排列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而达到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方法。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2、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卡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猜一猜:老师手中宝盒里装的是什么宝贝?由此给学生设下悬念。宝盒是老师从智慧城堡里取来的,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智慧城堡里探秘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知1、自主探究:

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动手摆一摆,你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两位数?并把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自主探究栏内。

2、学生独立思考摆完后,小组内合作讨论,把答案写在学习卡上合作学习栏内。

3、小组汇报。(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理。)4、引导学生寻找要想使排列的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方法。5、归纳。

总结。

方法。板书:有序、不重、不漏。

6、根据以上过程的探索,学生已经知道了排列数最好的方法。再把答案整理好写在学习卡上达成共识栏内。

三、

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搭配好衣服,快乐出发。

四、反馈提高,拓展练习。

五、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汇总篇二十

二年级数学。

王俪嘉。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践等活动,亲历知识形成过程,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亲知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亲近孩子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数学广角,去学习学习吧!看老师把谁请来了?

出示喜洋洋图片。

师:他们邀请你们一起去数学迷宫里走一走呢!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出发吧!(设计意图: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喜洋洋为主题,设计情境故事,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他们来到迷宫前,发现门锁着,需要密码。课件出示“密码是由。

课件出示:三只羊进入迷宫,想要打开一个密码锁,提示语:密码是。

1、2、3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一个两位数。

师:你能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写出来吗?同桌合作,一人摆卡片,一人记录。学生小组合作,师巡视。

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展示和汇报,生将小组探究结果呈现在黑板上。组1:

12、21、13、23(遗漏)。

组2:

12、13、23、13、32、31、12(重复)组3:

12、31、13、23、21、32(不遗漏不重复但无序)。

组4:我们是先固定十位,十位是1时,个位可能是2和3就组成12和13;当十位是2时,个位可能是1和3,组成21和23;当十位是3时,个位可能是1和2,组成31和32.(不遗漏不重复且有序)。

师:这里有四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生评价:第四种方法最好,因为是有顺序的。第一种遗漏了,第二种重复了,第三种看上去很乱。

师:第四种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保证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生简单地复述。

师:那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也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师:拿到礼物,三只羊很高兴。准备合影留念呢?

课件出示三只羊照相的要求:没两只羊一起合影,三只羊一共能拍多少张不同的照片?

生猜测,并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请出一组孩子上台表演合影,其余孩子帮着数一数一共拍了几张。师:你们是如何体现有序的方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总结:有序的思考能保证不遗漏也不重复。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一摆,并同时呈现学生的多种排列方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汇报、比较、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交流与碰撞,让会的孩子教不会的孩子,真正做到亲近学生思维。)。

(二)参与实践,亲证组合的方法。

课件出示换装后的三只羊握手情境图,如果每只羊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学生亲自动手探究。

请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数次数,并证明是3次。

师:为什么刚才咱们三只羊拍照可以拍六张不同的照片,而三只羊握手却只有三次呢?

生汇报: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虽然换了位置,可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

师总结:排数和拍照都与顺序有关,但握手与顺序无关。

生独立完成并展示思考结果、汇报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以两次形象生动的游戏活动——拍照和握手,启发学生思维,巩固有序的思考方法,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三、总结提升,亲适个体。

师:孩子们,今天在数学广角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师:如果下次你还想再来数学广角记得给王老师打电话哟!

课件出示老师电话13677652()()()。最后三个数字是由。

1、2、6组成的,王老师的电话号码可能是多少呢?请你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写出来。

生写数,并汇报师公布号码。

师:今天跟三只小羊一起在数学广角逛了这么久,也该跟他们说再见了吧!(设计意图: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获之后,让孩子猜电话号码后三位的排列情况,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情景中运用方法,拓展思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