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4:39:03 页码:12
2023年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汇总16篇)
2023-11-21 14:39:03    小编:ZTFB

最近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多事情,现在需要对它们进行总结。如何发展个人品牌,提升个人影响力?推荐一些总结技巧和写作要点,供大家借鉴。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音韵美,积累文言字词;。

2.感悟文意美,体会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理解文言字、词、句。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三】设计思路:

《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全文仅有四百多字,却意蕴丰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美!所以学习本文打算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21个“也”字,25个“而”字,反复诵读,体会音韵美。

其二,抓住10个“乐”字,拎出相关语句,深入品析,体会思想美。

【四】设计理念:

1.诵读,花样繁多的朗读贯穿整堂课,使课堂“活”起来。

2.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挖掘思想内涵,使课堂“深”起来。

3.活动,适当介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课堂“动”起来。

4.拓展,适时补入相关材料、信息,使课堂“宽”起来。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多媒体显示: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

2.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多媒体显示: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教学要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难解生字词和句子外,还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中的难解字词。

2、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介绍写作背景。

复习《岳阳楼记》由范仲淹导出欧阳修: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学习目标,哪些是重点难点,通过这一课要学习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请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正确读音。

林壑暝暝伛偻凛冽。

佳肴阴翳觥筹交错。

四、新课学习。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望之翼然若夫山水之乐。

林霏开晦明至于伛偻。

提携丝竹觥筹交错阴翳。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

2、第二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主要写了一天中清晨和傍晚之景,让人遐想神弛。然后又写了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

3、第三段主要写了哪几幅图?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可以看出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第四段中,作者写了哪些乐趣?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6、结合课文说说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结构严谨。

2、写景、抒情、叙事紧密结合,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3、语言极具特色。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相同点: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偻()朝()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xx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1.理解文本,梳理出文段层次。

2.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3.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式。

配乐轮读。用一个字概括对文本的感受,说说理由。

1.齐读第三段,将所描写的四副画面找出来。

2.把画面改写成现代文。

3.小组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画出含有“醉”和“乐”字的句子。

2.思考太守因何而“醉”,“醉”的本质是什么?

3.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醉与醒乐与忧。

请同学们以《醉与醒》或《乐与忧》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结束语:醉不是真醉,是世人皆醉我独醒,通过自己滁州城的实践更加清醒的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和乐。乐不是真乐,是处江湖之远的忧,是另一种形势的反抗。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九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诵读和语言的品味,积累语料,积淀语感。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注重诵读和涵泳。美读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精心组织学生美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潜入文境,尽情涵泳,自主体会名家名品的精妙。

1.掌握文中实词;反复诵读,体味“也”之精妙;背读课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重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两课时。

第一课时吟诵美读。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

明确: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环节学生不仅在正音,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主动而自然。)。

2.比比谁停顿得对。

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接下来,进行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或乔臻等)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停顿的最好。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句中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此环节学生主动疏通了文意。因为想读准句中的停顿,就要理清句子结构,理解词义。)。

3.比比谁重音读得好。

吟诵要读出感情,必须处理好重音问题。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有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在吟诵时,需要加重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自主讨论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

(此环节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时,实际上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

4.比比谁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去掉“也”后,语气、语调、语速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环节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会文章行文潇洒自如的特点,体会“也”字使用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

5.比比谁能背下来。

学生一遍又一遍吟诵,带着感情反复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十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文档为doc格式。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一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

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

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图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那我们知道“醉翁亭”这亭子的来历吗?

生: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当时的太守欧阳修。

师:我们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们在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呢?《醉翁亭记》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示范。现在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三、四段以记叙为主,叙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写景主要突出“美”的特点。笔下所绘山、林、泉、亭,无处不美;四时朝暮变幻,无时不美。

师:作者写景时是按什么循序展开的?

生:作者写景是按由远而近,由静到动展开的。

师:叙事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播放“宾客宴”的画面)写了滁人游、宾客宴、禽鸟归、太守醉等内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师:怎么理解“醉翁”这个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欧阳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师:我们又如何理解他“醉”这个现象?

生:从“饮少则醉”来看,作者并不胜酒力,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看出欧阳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乐业。

师: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

生:可以用“乐”字概括。

生:全篇共用了十个“乐”字。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现“乐”字,与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应;“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进一步抒发情感。

师: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当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作者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师: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二、探究多种授课形式。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一点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让他们常有新鲜感。要有新课型,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抛开原有的旧模式,熟套子,虽然这样会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增加不少备课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低谷中走出来,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创新思维。语文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少课文涉及到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备课是要考虑到这一点,开动脑筋,找出课文的特点,构思出不同的授课形式。第三是要培养创新能力。把课上得一成不变往往是缺乏这种能力的表现。现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我们要掌握这一技术手段,这样可让我们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们在备课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灵感。上这课时我就从互联网上查到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一些图像的运用使学生对知识不但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

三、做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在上课时常强调统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我在课堂上抄好了笔记,考试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唯标准答案是听”,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求知欲、探索能力,最终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不少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为在课堂上能“舌战群雄”,自然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功夫。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把知识迁移转化,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二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三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

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四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教学反思。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课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六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