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3:28:25 页码:14
最新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优秀11篇)
2023-11-23 03:28:25    小编:ZTFB

每一个总结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突破自己的局限。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至关重要。阅读总结范文时,要注意借鉴其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一

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人们正如痴如醉地倾听着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美妙绝伦的演奏。突然,正全神贯注的布里心一颤——它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观众们和布里一起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

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我还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啊。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许多遭受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是美丽无憾的。”

布里睿智的回答与他卓然的表演一样精彩——“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是命运在握的强者充满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对岁月中那些风雷电雨自豪的回应。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二

科莫·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有一次,普契尼到斯卡拉剧院看他的新歌剧《托斯卡》上演,观众们非常喜欢这部戏,并纷纷鼓掌,但普契尼却从中看出了许多问题,于是他就掏出一个小本子,把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记录下来。这时,邻座的一个陌生妇女问道:“您为什么不鼓掌?您不喜欢这个戏吗?”“哦,不太喜欢,我觉得戏里有很多地方写得不够清楚。”普契尼回答道。那个妇女不赞同地说:“难道一个戏剧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要什么事都说清楚吗?更何况,至少它的音乐非常完美。”“音乐?那才是更可笑的地方,你难道没有感受到作者受了太多威尔第的影响吗?”普契尼皱着眉头说。

那个妇人听后很不服,她接着说:“你真是一个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难道普契尼就不能有与威尔第相近的创作吗?更何况,这或许也是意大利的音乐传统。”普契尼笑笑说:“我真的不这样认为。而且除此以外,合唱的节奏也太拖拉了,应该更轻巧生动一些,这样就能更符合《托斯卡》这部戏的剧情。”“难道你的才华已经超过普契尼了吗?你居然对着他的戏指手画脚?”那个妇女鄙夷地说完这句话后,就再也不屑于搭理普契尼了,而普契尼则依旧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一些什么。

演出结束后,普契尼和人们一起走出剧院,这时有很多人认出了普契尼,纷纷跑过来向他问好,也直到这时,那个妇女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普契尼,她这才惭愧地说:“没想到你就是普契尼,但你为什么给自己那么多不好的评价呢?”

“如果我也像你们一样那么宽容地对待我自己,我又怎么创作出更好的戏剧呢?”普契尼笑笑说,“所以我只是在客观地评价我自己罢了,我觉得一个人只有敢于评价自己,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三

当他还是没出名的穷小伙子时,有一天,他在纽约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次,他又在纽约大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哎呀呀,爱迪生先生!”那位朋友惊叫起来,”这回呀,你无论如何也要换一件新大衣了!””用得着吗?”爱迪生还是毫不在乎地回答,”在这里,人们都已经认识我了.”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四

孔融(153—2),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孔子尊师。

公元前5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五

英国的大文豪王尔德,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但在自己的两个儿子面前,他可是一个长不大的“快乐王子”。他时常会像个孩子似的,为自己写出来的童话故事手舞足蹈,或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一生为爱追逐的王尔德,在他的童话里告诉我们:幸福在于矢志不渝地敞开自己,拥抱他人。

19世纪中叶,在爱尔兰东岛的都柏林城中,诞生了一个漂亮的婴孩。这位小王子有着俊雅的外表和虔善的心灵,身为诗人的母亲更赋予了他良好的文学才能。他曾是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大才子,也是一个地道的美男子,同时又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多的,在盛年却身陷困境的大作家。利菲河畔至今还留有他的传说,他的名字叫——王尔德。

王尔德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天赋,精通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天赋的文学感觉为他提供了文坛的入场券。1881年,27岁的王尔德凭借《诗集》一下就成为唯美主义的青年诗人代表,唯美主义,就是表现对美的不懈追求。

不止是他的诗,王尔德自己也是当时标准的美男子,一度成为“美”的代言人。他头发浓密微卷,鼻梁很挺,眼睛大而多情。他喜欢身着粉红色的燕尾服,手里拿着一支艳丽的向日葵,气宇轩昂地走过保守的人群,时常引得议论纷纷。特立独行,妙语连珠,风流俊秀,这些都使得王尔德成为同时代青年人的偶像。在当时,几乎整个上流社会都在模仿他。不少贵族都学着佩戴一朵蜀葵或者铃兰,漫步在皮卡德利广场,讲着王尔德式的俏皮话。

王尔德可以说是爱美成痴。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他伦敦住所楼前的窗下拉小提琴。王尔德看到后很生气,他说:“贫穷也应该是优美的。”于是,他请来了伦敦最好的裁缝,为乞丐做了一身价格不菲、剪裁精美的衣服。服装做成后,王尔德还亲手用粉笔画出几个地方,叫裁缝剪出豁口。从此以后,城里的居民常可以看到一个穿着漂亮燕尾服的乞丐拉着小提琴。

1888年和1891年,当父亲的王尔德决定送给儿子们一份礼物,他出版了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还有《石榴屋》。两本童话集总共也只有九篇,但这九篇却让王尔德走向了世界,让人讲到童话时,不敢忘了王尔德还有他的快乐王子。

这九篇童话,也是王尔德给孩子们建造的美丽世界。爱尔兰的土地上开满了白三叶草,它的花语是爱情。身在其中的王尔德也把对“爱”的表达发挥到了极致。在第一篇童话《快乐王子》中,他就这样告诉我们:就算爱没有结果,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幸福。

这位快乐王子一次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让人想要掉眼泪。”在这个童话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孤独、脆弱但又渴望爱和美的王尔德。王尔德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如果你只是爱自己,将自己关在门内,就会像那个自私的巨人一样,也会失去整个春天。在自私的巨人打开花园的那刻,王尔德的心扉也彻底打开了。

也许是因为受到世俗的束缚和苦难太深,王尔德才会躲进童话的花园,播种着孩童般天真美好的幻想。一生都在描绘“爱”的王尔德,不忍看到爱别人的人自己却在现实里受磨难。于是,在他的童话花园里,所有的牺牲都不能说是牺牲,而是新的复活,是上帝给予心中有爱的人的最高嘉奖。

显赫的家世、不俗的容貌、天赋的才能,这些都让王尔德成为一个美的传奇。然而,过早的崭露头角和特立独行的性格也为王尔德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童话《星孩》就像是王尔德自己一生遭遇的写照。那个如星星般美丽的孩子天赋异禀,却在自私和骄傲中迷失了心灵。他在放弃对所有人的爱的同时,上帝也收回了他的美貌。丑陋的星孩幡然悔悟,最终用爱的泪水和善的信念,换得了新生。

似乎是一个可怕的预言,在写下《星孩》的四年后,这位像星孩一样美丽而倔强的高傲王子,由于饱受争议,最终在1895年与世俗抗争无效被迫入狱。

1897年5月王尔德刑满释放,但他却没有像星孩一样再次获得新生。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因脑膜炎死在了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星孩”就此陨落了。

尽管王尔德在孤独和困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却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耀了19世纪的英国文坛,他的“星光”也指引了以后数个时代迷茫的青年们。今天,我们仍能从他的花园中找到未熄的精神火花,他的墓碑上依旧印满吻痕。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六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京城中不管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官员,都慕名前去听课,其中就有李鸿章。曾国藩很欣赏他。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事,是栋梁之材”。

但时任翰林院任庶吉士的李鸿章运气实在不怎么样,每次向皇帝呈奏折都被晾在一边,弄得他心里很郁闷。听说曾国藩要带湘军出境,他立刻想去投奔。当时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军队建设,只有在部队,才能够得到发展,再说,曾国藩是自己的老师,投奔他,一定错不了。

这天,李鸿章着重修饰了一番,前去拜见曾国藩。贴子递上后,差役将他领到了便室,告之曾大人在洗脚,让他稍等。这一等,两个时辰过去了。正在李鸿章满肚子窝火时,差役适时而来,这回径直将他领到内室门口,并向里喊道:“李大人来了”!里面答道:“进来!”李鸿章一脚跨进去,只见曾国藩捧着一本书,很悠闲地坐在椅子上,面前水盆冒着热气,他全无一点礼节,头也不抬,一面低头泡脚,一面冷漠地说:坐吧。李鸿章大小也是朝中官员,从来也没有受过这样的冷遇。他终于没能压住火气,大声质问:“先前差役告诉我你在洗脚,我等了好长时间,你的脚怎么还没洗完?”曾国藩并不恼,慢腾腾地回答:“脚是百穴之地,洗脚乃健康大事,百病之扰,一洗了之。”李鸿章气坏了,这是什么话,我来拜见是有要事相商,又不是听你讲中医。他气得脸色发紫,这时只听外面传来哧哧的笑声,那些候在门外的仆人们都笑了起来。这一笑,李鸿章更觉没面子,他站起身,气呼呼地拂袖而去。曾国藩并不挽留,说了句“少年气盛,如何做事,”接着哈哈大笑。听着刺耳的笑声,李鸿章又羞又气,恨不得立刻回头把曾国藩的洗脚盆掀翻,他强忍怒火,大步跨出门外,发誓再也不来这个地方了。

出了门,李鸿章仍是怒气冲天,他挥着马鞍,使劲抽打着马。走到桥边时,忽听背后传来洪亮的喊声:“兄弟慢走。”回头一看,他的老同学程学启骑在马背上正冲他微笑。李鸿章调整了一下情绪,停下马,与老同学打了声招呼。程学东一开口就告诉他中了曾国藩的计。李鸿章听糊涂了,程学启说:“老师说你才大如海,可惜锋芒太露,如果能改掉这个毛病,你将是一个全才。老师故意怠慢你,好让你自己醒悟,这不,他让我来找你到府上叙谈。”李鸿章听到这儿,心里既震惊又惭愧,自己从没意识到自己性格的狭隘,更没想到老师竟会这样用心良苦,于是和程学启策马回头,拜见老师。只见曾国藩盛装站在通道上迎接他们,笑容满面,同先前好似换了一个人。

曾国藩为什么要当面羞辱李鸿章呢?他有一句名言:器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为人所用,有器量者才能用人。曾国藩深知,李鸿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一向才高气盛,要让他成为栋梁之材,性格必须圆润通达。于是,曾国藩由怠慢开始,处处磨练他。让李鸿章参与大事,锻炼他的决断能力;与能言善辩之士争论,收敛其锐气;用全体人士等他吃饭逼他改掉他早睡晚起的懒惰。并数次严厉批评修正他说大话的毛病等。在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下,李鸿章的思想、性格和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改变。对于桀骜不驯者,常规激励不能使他幡然醒悟,只有触及到灵魂,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短处。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七

20世纪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婚礼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文明结婚”仪式。按仪礼规定,结婚人的双方家长,均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婚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母亲还没有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急。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内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铜章另议。”郑振铎一见,以为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辞,乃另请人急刻一方备用。次日上午,婚礼即将开始之际,有人送大红喜包一件,上书:“振铎先生君箴女士结婚志喜,贺仪五十元。瞿秋白。”喜包内并无现金或礼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郑老夫人的;其余为新郎新娘各一方。郑老夫人是单章稍大,新郎新娘的两方合成一对,边款分刻“长乐”二字,祝贺新人长乐永康,白头偕老。郑振铎与高君箴皆为福建长乐县人,取意双关。三章均玲珑雅致,主人把玩欣赏之后,才悟出所书“贺仪五十元”之缘由。原来三章共刻12字,润格应为24元;急件加倍,则为48元;边款2元,故曰“贺仪五十元”。瞿秋白这一出人意料之趣举,给郑高二人之婚礼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一时传为佳话。

分析:大才华者,大幽默也;大幽默者,大才华也。如此才情逸致,当为一时佳话。

小故事2: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分析:幽默,流于俗套就成了无厘头;而恰到好处的幽默,则是智慧的闪光,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小故事3:吉鸿昌我是中国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分析:“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一身铮铮铁骨,吓退了多少人,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这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尊严。

小故事4: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小故事5: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一位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加共产党的小姑娘。解放战争时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为掩护革命同志转移而被捕。她坚贞不屈,神情镇定,从容地卧倒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牺牲,年仅15岁。毛**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分析:女性一直直是弱小者的代名词,但有谁敢说刘胡兰弱小?因为有了理想,弱小的.身躯里也装着无限大的勇气。

小故事6:孙中山的崇高信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分析:孙中山执着无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弥高。

小故事7: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小故事8:陈独秀庭上抒心意。

1932年,陈独秀被捕,在上海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开庭前,作为同国**斗争的一种手段,陈独秀曾挥笔疾书,写下了洋洋数千言的《辩诉状》。他指出:“共产党之终极目的,自然是实现无剥削、无阶级,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社会。”他揭露了国**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表示只要“一息尚存,予不忍眼见全国人民辗转悲号于外国帝国主义及本国专制者两重枪尖之下,而不为之挺身奋斗也。”

分析:从陈独秀的《辩诉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为民族的解放和富强而孜孜以求的忠贞爱国心。

小故事9:一次成功就够了。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了;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

他,就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分析:一辈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放弃追求,再多的机会,你都不会成功。

小故事10: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资办学,不能沽名钓誉。李嘉诚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八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九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谈自我的成功秘诀:我以为我自我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鼓起人家的热忱。要叫人家能够尽心竭力,最好的办法是赏识他,赞美他,上司的指摘,是最容易消灭部署的信心的。我还没看见一个人,在被吹毛求癖时,能比在被赞赏时把事情办的更好。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十

莫扎特六岁时,在德国慕尼黑市的皇宫举行第一次演奏会。然后因为宫中地板光滑,所以他一进宫门,就滑了一跤。这时有一个小公主,走过来把他扶起来,还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十分感激,不知如何答谢。就说:等我长大了,必须要取你做新娘。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现代中外名人故事汇总篇十一

牛顿研究学问十分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然后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我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先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我的怀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