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9:54:30 页码:9
苏东坡传读后感(大全9篇)
2023-11-10 09:54:30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书中观点、价值观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解读。5.我们在撰写读后感时,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内容和表达方式?3.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二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明白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可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梦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我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我也是个争议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可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三

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四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朝庭某些人手中,这是他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共同的悲哀,起也好贬也好,唯令是从,大起大落,富贵与凄凉,他都经受了,但至死性情不变,诙谐、风趣、达观,可以居于京都,可以居于东坡。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绝唱,纯洁的思想是淳朴生活的基础,我虽一芥草民,亦能够从中悟出一些活出生活真性情的道理,无论是处于闹市,还是独行于东山。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征。

其实苏东坡所居之东坡,平凡之至,但是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感受里却不是常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个人有了愉悦的心情,才有了能够使人感受愉悦心境的文章,他有一次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民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我有时也会有这样快乐的感觉,思绪所至,非记之不可,打开电脑,文思泉流涌,任手下十指翻动,对面如有一位栩栩如生之好友,我与之娓娓道来:流畅欢快,是快乐之时,忧伤如烟,是郁郁之刻,能够记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停驻,回味,思考,所有的品尝都是美好的,人生须臾,能够留下些许特色灵魂的性情也不虚此行。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1085.3~109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五

李杜诗篇国人自小吟诵,早已各自占领了自己的山头,想要超越,也已是难于上青天。但不同于诗仙的洒脱风流,诗圣的'悲天悯人,有一人用自己的才情与气节,创造了另一座山头,引领了一个时代。

这个人名苏轼,号东坡居士。

忆少时,放歌解诗性。

月出于亢氐之间,温柔地轻抚却并不孱弱,那月光之于东坡是天赐的皎洁。

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遥想当年,少年郎意气风发的伫立于澎湃的岷江边,壮志凌云的苏轼与长江相会时,也定然是心比天高,想一较高低。于是便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更广阔的世界之于少年再也不是书上的寥寥几笔,那山间猿鸣,芳华梦落早已被苏轼铭记于心,化作银河,轻落吾心。

试想,这世间能有几人有如此真性情?子瞻之心,无关风月,只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哪怕有再多的起承转合也敌不过这颗单纯而固执的心,这颗心早已与千千万万颗年轻的心相融。一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天上地下,惟其独尊。

思半百,为官直忠肠。

月挂于尾箕之间,明亮的不逊色于太阳,那月光之于东坡是慷慨的贡献。

苏轼经历了宋朝的清明与黑暗,官场上的大起大落丝毫影响不到他为官的清廉与以身作则,东坡先生始终将忠君爱民铭刻在心。拳拳赤子之心可谓是:“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会发出“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嘲讽。

苏轼隐藏于一片片乌云之中却能像月亮一般等待云开。党争的得失对苏轼来说从不算什么大事,他真正关心的是天下黎民的安危,江山社稷的安稳。

为了理想,为了追寻那光和热,宁肯化作一只蛾子冲过去,灰飞又何妨?不过是人间梦一场,一尊还酹江月罢了。

空夕阳,论理证释然。

月落于觜参之间,空明而清澈,那月光在普天下释然绽放。

东坡最终的归宿成了海南,这早就已然成为其可预见的必然。但苏轼的生命不会只存活于一条深幽的篱径。前半生他遵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真理在朝为官,现在看来恍如隔世,放下成了最好的解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以想见鬓角斑白的老人,抚过胡须嘴角浮过的那一丝淡笑。

我们不能选择道路的方向,那么为什么不去看看沿途的花草呢?“人生有味是清欢,东流之水尚可西。”何必为年华之旧事神伤?世间的人常在寻一个安好永远,却鲜少发现,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闭目,聆听,静思,那一轮阴晴圆缺,早已长存我心。正如《苏东坡传》所言:“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失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苏轼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努力、拼搏、跌宕、厚重、安详、从容。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六

工作以来,尤其结婚生子之后,很少有时间读书,此次教研组安排读书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本来想草草看完,想着无非就是一本人物传记而已,但是,读完以后,脑海中苏东坡泰然自若的形象却怎么也抹不掉。我承认,我被这样一个纯粹的人触动了。

简单来说,《苏东坡传》一书中林语堂先生详尽地介绍了历经磨难的苏东坡的一生。说苏东坡历经磨难真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一生大半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正当盛年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他的贬谪的生活,按时间顺序,苏东坡接连被贬到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方。

面对无耻政客的陷害,苏轼不屑反驳,只是泰然处之,奔赴一个接一个的流放地。尽管遭遇如此多的不公,他却没有因此颓废,正是在被流放的这些年里,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在密州,他写出了《水调歌头》这样的千古名篇,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感受到的是“鸡犬识东坡”,希望可以“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療也”而倍感欣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然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在自嘲。在黄州时,苏轼仍能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传世之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苏东坡还不忘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毕业工作结婚这两年,我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照顾一家的生活起居,忽然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其实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平平淡淡守护一份简单的小幸福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更不要说想要真真切切为了自己心中的希冀去做一点事情,更是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倘若努力的去付出却因为一些无端的中伤而终止,这样的挫折放在我这里,我估计怎么都做不到如此洒脱的吧!但是,苏轼没有意难平,苏轼泰然自若,恰似彻悟了一般。苏轼的伟大就在这里,因为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到面对中伤不去辩解,纯粹到只关注自己的追求,纯粹到毫无私心!这份洒脱,这份随性,这份坦然,古往今来少有人能比拟,真的值得人敬佩。

前段时间看了《银河补习班》,片子中的马皓文也是一个纯粹的人,明明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建筑师,却因为别人的错误而锒铛入狱,从而错过了儿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就算是出狱了,他还要因为这件事情不能有好的发展,为了儿子的成绩,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从未放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影片中的马皓文和苏轼一样,都是一个被现实社会排挤的人,也都是一个被时间承认的人,更都是一个纯粹的人!

当今社会,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也很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改变一些东西,或者放弃一些东西,如何才能坚守本心,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苏轼和马皓文能够坚持做一个纯粹的人,最终被时间承认,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深思。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七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八

春节闲来无事,重温林语堂先生的大作《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自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东坡居士的一生多了几分认识和感悟。

苏东坡是我最爱的大文豪之一,出生在宋代,年仅二十即中进士,名次几列榜首,是当时京城最为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之一。他平生佳作不断,融儒、释、道三家精神于一身,文坛盟主欧阳修读过他的作品之后激赏数日,竟感叹应退而放其出头。但是,苏东坡一生却命途坎坷、穷达多变,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依旧未移达观豁达的性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传奇人物。

一读东坡正值大学时代,一口气读完,为他的才华所震撼。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苏东坡是一座高山绝对当之无愧,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他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当然,在他众多才能中最受人推崇的自然是诗文。苏东坡的诗才极高,文思精妙,诗文包罗万象,上可论经国大事,下可写日常琐碎,但凡兴之所至,皆可成文成诗。你看,他的诗文中有议论政事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高谈"赏疑从众、罚疑从去",其观点与现代法治思想从宽原则不谋而合;有描绘田园日常的"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虽只是雨过天晴的一件小事,读之却使人轻快愉悦,仿佛自己轻装简行漫步山间一般。不过,他也不总这么快乐,思念弟弟子由时,他说:"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悼念亡妻时,他吟:"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愤世嫉俗时,他叹:"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当然,他的诗文中公认作得最好,传颂最广的还是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开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读之,即使胸中有千般抑郁也可一扫而空。读苏东坡,就是这样。你会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再受自己的操控,而是随着他的起伏而起伏,随着他的波动而波动,而这就是东坡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二读东坡是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业务忙碌,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精神委顿。即使少有闲暇读书也是囫囵吞枣。这时重读《苏东坡传》,看他一会儿在渔船上喝酒羽化登仙,一会儿在西湖上作比西子,生活不是湖滨品茶,就是雪庐种地,每天写写诗,喝喝酒,参参禅,工作却半点没被耽搁,无论走到哪里都受百姓爱戴,哪里有我等焦头烂额的窘迫,不由得心驰神往。有时一恍惚,感觉他好像不只是活在书里,而是活脱脱站在眼前和你开开玩笑、聊聊天、吃吃东坡肉,不时还爽朗大笑。这样的东坡是有鼻子、有眼,有生活气息的一个普通人。他放浪形骸,一生结交甚广,不拘泥于世俗。黄州的妓女他为其作诗,杭州的山僧同他打坐参禅,泉州的刺史相偕秉烛夜游,岭南的农夫与他一起聊鬼故事…他的朋友中有京城的达官贵人,有山野的僧侣、樵夫,甚至还有浪迹江湖的妓女、乞丐。连他自己也曾笑谈,"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同是才华横溢的人,与李白相比,他多了几分可爱;与杜甫相比,他少了一点深沉;与柳永相比,他又是这般接地气。这平易近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就是我爱的东坡。

近来三读东坡,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前认为他有些傻气的地方现在看来似乎更傻了。且看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几近丧命,本发誓再不写诗惹祸。但好不容易逃出牢狱之灾,回家立刻"好了伤疤忘了疼"作诗庆贺,这不可谓不傻;面临政敌的打压,他但凡服个软,稍微与之虚与委蛇,即可免受多年贬谪之苦,但他却不愿曲意迎合,还愤恨地说出"倘若偶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的惊人之句,这还是傻;面对流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已到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的地步,却依旧不知悔意,反而想出"吞食阳光止饿"这样有趣的办法,这更是傻!但细细体味,他的这种傻,竟有几分憨厚,几分天真,让人忍俊不禁。傻虽还是傻,却蕴含了潇洒豁达的至情至性,率性而为的恣意洒脱,宁折不屈的刚烈脾性,这样想来竟是世间稀有的难得之举。

苏东坡从眉山走来,途径长安烟柳繁华地,再过黄州、海南,走过了宋元明清,走过了千百年,最后停留在我们的心里。他亦庄亦谐,亦儒亦佛,是至情至性的情人,是至诚至纯的佛教居士,是至刚至勇的国士。他的豪气,他的洒脱,他的淋漓铿锵,为我们诠释了智慧与才情兼具的东坡魅力。我时常在想,林语堂先生这本著作成书于936年前后,第一版于947年,正是中华民族战乱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写这样一位忧国忧民、可爱可亲的宋代高士,当是另有一番深意。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九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