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07:41 页码:10
最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精选14篇)
2023-11-12 22:07:41    小编:ZTFB

持续不懈的努力会带来丰硕的成果。总结时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或实际案例来加强论证和丰富内容。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出示学生熟知的校牌,通过给校牌围金边的活动,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过渡自然,从而让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次,通过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第三,巩固练习阶段安排的帮哆啦a梦找家的游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即有趣味性,又有层次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练习。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来看,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

二、在教学(4+6)×2=20(厘米)这种方法时,学生说得不够清楚,黄老师也没有及时帮学生完善补充,使学生在概念方面有些模糊。

三、学生测量长方形周长时,用了过多的时间,以至于最后的“找周长、测周长”的活动没开展,黄老师没把握好时间。如果能开展这个活动,就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汇报结果: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老师要给一张长5分米,宽3分米的照片做一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

2、妈妈要给一块边长为8分米的正方形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三

岑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自学指导设计合理、清晰、操作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符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通过独立思考(独学),到合作交流,到最后的大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我们熟悉的篮球场入手,引入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场景图以后,岑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展示: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岑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误区。岑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适时介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岑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的来说,岑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体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目标效率高意识强。让学生在展示中发挥自己潜能。这是一节有效高效的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四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五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后面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六

听了冯老师的这节课后,我总结了一下几个亮点:

冯老师首先出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从而引入了两个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引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而且在后面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以这个故事为主线来衔接,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冯老师在组织大家进行小组活动中,每一次都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更利于大家在操作时能节省时间,而且在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后能及时总结。

在练习中,冯老师把侧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的训练上,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能力,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的读法要规范,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法。

2、练习设计可以在题型多样一些,加入实际应用的环节。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七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并了解平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八

上周我们学校开展了校级中心研究课,听了岑老师的课,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是一节高效课堂模式的课,与以往的传统模式不同,使我有了向岑老师学习的机会,所以说谈不上是评课,而是我听课的收获吧。

岑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自学指导设计合理、清晰、操作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符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再加上她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通过课前的独学、对学、群学,到课堂的大展示,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我们熟悉的篮球场入手,引入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的在出示了场景图以后,岑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展示: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岑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岑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适时介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岑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的来说,岑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体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目标效率高意识强。让学生在展示中发挥自己潜能。这是一节有效高效的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九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平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习,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习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习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上周我们学校开展了校级中心研究课,听了岑老师的课,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是一节高效课堂模式的课,与以往的传统模式不同,使我有了向岑老师学习的机会,所以说谈不上是评课,而是我听课的收获吧。

岑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自学指导设计合理、清晰、操作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符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再加上她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通过课前的独学、对学、群学,到课堂的大展示,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我们熟悉的篮球场入手,引入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的。在出示了场景图以后,岑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展示: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岑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误区。岑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适时介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岑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的来说,岑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体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目标效率高意识强。让学生在展示中发挥自己潜能。这是一节有效高效的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十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十二

徐春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为帮老师想办法解决需要多长的丝带入手,引入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长方形以后,徐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边的长度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徐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徐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加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这是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十三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五册图形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除了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热烈地开展了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首先,教师准备充分,设计的课件精美而不嫌花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又不会因漂亮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学生课前自学有效。学生在快乐自学中已经基本掌握了部分方法,这样在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时看出了成效。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达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

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汇总篇十四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我们熟悉的篮球场入手,引入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场景图以后,岑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展示: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岑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岑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适时介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岑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的来说,岑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体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目标效率高意识强。让学生在展示中发挥自己潜能。这是一节有效高效的课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