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29:23 页码:12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3-11-12 02:29:23    小编:ZTFB

总结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待提升的方向。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提前准备,明确总结的目标和主题,梳理出要点和重要观点。想要写一篇优秀的总结吗?不妨看看下面这些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总结范文。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一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活跃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如小学生都喜欢动画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多媒体课件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兴趣更浓了。比如《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点击“导入新课”,伴随着音乐出现动画:风景如画,一个小男孩在清澈的小河上乘着竹排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两只可爱的小燕子飞来了,似乎在向小男孩诉说着什么,河里的鱼儿也不失时机地跃上水面。岸上,树木茂密,禾苗绿油油的一片。学生看到这优美的动画,不需要我多说,就能很快投入学习,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学习状态。

【浙江省绍兴市教研室 莫国夫】。

〖正确把握学科本位和学科特点的关系〗。

打通科际壁垒并不是要抹杀学科的本质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变各学科壁垒森严,各自为阵的学科本位现状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但是我们要警惕改革中非左既右的“钟摆现象”的抬头,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花了大半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信息,在黑板上画画。本来这是个极具创意的教法,一是文本本身富有画面感,二是学科间的这种融合,带给学生的是多元的享受。但画大半节课时间,无疑超出了语文课应该承受的度。我以为,执教者忽视了语文学科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科本位的现象自然必须改变,但学科特点也不能不体现。融合也好,沟通也罢。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手工课、自然课、思想品德课、音乐课亦或是美术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语文课必须体现母语教育的一些特点、学习语文,主要就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视角的学语文、用语文,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使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互促进,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他学科的任务。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又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了。当然,如果能在矛盾中把握平衡,那么我们的新课堂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契小学 徐柳君】。

〖帮学生找到质疑的切入点〗。

学生爱质疑是个好兆头,但时常会出现质疑的问题不集中,见字问字,见词问词,有的甚至是“想到什么问什么”的臆想乱问。针对学生质疑的“乱反射”现象,我们应做好引疑工作,找到质疑的切入口,把疑设在“点子上”。为此,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小小竹排画中游”提几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在交流的时候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鱼米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乡呢?”“为什么说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里的画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产生的,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阅读时感到束手无策,又为学生的质疑指明了方向,也便于让学生找到质疑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自己质疑、探究、解疑的过程获得的结果,远比教师提问并提供现成的结论更具实效性。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逐步学会从课文中挖掘、思索,学生的质疑水平定会大大提高,而质疑的切入点就不难突破了。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南石小学 刘维丽】。

〖在唱中笑〗。

哪个孩子不喜欢唱呢?一到唱歌的时候,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就把一些优美的课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熟悉的旋律来唱一唱,或者唱唱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从中进一步达到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如:《小小竹排画中游》讲的是江南优美的风光,老师可以伴着美丽的风景,加上“小燕子”这首歌的旋律唱一唱,学生一听也想唱,学起课文来就格外用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主动的去理解课文,去“创编歌曲”,带着课文的理解去唱。

【四川省达县逸夫小学:何亚玲】。

利用简笔画帮助学习:由于简笔画是边讲边画,画面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画面处于变化中。这一特点,就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笔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如在学习《荷花》这一课描写荷花的不同姿态时,利用简笔画,几笔勾出“花骨朵”、“全展开的”、“才展开两、三瓣的”等不同形态的荷花,使学生很快理解了本段的内容。

放大插图帮助学习:翻开低年级课本,一幅幅美丽的插图让人爱不释手,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江南鱼米之乡的美丽景象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让孩子明白的。这时你给他们展示一幅放大的插图,文中一切跃然图上,对于“竹排”、“画中游”等,这些词语孩子们看了图后,便会恍然大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浙江省慈溪市徐福小学 戎莉莉】。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形象生动,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根据这一特点,抓住“画”究竟是指什么为切入口,主要奏唱了阅读教学的三步曲,首先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扫除“中、唱、树、游、流、江”等文字障碍,通过听老师范读、自己借助拼音读让学生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感受。同时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自读自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尝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读书形式,通过品味“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这些词句让学生全方位领略课文语言材料的美。有了深切的体会,然后通过看板画齐读齐诵、挑战背诵使学生不知不觉把课文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从整体入手,精读感悟后又回到整体,两年半来我以阅读三步曲为主旋律,扎扎实实上好每一篇阅读课文,为打好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基础踩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江苏省湖塘桥中心小学 刘红英】。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可以先借助课件,演示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穿着红衣裤的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河水清清,鱼儿在水中嬉戏欢跃;两岸树木茂密,鸟儿在林间飞舞歌唱。近处,绿油油的禾苗一望无际;远处,几间青瓦白墙的房屋若隐若现。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江南水乡有了直观的感受。然后请学生说说小竹排顺水而流,如果坐在上面能够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多媒体技术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会更高,想象会更丰富,思维会更活跃。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二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是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简短的诗歌,可其中蕴涵的内容却很丰富,有些词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句。

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决这个难点;另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主要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考虑。因此在教学中,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可取的:

针对“江南鱼米乡”,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江南小桥流水图,让学生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有学生说:小河很多,桥很多。)接着请学生回答:小河多,河里的什么可能也会多?(鱼、虾……)又问:小河多,田里的什么会长得好?通过层层深入,学生不难理解:为什么江南又被称为“鱼米之乡”了。了解完江南后,我让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在江南!”这时,我从孩子们喜悦地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喜爱。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所以要读得有感情就更难了。因此在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拼读的时间,先做到读正确、流利。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说的也不错,这是让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读时采用了指名读、比赛读、同桌读等多种形式,有些学生的朗读还是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

这堂课上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不免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忧:

一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常规上还应该加强训练。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三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短短三句,描绘了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由于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比较熟悉,到上课前,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诵本课课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中”字,认识“草字头”。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不足:

1、这节课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本来预计对生字“中”的书写指导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完成。准备了一个flash课件让学生欣赏动画,通过动画再次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以及通过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有感情地跟读课文。

2、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的拼读与掌握始终应该作为重点。但是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巩固对生字词的记忆。在这节课中,我只拿出两个字来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他们,而没有巧妙地将学生之前学过的相似字拿出来进行辨析认字。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可以运用点点或圈出来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这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慢慢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能力。

3、由于课堂内容安排的太满,因此这节课有前紧后松的感觉,学生在后面的半节课中,积极性明显降低。此时可以让学生帮助老师贴生字卡片或将生字卡片奖励给孩子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太少没有及时、到位。

4、教师缺乏细节的注重,在小处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语言有时不准确,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这一直是我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语言应该要更精练些,课堂上应该再从容些。

优点:

1、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完成的非常好,绝大数学生能够在上课前读准生字,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将课文背诵下来。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可以说很多学生在这节课中愉快地接收着知识。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短短三句,描绘了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这是一篇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的诗歌,适宜学生诵读。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反复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提前安排学生在家中进行了预习,要求比较简单:1、把课文读熟 2、给课后生字加上拼音。提前预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学生一接触课文就开始培养。经过预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对文中的生字也初步认识了几个。这样在课堂上我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朗读、感悟。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

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因此,从小学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和态度,主动探究识字的规律和方法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感受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在本课,我主要运用了一下几种识字方法:

1、拼音识字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对生字的初步整体认识上。

2、看图识字法,主要运用在“流、排”字的认识上。在讲“流”的时候,我将“流”字和一张分了三个方向流动的河流图片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图中的河水走向和流字的哪一部分很相像?”通过学生自己对图片的观察,记住了“流字的下半部分,就像这幅图片当中的小河流水,有的向左流,有的向前流,有的向右流。”在认识“排”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竹排,再认识这个字,竹排的“排”六个短横,就像六根竹子,被两条长长的线捆在一起就形成了“排”字。在这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可以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了解词义。

3、偏旁记字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对“流、江、游、唱”的认识上,通过对三点水旁的归类,认识了“流、江、游”,通过口字旁记住“唱歌”的“唱”

4、猜谜识字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对“苗”字认识上。通过“小草长在田头上”这个字谜,让学生即记住了字形又认识了新的偏旁部首“草字头”。

三、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中“读”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在引导学生读,读出情,读出趣,读出思。

1、想像感悟,读出欢快的情绪,读出江南的美景。

儿歌的第一、二句写的是: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让学生边读边想:如果我们现在都站在竹排上,你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学生说:我听到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唱歌。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茂密的树苗,绿油油的禾苗。我进一步提问:“小鸟都唱了些什么?”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通过教师随机板画的形式,让孩子领悟到江南的美,从而激发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

2、质疑解疑,解决具有引申含义的词语。

“鱼米乡”——关于儿歌的最后一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中的“鱼米乡”的理解,我就是先请学生读读句子,并提问:“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乡”?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一部分学生摇着头,表示不知道。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是鱼非常多,大米特别多。我又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田里种着大片的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作“鱼米之乡”。就是“鱼儿多、稻米多的地方。”

“画中游”——这个“画”字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字,也是具有引申含义的字。首先,在上课伊始,我提问:“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然后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课文。当我把江南水乡的美景用画的形式板书出来时,孩子门立刻明白了,是江南的景色美,美的就像一幅画,所以说小小竹排在画中游一样。我通过一步一步的设疑解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了这个“画”指的不是“图画”,而是指“江南的美景”。

3、通过一首白居易的诗《忆江南》,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了解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拿起笔赞美过江南。

4、熟读成诵。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不应该放在多种形式的理解分析之下,而是放在反复地朗读上,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把江南的美景记在心中,达到背诵的程度。

一年级新教材里有很多优美的课文,但是如何把握学生字和学课文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上这节课时,我在以下环节处理好。

教学中,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可取的:

1、利用插图、突破难点。

针对“江南鱼米乡”,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江南小桥流水图,让学生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有学生说:小河很多,桥很多。)接着请学生回答:小河多,河里的什么可能也会多?(鱼、虾……)又问:小河多,田里的什么会长得好?通过层层深入,学生不难理解:为什么江南又被称为“鱼米之乡”了。了解完江南后,我让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在江南!”这时,我从孩子们喜悦地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喜爱。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2、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所以要读得有感情就更难了。因此在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拼读的时间,先做到读正确、流利。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说的也不错,这是让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读时采用了指名读、比赛读、同桌读等多种形式,有些学生的朗读还是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

这堂课上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不免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忧:

一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常规上还应该加强训练。

本节课,我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以说说、读读、唱唱、演演为这节课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乘上“小竹排去水中游一游”,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诵读,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处于激奋状态,学习兴趣浓厚。

一、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牢固联系,准确理解字(词)义,提高识字、学词的质量。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学词、学句识字,多义字等难以确定意思的,字(词)义变得容易确定了;难懂的字词变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较抽象的字词变得比较具体了。本课识字环节,我让孩子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句、学词中识字。如学习“两岸树木密”让学生全体起立,手拉着手举起来,来做做树多的动作,感悟树木密,理解“密”的意思。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我先通过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我又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我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利——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诗歌,可以带表情读,可以带动作读,可以唱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得到张扬,童真童趣在自然状态下表露。

回顾整堂课,在欣喜之余也留下不少遗憾,比如在读的指导方面还是不太饱满,有几处当学生谈得不太好时就急着请别的同学来试试。其实,本着呵护每个娇嫩生命的天职,我应迅速判断学生读不好的原因,并利用看图读、表演读、想像情境读、范读等手段让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让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成功。让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健康的人格得到更和谐全面地发展。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四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容易激发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课文对两岸的树木,禾苗的描述也饱含着赞美之情,全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适宜学生诵读。

【学生分析】。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愿意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的学习,而本课采用了汉语学习、识字学习与语言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主识字的乐趣。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现紧密结合,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常伴随着形象事物的再现,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演,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木”、“树”等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生字,“”、“”两个笔画和“木、山、纟”3个偏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识字教学,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短短三句,描写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用以下几方面突破重难点。

1、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和同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2、游戏激趣,巩固识字。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形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在玩中认字,巩固识字效果。

3、注重评价,激励主体。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上以即时性的口语评价鼓励和赞赏每一个人,让他们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4、开放语文学习空间,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五

1、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和偏旁的形状认识“木、艹、纟”3个偏旁,进而认识相关汉字“树、苗、绿”,借助拼音和多种识字方法随文识字,认识和理解“排、中、游、流、唱、两、岸、江、南”等生字。认识两个新笔画“横折、横折勾”,会区分并正确写“口、日、中”3个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通过随文识字,读懂课文;

3、在老师引导下看图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树木密、绿油油等词语表达出来的含义,理解“小小竹排画中游”,了解祖国江南十分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4、通过再创情境,介绍别的地方的景色,练习说话。

随文识字,会正确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鱼米乡”、“画中游”等词语和句子,知道江南是风景秀丽,特产丰富的地方。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很大,也很美,我们生活在我们国家的北方,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不一样的,美丽的江南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美不美,和咱们这里有什么不一样。

2.出示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美景。黑板下边一些板书:江南。

3.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地方或者东西在咱们这里见不到的?

当同学回答到水里的竹排时,板书:竹排,重点认读汉字“排”,简单了解竹排。

“排”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分析字形,左边提手旁,需要用手做,右边可以理解为好几根竹子绑到一起,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认字,巩固记忆“排”,用手把一些东西绑到一起就是“排”;用手把许多竹子绑到一起就是“竹排”。江南水比较多,“竹排”是南方特有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方便人们在水上活动和运输。图中游览美景的是一个小男孩,做的竹排的根数也少,可以说是“小竹排”。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介绍江南的风景,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丽。

4、引入课题,这幅江南美景画的名字是《小小竹排画中游》,一位小作者根据这幅画写了一首小儿歌,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欣赏美景的同时观察和发现与自己周围的不同,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教师导语:小竹排应该是在水中划,为什么说是在“画中游”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3课,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自己先拼读一下课文吧!

2、要求学生在拼读时先把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然后再通读课文。

3、同桌合作,互相读课文,重点比一比谁读得字音准。然后交流一下本课的生字哪些是原来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哪些是今天新认识的,有什么识字的好方法。

4、师:有了同学们识字的好办法,我相信大家都能更准确地记住这些生字。现在请同学们们再一起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拼音来认识新字,同桌互相交流学习,比教师的讲解、指导更有效。)。

1、学习“小竹排,顺水流,”

引出小竹排是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所以说“小竹排,顺水流,”“顺水流”指顺着水流的方向跟着水流流动。板书重点观察、分析认识“流”,要求认识的字,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和水有关,没有水就不能“流”,右边的下半部分就好像是水在流动。撑着竹排需要用力划动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课文为什么说没说“小竹排,用力划”而说“小竹排,顺水流”?“顺水流”也体现出作者惬意、悠闲的心情,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在顺着水流,欣赏美景。

2、学习“鸟儿唱,鱼儿游。”

课文里说小鸟在干什么?重点指导识字“唱”,理解为什么用唱。

“唱”,要求认的字,形声字,左边口字旁表形,要用嘴唱的,右上下两个日表音,合到一起读昌。鸟儿不会唱歌,只会叫,有时我们说鸟儿叫喳喳,这里没有用“叫”而用“唱”一方面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鸟比作了人,像人一样唱歌;另一方面,“唱”字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情。你在什么时候才会唱歌?心情好,很高兴的时候,作者说鸟儿唱,唱字也体现出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鸟儿的叫声在他听来都是美妙的音乐!

课文里怎么说描写小鱼的?随文识字“游”。

“游”,要求会认的生字,左中右结构,结合“流”理解和水有关,中间“方”指方向,右边有人还有孩子。本义指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如“游泳”,这一句中就是本义指鱼儿在水中游泳。鱼儿是在水里游来游去的,而图中的鱼儿跃出了水面,鱼儿表情也能体现出鱼儿的高兴。

3、学习“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景物,然后在对比课文,体会课文用词的简练和形象。

水的两边就是岸上,可以用“两岸”这个词,重点认识“两”,要求认的字,一个房子下面两个人,这里指双方,可以结合学过的“雨”辨别区分记忆;岸,要求认的字,水边的陆地,看字形可以解释为水边上高出干的地方。理解两岸就是指河水的两边。

学生会说树很多,课文中的“密”就是指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说明了树木长得很茂盛。

介绍“禾苗”,禾苗主要指谷物类种子的幼苗,农耕时期,农民先利用一块土地培育种子,在培育期间生长的幼苗,泛指为“禾苗”,图中南方的禾苗和北方不同,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苗,要求会认的字,会意字,艹+田,指田里生长的形状你象草的东西。认识草字头,和像草一样的较小的植物有关,比如“花、草”等。

文中用“绿油油”形容禾苗,告诉了我们禾苗的颜色和长势,不仅绿,而且像油一样有光泽,形容浓绿而润泽的样子,长得特比好。像“绿油油”这样后两个字一样的三个字词语就叫abb式词语,延伸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什么?“绿”,要求认的字,左右结构,认识绞丝旁,表示与线丝有关,板书“丝”对比讲解。

4、学习“江南鱼米乡,”

江,要求认的字,左右结构,氵+工,大河的通称,通常指长江。南,要求认的字,方位名,重点强调最下面里面的不是“羊”。江南,一般指长江下游以南。

小竹排应该是在水中划,为什么说是在“画中游”呢?一个小男孩,正撑着竹篙站在竹排上顺流而下,有鸟儿欢快的歌唱,有鱼儿快乐的舞蹈,看着两岸茂密的树木和绿油油的禾苗,他不只是在水中划竹排,而是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游览,就像在画中游一样!“游”在这里和前面的意思有所不同,这里是延伸意思是指像在水中游泳一样从容地行走,比如“游山玩水”“旅游”“游览”,文中是延伸意游览风光。

1、导语:同学们,课文咱们已经读懂了,现在咱们来一起根据老师的问题回忆一下。

出示江南美景图,然后逐句出示课件,课文内容关键字、词填空。

小(竹排),顺(水流),

鸟儿(唱),鱼儿(游)。

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

2、逐句填空时引导巩固课文,在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熟读成诵。

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读得轻快些,读出喜悦、欢快的心情。

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读得缓慢些,读出赞美之情,

3、学生多种形式练习朗读,感悟朗读,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1、出示要写的三个字,一起来拼一拼,读一读。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个字,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注意到都有“口”,但形状又不太一样,进而认识新笔画横折和横折勾。

指导书写新笔画,先书空,再写。

横折的写法,出示示范笔画,折下来是稍微向左斜的。

横折的写法,出示示范笔画,折下来是直的,然后有小勾。

3、引导找三个字的不同:这三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可以变成相同的?

“口”中间加一横变成“日”;“口”中间加一竖变成“中”;

4、逐个字进行书写指导,让学生描述占格位置及笔顺,教师示范书写,然后学生书空,读笔画名称,最后在书上先描后写,边写边读。

5、教师巡视,对书写规范的同学提出表扬。

(设计意图:这三个字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写漂亮,写规范较难,还有认识新笔画。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书写的规范和美观上。)。

2、学生分组说话,然后请代表汇报,锻炼说话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六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打破单纯的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件。

1课时。

(一)以景入情,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播放江南美景。

2、师:欣赏完了这么美的风光,你有什么话要跟大家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

3、重点指出这是江南的美景。

(二)自主选择,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图片:

(1)问:图中的小男孩撑着的是什么?什么是竹排?小男孩在干什么。

2、课件出示诗歌:

你认为我们怎样才能把儿歌读熟练了?老师也给你提供几种方法,做参考意见。

(1)自己借助拼音把课文拼出来,如果遇到困难,找周围的同学或者老师帮忙。

(2)也可以四人一小组,每个同学都要读给其他三个人听,让其他同学帮你正音。

(3)如果想要做得更好,那就把课件中红色的字在文中圈出来重点读读,能够做到不看拼音就能把它读给同学听,然后练习读课文。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师巡视指导。

4、师检查学习的结果:

(1)找同学读课文,纠正读音。

(2)把课文中的生字,拿出来重点读一读。

(3)读读词语。

(三)质疑解疑中深入理解课文。

1、生闭上眼睛,搭上竹排,听师配乐朗读课文,和小男孩一起体会江南的美。

2、通过刚才你的体会,你觉得你看到了什么?江南很美,到底美在什么地方?(重点指导朗读,把课文的美读出来)。

3、齐读课文,找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1)运用课件动态演示“顺水流”的过程。

(2)理解树木密的“密”先找学生说,然后总结。“密”指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树木特别密又特别绿。

(4)理解“小小竹排画中游”这句话。再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江南的美。听师描述:我们坐在小竹排上,鸟儿在空中动听的歌唱,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两岸的树木葱葱茏茏,远处的田野里到处是绿油油的禾苗。

再次谈自己的感受,师可以问:你感觉像在一幅画中吗?因为江南鱼米乡很美,就像一幅画,所以说小小竹排就像在画中游。

4、给课文取个好听的名字。

总结:课文用了最精彩的一句话作为题目“小小竹排画中游”,请大家带上题目,有感情的来朗读课文。

(四)练习朗读课文,跟唱课文,能够达到背诵课文。

(五)自主延伸。

课外搜集江南的风景图片。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七

把《小小竹排画中游》作为教研课,比进度稍微早了一点,对学生来说,朗读起来比较难,所以我在上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读通课文,认读生字。从课堂的效果上看,大部分学生完成的还是不错的。

二、课件辅助,形象直观

“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了江南的风光,让学生自己发现江南什么最多?桥多,河多,从而引出江南水乡的概念,引出竹排,接着利用直观的竹排图片,让学生理解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感觉很顺利。而后在课文的第一、二句的学习中,也充分利用了插图,让学生感受到了树木的密和禾苗的绿。为朗读好课文打下了基础,也为后面“鱼米乡”的理解作了铺垫。

三、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在识字的过程中,第一环节是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第二环节是去掉拼音进行识记的巩固。有比较归纳识字,就像“江、流、游”,还有像猜字谜、利用图片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不同的识记方式中,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记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机智有待加强。

就像这节课上发生的:

师:课题告诉我们小竹排在哪里游?

生1:小竹排在水里游。

生2:小竹排在河里游。

虽然小孩子没有听清楚问题,可是他们回答的却是我预设中下面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跳到:那么为什么课文说小竹排在画中游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而我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再一步步的按照预案进行上课。

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提高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积淀解决问题的底蕴。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不够多样化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一句简单的“很好”说明不了问题,学生仍旧感觉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里?其他学生没有学习的方向。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中,感觉精神明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虽然小孩子的注意力只能维持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是我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增加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于《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反思我只能想到这几点不足了,但我相信不足还有很多,可谓当局者迷。希望今天听课的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更好更快的成长吧!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八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力求体现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求知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的兴趣,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

预设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两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笔画、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读中领悟江南的美。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录音机)。

学生(课前画的家乡风光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坐过竹排吗?(板书:竹排)让我们乘着竹排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浏览一番,好不好?怀着阳光般的心情,我们快乐出发!(出示江南美丽风光课件)看,这就是我们游览的地方——江南鱼米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在课前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为进入新课学习储备必需的情感因素。)。

二、范读课文。

师配乐范读课文,生看课文插图。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准确地传情,能使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三、初读课文。

1、翻开语文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读准它,难读的地方把它多读几遍。(学生自主读课文)。

2、谁来读给我们听听?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谁的耳朵最灵,能发现这个小朋友哪个字读得最准,你要向他学习,哪个字读得不太好,你要提醒他。(指名读,提醒注意所学的生字)。

3、(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你会读读吗?(对于难读字词,教师要进行及时必要地领读。如“两岸”“树苗”等。)。

4、去掉拼音还能读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哪组先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互评、教读、游戏完成读书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四、熟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再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棒。先自由把课文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

1、学生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2、四人小组合作,比比谁读得最熟练。(师巡视指导)。

五、精读课文。

1、播放课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欣赏江南美景。

2、思考:你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点拨:看着这么美丽的景物,“我”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伺机板书)。

4、美读: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读课文,把你美丽的心情读出来。(学生练读)。

5、汇报读:指读、对读。

6、交流讨论:大家的朗读使人心情舒畅!看着这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用一句话赞美江南。为什么小竹排是在画中游呢?(教师要充分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注意引导、诱导、辅导,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验江南的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六、课间操: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一首歌给你们听,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愿意表演的同学可站起来表演。(师生共舞,录音机播放歌曲《我们的田野》)。

七、拓展练习。

学生准备。

2、师:谁愿在全班交流?

师随时评价:编得真好!真能干!真有创意!(对于说得特别好的:哇!我们班有小诗人了!为他的精彩诗歌鼓掌。)。

3、总结:我们的家乡在江南,她美丽富饶。同学们,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保护环境,让她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江南,再向别人介绍,感受美,表达美,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2、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略)。

点评:

本节课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概念,而又充满情趣,具有时代气息,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读书内化”的阅读教学规律,本节课设计了“初读——熟读——精读——美读”四个环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接地、反复地接触课文。“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指导思想和训练层次性十分明确。

2、改革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本设计以学定教,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是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再选择自己的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学习的结果也让学生自己汇报、补充,教师只是起点拨作用。二是评价,学生朗读、发音,尽量让他们去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3、努力开掘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

本课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江南的知识,画画自己家乡的景色。在课堂上,让他们借助图、景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朗读课文,练习说话,课末处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系已有经验,仿编儿歌,会激活儿童的求异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运用语言的规律,享受美的情趣和创造的乐趣。实现了课内外、学科间、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联结、贯通、互补,课堂教学会更充实,更具活力。

4、充分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江南的美,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新课程、新理念》。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篇九

这是一篇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的诗歌,适宜学生诵读。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反复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提前安排学生在家中进行了预习,要求比较简单:1、把课文读熟2、给课后生字加上拼音。提前预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学生一接触课文就开始培养。经过预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对文中的生字也初步认识了几个。这样在课堂上我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朗读、感悟。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

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因此,从小学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和态度,主动探究识字的规律和方法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感受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在本课,我主要运用了一下几种识字方法:

1、拼音识字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对生字的初步整体认识上。

2、看图识字法,主要运用在“流、排”字的认识上。在讲“流”的时候,我将“流”字和一张分了三个方向流动的河流图片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图中的河水走向和流字的哪一部分很相像?”通过学生自己对图片的观察,记住了“流字的下半部分,就像这幅图片当中的小河流水,有的向左流,有的向前流,有的向右流。”在认识“排”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竹排,再认识这个字,竹排的“排”六个短横,就像六根竹子,被两条长长的线捆在一起就形成了“排”字。在这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可以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了解词义。

3、偏旁记字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对“流、江、游、唱”的认识上,通过对三点水旁的归类,认识了“流、江、游”,通过口字旁记住“唱歌”的“唱”

4、猜谜识字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对“苗”字认识上。通过“小草长在田头上”这个字谜,让学生即记住了字形又认识了新的偏旁部首“草字头”。

三、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中“读”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在引导学生读,读出情,读出趣,读出思。

1、想像感悟,读出欢快的情绪,读出江南的美景。

儿歌的第一、二句写的是: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让学生边读边想:如果我们现在都站在竹排上,你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学生说:我听到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唱歌。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茂密的树苗,绿油油的禾苗。我进一步提问:“小鸟都唱了些什么?”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通过教师随机板画的形式,让孩子领悟到江南的美,从而激发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

2、质疑解疑,解决具有引申含义的词语。

“鱼米乡”——关于儿歌的最后一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中的“鱼米乡”的理解,我就是先请学生读读句子,并提问:“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乡”?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一部分学生摇着头,表示不知道。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是鱼非常多,大米特别多。我又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田里种着大片的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作“鱼米之乡”。就是“鱼儿多、稻米多的地方。”

“画中游”——这个“画”字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字,也是具有引申含义的字。首先,在上课伊始,我提问:“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然后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课文。当我把江南水乡的美景用画的形式板书出来时,孩子门立刻明白了,是江南的景色美,美的就像一幅画,所以说小小竹排在画中游一样。我通过一步一步的设疑解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了这个“画”指的不是“图画”,而是指“江南的美景”。

3、通过一首白居易的诗《忆江南》,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了解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拿起笔赞美过江南。

4、熟读成诵。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不应该放在多种形式的理解分析之下,而是放在反复地朗读上,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把江南的美景记在心中,达到背诵的程度。

一年级新教材里有很多优美的课文,但是如何把握学生字和学课文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上这节课时,我在以下环节处理好。

教学中,以下几点还是比较可取的:

1、利用插图、突破难点。

针对“江南鱼米乡”,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江南小桥流水图,让学生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有学生说:小河很多,桥很多。)接着请学生回答:小河多,河里的什么可能也会多?(鱼、虾……)又问:小河多,田里的什么会长得好?通过层层深入,学生不难理解:为什么江南又被称为“鱼米之乡”了。了解完江南后,我让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在江南!”这时,我从孩子们喜悦地眼神中已经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喜爱。我觉得利用课件对与帮助孩子理解“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2、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所以要读得有感情就更难了。因此在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拼读的时间,先做到读正确、流利。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说的也不错,这是让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读时采用了指名读、比赛读、同桌读等多种形式,有些学生的朗读还是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

这堂课上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不免有些遗憾也有些担忧:

一部分学生的听课习惯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特别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常规上还应该加强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