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精选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9:41:43 页码:13
精选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优秀10篇)
2023-11-22 19:41:43    小编:ZTFB

错误总结是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错误,避免再次发生。完美的总结需要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使读者一目了然。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应对策略,对我们的总结有很大的启发。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一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谿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谿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谿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谿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谿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谿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谿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谿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谿生实不多觏。

对于诗人玉谿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谿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谿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谿诗之所以为玉谿诗者,尤在于此。

玉谿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觉得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二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文档为doc格式。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三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终年四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介绍文学上的贡献及“牛李党争”)。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1、“无端”是什么意思?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无缘无故,没有来由,此有发问之意。瑟弦的多少原本是无从发问之事,于无从发问处发问,正表明情绪的强烈浓重,表明心中某种情绪积累已久、积累已深,迫切需要宣泄。

2、作者强调“一弦一柱”有何用意?

“弦”“柱”与“华年”相联系,又与上文的“五十”相呼应,表明心中情感的强烈浓重。锦瑟弦多而音繁,则华年事多而情浓。强调“一弦一柱”,则表明每一件事都很值得回忆,每一件事都会引起强烈的感触。

3、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既就锦瑟起兴引出年华虚度的伤痛;又是以锦瑟作比,含蓄表达怀抱利器而埋没于世的悲愤。瑟为锦瑟,制作精良,装饰华美;人为俊彦,饱读诗书,志气凌云。瑟无端制成了五十弦,人也不明不白地,将近半百了(李商隐只活到46岁,这里说“五十”是取其约数)。

4、作者为何由瑟入笔起兴?(幻灯片无,另讲)。

或者是因为见到锦瑟而引起追忆;或者是因为听人弹瑟而触发感受;或者是因为亲自操瑟而引出心事。这里的不明确是“朦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朦胧”的好处:可以为欣赏者提供更广阔的欣赏品味的空间。

1、典故“庄生梦蝶”在这里可作怎样的理解?

2、典故“杜鹃伤春”在这里可作怎样的理解?

听瑟的感觉:听到锦瑟音哀曲怨,就如听到杜鹃鸟送春归去的凄婉之音。伤逝与无奈:自己年华已逝,事事成空,今生今世恐怕再无转机;死掉之后,也只会如望帝一样留下无限悲凄。不甘之情:望帝之心通过杜鹃之啼传达出来;鼓瑟之人一片心思通过音乐传达出来;我的一片心思则会通过诗作传达出来。不能将其轻弃。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四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朝廷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终年四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介绍文学上的贡献及“牛李党争”)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1、“无端”是什么意思?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无缘无故,没有来由,此有发问之意。瑟弦的多少原本是无从发问之事,于无从发问处发问,正表明情绪的强烈浓重,表明心中某种情绪积累已久、积累已深,迫切需要宣泄。

2、作者强调“一弦一柱”有何用意?

“弦”“柱”与“华年”相联系,又与上文的“五十”相呼应,表明心中情感的强烈浓重。锦瑟弦多而音繁,则华年事多而情浓。强调“一弦一柱”,则表明每一件事都很值得回忆,每一件事都会引起强烈的感触。

3、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既就锦瑟起兴引出年华虚度的伤痛;又是以锦瑟作比,含蓄表达怀抱利器而埋没于世的悲愤。瑟为锦瑟,制作精良,装饰华美;人为俊彦,饱读诗书,志气凌云。瑟无端制成了五十弦,人也不明不白地,将近半百了(李商隐只活到46岁,这里说“五十”是取其约数)。

4、作者为何由瑟入笔起兴?(幻灯片无,另讲)

或者是因为见到锦瑟而引起追忆;或者是因为听人弹瑟而触发感受;或者是因为亲自操瑟而引出心事。这里的不明确是“朦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朦胧”的好处:可以为欣赏者提供更广阔的欣赏品味的空间。

1、典故“庄生梦蝶”在这里可作怎样的理解?

2、典故“杜鹃伤春”在这里可作怎样的理解?

听瑟的感觉:听到锦瑟音哀曲怨,就如听到杜鹃鸟送春归去的凄婉之音。伤逝与无奈:自己年华已逝,事事成空,今生今世恐怕再无转机;死掉之后,也只会如望帝一样留下无限悲凄。不甘之情:望帝之心通过杜鹃之啼传达出来;鼓瑟之人一片心思通过音乐传达出来;我的一片心思则会通过诗作传达出来。不能将其轻弃。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五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词义。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迷情)。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明确: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

3、具体赏析: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六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本句用民歌的起兴手法,看到锦瑟,弦多而繁,不由得思绪万千,回忆起自己的往事纷繁、五味俱全的年轻时光。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用两个典故,说年轻时代那“欲回天地”却又辛酸难酬的壮志理想,那早已物是人非却依旧刻骨铭心的缠绵情思,现在回想起来如在梦中,又历历在目,正象庄子清早醒来,还迷惑自己是梦中的蝴蝶,还是现实中的庄子。那些酸甜苦辣,那些悲欢离合至今难以抛却要借助于诗来抒发,恰如望帝遗恨无穷,把它托付给杜鹃,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

此联巧妙的把自己的过去比作一场梦,用杜宇的千古之恨来比自己心中遗憾和无奈,典故运用恰切自然。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联的解释历来从说纷纭,各执一词。我认为应从本诗的全篇着眼,紧紧抓住诗眼“思华年”三字。此诗是诗人临死那一年(46岁时)对不堪回首的“华年”时光的怀念,那些往事有几多欢乐几多辛酸,如今念起回味无穷,觉得珍贵异常,恰似鲛人泣下的珍珠,但它是眼泪的结晶,又如深埋于地的美玉,但似缥缈的轻烟,邈远难寻。这里明月下的珍珠,满含凄凉,似是那辛酸无奈往事,阳光下的温暖,似是那幸福欢乐的时光。作家琦君在她的《泪珠和珍珠》一文中写道: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每一滴泪珠的背后何尝不是一颗眷眷的心。所以诗人把自己的过去比作泪化的珍珠,感情是多么深沉,多么值得品味。还有诗人说:生活中的苦痛,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普希金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是一种忧郁的甜美或甜美的忧郁。诗人正是在临终之年回味往事,这些往事岂不变成了珍珠和美玉,但不过是带泪的远去了的珠玉罢了。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说上面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早在当年就已经感到惆怅和无奈了。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主题:。

此诗主题历来争论不一,如果按照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主题就不难明白,不过就是诗人对往事的深沉回忆,而这往事,最主要的是他一生难酬的壮志和萦绕终身情感。表达了他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眷恋。

试问:一个男人,一生的最牵挂是什么?一是理想,一是爱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理想大多都是出仕做官,济世利民,建立功业,光宗耀祖,流芳百世。李商隐也不例外,他少年丧父,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却不费学业,为的就是“欲回天地”,成就功业,可是他不幸无意间陷入党争中,成了牺牲品,能不让这位才华横溢满怀抱负的才子遗恨终身吗。

爱情方面,李商隐一生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结情道姑,迷情宫女,倾情小妾,深情发妻,他留下的太多的哀婉艳丽的诗篇,就是明证,这些诗歌成就极高,多抒写对爱情热烈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怀春的惆怅与偷情的愉悦,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只我们熟悉的句子就很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因此缠绵的感情必是他一生的牵挂,刻骨铭心的记忆。

锦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七

1.板书课题。

2.播放瑟乐《淡月映鱼》。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弹奏的音乐?

这是瑟所弹奏的《淡月映鱼》。瑟音清幽哀怨,适合弹奏悲怨的曲调。有人曾经这样来描述瑟乐,他说:如果说筝是青年的爽朗,琴是老者的沧桑,那么瑟便是中年的深沉。

3.人到中年,在饱尝了人间冷暖,历经人生百态,阅尽沧海桑田之后,李商隐在《锦瑟》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深沉的内心体验呢?让我们走进《锦瑟》。

师:你能说出本诗的情感基调吗?(哀婉伤感。)。

师:感情基调:哀婉伤感(情感要到位)。

语速:宜慢音调:低沉节奏:顿挫。

2.同学们依据朗读提示和视频范读,自由读诗。

3.点学生读。师适当点评。

4.学生齐读。

1.你能找到诗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吗?大声告诉我。

明确:惘然。

师:惘然,迷糊不清貌。

2.诗作中作者是如何传达伤感而又迷惘的情感的?你能选择其中一联,帮助我们解读吗。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怨恨以难言。

“锦瑟”,其形美丽精致;其声清幽哀怨,常与忆念、离别等悲怨情绪相联结。如元代元好问有云:佳人锦瑟怨年华。宋代贺铸:锦瑟年华谁与度。“无端五十弦”,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时人痴语。锦瑟到底有多少弦,并不是锦瑟的过错,可是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阿,你干嘛要有那么多弦?“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拨动一根琴弦。瑟具五十弦,拨动瑟弦,繁音促节,令听者顿生烦乱思绪,所谓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故一音一节皆引思绪,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由此也可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思华年”,直言本作是追思之作。华年,所谓美丽的青春年华,主眼在华年盛景。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晓梦”,梦,美好而短暂,不禁让人伤感。美好而虚缈的梦境令人神往却让人迷惘。

“杜宇啼春”,托冤禽之悲啼,表达诗人无限的悲感和难言的怨愤,哀怨而悲凄的情调。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的事物的怀念。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玉生烟。

“沧海月明”、“明珠泣泪”,高旷皓静,凄寒孤寂的境界,表达了世事难以两全的怅惘伤感的情调。

对于诗人玉谿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美丽温暖却虚无缥缈之境,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与迷惘。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谿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谿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情肠九曲。

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思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师小结全诗: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

锦瑟装饰精美,乐音哀怨。繁弦促节之间心绪难平,让我不禁遥想那美丽却充满怅惘的盛景华年。年少轻狂,谁不爱追梦?然而一切美梦,终究如烟消散,这叫我如何不哀怨,如何不流泪?如今时过境迁,回首盛景华年,岂待今朝追忆才感无穷怅恨?就是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那么今朝怅恨,有当如何?一曲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

3.同学们通过意象的赏析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充满伤感迷惘的凄美之境,给人以无比新鲜而动人的感受。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意象有这般的魅力。

(板书)晓梦、春心、珠泪、玉烟,我们试着找找这四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朦胧,说不清道不明。运用神话传说典故。很美,凄美。)。

明确:(板书)朦胧凄美非现实性。

这种意象特别适合表达李商隐复杂变化,惆怅莫名的浩茫的心境。

犹如《锦瑟》中,作者极尽意象就是想要传达出这种浓烈的扑朔迷离,无涯无际的情思。我想我们可以不必追究事因(自伤身世,恋情,悼亡等等),而应通过作品意象特点,把握其总体情感内涵,去领略其诗意与诗美。

4.我想更多地了解李商隐,一定会对我们理解李商隐有所帮助。

同学们,你们对于李商隐有怎样的了解?对于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说。

我来整理和补充:

(1)在那个风雨飘摇,行将衰败倾覆的晚唐。又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特殊时代,李商隐应运而生,其诗以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

但是,由于政治宗派的残酷斗争,这样的大诗人于荥阳病逝后,文坛竟然出奇地沉默,极少有人赋诗来悼念他。现在仅存的两首《哭李商隐》皆出自其生前挚友、诗人崔珏之手。

(2)哭李商隐(其二)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却以“未曾开”收句。这是怎样一个经历坎坷仕途、怀才不遇的李商隐啊!

(3)李商隐(约813—约858)出生在时世没落的晚唐,家世孤弱衰败,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妻子王氏早逝。从而形成了他灵心善感的性格,情感丰富细腻,他秉赋才情,最终卓立于世。

1.《锦瑟》中非现实性意象的使用,在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中也有体现,让我们尝试利用这两首无题诗来进一步验证李诗的意象的独特性:

(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本诗是写作者在恋爱的重重阻隔中,表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至死不变,也想象对方因日夜相思而形容憔悴,所以在绝望中依然寄托着微茫的希望。

春蚕蜡炬,到死成灰:至情至性,恐怕已经超越了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

蓬山,青鸟:内心的遥想,是不现实的,这种希望是美好的,但是早已暗含了结局,只是无望中的希望,但正因为如此更见作者情之真挚。

(2)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是写作者昨夜参加贵家的盛大宴会,与意中人席间相遇,表达了难得结合,却目成心许的爱情体验。

彩凤、灵犀: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虽无力到达,却终身难忘,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2.李商隐与杜甫一样,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

不同的是,杜甫外向,诗思经常面向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李商隐转向内心,内在浩浩茫茫,无际无涯,扑朔迷离。成为唐诗中达于浑化层次的一种新境界。

关于这一点,同学课后去搜集相关资料以作验证,我们以后找机会再交流。

同学们,课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穿越千年的唐诗之旅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用情感作为沟通古今的桥梁,用真心品味真情,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从诗中感受那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八

锦瑟,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以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蜚声中外。这首诗以古琴为主题,通过独特的形象和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锦瑟》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诗中的唯美意象所折服。诗中提到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句描绘了一架古琴的美好,让人仿佛眼前即能看到那五十根弦振动的景象。这一句中的“锦瑟”指的是古琴,用“锦”形容琴身,给人一种华丽、高贵的感觉。而古琴的五十根弦则象征了人生五十年,每一根弦都承载了琴师的思考和回忆。这一唯美意象使我们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李商隐诗歌中的艺术魅力。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音乐与人生的比喻。李商隐通过琴声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两句描绘了琴声的震撼力和威严感,契合了歌声的强烈和愉悦。琴声的音乐如同人生的起伏和坎坷,也如同命运的转变和冲击。这种音乐与人生的对应关系,使我们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入。它让我们明白,人生如同一曲交响乐,有高潮有低谷,有刺耳的音符和动人的旋律,只有在这种比喻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深意。

然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结合也令人叹为观止。诗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一句表达了孤独和寂寞的情感,也彰显出李商隐内心深处说不尽的痛楚。作者通过“万籁此俱寂”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夜深人静的感觉,一种独处无人之境的寂寞。描写此情次句的“但余钟磬音”,则显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苦恼。这种以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同身受,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独特结合。

再者,诗中的反讽更是给人以深思。诗中的“谁复挑弦促柱声,北极上横玉翠条明。”这两句诗中以琴师为代表的人物被贴上了“人财两空”的标签,以此衬托出人生苦短、财富不能长久的命题。李商隐通过反讽的手法,警示人们别把自己的一生绑定在物质之上,要珍惜当下的时光和美好的情感。这种反讽手法,使我们对现实和人生的认识更加丰富。它唤起了我们对时光的珍惜和对幸福的呼唤,也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最后,诗歌的结尾给人以明悟和启迪。“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句表达了对流年逝去的思索和对人生短暂的领悟。五十根弦与华年相对应,每一根弦都代表了华年中的一段时光。在人世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的一生也在不经意间消逝。这样深入人心的结尾使人更加懂得了人生的可贵与短暂,也让我们明白要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以独特的形象、音乐、意象和反讽手法展现了人生与琴声的联系,唤起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歌本身也启迪了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和价值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读《锦瑟》能够让我们暂时抽离纷繁世间的喧嚣,静心思考生活的真意。在难以预知的未来中,我们需要理解并珍惜当下的人生,音律中行走,行走中思索,让我们的人生能奏出最美的旋律。这便是我对《锦瑟》的心得体会。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九

古典诗歌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篇目,它的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丰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但对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深意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

(一)同学们,在“必修3”中,我们学习了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以及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李白诗风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豪放飘逸”,杜甫诗风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做“浅易通俗”。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李商隐诗风用那四个字来概括呢?“朦胧隐伤”。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无题”诗和《锦瑟》一诗中。今天这节课来学习《锦瑟》。

(二)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结合注释再读一遍,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四)请同学们说一说首联的意思。

(五)古人说“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人回忆往事,有的喜欢、高兴,有的不喜欢,悲伤。李商隐所回忆的是怎样的?是悲伤的。所以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是应该是回忆的悲伤内容了。我们暂且不管它,先看尾联。谁来说一说?这种感情难道是等到今天回忆它的时候才产生的么?在当时就已经产生了“惘然”之情了。这样解说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似乎觉得缺少什么。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时间问题:“现在——当时——”谁来补充?应该补上“现在”,意思是现在回忆起来就更加悲伤,比原来还要悲伤,这种悲伤已经在我心中几十年了,所以每一次回忆起来都无限悲伤,哪里是现在才有呢?所以说“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惘然”就是怅惘哀伤,这是人之常情,可能每个人都有过追寻与失落的情感,人生就徘徊在这追寻与失落之间,像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像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解说,同学们是不是明白得比较透彻了呢?接下来我们攻克堡垒。

(六)中间两联读不懂的原因是典故太多。因此,读懂这两联的前提条件是清楚典故的原意,以及在本诗中的用意。

(七)再看颈联(腹联)。

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这些特点暗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相关典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就是《锦瑟》一诗的中间两联含义,我们这样把他破译了。加上首联和尾联,整体意思就很清楚了:

听瑟引发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更加惘然伤感。

(八)作业:

诗人为什么这样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这与他的生平遭遇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简短篇十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性,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但《锦瑟》作年不详,意境朦胧,就像一个大大的谜团,增加了学生鉴赏的难度。因此,教师有引导学生鉴赏的必要。

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既容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知识体系。名句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历代人所激赏的前人的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言为心声”,诗文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刻上作者个人遭遇的印迹。了解诗人简况,是鉴赏诗歌的必要准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存诗约六百余首。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锦瑟》取诗首二字为题,就属此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阅读尤其这样,反复诵读可帮助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思索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可以说,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有所领悟。

鉴赏中,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结合教材注释、手边资料,在读读背背中进行初步鉴赏(语言、节奏、韵律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鉴赏诗歌也须“有的放矢”,不可毫无目标,漫无边际,要在学生自读前(或阅读中)明确提出:1、领悟诗歌情感基调;2、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中意境;3、找出并思考诗中的四个典故、五个比喻的用意。

李商隐的诗,即使好学深思之人读起来也觉吃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意境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重含蓄,《锦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解读方式的可能,如锦瑟说、爱国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等,耐人寻味,正是诗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鉴赏,可就诗论诗,不必寻求统一的答案,只需结合晚唐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用自己的语音去再现诗中意境,把玩诗歌清丽语言即可。

1、把握全诗情感基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由此我们可以把握住这首诗是抚今追昔,书写困扰诗人多年的“惘然”之“情”。朗读时宜放慢语速,以低沉语调再现哀怨、怅惘、迷离。

2、“未成曲调先有情”,首联即情感触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啊,你没来由的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忆曾经的年华。诗人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正是被“情”困扰多时,此时把“锦瑟”作为情感的触发点,寄寓自己的情思。此联既是起兴,又是用比,行文十分巧妙。吟诵时,一定要先酝酿情感,才能读出哀怨的语调、深深的迷惘和无限感触,才不会是空穴来音。

3、陷入沉思,发出无限感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过的以往和美好的愿望,有如“庄生梦蝶”一样清晰,令人留恋,使人沉迷,让人惆怅。即使它不能实现,但“我”心依旧,假如死去也要像“望帝”化作杜鹃啼叫不止。此二句诗语言虽简洁,却蕴意无穷,巧妙用典,令人深思。读时应以痴迷、陶醉、无限眷恋、无限执著的语气来再现,语速、声音由厚重、舒缓到激昂、悲切。

4、以清晰语音,再现美丽、朦胧、凄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高悬,青青的广漠大海,鲛人泣泪成珠,清冷月光、晶莹珠光、明亮泪光交织一片,让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蓝田日光秀丽,阳光温暖,白玉生烟,玉埋地下却精气升腾。“沧海遗珠”“蓝田美玉”,虽然珍贵,却被人遗忘,令人悲伤、惋惜,但其终究是珠宝美玉,又令人庆幸、欣慰。读时应读出苍茫之感,毫无依托,无限爱怜,无限悲伤之情。

5、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情哪里是追忆往事时才有,只是当时就已令自己迷惘。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然,实在不堪回首。行文浑然一体,情感愈加浓郁。朗读时宜表现出欲罢还休,荡气回肠,有如空谷回音,余韵无穷。

1、寻找诗人足迹。

《锦瑟》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可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诗人生平,品读诗人其他作品,寻找相关资料,自己打造解读的金钥匙。

2、与诗人对话。

“学以致用”,把死知识变为活水之源,不容忽视。对文学作品,我们应采取“拿来主义”,建议学生写写鉴赏文章,是为“与诗人对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