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39:45 页码:11
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精选10篇)
2023-11-23 06:39:45    小编:ZTFB

写总结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巧妙运用,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检验。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况时,如何应对并处理它,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是一些总结的优秀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一

hr共享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员工入离职管理、企业员工档案管理、薪酬发放、福利保障等基础人事工作的标准化管理[4]。共享中心不仅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基础工作中脱离出来,而且将重点整合与管理集团及下属子公司员工信息,使人力资源部及时了解各业务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加强管控。hr共享中心由集团公司统一建设,安排1名经验丰富的员工关系管理人员和1名薪酬福利管理人员担任,以后还将根据集团发展适时调整。

4.2建设hr专家中心。

hr专家中心负责提供战略研究、制度创新、管理工具开发等,负责汇总hrbp反馈的各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并负责优化问题解决办法和工作流程。专家中心服务于企业战略变革,确保各子公司的战略、价值观等与集团公司一脉相承。进入hr专家中心的人员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根据现有人员情况,安排1~2名人员担任,后期再招录2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共同建设hr专家中心。

4.3设置hrbp岗位。

hrbp负责帮助各子公司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订并执行人力资源年度工作计划、提升领导力、搭建员工发展通道、协调员工关系、洞察培训需求等工作。hrbp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子公司业务捆绑在一起才能推动集团与子公司的共同发展,但同时要注意,hrbp并不是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执行者。f集团下属15家子公司中业务相似的可以共用一个hrbp。通过业务分析,安排10名hrbp担任hrbp岗位。各子公司配备至少1名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同时负责对接hr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

5f集团hrbp管理模式实施建议。

5.1获取变革推力。

从集团层面来看,hrbp模式的推进是自上而下的,企业高层领导是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新模式的推行只有获得高层领导的认可和重视,才能同步推动组织结构、战略等各层面的变革,才能获得企业员工和基层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从业务层面来看,各个子公司高层管理者是推进hrbp模式的保障者。只有子公司高层管理者理解并接纳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便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融入业务单位各项工作中。f集团各子公司高层管理者多是业务部门成长起来的骨干,但对hrbp的管理模式知之甚少,因此,集团公司需要先对子公司高层管理者开展专题培训,辅导其了解变革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推进hrbp模式。

5.2hrbp专员能力提升培训。

一是业务能力培训,人力资源业务伙伴不仅需要同时具备业务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还需要具备处理复杂事务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提升培训。二是与子公司配合的能力培训,人力资源业务伙伴要在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子公司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将子公司的管理需求传递给集团公司,将集团公司各项规范政策落实到子公司,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5.3hrbp人员选拔与储备。

新的管理模式的推进,关键在于选拔和储备能够担任业务合作伙伴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在hrbp模式推进前,集团公司应该根据hrbp模式的要求构建胜任力模型,对现有人员和新招录人员进行胜任力分析,符合胜任力要求的人员才能担任hrbp岗位。

6结论与建议。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推进都需要经历初步建立、改进优化、追求卓越的阶段,hrbp的推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hrbp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向先进、成熟的企业学习,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适时改进。根据hrbp隶属关系的不同,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事业部型和人力资源代表型[5],前者的hrbp隶属于业务部门,后者的hrbp隶属于人力资源部。f集团可以采取人力资源代表型模式,即hrbp在组织结构上由集团公司管理,在形式上派驻至各子公司定点办公,但所有的hrbp定期参加业务会议。业务会议供各hrbp岗位人员提出业务中遇到的问题,交流项目的推进情况。

参考文献。

[1]丛龙峰,王金杰.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四种典型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7).

[2]视角下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改进[j].人力资源管理,2015(2).

[3]杨梦园.转型期新疆大型民营企业hrbp模式的探索——以t公司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9(3).

[4]谢海美,陈进.构建基于共享服务中心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企业技术开发,2014(28).

[5]杨磊.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j].企业管理,2011(6).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二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征以及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正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日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环境的复杂多变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而确定和实施的,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员的选、用、育、留等,都是依赖于固定的模式、组织、规章制度进行的统一管理、统一工作,侧重于用人做事。而在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人员的流动性加强,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的危机。如何把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如何进行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都将变得复杂和难以确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迎合了这一需要,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随时间、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这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柔性化管理模式,适应了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一种提升,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

“柔性”一词源于英语“flexibility”,意为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的,原指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后引申到人,包括人的行为、思想。关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定义,聂会平、王培根、郭毅夫认为,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柔性对现有员工技能、行为的调配和重构来获取人力资源的整体柔性,从而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力。朱晓辉、凌文检()认为,柔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柔性管理的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主要包括领导的授权与员工的全面参与、工作分析的柔性化、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柔性的激励措施。

综合看来,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刚性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赏罚分明的激励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刚性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柔性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1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上级的权力影响力和监管,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影响持久性。柔性化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为,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员工个体差异、组织历史文化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3激励有效性。柔性管理的激励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体现了人的多层次需要方面,企业只有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求才能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柔性化管理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员工的特性实施管理行为,尊重和实现员工的层次需求,因而,柔性化管理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4快速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及时性和应对能力方面。当今环境下,实行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一方面,能使员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灵活反应,迅速行动,避开威胁:另一方面,企业能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在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情况下,企业能及时准确地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利润。

(一)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实现柔性管理的关键。

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其组织层次多,信息传达缓慢,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要求改变等级制的组织结构,变金字塔或直线式为多功能网状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强了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这种组织结构以市场变化、信息传递和人力资源为核心,使组织的能力更加柔性化,更具有动态性,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

(三)激励机制柔性化。

要实现持续有效的柔性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反应迅速、变化灵活、方式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和战略。员工在不同的事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企业应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求:一方面,提供保健因素,以消除员工不满;另一方面,提供大量激励因素,促进员工努力工作。这样可以实行任务合并,让员工接触客户,感受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让员工规划、控制工作,使工作更有自主性;可以疏通反馈渠道,让员工迅速知道绩效情形等。因此,企业实行柔性的激励措施要多样化,要从长计议,全局考虑,做到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结合,在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嘉奖,适应不同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企业文化柔性化。

的文化氛围,以柔性方式管理多元文化,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发挥创造力,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保持员工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再次,企业文化要具有保鲜性。必须适时地变革企业文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使其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成为持续地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潜在力量。

四、结论。

在构建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并不是对刚性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完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和“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互为补充、刚柔相济,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已转化为人才的竞争,管理的重点也相应地从物资资源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借鉴与梳理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国内几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外的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经历了劳动关系、人际关系、组织科学及战略管理等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非常完善,在实际中给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

3.1.2重视人才开发与长期培训,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国外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经常对员工进行强有力的培训,并将这种培训看作是提升员工能力和激励与保留员工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美国的帕尔迪房地产企业,每个员工平均每年都要接受不低于15个小时的培训。同时,国外人力资源部门采用各种方式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听取员工的建议,及时反馈给上级并给予满足。并且让员工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员工和企业共命运、同发展,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为企业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而努力。如日本的众多房地产企业中,企业用的是终身聘请制,对员工提出的建议积极响应,给予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1.3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国外许多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视改进与完善工人的福利待遇制度,结合员工的自身实际,有效激励员工,从而形成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对员工进行岗位配置时主张人要适岗,人岗有效匹配,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同时,还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无论是管理层人员还是基层人员,互动往来,管理层能上能下,基层员工也是如此(张彦鹏,)。这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实施前提是激励机制的完善,建立激励机制能够让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成员都能够实实在在的为企业工作。

3.1.4关注员工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视员工价值观的培养,招聘环节涉及相关的考核内容测试员工的价值观,企业会根据员工的价值观来判断其是否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加强员工1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建立“命运共同体”.

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策略不同,协调性和专业性公司成为房地产发展的主流方向(赵莉,2011)。多数房地产企业只注重短期盈利,忽视长期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房地产企业长远发展。

3.2.1人才供给结构与房地产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激励更多的人员从事房地产行业,但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整体素质不高,短期内的人员膨胀导致专业化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由于教育文化的差异,使员工很难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也加大了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难度。

当前,中小房地产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认知和管理意识还停留在初期水平,管理以表层化为主,难以适应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导致房地产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出现各类问题(刘雅鸿,2013)。此外,仍有相当多的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停留在为员工的考勤、分配、奖惩和控制与约束等简单层面,员工大多是被动地依靠制度约束及强制执行,并未做到“自愿”,缺乏运用人本管理思想激发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

3.2.3缺乏完善的机制、共同价值观的培养。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一般看重的都是学历、工作资历等,却不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员工自身价值观,导致企业缺失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其次,没有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我国房地产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资金、人力都远远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房地产企业更注重资金回笼快且周转充分,短时间内看不到培训效果致使企业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宁愿支付更多的薪酬给有经验的老手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培养新人(李登民,2014)。过分关心短期盈利导致房地产企业留不住引进的人才,甚至也流失了大量原属自己的人才。部分企业可能进行员工短期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和员工本身、企业发展状况都不相符,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最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认为激励就是简单的金钱奖励,缺乏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或者企业内部的加薪、升职也由于“裙带关系”而缺乏透明度,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导致很多员工对企业失去了信任,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李二青,2014;伊黎阳,2014)。

3.2.4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业受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往往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考核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考核结果不公正等问题,致使管理层员工和基层员工的工资差距加大,薪资的显着差异造成员工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失(孙建新,2012)。从长期看,这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培养,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主人公意识和企业荣誉感。

另一方面,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没能贴近人才,不能估计人才的全面发展需要,仅仅依靠物质刺激,利用高薪引进人才却忽视员工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没有融入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导致人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房地产企业中。房地产企业长久缺乏企业文化,很难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财富,难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王艳,2014)。

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构成,指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带有企业自身特征的,能够被组织成员接受及遵守的行为准则、精神风貌或者价值理念(张玉利,2010;牛建文,2010;弭伟,2014)。美国学者迪尔指出,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节和仪式、文化网络。后来大量学者总结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竞争功能。本文中提到的当前我国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房地产业管理理念落后,还是忽视对人才的培养等问题都渗透在企业文化的五个要素中,说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着名学者小罗伯特·沃特曼阐明企业文化的驾驭力与凝聚力是卓越企业成功的.主要特征,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房地产业是涉及多领域的特殊行业,它的文化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本企业最基本的价值观。(2)体现出房地产业特点:建筑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3)员工要理解房地产业的精髓和本质,而非停留在简单的盖房子和卖房子。良好的文化会形成企业较佳的信誉,从而使企业得到用户的好感和认可(闫庆收、孙福田,2010)。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去,完善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寻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如图2所示)。

企业文化用企业基本价值观的软约束来缓冲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制度更好的执行。在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些新制度的推行,比如涉及薪酬考核的新方案等,员工们并不能很快适应,甚至由于会影响其短期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就需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缓冲推行这些制度所带来的振荡。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能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仅仅口头上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竞争作用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基于此,积极研究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机制,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切实推动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此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管理,对提升房地产企业业绩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企业文化来促进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进行各项职能管理,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人才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房地产企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4.2.1转变管理理念,遵循“以人为本”

房地产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凝聚力的优势充分体现在企业建设上(朱艳艳,)。实际工作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僵化管理模式的制约,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仍然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从而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大降低了企业凝聚力。要注重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为员工营造有助于他们体现甚至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弘扬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对内巩固,为创建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而努力。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引进最新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让管理系统得以完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进而实现企业的循环发展。

4.2.2人才招聘与培训机制。

在企业员工的招聘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应聘者的学历水平,更要注重对素质、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考核,看其是否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致。同时,还要提高对员工的培训,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将人才培养与完善培训机制紧密结合,为员工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不仅要考虑从业人员培训的现实性,而且要考虑员工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在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员工自身潜能的挖掘,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调整。

4.2.3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激励机制单一,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奖励,从而达到激励的最大效果(石晶岩,2014)。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员工存在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应的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最早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的关系呈“金字塔”形。结合双因素理论,利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员工对基本需求的追求到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不仅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如图3所示)。

马斯洛还指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员工的行为,已满足的需求不再起激励作用,设计差别化的激励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如图4所示)。调查发现,房地产企业中的高级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更多的表现为对成就、权利、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基层人员更多的是对生理需要、归属感的追求,因此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应该识别员工的需求层次,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起激励作用。对管理层员工,企业应该创造使人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们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基层员工,更注重的是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保证有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基本工资的前提下,再创造机会让员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增加其归属感和满意度。企业的最终目标是鼓励员工实现精神追求,获得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

(2)个人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全球化、组织变革的兴起,工作更多以团队、项目组的形式开展,这点在房地产企业显得更加突出。在企业中,个体行为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群体的影响,群体亦对其成员有多方面的功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面向群体的激励措施。如对可比的不同团队进行评比,奖励工作绩效高的团队,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良性竞争。同时,融入企业文化的理念,促进团队的精神追求,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实现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吻合,这样做不仅真正留住人才,更能促进高绩效团队的建立。

(3)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

由强化理论可知,激励分为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正面激励是对员工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进行奖励;负面激励是对员工违背企业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之不再发生。没有正面激励就难以引发员工行为的内在动力;没有负面激励就难以保证员工起码的努力程度和努力的方向。

4.2.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房地产考核制度应该和薪酬相互挂钩,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应该建立健全薪酬制度,将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职业规划都纳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房地产业的文化特色。然而,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严重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一度认为薪酬越高员工的努力程度就越高,结果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员工薪酬增速与企业净利润增速相违背,呈负相关,而理想的薪酬激励应该是薪酬总额涨跌与纯利润涨跌保持高度正相关,表明这些企业薪酬处于相对“透支”的不健康运营状态中,企业存在一定的运营风险(孟平生,2012)。当然,一些房地产企业在薪酬控制方面过于吝啬,同样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同时,企业要试图对员工的价值观进行考核,并设法使其认同本企业的文化,培养自身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的耦合。在员工自身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只要保证薪酬合理,员工的努力程度就会越来越大。反之,如果员工不认同企业的文化,薪酬的高低就决定了贡献的大小(如图5所示)。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四

摘要:现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名词,“大数据”。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主要是从“大数据”出发,根据大数据的特点分析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效率,探讨一下大数据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文章主要是来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并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近几年以来,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新型媒体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大数据也成为了一个新型媒体的代名词,曾经美国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一些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网上的用网人数达到了50%以上,而且每两年就会翻倍,所以,现在90%以上的数据也产生了。研究机构gartner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是新时代的表现。

我们深处数据时代,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利用大数据,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要学会理解数据,运用数据,相信数据,企业管理者更要学会掌握这些技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同样必须掌握大数据。我们要把大数据的思想和理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去,利用大数据的价值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这也是目前在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心得改革。

二、大数据的价值。

(一)数据的高透明度及广泛可获取性。

一部分的新媒体已经大多数的广泛使用大数据了,而且很多通过一些供应商和链接来得到一些数据,并制作成自己想拥有的产品来吸引受众。举个例子,汽车属于先进制造业,它的全球供应商同时生产着成千上万的部件。有些平台其实是大多数公司早期就已经合作过的,而且也进行了一些相对应的设计和合作,开发新的产品。

(二)决策验证对竞争方式的影响。

大数据已经在所有的公司决策中占有关键性的位置。只要公司发生一丁点的改变,那么那些大数据都是可以进行控制并分析的,公司也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取证验证,然后完成相对应的措施。所以,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企业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有些企业一直以来面对客户,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利用大数据来对用户进行定位、和细致的划分。大数据使用户的细分和定制获得了更精致的体验,也使其更加的个性化。对于下一代零售商来说,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点击流来查看某些个人用户的行踪,对客户的需求更加了解,并还可以模仿客户的行为。

(三)大数据对管理的改变及替代作用。

大数据的很多应用都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有一些公司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算的生产线上的数据来调节减少自己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样人力物力财力都可以得到节省,而且成本大大的缩短了,产出量就大大的增加了。大数据不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出现一些新的公司,他们所建立的信息群组都可以驱动公司的有效运转。很多公司因为大数据的关系,发挥了一些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并创造出了没有大数据所能够创造出来的东西。

大数据的得来主要是依靠一些数据分析作为自己的基础,然后通过数据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拓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这样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能够更加充实,而且还能够提高效率,数据的利用也就有了一定的价值性,所以,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越来越客观。

(二)大数据应用为组织人事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量化参考。

“大数据”的分析法,能够对人员管理的方面进行精准的分析以外,还可以通过预测、考核、整理等措施得出一个有效的结果。然后,根据人力资源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方法,来做到人力资源方面的有效管理和集中,而且大数据在此方面的应用,也能够为组织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考量。

(三)大数据应用能建立有效的人才数据管理模型。

在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同于以前,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数据的重要性逐渐上升,成为企业核心资产。企业信息资源的核心载体不再是员工的大脑,而变为各种各样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企业的全部信息,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录入终端成为大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存储,最后再通过具体所建立的数据管理模式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进行导出。

(一)记录员工基本信息的原始信息。

这些数据当中包括了一些人员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这些数据,完美的记录下了员工从一开始的任职到后来的成熟的每一个阶段,而且也记录了人员工作方面的内容,真实反映了员工的工作之余,也体现了员工的个人素养,所以,在招聘的时候,这些数据都能够提供一个完美的参考资料供人员参考。

(二)员工受训情况的能力数据。

这些数据除了记录员工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员工的培训经历,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测量。

(三)大数据还能展现员工的工作效率。

这些工作效率主要包括一些工作完成的情況,工作过程中所造成的量的一个考量。数据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数据,还能够为培训进行一个系统的策划。

(四)大数据也预示了员工的潜力。

大数据通过分析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人才素养,能够发掘出员工存在的潜在的能力,并提供相关的意见,对员工进行修改。

(一)权衡大数据带来的收益与支出。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盲目的跟着一些大型企业进行模仿。认为自己拥有了大数据,也就拥有了跟大企业等同的技术和数据处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大数据而且对大数据进行盲目的使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浪费了自己的数据分析。这种行为完全没有进行一个合适的使用,只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会对企业有着好的发展。所以,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多多学习,考虑自己公司的`内部情况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情况,再进行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和利用。

(二)人力资源的共享与安全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大数据有了足够的了解和分析,那么也应该根据我们所对应的了解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并不断的更新大数据在中小型企业的各方面的应用。由于很多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还需要一些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来对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整顿并提供相关的对策。如果能够加以创新,建立一个更系统更完美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那么也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一些公司如果加以利用这些大数据的分析,不仅能够掌握将来面试的员工的资料和个人信息,而且还能够设置一些权限的问题,防止别人入侵系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利用大数据简化公司的招聘流程。

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对公司的招聘流程进行简化,同时包含招聘什么员工,发给他们多少薪水,哪些员工可以升职,哪些需要离职等这些问题,所有的决策都会有数据的支持,同时人员决策和工程决策的标准是一样的。

(二)利用大数据搜寻潜在求职者。

互联网时期,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在网上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者是自己阅读的偏好,包括自己平常喜欢阅读的内容种类、自己浏览的历史记录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分析,都可以对他的性格、兴趣、能力做出一定的检测,帮助企业选择更高效的人才。所以,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自动匹配一些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并依照企业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让企业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种类。然后根据个人的职业背景、性格爱好、曾经的工作经验、曾经的奖惩殊荣、还有个人的求职意向等模式来确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方便企业选择。这种数据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为企业招聘人才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还能够提高效率,改变了以往在传统人力资源方面的招聘人才的经验,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利用大数据对员工进行监控。

电脑、手机等智能化机器的使用,都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监控,对使用人的监控。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使用智能软件的员工建立一个行为模式,知道员工都在干什么,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动,与上级的互动。这些数据的使用,都可以为企业解决很多的问题,并能够在最后的评估当中有一个参考价值。

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其实已经不局限于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同时更包含人自身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并对大数据进行利用。正是由于大数据的存在,员工的表现能够被科学的数据化,录入系统并进行保存,因此,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利用大数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对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并对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表现进行具体考察。通过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的考核和分析会更加的科学和公正。因此,这也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大数据对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2]王姗姗.大数据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04).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五

摘要:

按照国家推行的公共财政政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符合公共财政的公共特性。是公共财政的主要支持对象,要求其必须加快改革,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将对基拙性事业进行扶持,特别是对工程实施规范的财政支持,这将给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开辟正常的投入渠道,也将使水利管理单位出现新的发展转机。

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管理职责。

一、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

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将现有水管单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纯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

第二类是指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准水管单位。准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

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

第三类是指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经营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水管单位的具体性质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

二、界定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主要职责。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在原有县级河务局和水闸管理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不成立新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水行政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两大职责。

1、水行政管理职责。

(l)负责《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管理范围内的水行政执法、水政监察,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行为,负责调处水事纠纷。

(2)根据治理开发总体规划,负责编制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综合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规划批准后负责监督实施组织开展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编报水利投资的年度建设计划。

(3)负责管理范围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组织拟定水量分配方案,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和监督管理,根据授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a)负责编制管理范围内防御洪水预案并监督实施,指导、监督管理范围内滩区、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负责管理范围内的防汛抗早指挥部防汛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水利工程管理职责。

(1)负责管理范围内的河道、堤防、险工、控导、涵闸等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调度和保护,保证水利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

(2)协助做好管理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负责河道管理内建设项目的审查与监督;负责落实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

(3)负责水利工程的资产管理:负责签订维修养护合同及监督检查维修养护合同的执行情况。

(’)负责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三、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重新定岗、定员。

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实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以下简称管养分离垢的维修养护人员、准水管单位中从事经营性资产运营和其他经营活动的人员,不再核定编制。各水管单位要根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合理定岗。

《定岗标准》应以管理单一工程的基层水管单位(独立法人)为对象进行定岗定员。对一个管理单位同时管理多个水利工程的、实行集约化管理,水管单位的单位负责、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水政监察以及辅助类岗位应统一设置,合理归并。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降低工程管理成本。对其富余人员实行转岗分流,要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在水管单位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积极推行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具体标准为:同时管理水闸、泵站及1一4级河道堤防工程的管理单位,其单位负责、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及水政监察等5类岗位的定员总数,以单个工程上述5类岗位定员总数最大值为基数,乘以1。0一1。3的调整系数;运行、观测类岗位定员按各工程分别定员后累加,鼓励一人多岗,相近岗位予以归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遵循最优结构、最佳组合、最少岗位的原则进行定岗定员。

四、改革后水管单位与养护单位的关系。

推行“管养分开”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降低维护运行管理费用的有效办法。按照建管一致的原则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以县市为单位成立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哑主)统一建设和管理所属的水利工程,并实行“管养分开”,参照建设项目管理,由项目业主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实行招标,以物业管理的方式将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承包给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一是在关系上,水管单位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单位不存在隶属关系,双方具有平等的法人地位,是甲乙方合同关系。维修养护单位定性为企业并与水管单位彻底分离,水管单位和维修养护单位真正变成了两个平等的社会法人主体,这样有利于维修养护工作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有利于维修养护工作水平的提高。维修养护单位定性为企业后,成为独立的法人单位,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且通过社会竞争承担维修养护任务,在维修养护资金的使用上合理合规,在体制上能够避免资金的违规现象发生。在人员管理上,由于水管单位和维修养护单位不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成为两个不同的单位,水管单位人员就不能在维修养护单位中兼职,两个单位的人员流动要按照人事调动手续办理,有利于双方人员的严格管理。维修养护单位定性为企业,利用水管体制改革的优惠政策,将分流到维修养护企业的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当地省级社会统筹。

二是水利工程管理对养护单位的控制手段要有所变化,水管单位作为甲方,根据维修养护范围、任务,确定维修养护项目,养护单位作为乙方,两者进行充分协商后签定维修养护合同。合同中明确管、养双方职责与业务内容,甲方主要职责是为乙方提供工作生活基本设施、维修养护机具、生活设施;制定养护计划,安排工作内容和任务;定期、不定期对乙方合同规定项目的执行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质量标准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负责合同完成质量、计量及合同费用的结算;为乙方的养护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依法保护乙方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负责合同养护项目以外的其它工程费用。乙方主要职责是按照合同要求,制订每月的维修养护计划具体负责所辖堤防的维修养护,完成甲方安排的其它临时性工作任务,并接受甲方检查考核。合同签订后,乙方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堤防工程的养护维修,加强堤防的经常性管理;甲方按照养护标准和考核细则对其养护工作量、质量进行验收,按合同支付养护经费。水利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有关工程维修养护规范、规定和管养双方签定的维修养护合同,定期检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情况,包括施工进度、工程形象面貌、质量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作为合同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六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历史上所形成的特点仍然继续存在着:

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并且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1] [2] [3] [4] [5]。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七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图书馆作为中职院校的信息储存中心,其本身具备信息量大、文献载体多元化的特点,因此,针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其实就可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管理质量。由此可见,探讨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二、现代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量大、种类多。

图书馆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且图书的种类比较多,借阅者的数量也比较多,这样的情况下,针对于图书的管理就具备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图书馆针对于图书的管理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图书堆放杂乱无章、借阅者无法快速找到图书、图书失窃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引发学生产生很多的不满。

(二)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文献载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版的图书以为,还有很多电子版的图书,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纸质版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对于图书管理的基本需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和创新。

(三)传统的纸质文献。

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三、我国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建。

新形势下,针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无论是针对于图书信息的管理、图书借阅的管理、图书查阅管理还是对于图书的购买的管理,都应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让学生通过电脑便可以直接查询到所有的图书的基本信息以及基本情况,进而提升图书的管理质量,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传统的管理环境下,中职院校图书馆针对于图书的管理只能人工服务的方式,而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除了可以采用人工服务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电子信息平台作为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询问相关的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图书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查询所要借阅的图书的`基本情况,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开展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便利性。

(三)开放化管理。

很多中职院校图书馆都是针对于本校学生开放的,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比较差,在图书馆经济效益差的情况下,针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图书的购进工作的开展自然就存在很多的不足,进而使得很多的中职院校的图书馆环境不是十分好,图书的种类也不是足够丰富,这样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提升,对于中职院校的图书馆来说,其实可以采用开放化管理模式,除了本校的人员以外,也可以欢迎校外的人员来借阅读书,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管理效益的提升,为图书馆的构建工作的开展以及图书丰富性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馆员队伍素质建设。

人才是各个行业管理的核心,针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一样,需要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队伍,因此,针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要加强馆员队伍的建设,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质量。比如说,针对于图书馆的馆员,可以事先开展一定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馆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来为图书馆的馆员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进而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职院校图书馆大都具备图书多、信息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针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备一定的难度,21世纪的今天是信息化的时代,因此针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也要进行新的管理模式的创建,继而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为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八

摘要:我国房地产业处于转型阶段,人才需求相应转变,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重大挑战。通过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对我国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进而融入企业文化,从管理理念、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对企业文化下我国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思考。提出应从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轮换、定向培养、股权激励、丰富绩效考核方法和过程等方法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变革,最终实现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就房地产行业而言,整个行业显着的、全国性的总量上供不应求的阶段已经过去,房地产的产业链重构和房企转型升级正加速展开(巴曙松,)。作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提的三大资源(土地、资金、人才)之一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大量房地产企业在人员招聘、战略规划、工作分析、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培训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众多学者展开了广泛探讨(刘香毅,;郜国儿,;方迪,)。其中,吴迪、田旭、霍颖(2013)、张重艳、晁宇(2013)等均认为,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文化建设,并将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将着重针对企业文化下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剖析,更深层次探讨基于企业文化的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以期为处于转型期的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2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2.1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房地产业是包括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众多行业的特殊产业部门,呈现出员工年轻化、人才密集等特点(如图1所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逐步完善和成熟,当前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土地、建筑、转让、租赁和金融服务的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产业(乔晓刚、阮连法,2011)。

从产业链角度看,房地产业与其他众多行业相互渗透融合,滋生了众多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地产模式,其中以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三个细分产业为主,横向拓展了房地产产业链。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就是与社会稀缺资源相结合形成新型的房地产产业态,加快房地产的转型升级,使开发商转型为特色服务商,更注重城市运营,服务好城镇发展。与其他产业的紧密联系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员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对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从市场结构看,以土地、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已经终结,使得房地产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一些依赖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房企将逐步退出市场,能够顺利转型的房地产企业则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房地产市场结构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转变。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人员流动性加大等特点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人才类型主要分为特质型人才、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通用型人才(见表1)。从经营对象来看,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对象是不动产,区位因素是房产最重要的特性,这种区域性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从业人员在市场调研、项目选择、营销策划等经营决策方面的能力;从业务活动性质来看,房地产企业主要是服务型企业,从事的业务活动主要是在各个领域提供服务,从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到房屋出售出租等都是劳动服务活动,因此员工应具有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从生产要素密集度来看,房地产企业是人才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既有专家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有学历不高但实践丰富的技术工人。

基于以上分析,房地产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有着自身特定的需求:(1)项目策划能力强。项目策划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的起点,要求策划人员了解各细分市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比如了解各细分市场的人员结构,进而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策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房地产产品并对产品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2)善于策略创新。目前我国许多房地产的营销方式、营销策略都相像,缺乏创新。营销的重点是其独特的销售主题,比如地块区位与其建筑风格要匹配,这些特点企业间是拷贝不了的,这便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敏锐的头脑,善于创新。(3)人文知识丰富。受我国悠久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房。(4)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再学习能力。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知识更新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九

房地产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该行业关键人才均为稀缺性人才,如建筑设计类、工程类、成本控制类的人才等。当前房地产业处于转型阶段,谁占有更多优秀人才资源,谁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同时,该行业具有季节性特点,导致的人口流动大、员工教育文化差异等问题加大了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房地产业要转型成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务必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房地产业的季节性变化使得某一段时间进入该行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淡期时一部分人员退出该行业。这一现象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的做好规划,以免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营。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自己的角色,联系企业战略目标,更多地从事战略性管理工作,如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制定、人才的开发与支持、员工的教育培训与生活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对人员变动等突发事件做出积极地回应。

5.2完善培训体系,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对当前房地产企业而言,应该把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摆在首要位置。为了更好地留住核心人才,提升基层员工质量,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有目标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5.2.1培养员工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市场和企业也相应的回归理性,从当前的市场需求层面来看,消费者的观念正从简单的居住空间上升为精神享受,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以年轻人为主力的置业者对房子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要求,这就对产品的个性化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房地产企业缺乏此类洞察力强的员工,因此企业要完善培训制度,培养员工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按市场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2.2定向培养。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有数据显示,我国跨境房地产投资可能超过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66亿元。万科、碧桂园、万达、绿地、首创对外均有动向。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企业应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建立学习型组织或增加培训课程,保持企业的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鼓励满足要求的员工出国深造,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使员工工作更加投入。

5.2.3岗位轮换。

房地产企业综合性强,员工有必要熟悉各岗位工作内容。为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计划,实施岗位轮换,也叫岗位交流,即将有关联的部门,在明确交流体验重点后,有计划、有安排进行的一种部门间业务代培(李杰,)。

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强公司团队能力和各部门的业务往来,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甚至可以产生许多业务交织后延展深化的新工作领域,使公司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增强。

5.2.4注入绿色创新思维。

目前,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房地产业走绿色、低碳、循环的路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房地产与20多个产业相关,若推动绿色低碳战略,不仅将拉动上游的绿色生产,也将带动下游的绿色消费,低碳战略也将是品牌房地产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企业在员工的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员工的产品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还要注重对员工绿色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3丰富激励措施,吸引并保留人才。

5.3.1注重对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将员工看作是房地产企业的资本,将员工放在与企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建立薪酬激励、环境激励、发展激励、领导激励等多方面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员工工作效率提高、减少员工流失、满足员工自我成就感,最终减少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

其次,企业应通过福利措施形成与员工共进退、共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性,让员工忠实于企业。只有这样,企业与员工才能与员工达成一种默契,真正建立信任与承诺关系,从根本上减少人才流失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5.3.2股权激励。

为加强企业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留住企业核心人才,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在不影响企业利益的条件下,针对高层人员考虑结合股权激励措施稳固人心,提高房地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5.4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在建立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时,要做到差异化。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不仅是各种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还要包括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和服务人员。绩效考核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员工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等,建立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公平的薪酬制度。

6结语。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房地产企业面临转型时期,更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思想与观念转变,在企业文化视角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更加凸显人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也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与潜能。只有利用现代化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打造出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机制,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富有生命力,使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从城镇化的新阶段看房地产的产业链重构。

8.乔晓刚阮连法.浅析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市场。2011。

11.张彦鹏.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我国的借鉴分析。企业导报。2014.2。

15.李二青.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4.1。

16.伊黎阳.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刻不容缓.城市开发。2014.12。

19.张玉利。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0.牛建文.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4.石晶岩.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科技创业家。2014.1。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篇十

深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基于战略性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需求。对此,笔者立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就如何构建战略性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几点见解。

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激励与整合等多方工作。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狭隘地定义为简单的事务管理,而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无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到位,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趋利性”决定了企业“重效益、轻管理”的短视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上,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低定位的尴尬窘境,弱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并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考勤、合同等日常运营的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战略鲜有涉足。这样一来,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及储备显然做得不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人力资源是企业创造效益的主体,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举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培训、科学选拨与激励,进而最大程度地开发、整合人力资源,促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短期来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降低离职率以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而长期来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突显人才储备优势,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力。现代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可以在并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驱动下,维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强调企业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依托,强化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优化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以创新战略为导向、以质量领先战略为主线、以成本压缩战略为指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以创新战略为导向,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以创新战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效力,夯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以企业职工为中心,切实为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计划。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企业人资源的整体质量,而且有助于企业提升自我竞争力;其次,以培养职工“创新思维”为主体,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内外空间,帮助职工提高创新能力。

2.以质量领先战略为主线,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有力保障。以质量领先战略为主线,强调了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性,职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是确保质量领先的重要条件。首先,健全工作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工作管理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应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对职工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及规范。职工保持良好的综合素养,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其次,认真做好人才的选拨及招聘工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内容。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人才选拨及招聘机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发、整合优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基于战略性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是现代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之举。虽然企业人力资源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面向未来更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