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语文课文搭石教案(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18:46 页码:7
2023年语文课文搭石教案(大全11篇)
2023-11-12 20:18:46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为了教学目标而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合理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指导教学的进行。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编写教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一

2、每个季节的景色都很美,有一位小画家呀,给每个季节画了不同的太阳。你看----。

3、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在心里读,也可以和同桌读。好,打开书本81页。开始读吧。

2、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哪些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

3、好,咱们其他小朋友看着课文,听他们有没有读准?开始。

4、他们读准了没有?请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他们。

三、再读课文。

(一)春天。

2、噢,会背吗?我们来背一次。

4、你想给太阳涂上什么颜色?

5、现在,春天的太阳变成了什么颜色?真好看。你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写春天的太阳?我们来齐读一遍。

6、多彩的春天是怎样的?我们来欣赏一下。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二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整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

背……过。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三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投影片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四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参上的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行。《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加上试讲一共讲了三遍,感觉每一次讲完以后,都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讲越觉得课文有的可讲。

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文是根据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表现了人与鸟的友好相处。课文人和喜鹊两条线展开,感人而有趣。重、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篇。

1、了解小喜鹊有两个家的原因,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2、通过句子比较,体会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喜鹊的两个家展开教学,重点体会郭奶奶一家对小喜鹊的关怀备至和小喜鹊对郭奶奶一家的亲密,也就是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则以读代讲。

第二次试讲,感觉过程比较顺畅。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到位,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经过试讲对这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重点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长的。最后,还是决定抓住重点来学习。

在我班讲的时候,感觉较好地实现了我对这一课的设想,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是比较准确、到位。有了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当马老师说课时,我感觉到马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喜鹊对人的报恩,是我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鹊对人的亲密。虽意思接近,但不够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要把握学情。在最后回答为什么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时学生有的答道篇:因为小喜鹊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说:因为小喜鹊已把自己当成了郭奶奶的女儿。学生真正是以一颗童心,将小喜鹊当成人来看待,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却并没有。这一点是我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如果我事先对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点拨,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觉在这一课我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对于马老师讲的迂回方法和训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感触颇深。如:在体会关怀备至一词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说说关怀备至的意思,再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其实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再体会关怀备至的意思。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就给了学生一个台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学生发挥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妈妈上班去,下班回来的时候,自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再来进行口语交际,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其中一个环节,对课题提问。马老师认为不太合适,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细品起来感觉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通常会把学习生字放到第一课时,讲读课文放到第二课时。这样一来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就减弱了许多,也就会有个别学生有在学习课文时往后翻看后面的课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认读字。那么对于一些生字较少、文从字顺的课文,就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讲读课文再处理生字。

通过这一课,收获很多。今后,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实各个训练点的时候,还要更好地给学生搭好阶梯,要有层次。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铺垫。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设计:

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1、按时间顺序,二人相互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弄清小说主要塑造的李京京和程老师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3、比较京京与万卡之间的相同之处,结合京京的家庭背景和经历,理解京京的心声、京京的情感。(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对本真的向往。)

4、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最打动你的情景或文字,谈谈自己动心、动情的理由(激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理解文本,包括本文所揭示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相机点拨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及插叙等。

5、你想对文中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说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在体验、品味、感悟之中有效挖掘文本,要求给学生正确导向的同时,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问题估测:

1、主要人物是李京京和程老师,写其他人物有何作用?(如爷爷、妮儿、赵小桢等)

2、京京的心声到底该如何理解?

4、你认为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书?

5、你喜欢程老师吗?为什么?你更希望自己的老师是怎样的?

说明:本环节主要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让学生在学中生疑,在疑中更进,师生同气相投,让学生的真情体验,自主意识,探究欲望达到高潮,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对话,深入理解文本、作者、甚至自己。

活动设计: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说明: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自身,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给他们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尽情渲泻自己,并内化为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美好心灵的健康成长。

1、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2、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收获。

说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学习积累是语文课永远鲜活的源泉。启发学生不断搜集、整理知识、方法和经验,并用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

......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

3.会写6个字;认识新笔画:横撇、竖折折勾。

4.了解“小、人、木”作偏旁的变形。

5.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听读识字。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太阳卡通图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师: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

学生自由猜谜。

(贴上太阳)。

师:下面,我们就伴随太阳的升起,一起去欣赏那美丽的世界。(课件出示主题图及全文)。

点评:教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范读课文。

(课件演示内容)。

学生边听边看。

点评:课件逐字演示课文内容,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中的每个字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课件配音是童音,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聆听课文,不觉产生一种亲切感,很快地入情入境。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试着用借助拼音或问问同桌的方法解决。

学生自学课文。

师:谁愿意带大家读读。

学生带读。

师:同桌互读。读对了给对方画一个小太阳。

点评:反复地读课文,既是熟悉课文的`过程,更是随文识字的重要途径。在读文识字过程中,教师注意渗透学生合作和评价的意识。

四、强化识字。

1.文中识字。

学生带读、跟读。

2.卡片识字。

学生多种形式读(指名、分组、男女生)。

3.游戏识字。(猜字游戏)。

点评:识字有层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文中识字到文外识字,每一个层次的教法都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间操:《上学歌》。

今天,外面艳阳高照,让我们在太阳底下跳个舞吧。

五、课内外结合,复习巩固课内知识,深入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师:现在,大家休息一下。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传,从前有十个太阳。他们每天轮流出现在天空,所以人们每天只看到一个太阳。有一天,十个太阳觉得太没意思了,他们一起跑到天空。土地烤焦了,禾苗晒死了。人们没法活了。于是,人们请来会射箭的天神来到人间。要他教训教训这十个太阳。

(出示后羿射日图)。

你愿意当后羿,做个射日的英雄吗?

(出示十个太阳)。

课件内容:

(1)太阳:还有一个什么名字?

(2)猜谜语:两个人手拉着手,是什么字?

(3)跳:用这个字组个词。

(4)草: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5)森: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6)照:请你带着大家读一遍这个字?

(7)叫:用这个字组个词。

(8)请你用手写出水这个字。

师:九个太阳都被我们的智慧消灭了,剩下的这个让老师来消灭吧?为什么不能射?

学生展开讨论。

师小结:看来,太阳对我们的用处还真大。小太阳听懂了你们的话。愿意每天认真工作,不再捣乱。他说:人类与太阳是好朋友。他愿意为人类做贡献。为了表示诚意,他送给人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点击最后一个太阳,出现“美丽的世界”)齐读。

点评:这里的设计非常巧妙,既有综合性,又充满娱乐性。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接受的信息量很大,既听了故事,了解了人与太阳的关系,又巩固了识字。

六、总结、读文。

1.播放录象。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太阳带给我们的美丽的世界。

2.齐读全文。

点评:精美的画面使学生理解了太阳送给人类一个美丽的世界,学生在观看录象的时候感受到了世界的美丽,也感受到了太阳的重要。

附:板书设计。

太阳。

美丽的世界。

扩展资料。

后羿射日。

相传,从前有十个太阳,住在大海中央的扶桑树上,他们每天轮流出现在天空,所以人们只能看见一个太阳。

有一天,十个太阳觉得太没意思了,他们就一齐跑到天空,蹦呀跳呀地玩起来。

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土地烤焦了,禾苗晒死了,人们没法活了。太阳的爸爸帝俊知道了,非常生气,就派一位会射箭的天神后羿到人间,要教训教训这十个太阳。

后羿带了一张弓和十枝箭来到人间。他看见人们被太阳晒得没法活,心里难过极了。他拉满弓,搭上箭,想吓唬一下太阳,叫他们别再顽皮了。可是十个太阳不理睬后羿,还是在天空又蹦又跳。这可把后羿气坏了。他一箭射下一个太阳来,其他九个太阳吓慌了,急忙四处逃散,天气凉快一些了。可没几天他们又都跑到天空。这回后羿对他们可不客气了,他对准太阳,“嗖嗖嗖”接连射箭,太阳一个个掉下来。

人们想,要是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天空将永远会黑暗,庄稼长不出来,人还是没法活。有人就从后羿的箭袋里抽出一支箭来。后羿看到箭袋空了,以为全射完了,就不再射了,于是天空还留下一个太阳。从此以后,这个太阳就规规矩矩了,每天按照规定的时间出来,他给人们温暖,帮助庄稼生长。

太阳。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理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有关太阳的谜语。

(一)。

劳动英雄面孔红,

天一亮来就出工。

从东到西忙不停,

直到傍晚才收工。

(二)。

有位老公公,

一副圆面孔。

有朝一日不见它,

不是下雨就刮风。

(三)。

天上一伙伴,

相貌常在变。

正面光灿灿,

背面永不见。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七

1、课文简说。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对词语的理解。

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绾裤:“绾”指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教学时可以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请学生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情感。

2、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

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可以指导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通过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2至4自然段的内容,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4自然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美好的心灵,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点睛之笔,可以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在交流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3、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而秀美,值得咀嚼回味之处很多,应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之后,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抄写下来。

要求会写的字,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或存在的困难进行指导,还可以用听写词语等办法检查生字是否巩固。

5、本文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这一点正是学生不容易做到的。教学本课后,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召开一个“寻找生活中的美”的交流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完成小练笔。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感受和认识暖色,以暖色为主想象创作温暖的阳光一幅画。

教学重点:感受认识暖色,温暖的阳光用基本形组合创作画面。

教学难点:有主题的设计温暖的阳光画面。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彩笔、画纸、碎布、彩纸、剪刀、胶水。

教具准备:暖色色卡、粉笔、投影仪、胶片、范图、放相机。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温暖的阳光:

(播放录像温暖的阳光)。

生:新的一天……。

师:对,太阳给我们以温暖、欢快、光明。而且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感觉。

板书课题:温暖的阳光。

2、讲授新课:

(1)律动:《种太阳》。

谈话:

师:那么,小朋友观察没有,太阳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黄、橘红、橘黄……。

师小结:太阳在不同时间呈现的颜色不同。

师:太阳照在大地上,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温暖、炎热。

……。

(2)出示色卡:

这些颜色如同太阳给我们的感觉一样是温暖的,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3)游戏:《找家》。

要求:将颜色分别放到自己的家中。(分冷、暖色)。

目的:加深对暖色的认识(4)教师演示:(贴画)。

从画幅上方向下方一层一层地,用不同的基本形组合画面。(注意前后、遮挡关系)。

[1]太阳(形状不必规范,可用拟人的画法画笑脸,光芒可用直线、曲线、光环火焰等)。

[2]云彩、小鸟、树木等房屋等。

3.学生分组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1]绘画。

[2]布贴。

[3]纸贴[4]线贴。

4.学生自评:

用故事导入,升华主题。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等词语。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的美。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的方法,丰富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质疑定标:你看到这个课题,有没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边画边读两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同桌互相检查。

3、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4、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

5、进行汇报。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

(1)、什么是搭石?

(2)、谁搭石?怎么搭?

(3)、如何走搭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一人一句。思考:

作者围绕着搭石描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他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21、搭石。

什么是搭石?

谁搭?如何搭?

人们怎样过搭石?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

二、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随着作者去发现“美”,感受“美”。

把课文中你认为美的句段找出来。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重点体会下面几处:

第一自然段————乡村秋景。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着插图说一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乡村秋景图。

第二自然段————摆搭石的老人。

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第三自然段————行人走搭石。

想象村里的行人走搭石的情景,除了可以看见的画面的美,你还能感受到怎样的美?

第四自然段————理所当然的事。(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

村里人把什么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三、揭示中心,提升情感。

1、回归整体。

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我们不但看到了家乡的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也感受到了村里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美丽的画面:

家乡有一条无名的小溪,每到秋天,天气变凉,人们便,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瞧,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稳,。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动作是多么协调有序!。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2、理解尾段。

出示最后一段,全班齐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意思的。

四、小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刘章是个有名的“草根诗人”,他的作品来自生活,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他善于从平凡的、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美,这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

五、小练笔。

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写一段主题为“寻找生活中的美”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21、搭石。

乡村美景。

摆搭石摆搭石的老人美的画面。

美的心灵。

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走搭石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十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六种符号的用法。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生字格磁贴。

一、设疑,引入标点符号。

1、课件出示一段乱用标点的话,学生默读,说感受。

今天放学一回到家妈妈就走上来和小明聊天妈妈问小明昨天的语文测试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0分全班第二呢小明骄傲地说儿子真棒妈妈摸着小明的头说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

2、引入郭沫若的话,学生读。

3、不管是从生活经验中还是大文豪的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标点符号在我们表达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标点符号,一起去感受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所蕴藏的无穷奥妙!

4、学生读课题:标点符号。

二、练写,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1、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指名6名同学上台书写。

2、全班交流、评价,明确不同标点在田字格的位置。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过渡:对于标点符号,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能正确地书写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它。下面,我们就以“过关”的形式去检查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三、练讲,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四、读记儿歌,牢记标点符号。

五、课堂小结。

语文课文搭石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思念故乡。

何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