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0:27:08 页码:13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全12篇)
2023-11-10 20:27:08    小编:ZTFB

勇敢面对失败和挑战,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甜蜜和幸福。在面对没有明确定义的事物时,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判断力来进行分类。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一

怎么说以前一直以为只有重量才能将一个人压垮从没有想过轻飘飘的物体也能将你打入万丈深渊。尼采和哲学家所纠缠的神秘的”永劫回归“或许就是在告诉我们沉重不一定是悲惨而轻松也不会就是辉煌。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止地重演下去即便那件事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那种癫狂的幻念将会席卷我们的头脑一步步吞噬着我们而我们却是如此无能为力、无能反抗。生命无法承受的轻又是那样真真实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你无法拒绝。

生活就是一出舞台剧。在这出剧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角色。或者你会遇到特丽莎,或者你会遇到托马斯,又或者你遇到的是萨比娜。然后,我们就会发现特丽莎跟萨比娜就是两个不同的对立面。爱情是自私的,所以她让特丽莎成为了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于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世界,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而萨比娜就是生命之轻的典型。就像文中萨比娜自己所说哦的那样,”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她放纵自己与托马斯的放纵,随心所愿地生活着,就算生活对此充满了不屑,依旧我行我素。而对于托马斯而言,一切就又不知该从何说起了。托马斯与特丽莎的相遇就像是一出精彩的剧集。一切都是那么巧合,却又巧合得让你坚信就是有这么巧合的事情。然后两个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就这样彼此相互牵制着,直至终老。就算生活中,两个人无数次的刺激着对方,却又还是那样不肯离去。而一直轻浮的托马斯在俄狄浦事件中展示了他生命之重的一方面。给人以一种社会正义感的强烈冲击。然后我就开始慢慢明白生命不会在”轻“任意喧嚣。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只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同。寂地说:”踮起脚尖,是否我们就离幸福近了一点。“刚开始看到这句话,充满了憧憬,想象着头顶上方的那片天空,是否真的就有天堂存在,而天堂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如果那幸福的地方是如此的真实,那么,踮起脚尖吧,追寻我的幸福。就像杰斐逊在《独立宣言》里告诉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虽然很多人都理解成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但幸福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虚妄,只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而在所谓的终点我们是看不到它的。

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就会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开大地,就像离开了真实的生活,走向另一种虚无。一切就开始变得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生活就是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即使给予我们机会回到过去重新选择,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结果。可在这一过程中,难道就不会有什么变质了么?每一种经历都有别样的痛苦别样的好,都是一种享受。

我们都在不停的选择中成长,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总该保留着自己的一份正义感,让自己的生命有了重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贴近大地,天空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就让自己更加趋于真实的存在。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二

《》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书中蕴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相反,当重量完全却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人也就越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他们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生命是用来感受的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因此每一步都是探索,承担着选择的重任,生命正是在探索和选择中得以本质的延续“,此间的重量,是非如此不可,非选择不可,没有人可以预知下一步将会是怎样,走一路是山穷水尽,也许是柳暗花明,如此横亘在前的重量,不得不承受。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

生命是什么呢,我说其实生命就是出生死亡,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初的生命,生命就这样开始了旅程,从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涩,从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稳重,最终我们学会了包容与宽恕。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走过平坦的大道也走过崎岖的山路,在困难面前我们学会了面对,在一个接一个的窘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在责任面前我们能够从容面对。学会担当责任,此生不枉过。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三

曾经很多次地在历史主观题中写下“不忘国耻,正视历史”的答案,却从没有去试着担担那历史的重量。曾经不知多少次地从书籍电影中窥见那满目疮痍的年代,那无比沉重的战争,却仍旧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震惊,还是震惊。

走在前往馆内的道路上,不由要正视那由各国文字书写而成的“遇难同胞300000”的大字,旁边则挂着一只硕大的和平之钟,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会将它敲响。庄重的心情,是已经有了的。踏入馆内,四周猛然暗下来的光线里,那依依稀稀的火把是唯一的,且不温馨的光源、被烧毁的房屋,废墟中露出半截的家什,一切都那么尽力地还原当时的情景。我想象着80年前的人们该是怎样地惊慌与失措,不安与恐惧满满地溢上我的心头,让我不禁捏紧了同伴也同样汗湿湿的手,慢慢地向前踱去。我是愿意去低声地、庄重地将墙上所有遇难同胞的姓名一个一个地念过去的,可无奈那墙太长,也太高,压在心头是我永远负担不起的重量。我看着那一个个某氏的字样,那是旧中国的产物,那些女人连一个名姓也没有。作为落后年代那鲜明的特征,永远载入历史,旁边一个个遇难者的遗像,生与死的对比,分明在控诉日本军人的残忍行径,令人无比唏嘘,自叹幸运。

走向祭祀台前,心灵在此刻收获了宁静,亦容不得一丝尘埃的打扰,两边闪烁的蜡烛长明着,低低的梵音不知从哪里传来,安宁还是安宁。之前满腔的震惊、满腔的怒气此时已被徐徐地压下,我明了,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和平的钟声长久地在耳边回响,偌大的祀堂似乎只留我一人在此驻足。于是我懂得,所谓正视历史,必先承担历史,然后以和平的姿态继续前行。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去年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

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

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作家在小说开头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是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

是的,究竟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直到小说结尾,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或许这是个连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谜题吧?我只能试图从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寻找作者思想的蛛丝马迹。

托马斯――原为布拉格著名的外科医生,生性自由,以交往众多情人为嗜好,同时深爱着特蕾沙。苏联占领捷克后,携特蕾沙流亡瑞士。后又为了爱情重返布拉格。曾因政治迫害沦为玻璃清洗工,又在环境重压下隐居山村,当了一名卡车司机。他一生漂泊,不断地在生命的重与轻的漩涡中挣扎。最后与特雷莎双双死于车祸。

特蕾莎――一个柔弱,忠诚,纯真,善良的女子,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灵魂的爱情信徒。原为布拉格附近某小镇乡村酒店的女招待,后为布拉格某新闻图片社的摄影记者,托马斯的妻子。深爱托马斯,不堪承受由于托马斯的不忠带来的嫉妒和痛苦,生活在噩梦和眩晕之中。也是一生漂泊,由小镇来到托马斯的城市布拉格,之后流亡瑞士,在感情的痛苦折磨中离家出走回到祖国,然后和托马斯一道隐居山村,做了一名牧羊女,最后和托马斯一起死于车祸。

萨比娜――布拉格年轻的女艺术家,托马斯的最重要的情人。弗兰次的崇拜对象。思想自由独立,生性叛逆,反对媚俗。她不断地背叛原来的位置:背叛家庭,背叛父母,背叛祖国,背叛爱情,抛弃了深爱她的弗兰次;她不断地叛己所叛,最后到了无可背叛的地步。

她的生命无限轻盈,了无分量,没有何牵挂和责任,像漂浮在半空中半真的存在。她不停地流浪,从布拉格流亡到日内瓦,然后到苏黎世,最后到美国和一对喜欢她的画的老年夫妇生活在一起,而不久那对老年夫妇也将离开她到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在无尽的背叛和漂泊中,她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残酷重压,在无限凄凉孤独和忧伤中,渴望着一扇遥远的童话中亮着温馨灯光的窗户。她是四个主人公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也是最悲惨的命运的牺牲者。

弗兰茨――日内瓦某大学的教授,梦想主义者,英俊健美,思想单纯,热衷于一切政治运动,崇拜并深爱着萨比娜。曾为了追求萨比娜而离开不爱的妻子,在萨比娜不辞而别之后,他又把年轻的女大学生当做萨比娜的影子,最后为了缥缈的爱情幻想投身到支援柬埔寨的国际医疗队伍的“伟大进军”中。

他加入到“伟大进军”的理由也非常富有反讽意味――因为柬埔寨和萨比娜的祖国都是同样遭受被侵占的厄运的国家,他想:如果萨比娜知道他加入到支援柬埔寨的伟大进军,一定会感受到他对她的祖国遥远的支持和同情,她也就会因此而高兴的!当他终于从寄托在“伟大进军”上的爱情梦想中幡然醒悟的时候,却不幸被砸死于偶然的抢劫事件。

“托马斯站在寓所的窗前,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在脑海里回忆着和特蕾莎相识的情景,并反复思忖着:究竟该选择什么?是接受特蕾莎来和她一起生活,背负起爱情之沉重责任,还是继续享受以往的自由轻盈?这是故事一开始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场景。而且这一场景在小说中意味深长地反复出现了多次。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

所以,每当他面临生命中重与轻的抉择的时候,他都会这样茫然无措,犹豫不决。事实上,托马斯短暂的一生的确是在重与轻的抉择和倾轧之中渡过的。他是布拉格的著名的外科医生,原本活得自由洒脱,自从爱上特蕾莎之后,身上便背负起一个女人全部的爱的重量和责任,这重量使他不堪重负,不断地下坠,下坠,像一片空中漂浮着的飞絮被雨水打湿,坠入地面,和大地融为一体。

他的生命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在他的观念里,灵魂和肉体是截然分开的,他追逐众多女性的嗜好丝毫不会损害到他对特蕾沙独特而深刻的爱。一方面,他深爱着特蕾莎,认为特蕾莎是“漂在涂了油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对柔弱的特蕾莎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弃以往自由不羁交往众多女友的生活方式,不断的背着特蕾莎和其他女友约会。

他生活在特蕾莎因嫉妒无助而产生的痛苦的噩梦的缠绕中,穿梭在谎言和爱情之间,对自己不忠的内疚,对特蕾莎的同情怜悯以及深刻的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漩涡,把托马斯这叶自由飘荡的轻舟,一次次不断带入命运的深谷。

托马斯追随离家出走的特蕾莎从日内瓦回到祖国,应该是他继流亡瑞士之后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在轻与重之间抉择的最为显著的例证。我在想,如果在特蕾莎出走之后,托马斯没有回布拉格找她,而是留在日内瓦继续“风流”他的“韵事”,享受自由甜美的生命之轻盈,那么他的命运一定会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图景。我们也就不会看到小说结尾的悲惨结局了。

事实上,当他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的十字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内心深处却反复重复着一句贝多芬的乐句:非如此不可!为何“非如此不可”?这可能就是他灵魂深处的声音。在特蕾莎离开他的最初几天,他一个人流浪街头享受自由空间的短暂的甜美,但他无法再去接触任何一个女性,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特蕾沙无限悲哀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在心里感受并放大着特蕾沙的痛苦,他无法摆脱特蕾莎的柔弱对他精神和情感的强大控制,他无法承受离开特蕾莎之后的“生命之轻”。于是,他放弃了轻盈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国,回到了特蕾莎身边――他选择了“重”。

特立独行的托马斯在无限自由轻盈的生命状态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命运“重”的泥潭,而这“重”的泥潭,除了他的爱情之责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那就是强大的无法抗拒无处可逃的社会动乱和“政治黑暗”。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平凡的个人在社会政治的强大漩涡中无异于一只弱小的蚂蚁,个人的生活在无序癫狂的国家机器的碾压之下会被轻而易举地碾成粉碎。

他厄运的开始源自一封影射当局的信件: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在完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犯下了弑父娶母的大罪,当他知道真相后,深感罪孽深重,无颜面见世人,于是自挖双目,流亡他乡,以残酷的自我惩罚来为无知犯下的罪过忏悔。难道无知者犯下的罪过就不该承担责任吗?一些苏联共产党当局以“当时什么也不知道”来搪塞以逃脱罪责,他认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这样一封对他个人生活看似“无关紧要”的信件,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于是,他由一名外科医生变成了街头的“玻璃清洗工”。

然而,使他写下这封信的动机是什么?是对政治的单纯热衷吗?我觉得不是。以托马斯特立独行的个性来看,他是“媚俗世界的恶魔”,他是不会热衷于政治的喧嚣去参与什么激进言论的。使他写下这封信的更为隐秘的原因,来自他那“危险的比喻”,这同样关乎他的爱情。

他无数次的深刻地感觉到,特蕾莎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有一天偶然地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是他收留了她。这个危险的比喻使他对柔弱的特蕾莎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这难道不是命运?而俄狄浦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赎罪之神,不也正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吗?这和特蕾莎有着多么致命的相似!

所以,有一天当托马斯偶然在书架上翻到《俄狄浦斯》这本书的时候,又联想到了那个致命的比喻。于是,鬼使神差地写下了那篇改变他命运的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命运的阴谋”吧?于是,当他以知识分子的率真和孤傲拒绝在脱罪文书上签字的时候,他被政治巨手紧紧攫住的命运便不可逃脱了。于是,他失去了医生的优裕生活,成了玻璃清洗工。

那个时期,布拉格正被笼罩在斯大林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恐怖中。大街小巷到处是政治话语的喧嚣,每一个生活的角落,似乎都有秘密警察的耳目,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被监视偷拍录音作为反动证据的危险。日复一日,人们惶惶然生活在这阴云密布的异常沉重的政治高压下。

然而此时,托马斯的生命居然以空前的“轻”的形态展现出来。因为他终于卸掉了多年来一直郑重地信奉并身体力行的医生的“拯救人类生命”的神圣使命,一身轻松,一如继往甚至更为“狂热”地投入到探索不同女性的“事业”中,“用生命的解剖刀剖开不同女性身上的那神秘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乐此不疲。

这真是一支“重”与“轻”合奏的别具意味的的人生回旋曲!

当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代替了人道和文明,当“政治媚俗”堂而皇之地跻身博爱民主的殿堂,渺小的个体,只能挣扎在不能承受的“重”与“轻”交织的漩涡中。

我们很难用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他,――——托马斯,在他身上,实在是存在太多的“卑劣”――放浪,好色,不忠,欺骗,他有着一切被道德君子所不耻的“无耻之徒”的特性,然而在他身上,同时又存在着正义,善良,仁慈,悲悯,率真,清高,自由等许多可以称之为“美好”的东西。他是一个在生命之“重”和“轻”的博弈中苦苦挣扎的真实存在。作者对他未加任何道德的评判,――在道德沉沦的世界,“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正确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也许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

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我们总是会在一个地方反复犯着相同的错误,反复重演着同样的悲剧,我们正是从这反复重演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画图,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无关道德,只来自人心。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五

初读《》的书名,就对它产生了兴趣,作者所说的“轻”到底指什么,我们不是一直在向往更轻松悠闲的人生状态吗?然而是哪种“轻”居然会让我们难以承受。我带着这些疑问阅读了这本书。

阅读完这本书,觉得有点抽象。个人觉得作者所说的“轻”就是指抛下追求,卸下责任,一身轻松,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的生活。但是,可能吗?我们可以没有个人追求,没有抱负,不必为梦想奔波劳碌,但是,我们可以没有任何责任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责任可以说是从我们呱呱坠地时,甚至从我们有生命的时候就自始至终的存在了,只是责任的大小会随我们的成长而变化罢了。即使可能,我也不愿过没有追求,没有责任,“轻”的能飘起来的生活。因为,对于我来说,追求给予我安全感,而责任给予我满足感和幸福感。在不停的追求中,我才能真实的感觉自己的存在,在责任的背负和履行中,我才感觉自己是被肯定和需要的。也许就像作者所说的:“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举个我们都经历过的例子吧。高考我们都经历过,高考只有两天,然而少说也要一年多的备战,这是个漫长而沉重的日子,多少人因为不能承受这种沉重而中途放弃,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才是收获最大的人。最终回过头看那段时光,谁不认为那时很美好,即使沉重,但也是幸福的。上了大学之后,我曾经无数次听到同学说到怀念高中时候的努力的时光,多希望现在的自己也还有像那时候学习的冲劲,包括我自己,也时常这样想。这就说明,我们是向往有追求有责任的生活的,最起码能让我们感到生活可以如此充实。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和付出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体会到付出是有意义的。这就足够了,何必去羡慕一身轻松而带来的一时喜悦和接下来的漫长内心空虚折磨。

看来,我们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我很幸福的说,我选择沉重,我有所追求,我愿意承担责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六

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

你和我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外公,我和你永隔一江水。

偶然想起今天是你的忌日。其实又怎会是偶然呢。

要知道,在你走后的两周年,我一直告诉我自己,我并不是孤单一个人的。你还在我的左面,我的右面。你在我心里无所不在。

我不曾停止过想你。

只有这样我才能安慰自己不去难过。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莫过于最深之人的离开。从此便是天涯两隔阴阳两极。然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无论生活再怎么难过,日子还得往下过。

你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梦到你。那时外婆因承受不了你离开的事实夜夜不能寐,我便搬去她那陪她睡。

我知道,你离开时,最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外婆了。相濡为沫的这些年,你一直以雄鹰护雌鹰的姿态,把你的女人护在怀里为她遮风挡

不曾想过有一天她若没有了你要怎样苟活。

所以直到离去,你还是不能放下她。

她是那么弱小又无助。个子矮小身体羸弱脆弱无比。夜晚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又怕吵醒了在一旁睡觉的我。隐忍着不敢开口,只有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才肯叫醒我。

那时的她是惶恐不安的孩子。她真的不知道她应该怎样活下去。我终究是明白了你临终时的担心。但请放心,我会替你,好好照顾她,连着你的份也一并照顾。

我陪着时她心疼她想念你我觉得我也快崩溃。

晚上浅眠,起来给奶奶盖被子或带她去上厕所。路过大厅,我总是觉得我能看到你。这是血脉相融的感知么。

你穿着洗得泛黄的衣服,熟悉的身影。坐在你最爱坐的那个沙发上,慈祥的笑着,从没有言语,还是健在时精神抖擞的样子。时光好似从没老去,你还是好好的。一切都淡然安宁。

我跟乔哥说过这件事。她说,以后我若还能看到你,便跟你说说话。她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么,外公,我在说我真的.很想你。

你听到了么。

至今不能忘却你离开前一个月的模样。

你的手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细妹姨给你打点滴时,你隐忍着不曾喊过疼。就那么安静的躺着,没有言语,像死一般的寂静。

我真怕。你给我的感觉像是随时都会离开我。我甚至不敢闭上眼睛,我怕我一闭上眼再睁开时就是得到你离去的噩耗。

这是我万万不能承受的。

我只是帮你轻轻地揉起那些因打针打点滴鼓起的地方。感觉里面血脉在脉脉跳动,那是你生命还在的迹象的表现。我就感觉还有希望。

但那只是可笑的自欺欺人。

癌症。排名世界第二的致死疾病。每年无数的人被它夺去了生命。也不是没有一些人坚强的活下来。

但你是晚期,而且你不年轻了。新陈代谢各种功能远不如前。

所以谁都知道谁也没法阻止你生命的终点包括你自己。

我还是恨。恨自己。

那种想要挽留自己最爱的人的生命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感觉真的好无力。

为什么人就不能永远如愿以偿人力在面前疾病时真的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呢。

为什么我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只能用葡萄糖来维持生命不能进食,身子日益消瘦,天天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上呢。

不想你离开苦苦哀求怨天怨地却终也迎来了你离去的噩耗。虽有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乱了心神。

我什么都不知道了不想了只记得你临终时望向我们那舍不得的眼神和眼角那一颗晶莹的泪珠。

它像滴在我的心头。我的心也在哭泣。

送葬那天,站在正中央你的黑白照片前,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静谧的。我听不到耳边一阵又一阵的哭声也感不到人们一层又一层的悲痛。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七

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族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之风潮。隐秘的无情,爱的真谛,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力,自由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职责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人生要有一种信念,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一种媚俗。

特蕾莎具有传统女性的一般特点,即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离的。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现实抗争的女子,只是她很软弱,她的抗争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是无力的作用。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他是一个独立的守望者和追求者。

托马斯的意义确实通过特蕾莎,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现出来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这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托马斯标榜着自己特定的一套爱情理念,既没有感情投入的人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所以他给了自己自由的空间,为他的放纵提供了可靠的理由。

每一次生命的过程都不可重复,也不可排练。走完了,就是一个无法更改的格局,因此每一次的选择就承担着十分沉重的分量,意义重大并可能影响一生的顺利或坎坷,幸福或痛苦。

托马斯的人生选择——和特蕾莎结婚,选择会捷克,选择向下生活都体现了生命之重。最后,托马斯与特蕾莎最终在一场车祸中死去。耗尽生命的力量的托马斯最终走向了存在的极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八

“”,敲下这行字心里始终是莫名的,我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只是思绪里反反复复的回旋着这句话。

记忆在那一刻复苏,某年,某月,年华最美,曾读过这样一句话“当你还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就开始怀念”,看,多么的温软,多么的缠绵。

我不知道那该是怎样的爱恋,有着怎样的情深,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怀念,于是,只在刹那间,我就喜欢上了这句话,也记住了昆德拉的名字!

时光如梭,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因为曾喜欢这句话而去读他的作品,岁月日深,而那句话一直萦绕心怀如初般静美!

对于那些往事,我总是这样会反复的不由自主的因为念起而倍感温暖。有人说回忆太多的人便注定了幸福不会多。

诚然,谁都渴望幸福,却谁都左右不了回忆,明明知道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去,可缅怀曾经的静好却总是心不由己,或许内心只是想留住些美好吧!

生命置于我们仿似一首单曲循环的歌曲,精彩与否,悲伤也罢,唱过了便不会重来,年华在我们身后也渐次的遥远。

走过了的路对错与否,我们无需一步三叹的遗憾,生命里每一段际遇,每一个选择,都是我们人生特别的留白。

17岁很美,我们不可能再拥有一次,童年很真,我们不可能重来,爱恋很美,蚀骨铭心的却只有一次。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九

云裳。

米兰昆德拉在他著名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告诉我们: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我应该选择什么?是生命的轻盈,还是生命的沉重?我在思考……。

青春年华,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沉重”,开始了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用年轻的生命和全部热情迎接着外界与自身的挑战,创造着业绩。初上讲台,我热情开朗、爱生如子,赢得了孩子们的敬爱,师生之情绵延至今,时时感动着我的心怀,温蕴着我的生活;我勤奋执着,教学独特,深得同行赞许,获得众多荣誉。

按理说以后我的生命应当是轻松的,但是在事业的追求中,总有一份不安现状的个性,越来越让我远远离开轻松,承受起生命之重。

工作,工作,再工作,三年一轮的教育教学试验,我几乎没有停止过,我总在寻求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我曾经认真地告诉学生:我每一天都能对自己说,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学生们也由衷地感爱到,并共享着我教书育人的一番快乐的心境,被我深深感染。以至于他们听有老师说当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手段时,这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他们立刻就会反对:有啊,我们焦老师就能。而工作无乐趣的见解,我也曾视之为一种见识的肤浅。

于是,工作,工作,还是工作,废寝忘食是常事,我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奋斗中感受着一种成功的喜悦与幸福。我的努力和取得的业绩越来越多的引起关注,伴随着更多的赞誉,各种各样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多堆压在我的肩上。教学,教研,活动,班级管理,学校的、市里的,我像一个永不停息的钟摆,我永远没有了轻松的时刻。时光渐逝,我蓦然发现,虽精神尤存,意志仍坚,但身体却难于支撑工作重负。

一起工作的同学,我的年龄是偏小的,加上开朗活泼的天格,我一直是同学、朋友们宠爱的小妹妹,甚至比我略小几岁的朋友们也常常会把我当成小妹妹。可这两年的同学、朋友聚会,大家都为我青春容颜早逝而叹惋,都在劝我注意身体。感受着朋友们的关怀,想着自己流逝的岁月,心中是别一番滋味。

以前一直在紧张工作的我是不大在意这些的,这些日子静下来揽镜自照,写在脸上的憔悴,真是让人不忍促睹。

这样的疑惑还没消释,又要同时担负几项骤然而至的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后,我感到了异常疲惫,于是我逼着自己,下班回家放下工作,好好休息,一周过去,疲惫感丝毫不见消减。我在朋友的劝说下终于走进了医院,慈祥的专家望闻问切了一番后,告诉我说:“你太累了,身体透支太厉害,休息一段时间吧,我给你先开一个月假。”

身体透支?我一直在告诉我的学生要善待生命啊!善待生命,我们的生命才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个道理我一直都懂,可为什么我却不去珍惜呢?啊,我一直以不虚度每一分光阴为荣。我总在说,生命的长短不可预料,一天天虚耗过去,等生命尽头回首时会有许多遗憾的,而我这样忙碌着,每一天都充实而有分量,等告别世界的时候才可以了无遗憾,甚至可以微笑着和世界告别吧。

为什么一定要放弃这样的生命呢?我苦苦思索,但是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但这只是一个梦罢了,我仍旧工作着也美丽幸福着,也向往着那另一种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十

济南的夏日下起雨来,依旧是热腾腾的,空气中弥漫着风尘的味道,张扬着尘土的气息。这点小雨理应是不用带伞的,因为雨滴仿佛巧克力上的榛果粒,落在身上也没有几颗,干燥的大地倒是湿了一片。我依旧带着伞,不过是习惯罢了。家在温润的江南。时不时便会落下些雨来,有时候朦朦胧的一片就湿了衣裳。以往的我总是不愿意带伞,颇嫌累赘,但母亲却时不时地往我的背囊里塞进一把伞,我也懒得再取出来,就这般度过了在杭城数不清的那些个雨天。独自在北方度过的三年,我依旧习惯带着伞,不过如今的伞倒是我自己放进去的。不过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济南的雨就算下大了,顷刻就停了。或许是习惯了背囊里有一把伞,也不再觉得麻烦了。

其实在北方念书,也就是寒暑假回趟家,回去的时候却执意将书塞满背囊,回来则被父母换成吃用的东西。如此满载而去,满载而归,背着行囊去往家里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念想着假期里要多看几部书,勿使光阴虚度。背着行囊来的时候,也无非是父母怕我人在外地,饿了苦了,午饭没吃也舍不得买点东西充饥,背囊里有零食,可以自己拿来吃。然而放在背囊里带回去的书并不一定会看,带着来的吃用的东西也不一定会动。

如此想着仿佛也明白了,自己所背的,不过就是牵挂,好比随行的一封信笺,更多时候只是拿出来看看,有时候上面写满了亲人细碎的叮嘱挂念,有时候又装载了自己憧憬的未来梦想。最后都是一下封上口子,随着带着走,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或许只有等到背囊逐渐厚重了,自己背不动的那天,东西才会搁置下来。

当时外婆家要拆迁的时候,屋子的三楼上还有许多她的“宝贝”,老底子的那一块块布匹,如今还崭新得可以做衣裳,平时节俭的外婆手上竟然有几箱,当时存着的时候,或许是给我母亲,或是大姨小姨留作衣裳的,然而时光荏苒,这个念想转眼就积满了灰尘,我和表哥表妹都相继成人,装载的“行囊”却沾染了厚重的土灰,停留在了承载过去时光的那个角落,只得着某一天被处理殆尽。那段时间看着外婆经常搓着皱起纹路的手,惋惜昔日“背囊”里的这些东西也甚是心酸,那可是她积攒了一辈子的想念。我还依旧记得,她常常在嘴边提起这些存货,如数家珍。这些布匹重量就是她心中念想的重量。然而自从那些布匹被处理掉之后,她常说自己走路轻飘飘的,人也瘦得厉害。

济南的雨果然很快就停了,我也收了伞,伞面连湿也没湿,团成一团,似乎又可以塞到背囊里面。掂着包里的重量,我便感觉踏实了许多,其实渐渐也明白了,往昔母亲在我背囊里装的,不过是她寄托在我身上一个念想,我想,人的生活大概如昆德拉所说的那样,是要些重量的。而如今我背囊里添加的这把伞的重量,或许也是为了告诉我自己,在这遥远的北方,我不是一个人。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十一

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提笔了。在家的日子似乎总是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思考,即使有时避免不了口角与吵闹,却大可不必身心俱疲。

把日子过成白开水未必不是幸福,然如水的日子仍旧会不经意间落入一滴泪,打乱一颗平静的心。

孩子的心最为珍贵,眼泪却来得汹涌。那天是初四,傍晚是回到姥姥家,平日里未进院门就会一个欢快的身影飞奔过来蹭来蹭去,那天却没有看到。妹妹显得有些疑惑,快速走进门寻找。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在进门的时候就看到妹妹蹲在一个小小的身体旁泣不成声。

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小家伙如今却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瘦弱的身体缩成一团,就好像浩瀚大海中一滴水的存在,渺小而无助。

爸爸推门进来问道:“怎么回事?”,妹妹却只是一味地流泪,我走过去看了看发现它是拉肚子有点严重,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没事儿,就是拉肚子。”却引起了妹妹的强烈不满:“你看它都不动了你还说没事儿!”转身哭着跑进屋里。

妈妈也紧接着进了门,不知妹妹为何生气,我指了指地上虚弱的狗儿,无奈地耸了耸肩。妈妈皱了皱眉表示对妹妹没完没了哭泣的不满:“把狗看得比什么都宝贝。”妈妈心脏不好,对于动物的毛发特别敏感,妹妹确实对一些猫猫狗狗格外的喜欢,也许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平日里有太多的宠爱,而人们往往有一种保护弱小的本能。

过了好久,哭声只增不减,我走过去安慰:“没事的,它只是拉肚子,把药掺在饭里给它吃掉就好了。”却引来更大的洪水暴发:“我就是害怕,我怕它会死……”

“怎么会呢,它怎么会死呢,没事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可以说得如此轻松,还是我根本就没有意味到死亡的沉重。

姥姥与父母的苍老可以用皱纹与白发衡量,妹妹的成长写在她不再稚嫩的脸上,姥爷的苍老以离开为结局……而我,依旧是七年前的模样,却又不是。

我不记得我因为失去什么而放声哭泣过,不,可以肯定的说,我没有过。

这些我亲眼看到过的鲜活的生命在一夕之间离我而去,那样轻易,那样轻,却又那样沉重。很多时候我不说不代表我不懂,很多时候我不哭不代表我不难过,只是我的眼泪于事无补。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篇十二

悠扬的新年钟声如约响起。

亲人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却再也无人应答。

那一刻,我们无法体会你们承受的一切。

那一刻,心痛的不只是整个世界。

36。

一个神秘的数字。

难道是神话中天上的星宿。

相约要在一年的最后时刻齐聚?

冰冷的十七级台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