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5:58:59 页码:7
2023年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模板15篇)
2023-11-23 15:58:59    小编:ZTFB

具体的实践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关键。怎样才能将复杂的问题简洁明了地总结出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呢?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一

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功能。在心理上模拟未来(情节式未来思考)的能力对认知和行为至关重要。尽管存在争议,但思考未来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区分于其他物种的独特能力。很久以来,记忆研究主要关注过去,记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常关注如何保持和回忆过去经验,并说明恢复己储存信息的认知过程和神经过程。对提取过去经验的过度关注,导致研究者忽略了记忆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功能,即记忆在个体想象、模拟或思考未来中的作用。直到最近,个体对未来事件的思考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才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并在情节记忆基础上,提出了情节式未来思考(episodicfuturethinking,orepisodicfuturethought,以下简称eft)的概念―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提前经历某事件的能力。eft在心理学的很多领域,例如认知、社会和人格、发展、临床和神经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解释价值。

eft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在国际上一直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还成为science杂志重大科学突破之一。但是,国内鲜有研究涉足这一领域。因此,学界有必要对这项国际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大量研究揭示,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共同的认知过程和脑区。下面对eft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进行述评。

(一)eft的构建过程。

eft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节记忆,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是具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单元。情节记忆和未来思考使用类似的机制,eft的构建要求提取或灵活整合储存在情节记忆中的信息(如物体、人物、行动、位置、情绪等细节)。例如,情节式未来思考可能包括知识结构不同水平(例如具体性)的暂时激活模式,关于个体未来的一般知识为提取、整合和解释情节细节提供了背景或框架。情节式未来思考的构建可能是一种拖延性生成过程,一般个人知识的存取可能早于情节细节。但是,人类如何精确地构建未来事件的心理表征尚不清楚,未来情节构建可能部分依赖于语义知识,但不同知识结构对eft构建的贡献在理论或实证方面尚未得到系统检验。

(二)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如何联系。

与情节记忆的大量认知研究相比,涉及到情节未来思考的证据较少。把过去和未来事件相联系的著名尝试是tulving提出的“心理时间之旅”,认为回忆过去经历和模拟未来事件是相联系的,两者所依赖的情节记忆系统允许个体从现在分离出去,把自我投射到过去或未来。这种观点解释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的密切关系。想象未来事件与自传体记忆也具有相似性。根据构建性情景模拟假设,自传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想象可能的未来事件。很多研究强调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因为两者都包含具有类似特征或情节内容的重构过程。重要的是,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均涉及到心理时间之旅。tulving基于情节记忆提出了把自我投射到可能未来的能力。最近的研究检验了情节记忆和eft的关系,并认为情节记忆的功能之一是赋予个体想象未来事件的能力。情节记忆和eft尽管存在众多相似性,但是对于两者如何通过心理时间之旅发生紧密联系及其认知机制尚不清楚。

(三)基于现象学特征的认知差异。

未来事件模拟通常与事件的情绪唤醒有关。一些研究认为,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比中性事件更容易记忆,情绪唤醒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损害记忆。szpunar,addis和schacter发现,消极模拟比积极或中性模拟更难记忆。这些效应可能反映了情感衰退偏差(fading-affectbias),即消极反应消退速度快于积极反应。上述不一致的结果反映出几个问题:1.既然存在情感衰退偏差,为什么创伤经历不易遗忘?2.情绪性未来事件经常涉及到远期未来(例如退休),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否也适用于远期未来?3.之前研究表明健康个体“记忆的未来”(rememberedfuture)可能格外美好,但是对某些情感障碍患者(如抑郁、焦虑)eft的特点仍不得而知。4.对于eft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以及情绪体验模拟能否给予特别记忆所知甚少。

eft的年龄差异也备受关注。一些研究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回忆过去事件进行比较,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产生的内部细节(情节性)少,外部细节(语义性)多回。这为理解老年人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提供了支持。最近的研究验证并扩展了上述研究网。研究使用实验重组范式,并把想象未来和回忆过去进行比较,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对想象的事件和回忆的事件生成更少的情节细节;未来事件比过去事件包含更多的外部细节,而对于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有一种内部细节增多的趋势。一种推测是,由于过去事件在时间方向上与个体在模拟情节细节时所使用的过去情节事件相同,因此在想象过去事件时比想象未来事件时更容易获取并包含额外的情节细节。未来研究需要确定这种机制的可行。

总之,情节记忆和情节式未来思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情节式未来思考研究关注情景记忆的作用,却忽略了记忆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内隐记忆对情节式未来思考的影响未得到系统检验。尽管个体过去的经历提供了思考未来建构的框架,但过去对未来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是受意识觉察的则需要进一步验证。

(一)想象未来是否具备专属脑区。

虽然eft和回忆过去存在密切关系,但也有研究发现eft的脑区激活有别于回忆过去,可能与其他脑区有关。例如,addis等人发现,被试建构心理表征时,eft和记忆在海马前部出现不同的激活。这种差异可能与将不同事件细节与未来事件心理表征结合起来的额外过程有关。与回忆相比,被试想象新颖的.未来事件时,前海马优先参与这一过程,表明该区域在整合新颖事件时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长期被认为在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内侧颞叶(mtl),在个体想象或模拟未来事件时也有类似的激活。因此,研究者对内侧颞叶(尤其是海马和海马旁回)在eft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内侧颞叶(海马回和海马旁回)对eft的作用。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一项研究表明,与事件模拟和回忆的其他形式相比,构建新颖具体未来事件的详细表征过程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右侧前海马。另一项研究则证明,内侧颞叶受损的遗忘症患者想象未来事件的能力与控制组无差异,因此认为内侧颞叶对于未来思考也许不是必须的。总之,eft的专属脑区研究尚无定论。

(二)想象未来和回忆过去的脑区差异。

虽然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的神经基础存在相似性,但二者属于不同的时间方向,在脑区激活上存在不对称性和差异。suddendorf指出,情节记忆和eft是可以分离的,因为未来具有不确定的固有特性。一些研究揭示了情节记忆和eft脑区激活模式的差异,但结果很不一致。例如,szpunar等人在被试想象个体身体动作激活的脑区中观察到与未来相关的脑区活动,但未观察到与过去的相关激活。最近研究表明,构建未来事件比回忆过去事件更多地激活海马回。addis等人在早期事件构建的很多区域观察到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的差异,但在精致化阶段仅在颞中回存在差异。由于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在某些现象学特征上存在差异,因此现象学特征差异可能是发现情节记忆和未来思考脑区激活模式差异的关键。总之,至今尚无研究对现象学特征进行最佳匹配,情节记忆和eft之间脑区激活差异的具体模式还不清楚。

(三)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是否共享大脑系统。

一般认为,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共享大脑的某些结构,但在具体功能和表现上又有所不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主题。

第一,时间距离和事件具体性的影响。一项研究让被试根据线索构建过去或未来事件,发现过去和未来事件的精细化过程激活了共同神经网络。但是,该网络内的脑区对事件特征(如细节数量、时间距离等)出现了不同反应。addis和schacter认为,左后海马对构成过去和未来事件的细节数量有反应,而左前海马对未来事件细节的数量有不同的反应,过去事件距离现在越近右侧副海马回活动越强烈,而双侧海马激活与远距离未来事件有关,表明过去和未来事件的共同神经机制激活可能根据事件处于过去还是未来的远近而有所不同。eft的脑区激活不仅受时间距离和细节数量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了事件具体性效应,与过去事件和一般事件相比,构建未来事件和具体事件时右侧前海马有更多激活。这些结果表明,与其他形式的未来事件思考和回忆相比,构建新颖具体未来事件的表征使右侧前海马表现出激活。但是,从未有研究把时间距离和事件具体性结合起来对eft的脑区激活特征进行过验证。

第二,eft脑区激活的年龄差异模式。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在认知方面存在年龄差异,但其神经基础仍不清楚。脑成像研究探讨了老年人自传体记忆的神经基础。例如viard等人证明老年人回忆过去事件时激活了与年轻人相同的一些核心网络,包括双侧海马区。最近,viard等人发现,老年人在考虑未来事件时也激活这个网络,包括海马回;过去事件的情节特性与海马激活有关,未来事件的情节特性与额下回和侧颗区活动有关。addis等人研究表明,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自传体任务中激活了类似的网络,但网络激活表现出某些重要的年龄差异;在事件构建阶段,老年人在支持情节细节的脑区比年轻人出现更少的激活,例如内侧颞叶和楔前叶;在后期阶段,老年人激活了支持自传体事件精细化的内侧和外侧颞叶,这可能反映了老年人在描述过去和未来时概念信息作用的增加。但是,未来研究需要把这些在自传体事件表征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和神经活动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且,由于老年人在评定未来事件时可能更为情绪性、更具有个人意义,因此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未来思考上可能还存在其他区分方式。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如前所述,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依赖共同的认知过程,很多相同的脑区参与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eft研究尽管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记忆在eft中的作用。

记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想象的情节为预测未来提供基础,因此把过去经历的成分整合为新颖未来事件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过程。一些研究为未来模拟的适应功能提供了证据。其中一个研究主题涉及到情绪事件模拟与记忆的联系。有研究认为,对未来的看法与乐观偏向有关,来自fmri的证据把该偏向与情绪脑区的活动降低相联系。这些发现与人们记忆消极、积极和中性未来事件模拟时的行为研究相吻合,与积极或中性模拟的细节相比,消极模拟的记忆效果更弱。另外,未来事件的重复模拟使事件更可能出现,重复模拟可能的未来事件之后,这些事件的主观可行性会增加,但是该效应只针对积极和消极事件,中性事件无此效应。未来研究需要在情绪模拟神经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检验这种认知偏向的神经机制。

情节记忆在eft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语义记忆对想象未来也有潜在贡献。例如,klein等人检验了语义记忆在思考未来中的作用。这种联系也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1.语义记忆受损患者在形成具体未来情节的能力以及构建语义未来情节方面表现出受损;2.有些静默网络脑区在eft和语义未来思考任务中受到了激活;3.一般个人知识或语义知识在健康个体构建未来事件时有助于情节细节的提取,这为解释未来事件构建提供了基础。一项研究指出,严重的遗忘症患者(k.c.)不能从个人过去经历中回忆具体情节,也不能想象未来的具体情节,遗忘症患者在未来决策时可能依据完整的语义记忆。因此,更全面地理解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过程对eft的单独或交互影响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众所周知,基于语义记忆的未来思考严重依赖侧颗叶和前颗叶区[[13,31]这需要更多的直接检验。

(二)海马回对eft的作用。

addis和schacte:指出,情节式未来事件模拟包括三个过程:一是获得用于模拟的情节记忆细节,二是这些细节必须重组并整合进时空背景,使模拟具有一致感,三是如果模拟影响未来行为,需要将其成功地编码进记忆中,这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海马回。但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海马回的不同亚区是否与具体的过程存在具体联系?由于后侧海马支持过去经历细节尤其是空间细节的提取,而前侧海马支持把提取的细节重组为一致性情节,因此两个脑区都支持成功编码。上述观点可以阐明海马回受损是否损害想象未来的能力。对海马回受损患者的未来研究需要采用更精致的实验设计,探讨细节获取、重组或模拟编码是否受到破坏,理解每种情况下受损脑区的具体模式是非常关键的,海马受损的性质和部位也至关重要,未来模拟构建和编码的不同受损情况也许取决于海马受损的性质。

脑成像研究表明,海马回活动存在偏侧效应,过去和未来事件共同的海马活动在左侧海马明显,但是未来过去效应只在右侧海马明显。其他一些与未来思考相关的研究也报告了右侧优势。但仍有研究认为这些活动是双侧优势。有趣的是,仅仅右侧海马受损的患者在产生详细的未来模拟时出现困难,表明右侧海马的确对未来模拟至关重要。未来研究需要确定右侧海马对未来情节模拟的具体贡献。例如,未来情节模拟和编码过程通过两种方式相联系:认知方面,越详细的模拟越能成功编码;神经方面,两个过程均涉及右前侧海马,因此很难将这些过程进行区分。一种有效的方式是检验细节重组和成功编码是否受具体海马亚区的调节。海马结构是一个包括多种不同脑区的回路,包括齿状回、三个海马角(ca1/ca2/ca3)区域和脑下脚。在海马回的输入结构(齿状回/ca2/ca3)和输出结构(脑下脚/ca1)之间存在功能性区分。具体而言,输入结构涉及到编码,输出结构更多涉及到绑定。把这些发现推论到未来模拟领域,未来模拟过程中的细节重组可能与ca1和脑下脚具有不同的联系,而成功编码与齿状回和ca2/ca3存在联系。最近的进展获得了海马回亚区结构高分辨率的图像,这无疑能促进研究不同海马回亚区的作用。

(三)eft与时间折扣。

时间折扣(temporaldiscounting)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根据奖赏之前的延迟程度降低未来奖赏的价值。boyer指出,基于过去经历模拟未来事件是一种重要的适应功能,允许个体以一种降低时间折扣从而产生较少冲动和更有远见的决策方式以表征未来奖赏的情绪内容。研究表明,当人们想象未来奖赏时表现出一种更喜欢带来长期收益的增强趋势。fmri扫描结果表明,情节模拟的时间折扣效应与奖赏加工所涉及的海马回和前额皮层有关。这些发现为检验易冲动人群(如物质成瘾)未来情节模拟的折扣效应及其神经机制提供了未来研究的基础。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二

1.理论认知方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部分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足,只是简单地认为普及会计信息化只是让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没有认识到实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长远化发展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一些企业领导认为只要推崇会计电算化即可,忽略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起到的积极作用。缺少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自然会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滞后包括会计信息化要随着会计主体企业的延伸发展拓宽空间界限,会计信息化的完善发展使会计合算有了机会和时间,原始的会计合算的方式和用时就无法满足现在的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2.技术操作方面。

企业要想有好的经营活动,就要完善生产、销售、监管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单要实现资金、物流、信息的和谐统一只依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企业的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特别适将部门信息录入管理软件中,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对应的情况,只有各部门相辅相成才会使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所了解。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并未实现企业信息一体化,会计信息的遗漏缺失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化的推广。会计技术保障信息的完整有效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屡见不鲜,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缺乏信任,在技术方面如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被嘿客等不法分子篡改拦截,无法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良好发展。

3.专业人才方面。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推动发展,然而专业化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对会计职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严苛,大部分会计人员只会会计的基本只是和操作,负责简单地会计处理,但会计信息跨级传递是建立在网络会计之上,因此,不仅要求会计相关人员有专业的基础认知和业务操作,还要懂得将会计信息与网络科技相结合,精通计算机的操作维护,能够完成会计信息化的任务,并能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操作落后于理论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操作落后于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会计信息化最现实进入理论研究阶段,并且理论领域的发展明显比会计信息化实际操作更长远。这些因素就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化相关研究人员只理解剖析会计相关的理念。对于这些理解分析,我们会对会计核算等基础会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对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认识分析及实际操控并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所以从相关研究调查来看,我国会计人员普遍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完整且超前花,但并没有很好地对信息化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彻底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点。

2.忽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十分重要的,是组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分。现在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都会简单地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甚至认为将会计进行简单地计算机操作就是会计信息化,而其作用就是加快工作效率,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企业领导认为只要懂得计算机操作,将财务数据简单的录入电脑中即可,并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将不会计电算化带入一个新的时代,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对提高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会计知识理论会严重制约会计信息与计算机网络。

3.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而言,我国己经公布部分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标准规则,先后出台的重要文件促进了部分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更多的使用网络计算机,进一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及时对企业会计工作起到进行监督规范,并且推进了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的完善。尽管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会计核算软件数据对接国家标准,但与相比会计信息化的标准要求,仍然有很大的的差距,造成无法实现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统一。

4.缺乏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业型人才。

企业具备丰富的人才才会竞争力,这于会计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企业在走向了会计信息化后,高素质精英是业务经营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很多会计技术人员并不了解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他们未接受相关的训练,对于跨界的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处于消极态度,很多潜在的精英未被发掘利用。另外,即使一些会计人员精通现代信息科技,但对会计知识处于匮乏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无法将会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实践调查中发现,企业中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老员工,因为年龄较长,已经习惯运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的技术知识,这就导致对会计信息化要求人才的进一步欠缺。

三、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将理论研究落实于实践操作中。

加快会计信息的建设,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推广来制定合适的的研究理论,使得理论知识更加的深刻,同时有效落实于实践当中。详细来说,我国应加快建设相关理论,长时间就会形成较完整的,可供信息参考的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管理体系。主要还是靠相关部门大力投资重视经营的子昂管配备,逐步制定出一部适应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管理体系。至于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广,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内部的相关结构的治理和控制上。我们可以在对其他国家队会计计算机知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取其精华,总结出适合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实际实践的理论,立足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化理论,有效合理的运用分析,来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2.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作用的意识。

想要企业管理者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来转变其观念,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对当今企业发展的必要性,企业要想符合现代知识的要求,跟上经济时代的步伐,必须要迎合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适应经济市场的.要求,能使企业经济做出更加科学化的决策,促进会计信息化体系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3.逐步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首先要根据我国复杂的国情作出判断,逐步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要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是普及会计信息共享和资源交换的基本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建立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我国标准的一致,同时也要体现相关会计行业标准的特点,不仅要制定新的标准,更要做好其与现有标准的融合对接。标准要具有准确性和公开性,特别是注意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确保会计信息不会外泄。

4.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因为人才精英是竞争力的核心,会计信息化管理是如此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会计和信息人才的有机结合才会使会计信息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教育机构应逐步的培养出更具备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熟知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加强高等学校的相关教学改革,设置更有针对性的会计课程,可以根据会计人员的不同层次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企业要做的是对内部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根据本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制定针对性的信息化的培训模式,培养出理论和计算机技术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完成现代会计工作的基础,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发展,从实际会计工作出发,将信息化的理念和会计工作更好地融合。。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不足,会计信息化的理论认知和安全保护尚未完善,会计信息没能全面共享,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不完整,仍存在着对会计信息化的误解,这些都会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所以要针问题进行思考,做到信息彻底共享,会计信息得到安全保障,并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会计信息化全面普及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朱一闻.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206+211.

[3]靳翠英.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07:170+172.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三

教师专业化即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特征,一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二是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三是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1.教帅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教师培训机构缺乏专门的领导班子和稳定的师资队伍,缺乏科学、规范、有效、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规章,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不少教帅培训机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均未达到教帅培训机构的条件要求,培训机构内部教师的基本素质—教育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等都还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未走出传统教育的圈子,毫无借鉴和实际意义。

2.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包括通识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类知识三大类,这三大类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体现出教师的从教能力。但由于我国在教师教育期间的课程设置体系一直围绕学科专业展开,忽略了通识知识和教育类知识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在已开课程中又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比例失调,缺乏必要的通识知识和教育类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教师知识基础欠缺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还有教师所学专业与任教科目不符或兼课的现象。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不得不面临一个教师教几门课的尴尬局面,跨学科甚至跨行业的教师普遍存在。

3.教师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

首先,不少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师不懂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现象。因为这些教师从未上过中小学讲台,从未深人中小学教育生活,既不懂中小学生心理、情感,又不懂中小学管理及其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出现了教师只顾照本宜科地大谈书本中的概念、原理和条条枢枢的现象,本本主义思想严重禁锢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理沦与教育实践被割裂,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被闲置、被冷落、被排斥,整个课堂成为教育理论的讲座课。其次,不少师范院校对学生教学实习管理不严格。不少师范院校的教育见习作是“开放式”和“放羊式”的,由学生自己联系见实习学校,自己管理自己,在数个月的见实习时间里,师范院校是撒手不管的。学生见实习结束后,只向学校交上一份由见习学校签署意见证明即可,这样,学生实习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

4.教师职业道德面临挑战。

当前教师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事业心、进取心和爱心。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部分教师丧失了应有的事业心,对教学不负责任,工作马虎,不钻研业务,不备教案,不批改作业,凭过去的一点教育教学经验糊弄人。其次,部分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能及时地获取教改新信息,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再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偏爱尖子生,冷漠中下生,歧视后进生,有的教师对所谓的.“差生”讽刺挖苦、心理施暴、体罚、变相体罚,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与师德相悖。

1.重构教师教育体系,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要似教师专业化为目标,坚持连续性原则和一体化原则,为此,必须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教师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教育、“人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要求打破单一的教师培养体系,吸收非师范教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使定向型与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存。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把职前、人职与职后的教师教育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成立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对于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2.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式,丰富课程设置、提高专业素养。

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明显,有师范教育之名,无师范教育之实。体现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结构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方面是有共识的。首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教师专业课程观,建构起突出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要把教育科学课程列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赋予其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增加教育科学课程门类,开设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等。其次,课程建设应突出教师专业的发展性,使师范生成为一个拥有教学工作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机的学习者,能进行课程开发与创新的研究者。课程改革要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在人文、科学、教育理论选修等领域开设一定的综合课,或在学科内实现内容综合化,为师范生打造宽厚的知识基础,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使师范生形成明显的教师专业优势和社会就业竞争力。

我国现有的教师培养是以独立定向的教师教育院校为主体的,通过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这种课程模式的发展空间不大,所增加的课时不可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为此,可以结合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式,由国家规定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和硕士的基本课程、门类、学时和学分、毕业标准,由设立了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的院校的各专业院系为准备当教师的学生提供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再由教师教育基地为其提供专门的教育学科课程,为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士学位或教育硕士学位,对于尚未设立国家教师教育基地而又承担了教师教育任务的学校而言,可以参照国家教师教育基地的模式改革课程模式,并创造条件向国家教师教育基地模式过渡。

3.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当前,如何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已成为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一些可借鉴的学科教育+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式,如在本科阶段实行“3+1”模式或‘`4+1”的本科与教育硕士连续的培养模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什么式,无论是在教师培养的哪个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那些仅仅依靠某些脱离具体教育内容、学生和课程情景的教学(技能)是难以奏效的,要设法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应延长教育实践时间,至少10周,安排教学观摩、见习、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使它们贯穿在三年或四年的教育过程中。同时引人案例教学法,提高教育实践课的综合教育效果,从而突出课程构成与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特征,使师范生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尽快提高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水平。

4.加强教师道德规范和专业理想的教育,提高综合素养。

专业化教师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具有为教师工作奋斗终身的专业理想。作为专业化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等教学的认知和技术侧面固然重要,但是与学生以及在学生之间建了感情纽带,为同情、宽容和对公共利益的关心与投人奠定基础等所谓教学的社会、道德、情感侧面被认为更具基础性。专业化教师必须超越自己执教的课堂和学校,必须对自己工作的道德和社会目的或使命及所持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仅如此,专业化教师对自己的终身专业发展负责的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至少包含两面含义:一是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二是坚持不断地学会教学,教师的终身学习或专业发展必须是自主的。因此,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自觉地遵守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使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四

摘要: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事,而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塑造学生性格品德的重要任务,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教学岗位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师素质;问题分析;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性的给出了提升策略,以期促进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而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教师更是人生的指导者,能够给予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一些宝贵的成长意见,从而指导学生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不仅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知识,更应该在塑造学生品德性格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大重要的方面还存在教育素养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

(一)性教育。

不可否认,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必要的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是我国传统教育框架下,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严重缺乏性教育的基本素养。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一些教师认为性教育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学生家长来承担,而教师则不应该承担这一教育义务。而事实上,学校的教育是学生获取生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由于认识不足,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和道德教育。缺乏这两方面的基础教育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成长中的困扰。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学教师即使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实际的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进行中小学生的性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作为支撑。

(二)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新的教学形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的一大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不管是中小学的教师还是学生,心理健康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教师的心理健康来说,当前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抑郁、焦虑、精神不振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行课,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教师自身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也没有采取及时而正确的措施舒缓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非常重要。中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情绪和品德困惑。而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没有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精神健康。

二、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认识,将教师自身的素養作为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才能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和措施来促进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既要创造融洽创新的.文化氛围,使教师从思想上自觉提升,也要从物质环境和经济条件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学校应该着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中小学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和职责,不仅重视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诸如中小学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容易被忽视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要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给予足够的关注,正确处理工作压力,以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二)加强教育培训。

思想上的重视还应该积极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培训,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这就要求在培养教师人才的时候更加重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在学习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条件下,结合实际对教师人才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指导性教育,并且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工作岗位中的教师人员,也要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与其他同行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不断创新实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恰当的方法,因此学校可以聘请教育专家通过知识讲座、见面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恰当的教育。

(三)理论结合实际。

除此之外,中小学教师还应该懂得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当前很多教师偏重于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情况的多样化和变化性。一味套用僵硬的教育方式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学生也容易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心理学等知识,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状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一些新出现的问题,要懂得随机应变,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自身的素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效也有十分关键的影响。为了正确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应该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既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专业性,也要不断扩充知识面,积极学习吸收其他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应该保持进取向上的学习态度,利用机会积极参加培训与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参考文献: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五

与传统美学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就是说是通过实验观测来探询我们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这是一个人文(美学、艺术)与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密切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学术界最具有挑战性的新兴学科。遗憾的是,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1993年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肖()教授等人在《自然》杂志第365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音乐与空间任务能力”的科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肖教授指出,大学生经常聆听莫扎特d大调k.448号作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时空推理能力。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公众的很大反响,一时聆听莫扎特音乐重新成为了大学生们的“时尚”。后来肖教授为了全面阐述音乐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出版了一部题为《心留莫扎特》的书,将审美活动与大脑的智力发展联系了起来。根据肖教授的研究,艺术活动的时空想象能力与语言逻辑的分析能力是提高智力水平相互补充的两个途径。

无独有偶,法国神经生物学家泽剋(semirzeki)通过视觉艺术也开始了审美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于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了第一部神经美学专著——《内在视觉:关于大脑与艺术关系的探索》。于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美学正式形成了。为了概括这个方向的研究内容,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索尔索()在所著的《艺术心理学与意识大脑的进化》一书的最后,正式提出了“美学的认知神经科学理论”范畴。或许我们可以称这样的研究领域为“认知神经美学”。

总之,20世纪的90年代末,在西方的一些神经学家,如上面提到的肖、泽剋和索尔索等人的率领下,人类开始探讨自己的脑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开始了艺术审美神经机制的科学研究。

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涉及我们的感知、情感、想象、记忆,以及价值评判等高级认知过程。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n)在《意识的宇宙》一书的最后明确指出:“精神作为一组关系有其物质基础:你的脑的作用及其所有机制产生了一种与有意义的过程有关的精神……正是神经系统和肉体的极端复杂的物质结构产生了动态的精神过程以及产生了意义。”显然,作为高级认知过程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它是我们无比复杂的神经活动的产物。因此,从科学的观点看,对审美活动机制的研究,说到底就是要揭示其神经活动机制。

与传统美学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就是说是通过实验观测来探询我们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这是一个人文(美学、艺术)与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密切交叉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学术界最具有挑战性的新兴学科。遗憾的是,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主要是形而上学讨论的范围,但随着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型,产生了一些关注审美过程的美学流派,如阐释美学、接受美学等等。到了21世纪,西方哲学界又开始了一场认知转型的哲学浪潮,美学的研究也开始注重于审美认知机制的研究。可喜的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为美学真正意义上的认知机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于是,在早期审美现象的哲学思考、艺术心理学与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终于开始了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工作。

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目标是获取审美的神经机制的认识,具体来说是对审美活动到底激活了大脑的哪些脑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的认识。当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脑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机制,离美感体验机制的认知还有很大距离。当然,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脑。这里的人脑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研究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具体的大脑,比如正在欣赏艺术作品的人的大脑;第二是指研究作为经历了数亿年进化而来的人脑。由于艺术的发展与人脑的进化是同步的,艺术是人脑的创造,所以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可以间接地获取对不断进化(包括审美进化)的大脑的认识。反之亦然。

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解剖学、病理学的有损脑探测方法和近来应用越来越多的无损脑功能成像技术。前者是传统的神经机制研究手段,应用范围局限于病人。后者是脑科学发展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支持,应用范围扩展到正常人。脑功能成像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普遍应用,对我们认识大脑的正常活动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对于艺术审美的神经机制探索,更丰富的脑科学实验是关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的实验报告。当然审美体验是一类高级形态的主观意识体验,对于其中美感产生涉及到十分复杂的神经机制。

上述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在对观看视觉艺术作品的脑功能成像实验中发现,不同的作品所激活的脑区是不同的,对作品不同刺激要素(颜色、形状、运动)感知的反应时间也有差别,并发现了“欣赏”过程中的特异的神经加工通路。再比如,索尔索在对专业画家与普通人进行绘画创作的对比脑成像实验发现,新手的纺锤体区的活动比画家强,这说明新手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观测的特征以把它们表现出来。实验同时发现,画家的右脑额区的`活动比新手的强烈,额区是创造力活动的关键区,这说明专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比普通人更多地进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如后者那样集中于对具体特征的分析和表现,画家的创作超越了基本的视觉感知。

在对艺术风格的脑成像研究中,泽剋通过实验确认,艺术家对特定艺术风格的追求(体现在绘画作品本身和对绘画艺术的讨论等形式)与脑科学对感知的发现是吻合的。艺术家凭直觉而不是知识遵循了视觉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尽管他们这样的模仿是不自觉的。

通过实验,一些研究人员推测出这样一个审美规律,即视觉刺激的特征若与视觉机制的运行规律相符,我们就能感受到美。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将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对感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将揭开科学研究审美的奥秘。

上述的这些研究结果尽管还十分粗浅,但对于我们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无疑是有帮助的。应该说,正是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各种美学理论有了一些(当然还远远不够)客观评价的依据。比如泽剋从审美神经机制角度对柏拉图美学的理式、亚里斯多德美学的理念、康德的先验范畴与黑格尔美学的理念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概念的涵义尽管是不同甚至对立的,但是如果将它们定义为“事物的恒定特征在大脑内部的储存”,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可以忽略。因为,这些貌似对立的美学理论实际上蕴涵着同一个观点,那就是艺术是对事物的恒定特征的探寻。

很明显,认知神经美学的研究及其成果,对于当今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审美神经机制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审美活动的神经基础规律,美学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活动,更精确地说是人脑的审美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神经机制研究是美学的重要基础。诚然,目前的审美神经机制研究还不足以构建以它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但是它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挖掘被美学理论家长期遗忘的神经机制将对美学的发展作出革命性的贡献。如果说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尚远,那么审美神经机制研究至少为美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这个视角来对一些美学概念和美学理论进行全新的分析。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六

摘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确保在进行院校建设过程中更有效地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但是在目前进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有效改善。本文分别从安全意识、管理体制、档案功能和硬件设备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应对具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现在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对相关人员档案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避免发生不良状况。为了更为明确其认知,特此展开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具体作业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一、现存问题。

(1)管理体制不全。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进行人事档案工作时,管理作业规范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大多数人缺乏充分的档案意识,管理方式陈旧,档案存放也较为分散,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包括学生处、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以及组织部等各职能部门均具有独立的`人事档案,但是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对档案工作管理成效和服务水平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保存形式单一。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如果要做到规范化管理人事档案,必须确保其内容体现和存放形式实现与时俱进,在目前人事档案工作过程中,档案内容和保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归档材料的部位规范和不完整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国家部门已经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进行具体实施过程中,档案收集工作依旧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大一部分院校依旧使用纸质形式进行档案资料保存工作,在保存相关信息时也需要进行书写记录,采用纸质方式进行存储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需要的投入更大,同时档案可复制性也远远不足。

(3)硬件设备简陋。在我国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室硬件设备较为简陋,防盗、防潮、防火手段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当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依旧采用人工操作检索调阅档案材料,工作效率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同时也很容易发生失误。除此之外,纸质档案的反复调阅也为方案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二、应对策略。

(1)强化安全意识。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具体工作过程中必须对档案信息安全加强重视,确保具有更高的保密意识,进行档案查阅制度的合理制定,最大程度确保其安全性。在查阅人士档案时,通常存在非公开信息和公开信息两部分内容,其中公开信息具体指姓名、出生年月、籍贯、性别、岗位职称变化、工作经历、学习经历等。而非公开信息在具体包括涉及个人隐私的相关材料。必须确保不能在网络上传输个人非公开信息,确保管理系统数据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完善管理体制。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必须确保高度,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政策,高职院校需要有效结合具体工作特点和相关需求,进行管理机构的有效组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制定工作发展规划,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制定和进一步健全。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工作过程中基础性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确保收集到的档案内容具有更高价值,保证用人标准逐步形成,进行档案工作机制的合理完善,确保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管理职责,实现工作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通过采取会议、校刊、海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强化档案工作宣传,确保干部群体能够进一步认识的校园建设过程中人事档案应用的重要价值,确保教职工具有更高的档案归档意识,及时向学校进行相关档案材料的有效转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基于具体档案核查工作建设档案制度,确保档案工作建设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从而规范管理档案工作。

(3)提升档案功能。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进行网络化管理价值的有效发挥,建立网络系统,更为有效地规划管理人事档案,对其相关工作进行有效协调,确保能够有效存储和进一步传递档案数据信息,同时对其相关数据内容进行及时搜集,定期进行有效整理,避免出现文件资料流失。基于档案材料范围和具体来源分析轻重缓急,确保归档工作管理质量有效提升,全面记载相关内容,确保内容动态性和客观性。在传递人事档案过程中需要确保个人私密性,设定专门人员管理档案。专职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确保整体存储相关档案资料,应用现在网络技术传递信息,进一步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4)更新硬件设备。在面对目前档案室简陋的硬件设备,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更新。首先需要做到以防为主,进行安全检查制度的合理构建,领导部门必须对其加强重视,在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时需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进行高质量档案柜的合理配备,在进行防火工作过程中,进行消防器材的合理配置,管理人员需要能够对其熟练应用。同时需要确保档案室内设置的密集架不能与地面直接接触,需要除湿机的合理配备,避免档案潮湿。然后需要基于具体需求进行数码相机、扫描仪、计算机等现代化装备的合理配备,确保进一步实现计算机管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强化安全意识,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档案功能,更新硬件设备,能够确保高职院校更为有效地展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其具体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确保高职院校实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高程度满足现代化社会需求,保障高校建设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七

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以下是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准备活动,坚持健康第一原则。

无论是体育课、运动会,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有可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这既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其他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健康第一”这一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要求,既要保证运动量的适度,又要使学生得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受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好活动前的热身,以适应慢慢增加的运动强度。

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传统的学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以足球教学中正脚背射门这一技术为例,教师先不要讲解和示范该动作,只是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看谁射球有力且准确,再展开分组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时,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会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方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像如何站位支撑脚,找准击球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精讲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该技术动作,再加上自身感悟,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相反变得愿意学习,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相互交往,科学培养个性心理。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健康得以发展的必经途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接触和交往,彼此间展开竞争与互相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群体意识的养成,消除忧郁、骄纵、孤僻等负面心理倾向,养成宽容、大度、互助的正向心理。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态度要积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形成健康而有凝聚力的集体。假如教师对某一学生长期从态度上进行排斥,忽视其能力,对他的动作表现视而不见,甚至经常性加以处罚,时间一久,他也会被学生集体所排斥。因此,在公共活动场所,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肯定和认可他们的表现。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八

摘要:合理的评价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果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不断的发展以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人们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真正为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起到基础关键作用。在时代发展的召唤下,课程标准给原来的体育课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拓宽了无限发展空间。那么,体育与健康教育怎样改革,改革到怎样的深度才是较为理想的,就要有与其相应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使其成为学校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做好每节课、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质量的评定,使体育与健康教育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让受教育者真正的体验到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受到的是健康为第一指导的终身教育。这就是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标准的出现,要求体育与健康教育有适应其发展的评价标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切实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更加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深化改革,旗帜鲜明的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新任务。党的十六大已将我国带进小康社会阶段,目前,国家教育部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新课程改革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这个时期起关键基础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才能完善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健康状态,使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这就需要靠科学有实效的评价体系。我就以此方面进行阐述。

评价标准的具体说明。

1、主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评定将是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搞好每节、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的质量评定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并且对体育教学还有重要调节作用,同时也能为开展教学改革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化管理积累资料,更是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在这个过渡时期,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与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怎样使学校的体育教学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从过去的单纯追求身体(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改变为以新的健康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真正使中小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与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要谈的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

2、目前的基础状况。

传统的教学已正在逐渐被淘汰,但应该怎样改、具体怎样落实到实际中的每一节课,要使教师做到有条不紊,又不随着学生的主观动态而波动,这种状态十分难把握,造成教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担心孩子出意外,不让学生参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我们的体育课与健康严重脱节,指导思想成为了束之高阁的贡品,但具体怎样做才算合理呢,就成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1科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应让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得到什么。

人在不断探索知识时会遵守这样的规律,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也是如此——即学生乐于上课,对课堂所授的课感兴趣,才能使学生自愿努力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受益,同时才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才会不断的在不同时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完成几年的固定学业中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形成自己喜欢的自学行为,并有能力支配自己运动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及健康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就是一堂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带来的良好效果的积累。也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2面对这样的目标、教育的主导—教师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注意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教师要把教学任务转化为一个个不同年段、不同年级、不同课节的教学目标,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五个领域中分层次、有侧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认识到阶段总的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的各个目标是连贯、相互融合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每个目标都有可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便有可评价的依据,以促进更好的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并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每节课都是教师示范、学生操练,已不能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展示、创新的机会才能实现师生相互真实的交流,才能确切的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说,通过创新促进并推进课程发展是课程改革中永不褪色的亮点。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初级指导下,为学生的学习与锻炼提供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运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互帮互学互评以及群众合作行为与竞争意识。

针对以上所述,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上应注意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科学性、多样性。

3.3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适应发展的需要。

教与学的双向管理自成系列,又可互为促进,同年段横向联合,不同年段纵向联系,以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为中心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评价方案由六个方面构成:对教师教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阶段性系统管理评价。

参考文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8。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九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存在三种形式: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和私办园。公办园师资力量较强,都是专业幼师或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每一位老师每年都必须接受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和校本培训等系列培训,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要求,资金也是国家财政拨款,教学质量比民办园和私办园要高。普惠园是民办园的一种,享受国家幼儿人头补贴,相应的班级人数和收费标准等也受政府限制,教师都是社会上自聘的,每个园聘请的幼师很少,他们基本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私办园办学情况就更差,条件差,师资差。由于我国人口多,为了普及幼儿的入园率,民办园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担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责。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但由于办园形式不同,教育和管理的理念有差异,地域的差异,再加上“高考”“中考”各种考试的社会氛围,导致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注重形式,迎合家长。

民办园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园,为了减少办学成本,聘请一些初中生和下岗女工以及一些没有文化的陪读女工做老师和保育员,又不创造机会将这些员工送出去进行培训,只是看管好孩子就行,保证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不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只有保没有育。办园者不是把幼儿的一切放在首位,不愿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卫生保障,幼儿的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幼儿园连最起码的一人一巾一杯都没有,而是一个班几十名幼儿共用三五条小毛巾,几个小茶杯,你喝完给他喝,消毒设备缺乏,几个班只共用一个保育员,孩子们的卫生怎能得到保障?这些办园者根本不考虑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而是考虑怎样省钱省事。为了获得更多生源,他们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对外汇演、对外宣传、对外评比,却忽略了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发展。这些园没有规范的一日活动计划,没有正确的常规教育,幼儿从早上入园到晚上离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全园几百名幼儿,而上台表演的只有一小部分,绝大多数幼儿每天都只能观坐一旁,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到了放学前几分钟,教师才组织和整理一下幼儿,弹下琴,拍拍手,唱唱歌,读读儿歌,做给家长看。

2.灌输式教育,抹煞幼儿创造力。

幼儿一日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寓教于乐。可至今仍然普遍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有的幼儿园小班就开始识字,中大班开始写字,做数学题,学汉语拼音,把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都给提前学完了,有的幼儿园直接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作教材,严重违反了教育规律,摧残幼儿身心,有的幼儿因字或拼音没写漂亮,数学题没做对而受到家长的惩罚和打骂,作业不做完不许回家,使幼儿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幼儿园的唱歌和舞蹈也大多是模仿教学,老师教一句幼儿学一句或者直接放电视或视频让幼儿跟着做,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家庭教育的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他们重视孩子的身体培养却忽略了孩子心理和品德的养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包括无理取闹,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霸道的性格,没有担当和责任感。

二、针对当前幼儿园教育问题的'改m策略。

1.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别差异。

我们要严格进行规范办园,除了正常的一日活动外,结合传统节假日多开展一些亲子游戏活动,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得到锻炼,快乐成长。对于幼儿教师要提高要求,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一生都很重要,所以要对幼儿教师提高要求,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幼儿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才会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发掘幼儿潜力,开发幼儿智力,发现幼儿兴趣所在,发现每个幼儿的特长和特点,注重差异性教学,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的督促和检查。

特别是对民办园和私办园的审查,不合格的坚决取缔。分派一些优秀老师和保育员进行“一帮一带”,定期去薄弱的幼儿园培训和示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让办园者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幼儿的食品和卫生安全,创设条件使每一个班级都有相应的区角活动场所,让孩子们自由尽兴地玩,动手动脑,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探索与创新。

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我认为这对幼儿的发展很不利。幼儿年龄小,过早介入理性教育,会对幼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会造成幼儿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不利于他们健全性格的形成。现在只要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即可,发现幼儿的特长,有待于以后找准发展方向,对以后的学习反而更有利。

3.幼儿园每学期都要保质保量召开家长座谈会。

请一些幼儿教育专家来传授育儿经验,教育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每一位幼儿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也是每个家长一生的责任,所以家长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自己也要担负起那一份责任,要时不时去学校找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这样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做到家校一致,合理把孩子教育好。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人一生发展中最关键的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能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上是我对幼儿教育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的阐述,望各位同仁互相学习。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十

海事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虽然海事管理工作正在逐步改进和完善,但是影响海事工作的问题依然存在。

1、执法管理模式未完善。

社会在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海事管理的执法模式也要紧随其发展也调整。特别是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广大沿海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样较快的发展势头就迫切需要海事管理执法模式以较快的速度跟进,在管理执法的观念上要推陈出新;在管理体制上要进一步改革;在管理水平和监督效率上要进一步加强,以此来更好的出尽航运事业的高速发展,跟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执法模式的改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逐步进行,必须避免头脑发热,鲁莽冒进。

2、海事管理机构体制不符合我国行政的体制改革要求。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主要任务,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我国全社会的和谐,由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和各个区域的和谐来建构和完成的。其中行政和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和出发点,构建和谐的海事也就成了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3、海事人事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无论任何单位,人力资源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人事管理的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海事人事管理系统一直存在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工作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海事人事管理的.方式,在人事管理中大力推行科学管理。

4、海事文化建设需从实处抓起。

大多数成功企事业单位的成功经验表明,成功的单位不但要有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更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也能影响员工的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对员工执行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而造成的执行能力差的问题,在很多行政部门屡见不鲜。

5、行政公平、行政效率、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客观存在,因此各地的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执法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在管理的落实中造成了不公平,再者,海事管理机构受到地方政府和人大的监督,会使得海事部门在行政中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性质行为,考虑海事的利益而忽略了海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等问题。

二、我国海事管理改革对策。

1、海事改革的方针。

从维护主权和保障安全方面来讲,海事管理工作对于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关系到水上的交通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国际形象和国防的建设。管理理论和政府改革结合指导下的海事管理综合性改革。强化海事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责。提高海事管理的服务能力和效率,达到提升海事管理行政的社会满意度,为我国的航运高速发展护航。

2、海事管理综合改革设想。

从我国政府改革的走向可以看出,改革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层次决定了海事管理改革的进行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应该从海事管理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执法模式和服务等方面进行逐步的开展。

3、借鉴西方海事管理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民主和高效率的运行方式是我国需要学习的,海事管理在清末时期就一直是参考和使用西方的海事管理经验,虽然我国现在海事管理已有了自己的系统,但是还是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海事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等先进的理念作为我国海事管理改革的步骤。

三、小结。

海事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当前海事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海事管理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海事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紧密关注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事管理模式。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十一

论文摘要:教师激励问题是我国老本科院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敏感的话题。恰恰相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激励问题往往受到大家的冷落和误解。所以,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有利于澄清大家对激励问题有关误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广大的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建;教师激励;误区。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规模化的结果.也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重新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而如何获得教师激励效用最大化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制度安排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一样.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激励方面也存在许多误区.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

误区一:重理论、科研,轻实践、教学。

新建本科院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时.考核指标一般也以硬化和量化为核心,以公开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科研项目级别及多少经费等作为考核标准。

有些许多新建本科院的科研课题的配套资金高达l:3,而教学单节课时非常低,许多教师不愿意多上课,也不愿意在教学多花时间和精力。而且课程安排即使有实践课程,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收入远远低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往往给学生讲授最简单的课程。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实际上.老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理论研究占其目标的大部分。而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的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较少关注理论研究用老本科院校的标准去评判新建本科院校。势必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使老本科院校的教师多能评上职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不上职称尤其是评不上高级职称。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部分学历层次不高但实践能力优秀的教师.哪怕他工作再出色能力再强也因其学历不达标等原因而没有资格评职称。另外,让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挤出精力去搞科研写论文,似乎有点背离了办新建本科院校的初衷.用己之短比人之长.势必给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带来心理负担甚至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误区二:教师绩效评价重奖惩,轻发展。

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评先选优、职称考核、发放奖金和确定骨干等等。这种教师绩效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的过去业绩和行为.主要目的是要促使教师符合校方的有关要求和标准,以做出是否续聘和奖惩的判断。它所注重的不是如何“引导”和“激励”教师的评价过程,不是以评促改(建)。它所面对的是能被评上”优秀”的少数教师.难以对全体教师的长期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种评价制度潜伏着两种令人担心的后果第一.这种评价将教师始终置于一种被管理的地位.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完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教师的情绪处于紧张、恐惧和抵触之中,较少有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由于这种评价主要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符合一些既定的标准.教师只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应付评价的具体事务和指标上。根本无力在业务上再学习.更无力在科研等工作中搞创新和发展。

误区三: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人的物质需要是第一位的.而需要又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首先注意给予其必要的物质满足。反映到高校教师的职业观方面.体现为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实行校内分配制度以来.教师非常重视经济利益。如下海经商、在工作中选择短平快的项目,有的甚至利用关系骗取课题经费等等.以获取更高的津贴报酬等物质因素也成为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考虑的一个因素。上述现象直接导致教师间的津贴差距变大.教师心理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物质激励的这种“刚性”和不可逆特征,往往会导致某些教师收入的过快增长.降低了激励的实际效果。

笔者认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人首先要满足的是物质需要.然后才是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一旦得到相对满足。其激励作用就随之减弱.这时,精神需要就取而代之.成了激励的主要力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这两种方式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实际上.高校教师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在取得一定报酬后,他们更加关注自身价值的体现。无论是进行物质激励还是进行精神激励。都要与教师所做的贡献相符合,一般情况下要强调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

误区四:重职称激励。轻岗位激励。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盲目追从老本科院校各种管理模式.大力鼓励教师申报重点课题.撰写高水平论文。

申报职称时的论文数量及质量都是套用老本科院校的标准。而且其职称聘任实行的是身份化管理.即职称一旦评上就是终身制。用老本科院校的职称评审标准给新建本科院教师评职称。本身就有许多不合理处.那么依照这个评审结果聘任也相应地不合理。教学能力强但论文欠缺的教师、实践能力强但学历层次低的教师会因职称问题而聘不到相应岗位。从而造成优劳低酬,而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弱但论文写得好的教师会因有职称而聘到较高岗位.从而造成低劳优酬。这些都会妨碍教师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职称只是一个象征,代表的只能是过去。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更多地从企业管理中吸取相关经验,重视各个岗位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师资的高职称,这样才能促使新建本科院校各个方面更快更好的发展。

误区五:重短期激励,轻长期激励。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应该是持久的、可持续的.也可以说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

实际上,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的各项激励措施和绝大多数老本科院校一样.基本上都是基于短期导向的。如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在引进高级人才立即给予高额的安家费、购房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普通教师的各种工资福利等也是一次性发放等等。但等钱一到手.合同期还未满,引进的高级人才便又违约跳槽。由于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薪酬制度对于教师。尤其是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和长期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教师行为的严重短期化。目标设置理论认为。致力于实现目标是人们工作的最直接动机。目标会使人的行为具有方向性.引导人们去达到某种特定的结果,而不是其他的结果。一般而言,短期激励措施能直接起作用.而长期激励计划能使教师的某种符合要求的行为保持下去。笔者建议。应该借鉴西方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除正常的工资福利外.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另外拿出一部分钱作为长期激励。这种方法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将来.可以稳定教师队伍,长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引进的高级人才。所有的补贴不能一次性支付,避免出现鸡飞蛋打的现象。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教师激励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必须消除教师激励方面的误区.提高大家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制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给制度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当然。上述误区的消除是漫长的.不仅需要学校的引导,而且还受广大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十二

当前,信息化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此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到这一变革中去,改革自己旧的教学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了解新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技术,使自己迅速具备和确立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能把它们熟练合理的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

学生在学习不同单元时,会遇到不同的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呢?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信息技术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积极探索和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合理的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把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成才。

文档为doc格式。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十三

体育舞蹈最早起源于英国,就是男女两人为一组,在舞曲的伴奏下,以优美的舞姿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人体的形态美、个性美都可以展现出来。跳舞的过程不仅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还可以塑造形体,展示优雅的气质与翩翩的风度。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主要为体育舞蹈的基本理论、舞蹈特点与规则、竞赛的方法以及恰恰、华尔兹等的舞蹈教学。

二、体育舞蹈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特点。

人格具有社会性、复杂性、独特性和整体性。社会性表明,人是可以受到社会影响的社会个体,在社会影响下的人就有了社会的印记,这是无法凭空消失的;复杂性表明,人不是单细胞动物,人可以思考可以劳动,人格也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人格的复杂性是人的外在所显露出来的东西以及内在所蕴的东西的结合体;人格的独特性说明,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的,不同的人格才能彰显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整体性,指的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牵制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人格[1]。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现状。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特点,就以最近发生的天津塘沽大爆炸案为例。有些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爆炸的最新情况,更有那么一些人亲临受灾地区进行救援。还有一些同学虽无法亲临灾区进行实地救援,但是他们一直在鼓励着那些受害者,甚至立马就进行了捐款捐物活动。但与此同时,也有好多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关注的只有游戏、娱乐八卦等鸡毛蒜皮的小事[2]。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很不稳定,人格也是五花八门的。虽然受过高等的教育,但是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健康人格养成的基础与其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健康人格需要具备以下这些条件: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且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和控制情绪;在符体要求的前提下,适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当然了,这十条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分的.自我安全感,不能认为和男生跳舞就会有危险,也不能因为害羞而拒绝。还有,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合适的舞伴,在和舞伴跳舞的过程中不能一意孤行,要符合跳舞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完善动作或将自己的特色融入进去,这样既不显得太过自私还可以更完美地表现自己。

(四)抽样调查。

为了使得上述论述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了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括20名女同学和20名男同学。我们将这40名大学生集中在一起填写问卷,该问卷共有10道题目,分别为:你的性别;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你对于自身人格的认识情况;你是否了解体育舞蹈这门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觉得与异性跳舞很尴尬;该课程教学老师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跳舞过程中你的身体状况是否有所改善;跳舞过程中你的情绪是否会出现敏感状况;在学习了该门课程后你的自信心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你认为该门课程对于健康人格的养成有没有帮助。在40位同学完成问卷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具体的统计过程以及统计数据不在此一一列举。统计结果显示:大约80﹪的同学认为体育舞蹈的教学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并且在与异性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信度,克服了恐惧,而且该门课程也可以起到减肥和保持健康体型的作用。但是有大约20﹪的同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尴尬,而且老师讲过的东西也不太好理解,自信心也下降了,老是感觉自己跳不好,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仿佛别人都在嘲笑自己一样。

三、总结。

体育舞蹈既然存在就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以及意义,我们需要看到它存在的积极方面,例如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身体健康以及提升自信心、克服与人相处的恐惧与尴尬等等。其次我们要勇于克服困难,保持充分的安全感,对于自己的水平有一个合适准确的定位,积极乐观地去看待这门课程。总之,学习该门课程对于健康人格养成的影响必然是利大于弊的。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十四

摘要:

工程项目团队的激励机制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绩效的关键之一。本文通过激励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工程项目团队的激励机制,得出当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可以很容易地从团队的绩效中得到观察并分离时,就可以很容易地满足预算平衡约束和整体及个人利益的同时最大化。

关键词:

关于教师教育机制浅析论文汇总篇十五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健康快乐的教师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所以导致教师超负荷承担工作,体力和精神出现透支。目前,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竞争机制的引入,为教师的迅速成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另一方面,日益强化的功利观念与相对拮据的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差,使部分教师失落心理强烈,因此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在所难免。

我要要提高自己的品质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压力缓解的途径在于我们本身的信念。在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下,无法使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要求教师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只为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许多实际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我只有提高精神境界,树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