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32:12 页码:13
2023年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精选19篇)
2023-11-11 11:32:12    小编:ZTFB

读后感应该是真实、客观和有深度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谈。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我们需要对书中的主题和情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细节,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为自己的读后感提供有力的支持。读后感需要包含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和评价,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读完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概念,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通过文字表达个人与作品的交流和碰撞。想要写一篇独具个人风格和独特观点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读者撰写的读后感精选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一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重点分析劳动价值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人本身的发展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现实的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的新的时代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生与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符合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理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著名的人类主体发展三阶段的学说,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的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社会。这一学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确立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指出了人是自然界和社会之“本”,科学概括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在于,人以及人的发展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目的本身。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更加注重发挥人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学习和运用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能力,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把以人为本落实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求我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本质和目的,重视人、依靠人、造就人、造福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直接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中撇开各种具体劳动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照等量价值进行交换。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明确指出;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马克思说:”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他还指出:复杂劳动、效率更高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效率低下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认识到知识和科学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时不可能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也就不言而喻地将人当作了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而人作为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又主要是通过他的劳动活动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人类劳动的评价体系,自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

1、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一方面从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角度揭示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2.突出的是劳动者的主体性,强调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劳动价值理论比任何别的价值理论都更尊重人、重视人、依靠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最高原则。3、强调了“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社会的人。商品不仅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品,而且是劳动交换的中介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载体。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体现了劳动者之间分工合作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是要注重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知识。二是要坚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观,重视保护劳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要以劳动者为核心,协调好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在矛盾。

四、以人为本要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己经和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变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管理人员成为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和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日益增多。新的时代性因素要求我们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坚持价值创造的一元论,反对多元论。科技、管理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不等于科技、管理这些生产要素自身能创造价值。科技、知识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价值的因素。科技、知识不能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只能体现在或物化在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上才能参与生产。只有活劳动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的现实的因素。如果认为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知识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就陷入多元论的价值论。

2、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和劳动者的范围。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但科技内化于劳动者的能力后,科技劳动者的复杂、高效率的劳动在同一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高得多。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使个生产过程由许多的劳动者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商品价值的创造也必然由许多劳动者即”总体工人”的劳动共同来完成,管理人员在这一生产过程链条上从事管理职能的劳动一旦凝结在商品中,就构成了生产劳动的重要部分,因此,管理劳动也创造商品价值。同时,我们要加深对不同部门劳动的认识:一是我们要明确在精神产品生产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价值创造者,虽然有些精神产品是非实体性的。二是要认识到在流通和服务产品提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是通过创造非实体性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也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有的直接创造价值,有的间接创造价值。三是要理解在公共产品的提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创造社会价值。

总之,凡是直接或间接生产物质商品,文化商品和劳务产品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并将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其中包括管理劳动、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从事这些生产的劳动者也都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文档为doc格式。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二

2、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3、宗教是被压仰生物的哀叹,且它同等于没有灵魂状态下的心绪,是无情的世界的感情。

4、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5、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6、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

7、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8、自由就在于遥把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为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9、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历史认不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11、一定的社关系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决定的。

12、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13、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14、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15、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16、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

19、从老鸹的肚子里生不出鹰来。

20、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21、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22、让死人去埋葬和痛哭自己的尸体吧。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

23、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24、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25、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26、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27、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28、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而已。

29、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30、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31、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32、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33、历史不认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34、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35、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6、把所谓的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的错误的。

37、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38、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

39、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三

1.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2.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3.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4.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5.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6.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7.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8.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9.劳动创造世界。

10.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1.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12.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13.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14.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15.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16.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17.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18.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19.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20.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21.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22.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名言。

24.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5.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26.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27.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28.……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29.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四

为什么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选择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来寻求一条可以复强中国的新道路。

一、为什么要革命。

1840年6月,清政府下中国被英国炮弹打开了国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鸦片战争”。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导致愚昧,愚昧加剧了腐朽。“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正是当时的人们对西方人的看法。随后的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还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一份份不平等条约、条款,赤裸裸的讽刺着大清国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封建主义没落了,这也正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是希望革新而不是继续封闭在又一个王朝之中。

于是人们向外寻求一个新的途径,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试图用英国的君主立宪来改变中国。但旧制度的愚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就被迫终结。

二、为什么要进行武装革命。

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于是一个新的声音出现了,那就是——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无疑给中国人的思想带来了一次解放。然而,它却是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纲领就被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现实总是曲折的,经历了两次国共合作后,两党的矛盾日益尖锐。可最终共产党取得了胜利,这正是毛泽东所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比起不得民心的蒋介石政府,共产党受到了广大人们群众和一些民主党派的支持,人心向背则国共两党较量的核心。

中国会走上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大势所趋,借用。

一句话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

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

兴。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

相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几天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中。

国神州十号顺利升空的新闻了。载人航天事业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吗可是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破坏作用。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施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根据世界科技发。

展的大趋势,着眼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在经历了对实际的调查和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基础上果断作出的,是对客观实际的如实反映,是完全正确的。坚持从实际出发确保了神舟飞船一次次的成功发射和返回。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包括航天员在内的中国航天工作者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他们来说属于社会价值观的实现:他们得到党、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称赞,对他们来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些都体现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七、总结。

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成功革命,到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发展,再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无一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体现了我国能正确运用这一优秀的、正确的思想,能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做出适当的调整、发展。我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一优秀思想,将继续引导伟大的中国人民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步前进。(应该没记错你的学号吧?)。

xxx。

2013年6月16日。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五

1、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2、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3、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4、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5、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6、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7、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8、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9、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名言名句。

10、思考一切。

11、美丽的女性实际上是诗人,她能驯。马克思名言名句。

12、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1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4、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7、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18、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19、怀疑一切。

20、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21、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的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22、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军队。

23、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

24、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25、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

26、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27、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28、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29、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30、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31、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

32、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3、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人民的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34、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着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35、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36、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37、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8、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39、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六

1、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3、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4、自由就在于遥把国家由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为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

5、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

7、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8、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9、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0、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马克思名言。

4、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马克思名言。

8、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名言。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七

在马克思研究领域,有大量著述讨论马克思是否有伦理学的问题。马克思本人推动了这一争论,或者说,起码预见到了这一争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的序言中,他希望能够避免读者对他描述资本家和地主的方式可能产生的误解。他说,他决不希望用“玫瑰色”来描绘他们。但是,在这部著作中,他继续指出,“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时。

二、马克思论现代世界的“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

马克思去世后出版的早期作品《1811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著名的概念是“异化劳动”(en-tfremdetearbeit)。“异化劳动”所描绘的是现代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生命活动、其他劳动者和整个人类相异化的状况。马克思在这里谈到的异化是一种深度形式,而不只是黑格尔思想中辩证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永恒特征“外化”(entaiisserung)。在这些手稿中,马克思的分析充满着强烈的道德色彩,这是在他后期作品特别是《资本论》中所罕见的,当然此后并非绝对没有出现过。马克思在此毫不留情地谴责了当时产业工人的极度堕落,直率地引用了几位法国作家和其他人用生动细节表达的类似观点。他还用好几页的篇幅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的力量,并且结合歌德《浮士德》和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段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金钱颠倒了人类正常的价值观,将美德变成罪恶,罪恶变成美德,等等。与关注工人堕落的论述相比,这些引文更能表明马克思保持着对世界中恶的强烈感受,而不只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三、马克思与基督教传统:对话与差异。

虽然马克思非常鄙视利用基督教为大规模剥削正名的极端伪善做法,更不齿一些“成功”资本家自称基督徒的行为,但他还是尊重基督教传统的某些要素,这从他引用托马斯·莫尔和马丁·路德的作品可以看出来。不过,如果说马克思对恶的理解有着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理论基础的话,应该归于他受到的古典学训练,特别是他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崇拜—在上述引文的前面几行他称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亚里士多德对过度的谴责。这一主题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并且在《政治学》中尤为突出。在柏拉图哲学中,这也是重要的内容。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公开指责高利货极其违反人性,因而是不道德的。众所周知,这种对高利货—即对货款任意收取利息,这种利息远不及当今的高额利息—的强烈否定态度,也是中世纪教会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教会哲学家的.观点。这也导致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早期的欧洲,富有的犹太人往往是放货者,因为他们不受教会规定的限制。

四、结语。

在我看来,马克思在思考罪恶的历史中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以不可思议的直觉,抓住了他那个时代以及当今时代仍居于主流经济制度核心位置那个恶的原则的种种含义。这一原则就是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目标之上,并且,归根到底是最道德的。虽然有人会认为马克思熟悉的资本主义形式是简单而粗糙的,而非如今的复杂形式,但这一看法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成立。例如,马克思熟悉当时叫做“股份公司”的现象,并预见了其扩张和演变;他预知了我们所说的“全球化”,在《资本论》第3卷开篇把它看作是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资本论》第1卷结尾部分他非常激动地预测了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犯下的骇人罪行,美利坚共和国的诞生以及爱尔兰人移民美国。马克思去世后的130多年里,关于“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列宁)和“晚期资本主义”(哈贝马斯和其他人)的讨论盛行,以马克思之名发动了最为剧烈的政治变革,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从未涉足的大片地区完全融入资本主义结构,当然还有马克思从未想到的技术进步—至少就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马克思想法而言;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基础的核心原则本质上并没有变化。马克思在其大量脚注中提到的他那个时代经济学家的观点与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给出的口号并无二致。因此,尽管尘世与天国的很多事物超过马克思哲学想象的范围,这不足为奇,但是,他揭露了处在早期现代生活核心位置的堕落和“颠倒混乱”状况,今天仍旧如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八

1)无论商品的使用价值或其交换价值,都不取决于为获得它而付出的劳力多寡。

2)一切死亡先辈的传统,好像梦一般,笼罩着活人的头脑……他们怯懦地运用魔法,求助于过去的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服装,以便穿着这种古代的神圣服装,说着这种借用的语言,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3)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并不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4)宗教是被压仰生物的哀叹,且它同等于没有灵魂状态下的心绪,是无情的世界的感情,也就是民众的鸦片。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6)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7)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8)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9)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10)羞耻已经是一种革命。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全民族都真正感到了羞耻,那它就会像一头准备向前扑去而往后退缩的狮子。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九

1.人呐,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看到的东西也会多一些,生活也就会过得更有意义一点。

2.程序员,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想的永远都是技术,他们崇尚的也永远都是技术。

3.信念和目标必须永远洋溢在程序员内心。

4.这句话不是很文雅,彻底鄙视那些害怕别人超越自己而拒绝回答别人问题的程序员。

5.if(bool学习==false)bool落后=true;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的前进。

6.编程中我们会遇到多少挫折?表放弃,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7.就算我们站在群山之颠,也别忘记雄鹰依旧能从我们头顶飞过。骄傲是比用java进行底层开发更可笑的东西。

8.如果调试一个程序让你很苦恼,千万不要放弃,成功永远在拐角之后,除非你走到拐角,否则你永远不知道你离他多远,所以,请记住,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9.如果你喜欢底层开发,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去搞vc,找到你最真实的想法,程序员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万精油。

10.你的一个程序有时正常有时不正常,而你已经完全遵循编程的规则,为什么?事实上我认为相信只要遵循别人所说就能得到想当然的结果的人其实是个傻瓜。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

1)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2)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4)平行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5)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7)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9)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处或那种方式调整生产。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1)但是在君主专制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时期,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官僚不过是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进行准备的手段。在复辟时期,在路易-菲力浦统治时期,在议会制共和国时期,官僚虽力求达到个人专制,但它终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12)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

13)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14)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15)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16)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17)艺术的才能独一无二地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艺术才能的泉源是广大群众,可是艺术才能在广大群众中被窒息,这全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18)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

19)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0)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一

哲学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哲学论题的专业论文,涉及逻辑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思想哲学、科技哲学、美学、国学等多方面,是哲学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马克思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我们来看看下文。

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他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黑格尔主义再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直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时期,马克思才真正成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因为在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才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尤其是深刻认识到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严重对立,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唯物主义原则内部有着根本的分歧。当然,就两者的共性而言,在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上是相同的。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分歧,可依然存在着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解,甚至还有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唯心主义的理解。另外,人们在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又对马克思的哲学之新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因此,对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命题的正确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哲学是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问题的解决的首要理论前提是考察他的哲学是否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样,我们必须考察马克思的哲学是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进行了回答并且是如何回答的,从而有效地驳斥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的错误观点。

1845年至1848年,这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时期,我们需要考察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形成的第一个标志。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理解方式,但是并没有批评从前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的客观理解方式,即把意识配对象理解为感性事物,马克思虽然主张对意识的现实对象要i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方面去理解,但他同时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提纲》第五条和第九条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与此相联系,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唯心主义哲学对意识对象的能动理解方式,但批评了对能碳性的唯心主义理解,反对把对象理解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十分明显,这里表现了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理解。

在《提纲》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面地批判了唯心主义,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他们认为唯心主义的总路线是从意识出发来解释现实。德国哲学“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6}(e}z)。与此相反,马克思的哲学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解释意识:“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7(}z“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6](p73)。

从以上基本事实中我们可以说明,那些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思考和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

二、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大多数人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这个论断持肯定态度,并且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然而他们对“新”的理解是不同的。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它是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认识论、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推广和应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新在于仅仅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另外,有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是实践本体论,不是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本文认为,这些理解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的实质。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两大基本形态:一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二是他自己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那么马克思是从什么视角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呢?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对意识的现实对象理解方式的不同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提纲》第一条不仅是《提纲》的核心而且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正确理解和把握。此条中,马克思指出了对意识对象的三种理解方式:“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理解方式,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解方式,唯心主义的能动的理解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是“现实、感性”即客观事物,但是这种感性被理解为自然存在,不是被理解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即实践,不是被理解为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从古代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意识对象都是直观的理解方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欲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去理解客观事物,但囿于他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把实践理解为牟利活动而贬斥之。这样,在费尔巴哈那里实践本身就不能成为意识的现实对象。

和旧唯物主义相对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是要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种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体现了主体能动性,对象不是与主体相离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主体的创造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即社会存在、实践。

唯心主义对意识对象的能动的理解方式否认了对象的先在性,认为对象是主体创造的。这是和旧唯物主义把意识对象理解为先在既成的自然存在不同的,它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然而,唯心主义的主体是一种精神主体,主体的活动只是精神的活动,而不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从《提纲》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只是批评了从前唯物主义对对象的直观性理解,却肯定了客观性理解;批评了唯心主义对对象的抽象理解,却肯定了对对象的能动性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在坚持对对象客观性理解的基础上,又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这样,这种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既和唯心主义相区别又和旧唯物主义在原则内部产生了对立。在《提纲》的其他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进行了重复的批评。如在第五条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九条对直观的唯物主义作了规定:“直观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由于马克息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这样一种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因此他把实践作为自己新哲学的出发点,确立了自己新唯物主义路线:从实践解释观念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和路线。

《提纲》之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继续批评了费尔巴哈对意识对象直观的理解方式,阐明自己的实践理解方式。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的对象是存在,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象是一种自然存在,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却强调意识对象是一种社会存在、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即实践。所以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依靠商业才移植在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气“3‘四’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进步之处在于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同时又对他进行了批评。“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6](rn-}s)。

由于在意识对象观上马克思把实践视为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这也就形成了马克思自己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的出发点和路线。“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6}(r}s)“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6](p73)“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6](p92i,在马克思看来,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就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因为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的确立,也使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从人间升到天国”,“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些都是马克思对自己新唯物主义路线的表述。

(三)《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和路线的贯彻。

由于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产生了实践的理解方式并形成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路线—从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使之得到深刻的体现。具体表现为:。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原理和现实存在的关系:“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和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p285)“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6](p285)。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观念和资产阶级的存在、资产阶级的法律和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你们(指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rr(p289)。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现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灭亡的趋势。他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84)0这一历史运动的内在规律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n[6](p274,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是靠在思想、观念中消除这个社会制度,而是要靠实际行动:“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6](}}7)。

第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等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贪婪地抓住了这种文献(指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不过他们忘记了,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且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它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的思辨。”(p298)。

总之,由于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的根本变革即对意识对象的实践理解方式的确立,他的新世界观不仅是和一切唯心主义根本不同的唯物主义,而且也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相区别。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甚至认为就是唯心主义的理解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出发点的确立使他的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意识对象观上的缺陷,在唯物主义道路上前进,成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思想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二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下面,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马克思的名言,以供参考!

1、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2、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3、在。

科学。

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4、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5、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6、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7、

友谊。

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8、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9、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名言名句。

10、思考一切。

11、美丽的女性实际上是诗人,她能驯。马克思名言名句。

12、

时间。

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1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4、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7、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18、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

幸福。

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19、怀疑一切。

20、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21、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的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22、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军队。

23、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

24、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25、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

26、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27、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28、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29、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30、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31、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

32、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3、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人民的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34、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着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35、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36、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37、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8、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39、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2.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优秀成果,尤其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它即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又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共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4.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它的具体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的自己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3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48.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使得它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5.空想社会主义:法国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6.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10.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怎样学习马克思精神)。

11.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1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1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基础。

18.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9.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20.联系和发展是辩证唯物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的,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能面临的重大课题。

2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制在量上的扩张。24.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25.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6.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7.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处理,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8.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9.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3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3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36.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7.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中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8.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9.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成了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40.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4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2.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3.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4.(单双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5.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46.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保护私有制的政治手段。

47.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

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西方八国集首脑会议。

5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原因。(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作用。

52.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3.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5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55.275页第二题答案: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它包含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彼此联接,通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要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5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四

一、文化自觉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

(一)文化自觉概念的基本特征。

1.文化自觉概念的内涵。

在逻辑学上所谓外延就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亦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上面本文已经对“文化自觉”的内涵作了界定,因此“文化自觉”概念的外延应与其内涵相一致包括一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实践活动。

费老先生用一句话将“文化自觉”的内涵归纳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16字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然后去尊重传统文化,继而自觉的去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明确其发展方向。

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以上就是“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主要内容。

2.文化自觉概念的本质属性。

费老先生的16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文化自觉”概念内涵最精准的概括。

文化自觉中“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美感。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文化,看到自己的优点。

“美人之美”是在欣赏自己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美美与共”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最后相互融合,和平共处,达到“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

可以看出“文化自觉”是充分认知本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且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本国文化的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文化自觉”的小目标,不管对本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终极目标是实现文化的和谐发展,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伟大理想,这一理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相契合的。

2.文化自觉概念的发展。

中国近代较完整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开始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

甲午战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得社会矛盾加深,同时也唤起了民族觉醒。

亲身经历这次事件的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役始也。”

民族觉醒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甲午海战这次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觉醒,让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审视国内和世界形势,导致了“公车上书”的出现,这是文化自觉的起点。

“公车上书”是知识分子们对祖国前途理性思考之后采取的重要举措,这些知识分子正是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之下,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开眼看世界,使得他们成长为文化自觉的主力。

从甲午海战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走在时代前列,主张“变法”,向西方学习。

他们一方面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平等精神,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意义。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更多的有识之士以实际行动自觉承担时代使命。

其中梁启超的“新民”说则大力宣扬自由主义的民主自觉。

孙中山则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弊端提出批评。

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中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思考,是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活动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等知识分子结成新文化阵营,主动承担起唤醒国民意识的使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改造国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国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促进了人的解放。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民意识得到极大的解放和觉醒,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1.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必须对文化的本质属性有深入的了解,要想了解文化的本质属性必须要先知道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讨论的是文化三个基本特性:第一,超自然性和超个体性。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概念。

从文化的内涵中就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是与人类世界相关联的,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的产物,具有属人性和社会性,它不属于自然界的范畴,所以文化具有超自然性。

同时文化是人化的产物,它不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的成果,而是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成果,文化是相当于人这个类来说的,不是相对于其中的单个人而言。

文化以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品质附加在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中,一代代被继承和发展。

每一个个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学习和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习得这种习惯,这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所以文化具有超个体的特征。

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因此很显然文化具有民族性。

同时,在存在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里,文化不可避免的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僵化、静止的存在状态,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而必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契合,不同时代拥有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则意味着文化依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可促使民族文化推陈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

2.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是由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从宏观上来说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主要有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和凝聚的功能。

第一,满足需要的作用。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将文化创造出来,文化的作用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正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文化的创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

第二,认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本质能力的固化,展示出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达到的水平。

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人类文化知识宝库越来越丰富,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

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借助文化,人们日益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人们采取正确的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规范的功用。

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系统化。

它提供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使社会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发展,因此文化具有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凝聚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域中的人们,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凝聚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民族文化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激励着民族内部成员奋勇前进,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力求全面性....................25。

1.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基本方面.............25。

2.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联系....................27。

3.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源泉和中介........28。

(二)从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中观察文化现象....29。

2.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29。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指导................31。

三、培养文化自觉的哲学方法。

(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力求全面性。

1.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基本方面。

文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词,涉及的领域和层次十分丰富复杂,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文化”最早来源于《周易》中的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通过礼乐文明教育和感化民众,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与“武功”相对的概念,据汉代刘向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可见,“文化”又是与“武功”相辅相成的统治方法和手段。

西方的“文化”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指对农作物的耕作和栽培以及居住、联系,后来引申扩大为所有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及其产物。

文化自19世纪以来就受到许多哲学家的关注,西方出现了许多文化哲学的学说,如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文化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和韦伯的价值的文化哲学,尼采的强力意志的文化哲学,胡塞尔的本质的文化哲学,舍勒的情感的文化哲学,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的文化哲学等等。

这些不同的文化哲学流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产生、实质、结构和功能等等作了有意义的探索,深化了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认识,但是这些文化哲学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夸大人的主观精神、夸大历史偶然性、夸大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性,低估或者否认人类实践活动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实践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人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不仅没有文化,连人的生存都不可能。

结语。

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提高本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决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做出的,为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创造了有力的政策条件,它势必推动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必须发扬传统文化,深度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外必须处理好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无论是发展本国传统文化,还是借鉴、吸收外来文化,都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在对文化充分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老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范畴,这一概念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方法和路径。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五

1.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2.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4.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5.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6.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8.……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9.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10.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11.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12.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13.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1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15.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16.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17.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1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19.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20.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六

1)一定的社关系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决定的。

2)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

3)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4)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不是力求摆脱由小块土地所决定的社会生存条件的农民,而是想巩固这些条件和这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是力求联合城市并以自己的力量去推翻旧制度的农村居民,而是愚蠢地拘守这个旧制度并期待帝国的幽灵来拯救他们和他们的小块土地并赐给他们以特权地位的农村居民。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不是农民的未来,而是农民的过去;不是农民的现代的塞文,而是农民的现代的万第。

5)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

6)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7)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瓜葛。

8)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关系。

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10)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11)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12)历史不认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13)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无论是通过议会或通过国民公会。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14)社会为生产小麦,家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对其它生产,不论是物质的生产或精神的生产所获得时间便越多。

15)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6)没有无意义的权利,也没有无意义的义务。

17)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18)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19)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20)由此可见,在这些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勉强模仿旧的斗争;是为了提高想像中的某一任务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为了让革命的幽灵重行游荡起来。

21)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22)权利,就它的本性而言,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

23)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24)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

25)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这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成正比。

26)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27)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是独立的并有其性格,而一个活着的人是非独立的且没有性格。

28)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29)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30)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31)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32)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33)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34)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规律。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35)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3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7)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

38)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39)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40)新闻要适合直接感兴趣的人口味。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七

在此次的马克思期中作业的制作过程中,我们组使用有教育性质的影片片段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的说教方式,通过精良绚烂的视频制作方式,带给大家一场视觉盛宴和心灵冲击。我们用时长达两周,用在选材和视频制作上的时间比较多。在这个合作期间,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团体合作的伟大力量。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存在,我们通过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

对小组作业贡献最多的是李华东同学,他本身对马克思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且视频的制作由他一手操刀。其次是我们诸位组员,不管是负责找寻影片片段的同学,还是负责原理查找说明的同学,大家都尽职尽责,独立思考与合作查找,努力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才有了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示。

通过此次作业,我们小组每个人都受益颇多,同时,感谢老师对我们用心教导,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继续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用哲学来丰满引导我们的人生!

谢谢老师!

小组组长:矫谦谦。

小组成员:王旭琪贾滨璐王圆。

李华东黄瑶李桂斌曹建峰。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八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南阳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所编纂的《中国哲学简史》作为教材在中外都享有盛名,对知识与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冯友兰的教育思想。

教育自古以来是对文化与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是知识传播的实验室,“哲学应成为教育的普遍原理,而教育应成为哲学的实验室”[1]30,教育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强制影响过程,并努力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的。

冯友兰认为: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2]286。

哲学就是为了教育人成为圣人的方法,这里不仅肯定了哲学的价值,同时也说明教育的作用。

大学不仅是教学机构,也是科研机构。

研究可以使文化得到提升,走向“高、精、尖”,而教学则将知识和方法教授给学生,达到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冯友兰曾任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这样论述大学教育:一个大学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它对人类社会所负的任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既往开来”,古人常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但现在这句话可改为“一事不知,大学之耻。

”[3]160。

“一个真正的大学……他应该是一个专家集团,里面应该是什么专家都有。

这一种专家集团,是国家的智囊团。

……我所谓大大学,就是这一类的大学。

我说大大学,因为在世界各国中,不见所有地大学都能负起这个任务。

……严格地说,这些大学,不应该称为大学,不过事实上他们也称为大学,所以我们可以称真正地大学为大大学。

”[4]457。

对于大学教育,冯友兰的论述是精辟的。

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进行考虑,大学者为何,不应仅仅注重科研,也不能仅仅注重教学,两者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向前发展,才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两者缺一不可。

教育更应该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真、善、美。

冯友兰先生对青年的成长给予很高的关注,期望用教育来指导他们追求完美的人格,并注重品质和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在于使人知人的应该是什么,并且使人照着“应该是什么”去做,但没有并不能对于任何人都有相同底功效,虽真正的教育是如此,况且并不是任何人,都受过真正底教育[4]421。

当然,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这是教育的必备环节,冯友兰先生希望将知识传递地更多的年轻人,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

同时,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要让学子学会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冯友兰说:

“就普通所谓真善美说,‘真’是对于一句话说的,‘善’是对于一种行为说的,‘美’是对于一种形象说的……人不能凭直觉,知道某句话是真,但知道某一形象是美,则是专凭直觉的,人知道某一行为是善,是不是专凭直觉。

”[4]421。

教育是一种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不仅要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发现真、善、美。

而教育方式也不需要完全一样,诗歌、艺术、音乐等等都可以达到效果。

如著名的教育家黄济曾说:“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非常重视诗教和乐教,并把它与政治及伦理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5]冯友兰先生将这些都作为教育的工具,需要好好利用,实现其在教育方面应有的价值。

无形教育,是冯友兰先生所极力提倡的。

他认为教育学生在课堂听讲,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图书馆里读书,是传统的有形教育。

而无形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如此久远,积累的如此深厚,民俗文化如此浓厚,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无形教育。

冯友兰先生说:我们现在太注重有形的教育了。

例如教学生读书,作实验,听讲等等,都是所谓有形的教育。

有形的教育,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所谓教育者,却并不只限于此。

另外有一种所谓无形的教育。

这种教育,并不靠学生读书,听讲,而只用另外一种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改过迁善,而不自知。

大概关于知识方面的教育是非用有形的教育不可的;至于关于道德方面的教育,若专靠有形的教育,恐怕是不能有什么功效的。

“声色之化民末也。

”这是一句老话,但却是一个真理。

严格说来,我们不能只“教”人,使他成为道德的;我们还要“化”人,使他成为道德的。

青年学生,平日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是有形的教育,在暑假中間我们应该与他们以机会,教他们受一点他们平日在学校里所不能受的无形教育[4]146。

无形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学生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口耳相传即可达到,且效果较好。

冯先生希望多重视无形教育,即使学生远离课堂,也在时时处处受到教育。

无形教育和有形教育一样,显然是重要的、必要的。

无形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对民俗文化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学校也要组织或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无形教育,给学生以精神熏陶。

冯先生还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问题,他说:“我们若能使多数青年学生,都到过秦皇、汉武的陵寝一次,对于青年精神上的效力,要胜过派许多民族扫墓专使。

我们若能够使多数的青年,都到过孔子的故乡去一次,对于青年精神上的效力,要胜过举行多少次的丁祭。

我们若能够使多数的青年,都实际见到政府建设的努力与成绩,对于青年精神上的效力,要胜过许多宣传部的宣传。

”[4]148。

二、《中国哲学简史》的编纂及影响。

书名《中国哲学小史》,后来有法文、意大利文、南斯拉夫文译本,直到1984年才出中文本”,当然还有其他语言的翻译本,如日文、西班牙文等等,成为国外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书籍,至今仍然是世界众多大学的哲学通用教材。

命名为《中国哲学小史》,而出版时将其命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原因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为了应对国内的需要,已经写成了一部简易的《中国哲学小史》,为了不与之重名而导致混淆,故而将此翻译稿命名为《中国哲学简史》。

随后,又有赵复三先生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问世。

涂译本和赵译本在思想内容上,并无二致,只是语言有所不同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赵译本的版本前,附有《英文版编者引言》,其作者是布德,他是英文版书稿的编辑者。

从布德教授的引言中,可知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了解还不够,他说:“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主要哲学家,除非是汉学专家,大概能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个老子。

这个看法,甚至对于一般哲学教师来说,恐怕也不为过。

”“有关中国哲学的英文书籍和文章为数并不少,但通常若不是太专门,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没有价值的地步。

读者现在手持的这卷书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这样一本书出自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学者之一的笔下,就它的问世,有了更大的意义。

关于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篇十九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

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