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8:00 页码:13
最新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通用13篇)
2023-11-12 11:38:00    小编:ZTFB

报告是一种向上级或相关方汇报工作、研究或调查结果的书面材料。报告的写作应该注重结构的合理布局,以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标题来引导读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报告有所帮助。首先是关于市场调研的报告,提供了详细的调研方法和结果分析;其次是关于项目管理的报告,介绍了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成果展示;还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报告,总结了研究过程和发现的新知识。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更好地了解报告的写作要点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一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第一步经历将会对一个人一生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产生重要影响。而这重要的第一步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教育经历、培训经历、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劳动力市场形势、经济和社会环境、雇主偏好、创业环境等。因此,把从学校向稳定正规工作过渡这一阶段作为切入点,既可以掌握青年就业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可以掌握影响青年就业的背后因素,如教育培训能力、家庭环境等等,从而做到准确把脉,进而对症下药,以制定准确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对策措施。

引言。

关注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要。首先,从长远考虑,在持续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速逐步减缓,人口老龄化加速,未来青年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从近期着想,劳动力市场长期供求紧张,各类青年的就业问题都很突出,表现为青年失业率高、失业周期长、临时就业和不充分就业比重高、非经济活动人口增加等。在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下岗失业再就业问题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青年就业问题将越来越成为中国应着力解决的就业重点和难点问题。第三,教育和培训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联系不紧,青年劳动力素质结构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如何破解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结合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对的难题之一。第四,中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时代,如果青年既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又不能顺利地过渡进入职业生涯发展,不但导致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一部分:中国青年总体状况。

一、中国青年总体情况。

总体讲,中国青年人口数量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高、还处于不断增长阶段。

(一)总量。

按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到2002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59亿,其中,15-29岁的青年人口2.83亿,占总人口的23.3%。在青年人口中,15-19、20-24、25-29岁三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为35.2%、30.1%、34.7%。

(二)城乡结构。

到2002年底,中国城乡人口比重分别为38.7%和61.3%。15-29岁青年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0.5%,其中,15-19、20-24、25-29三个年龄段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4.6%、59.8%、57%。城镇青年中,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2%、29.8%、38.2%。农村青年中,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7.4%、29.7%、32.9%。

(三)人员类型结构。

2002年,初中以上在校生人数约为3714.5万人,占15-29岁青年人口的13%;如果估计初中生中15岁以上人数占1/3,则这一比例达到20.6%。青年就业人数20057.4万人,占青年总人数70.8%。失业人数542.7万人,占1.9%。

(四)教育水平。

综合考虑在校生教育水平以及就业人员教育水平,估计2002年青年人口中,不识字的占1%,小学文化水平的占12%,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3%,高级中等文化水平占17%,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占7%。

(五)婚姻状况。

中国青年的初婚年龄一般在25岁左右。20-24岁青年的70%未婚,而25-29岁青年中80%以上已婚。总体上,婚姻状况比较稳定。

二、中国的教育、培训及就业的制度和政策。

(一)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体系完备、教育制度严格、形式多样、门类齐全。

1、管理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2、经费来源。

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3、教育体系。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普及初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

(二)中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劳动者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和类型。

中国劳动者劳动技能的获得包括就业前、就业中和就业转换过程中三种途径。就业前培训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就业上岗前的长期或短期培训,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包括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徒培训。在职培训是劳动者在就业后为了提高就业能力而进行的技能提高型培训。转业培训是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展的转换职业技能、促进其再就业的培训。

2、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中国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者包括正规职业技能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除了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专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外,其他的技能培训机构主要是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就业培训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重要基地,其培训对象主要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就业训练中心组织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多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社会培训机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到2002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力量办培训机构1.7万余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职业技能资格体系。

中国已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要求普通劳动者必须持证上岗。中国的职业资格体系分5级,由低到高依次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目前,中国的技能劳动者有7000多万人。其中,初级技工约占60%;中级技工约占36%;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280多万人,约占4%。青年以初级和中级技工为主。为此,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2003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目标是从2004--2006年的3年内,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训50万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的梯次发展。

第二部分:中国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的总体状况评价及分析。

通过此次四省市青年调查,我们对中国青年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作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一)在制度背景一定的情况下,青年个体的机会。

青年的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完全市场化,劳动力充分流动,青年基本凭借自身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文化水平为代表的能力基本决定了青年的职业、行业、单位和就业的正规化程度。

(二)由于历史、经济发展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青年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还存在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

首先,农村青年受教育的机会少于城市青年。一个表现是,50%的农村青年只接受了初级中等以下的教育,而绝大部分城市青年都接受了高级中等水平以上的教育。

第二,农村青年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于城市青年。

第三,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有更多接受就业服务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

(三)中国青年整体上积极、务实、向上。

首先,大部分青年都希望通过工作实现美好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他们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判断积极地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采取务实的态度选择自己的工作,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四)总体上中国青年的文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城乡差别较大;技能水平偏低。

表现为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比重低,普通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比重高。

(五)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对青年的一生起决定性作用。

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不但决定青年自身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还决定其家庭及子女的生活状况。

第三部分:中国青年就业调查的结论。

针对此次调查反映的中国青年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本文总结一下结论:

一、从历史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问题。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宝贵的资源。青年的素质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特别是对于中国。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青年劳动力将越来越宝贵。在现有的人口政策下,在未来的十多年后,青年劳动力的数量将不再增加。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城乡青年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未来青年劳动力将更加稀缺。为此,需要从历史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问题。

二、青年问题首先应该从教育抓起。

教育决定青年的一生,也决定一个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实力。因此,无论从青年个体还是从国家的角度,都应该从抓教育入手来处理青年问题。中国的教育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首先,真正普及9年义务教育;第二,大力推广高级中等教育;第三,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农村青年文化水平,推迟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年龄,提高就业质量。

(2)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扩展高中阶段容量的同时,提高青年的职业素养,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向劳动力市场过渡。

致谢。

对于这次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杨伶俐老师。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杨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对于报告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报告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二

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市再就业职业介绍情况,进一步做好再就业职业介绍工作,9月至11月,市人社局通过走访问卷、跟踪访查和电话、网络调查等方式,对市区再就业职业介绍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机构为主体,公共职业介绍、公共就业培训、基层平台为载体的组织架构,全市22个街道、37个镇、 210个社区及部分村委已建立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各级公共职介机构发动街道(乡镇)社区平台,全面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通过“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等措施,走访困难家庭,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1.街道社区提供的就业岗位质量有待提高。

2.就业岗位的匹配性有待加强。

3.就业扶持力度特别是创业扶持力度有待增强。

1.加大对社区就业创业的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让社区能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帮助失业人员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增强择业能力。

2.通过多种渠道开发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定期为社区内劳动者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让更多的人通过公共服务尽快实现就业。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三

调查日期:10月

调查人:**。

报告人:**。

一、企业概况。

**公司前身是武鸣县乡镇企业——**县**淀粉厂,原建设单位为**,于1994年经**批准立项、**环评批复而建设淀粉生产线和酒精生产线,8月**公司整体收购了该厂的全部资产。

**公司成立于2月,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地址位于**镇**村,是一家专业生产食用酒精和淀粉制品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占公司60%的股份,股东**占公司36%的股份,股东**占公司4%的股份。公司下设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车间等内部管理机构,总经理**,现有职工**人,其中大中专学历以上占30%。

公司被评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20和20连续两年被评为纳税超百万元企业;并经**市工信委、**酿酒协会、**局进行产能核定,**号文件《关于**公司食用酒精生产线符合产业政策的函》批准生产。

末公司总资产151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768万元,占地面积77亩。公司成立之初至期间依靠**镇丰富的木薯资源,引进国内外的工艺技术进行食用淀粉和酒精生产,所产“**”牌食用淀粉及酒精,应用于造纸、粘合剂、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主要销往**、**等地。

几年来,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生产工艺、环保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完成了年产3万吨酒精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年处理108万立方废液量的环保处理站项目建设、年产1200万nm3/a生物质燃气的厌氧系统项目建设,25t/h混烧甲烷的生物质节能锅炉项目建设、年发电量1080万度的蒸汽发电站项目建设、年产1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建设、1万亩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等。但自20以后,当地木薯种植锐减,公司木薯淀粉生产线停工。公司于20至20投入资金八千多万元对食用酒精生产项目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项目已竣工投入生产。

二、财务及经营状况分析。

**公司提供了、审计年报(审计意见为无保留意见)和年9月份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反映见下表:

**公司近期财务状况表。

(一)财务指标说明。

1、截止20xx末,公司的总资产为11588.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15.20万元,占总资产的37%,固定资产净值7272.87万元,占总资产的63%;负债合计3411.10万元,流动负债为2411.10万元,长期负债1000万元。

截至年末,公司总资产为15137.10万元,较年初增加3549.02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68.58万元,占总资产29%,固定资产净值为10768.51万元,占总资产的71%;负债合计5592.29万元,流动负债为3092.29万元,长期负债为2500万元。

2、货币资金。

截止20xx12月末,货币资金为352.93万元,较年初的157.25万元增加195.68万元。

3、应收账款。

截止2013年末,应收账款为94.32万元,较年初减少751万元。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款项未到90天借款期,主要应收账款账期均在3个月内,其中**公司应收账款61.97万元,**公司应收账款32.35万元。

4、存货。

截止20xx末,存货余额为2142.72万元,比年初减少594.28万元。

5、预付帐款。

截止20xx年末,预付帐款为1681.26万元,较年初新增加1138.14万元。主要为公司预付原材料款,其中预付**公司680.37万元,预付**有限公司480.62万元,预付**公司511.93万元,预付**公司8.34万元电费。

6、固定资产净值。

截止20xx末,固定资产净值7099.88万元,比年初增加700.56。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四

(一)各市(州),县(市、区)制定的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政策,包括征收方式和标准、征收机构、征收程序、票据使用、收入归属、预算管理方式、资金支出方向和使用管理方法等。

(二)20xx年、20xx年和20xx年地方各级残保金收支及结余情况,包括按缴纳对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分类的残保金缴纳金额及所占比重;按用途分类的残保金支出金额及所占比重。

(三)市(州),县(市、区)各级残联所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情况,包括机构性质、人员和经费支出(单独说明从残保金中列支的经费支出项目和金额)。

(四)机构、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不能充分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原因。

(五)各级残联所属及民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情况,包括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自主择业帮助、就业后的支持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对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效果。

(六)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对完善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政策,切实发挥其效用,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建议。

(一)各市(州)财政部门、残联要及时布置、共同组织市(州)本级及所辖各县(市、区)开展调查工作,认真填报《市(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表》(见附件),报表须有市(州)财政部门、残联负责人和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请各市(州)财政部门、残联认真组织所属县(市、区)财政部门、残联如实填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二)提供本市(州)出台的残保金管理办法,若县(市、区)制定了残保金管理办法的,请收集整理后一并提供。

(三)各市(州)应对所辖县(市、区)的报表进行汇总上报,并根据调查内容写出书面报告,全面反映你市(州)残保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等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四)《情况表》和调查报告请以书面和电子邮件(各市州财政局请通过省财政厅电子政务系统内网邮箱发送至省财政厅综合处苏知立)两种方式报送,市(州),县(市、区)出台的残保金管理办法以复印件的形式报送。

(五)相关材料请于20xx年4月10日之前报送省财政厅综合处、省残联教育就业部(各县市区于4月8日之前报送市州财政局、残联)。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五

科技企业招不到人,而很多理科生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双重矛盾的现象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许多理科应届毕业生缺乏项目经验。

科技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远远超乎各大院校的想象,尤其是对项目经验的要求,许多企业认为要聘用应届大学生,就等于聘了一个“门外汉”,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培训新的职员,最后往往事半功倍。如此一来,企业根本不愿接受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没有相关项目经验的学生,企业对it人才的项目经验最为重视。

其次,相当多一部分的理科应届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

大学教育虽然也开设了专业课,可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因太理论化,缺少实践而让高校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任何一个企业要聘请这样的人员,至少需要花3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培养,那么这个培养阶段是很难帮企业创造价值的,还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像嵌入式专业,学生在学校学的嵌入式和企业需要的嵌入式技术人员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教材远远滞后嵌入式行业的发展,培养模式传统,又缺乏相应的企业项目实战经验,无法适应岗位需求,造成企业急需嵌入式人才,而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又很难马上适应企业的要求。

最后,就是缺少职业规划。

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的是丰富的经验。很多理工科类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都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好的规划,在相关技术领域没有及时积累经验、锻炼实力,在技术道路上更没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增加他们在it行业的难度,很多理科毕业生就因此放弃了他们的技术之路,弃理从文,这也导致了整个市场会出现技术人才难求的局面。

正因为理科应届毕业生存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欠缺,许多科技公司对应届毕业生拒之千里。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华南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嵌入式研发基地及嵌入式培训机构——粤嵌的就业指导中心谢老师,他强调:只去一些培训机构学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经验和素养,必须做到:

第一、理科生必须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

科技公司需要的是职员入职即能马上上岗工作。而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所学的大多是理论基础知识而没有相关经验,因此大家可参加一些培训机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通过系统的、规范的企业项目实战来增加自己的经验份量感。粤嵌根据公司自身真实案例设计项目,全部采用企业标准化管理,全力塑造真实的企业场景,让学员全程参与不同类型项目运作,切身感受企业氛围,经培训学员一毕业就拥有实际的嵌入式项目经验。

第二、理科生必须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天壤之别是许多理科应届毕业生的致命伤,因此理科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切勿理论脱离实践。粤嵌针对目前这种状况,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更多的深入到实践操作中,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全方位锻炼学员的专业技能,让学员真真正正领会到技术的核心内容。

第三、理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必须做好职业规划,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一年之计在于春,理科生应该趁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打造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理想的职业前景,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职业方向,并且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在日后的技术生涯可以从容的面对及处理各种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粤嵌李老师建议,理科生应未雨绸缪,在大一大二时就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找合适的培训机构训练自己。粤嵌在为学员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会帮助学员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员的职场礼仪、职场人际关系处理、良好工作习惯和心态等,以实现学员100%高薪就业。

中国教育在线的这份《xx理科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确实给所有的理科生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仍在校学习的同学们。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不是没用处,但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与现阶段企业发展相衔接,与此同时要适时的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锻炼自我技能实力、培养职业素养,三箭齐发,为自己的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六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特殊人群的大学生,其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本调查报告基于对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现况的调查,首先对调查时间、目的、对象、问卷设置及调查方式等调查基本情况作简要概述,然后依据问卷内容设置开展细致论述,对问卷调查结果做详细深刻地分析,透过现状深入,发现问题,并适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总结突出问题,综合意见和建议,尝试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可以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完善提供依据,为更多的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及求职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一)调查时间:3月到4月。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当今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的具体情况及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

2012届河南高校本专科院校文秘专业毕业生。

(四)关于调查问卷。

问卷的题目设置共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为选择题,共设置19道,内容涉及当今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及其择业就业观、专业课程与技能要求、择业与就业的考虑因素、求职途径与职业规划等方。

第二类为简答题,共设置2道,内容涉及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把握及其对下届毕业生关于就业择业方面的建议方面。

(五)调查方式。

本调查通过向2012届河南高校本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走访企业等形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途径及此次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网络邮寄问卷,二是通过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调查对象所在地走访调查,进行问卷记录,与企业管理者及毕业生进行面谈交流。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电子问卷94份,走访问卷6份,收回率为100%。

(一)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报告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就业压力大。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据调查发现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稳定,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问卷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分析。

第一题:您的性别是什么。

数据显示女性占88%,男性占12%。文秘毕业生女生占绝大多数,不仅仅是文秘专业特有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显示出女性作为人力资源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题:作为文秘专业的学生,您是否有攻读或者自学其他专业。

中有60%以上的学生同时学习两项以上,甚至有2位同学同时自主学习管理、会计、法律、文学、营销等多项专业课程,只有一人无意愿自学其他任何科目,只修本专业。

2、就业现状分析。

第十题:您目前就职的工作月薪是多少。

23%月薪水平在1000-1300元/月,58%在1300-1600元/月,14%月薪在1300-1600元范围内,极少数的5%在2000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月薪稍高点,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初期工资较低,只供维持日常生活。

第十三题:您落实就业岗位是否与你所学专业对口。

参与问卷调查的文秘专业毕业生中87%对口,13%不对口,其中不对口的现在从事有销售、金融、会计、保险、服务业等工作。

第十六题:您对您现在单位的满意程度如何。

其中非常满意的有7人,一般满意的有75人,不满意的有17人,很不满意的有1人,正在考虑换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一般,就业压力较大。

2、专业设置与技能要求。

第三题:您认为文秘工作的性质是什么。

数据统计显示选择“a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的学生比例高达87%,有5位学生选择“b为老板服务”,有6位选择“c能说会写的人”,有2位同学选择“d为公司打杂的人”,“e其他”无人选择。

毕业生普遍认同文秘工作性质或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也因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由于多数学生选在河南省会郑州市就业,且多为中小型企业,公司制度尚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公司职能划分和任务范围并不是十分明确,引起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各有不同,对其工作性质的认定也是不同。

第五题:您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企业招文秘人员最看重的是什么。

数据中单选“a在校学习成绩,奖学金等荣誉”的有2人,单选“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的有37人,单选“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的有26人,单选“d实战经验与其实习经历”的有35人。其中同时选择“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和“c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的有13人,同时选择“b专业技能,技能证书”和“d实战经验与其实习经历”的有25人。在较多比例的b项选择中,毕业生认为在招聘中专业技能方面占大部分影响,而技能证书影响很小。

据就业现状来看,在校生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社交与实战能力,只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顺利就业。

第六题:您认为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您专业就业帮助最大。

其中56位选择“a专业课程”和“b教学实践”,有34位表示“c专业实习”很必要,其中参与调查的身为校学生干部的5位学生都选择了“e社会实践活动”和“f担任学生干部”,其他的选择了“d就业指导”及“g其他”。

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仍是专业根基必须打扎实,能力方面需要加强;毕业生在校锻炼经历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毕业生的能力层次;大多数学生也渴望通过在校担任职务、通过实践活动或实习来提升,针对此问题学校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文化与实践活动建设。

第七道题:您认为当前秘书专业的课程欠缺哪些因素。在数据中73%的学生选择了“b实践性”和“c专业性”,有42%选择了“d职业性”,有少部分选择“a人文性”。文秘本属文科类专业人文性表现明显,而实践性最为缺乏,专业性并不强。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缺乏一定的职业性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已觉悟到提升职业性素养十分必要,很多企业招聘时开始倾向于职业要求,而非只是职务能力方面的要求。对此,建议校方和学生都要适时完善课程设置,增加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弹性。

第十四题:您在工作中是否有运用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有”和“基本有”的共占86%,“很少”占14%。毕业生在校学习课程基本看到运用,只有少数不对口就业学生运用较少。

第十五题:您在工作中觉得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调查数据中,各选项能力都有所涉及,文书撰写、会务工作、人际关系、外语能力与电脑技能、接待处理来访来信工作等能力均需要加强,其数据更倾向于表明其对下一届毕业生的指导建议。

3、就业形势方面。

第四题:您认为文秘专业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者100%选择“a形势严峻,就业难”,其他三项均无一人选择。可见在毕业生看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与毕业生交流中发现,即使大多数学生已经稳定就业,他们仍坚持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据此现象表明,学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职前教育十分必要。

4、就业观。

第八题:您的基本就业观是什么。

结果显示,50%以上选择“a注重专业对口”,目前希望先从事本专业工作;21%选“b发挥个人特长”和“c工资高”,看重工作兴趣,在“d先就业再择业”和“e先择业再就业”问题上,学生观点基本持平,其想法各异。

第九题:您在求职与择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哪些。选项包括a所在城市、b专业对口、c工资与福利待遇、d工作与兴趣相投、e企业规模与知名度、f个人发展前景和g家庭期望。其中选择结果有abc、cd、acdf、acf、bcdf等十种答案,其中选择了c项的占99%,对工资与福利方面期望较多,选择a和f的比例也在67%以上,其他比例较均衡,毕业生普遍在多项考虑因素下选择就业。

第十一题:作为一名文秘人员,您愿意到哪里工作。

毕业生大多都愿意到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其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选择较少,只有一人选择自主创业。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现实状况与其意愿差距较大,80%以上都在中小型企业任职,其中民营企业居多,极少数选择深造和自主就业。

第十二题:您会选择到哪些地区发展。

毕业生选择一线大城市有11人,意愿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工作,选择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的有70人,选择在出生所在城市的有18人,选择到农村基层只有1人。

5、就业途径。

第十七题:您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这份工作的。

选择“a人才市场招聘”和“b网上招聘”的高达占90%,选择“熟人介绍“和寄发自荐材料”的占3%,其中自主创业只有1人,其余的选择其他选项。可见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其中自主应聘占较大比例,只有少数选择通过实习或熟人介绍就业。对比,高校应坚持适时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招毕业生应聘指导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6、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十八题:您对自己的职业是否有规划。

调查结果中,23%学生表示“有且十分明确”,69%的学生“有但不太明确”,8%的学生称“没有”。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规划,但并不是十分明确,毕业生对职业规划认识不够深刻全面,需要学校加强指导与教育。

及应聘技巧、用人单位信用、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和专业出路,选择自主就业的学生关注政策法规介绍和自主创业扶持方面的信息。

7、简答部分。

题目涉及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内容以及对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与择业方面的建议,毕业生对此问题的回答形样各异。

总结来看,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与期望有三个方面:

(1)在校期间珍惜校园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本专业课程学习,并加强练习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2)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社交与实践能力。

(3)坚持外语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

(4)就业与择业一定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不可眼高手低,也不可盲目求职,一定要认真领会学校和老师们的教育和指导,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并不断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我们根据数据分析和调查过程中与各方面(用人单位,就业指导老师,应届毕业生)的交流,总结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存在盲目心理,不主动搜集就业信息或就业观念陈旧,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主动性差,对自己的前途缺乏合理规划,坐失机遇。

2、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就业信息缺乏,面试技巧有待提高。

3、学校方面在课程方面注重系统性、理论性,课程设置陈旧,缺乏实践性和技能性,有关职业性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综合本次对文秘专业就业情况及对各高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深入考察,通过对调查反馈的材料的综合与分析,我们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

1、高校方面:

(1)健全、完善秘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优化课程内容,聘请在职的有经验的秘书作实训指导师,加强案例教学,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向秘书专业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

(2)作好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扩大就业空间,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秘书人才。组织尚未签约的同学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就业情况,当好毕业生的就业参谋,建立完善就业指导咨询中心,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3)培养中文功底、秘书技能、经济业务、外语水平“四合一”复合型专业的通才,加强对英语及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和办公自动化。

(4)完善文秘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有的放矢,精心设计一系列职业认识,业务实习等实践活动。

2、学生方面:

(1)增强信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树立“是金子就会发光”信念,不断充实自我,历练自己,伺机而动。

(2)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各方面能力。关注时政要闻,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培养谋略和辅助参与决策意识;培养兴趣特长,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处事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注重自身形象气质,提高亲和力。

(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求职观和价值观。认清形势,稳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考虑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继续深造,考研提升自身的含金量;自力更生,依靠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开拓自主创业之路。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宝贵资源,其就业问题十分重要。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我拓宽了视野,启发了思维,收获了思路。同时,我也深刻地了解了我们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通过努力改进仍可以描绘出就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就此调查,以报告形式总结分析,希望可以给予下届毕业生以及文秘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建议措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支持性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七

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力资源状况。

截止20xx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高中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二)劳动力就业状况。

至20xx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xx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xx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20xx年的1.7万个,增加到20xx年的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20xx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20xx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20xx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20xx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20xx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一)劳动力供给情况。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高中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十一五”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

1、根据市、县(区)两级“十一五”规划,全市“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十一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十一五”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十一五”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三)综合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约15万富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人数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计有近3万名未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步低于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xx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

(四)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

(五)就业服务滞后于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和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但我市时至今日还没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市与省xx县区之间的信息至今没有实现联网,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也大都处于场地不足、设施不全、设备简陋的尴尬境地;基层工作所站普遍工作条件差、经费紧缺、手段落后,与当前促进就业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稳定。据调查测算,剩余劳动力输出人员中,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80%以上的人员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事简单的、季节性劳务。劳动力输出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给城乡就业造成压力。

(七)择业观念陈旧严重阻碍就业。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把就业仅仅理解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不愿干个体的心理,认为“就业就是吃公饭”或者“吃公饭才算就业”,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0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四、应对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我市的就业工作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省上近年来对促进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市上提出加大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并把“就业再就业工程”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之一,这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就业需求。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认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在促进就业、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方面的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逐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二)大力倡导择业新观念。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旧择业观念给就业造成的思想羁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不正确择业观念尤为令人忧虑。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择业新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社会,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的正确人生观。同时,要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尽量安置大学生就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促进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网络建设优势,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保证,要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者的主渠道。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意味着服务业在提供岗位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其他(购物、餐饮等)为辅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信息服务、边塞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我市建设成为重要区域商贸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辐射行业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做好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托老托幼等便民的社区服务,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就业、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四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升就业空间。五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吸纳本地人力资源作为入驻企业的一个硬性准入条件,强化各类入驻企业安置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积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七大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因此,要把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尽快出台我市关于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在开发区开辟创办小企业园区,并组建专家自愿咨询服务指导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谋创办企业、人人投入经济建设、人人千方百计创造财富的社会氛围,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在加快榆林职业学院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组建榆林技术学院集团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职业学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尤其是榆林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以提高就业率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学校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就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终都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六)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我市劳动力的82%是农村劳动力,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各级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实施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打造劳务品牌,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偏远贫困山区农村的居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学到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城镇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途径。

(七)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建设步伐。实施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达到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规范各类职业介绍中介行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八)继续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众的实际,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帮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生实现就业。

(九)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按照同志关于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一是设立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局;二是加强市县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设,服务项目从单纯的职业介绍扩大到职业指导、招聘录用、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劳务派遣、劳务培训等多方面;三是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设。通过基层所(站)准确掌握全市城乡就业状况,成为政府最基层的服务就业的单位。

(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订的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要切实落到实处,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八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女性占%。男女比例为:1,比20xx年的: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和%;未婚人员占%,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和%;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岁,其中男性为岁,女性为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比上年降低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比上年降低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比上年增加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初中占%、高中及以上占%。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男性占%,女性比男性高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明显高于女性的%。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和%。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和%,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和%。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和%。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九

近年来,淮北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始终把创业培训工作摆在就业工作首要位置,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政策引导,完善服务机制,搭建创业平台,构建培训网络,打造培训品牌,鼓励自主创业,引导返乡创业,积极构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20xx年以来,开展创业培训5278人,其中有2538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0189人;开展农民工创业培训240人,成功创业89人,带动就业442人。

(一)完善工作制度,注重政策引导。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创业培训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积极适应就业形势发展新需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潜在就业群体向产业工人转化,淮北市大力实施“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创业培训政策体系,并结合市情实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学员组织报名和建立健全后续服务工作体系的通知》、《关于对创业培训教学点教学及后续服务工作督查考核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淮北市农民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淮北市创业培训服务指导中心的通知》等文件,在推广创业培训目的、参加培训对象、创业培训工作及后续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创业带就业的政策体系。/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创业培训组织机构。为对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组织领导,淮北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劳动保障、财政、农委、工商、税务等14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淮北市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业培训组织机构建设,先后成立了淮北市创业培训中心、淮北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同时,淮北市在创业培训工作中,严格按照省厅“六个统一”模式组织培训,要求报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和创业能力,坚持做到每天由学员对当天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调查报告《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制定了规范的业务流程,包括组织报名、实施培训、后续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措施。坚持不定期、不定时进行巡查,强化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创业培训质量。通过以上科学管理、指导与努力,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肯定与认可,20xx年淮北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被国家劳动保障部、syb创业培训国家项目部评为全国创业培训先进单位;20xx年淮北市被列入全国一百个创业培训重点联系城市之一;20xx年淮北市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城市。

(三)完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创业培训服务功能。近年来,淮北市创业培训工作逐步将培训对象从下岗失业人员进一步扩大到城市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城乡劳动者。并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了淮北市职业技术学院、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干校、濉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syb创业培训教学网点。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服务功能、提高培训服务信息化水平、构筑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建立了围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等“八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机制。同时,为积极满足市场培训需求,淮北市启动实施了“创业扶持工程”,不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积极组织引导培训后的学员入驻创业园区。目前淮北市建成3个创业园区和5条再就业一条街,并对入驻创业者给予“开业不登记、经营免四税、管理不收费、房租给优惠”扶持政策;相山区凤凰山工业园的市级创业基地和濉溪县临涣镇的农民工创业园已正式投入使用;濉溪县刘桥镇、南坪镇的农民工创业园区正在筹建中,预计下半年能正式投入使用。

(四)搭建创业平台,不断畅通全民创业渠道。一是广泛收集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项目,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分别建立了创业项目推介园和创业项目推介室,为创业培训学员搭建创业项目推荐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创业项目。二是将培训后学员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由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采取上门咨询等多种形式,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强化社区跟踪服务,全面开展创业培训学员情况回访和跟踪服务。三是成立了淮北市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成果展示、创业企业联谊会、创业项目大赛及创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创业学员搭建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台。四是聘请工商、税务、财政、企业管理、法律以及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专家和教授,建立了淮北市创业培训后续服务专家志愿团,并坚持每月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2次创业咨询服务活动,及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十

我暑期实践小组于20xx年8月22日,海龙电子商城附近进行了关于求职与就业的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行人、顾客和一些商场的工作人员。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不仅掌握了很多有关求职与就业方面的资料和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工作的辛苦、进一步了解了社会。

1、了解人们对工作的要求和满意度。

2、了解人们在选择工作时的价值取向。

3、了解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解,获取其对于求职、待遇、工作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一)对调查对象的分析。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其中在18—25年龄层的占80%,26—35年龄层的占14%。

年轻人成为了我们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在调查中,有35.4%的人期望获得1000--2500元的月薪,29%的被调查者对2500--3500元的月薪认为满意,21%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3500--5000元的报酬。由此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当中,多劳多得、勤俭节约意识较强,对工作待遇问题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由于调查地点的选择,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文化水平比较高,有75%的被调查者掌握英语,有一人掌握英、法、俄,三种语言;三人掌握第二外语。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仅占被调查总人数5%左右的中年人(36周岁以上)基本都是毕业以后通过学校分配获得工作,现在拥有3500----5000元的月收入,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教育改革和政策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关于就业等问题的分析。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有高达九成的被调查者在4个月内找到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说明大部分留京工作的毕业生都是在短期内找到了工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趋向,即尽快找到工作(这和外地人在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有关),想留京发展就要尽快站稳脚跟。

在整个调查中,被调查者在回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有28%的人表示乐观、有45%觉得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困难,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前景令人担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已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但也没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艰难,要有好工作还得自己多努力啊。调查中还发现,愿意在私人企业工作的人占29%,位居第一,其次是外企占到27.1%,国企以21%位居第三,政府机关以10%居于第四位。以往的“铁饭碗”思想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多劳多得、能者多得。关于工作后所学专业的应用情况,83%的被调查者认为用得到所学的知识。其中15%的被调查者从事其本专业工作,68%的人表示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所以学好专业知识和起到基础作用的公共课都非常有必要。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者,也大体了解了他们的求职就业情况,以及他们对求职就业的看法。他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参考,透过这些问卷、数据,我们能学到不少有关求职就业等方面的经验。而且,在这些回答问卷的人当中,他们都给人以平和、开朗、热情的感觉,即使有些是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也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表示出了支持与理解。

在这个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们应当多了解社会,把握机遇,早做准备,最重要的还是在大学里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如此才能不惧挑战,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有一身真本领才能胸有成竹的面对未来!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一

20xx年3月24日至4月22日,我镇按照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为全面摸清我镇劳动就业情况,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根据劳办[20xx]2号文件的要求,为全面摸清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镇政府、各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开展了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根据调查实施方案,整个调查过程经过了准备、抽点、填表、汇总及建档四个阶段,对全镇年龄在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的所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为人,农村劳动力人数为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62%。其中男性人,女性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4.13%和45.87%。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男性劳动力18—35周岁的55469人,36—45周岁的57959人,46—55周岁的49168人,56—60周岁的有16192人;女性劳动力18—30周岁的27807人,31—40周岁的58304人,41—50周岁的44721人,51—55周岁的20652人。

(二)劳动力文化结构:小学及以下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23.94%;初中文化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64.29%;高中文化人数为人,占总劳动力的11.5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数仅为人,占总劳动力的0.25%。

(三)劳动力从业结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38.79%,其中种植业119186人,养殖业8955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占总劳动力的31.56%,其中工业企业46911人,建筑安装业48578人,其他8724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占总劳动力的23.3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245人,个体工商户12163人,服务业12897人,常年外出劳务30873人,季节性劳务12431人,其他7363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即已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合计人,占总劳动力的54.87%;可供输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即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人,占总劳动力的6.34%,其中男性12468人,女性8478人。

(四)劳动力从业地点:市境内人,占总劳动力的67.88%;市以外省境内61290人,占总劳动力的18.56%;省外国内人,占总劳动力的13.47%;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仅298人。

2004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万人,其中实际从业人员万人。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分别为万、万、万人,所占比率为,可谓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在二产中,从事竹木工艺业、转椅家具业、建筑业的人员数分列前三位,分别达到万、万、万人,三项之和人数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这与我县两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在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人数分别为万和万,高居三产行业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数仅有余人,与庞大的家政服务需求市场不相协调。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率高达91.6%;高中及中专万人,占7.5%;而大专及以上仅有人,占了不到1%的比率。由此看来从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少有一技之长,从事工作多为简单劳动,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尤其在一产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区区人,高中及中专也只有余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制约了高科技企业在我镇落户。

从就业地域来看,外出劳动力占到了总数的%,其中在乡外内和外的从业人员数平分秋色,分别达到了万人和万人。有资料显示,目前我镇外来人口约为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少部分从事第二产业,"进口"少于"出口"。这一方面说明我镇劳动力市场被外出人口占居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镇的城市化水平。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被外来人口占领的这部分市场平均工资低于我镇全部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以至于当地劳动力宁可舍近求远,远离家乡和亲人外出发达地区就业。这一现象也可以从某些企业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进的企业工人来源渠道得到证实,来自外地的工人数远高于来自本县的工人数,因而导致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不高。根据调查资料,县属于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高达人(这部分人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本文不加以讨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万人,全镇有近万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我县的富余劳动力。因为根据从事第一产业的特点,随着一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须像工厂上班一样可以天天有活干,只须在农忙季节或上山或下田劳动即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闲置。进一步分析,考虑年龄因素,45岁以下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万人,26-45岁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数为人,二项总计人,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确切数据。富余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78.8:100。针对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我镇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考虑短期利益较多,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通常只招收熟练工这一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单位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全镇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政府牵头为主,组织农民开展农、林、牧、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各种培训机构为主,重点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的原则,采取定单培训方式,尽快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

调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人中,有近2000人愿意从事转椅家具和竹木工艺行业,占到了参加调查人员的20%,有近2700人愿意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1500余人愿从事交通运输业,近1500人愿从事家政服务业。对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各中介、培训机构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创劳动力品牌。如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品牌。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加上可供输出的剩余劳动力,两者近人,根据18周岁以下年龄段推算,每年自然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左右,预计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每年净增农村劳动力人。如果考虑超过劳动力年龄仍然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退役劳动力,实际从事一产的人员将超过人。因此,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和困难将越来越大。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市3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88.2%,接受技术培训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近年来,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除部分考入对口高校外,大多被输送到苏州、无锡等先进发达地区,许多高职班学员被外企成建制接纳。由此可见,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和技能不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徘徊不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乡镇企业改制后,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展优化组合、减员节本增效活动,安置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设备的引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制约了企业对其的吸纳。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镇载体功能不高。农村劳动力存量较大与我市城市化水平不高相关,城镇就业日趋饱和已无规模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城镇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我市的劳务输出机构虽然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机制和统一用工市场调查和安排,造成信息沟通不够,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培训和输出。镇区虽然设立了劳动服务机构,但广大农村缺乏服务网络,外出务工人员仍以自发组织、“工头”带动为主,而且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不理想。

(五)就业观念落后导致就业行业单一,离土不愿离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破窝”,这句古话一直桎梏千万农民思想。从调查资料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有近70%在本地从业,大部分农民宁可守住自己的三亩责任田过苦日子,也不愿外出闯天下。就业观念的落后同样反映在从业结构上,农业和建安业占了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而服务业仅占3.9%。爱面子思想严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饮食服务业的岗位被四川、安徽等外地打工仔(妹)占领。因此,正确的就业定位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通过近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从业结构比例比两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工作中必须按照“强化农业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致富农民必须大量减少农民”的新思路,把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途径来抓,切实做到“四个加快”,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一)加快职业培训和职介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对一些技术岗位难以胜任,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向较高水平二、三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为此,一要开展农民文化教育。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形式,实施21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让农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许多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为经济发展培训大批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三要搞好在职培训。加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为农村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在职教育。鼓励社会兴办电视、函授、远程教育基地,提高社会办学在教育中的比例。同时通过送出去进修,请进来办学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职介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职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中介资源库,开展培训单位、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劳动力求职求训的有效对接,实现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为农民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二)加快产业结结构调整,拓展农业内部转化农村劳动力的主阵地作用。溧阳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依靠城市转移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农村,立足于农业内部消化,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大力引进“三资”开发农业,让农民在家门口进企业、领工资。二是延伸农业开发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天目湖、瓦屋山、长荡湖、南山竹海、平桥石坝等山水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延伸农业的生态、社会、科教功能,加快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旅游区周边农民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加大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劳动力的目的。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特色农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以单一种植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在注册登记、收费、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引导农民以自愿的原则组建各种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服务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农村部分劳动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在已经完成大规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应深入研究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定位,一二三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区域布局,增强小城镇的吞吐功能、载体功能和城乡对接的桥梁功能;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和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定居,让在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房、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小集镇集聚。繁荣集镇三产,在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专业市场、道口经济、信息中介、房地产,以及农机、畜牧、植保等农业服务业,既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给农民的土地给予物权保护的基础上,按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原则,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要素资本化,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的步伐。二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积极开展村级社区股份制改革,在核清村级集体资产的基础上,根据村民普遍接受的方法,把集体资产的产权量化到农户,明晰产权关系,并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迅速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转移能力。三是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被征地劳动力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对每个被征地劳动力免费提供一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加大乡镇企业的职工养老金与医疗保险金缴纳力度,使乡镇企业的职工逐步纳入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劳动执法力度,解决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劳动合同,使得农民工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有了纠纷也难以处理的状况。从各个层面构筑保护农村劳动力利益的框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

二、就业倾向分析。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官在对于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官考试;57%有意向朝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第三,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鼓励大学生,并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市场分析等服务。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除此以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其次,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结:

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政府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十三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于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其就业问题更是社会的焦点。四年前我国政府实施了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改善我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四年时间瞬间即过,眼下正是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的时光,其就业情况也备受各界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期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作较为客观的反映,并希望在某些方面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调查时间:6月8日——6月12日。

(二)调查地点及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师范类毕业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份,问卷有效率96%;女生有效问卷占总有效问卷的41.7%,男生有效问卷占总有效问卷的58.3%。被调查对象涵盖文史类、理工类。

(一)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在所有有效问卷中,有31.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52.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16.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所以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今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就意味着要走向社会,所以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必然会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影响。自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就十分严峻,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城市工人乃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社会整体出现就业岗位不足现象;并且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使得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免费师范生政策因素。由于是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国家的免费师范生难免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就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这些都加剧了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困难,但相信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不断推行,国家的政策会不断完善,就业机制会不断健全,这将对缓解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有很大的作用。

再次,免费师范生自身主观因素。

(3)很多学生认为既然是免费师范生,最后国家会分配工作,因而会有依赖心理,坐等国家分配,而没有尽自己做大努力去找工作。

(一)对于自己所签的学校满意度比较低。

有62.5%的师范生对自己所签学校不满意;25%的学生对所签学校满意,而有12.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所以总的来看,占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所签的学校不满意。

造成免费师范生对所签学校不满意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工资的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十六年寒窗,为了读书可没少花功夫,没少吃苦,而且为了读书整个家庭也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这为的是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这话不怎么对,但也未必不能反映出大多数毕业生的心态。于是很多的学生一毕业把自己的工资标准定的很高很高,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是有差距的,当所签学校的工资标准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标准时,自然会对所签学校不满意。

其次,受精英意识作祟。受传统“天之骄子”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精英意识强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对于基层的工作不屑去做。所以如果所签学校不是顶级学校,自然会产生不满意情绪。

再次,就业理念存在问题。大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倾向于到沿海或中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对于西部或者是一些中小城镇一般不愿去,认为这些地区条件落后,去了工资不高不用说,还会失去很多高升的机会,这也是导致对所签学校满意度不高的一大原因。

(一)所签的学校是省重点、市重点的偏多,中小城镇或偏远乡村的极少。

所签学校是省重点的占29.1%,是市重点的占54.1%,而在中小城镇或乡村的只占16.8%。通过对比可知,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毕业首选签约学校都是省级或市级重点,而中小城镇或乡村学校所占比重极小。

从这一项调查来看,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想要为城乡学校供应师资力量,以促进基础教育的提高这一初衷是没有获得圆满成功的。至于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上面第二个问题就已经做出了分析,在此就不在赘述。

(一)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占绝大多数,毁约考研的占极少数。

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对于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去向进行了分类处理,详细情况见上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得知,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按照合同规定直接就业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在直接就业者中,想要在职读研的人数又占很大比重,这说明免费师范生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打算。而准备毁约考脱产研究生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只占极少数。

通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的影响。在免费师范生录取过后,就签订了免费师范生协议书,协议书中明确指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能报考脱产研究生,并且还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对于违约者要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和缴纳违约金,并建立不诚信记录”。而这笔费用对许多学生和家庭将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并且还可能对自己以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绝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选择按约直接就业。并且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很多的学生都考虑在职读研。

(2)大学生一般十六年寒窗,常年过着学校生活,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期待,因此想早日踏入社会,检验自己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分担一份责任。

(3)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选择违约考研或从事其他工作,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受当下就业形势的影响,想要继续深造,将自己的学历再提高一个层次,以便以后找一个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从心底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种抵触情绪,认定自己不适合当老师,所以即使是违约,也要选择做其他工作。

(五)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但也有少量学生跨省就业。

根据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的占绝大多数,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个人意愿。据调查,大部分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观上都倾向于回本省就业,这一来是由于语言、习俗的影响;另一方面离家比较近,也可以就近照顾家里。

而也有部分的免费师范生选择跨省就业,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

(2)婚姻也是影响免费师范生跨省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这次以华中师范大学部分免费师范生毕业生为实例调查的基本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取得的资料和分析所取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得出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我是这样看待的:对于国家的政策和一些客观因素,我们的确是不能左右,也无法左右的,但“机会总是偏爱那种准备的人”,因此作为免费师范生甚至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好好利用在校时间,一方面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就业品质,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总是将自己的目标订的很高很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飞得越高只会摔得越惨,要学会做平常人、做平常事、还要拥有平常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