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28:02 页码:7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大全10篇)
2023-11-12 22:28:0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挖掘出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总结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的反思和思考上。感谢小编为我们收集这些总结范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一

(2)导数的四则运算。

(3)复合函数的导数。

设在点x处可导,y=在点处可导,则复合函数在点x处可导,且即。

1、数列的极限:

粗略地说,就是当数列的项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无限趋向于a,这就是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记作:=a。如:

2、函数的极限:

1、在处的导数。

2、在的导数。

3、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k=,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注:函数的导函数在时的函数值,就是在处的`导数。

例、若=2,则=()a—1b—2c1d。

(一)曲线的切线。

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由此,可以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具体求法分两步:

(1)求出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即曲线y=f(x)。

(2)在已知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的条件下,求得切线方程为x。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二

一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许多同学(更多的是家长)为了在高考中领先于其它人,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比别人学得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他们最后所采用的方法却往往是对他们最为不利的,那就是:购买和选择大量的复习资料和讲义,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没日没夜的做,他们的精神非常可贵,他们的毅力非常惊人,其效果却让他们自己都非常伤心失望。有些家长甚至说:“我的小孩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进步,一定是太笨了”。其实,他们犯了很多科学性的错误,却不自知。

1.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再多的复习资料、讲义,也只不过是这一范围内的知识的重复和变形。你所做的很多题目都代表相同的知识点,代表相同的方法,对于那些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做再多的题目还是于事无补,简单无聊的重复除了使你身陷题海,不能自拔,耗尽了你的精力不算,还使你失去了信心,因为你比别人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2.每一套复习资料都经过编纂人员的反复推敲,仔细研究,都很系统地将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融会于其中。所以同学只要研究好一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复习资料,你该学的一定都能学到,该会的都能学会。

3.“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心,这本资料也好,那本资料也不错,好的资料太多了,同学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题目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无限的题目,永远没有尽头,必然导致你对每一套资料都没有很好的完成,都没有系统地研究,反而会因为各种资料的风格、体系的不同,而使你的学习失去全面性、系统性,多而不精,顾此失彼,是高三复习的大敌。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三

1、综合法:即我们正常的证明过程,由条件一直往下推。

例如,1菠萝的重量=4苹果重量,1苹果重量=20葡萄重量,证明:2菠萝重量=160葡萄重量。

证明:因为1菠萝的重量=4苹果重量,1苹果重量=20葡萄重量。

____________所以1菠萝的重量=4*20葡萄重量=80葡萄重量。

____________所以2菠萝重量=160葡萄重量。

2、分析法:由结论推出等价结论,去证明这个等价结论成立。

同样上面的例子的证明:要证明2菠萝重量=160葡萄重量,即证明2*1菠萝重量=2*80葡萄重量,即证明1菠萝重量=80葡萄重量。

因为1菠萝的重量=4苹果重量,1苹果重量=20葡萄重量。

所以1菠萝的重量=4*20葡萄重量=80葡萄重量,原式即证。

3、反证法:先假设结论相反,然后根据已知推导,最后发现和已知不符,收!这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

4、数学归纳法:

解题过程:

a.命题在n=1(或n0)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

b.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

c.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四

1、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知识整合。

01、导数概念的理解。

02、利用导数判别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方法及求一些实际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微积分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课本中先通过实例,引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接下来对法则进行了证明。

03、要能正确求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熟练掌握各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以及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对于一个复合函数,一定要理清中间的复合关系,弄清各分解函数中应对哪个变量求导。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五

基本事件的定义:

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等可能基本事件:

若在一次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同,则称这些基本事件为等可能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

如果一个随机试验满足:(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的发生都是等可能的;

那么,我们称这个随机试验的概率模型为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的概率:

如果一次试验的等可能事件有n个,考试技巧,那么,每个等可能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了其中m个等可能基本事件,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古典概型解题步骤:

(1)阅读题目,搜集信息;

(2)判断是否是等可能事件,并用字母表示事件;

(3)求出基本事件总数n和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m;

(4)用公式求出概率并下结论。

求古典概型的概率的`关键:

求古典概型的概率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基本事件总数及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六

空间几何。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有必要的还要在做题时结合草图,不能单凭想象。后面的锥体柱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公式记牢问题就不大。做题表求表面积时注意好到底有几个面,到底有没有上下底这类问题就可以。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面与面的相交外,对空间概念的要求不强,大部分都可以直接画图,这就要求学生要多看图,自己画草图的时候要严格注意好实线虚线,这是个规范性问题。关于这一章的内容,牢记直线与直线、面与面、直线与面相交、垂直、平行的几大定理及几大性质,同时能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只要这些全部过关这一章就解决了一大半。这一章的难点在于二面角这个概念,难度在于对这个概念无法理解,即知道有这个概念,但就是无法在二面里面做出这个角。对这种情况只有从定义入手,先要把定义记牢,再多做多看,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主要讲斜率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要搞清楚直线平行、垂直的斜率表示问题就不大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当直线垂直时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是常考点。另外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记得一般公式会用就行,要求不高。点与点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直线与直线的距离,记住公式,直接套用。

圆与方程。能熟练的把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通常的考试形式是等式的.一遍含根号,另一边不含,这时就要注意开方后定义域或值域的限制;通过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判断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另外注意圆的对称性引起的相切、相交直线的多种情况,这也是常考点。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七

【读者按}数学总结分:概率、立体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数列、函数。。

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

统计的分布估计与特征值估计;

概率模型与对立事件;

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

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

复数的基本概念,复数的四则运算,得数的几何意义。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八

三角题一般在解答题的前两道题的位置上,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三角形等有关内容.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三角形中的正、余弦定理相互交汇,是高考中考查的热点.

二、数列题。

数列题重点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数列的综合应用,常与不等式、函数、导数等知识综合交汇,既考查分类、转化、化归、归纳、递推等数学思想方法,又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运算、推理论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这类试题的位置有所前移,难度明显降低.

三、立体几何题。

常以柱体、锥体、组合体为载体全方位地考查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如线线、线面与面面的位置关系,线面角、二面角问题,距离问题等,既有计算又有证明,一题多问,递进排列,此类试题既可用传统方法解答,又可用空间向量法处理,有的题是两法兼用,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要由自己的长处和图形特点来确定.便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往往选用向量法,反之,选用传统方法.另外,“动态”探索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的新亮点,三视图的巧妙参与也是立体几何命题的新手法,要注意把握.

四、概率问题。

概率题一般在解答题的前三道题的位置上,主要考查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必然与或然思想,因此近几年概率题常以概率与统计的交汇形式呈现,并用实际生活中的背景来“包装”.概率重点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等;统计重点考查抽样方法(特别是分层抽样)、样本的频率分布、样本的特征数、茎叶图、线性回归、列联表等,穿插考查合情推理能力和优化决策能力.同时,关注几何概型与定积分的交汇考查,此类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难度有所提升,考生应有心理准备.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九

1、归纳推理:顾名思义,一个归纳的过程。比如,一个篮子里有苹果梨葡萄草莓等等,那么你发现苹果是水果、梨是水果、葡萄是水果、草莓是水果,然后你猜想:篮子里装的是水果。这个推理是由特殊推到一般的过程,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如果篮子里确实都是水果,那么你就猜对了;如果篮子里有一根胡萝卜,那你就猜错了。所以才会有证明。

2、类比推理:同样顾名思义,一个类比的过程。例如,你知道苹果水分多又甜、梨水分多又甜、葡萄水分多又甜,所以你推理出同样作为水果,香蕉水分多又甜,那这个结论显然是不对的,香蕉并没有什么水分。但如果你推导出荔枝水分多又甜,这就是正确的。(这个例子中指的都是正常水果)显然,这个推理方式是一个由特殊推特殊的过程,也不一定正确。

3、演绎推理:一般推特殊,一定对。例如,f(x)=1,那么f(1)=1。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简短篇十

(2)导数的四则运算。

(3)复合函数的导数。

设在点x处可导,y=在点处可导,则复合函数在点x处可导,且即()。

1、数列的极限:

粗略地说,就是当数列的项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无限趋向于a,这就是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记作:()=a。

2、函数的极限:

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时,如果函数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就说当x趋近于时,函数的极限是(),记作()。

1、在处的导数。

2、在的导数。

3、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k=(),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注:函数的导函数在时的函数值,就是在处的导数。

例、若()=2,则()=()a—1b—2c1d。

(一)曲线的切线。

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由此,可以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具体求法分两步:

(1)求出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即曲线y=f(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k=。

(2)在已知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的条件下,求得切线方程为x。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