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49:41 页码:11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精选9篇)
2023-11-12 09:49:41    小编:ZTFB

唯有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个人和国家的长足进步。注意总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信息和思路的跳跃和矛盾。如果想了解更多优秀的总结写作,可以参考以下范文进行学习和分析。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

主动探索法。

挂图、卡片。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

(3)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

(2)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

(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

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第8~9页。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综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图和加减法的含义,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在汇报算法。在列竖式计算时,可能分两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能列一个连写的竖式进行计算。

在出示了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列出算式之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并注意进位和退位。让学生认真审题,再计算中发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课件。

一、复习导入用竖式进行计算。

(1)54+26+15=。

(2)90–58–24=。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复习进行巩固,为列竖式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探索。

1.创设情景。

今天,住在森林公园的小松鼠们可高兴了,大家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情境图。

那位小朋友根据情景图来讲个故事?学生讲故事。

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题?

2.学生独立试做46–28+353。

生(2)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试着说做这种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推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讲故事、编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列竖式进行计算加减混合,并比较那种竖式计算的简便。我能行:

3.我有22个气球,放走了16个,又买了18个气球,他现在有多少个气球?

列混合算式进行计算?

22–16+18=24(个)4.试一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38+47–65=。

53+40–37=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

73–39+46=。

43+27–50=。

42+50–66=。

96–80+35=。

2.找书包。

到了人民商场时,有16名乘客下车,有14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

第9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46–28+35=(颗)。

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限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混合运算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运算顺序、计算错误等情况,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并要强调:加减属于同级运算,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三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文档为doc格式。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四

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0+600=()+()()+55=55+420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责任编辑付淑霞)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五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片断一:

师:谈话: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炼比赛了,冬锻炼比赛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的训练呢。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

【反思】。

从课堂的引入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冬季锻炼比赛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片断二: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们的结果怎么样?那你能用一个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吗?(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反思】。

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七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八

教科书第74页第5题,练习十七的第7一12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乘法。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运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数,不管相邻的哪两个数先进行运算再同另一个数运算,结果都不变;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方法不同。

2.练习。

(1)做第8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算式各符合哪个运算定律,然后分别填在横线上。

(2)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根据运算定律给每个算式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订正时,说一说依据。

二、复习简便算法。

1.让学生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2十78十226×35×50。

136十68十64125×80×50。

25十43十75十5745×4×25×20。

271十53十47十2962×7十38×7。

2.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69十98437—305。

469一98324—48—52。

3.让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2.做练习十七的第10一12题。

(1)第10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11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12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其思路是:先求出第一个小长方形木板的面积,然后求它的宽,最后根据边长的特点分割。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做练习十七的第13一14题和第81页的思考题。

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九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