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7:05:51 页码:10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通用13篇)
2023-11-12 17:05:51    小编:ZTFB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到了总结的时候了。按时间、地点等要素进行归类,提高逻辑性;以下是成功人士总结出的职业发展经验,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一

今年二月份,我家来了两位新客人——两只小乌龟,一公一母。它们很可爱,绿绿的身体,小小的脑袋,龟壳直径大约有4厘米。我很喜欢这两只小乌龟,想和它们玩玩儿。可是,这两只小乌龟可不愿意“搭理”我,它们时常把脑袋缩在龟壳里,只有当我用手敲它的龟壳时,它才探出脑袋来,一露头,马上又缩回去了。而且脑袋一缩就是大半天。刚开始,我以为是这两只小乌龟认生,不敢见人,时间长了就好了。可令我奇怪的是,它都来到我们家一个星期了,一点东西也不吃,而且似乎也不动。

我去问妈妈,妈妈说:“还是你自己去找答案吧!”我猜想,是不是小乌龟怕冷,在冬眠呢?于是,我就开始从书中找答案。可家里的几本介绍动物的书中,都没有提到乌龟的。我决定上网查一查。没想到,和我有同样疑惑的人很多呢!他们也都不知道为什么乌龟不吃不喝不动。经过我的查找,终于知道了乌龟原来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外界温度而变化,当室温低于25摄氏度时,它们就会进入冬眠期,不吃不喝不动。

知道了这些,我就不用担心它们饿死了,而是天天给它们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温度,让它们在我家的客厅里冬眠。

大约到了四五月份,小乌龟开始活动了。我和奶奶去集市上问卖龟人小乌龟喜欢吃什么,准备给它们备好食物。卖龟人向我们推荐了“巴西龟饲料”,我们买回家想看看小乌龟喜不喜欢吃。你猜怎么样?它们吃得可欢了,尤其是那只雄乌龟,特别贪吃,它吃的食物是那只雌乌龟的三倍!

随着气温越来越暖和,小乌龟的食量越来越大。我们也把小乌龟从客厅移到了阳台上。有时我去阳台拿东西,它们都会翘起脑袋跟我要吃的,脑袋翘得高高的,两只前脚都直立起来了,那样子特别可爱。每当这时,我就会给它们撒一些龟食,它们就会饱餐一顿了。

经过半年多的饲养,我家的小乌龟长大了不少。那只雄乌龟明显看出大了一圈,龟壳直径得有5厘米了,雌乌龟也长了,我心里真高兴!

现在,我家的小乌龟又进入了冬眠期。我知道了它们的这一习性,再也不用担心了。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二

上科学课,赵老师让我们猜一猜: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这时,全班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同学说:“喜欢在湿土里。有的说:“喜欢在干土里。”还有的说:“喜欢在水里。”种种猜测,到底喜欢生活在哪里呢?于是,我决定通过亲手试做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蚯蚓、棉球、醋、盒子、黄泥、黑泥(不施肥)菜园土等。

实验一: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我先用手指轻轻一触一摸蚯蚓的各个部位,发现当我触一摸一到头部的时候,它不断的挣扎,扭一动。当我触一摸一到躯干时,它一弓一弓的。摸一到尾巴时,它不断地向前爬。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将粘了醋的棉球放到蚯蚓的前端附近和后端附近,结果我发现蚯蚓一碰到棉球就掉头就跑。接着,我又把带醋的棉球放到了蚯蚓的体一壁,结果还是一样。看来,蚯蚓对刺激物是比较敏一感。

实验二:蚯蚓对光线的反应:

我用了一个透明的盒子放在阴影和光照的交接处,这样一半是暗的一半是明的。接着,我又把蚯蚓放到里面。过了一小时后,我再去看时,发现蚯蚓卷缩在暗处,而明处一条蚯蚓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在书上查找了有关蚯蚓的的资料。看了后,才知蚯蚓是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照射,但是不怕红光,趋向弱光。怪不得蚯蚓全都在暗处。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实验三:蚯蚓对几种土壤的反应:

我把蚯蚓放在几堆土围住的中央,然后再观察蚯蚓到底喜欢爬到哪里?过了一会儿,只见蚯蚓先是缓慢地爬进了黄土堆里。呆了一会儿,又爬了出来,好像不喜欢的样子。爬出黄土后,接着它爬进了黑泥堆里,又出来了。大概不喜欢这样的土壤堆吧!最后,它还是钻进了有机质丰富的土质湿润的菜园土里。我耐心地等了许久,也不见它出来。看来,它在那里安家了。经过以上几个实验,我知道了蚯蚓比较喜欢在湿润、阴暗、肥沃的土壤里生活,就像菜园土一样。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三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关于声学的文献相当丰富,这些文献资料同时也是音乐文化的典籍。内容主要有音乐史、音乐理论、乐器史、乐律学、乐器制造及演奏等方面。《四部全书》中经部的《书》、《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等都能在其中找到与声学有关的早期内容;史部中的《律历志》或《音乐志》是必读的声学史料;子部艺术类的音乐之属是与律学、乐器学、音乐声学关系密切的著作。

乐器的制作离不开声学原理,我们都知道,凡是声音都具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特性,一件乐器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那么它所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在物理学上,音色与发声频谱、波形、振幅有关。《礼记・乐记》中叙述了金、石、丝、竹、革五种物质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色:“钟声i”,“石声磬”,“丝声哀”,“竹声滥”,“鼓鼙之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对“中声”进行过讨论,“中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钢琴中央区的发音问题。在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中有这样的观点:“夫音亦有适”;“太钜、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只有高、低、强、弱适中的音才能称之为“中声”。从这些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规定“中声”有两个必备因素:高低、强弱。

二、乐器制作中的选材。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总结了琴材特性与琴的音色密切相关,同时他也第一个认识到材料的传声没有选择性,它可以传播任意音调的声音。他的“材中自有五音”,是指物质材料本身能发出诸多乐音。“又应诸调”是指该材料能够传播各种调式的声音。任何一种天然材料都有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一特点,琴弦发出了声音,而它的面板材料不予传播,共鸣箱体不与之呼应,那这种声音将是音乐欣赏中的一大悲哀。在沈括后,宋王室之子赵希鹄在其著《洞天清录集》中详细叙述了琴材与其发声的关系。琴声效果与其选用的木料的关系,就像今天选购钢琴,总要仔细挑选钢琴各方的面板是否“纹理条条如丝线密达而不邪曲”。如果面板好,琴槌和琴弦又没毛病,那么这钢琴的音质、音色就属上乘。

不同的乐器都有其所要求的不同材料,沈括和班固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什么古人制乐器,用铜制钟、用石制磬?在《汉书・律历志》中,该书作者班固征引刘歆的话:“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温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这句话前半句意思是:铜不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发生胀缩现象。这显然不对,因为铜的膨胀系数比铁大,按此原理,应该是“铁为物之至精”。然而当时的科学家们正确地看到,铁容易生锈,其危害要大于铜的热胀冷缩。同理,现代钢琴中的高、中音琴弦都由钢丝制成,低音琴弦由钢丝加紫铜缠丝制成,而非选用其他金属制。

三、乐器与振动。

我们从分析乐器入手,从物理学角度来认识一下物体的振动。古代中国人早在春秋末期已经知道声音的来源及音调的高低是由振动决定的。《考工记・凫氏》在述及钟体的设计与制造时,曾写道:“薄厚之所振动,清浊之所由出。”这说明最晚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5世纪初已有“振动”一词,而且人们已将“振动”现象与钟壁厚薄、音调的高低联系起来,正确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钟壁的厚薄决定了其振动的缓与烈或振幅的大与小,而这又是音调高低的依据。由此可见,振动产生声音的看法,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古代人们创制了很多弦乐器,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调音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都遵循一个弦振动原理,弦长、张力、丝线的密度与弦振动的频率密切相关,改变弦长、张力、丝线密度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弦振动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对同一弦线来说,当张力固定不变时,弦上音调的高低仅仅决定于所取弦长。这正是古代乐律学和定律法的物理依据。宋代何e《春渚纪闻》说:“缓其商弦,c宫同音。”改变弦的张力就可以改变其音。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有关记载,表明古人在演奏实践与理论中都认识到张力与音调的比例关系,准确地说,音调与张力平方根成正比。他们还直接将线密度看做弦粗细,并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以组成弦线的丝数保证其粗细有序。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音调与线密度的比例关系,准确地说,音调与线密度平方根成反比。唐代司马贞指出:“宫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商弦“用七十二丝”;角弦“用六十四丝”;徵弦“用五十四丝”;羽弦“用四十八丝”。他所记述的是古代传统定弦粗细的方法,各音所在弦的丝数与其三分损相生的长度值相同。此外,古人还以“缠弦”法解决线密度问题。沈括曾指出:“琴中宫、商、角皆用缠弦,至徵则改用平弦”,“琴虽增少宫、少商,然其用丝各半本律”。缠弦即指在弦线外再用线缠绕之;平弦指不再外加缠弦的弦。弦乐器的低音用缠弦,这个方法被今天的钢琴等弦乐器所普遍使用。

四、钢琴的发声原理。

众所周知,钢琴是一种击弦打击乐器,在它的制作过程当中,很好的把科学性和音乐性融合在一起。钢琴制作师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这一装置是手指通过触键来直接控制琴声的变化,使钢琴的声音更富有表现力,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效果。所以早期钢琴的标志与象征便是弦槌击弦发音。后来制造师对击弦机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原来的机械当中,安装了一种起动杠杆,这种装置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几乎是一样的,它可以使击弦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可以连续的快速弹奏;并且扩大了音域,增加为4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钢琴的雏形。简单的说,钢琴的发声原理就是用手操作键盘驱动打击钢丝线产生声音,可以通过踏板的方式调轻声音或使之持续不断。

钢琴发音原理最简单的解释便是,手指触键通过机械传导的榔头去击弦而发音。在实验当中,当我们弹某一个钢琴键时,和它相对应的弦槌则会被带动去敲击相对应的琴弦,从而引起琴弦的振动。这一振动通过弦码,传递到音板和响板上,响板是钢琴琴体内最后面的一块大的金属钢板,它会使声音产生双重共鸣,声音通过响板反射并且扩大出来。音板是一块比较大的薄木板,当琴弦振动时,音板表里两面的空气就会形成疏密不均的波,这就产生了我们感官上所能听到的音。琴弦振动包括全弦振动与分段振动两种,全弦振动所产生的是基音,分段振动所产生的是谐音。谐音的多少以及其相对的强度决定着一架钢琴音色的优劣。

弦槌对钢琴音色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副好的弦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钢琴的音色。弦槌的作用是使钢琴上的共振系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钢琴的音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槌头击弦的位置。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设计师们对中音以下的琴弦的击弦点做了规定,他们通常把击弦点定在弦长的1/8处。这个击弦点并不适用于较高的音,根据实践经验,从中音向高音,击弦点这个数字应该逐渐成为一个较小的分数,在最高音的时候,一般会采用1/14到1/16的点位。

我们都知道琴弦是钢琴的声源,但是音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音板对琴声的共鸣和反射,我们听到的声音将会是微弱的钢丝振动的声音。正是因为有音板,它的结构、选材以及制作工艺才使钢琴发出美的声音。例如:古筝和古琴、长笛和竹笛音色完全不一样,就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材料的共振体。世界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材质,同样也就不可能有两件音色完全一样的乐器。而就手工制作来说,更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手工工艺。因此,音板的好坏决定着钢琴音色的优劣。而音板的好坏则取决于它的材质和加工过程的制作工艺。

我们前面说过,钢琴的音色要受琴弦分段振动所产生的谐音的影响,而这个谐音也同时受到音板和弦码的影响,比如音板各部位的薄厚、框架的固定程度,肋木的安装位置、粗细、数量、以及两端的形状,弦码材质的软硬、形状、高度、衔接部位的连接方式等等,都影响着音色。由于弦码、肋木、音板振动、手工制作的复杂性,导致世界上没有一架音色完全相同的钢琴。

五、关于新型钢琴声源结构的探索。

当前,国内外都普遍采用在码桥上使用的弦码钉,钢丝经过弦码钉处会形成一个角度,钢丝经过弦码时有一个向下的压力来达到发声。比如在一个名称为“立式钢琴音源系统结构”的申请文件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技术方案:包括铁排、琴弦、弦轴钉、弦轴板、音板、肋木和码桥,218个弦轴钉分别固定在弦轴板上,弦枕包括高音上弦枕、高音下弦枕、中音上弦枕、中音下弦枕i、中音下弦枕ii、低音上弦枕,码桥包括中高音区码桥和低音区码桥,中高音区码桥和低音区码桥上共设有上下两排钉,琴弦的一端固定在弦轴钉上,另一端固定在铁排下弦钉上,琴键标号1号至琴键标号30号对应的弦轴钉位于低音区,琴键标号31号至琴键标号58号对应的弦轴钉位于中音区,琴键标号59号至琴键标号88号对应的弦轴钉位于高音区。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由于发音板震动频率有限,使钢琴的发声无法完全释放出来,限制了钢琴的音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用于钢琴的声源结构,可以减少低音琴弦对声源音板所产生的压力,从而使钢琴的音板得到更充分的震动。这种声源结构的技术方案为:码桥下端安装有一弹簧层,弹簧层由若干弹簧构成,每个弹簧的钢丝外均套接有硅胶套,每个弹簧都竖直安装,上端通过上螺纹杆与码桥下底面螺纹连接,下端通过下螺纹杆与音板上地面螺纹连接,码桥上端设有弦码和琴弦,琴弦通过过桥结构与弦码相连,过桥结构包括支架、琴弦固定轴和卡扣,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弦码上,支架为弧形结构,两端设有凸起的弧形支点,卡扣位于支架上方,琴弦固定轴外套接有软胶套,卡扣内设有琴弦固定轴,琴弦设置于内卡扣并通过琴弦固定轴进行固定。软胶套上设有琴弦固定槽,与琴弦大小相匹配。卡扣为金属构件,呈弯钩状。

这样的声源结构可以减少低音琴弦对声源音板所产生的压力,使钢琴的音板得到更充分的震动。在实际制作过程当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改进。

文档为doc格式。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四

曾经,我们幻想着黑夜能如白昼一般,现在,晚上万家灯火通明。曾经,我们幻想着大洋彼岸的样子,现在,想去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轻而易举。曾经,我们想与远方的亲人见一面简直是异想天开,现在,异想天开变成了小事一桩。归根到底,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为我们的生活开辟了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炎炎夏日可以享受清凉的生活,打发无聊的时光,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的人总说,科学不是我们该考虑的,我们只要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想那些没必要。是啊或许这些虚无缥缈的理论真的离我们很远。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

但不得不说,科学和生活紧密关联却又显得无关紧要。

是科学的进步才有了人类的进步,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它,但不需要过度的依赖它。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五

“成功啦!”“成功啦!”“哈哈……”从我家里传出一阵阵笑声和欢呼声,这是我和伙伴们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学校里,老师常在科技兴趣课上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星期天,我邀来几个要好的朋友,神秘地说:“咱们做一个实验好吗?”听说我要做实验,邻居的小弟弟也被吸引过来。

么药,被我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胸有成竹地把蜡烛点燃,立在桌面上,用一根铁条吸住磁铁,拿到火上去烧。开始,磁铁紧紧地贴在铁条上。蜡烛的火焰贪婪地舔着磁铁。不一会儿,磁铁像生病似的,有气无力地粘在铁条上,快要掉下来了。终于,“砰”的一声,磁铁落地了。“实验成功喽!成功喽!”大家手舞足蹈,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为什么磁铁遇热会失去磁性呢?大家心里不禁打起了一个问号,连忙去翻书找答案。我突然想起《少年科学画报》里有介绍科学知识的内容,就去翻《少年科学画报》。“找到了!”我惊喜地叫了起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高兴。

原来,磁和电子是分不开的,运动的电子周围就有磁,这叫电磁效应,电磁铁烧红了,它内部的分子热得乱窜,破坏了电子运动方向的一致性,磁效应作用互相抵消,所以整块“磁铁”不再显示磁性。我想:在家用电器中,收音机喇叭上有磁铁,就不能让高温物体接近。可想而知,电视机上也有喇叭,上面也有磁铁,原理不正是一样吗?如果高温物体靠近带有磁性的冰箱,冰箱不就被损坏了吗?怪不得说明书上强调不能接近高温物体。我把自己想法告诉大家,他们恍然大悟。邻居小弟弟似懂非懂,皱着眉头,一本正经地说:“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一句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六

刚回到家,我就看见沙发旁边摆了一个花盆,花盆里装了半盆石子,石子下面是清水,在石子中央,有一颗“蒜头”。我惊讶地说:“客厅里还能养大蒜啊?”妈妈笑着说:“这是水仙花,你别看它现在不起眼,等它长出叶子开出花时,你就会觉得它好看了。”

我心里充满了疑惑,想:“就这么个‘大蒜’会变好看吗?难道这就是‘装蒜’?”

我开始每天观察它,很长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开出花来。一天早上我醒来,迷迷糊糊地来到客厅,发现水仙花已经开花啦!花瓣是白色的,花蕊是黄色的,靠近闻一闻,还有一股迷人的清香。那长长的叶子像花仙子的绸带,微微抖动着。

冬天时的水仙花十分好养活,每天给它浇足够的水就行了。它在秋冬生长,早春开花,花开了,春天就来了。妈妈说水仙花又叫凌波仙子,诗人说它“只比寒梅无好枝”呢!妈妈还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这下相信我了吧!”

夏天时水仙花枝枯叶落了,我很伤心,妈妈安慰我说:“别伤心,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植物也是一样的。”妈妈说其实它只是沉睡了,当冬天到来时,水仙花又会长出来的。

时光如水,转眼间冬天到来了,在我的照顾下,水仙花又开了,我高兴极了,她还是像以前一样漂亮。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这样的水仙花,谁不喜欢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七

儿科学是本校的卫保专业和护理助产专业的重点课,笔者长期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备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1钻研、处理教材。

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明确本章,本节教材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提出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对重点,难点的个人看法,提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落实措施、方法。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常常对教材进行处理。

1.1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较长,特别是医学类的教材,往往我们使用的教材落后于最新版教材几年,而医学科学的发展较快,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对一些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有所了解掌握,才能适应教学需要。

1.2如何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既不受其束缚,又不能完全脱离它。应源于它又高于它,主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减,移。

1.2.1增就是结合儿科学专业特点增加有关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现在使用的中专儿科教材,从内容上看和大专本科教材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改动,对一些内容作了删除和压缩。在备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有所增加,以便教学讲述,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在学习新生儿黄疸时,可以把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整个代谢途径讲通讲透,这部分是中专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成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减就是减去书中不需要完全讲授或者根本不必要讲述的内容,我们现在使用的中专教材,有些课程的数量和难度与大专甚至本科相当,而课时较少,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要适当降低难度,突出重点,对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要少讲,讲法上要浅显易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取舍。例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钙剂的补充原来的观点认为先补钙一周注射30万单位的维生素d3再补钙一周,现在观点认为可以先注射维生素d30万单位再补钙,所以对原来书上的观点可以一代而过。

1.2.3移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是章节调整,也可以是局部调整。由于教材往往采用顺向思维的方式编排,而在讲述时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这样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讲述时可以将头围与胸围放到一起比较讲述,一周岁内头围大于胸围,满一周岁二者相等,一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二者相差数值等于年龄的周岁数减一。又如在讲述小儿液体疗法时可以将腹泻小儿和肺炎小儿以及营养不良小儿三者的液体疗法放在一起比较讲述,既有利于学生对液体疗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同时又灵活运用,针对不同小儿疾病又不完全相同。

2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期。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所有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研究当前所讲述的内容对学生产生的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人课时计划中。

近年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下降,一部分学生初中学习的有关知识欠缺,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在备课前首先了解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相关情况,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可以将课堂教学设计开放一些,对于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可以讲述以后让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可以对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作出判断,指导学生再学习改进,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教法。

针对儿科教学的特点,对不同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有些是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些可以选择实验内容,如:如何给婴儿沐浴洗澡、更换尿有、配制奶方,如何配制常见的4:3:2及3:2:1溶液,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加深记忆,更有利于掌握。还有些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到医院儿科病房参加学习,象各种不同小儿疾病的皮疹类型,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等等,这些往往是课堂上讲述很多,却不如学生亲眼目睹,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特征表现一目了然记忆深刻。另外,要巧用病历引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场介绍一个典型小病历,语言生动、形象,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八

鸡蛋是一种好吃又有营养的食物,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以鸡蛋作为主食而制作出的佳肴,煎蛋、煮蛋、炒蛋、蒸蛋…..这些都是最平常的,今天,我们就以蛋为实验主材,来研究“煮蛋”快还是“煎蛋”快。

“煮蛋”快!不“煎蛋”快!“no,我们都不对,应该是这两种方式同样快。”是这样的吗?对于煮蛋与煎蛋,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更快呢?人们都做出了不同的推测与想法,不过,光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科学的依据来做出判断。今天,请跟随科学的脚步,去从实践中得出结果。

首先,准备实验材料与实验工具,我们需要两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一些油,两个同样大小材质的容器,一碗热水,两个煤气灶,我们把两个鸡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实验。首先,将对照组的鸡蛋放入装有热水的容器,盖上盖子等候;将实验组的鸡蛋打碎,打入装有油的容器等待,为了方便观察,列出了以下统计:

煮蛋。

1分钟。

发出“磁磁”的响声,蛋白开始凝涸。

表皮开始凝涸,蛋黄蛋白无变化。

2分钟。

蛋白开始变成白色,蛋黄变稠。

蛋白有些部分呈块状,蛋黄无变化。

3分钟。

蛋白全变白,蛋黄全呈膏状,鸡蛋完全熟透。

蛋白几乎熟透,蛋黄外部已熟,中间部位流液。

4分钟。

蛋白熟透,蛋黄的液体还有一些。

5分钟。

蛋白蛋黄完全熟透。

从以上列表发现,煎蛋比煮蛋快,可以节省许多时间。今天我们的科学小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九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十

水精灵是一种像果冻一样的东西。最近一段时间,一种被称为“水精灵”的玩具,出现在学校周围的玩具摊上。因色彩艳丽着实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不少人抵挡不住小贩的叫卖,常买几只带回家,用矿泉水瓶和玻璃瓶泡着可好看了。起初,我们班许多同学也加入了买了水精灵的行列。水精灵是个什么东西?为了满足我沉重的好奇心。我展开了对水精灵的调查。

我先对学校周围的商家进行采访,有毒吗?有生产厂家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但学校周围的商家都避而不答,有些甚至威胁我们。我只好改变策略,进行暗中调查,我先买了一袋,用小刀对水精灵进行解剖。立即遭到小贩的制止:“这是有生命的东西,这样,会弄死它的。”据小贩说,这是人工培育的海底真菌,它质体柔软,无毒。用手触摸的感觉像果冻。这些水精灵有红的,黄的,蓝的,透明的,非常漂亮。圆圆的,约为0。5厘米,捏起来富有弹性。

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儿童玩具。于是开始了调查,并且开始记录。第1天:开始膨胀了。我把一滴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水就又变成清的了。我很纳闷,难道水精灵是污水的克星吗?第2—3天中,水精灵长出了尾巴。同时开始脱色,尾巴短小,像蝌蚪尾巴。难道是什么生物吗?第4—5天:产卵。(就是从一个里面出来另一个)水精灵的卵可以捏碎,表面光滑。好像不会动。里外都是透明的。还十分有弹性,真奇怪。水精灵整个生长过程就像是一个细胞分裂过程。

后来我上网查才知道水精灵是一种吸水性树脂(化学材料),一般是用淀粉混合丙烯腈制成的。它们是胶丸大小的透明小球,有红的、黄的、蓝的……。因为放入水中会有“神奇”的变化,所以它们叫“水精灵”。这些珠子很软、很滑、在水里膨胀以后,有的会鼓出一个包。慢慢地分解,所以珠子就会越来越多。为了提高产品弹性、使色泽更艳丽,部分商家添加了有致癌危险的苯乙烯聚合物和工业色素。此外,如果未成年人不慎吞食,经过胃酸溶解,还可能释放出毒素。专家提醒,该类产品多为非食用的工业原料,长期触摸,有可能造成中毒,触摸后一定要洗手,谨防危害身体健康。

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玩这种东西。如果皮肤接触了就要赶紧清洗,切忌让年龄小的孩子玩耍,以免呑食。

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大家以后看到像水精灵这样外表奇怪的东西卖千万不要买,尽量不去围观。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十一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十二

我原以为植物都是通过阳光、水分、土壤来汲取营养的,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植物还可以以食肉为营养的来源。

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其中有500多种食肉植物。为什么这些植物会食肉呢?这与植物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食肉植物多生长在泥塘沼泽及附近的潮湿土地或浸水的土地上,这种低盐性的沼泽地中,富含水分的土壤大都呈强酸性,那些能够将铵基和亚硝盐所含的氮转变成植物所需的硝酸盐的土壤细菌几乎无法生存。所以,这些植物便只有通过将自己转变成肉食性植物的方式,捕捉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消化它们体中的蛋白质来满足自身对氮的需求。

食肉植物因为它周围恶劣的环境,而改变了它的生活方式,自己能够在这样缺少营养的情况下依然生活着,正是因为它知道改变自己,使自己接受这样的环境,改变吸收营养的途径。这种精神使我敬佩不已。

这些食肉植物还十分地聪明,知道怎样引诱食物,从而捕捉食物并吃掉食物。它一般是以自身鲜艳的色彩与蜜汁来引诱昆虫落入陷阱,然后再运用它的捕虫技巧。食肉植物捕虫的技巧大致有三种:陷阱式,等待昆虫掉进捕虫叶袋后将其捕住;粘虫式,用叶上分泌的黏液粘住昆虫;圈套式,包括合拢叶片夹住虫子和在水中将昆虫吸入捕虫叶袋里两种。

我们人类通过食肉动物的这种奇特的生存方式与特性得到了有益的启示。既然这种食肉植物是以食虫为生的,那么如果人类利用食虫植物的这种特性来捕捉臭虫、苍蝇、蚊子和蟑螂等害虫,就可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减小传染病的发病几率。

我想,人类可以试着人工饲养食肉植物,把这种植物引进世界各地,使人们摆脱因害虫引起的传染病。

我们应细心观察,利用一切大自然具有的事物特性来更加丰富、改进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科学的小论文范本篇十三

科技改变生活,时代在渐渐发生变化,科学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

在以前,农民伯伯每到春天,就要辛辛苦苦的进行插种,播种等的工作,夏天又要杀虫,秋天又要忙着收获,跟着种其他农作物。他们要一年四季,这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顺序,天天佝偻着背下地干活,经常弄得自己筋疲力尽。可有时候天气会喜怒无常,下几场大雨或连续几天的干旱,再加上某些地方环境的污染严重,害虫随处可见,这些足以让农作物无法生长,农民辛苦的劳动得来的却是落得一场空。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培育方式—太空育种。它是搭载科学实验的一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搭载于返回式地面卫星,借助太空超真空微重力及宇宙射线等地面不可模拟的环境变化,使种子发生变异,经过地面多代选育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从而培育出新的农业品种来。

自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返回式地面卫星,先后进行多种植物的空间搭载实验,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小麦、番茄、青椒、芝麻等作物的新品种。太空育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从太空的带来的果实,它的重量和外形都发生变化,比在陆地上培育的果实要大得多,好吃得多。

科学之门已经打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随处可见,以后科技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来探索,来创造。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在科学世界里自由地遨游,发现并探索我们生活中的科学,为未来的科技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