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7:56:03 页码:9
2023年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大全8篇)
2023-11-23 07:56:03    小编:ZTFB

总结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教育应该怎样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希望大家喜欢这些总结的参考文献,为自己的写作添加灵感。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一

这时,夜幕已经拉开了,广场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彩灯,真是灯的世界,人的海洋。世纪广场上的礼花五颜六色,真是“火树银花闹全城,万头攒动赏花灯。莫怪人称第一景,亿兆星斗灿龙宫”。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顾不得细看,只能跟着人群向前走。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个大公鸡型的灯,只见它羽毛艳丽,昂首挺胸,正对着游人,仿佛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我还没有看够,就被拥挤的人群挤到了一盏鲤鱼灯前。只见它是长方形的底座,背景是清河水库管理局办公大楼的模型,前面的两条大鲤鱼,鳞片闪闪发光,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尾巴一摇一摆的,好像正在向游人拜年,真是“鱼跃碧波景绣春,闻鸡起舞合家欢”。

我们继续向前走着,眼前出现了一座大型机械灯,它的底座是长方体,上面有一位童子在打金蟾,让它吐出更多的钱,金蟾的嘴巴一张一合,前面有8个大小不一的铜钱和一个聚宝盆,盆上写着“吉祥如意”,这是在祝人们来年发大财。

走着走着,只听见路上传来阵阵锣鼓声,一堆秧歌队走来,这边锣鼓响,那边礼花鸣,地上人头攒动,天上流光溢彩,真是太美了。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吃汤圆,看正月十五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还不到7点,我们全家就早早的去看正月十五花灯。

灯展区在大沙河畔,一路上,游人如织。街道旁五颜六色的街灯也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色彩。我们随着人流向大沙河涌去,由于人多,脚下走不快,可心早就跟着目光飞到了大沙河畔。

远望去,只见灯展区来来往往的游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无数的正月十五花灯像一条金色巨龙盘旋在大沙河畔,蜿蜒向前,一直延伸到远方,和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我们不由加快了脚步。

进入灯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龙灯,瞧,这龙张着血盆的大口,挥动着有力的爪子,浑身上下披满了金色的鳞片,身躯矫健,好像正要腾空飞起。

“爸爸爸爸,快来看!”我指着一个憨态可掬的福娃灯,兴奋地喊道。只见福娃灯好像一个舞台,台上两个福娃展开双臂,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乐呵呵地笑着向我们跑来,好像正在欢迎一个个游人的到来。

再往前走,又见、鼓灯、兔灯、蛇灯、羊灯,还有莲正月十五花灯、玉米灯等,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

“瞧,这灯真好看!”爸爸指着前面的彩灯对我们说。我们往前望去,只见好几棵红的、绿的、黄的、粉的彩色树矗立在路旁,五彩缤纷,色泽艳丽,仿佛一个彩色的童话世界。游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拍照,想留住这绚丽的景色。我们拉着爸爸不停地拍照。

随后,我们又随着人流,又一个精致的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艘扬帆起航的船灯,只见这艘船好像正乘风破浪,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船帆上“金蛇献瑞”四字格外引人注目。

咦,天上怎么也飘着灯笼?啊!原来有人放孔明灯,孔明灯代表了愿望,很多人放上孔明灯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孔明灯冉冉升起在明亮的夜空,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载着人们的许多愿望在天上自由飞着。

月亮早已爬上了半空,但观灯的人还是久久不愿离去,各种彩灯就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样闪烁着。真是“一夜正月十五花灯醉,只愿春意浓。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三

来源aoueom。

正月十三晚上,县城的灯饰就都亮了。妈妈带我去看花灯。到了看花灯的地点,那里真是人山人海啊!花灯多姿多彩的,美丽极了!

我最喜欢“虎啸山林”和“马到成功”两组灯。“虎啸山林”灯的四只猛虎,远看都很逼真,它们张开了血盆大口,那样子非常凶猛,英俊威武。“马到成功”花灯有八匹骏马,四匹红马和四匹白马。它们都腾空而起,真是千里宝马啊!

还有几个花灯我比较喜欢,他们分别是“花好月圆”,“金虎报春喜洋洋”……这些灯都很美!

指导教师崔梅茹。

来源aoueom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四

每年的正月十五,社区都有花灯展。今年的花灯展和往年不一样,因为今年的花灯展,我也要做花灯去参加,我要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嘛!

我找来一只六角形的漂亮盒子,在各个面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彩纸,画上图和写上各种各样的祝福语。有的写着“金猪送吉祥”;有的画着可爱的麦兜猪,它们手里拿着红包,正向大家拜年呢!还有的画着爆竹、烟花、鼓、灯笼等喜庆物品,配上一则灯谜或一首动听的儿歌。

哦,当然不止这些呢!我还选了精美的挂绳、链子等来装扮它。

花灯终于做好了,看起来真的很漂亮哦,我相信我的花灯展示出来之后,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的!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五

隋代时,隋炀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在宫门搭起绵亘八里的灯棚、戏台,表演者3万人,奏乐者1.8万人,观者不计其数。灯会通宵达旦。隋炀帝还亲自写作观灯诗:“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唐太宗时,放灯发展成为热闹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诗人崔液在《上元看灯诗》中写道: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可见,唐代放灯规模空前,万人空巷。

宋代,放灯的风气更盛。宋太祖削平群雄后,将唐代开创的元宵灯节放假3天增加为5天。他的继位者们还对观灯的市民加以鼓励和赏赐:“凡来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

在灯的制作方面,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种奇异的灯,灯上还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因之,观灯者人山人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就极写8前闹元宵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用花开干树描写节日的灯火,以星飞如雨来描写当空的焰火,使当年元宵节的盛况赫然夺目。丽马华车溢香,排箫声声,舞灯人欢乐起舞,笑语盈盈。尤其是词末,写灯会上情人急于幽会,四处搜寻不见踪影,可当他猛然回头,情人就在眼前的那段场景极富情趣。

明代朱元璋,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大力推行放灯,规定每逢元宵佳节,从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落灯,连续张灯lo夜,开创了我国最长的灯节。明清以来,灯市还增加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灯市的繁盛,便使花灯的品种繁多,争奇斗胜,美不胜收。其中许多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精妙绝伦的“走马灯”,宋代诗人曾对它作过生动的描绘:“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走马灯”的得名,是因为古时候在灯里转动的是几个纸刻的骑马将军之故。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自动旋转,它利用自然科学道理,在灯内底轴粘放蜡烛(现代改装灯泡),蜡烛点亮后,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了空气对流,带动灯顶部的纸风车转动;同风车连接并画有各种图形的外壳也同时转动起来,映现出接连不断、互相追逐的情景,十分令人喜爱。英国李约瑟博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定,走马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

如今,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动设备的应用,花灯更加新奇夺目。我国四川自贡的灯会号称“天下第一灯”。传统的工艺灯琳琅满目,令人称奇的造型灯应有尽有,如“丹凤朝阳”灯是用二三十万只蚕茧粘制而成,蚕茧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在灯光的衬托下,粒粒晶莹,如珠似玉。又如“麒麟献瑞”灯是由50万只灌满彩色液体的玻璃瓶组成的,巨大的金鼎上托一个金球,红龙与绿凤交相闪耀,高大的麒麟仰首站立在金鼎两侧,造型古朴,异彩齐放。再如“东方龙”灯是用纤薄竹丝编成的,龙腾之处的金色竹编珠由层层相套的竹编球组成,并且每层竹球都能自由转动,远远望去,灯光闪烁的金龙与金珠如镶嵌在墨蓝夜空的群星。华夏彩灯独具神韵,显示着锦绣中华美好灿烂的明天。

返回目录。

不要丢东西。

如果这一天丢了东西,那么就意味着“不能照顾好自己口袋”,会导致一年遇不上好的机会。所以,古人认为,这一天出门尽量别带什么东西,这样就不怕丢东西了。

不能借出钱。

古代儒家认为,朋友之间有“通财之义”,借钱是一个高尚的行为。但无论多么高尚,正月十五这一天别借钱,因为这么做,财运会被别人带走。所以,如果想借钱,那就提前一天,或推迟一天吧。

衣服不能破。

如今,大家都不缺少新衣服。但问题在于,这一天衣服不能被弄破。原因是因为,这一天是天宫大帝的诞辰之日,喜庆为主,衣服弄破就不吉利了。据说,这一天衣服要是被划破了,霉运就会找上门。

不能洗头发。

在古代看来,头发的“发”,就如同发财的“发”。所以,如果洗头,就可能将一年的财运给洗掉,导致洗头之人:一年存不下积蓄。

返回目录。

1、据说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某些地方的小伙儿会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地里偷菜。相传这可以偷来一年的好运。小伙子喜欢谁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几把她家的菜,这样,姑娘就知道有小伙子爱上她了。

2、小伙子回家把摘上几把青青的豌豆苗尖交到妈妈手里,告诉妈妈这是谁家的,妈妈也会知道儿子喜欢上谁了。不动声色的妈妈煮上一锅清香的阳春面,让儿子饱饱的吃下,期待儿子好运长青,叫的媒人去姑娘家提亲的时候一帆风顺。

3、还有说法是在南方,有正月十五之夜妇女偷摘人家青菜,可生儿子。

返回目录。

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汤圆的做法较元宵简单,与包饺子类似,是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1小时,揪一小团面捏成片,包入馅料搓圆即可。

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打油茶。

打油茶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和瑶族,也叫“吃豆茶”,凡是喜庆佳节,他们都会用油茶款待客人。油茶做法讲究,做油茶也叫打油茶。先将茶叶炒热,加入茶油、盐、生姜一起炒至冒烟,倒入清水煮沸,再用棒槌把茶叶舂碎,然后用文火焖一会儿,滤掉茶叶渣,放入葱花,油茶就算打好了。吃的时候用小碗装入爆米花、糍粑、炸花生等小吃,爱吃甜食的可加入适量白糖,然后冲入沸滚的油茶就可以了。

元宵茶。

元宵茶,有些地方也叫灯茶。陕西、福建部分地区在元宵节这天有喝元宵茶的习俗。这里的“茶”并非是我们冲泡的“茶”,而是在热汤面中放入蔬菜、水果、瘦肉、虾肉、鲜鱼等,再加胡椒、茴香等调味料一起煮成“粥”样食用。

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要“偷”摘生菜,他们将生菜与糕饼拌在一起煮熟了吃,是吉祥菜的代表。因为“生菜”和“生财”谐音,寓意富贵吉祥。

油茶面。

油茶面,也叫炒面,是陕西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小吃,也是元宵节必备传统食品之一。是将生面粉炒熟后加入牛油,再放入其他配料做成糊状食用。

油锤。

油锤也是元宵节的应景食品,最早记载于宋朝的《太平广记》,其实就是现在的炸元宵。

红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正月十五喜欢吃枣糕,寓意吉祥。枣糕是满汉全席十大糕点之一,它还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主要是用红枣、蜂蜜、红糖和面粉制作而成的,带有浓浓的红枣香味,特别好吃。

面条。

民间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说法。除了吃汤圆、元宵外,江北地区在元宵节这天要吃面条,寓意福气绵绵不断。

糟羹。

浙江台州、临海不是正月十五过元宵,而是十四,他们元宵节也不是吃元宵,而是搅糟羹吃。糟羹,又叫山粉糊,是用米粉、薯粉或者藕粉做主料调制成的,有咸、甜两种口味。

返回目录。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返回目录。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六

说起闹花灯那可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整个灯展上的灯真好看啊!看得我眼花缭乱。

首先就说一说那一艘巨船,上面彩灯齐放,光彩夺目、金碧辉煌。那艘巨船上写着“一帆风顺”、“财运亨通”、“业绩辉煌”。远远望去,非常雄伟,非常壮观。仿佛上面载着千万人在乘风破浪呢!

再往前走就会看到“金虎报春喜洋洋”,那上面有“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慢羊羊”,还有一只凶猛、巨大的老虎,它张着血盆大口,观众的嘴都惊得变成了“o”型。

接下来是“马到成功”,有六匹马,它们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上了云霄。

最后一个是“贵妃醉酒”,贵妃在那儿喝酒,喝酒的贵妃脸红得像个红苹果。还有许多妃子有的在弹琴,有的在看书,她们个个都如花似玉般的漂亮。

今年的花灯真精彩呀!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七

吃过晚饭我们全家就去世纪广场观灯了。这时夜幕已经拉开了广场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彩灯真是灯的世界人的海洋。世纪广场人山人海礼花五颜六色。正是“火树银花闹全城万头攒动赏花灯。莫怪人称第一景亿兆星斗灿龙宫。”

在拥挤的人群下,我们顾不得细看,只能跟着人群向前走,首先映人我眼帘的是盏大公鸡形灯,只见它全身羽毛艳丽,昂首挺胸,正对着游人,仿佛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我还没有看够,就被拥挤的人群卷到了一盏鲤鱼灯前,只见它的底座是长方体,背景是清河水库管理局办公大楼的模型,前面有两条大鲤鱼,鳞片闪闪发光,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尾巴一摇一摆的,好像正在为游人拜年。真是:“鱼跃碧波锦绣春,闻鸡起舞合家欢。”

我们继续向前走,眼前出现了一座大型机械灯,它的底座是长方体,上面有一位童子在打金蟾,让它吐出更多的钱,金蟾的嘴巴一张一合,前面有8个大小不一的铜钱和一个聚宝盆,盆上写着“吉祥如意”。这是在祝愿人们来年发大财。走着走着,只听见路上传来阵阵锣鼓声,一队秧歌队走来,这边锣鼓响,那边礼花鸣,地上人头攒动,天上流光四射,真是太美了。

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写篇八

活动目标:

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节日气氛。

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废物利用,利用春节过后,家中的废旧饮料瓶、包装盒等与爸爸。

妈妈一起做灯笼,猜灯谜,吃元宵。

活动时间:2月14日。

活动对象:在园幼儿。

宣传方式:文字通知、、公告栏。

活动准备:彩纸、剪刀、胶水、胶带、蜡烛、废旧包装盒(需要家长自己准备,每个班级也需要准备一些,以免家长在制作过程中缺少材料,班级可以及时补充)、相机。活动组织:

1、提前三天向家长发放通知,通知本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方式等。每个家庭准备一。

个灯谜。

2、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准备制作中可能需要的物品。

3、在活动前一天,开展一节和元宵节有关的主题课,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4、活动前一天,和家长确认是否到场,以及现在制作灯笼的材料是否准备好。

5、活动当天,家长自己准备制作灯笼所需的用品,以及灯谜。在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家。

长进行猜灯谜活动。并将家长和宝贝共同制作的灯笼悬挂出来。

6、煮元宵,吃元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