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24:50 页码:8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通用10篇)
2023-11-11 10:24:50    小编:ZTFB

这段时间的学习总结表明,我们还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所总结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洞察力。阅读一下这些总结范文,或许可以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和见解。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一

[内容]。

教学要改革,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教学改革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不只是要求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师范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本身的教学也必须变革,否则,就根本无法适应中学教师人才市场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使高师教学改革与中学教学改革对接,我们先后组成四个调查小组,分赴广东、长沙、衡阳市区以及下属各县共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获得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误区,这些误区实际是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续延,如不走出这些误区,中学语文的所谓“教学改革”,就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式的“改革”。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大部分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感受。现根据这些来自第一线的材料,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我们研究的心得,发表一些看法。

一、关于“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

一讲到教学改革,人们都要提到这两个问题。而且,有些人还片面地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便成功了。事实上,教学改革包括的范围很广,非此二者所能概括。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固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点还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症结所在。在一些人看来,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道练习,这便不叫“满堂灌”了。其实不然,老师讲授便有灌输之意,属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讲授法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把“讲授法”和“满堂灌”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关键在于,讲授法要求科学性、启发性、系统性相结合,并彻底摒弃那种死板的一味注入式的讲授。科学的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启发诱导,严防填鸭式的硬灌。

[1][2][3][4]。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二

摘要:在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具备较强理论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教学供给侧改革,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再次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最后要适时进行专题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地方性本科高校;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创新的教学思维,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适当添加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教学改革中培育人才、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人才。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采用单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本人结合近年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一些创新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寻求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一地方本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对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地方本科高校区位的劣势,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地方性本科高校多处于某地级市,地理位置与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其区位劣势明显,另由于地方性本科高校大多数是专升本,在升本后由于大量扩招,学生数量剧增,但师资数量出现一定不足,同时师资质量和结构问题突出,作为热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常现严重缺乏。另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品牌效用较弱、教学科研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差,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人才引进后因为待遇和发展空间问题难以留住。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西方经济学》的专任师资力量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师资力量缺乏使得在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上课之余很难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创新。

(二)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习能力较差。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还需适当复习,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全力以赴。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与其他重点高校相比,学生不仅生源质量较差,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进行教学,再精彩的课堂也会使学生根本无法很好掌握其中的内容,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三)数学化经济学术语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

《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其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使得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当前经济学边际革命之后,在传统性的经济学分析中融入数学逻辑,数字化成为经济学的一大特征,不断数学化成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相对学生来说,自从经济现象不断抽象化为数学符号后,经济学现象不再易于理解,而是变得复杂难学,学习兴趣随之不断降低。这时课程的专任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如何对课程进行改革,使得学生能学好经济学,能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地方本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根据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将提供一些教学改革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教学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教学的“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教学的一种思维。一直以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等。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教学供给侧理论灌输,教学方法单一,而忽视学生需求侧的主体性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但后来一段时期内教学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份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同样受到影响。目前我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在供给主体方面,在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的同时,引导经济学科教师以及学生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共同参与,将所有社会组织、社会资源都纳入到经济学类教育的系统资源当中,构建经济学教学多元供给主体,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在教学供给内容方面,需要提高西方经济学供给端的质量,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组织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对优秀教师教学案例、教学视频进行分编整理,实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均衡化发展。在教学供给方式方面,教学方式要分层和分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实现精准的教育供给;在课堂教学上,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注重运用整体框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化。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就会踏入社会,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这也是与研究学术型大学的区别,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要重视以实践育人,通过建设一批独具特色、功能不一的实践教学基地,给予学生适当的实践指导,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在理论课时完成后需要增加部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优势,鼓励学生走出去,老师带队走出去,走下去。紧跟社会的步伐,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层面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可选择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未来的人才是懂网络,且会运用互联网的人。为了使学生懂得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通过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是由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去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模式促使学生将网络资源利用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运用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当中,首先通过课上教师分析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探索欲望,形成内在学习动力。其次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分组讨论话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网查找资料,通过自学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使每个小组都带着问题和任务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和交流协作学习。再次学生可在学习论坛彼此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最后通过小组协作,组织文字资料,并就此做出汇报,提高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汇报结果做出总结和评价,并进行适当拓展引申。

(四)组织专题知识讲座。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发展性学科,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知识结构设计一系列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可以通过校内相关领域名师为学生进行讲解,也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邀请一些经济学家、优秀校友、著名的企业家来校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这种专题讲座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前沿,而且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先进思想和观点。通过专题知识讲座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启发新的思维。

三结语。

地方性本科高校选址多在中小城市,与全国重点大学或省属综合性大学相比有较多的劣势,但是我们要避短扬长,重视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教师必须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解决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常言道:“学无定势、教无定法”,在地方性本科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方法,比如教学供给侧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专题知识讲座,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就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职业化转型,增强地方性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宪.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142.

[2]李宝礼.互联网思维视阙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5:492.

[4]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3-16.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三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广泛探讨各种问题时,格外注重并集中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热点”。这些“热点”,大都是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制定、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就教于同行。

在基础教育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坦率地说,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涉及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致。

首先,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认识不够。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等等。其实,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有三项: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特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当前,在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体系时,有三个问题需要科学论证:一是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在主要的方面已经接近达成共识,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这是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几乎一直空白,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混同,以至长期得不到加强。又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一直处理不好,使之长期对立,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学目标极有必要分出层次。当前,不少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目标分层教学”,这不能说不对,但笔者认为,“目标分层”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真正实现科学的历史教学“目标分层”,是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惟一途径。受其影响和束缚,不少同仁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将着眼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视其为教学的惟一途径,简单地以为改革好课堂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了。因此,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课堂传授以外教学途径探究的重视程度与对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视程度比较,相差甚远。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需要开辟多条途径的,如果仅仅抱着课堂传授一条途径,到头来只会在历史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要正确地认识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历史教学内容。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认为:历史教科书即是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内容即是历史教科书。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就出现了上课老师教教科书,学生背教科书,考试考教科书这样一个缺乏活力和生气的教学模式。因而,谈论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需要从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

第一,谈一谈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构成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应该仅仅只有历史教科书,即不仅只是书本知识的内容,还应该有书本以外的各种知识的内容。因此,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历史教科书的改革上,而应该注重完善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和落实历史教科书的位置。历史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哪些部分呢?主要地说,应该包括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历史书籍的内容;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活当中遇到并与之密切相连的诸多内容,例如,各种形式和种类的'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历史遗物等等。在完善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应该构成一个比例合适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历史教科书占据主导位置,它需要其它部分知识内容的配合,离开了这些知识内容,历史教科书就会失去主导的位置,而教科书的这种主导位置一旦失去,把它变成惟一的历史教学内容,那么,其在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不会得到加强而是削弱,其应有的作用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改革不能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第二,谈一谈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就教科书论教科书。例如,教科书的科学性、教科书的具体内容组成(课文大小字、插图、习题等)、教科书的形式等等。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属于历史教科书的重要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能够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历史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形式等等诸多问题,有全新的认识。而只有到了这时候,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谈一谈如何构建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系大体上是依照历史学通史内容的体系而建的。近年来虽然有所变化,但更多地表现为量上的增减损益。笔者在两三年前,曾经和一位在中外古史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并一直关注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的历史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探讨。我还记得,这位先生曾形象地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基本就是小学小故事,中学中故事,大学大故事,研究生老故事,不同阶段的历史教学至今没有形成各自应有的体系,从长远看,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他的这段话,我始终不能忘记,并经常引导我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过分“科学化”的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适合教学全面需要的体系、结构;使本来活生生的历史成为缺乏生气、远离生活,使学生大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各种形式的灌输(在上述情况下,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方法,其效果大都如此),就成为了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要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建立起全面适合中学教学需要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必须要做到:以历史学为依托,改变长期以来“压缩史学”的历史教学内容模式,真正从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认知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全面、生动地了解和掌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过程出发,通过对基础史实的选择、对其结构的适当处理,最大限度地“复原”和“再现”不同历史时代人类生活的场景。只有这样的历史教学内容,才是学生历史思维活动得以真正展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于不少地方出现了人为规定历史课堂上必须要拿出多少时间来进行学生活动的现象。笔者并不反对在历史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活动,但是当前许多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存在着明显局限,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需要深入理解和进一步澄清。

首先是科学地理解历史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性质和涵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活动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教育本身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内容,例如杜威的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就属于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方式,例如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大都属于此类。这两类教育活动虽然在形式上有着一些相通,但在本质上却差异很大,并且这两类活动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大不同。在教育中,前一类活动往往主要通过课程的设计体现出来,如在课程改革中,将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就可以设计出带有不同特色的各种课程体系;后一类活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讨论、阅读、回答问题等与教师的讲授及其它教学方式进行恰当的组合,就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能将二者随意混淆。一种是从活动本身分类,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手活动;一类是动脑活动。虽然这两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各自又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在本质上亦具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历史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教师必须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两类活动中间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运用。

其次是在历史课堂上如何正确地开展活动。坦率地说,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上,许多所谓学生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而且有逐渐地向模式化发展的倾向,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不少这样的实例正被当作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范例而加以推广。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活动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开展学生的活动,必须有利于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二是在历史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动是活动的核心,因此,学生的动手活动一般应为学生动脑即思维活动的展开服务。三是在历史课堂上调动学生动手活动要适度,要与教师的讲授及其它教学方式相互配合。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正在飞速地推广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不仅越来越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越来越深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分夸大计算机作用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将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对历史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笔者不仅不反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反而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计算机运用的前景广阔。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计算机这一高科技的直接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在属于人文社会基础科学领域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要解决这个疑问,可能需要弄清楚诸多复杂又难以弄清的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全面认识计算机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的经验和认识可供我们借鉴:“……电子计算机基本上承担了两方面的功能,那就是贮存资料、建立‘资料库’和进行资料检索……”(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页。)当然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作为二者所面对对象内容的历史是一致的、相通的。因此,在计算机的运用上,两者之间的一致远远大于差别。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计算机仍然是在资料的处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其在许多其它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之间的一个质的差别,即在许多学科教学中计算机可以直接模拟内容,而在历史教学中却不能。这样一来,我们不能不接受一个现实,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存在着明显局限的。说明这一点,不是为了否认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能发挥巨大而独特的作用,而恰恰是为了在历史教学中更科学地运用计算机。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要处理好复杂的人机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它方面的诸多关系。其实,在各学科教学中只要使用计算机就会产生大致相同的人机关系及其它关系。如,学生与计算机的关系,教师与计算机的关系以及计算机运用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内容的关系,教师与内容的关系,师、生与教学手段、方法的关系,等等。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人机关系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关系的复杂性,是由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局限所决定的。这种局限的存在,应该使我们慎重地对待和处理上述种种的关系,而不能简单照搬其它学科教学的经验。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简单地、过分地用人机关系、人机对话(包括网络对话)替代人人关系和人人对话,带有极大的消极作用成分,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这方面,广大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做长期而艰难的探索和实验。

第三,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要处理好计算机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迹象:用计算机取代其它教学手段,其表现为,在不少地方或学校的历史教学中,是以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历史教学惟一或主要标准的。当然在计算机这种全新的高科技手段进入教学领域之初,适当加以提倡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分。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计算机的作用又存在明显局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科学地探究如何将计算机与其它诸多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而不是将其孤立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因为只有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计算机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来。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四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推动高职院校排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排球运动;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排球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一项集体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排球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判断力和团队精神更是有着非常大的益处。排球运动的传垫扣发拦网等各项技术都对人的速度、弹跳以及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有着非常好的锻炼,参与这项运动可以很高的改善人的生理技能水平,提高人对自身中枢神经的支配能力并提高肢体的协调和敏感性,而且排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要求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因而对于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合作精神都有着非常打的贡献。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排球教学环境和排球运动氛围,可以很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参与排球运动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培养出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实现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目标。

二、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的障碍。

(一)排球运动的专业性和高难度超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排球运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体育运动,在简单的场地和排球之外,对于排球运动的参与者而言,更需要他们有全面的技术、高超的技巧,并且身体能够承受得住激烈的比赛对抗性,而且在攻防转换意识上也不能有所欠缺,对于团队合作的精神更要贯彻到极致,在基本身体素质方面对于弹跳和短距离移动速度的要求甚至高过篮球和足球,上述种种要求相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平均身体水平而言,显得过于高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工作的成绩和发展有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排球技术动作多而且复杂,除了传垫扣发等基本分类之外,尚有很多的辅助动作,并且每个动作的熟练掌握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和更长时间的复习巩固,才能够使学习者在比赛中较为良好的发挥和应用,而且技术本身不止要求学生有着诸如弹跳和速度一类的较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力和空间感知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此外,对于排球运动的设施而言,也不太适合。目前国际标准的排球用网高度是男子2。43米和女子2。24米,对于非专业运动员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用这样的球网进行教学过于苛刻,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身高不够、弹跳不好,面对标准球网只能“望网兴叹”,尤其是对于扣球动作,学生无法展示并感受到排球比赛最精彩刺激的部分,因而使得教学工作大打折扣。而且标准用的排球也过于沉重,多数高职学校的学生并未在入学前接触过排球,因而大多数人都是初次接触排球运动,而目前标准的排球都是由皮革制成,不但重量重,而且空中飞行速度快,手感也比较硬实,而作为初学者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刚开始技术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会用不适当的部位触球,从而导致了手指挫伤,手臂部位红肿等情况,伤痛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排球运动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敬而远之。

(二)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不高、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高职院校的排球项目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在排球课上大部分时间只是练习了基本的传垫球技术,而对于扣杀、拦网乃至于排球赛事中的战术组织安排、判罚以及守势等方面的知识几乎不提及,这样一来,尽管学生对于基础技术有了相当的练习,但是依然无法全面地了解排球运动,如此下去,必将导致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烦躁和反感情绪,从而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得排球教学课程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这类情况的出现,首先应该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关,因为就排球教学乃至于排球运动而言,学生对于基本设备场地的认知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思考,而更多地技战术规则等内容都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授乃至纠正的,因此教师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授课效率对于排球教学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对于排球教学重视不够。

出于种种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对于排球场地设施的布置通常都非常简单,多数院校只有一个或者根本没有固定的排球运动场地,而只是通过临时拉网的方式与其他场地进行共用,这样对于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便的,而且即使在已有的排球场地上,也通常没有遮挡的围网等设备,这将导致学生一旦将球打出界外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捡球,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排球运动的吸引力,而且体育活动本身离不开院校的支持和重视,而排球运动长球受到各个院校的冷落,很难像排球或者足球一样组织起较为高水平的比赛,在一般的排球比赛中,女子组往往都是成了发球比赛和垫球接力,男子组虽然有简单的配合,但是激烈程度和对抗性都远远小于其他球类运动,从而降低了比赛的趣味性,很难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和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

三、高职院校排球教学改革策略。

(一)大纲改革策略。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大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的纲领,主要涵摄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具体教学实践和课时分配,大纲同时也主导了教材的编订和教学的进程,并且是考核和评价学生成绩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遍而言高职院校的排球课程在教学大纲中一般只规定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而其中理论课时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来看,学生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实训时间,在此期间其他的课程都会暂停,平均每个高职院校的实训时间都在四到六周的期间之内,因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每个学年的体育课时只有十三周左右,这也就无法达到大纲规定的一个学年六十个学时的要求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用奢谈对于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了,因此笔者认为,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针对地调整课时,丢该大纲,相应地教材、考核以及评价等方面的也需要做出缩减或者调整,因为只有制定一个可以切实有效贯彻实施的教学大纲,才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压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高职院校应当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体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意识以及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并非为了培养专业的竞技运动选手,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排球教学当中来,并能培养出健康的运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二)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策略。

规定了课程的标准和教材,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往往照本宣章地依照教材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教材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教学内容可以依据教学受到的其他限制而灵活的改变,对于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而言,学生本身并未受过扎实的排球基础教育,多数都是仅仅凭借兴趣而加入的初学者,而且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排球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而高职排球教学的内容,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具体应当是以健身和趣味为主要导向,相对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排球教材并不是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来制定的,而是往往借用了竞技运动员的培训教材,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传垫扣拦网等技术都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战术配合和进攻方面也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大部分课时都在进行基础技术的练习,而无法更全面地去了解排球运动的知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排球比赛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更好地观看排球比赛,从而使它们能够理解排球运动的真正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排球运动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一种良好的.健身方式,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刻板教授,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教学乃至教育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中的最重点部分,往往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很大程度上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而逐步实现的,高职院校现阶段排球教学的教学方法普遍看来是比较传统和刻板的,一般的步骤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个别提示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作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专选课程而言,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的的,尤其是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久下去必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习惯的教学目的。在近两年的高职排球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尝试一种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轮流组织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每节课安排两个学生带器材,带器材的学生结合所学排球基本技术编排一个游戏。准备一周后学生利用准备活动时间带领其它学生做有关排球内容的游戏,使学生既练习了排球的基本技术,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选编与应用改革策略。

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目前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的教材往往是采用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的教材或者是体育专科的教材,首先缺乏针对性,无法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授的内容,其次是教材过于专业化,同样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真实运动水平,因此笔者建议应当由相关部门组织编订一步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排球教材,这也是一项相当迫切的需求。对于基本技术和战术的内容应当进行划分,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如正手垫球传球和下手发球等作为必修的内容,而其他诸如扣球拦网等作为选修内容,这样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参与到排球运动当中来,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比如在垫球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缺乏基本技术,往往会导致手指挫伤以及手臂肿痛,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软式的气排球进行教学,在学生逐步掌握了排球的基础技术的时候更换成标准的硬式排球,这样不但可以让初学者很容易就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比较快地掌握住排球的基础技术,类似的情况还有球网,可以考虑适当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适当的把网降低。

(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策略。

就考核评价方面而言,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地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项目的门槛不能太高,应当适当的取消某些比较难的内容,在保证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达到考核目标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平时表现和互相考核评价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排球教学在高职院校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顾韶勇。当前高校排球类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12)。

[2]周忠高。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j]。内江科技,(3)。

[3]谢洪。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公共体育裸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林区教学,2008(10)。

[4]梁学军。高职高专体育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14)。

[5]文英。影响陕西高职院校排球运动普及因素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成功・教育,(2)。

[6]康帆。校园排球文化的结构审视。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2009,(02)。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五

新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新技术推动下,作为高新科技事业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向医药强国转变打下坚实基础。将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主题之一。因此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亦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1]。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分析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我校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一论述。

1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知识经济兴起要求高等教育全方位改革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教育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边缘领域移向核心领域,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在于赋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及其评价方法等都仍然远远没有具备迎接挑战的基本要求,这必然会发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革。

1.2就业形势与途经发生根本转变我国经济体系已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等专业人才需求、供给、培养、就业等方式亦发生根本性转变,而各类人才在市场的职业价值取向已取代政府机构的计划取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全面取代计划分配。“适需对路”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要使我们的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所吸纳,他们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适合社会需求。

1.3医药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加入wto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和战略性转变,中药新药开发已从低水平发展向多学科合作、高科技综合研究转变,工业结构从单纯中药生产向中药制药、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综合化技术转变,单纯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市场结构从单纯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并举转变,并且药品管理制度也将处方药(rx)与非处方药(otc)分开管理,药物不良反应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这些都要求高等药学教育必须按新的教学模式适应这些重大战略的转变。

1.4医药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其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各类药学教育发展迅速,据统计到开设药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到280所,招生规格和办学层次不断扩大和提高,其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心将不可回避地从数量转向质量,从单纯专业型人才转向综合型人才。药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旨在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为之做出不懈努力。

1.5国外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外人才职业化和实践能力,如美国的1950年,第一个pharm.d,计划由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院发起,1974年,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aope)开始新的pharm.d,标准,1993年又决定将pharm.d,学位作为药师的唯一上岗资格。起,已将所有药学专业改为6年制pharm.d,英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临床药学研究生文凭。日本公立、私立药学院协会和日本药学会筹划新的药学教育问题,侧重临床药学,包括实习训练,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增加了6年制药学教育模式。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简介。

我校图书馆是一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评为省“优秀图书馆”,其“文献资源建设”和“自动化建设”,均为省高校图书馆评估优秀等级;被评为省高教系统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我校图书馆已建立了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为主的藏书体系。随着我校新办专业的增加,对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的图书也做了重点扩充。目前,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110余万册,其中,纸质型图书70余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生均纸质图书为89.84册。近几年来,我馆重点建设了电子文献资源,现有数据资源10种,形成了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相结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电子文献资源体系。除特藏参考部外,各借阅室均实行藏、借、阅、咨一体的全开架服务模式。

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新的药学教育体系,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新修订的药学课程群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技能达标标准体现了我们的特色。

2.2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2-4](1)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打破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界限,结合专业特点和多学科(专业)的共性,成立实验中心。按类规划成四大模块实验室,统一协调使用,制定《实验中心管理办法》等20多项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做到配置优化,资源共享,解决了多年来条块分割、内务重复、资源浪费的老大难问题,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2)建立以培养目标为主线的梯度层次型实验教学模式和“1+1”两段式后期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大一至大二学年,建立宽泛、雄厚的实验基本技能平台;大三学年开设一定量的设计性实验,结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自行设计,独立操作,最后总结,建立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基础平台;大四学年,开设一门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为学生建立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专业平台;结合自主研究性实验、第二课堂、长中学子支持计划等,实行导师制,由导师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选作部分科研项目,为研究型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3)改革后期实践教学,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本着互利互惠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省内外18个实践教学基地,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提高了岗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吴晓明.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1。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以及19世纪初不少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无不标志着化学家们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2。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所以学生自我创新的机会太少。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很少,这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实验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再把实验现象、结果和对应的知识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概括。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时候“严格”地要求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书上或老师所讲的相吻合,否则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错误。这样下来,做实验和观察实验只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也只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而实验的目的却最终演变成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

二、从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2。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能很好地洞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长期、单一地选用这种实验模式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教学。

三、优化教学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以探究性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化学试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快乐地学习,这样就会大大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七

摘要: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来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介绍了课程设计选题的多样化,课内外结合,改进考核方法及加强指导老师学习等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宽口径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涉及到多学科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方向,以突出实用性为要求,合理、科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为了加强对地理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都安排了课程设计训练。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融会专业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软件想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宽口径人才为培养目标,辅以科研实践为激励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难度差异不明显。

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给一个班的学生指定一到两个固定题目。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部分学生对设计题目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不好。题目单一,难度差异小,考核的知识点也有限,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题目很容易,而对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而统一的设计题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相互抄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内容更新慢。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紧密,不但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速度也非常快,有些几年前还在使用的技术如今已被新的应用技术所取代。我们的设计题目往往会用上好几年,设计内容更新较慢,设计题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过时的应用技术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学习,设计效果也不会很好。

3、教学组织形式落后,考核方法不科学。

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资料收集、系统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安装调试和编写设计说明书这几个主要环节。教师主要做好辅导答疑工作,考核则根据设计成果结合设计说明书给定成绩。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与漏洞,使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平时不认真按要求去做,等设计邻近结束时抄袭别人的成果,或是直接找人代做。所以单从设计成果和设计说明书去判定成绩,成绩的真实性与公平性都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内容要新颖。

课程设计题目要紧跟时代变化,内容要随着实际应用及时更新。例如“城市公交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最初只有对公共交通的换乘进行信息化管理,随后加入了路径分析,最佳路径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给出了“城市二手房信息系统”、“城市路灯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医疗信息系统”等十几个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对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适合的题目。

从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的实施效果看,大部分同学都很活跃,因为题目可发挥的余地很大,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自由度大大放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创造性。而且每组的设计都不同,他们之间也在互相比较交流和学习,也避免了以前存在的抄袭现象。

2、课内外结合,多方位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地理信息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相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gis课程设计中通过老师授课、请专业开发人员讲座、组织学院内“我爱gis”软件大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知名的gis软件开发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

每年从课程设计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成果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如中国最高级别的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软件设计开发大赛,和面向全世界的arcgis软件设计开发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改进辅导、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在设计期间要保证时时在岗,帮助学生理清思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由浅入深的解答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到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畏难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投到设计中。定期检查各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及时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设计方案。在查中发现好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鼓励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去将这些好的想法加以现。最终的课程设计考核是根据学生的设计报告,设计的完成况和现场答辩综合完成的。答辩时除了提出一些针对题目内的问题外,还要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合考核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相互抄袭现象,最终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4、加强指导教师的学习。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教师要加强平时对业知识的学习,了解业内的最新动态,学习掌握新技术的实际用,并把这些融入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课程计题目的多样化,内容新颖并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掌握多种设计思路,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这就要通过平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否则也无法指导学生达到好的设计效果。在课程设计中,专业教师努力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掌握最新的gis专业软件,在课堂中能向学生熟练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和热门软件,如:amview、arcgis、mapinfo、mapx、supermap、mapobject、mapgis等软件,并且向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征求意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

为使课程设计更紧密地结合软件市场,在课程设计课堂,还可以专门开设专业人员讲座,邀请软件开发实际工作者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达到教学不脱离实践。

四、结束语。

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并动手实现,同时训练组织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等能力,同学们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理论实践操作方面得到了锻炼,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八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

学生a;自从上了者乐双语课后,我的英语口语有了不少长进,还从中了解到了乐器的用途和音色。

学生b:从音乐双语课中,我们知道了一些国外音乐界的情况,开拓了视野,以前不喜欢音乐的,现变成为一名音乐爱好者。

学生c:音乐双语是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网上查询收集到的信息被用在了课堂上,我感到自豪。

学生d: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我学到了英语课上学不到的单词。又如:六年级的一使语文老师,利用计算机,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登天都峰》,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及时查阅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分组(每组3~6人)讨论,由每小组长归纳小结。实在不明白的问题,再由老师点拨指导。在课堂探究中我们强调的合作是“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要形成合作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关系。探究性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人际关系应是民主型,即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学生钦佩、尊敬、热爱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而言,智能会发展得更快;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会有较大的提高。

综合上述,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化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积极者,是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进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九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事实乃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政府管辖事务的日益繁重,城市政府组织的日见庞大。实践表明,城市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文明都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城市管理的概念。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城市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强化城市功能,保证城市发展计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管理认识误区。

(一)城市管理不等于城市运行管理。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阶段性局限,通常人们将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并列,称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或者叫城市建设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首先认识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进而认识到了城市管理是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加强城市的运行管理,并进一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的协同和互动。

(二)城市管理不等于城市专业管理。

许多城市管理者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城市交通、环卫、绿化、水务等的专业管理。随着城市结构由简到繁,城市管理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程。城市的日益繁复与发展推动了城市的专业化管理分工,由专业的城市管理部门来对城市管理各个专业子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而随着城市系统的日趋复杂,以强调分解简化和专业化,将城市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以专业职能部门为基本单位强化专业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责交叉、管理粗放、缺乏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普遍诟病。采用把城市管理简单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和专业管理,然后再叠加的办法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已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如何发挥城市管理的整体优势、聚集效应,使整个城市系统高效和有序的协调运行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加强城市的综合研究、综合管理与综合协调是城市管理复杂性的必然要求。

(三)城市管理不等于城管执法。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或称为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中位于决策、执行之后的一个末端环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将城市管理各专业领域的`决策与执行一定程度的分离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同时加强各专业执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加强执行效率。但由于部门之间的搏弈,综合行政执法往往很难实现,往往是各部门将不好管的让城管来管,而较易规范的则留在本部门。在许多地方城管也成了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

三、现代城市管理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是一种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人的需求出发,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城市设计、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到末,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0.6%。可以说,城镇居民大部分的钱用于生存之外的发展需要,这需要政府和社会要不断增加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现代人的需要是当代城市管理的目的。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

城市管理既要追求管理的科学性,又要体现人性化。在城市管理系统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管理氛围,从而达到有效管理与有序管理的目的。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科学中有人性,人性中讲理性。城市管理中的科学性要求城市管理必须规范、有序,遵循严谨的管理制度。城市管理中的人性观则要求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上,还需要一种温暖的人文理性,体现出行为上的公正、平等、关爱、援助,展现友善,尊重管理对象的尊严、价值、个性等等。

(三)系统的理念。

系统的观念要求在城市管理实践中,可以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运用系统的理论,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复合系统与人、自然、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关键要素与次要要素之间,以及城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的处理问题。以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有序性为原则,建立起能够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环境条件做全面的、综合的规划管理。

四、现代城市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政企分开。

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剥离,使政府对城市建设、运营、维护相关企业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积极扶持城市建设的相关企业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运营模式的转变。政事分开: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道路养护等要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逐步将现存的事业单位性质改变为企业性质,政府管理部门与这些行业公司建立新的工作关系,以经济契约形式实行委托管理作业,并由管理部门按合同规定对公司的业务工作实行专业检查、监督和考核;建管分开:理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倾向。

(二)建立分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

遵循分级管理、管事和管人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市政府对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强化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宏观调控、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的功能。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之间的城市管理任务,合理划分三级事权,按照“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改革思路,逐步把城市管理的事权下放给城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强化属地管理功能,进一步明确区和街道的职能和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在机构设置上逐级明确,在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逐级给予落实,并加强监督指导。

(三)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依法治市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要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机制。通过常设的渠道、形式多样的方式和制度性的措施,提升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人民参与城市管理,并使城市管理的活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透明开放地进行。加强立法、执法和司法,实现依法治市。以法规体系为指导,用立法的形式把管理要素确定下来,用法规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构建城建监察机构与司法机构密切协作的城市管理执法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确保对执法的投入,强化对执法绩效的评估和监督。

论文对改革认识的几个误区简短篇十

英语引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英语的教学中虽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条件所限,而且教不得法,以至于效果不佳。而现在英语正在全球化,成为国际通用语,其实用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课标》正根植于这一世界性的变化,为我们教者提供了教学英语的正确途径,指明了新一轮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课标》的一些理解。

一、语音语调的规范准确性。

《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英语可是个新鲜事物,他们对任何新经验极度的开放性和愿意接受性促使他们去积极地、好奇地学习英语,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是规范而又准确的语音语调。切实把语音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来抓。吃透教材,把握好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从入门阶段起就一步一步扎实地打好语音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基础,小学生才能满怀信心地学习英语,才能对英语感兴趣。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尝试:

1.适当安排和调整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时机。

当出现与字母读音相一致的音标以及最常用的字母组合读音规则的相应规则时,我反复强调并领读这些音标,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识记它们。这样帮助了学生逐步掌握读音的要领,认准字母,使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就建立字母与音标的读音关系。不断帮助学生强化常用字母及字母组合读音规则的概念,加强他们根据读音规则识读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2.听力训练与朗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音语调方面的教学。

朗读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经常朗读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可以使小学生熟悉词汇的语音形式。在做听力练习时,我有意让学生重复听力材料。这种做法一方面能确保学生的语音不会跑音,即使有部分学生跑音,还能及时更正;另一方面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促使他们以最积极饱满的态度迎接课堂小测验的挑战。

此外,我还尝试模仿9年级学生口语测试的方式,精心为学生选好测试材料,定期给班上的学生进行口语小测试。测试内容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朗读单词,第二部分为朗读句子,第三部分是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第四部分则是课本上的对话。当然测试结束后,我会对表现佳、进步快的学生实施一定的奖励,并且适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争取获奖机会。试行之后我发现学生不仅朗读水平提高很快,而且语音的准确度也大大提升了许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居然记住了好些单词。这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的真实有效性。

《课标》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它所提出的“活动课”是指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语言环境和英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完成事情,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我们教者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英语在中国仅仅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中国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环境。例如,除了英语课,其他的.课程极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英语。还有我们的周围也没有众多的英语语言的使用者,众多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甭提精通英语就是懂点英语的都少之又少,所以家庭不能提供较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个的英语语言环境,让他们轻松自然地学习英语。但是,过分强调的那种表演型的情景教学如果只是为了搏得大家的掌声的话,那教者就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倒成了进驻孩子心灵的虚荣始蛹者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选材,不盲目追求表面的华丽,注重在“真实、有效”上下工夫,尽量创设适合中国孩子学英语的环境,并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穿插,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

三、心灵教学的重要性。

《课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把学生从“有兴趣”引向“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到“保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使学生徜徉在英语知识的海洋中,这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学人员的殷切希望和最终目的。古人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只有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这样他们才能有高昂的情绪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又好胜,针对这些特点,教学形式宜多样化,宜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朗诵、做游戏、有趣的比赛、角色扮演和背诵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在设计的时候要保持难度适中,因人而异,让各类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努力后都有成功感。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微小的成果也会引起他们的满足和兴奋。在此推动下教师和学生双方所获得的利益价值是让人难以估量的。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会更主动,热情也会更高,学习则更加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尤其是小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热情且有耐心,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其中,我们教师特别要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尽可能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只要他们取得一些细微的进步,就要在语气、语调上很夸张的表扬他们,如:“’-derful.”。

我们的英语教学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才是教育的根本。新课标正是适应当代的形势,在适应社会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首推出来的。本文是本人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跟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推进新课标教学,着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