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江南第一关散文(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2:00:04 页码:8
江南第一关散文(大全11篇)
2023-11-24 02:00:04    小编:ZTFB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在总结中,可以提出自己对未来改进和提高的建议和规划。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经验并总结成果,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一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编辑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该建筑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历史变迁】。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1]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2]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名称来历】。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俯瞰武汉长江大桥《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也有同样的说法。据它所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

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附录】。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江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评价五个层面进行展开。

第一层面——教材分析:

这一层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它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优美、鱼儿欢快的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并能工整的书写,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诗展示的美好意境。

三、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我把掌握本课生字,并正确书写及背诵古诗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处理。

第二方面——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激趣法、趣味识字法、快乐朗读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三层面——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景激趣法,导入新课,播放江南美景的幻灯片,那翠绿的荷叶,美丽的莲花,快乐的小鱼将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江南。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做摘荷叶的游戏。出示贴满荷叶、荷花的小黑板,让学生来采摘自己所喜欢的荷叶、荷花,背面有本课的生字,读对了才能摘下荷叶,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生字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紧接着出示荷叶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准确读出荷叶上面的生字。

在学生掌握生字之后,我采用快乐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而后我进行纠正指导,在学生熟练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试背,让他们边背边想池塘的美景、快乐的鱼儿,再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第四层面——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鱼莲叶鱼。

第五层面——效果评价:

总之,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美,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及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当然,我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请评委们批评指正。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三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莲叶、莲蓬、小鱼图片。

教学过程:学生仿写,记住笔顺。

指名拼读,提醒注意点,齐读。

3、有一位诗人,在游览江南后,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就写下一首诗,题目叫——江南。(课件出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诗人写了什么呢?教师配乐朗读。(课件出示古诗、配乐)。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不会的多读几遍。

3、认读生字卡片。

4、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诗意。

1、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第一行。

师:荷花又叫莲花,那么荷叶又叫——莲叶。(贴莲叶)。

看看,池塘里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大、绿、多、美……)。

(课件出示小鱼儿是怎么做游戏的呢?

(课件出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师引读句子。

(3)指导朗读第二句。

同桌互读,推荐朗读,喜欢的一起朗读,表演读,齐读。

3、朗读全文。

(1)导入:小朋友,让我们跟着采莲姑娘,划着小船,伴着优美的乐曲,去江南水乡走一走,看一看吧!

欣赏动画。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四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南第一关优美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海关,雁门关都在北方,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北方的关隘在史册上耸峙,名闻遐尔。殊不知,南方也有关,南方的关隘多藏于青山秀水之中,“养在深闺人未识”,安徽绩溪城西的“江南第一关”便是。

出绩溪城西至伏岭镇下车,抬头便是一道高山屏障,山色青黛,疑是黑云压城。沿溪行,过石桥入山口,便是古道石阶,两山夹一水,溪中多柳叶状斑纹鱼招摇,怪石也呈涌动态势,大者如茅屋,如卧牛,小者如鸡卵,如珠玉,草丛里时有四脚蛇,分赤绿蓝三种。我们都脱了鞋袜涉溪而行,或卧于石上,大喊一声听回音不绝,看两岸青山上,火似的映山红,就忘了自己是什么东西了。古栈道在石崖上开凿,下临深渊上悬危岩,远远地看,犹似仙人在山崖上狠抽一鞭留下的鞭痕。一级一级往上登,将军岩,姐妹石,一路上危崖不断。石上时有瀑布挂帘,又有雨燕筑巢,巢皆筑于石缝之中,当为奇妙一景。

山渐渐深了,栈道也步步险峻,转过一片摇摇欲坠的危岩,抬头就见巨石架成的关门,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上刻有“江南第一关”与“徽杭锁钥”。“徽杭锁钥”是真的`,这关隘对一山之隔的徽州与杭州来说,既是一把闭关的锁头,又是一把开关的钥匙,当年徽商由此进进出出,山道上马帮,挑夫运载宣纸、徽墨、山货透迤不绝。一九三四年,寻淮州率红军四千余人由浙赣过关入境北上抗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也曾率部由此入徽,千军万马在古栈道上蜿蜒,让人沧桑在胸豪气顿生。如今只有零星农人挑竹笋、茶叶出山,背米、盐、布匹入山。一老妪告诉我深山里逍遥乡是绩溪最远的一个乡,山里只出产竹木山货,一切生活物资均由此下山采购。我想他们世世代代与世隔绝却不迁出深山,可见深山里另有诱人之处,比如自由自在,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也算是一处桃花源吧,这都是中国人传统生存方式,怪不得叫逍遥乡呢,实在是逍遥。

过了关门,往上攀登,可是栈道迢迢,似无尽头。据说再行十里,攀过清凉峰可达浙江境内,惜天色已晚,我们只得打道回府。当晚我们吃上了从山上采回的笋与蕨,果然是爽口的野风味,像刚刚游过的江南第一关,令人回味。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五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曾经带给我温馨记忆的千年古城,那个秀冠江南的美丽地方,今天在和太湖之滨的无锡告别之后,终于又可以见到你了。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古称吴郡。自文字记载以来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为苏州。

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国著名古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

穿行在新区的高架桥上映入眼帘里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楼和正在施工的建筑群,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虎丘塔已经成为苏州城的标志,充满了一丝神秘的气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酒店大床上的时候,感觉到了今天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吃过丰盛的早餐,离开温馨舒适的酒店,开始了浪漫的苏州之行。

苏州在春秋时期做为吴国的首都,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此处,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

通过那座刻有吴中第一山的山门,缓步来到一座古老的石桥上,桥下方缓缓流淌的河水、古旧的木船、蓊郁的树枝伸向河床,几乎伸到的河的对岸,河水变得更加黛绿。耳畔已经听不到街上嘈杂的汽车喇叭的声音,静谧、幽远,恍如隔世。

顺着斜坡缓行而上,一块石头、一口井、一座墓碑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山路旁郁郁葱葱的树林,使得空气越发清新。一条弯曲的小路,石阶上布满青苔,蜿蜒地穿过树林,伸向远方。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所谓剑池是在的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呈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走到剑池的前方,只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可见“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评为“天下第五泉”。从剑池的上方走过那座拱形的石桥,仍然感觉到剑池的幽奇神秘。

从剑池的上方来到虎丘另一个著名的景点虎丘塔。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十八景之经典。此塔建于宋代(公元961年),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做为世界第二斜塔,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朴雄奇,早已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虎丘到达苏州园林的经典之地—狮子林,这里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为元代僧人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老师中峰神僧而创建。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的普应国师——中峰神僧,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全园长廊回绕,结构紧凑,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元代保存至今的大型假山群洞壑深邃,峰峦峻奇。清康熙、乾隆曾数次来游,并将其仿建于圆明园及避暑山庄内,可见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清代学者俞樾赞誉狮子林“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当代园林专家童俊评述狮子林假山“盘环曲折、登降不遑,丘壑宛转,迷似回文”。

狮子林内的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在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檐高厅深,光线暗淡,气氛肃穆。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

狮子林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装修雕刻精美。石舫形态小巧,体量适宜。正在盛开的荷花布满了池塘,虽在北方已略感凉意,而在这秀美江南,仍然可以欣赏到清荷绿莲在你的眼前飘渺而过,不得不为呈现在这里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的美景所倾倒。

寒山寺是来到苏州后的必游之地。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外。

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已经找不到五年前来到寒山寺时曾经驻足过的那片茂密的竹林,京杭大运河湍流的水声依稀还回想在耳畔,那座江枫桥,拱形的桥洞,古朴的气息依然扑面而来,亲自撞一下寒山寺的大钟,空灵、飘渺的钟声回荡在古城的上空。时光流逝、岁月如梭,“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夜啼霜乌”寒山寺至今仍然吸引着许多人来到这里敲钟祈福。

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城市。

结束了江南之行,旅游车终于驶上了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知道就要和这座古城说再见了,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流过面颊。六天的江南之行,在带领客人领略烟雨江南秀美风光的同时,还能了却一个曾经的梦想,终于见到了真实的你,姑苏城里温馨的相聚,没有距离,一切如久未相见的亲人那样亲切。

烟雨江南,在这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迹,留下了文字,留下了我们短暂的相聚。不会忘记我们的约定,和所有因文字相识相知的好朋友们相守文字、不离不弃。盼望着有一天我们这个大家庭能够团聚在一起。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六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日子里,我们乘车前往江南第一漂。一路上车窗外绿茵葱葱,只见山连着山,水连着水,颇有一番原始气息,让人顿生期待。

车子到达目的地后,坐上筏子就感觉有一种从水里散发出的清凉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抬眼望去山清水秀,满眼绿色。这时我们的船时而在河水中缓慢地行驶,时而遇上汹涌的激流让人心惊胆颤……清澈的河水可以与明镜相比,倒映着青山,竹筏上还有小小的我,一切都显得那么诗情画意。我试着把脚伸向水中,顿时,一种水的清凉从脚底直向上蹿,使我不禁打了一激灵。

我们的筏子与别的筏子并齐了,一场新的战争开始了,我们拼命向他们洒水,他们也不甘示弱,我们两条筏上的人被对方洒个透湿。

到了中午,我们上岸吃午饭,听老板说,这菜是他们自家种的绝对无公害的绿色蔬菜,吃着农家饭,哎呀,味道真好!那纯朴的各种蔬菜小炒,烧小干笋,浓郁的鸡汤,吃完香喷喷的。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七

今天,我来到江南第一漂---泾县。这儿是旅游胜地,可也是红色革命区哟!

我们买好了票,便上了竹筏,两岸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早雾山”景区,终日云雾缭绕,水平浪静,这儿的水真清呀,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这儿的水真静呀,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儿的真水真绿呀,绿的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竹筏在缓缓行驶,突然,我感觉竹筏速度加快了,原来我们进入了“龙潭”。

“龙潭”滩长浪急,坐在上面感觉快要掉下去似的。当在两只竹筏相遇时,我们还打“水仗”呢!大家争先恐后的向对方泼水,我们用水枪和水舀向他们身上泼去,对方也不甘示弱进行还击。“战斗”在瞬间结束,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

竹筏行了一段时间,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溪西山,我们抬头仰望,只见九只羽毛如雪的白鹭飞向远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在加上山上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呀’。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意思。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生字“江、南、鱼、叶”,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我的修改: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我是小老师”的暗示,产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为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准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读一遍拼音,这一层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对古诗初步的感知,主要目的在于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4、指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

5、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句子?

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江南的什么?

三、学习生字。

1、老师把文中的生字挑出来,你们会读吗?

3、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4、指导书写:江鱼叶。

(1)“江”是左右两部分,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工。(组词语)。

(2)“叶”要注意右边的部分。(组词)。

(3)“鱼”上面是刀子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5、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生字“可西”,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

2、揭示新课。

二、朗读课文。

1、指读第一行,这里的“莲”指的是什么?看图:姑娘是怎样采莲的?

2、是啊!江南一带的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所以课文说——江南可采莲。(指读)。

3、大家看: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从颜色上来说说。

(2)引导学生从形状上来说说。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说莲叶的特点。

(4)这句是赞美莲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是多么——漂亮、多么碧绿茂盛!

4、美美地朗读第一句话。

6、看图:鱼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呢?

7、诗句里是怎么讲的?(指读)。

8、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的怎么样?

(1)指导朗读。

(2)比赛读,齐读。

(3)请学生扮演小鱼活动活动。

9、连起来读课文。

三、背诵练习、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

自己看图试背。表演背。(引导学生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规律地游动)。

2、指名背诵。我的修改:齐背全文。(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是背诵。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帮助学生设置台阶,从自己尝试背诵、老师引背到表演背诵,让学生装体验学习的快乐。)。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教育)。

四、学习生字。

1、出示:西可。

2、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1)“可”字的末笔是竖钩。(组词)。

(2)“西”按笔顺写准确。(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九

我们先参观了通天岩瀑布,这让我猛然想起了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我还看到了瀑布的水是从岩石上面落下来的,它非常像被挂在岩石上的布。然后,我们先步行到好汉坡路口,好汉坡虽然很长,但是路却很窄,不过它的坡像去会老家的坡一样,只不过好汉坡有台阶,去回老家的路没有台阶,我们费了大半天小学生作文大全到了望江亭,这座亭子非常像赣州和谐钟塔公园的钟塔。在望江亭上能看到全赣州市呢!看完望江亭,我们又准备去参观滴水观音,在它前面拜两下,水就会从瓶里滴出来,妈妈说“传说古时候观音的玉瓶能装下一个海里面的水。”然后,我们就做好过晃桥的准备,我先看了看,它的结构是这样的:中间一根铁索,是用来走的,两边一根铁索是用来保持平衡力的。开始过桥了,刚开始还不会那么晃,让我没想到的是,越往中间越晃,我过完桥回头一看,我妈妈呆在那里过不去呢!我便嘲笑她,并说她是胆小鬼。过完晃桥,我们就去参观十二生肖园,十二生肖按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排列的,还看到了十二生肖的头像。最后,我们看到了卧佛,卧佛简直都像巨佛了。

今天是我国庆节最快乐的一天。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十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牌、煌、副、仙、宋、仲、忧、诵、犹、君、皇、湘”12个生字,正确读写“岳阳、潇湘、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了解为什么人们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从而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说说。

二、再读全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讨论,交流:因为岳阳楼有“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2、这些词语分别是对课文哪些段落进行了内容的概括?

美读鉴赏,融入文境。

1、小组学习。

你最喜欢岳阳楼的什么景点?选择一个景点,读给同学听,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阅读、交流“楼阁”部分。

(1)指名读,楼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楼阁的呢?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用列数字、比喻的方法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岳阳楼的壮美。)。

(3)分组比赛朗读。

3、阅读交流“诗文”部分。

(1)说起岳阳楼,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到这儿,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齐读这一段。

4、欣赏洞庭美景。

(1)从屏风后的楼梯登楼,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2)配乐朗读:楼四周回廊环绕,凭栏远眺,洞庭湖水天一色,碧波万顷,使人心境格外开阔。

5、动人的传说也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谁来为我们讲讲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作者站在这儿,有感而发,齐读课文结尾。

2、要是你来到岳阳楼前,看到这些景色,你会怎么样?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名胜景点比比皆是,那么除了岳阳楼之处,你还知道哪些名楼?请模仿课文的作者写作方法,向大家介绍你到过的地方。

板书设计:

浩瀚的洞庭。

壮美的楼阁。

岳阳楼不朽的诗文。

动人的传说。

知识技能:

1.学会“牌、湘、煌”等12个生字,理解“牌楼、金碧光辉、水天一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聚好的语段。

3.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注音或字词词典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训练,感悟语言美和景物的特点。

3.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标识,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

感情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岳阳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具:

图片、或相应的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金碧辉煌回廊环绕三层三檐水天一色碧波万顷。

一、导入。

读了这些词,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释题:“第一”是什么意思?

师: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呢?它有何魅力,今天让我们走进岳阳楼,去饱览它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指名说中心句,板书: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3、齐读中心句,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可以加上关联词。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哪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浩瀚的洞庭、动人的传说。

三、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去看看,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品”字形,请学生画一画。

1、楼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用一个词来说说?(壮美)从哪些词你体会到了岳阳楼的壮美?(飞檐高高翘起)。

师: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庄重而精致。

2、阳楼不仅外观壮美,更让世人惊叹的是它的内部结构,整座楼,没有一根钉子,一块砖。

出示课件:

3、指导读。

四、指导学生自由学课文。

师:老师带着你们欣赏了壮美的楼阁,走进岳阳楼的大门你会看到什么,老师想请一位小导游来为我们介绍。

不朽的诗文:

提到岳阳楼就会想起一个人——范仲淹,简介范仲淹: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虽然仕途坎坷,受到同僚的排挤,但他始终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北宋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重修岳阳楼,并请他的好友范仲淹写下千了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文章气势磅礴,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嵩高人格的文化积淀,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齐读,背诵。

师:《岳阳楼记》为岳阳楼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从此岳阳楼声名鹊起,名扬天下。

指名读古诗,齐读。

浩瀚的洞庭。

1、登上岳阳楼可以欣赏到什么美景呢?

师:站在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引读:楼四周回廊环绕,凭栏远眺——学生接读洞庭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名读。

3、出示课件欣赏。

4、多美的洞庭湖我们再读读,配乐齐读。

师:浩瀚的洞庭湖为岳阳楼披上了一件秀丽的外衣。

动人的传说。

1、指名介绍动人的传说。

2、学习:翡翠似的小山,指君山。

齐读这一句。

3、哪几个词让你感动?

4、指名读这个动人的传说。

5、引导学生学习一个有关君山的传说。

五、小结写作方法。

1、本文不但语言美,结构也美,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移步换景。

2、布置作业。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六、总结。

师:虽然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从此你对岳阳楼不再陌生,它有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它就是——江南第一楼岳阳楼。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牌、煌、副、仙、宋、仲、忧、诵、犹、君、皇、湘”12个生字,正确读写“岳阳、潇湘、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了解为什么人们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从而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

三、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2、谁去过岳阳楼?如果去过,请给我们大家说说你的感想。教师相机简介岳阳楼。

3、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近江南第一楼——岳阳楼,去饱览它的美丽,去探究它的魅力所在。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要求学生做好标记。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导读准字音:“仲”是翘舌音,“宋、诵”是平舌音。

(3)指导书写:“忧”和“犹”的右边都是“尤”,不是“龙”“牌”字的右边第六笔是“撇”不能写成一竖加一撇。

(4)学生练习写生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金碧辉煌、浩瀚、不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探索文路。

1、(小黑板出示)小组交流思考:作者游览了岳阳楼的哪些地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请作上记号,与同学讨论。

2、学生交流。

“沿着……穿过……进到了…”…,“走进了宽阔的平台……”,“踏进岳阳楼大门……”,“从屏风后的楼梯登楼……”,“凭栏远眺……”(板书:游览顺序)。

3、小结: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为我们清楚、具体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色,这是一种多好的写作方法呀!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这样来描写景物。

四、课时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说说。

二、再读全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讨论,交流:因为岳阳楼有“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2、这些词语分别是对课文哪些段落进行了内容的概括?

三、美读鉴赏,融入文境。

1、小组学习。

你最喜欢岳阳楼的什么景点?选择一个景点,读给同学听,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阅读、交流“楼阁”部分。

(1)指名读,楼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楼阁的呢?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用列数字、比喻的方法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岳阳楼的壮美。)。

(3)分组比赛朗读。

3、阅读交流“诗文”部分。

(1)说起岳阳楼,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到这儿,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齐读这一段。

4、欣赏洞庭美景。

(1)从屏风后的楼梯登楼,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2)配乐朗读:楼四周回廊环绕,凭栏远眺,洞庭湖水天一色,碧波万顷,使人心境格外开阔。

5、动人的传说也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谁来为我们讲讲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作者站在这儿,有感而发,齐读课文结尾。

2、要是你来到岳阳楼前,看到这些景色,你会怎么样?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名胜景点比比皆是,那么除了岳阳楼之处,你还知道哪些名楼?请模仿课文的作者写作方法,向大家介绍你到过的地方。

板书设计:

浩瀚的洞庭。

壮美的楼阁。

岳阳楼不朽的诗文。

动人的传说。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读题设疑。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感知全文,抓住要点。

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去欣赏一下江南第一楼的美景,认真听课文录音,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课件出示岳阳楼的美景)。

生:太美了,太壮观了,……。

师:是很美,仅仅这些就能称它为江南第一楼了么?(不是)我们的作者用一段文字高度概述了原因,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吗?(6)你能读出来吗?你读老师板书。(洞庭楼阁诗文传说)哦,因为他有洞庭()楼阁()诗文()传说,所以称之为(江南第一楼!)浩瀚、壮美找个近义词,不朽、动人什么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过朗读来感受一下这四个词语。谁来读?再指导朗读。我们感受了这四个形容词,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女生先读,男生再读,齐读。

三、欣赏楼阁,总结学法。

师:江南第一楼不愧为第一楼啊,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感受一下楼阁的壮美吧!看到课文第二段,读学习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互相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读。

(啊,太美了,啧啧……)孩子们,你是带着什么语气说这些话的?(赞美)嗯,我们不仅赞美楼阁的美,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句话?(赞美欣赏崇敬),你来读读?评评,你再来读读。齐读。

你还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因为它是个比喻句,也写出了楼阁的壮美)同样的,看见如此美丽的建筑,我们也情不自禁的想赞叹,谁来赞叹一下!喜欢这句话的同学都来赞叹一下。

你们读得真美,杨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仔细听,看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纠错,老师这样为什么不好?(用具体的数字更有说服力,更能突出楼阁的壮美。)男生再读,注意数字!

齐读。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在感受楼阁的壮美的时候,要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再读读,现在请同学们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的三到五自然段,去细细品味一下岳阳楼不朽的诗文,感受一下浩瀚的洞庭,聆听一下动人的传说吧。

江南第一关散文篇十一

今年的冬天,寒冷有些猝不及防,接连几天的的慵懒天气,太阳暖暖洒下,楼东边的草地上,阳光数落着枯草。

又一天早晨,就着醉酒的朝霞,熏满困倦的脸色,我圈着好友,踏入还未褪开夜色的.校园,捧着尚冒着温热气息的早餐,不明所以的重复一遍又一遍的路,突然,从上空轻轻悄悄飘下一片又一片白絮,如同轻盈的鹅毛,飞舞在低空中,小心翼翼的飞旋,飞旋,用小到听不见的声音吟完几句诗篇,就急急地坠下了,朋友伸出手,怔怔地凝望那一片美丽的雪白落在掌心,再转瞬消融,我不自觉地笑着,抬起头,天色已露出鱼肚一般的白,偌大的天空稀稀疏疏缀着几颗也不知是睡过头亦或是早早就升起的星星。零落的样子,到和雪花分外相似。

我慢着步子,用比平常多上三两倍的时间,满怀雀跃地用目光收容这天地间飘扬的白雪,可还是在不甘心里,走进了教室,我便守住目光,纷纷扬扬的感动,被我偷偷写在纸上:

江南潮冷的冬天,突然飘了雪,疲乏的岁月为他也多了片刻的浪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