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5:57:11 页码:14
最新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汇总9篇)
2023-11-24 05:57:11    小编:ZTFB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综合评价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帮助我们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的写作。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一

正文: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它们之间不是格格不入,互相独立的歌唱艺术;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有共性,也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呼吸问题上,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歌唱技术相结合,又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调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依存,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民族唱法:是由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融汇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与方法,是我国人民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唱法。它包括中国的诸多的说唱艺术及中国的民族歌剧等体裁的演唱艺术。同时继承中国民歌唱法的精华,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先进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比较和研究两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唱法在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着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完美性。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科学的,两者都必须始终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在歌唱者看来都必须具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都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在声音明亮、吐字自然、控制音量强弱的程度上都能一致。

2.呼吸位置的共同性:

两种唱法都有优美的音质,这足以证明是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的结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民族唱法讲求丹田运气,而美声唱法讲求胸腹式呼吸,实质上两者呼吸是完全一致的。两者都要求深呼吸,美声唱法通常以闻花、叹气、倒吸凉气、吓一跳等感觉使气沉下来;而民族唱法则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等方法来深呼吸歌唱,二者都是靠气息托住声音,以求纯净、优美的音质。他们提法各异,但所求目的却是一致的。

3.高位置的声音安放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都需要高位置、深呼吸,都强调声音、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两者都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都主张用打呵欠状态或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歌唱。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甚至喉咙底部都要打开,无限制地扩张和硬撑。近年来,民族唱法大量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技巧,讲究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我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也具有了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5.心理因素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必须具有共同的歌唱心理素质,两者都需要具有能动、兴奋、积极、朝气蓬勃的歌唱心理状态,都需要展开想像的空间,形神兼备、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唱境界。

总之,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其共性。民族唱法,是我国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呼吸的运用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充分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在这一点上,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分析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民族唱法探索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兼容并蓄地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使之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我国的民族唱法。不难看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存在着许多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期。

2、《周小燕声乐教学》vcd,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dvd,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发行,。

4、唐晓琳:《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点及中西声乐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第4期。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二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高潮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中华民族唱法中,声音,表情,肢体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在演唱中,情绪会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演唱者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心中的感情伴着音乐而舞动,中华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多带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多样性,舞台动作应与音乐韵律和谐统一,用真实自然的体态来表现音乐,带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入音乐。在西方,一般来说,好像外国的声乐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来参与,表达都比较自然。他们似乎比中国人更主张用纯粹的声音来表现打动观众,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声乐唱法表演上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点,所以西洋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及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节制的。两种演唱风格在这点上是有区别的。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曲目体裁上是具有共性的。演唱体裁一般分为(1)民歌:民族唱法的民歌有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美声唱法中的“谣唱曲”,实际上是西洋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2)艺术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以艺术歌曲为重要的演唱曲目。所谓“艺术歌曲”又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新创作的抒情歌曲(西方以著名诗人的抒情短诗为主要歌词而谱曲);另一个是歌剧的选曲或选段。(3)歌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别是西洋歌剧与中华民族歌剧的主要声乐形式。

综上所述,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尽管在歌唱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声音色彩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深呼吸的支持,字正腔圆的审美,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两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歌唱发声原理等方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和沟通的。

参考文献:。

[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三

内容摘要:文章从对“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的专业术语的概念分析出发,对目前社会上广为流传和使用的这些术语进行了辨析,认为传统的“民族唱法”应该改为“中国唱法”更切题,而目前流行的“原生态唱法”一词应该更符合“民族唱法”的含义。

在中央电视台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歌唱家蒋大为与作曲家刘青谈到现在的所谓“民族唱法”用普通话来歌唱,应该重新定位,是否应该叫它“中国唱法”。其实早在1986年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厉声先生就在《人民音乐》杂志发表了《“民族唱法”应正名为“中国唱法”》一文,非常有理有据地阐述了“民族唱法”正名为“中国唱法”的理由。厉声先生从学术层面上把正名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文章大意是:“民族唱法”的概念是不确切的,因为不同场合“民族”一词有不同的涵义。“中华民族”“我国各民族”是一层意思,对国外而言。而“少数民族”“兄弟民族”“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政策”一般不包括汉民族在内。而“民族民间音乐”又主要是指汉民族,“民族唱法”事实上也指汉民族音乐的一些传统唱法。由于“民族”一词有着不同层次的解释,致使“民族唱法”的概念也含混不清了。我们日常所真正意味的“民族唱法”,是指在继承民族民间演唱的传统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吸取了世界的科学方法而提高发展起来的,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又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演唱方法。厉声先生建议把“民族唱法”正名为“中国唱法”,并说我们都已习惯了“中国画”的名称,过去和现在港澳地区还称“民乐”(器乐)为“国乐”,而我们“中国音乐学院”也没有人责怪我们为什么不叫“民族音乐学院”。

其实厉声先生所说的“中国唱法”与蒋大为和刘青所说的“中国唱法”是一回事。所不同的是,现在的“民族唱法”是指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所创建的在声乐界占统治地位的,中西结合的中国新唱法。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民族唱法”是所谓的“金氏唱法”正处于萌发和形成阶段,而厉声先生能在前就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及在学术上的责任心。

而让人困惑的还有另一层意思。翻开中国音乐理论家们的专著,提到“民族唱法”,几乎所有的理论家都是这样界定的:民族唱法是指传统民歌唱法、曲艺唱法、戏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的总称。这又和人们日常意味上的“民族唱法”不相符了。因为由中央电视台所主导的青歌大赛(全国最权威,级别最高的声乐赛事)给人的印象好像“民族唱法”就是专唱民歌、民歌风的音乐作品及一些民族歌剧选段。这又把人搞糊涂了,到底“民族唱法”是指什么?如果按照理论家们的界定,青歌大赛民族组就不应该少了戏曲唱法、曲艺唱法,更不应该少了传统民歌唱法(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原生态唱法”)。而若日常意义上的“民族唱法”就是如青歌大赛所限定的民歌、民歌风的声乐作品和民族歌剧选段唱法,那么这种唱法正名为“中国唱法”最合适不过了。因为正如一些专家们所指出的,这种唱法用的是普通话,而普通话是没有任何地域特色的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它是中国话。所以无论是80年代还是现在,一些专家提出把现在的所谓“民族唱法”正名为“中国唱法”,是很有道理的。

“原生态”一词来源于自然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领域,是专指那些未受到人类太多开发与破环的且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但把“原生态”的概念转用到艺术领域是否恰当,甚至是否会造成某种误导与思想混乱,却值得商榷。因为一些实事已说明了这一点。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副主任,西北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晓平发表在《人民音乐》杂志上的一篇《弘扬民族音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203月各地进行的‘青歌赛’选拔时,陕西省选拔赛上,16对原生态歌手,演唱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陕北民歌,个别选手一出声就能辨别出经过了系统的声乐训练,有近一半的歌手所选曲目相同,且多为我们熟悉的经典歌曲,绝大部分歌手的伴奏为midi的制作好的伴奏带,如同一场卡拉ok比赛。有的省市代表队在选择歌手时,自己没看中的,别人看中了,代表别的单位拿了好成绩。有的代表队在报组时报错了,把长调报到民族组了,到比赛的时候才发现应该报原生态。内蒙电视台代表队的张主任说:‘大家对原生态唱法不太理解,我们选了两个歌手参加原生态,其实我们应该把报在民族组里面的几个歌手报在原生态组的,分数可能会高一些。’”在青歌大赛的现场,就有观众提问田青教授“原生态唱法”是否就是可以不要伴奏,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随便喊,随便唱?田青教授回答说:“‘原生态音乐’不等于简单,很多‘原生态音乐’发展得相当成熟,比如内蒙的‘二人台’,它的伴奏乐器相当讲究……唱法也很成熟……在河套地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音乐文化活动……”在青歌大赛的第二现场,著名歌手万山红回忆起多年前自己所唱的陕北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时说:“那时只当它是一种普通的民歌,并不知道那就叫‘原生态唱法’,原来我那时就唱的是‘原生态唱法’。”她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多年前所唱的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不是“民族唱法”而是“原生态唱法”。其实万山红当年唱这首歌时还没有出现“原生态唱法”一词,而事实上她当年唱的这首歌就是地地道道的“民族唱法”。她以为自己当年认识不清而现在突然搞清楚了。

“原生态音乐”一词是指来自乡土民间的,没有受到太多外来文化影响的原汁原味的音乐,是一种比喻叫法。但事实上已有很多观众把“原生态音乐”理解为初级和简单,也造成了很多人思想上的混乱,包括一些声乐比赛组织者及一些名人,更不用说广大的电视观众。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原生态唱法”这一名称概念不够学术化所导致的。“原生态唱法”就是中华各民族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的纯粹的民族唱法。然而,“原生态唱法”却被打入了另册,成了非民族唱法。如果叫它“乡土民间唱法”“民族民间唱法”“原味民族唱法”都很正常,偏偏叫它一个不正常的,易引起异义的名称。有些事情本身很简单,但不知怎么回事给搞复杂了。所谓的“原生态唱法”是我们“祖先的声音”(田青语),是草根的咏叹,它表示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余秋雨语),它才是真正强调民族音乐风格及民族文化特征的真正的“民族唱法”。

参考文献:

[1]厉声《“民族唱法”应正名为“中国唱法”》,《人民音乐》,1986.10。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3]郭建民《中华民族声乐文化引论》,万卷出版社。

[4]王晓平《弘扬民族音乐守护精神家园》,《人民音乐》评论版,2006.7。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四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诗化的语言。

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

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其次,优美的声腔。

中华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

“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

最后,独特的韵味。

韵味是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表现、感情的抒发,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唱艺术营造的深远意境,这些都是声乐演唱的精髓、声乐艺术的灵魂。

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二人台”等在唱词上就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韵味在字韵、声韵、情韵上的表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艺术关系,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独特的韵味之美。

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二、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和普遍性。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具有广泛性,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内容等可谓多种多样,而从语言特点来看其创作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以衬词的使用表现最为明显。

首先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

从创作主体来看,当前民族声乐语言创作既有民间流传的口头创作,也有专业艺术家进行的专业创作。

从创作题材来看,我国民族声乐种类繁多,包括戏曲、曲艺、新民歌、新歌剧等演唱形式都可以用来进行创作,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从创作内容方面来看,民歌语言有表现劳动生活、人物事迹、爱情婚姻、传说故事等多种内容,例如歌曲《孟姜女》就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凄苦,同时也赞颂了爱情的伟大与忠贞.又如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简洁有力、气势雄浑,既说明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艰难处境,又表现出了革命儿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以民族声乐语言创作中衬词的使用为例,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普遍性。

衬词的丰富多样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民族声乐语言中的衬词通常是指一些语气词和形容词(例如“哟”、“嗬”、“溜溜”、“得儿”等)。

衬词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声乐歌曲韵律、抒发创作情感、强化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衬词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诗经》等先秦民歌中就已经出现使用衬词的现象,如诗词中的“兮”、“于”、“嗟乎”等虚词就是衬词的一种。

又如近现代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歌词中就反复使用了“哟”这个衬词。

衬词的反复使用和延伸使得民族声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同时又增强了声乐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这些歌曲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

不难看出,在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使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衬词,能够对声乐语言的结构组织、主题发展、情感表达、气氛渲染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具有宝贵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语言衬词的使用和表达的不同,充分反映出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审美情趣,彰显着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郭薇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五

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我国独特的唱法优势,能够做到“以情带声”,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充分表达出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主要源自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具有丰富多变的唱法以及优美的音色。其比较重视音色的统一,具有比较专业的发声方法,而且也具有较强的音量可塑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就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美声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对于西洋声乐以及民族声乐而言,二者均是由曲调以及语言构成的,所以语言对其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民族声乐比较注重歌曲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民族声乐得以良好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具有密切关联的。假若没有民族语言,则民族声乐艺术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其光和热。而对于西洋声乐而言,其音乐的主调即为歌词,声音以及节奏为辅助,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确保字正腔圆,确保其雄厚有力。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把丹田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丹田[1]。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比较注重胸腹式呼吸以及整体混合式共鸣的有机结合。

民族唱法的基础即为汉字。汉字主要包括四声,在其具体发音的时候,其是由唇、舌头以及牙齿等多个器官共同配合而成,于是就会使得咬字、吐字比较清晰纯正。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基础即为元音的发音。其具有相对简单的形式,在发音时比较注重规律的.连贯性。在民族唱法的具体演唱过程中,其不但比较重视演唱过程的表演,与此同时,还比较注重演唱以及表演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表演形式,这样就能通过表演更好地打动观众。然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认为在歌唱中进行表演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是以单一的演唱来打动并且感染观众。在此方面,两种唱法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一)演唱技术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在民歌或是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都积极地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在气息运用方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比较具有特点的技巧。与此同时还积极地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如同“闻花香”般地将气息深吸进来,然后再使用横膈膜将其保持住。并且要利用吸气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彼此间所具有的对抗性作为气息的支点[2]。

在实际演唱时能够使得气息顺畅地流动,然后再持续不断地为声音提供支持。例如,在演唱《思乡》以及《我住长江头》等创作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在通常状况下,其并非是在句子中间行换气的操作,而是要保持声音的线条以及连贯性;在演唱《小白菜》以及《兰花花》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时,演奏者就要使用一些“偷气、换气、取气”的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而言,其比较重视“以气唱情”,往往都会采用小气口的方法来实现对乐句的切断,进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情感,例如诉说以及哭泣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反之,对于一些爆发以及激烈的情感,会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对于《牧笛》这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间风情的新型创作歌曲,在其中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也采用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的气息方法,实现了对这些技术的有机融合。

2.咬字技术应用方面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主要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得以发展而来的。在采用西洋的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字音咬清,同时还要保障声音的通畅性,这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意大利语言当中,“母音”以及“子音”之间是存在较远的距离,这和中国汉语的咬字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声乐教学当中,其有效地借鉴并且融合了美声唱法[3]。

在通常状况下,其会比较注重对喉头位置的降低,于是字的着力点就相对较为靠后。在此状况下,就必须要提起软腭,保证后咽壁的树立,于是就能够建立稳固的咽腔。在一般状况下,往往都会是使用意大利语当中的a、e、i、o、u这几个基本的元音来完成声音训练的,并且选择使用混合母音的方式使得纯母音逐渐混合其他母音的色彩,如此操作就会使得母音变得比较圆润。把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能够使得声音比较顺畅地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找到共鸣。不仅如此,还要比较注重练习的哼鸣音,要努力发现声音的高位置,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声音的统一性,使得演唱变得比较圆润、连贯。在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自由以及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对于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期的声乐教育家而言,他们都是最早学习西洋唱法的,而且采用美声的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黄水谣》以及《康定情歌》等,而且这些歌曲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前,我国也开始采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并且在咬清字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状况下,也使得人们改变了对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这一种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在演唱《母爱》这一歌曲时,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然而在其风格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与理解,因此歌声比较感人动听,得以广泛流传。

3.共鸣应用方面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而言,其往往是采用的口腔共鸣技术。其比较重视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在当前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也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将喉咙打开,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通道,有效地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民族声乐当中所存在的压、挤以及卡的声音,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声音的圆润性。与此同时,其能够结合音高的具体改变对腔体的音色以及大小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在声音得以改变的状况下,对真假声的实际运用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使得声音达到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的共鸣。于是就实现了对声音色彩的美化,使其能够更加的圆润,具有光泽,可以传得更加遥远。例如,在演唱一些创作歌曲,如《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合理地应用混合共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在演唱一些感情相对非常细腻的民歌,例如《绣荷包》歌曲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实际风格,合理地调整共鸣以及嗓音,要结合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声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

(二)在声乐教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关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作品,例如,张炎的《词源》、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4]。这些作品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一些歌唱技术以及发音的原理,总结了当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演演唱时所遵守的艺术标准等。其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咬字吐字的技巧以及声腔技术,包括对作品情感的表达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缺少对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然而对于美声的声乐理论而言,其中融入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生理学、医学以及物理学等。其中对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与研讨,而且也成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体系,这也使得声乐的实践与艺术理论得到了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歌唱艺术以及科学的有机结合。

2.声乐理论研究方面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声乐教学系统的开展而形成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剧了对声乐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音乐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学报上都刊登了一些与声乐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音乐》《音乐探索》与《音乐艺术》等[5]。这样也就有效地扩展了声乐研究的范围,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在,石惟正先生正式组建成立“石惟正声乐理论研究室”,从此以后,石先生以及诸多优秀的音乐学者就开始汇总音乐相关的论文。从19至期间,我国许多学者与机构也加强了对声乐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向日益广泛化,并且研究课题日益精细化。尽管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沿承西洋美声学派当中的理论体系,然而其也实现了与我国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西洋唱法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之间的比较分析等。

总之,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美声唱法也具有其较多的优势,如果将其合理地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能够取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更强的舞台感染力,可以形成更加优秀的新唱法,从而有效地实现歌唱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09):115.

[3]许静哲.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10):26.

[4]孙加航.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文艺生活旬刊,2016,(01):118.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六

在我国戏曲使用的大都是丹田气(肚脐往下横三指),也可以说这个部位为气息支点。这种发声用气有它的优点,气息支点明确,支持发声力强,小腹紧张易于其它部位放松,但也有它的不足处,缺乏气息的柔软性和弹性。意大利美声派的发声气息是运用胸腹联合呼吸,这种呼吸法气息量大,有气息的柔软性和弹性,支点性强。

1、在吸气时,口鼻同时吸气胸腔肺部充分张开横隔膜下降,有足够的气息供给发声。

2、在呼气时,气息支点集中在横隔膜可以用一种快吸慢吐的方法,做无声练习。练习方法如下:

好像看到一朵非常美丽鲜花,十分惊讶的快速吸气,然后保持此状态,用吹灰的方法慢慢吐气,吐完气后放松,重新开始,每天坚持练习10次,有一定的功效。切记需要将气集中在胸腔、喉咽腔、口咽腔的共鸣管子里吸吐对共鸣管子的肌肉训练也同时有好处。

这是意大利美声学派非常重要的技巧,激起分两种。一种是硬激起,一种是软激起,两种激起都是小腹收缩横膈膜向外弹,形成对抗的压力。激起最好和声带配合练习,可以用数1、2、3.。.。.。.。.练习,每天坚持练习数100次有明显功效,清晨军队晨练的喊号声是一种最好的激起,也可用内里咳嗽的方法体会一下激起的奥秘,或内里喊出短促的“嘿”的声音可由低向高喊出;这条练习也要集中在共鸣管子里练习。

一个美好声音的保持,需要强有力的横膈膜肌肉群的控制。所以,需要不断的练习横膈膜肌肉群的伸缩和弹跳能力及强有力的控制声音强弱、高低的气息。比较好的方法:由慢至快、由弱至强的快吸快吐,练习时口鼻同时吸吐,夏天时,可以观察狗喘气开启悟性;这种方法要坚持不断的练习才会有很大的果效。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就使用此方法练习横膈膜肌肉群。切记此方法一定要放松,不可僵硬才有果效,并在共鸣管子里练习为最佳。

打哈欠喉节下降,横膈膜下降,保持原状;然后,从胸腔底部胸窝处开始叹气,通过共鸣管子从口叹出。每天可练习30次。切记这条练习一直保持在笑的状态下完成为最佳。

有了气息的支持,和声带的基音就需要声音的扩大,哪就是要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器官,上帝造人给人许多共鸣器官,只要我们科学的运用,就可以不用声嘶力竭的喊叫,并得到较大的音量和优美的音色,人体中最大的共鸣腔体是胸腔也是常被人忽略或是误导,许多教师和学生在运用胸腔共鸣时觉得声音比较暗,没有金属音所以就放弃,这是一个很可惜的错误,胸腔共鸣区虽然是第二共鸣区但他就像盖楼房的地基一样,楼房盖的越高地基要打的越深,意大利美声学派的许多歌唱家运用共鸣腔体的管子从胸腔开始形成这样有很结实的声音和雄厚的共鸣开始。

1、喉咽腔的声带上,

2、胸腔中部,

3、胸腔低部,

不管你运用那一个支点都要声带自如运作挡气和气息形成对抗才能产生基因和共鸣。另外是第二共鸣区口咽腔鼻咽腔共鸣,是一个扩大器,打开牙关获得口咽腔共鸣提高软腭获得鼻咽腔共鸣,然后是第四共鸣区,口腔、鼻腔、口腔有了以上的声音打在硬腭或软硬腭之间便能获得第四共鸣区。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七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高潮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中华民族唱法中,声音,表情,肢体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在演唱中,情绪会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演唱者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心中的感情伴着音乐而舞动,中华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多带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多样性,舞台动作应与音乐韵律和谐统一,用真实自然的体态来表现音乐,带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入音乐。在西方,一般来说,好像外国的声乐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来参与,表达都比较自然。他们似乎比中国人更主张用纯粹的声音来表现打动观众,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声乐唱法表演上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点,所以西洋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及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节制的。两种演唱风格在这点上是有区别的。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曲目体裁上是具有共性的。演唱体裁一般分为(1)民歌:民族唱法的民歌有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美声唱法中的“谣唱曲”,实际上是西洋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2)艺术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以艺术歌曲为重要的演唱曲目。所谓“艺术歌曲”又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新创作的抒情歌曲(西方以著名诗人的抒情短诗为主要歌词而谱曲);另一个是歌剧的选曲或选段。(3)歌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别是西洋歌剧与中华民族歌剧的主要声乐形式。

综上所述,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尽管在歌唱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声音色彩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深呼吸的支持,字正腔圆的审美,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两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歌唱发声原理等方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和沟通的。

参考文献:。

[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八

原生态唱法是一种由心声、用心唱、无修饰、自然流露的歌唱形式,是在自然的状况下情感的流露和声音的表达。原生态唱法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传统演唱方法,演唱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特色鲜明的乡土韵味、生动传情的音乐表现特征以及质朴无华的演唱风格。原生态唱法是在特定时空和生态环境中自然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各种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演唱、民间戏曲演唱、民间曲艺(说唱)演唱等。原生态唱法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丰富文化的组成部分。原生态唱法有3种不同的用声方法:

1.真声唱法。是原生态唱法中最常见的演唱方法,其声音自然嘹亮。

2.真、假声结合唱法。演唱时中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衔接圆滑,不同音色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

3.真假声混合唱法。同一民族地域的歌手在用声方法上有混合,并非完全统一。呼吸、发声、共鸣等歌唱器官协调自然,声音刚柔相济,收放自如。原生态唱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因此,原生态唱法对演唱者嗓音条件的要求较高,歌唱状态自然真实,演唱上结合当地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在气息运用上要稳固扎实,真实地表达民族文化,完整地表达出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其极富感染力。可以这么说,原生态唱法的许多歌手基本功扎实,歌唱技巧娴熟,歌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与“学院派”的演唱风格相比,原生态唱法所受的束缚更少,对于民族风格的表现也更加开放,其风格表现原生态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所演绎的歌曲将通过民族风俗、艺术以及语言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融合了各族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厚重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特性为原生态歌手们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赋予了他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族声乐,在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戏曲、曲艺唱法以及民歌唱法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逐渐向现代民族声乐的转型,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逐渐形成独特的歌唱艺术形式。可以这么说,现代民族声乐是受西方美声唱法影响、从原生态唱法中派生出来的新型演唱形式。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建立民族声乐专业,成为国内最早建立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培养了才旦卓玛、德德玛、吴雁泽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南一北两大阵地,带动了全国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1958年,声乐界发生了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土洋之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另外一批本土教师以传统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两者均强调各自教法的重要性,至今讨论仍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国内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仍按照以上两种思路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较大。近年来,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民族声乐发展的国际化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商业化发展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特别是忽视原生态的民族语言以及民族风俗的原生态艺术,对于民族声乐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导致民族声乐的发展难以实现突破,也难以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如果能将原生态的唱法使用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唱法,更要理解歌曲背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对每个民族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了解和学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回归到民族文化中,从原始的生活文化中寻求发展的道路,从而彰显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特征。

高校原生态唱法的教学要向多元化发展,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从教学过程看,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规模,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基本具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原生态歌手出身教师的比重,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从培养基础看,据调查,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过半是近现代的创作歌曲,而包括改编在内的中国民歌不到30%。早期教育忽视民歌,不利于民族声乐的传承,造成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先天不足。民族音乐素养的缺失,特别是在“学院派”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音乐教师,很难进行原生态教学的尝试。在教材的改革上,必须对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尽可能补充原生态、戏曲音乐以及原生态唱法的素材。从课程设置看,要进一步优化,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使用多样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原生态的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从教学内容看,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内容,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因为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创造田野采风的机会,深化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从演唱技巧看,高校原生态唱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其演唱技巧的借鉴。尤其是在演唱各地的民族歌曲时,尽量做到对各地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方言的吐字、旋律的润腔、真假声运用等,而这些则是无法在乐谱上明确标示出来的。要从方言入手,总结旋律的走向和演唱的音色特点等,全面了解原生态歌曲风格,体会原汁原味,获得实际感受,都是学习和研究民间歌唱艺术的最佳途径。加入这些技巧将能够更加真实地将这些作品的味道释放出来。

原生态是中国声乐艺术的源泉与根基。原生态唱法进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对原有的教法的改革和提升,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需要进行的尝试。作为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传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将原生态唱法应用于声乐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和系统化。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该从原生态唱法中获得经验,在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吸取精华,从而保护和发扬原生态艺术。

美声唱法教学经验论文篇九

正文: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它们之间不是格格不入,互相独立的歌唱艺术;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有共性,也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呼吸问题上,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歌唱技术相结合,又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调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依存,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民族唱法:是由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融汇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与方法,是我国人民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唱法。它包括中国的诸多的说唱艺术及中国的民族歌剧等体裁的演唱艺术。同时继承中国民歌唱法的精华,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先进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两种唱法的共同性。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比较和研究两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唱法在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着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完美性。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科学的,两者都必须始终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声音完美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在歌唱者看来都必须具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都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在声音明亮、吐字自然、控制音量强弱的程度上都能一致。

2.呼吸位置的共同性:

两种唱法都有优美的音质,这足以证明是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的结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民族唱法讲求丹田运气,而美声唱法讲求胸腹式呼吸,实质上两者呼吸是完全一致的。两者都要求深呼吸,美声唱法通常以闻花、叹气、倒吸凉气、吓一跳等感觉使气沉下来;而民族唱法则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等方法来深呼吸歌唱,二者都是靠气息托住声音,以求纯净、优美的音质。他们提法各异,但所求目的却是一致的。

3.高位置的声音安放的共同性:

4.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都需要高位置、深呼吸,都强调声音、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两者都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都主张用打呵欠状态或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歌唱。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甚至喉咙底部都要打开,无限制地扩张和硬撑。近年来,民族唱法大量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技巧,讲究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我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也具有了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5.心理因素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必须具有共同的歌唱心理素质,两者都需要具有能动、兴奋、积极、朝气蓬勃的歌唱心理状态,都需要展开想像的空间,形神兼备、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唱境界。

总之,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其共性。民族唱法,是我国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呼吸的运用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充分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在这一点上,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分析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民族唱法探索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兼容并蓄地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使之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我国的民族唱法。不难看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存在着许多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期。

2、《周小燕声乐教学》vcd,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dvd,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发行,。

4、唐晓琳:《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点及中西声乐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