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乡村诊所抒情散文(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1:12:21 页码:14
最新乡村诊所抒情散文(优秀8篇)
2023-11-23 01:12:21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思考能力,促使自我进步。总结对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剧本片段,可以让您了解到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和魅力。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一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价值各不相同,因为在这世间只有独一无二的你,只可克隆却无从拷贝。所以我们都没有权利去取笑别人的看发,即使在你看来那看法是如何的幼稚荒谬,那也仅仅只是你个人的看法却无法扼杀别人眼里对事物的想法。所以它的存在都是有他的道理的。

看待情感也一样,譬如有的人注重亲情,骨肉相连血浓于水,在这个世界只要与血缘扯上点关系的人们都会主观意愿上偏向点,舐犊情深更何况我们人呢!有的人比较看重爱情,一日夫妻百日恩,古往今来有多少山盟海誓般的爱情脍炙人口世代流传,即使那些传说中的爱情已经无从考证但却有一直模仿的.忠实者。即使我们心里都明白那些爱情是只能被模仿却无法被超越的,但我们仍然心甘如饴。有多少人誓知己者死,有多少人期盼这辈子能遇到几个能在桃源叩天结义的真朋友,有多少人期待能遇上像子琪伯牙一样的知己。虽然每种感情表达对象不同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大径相同的。都是因爱而生。它在内心的取重应该有它相同的地方。无论什么感情的存在理由永远是一样的。因你个人而存在,少了你那些属于你的错综复杂的感情都无从谈起!因爱而生因你而灭。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二

1982年12月,我结婚了,妻子是供销社的售货员。那时候,农村正时兴“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女方除了要彩礼钱以外,还需要男方准备好这“三大件”,以供结婚后之用。因为我们家小子多,能吃,年年欠小队的吃粮款,生活捉襟见肘,连象征性的彩礼钱也拿不出,更别说买这“三大件”了。

好在妻子通情达理,岳父家也很开明,我只给妻子买了一身衣服,我们便把婚事办了。

从此,我和妻子白手起家,开始了生活的创业和人生的奋斗。

当时我在外地教学,离家有12里,每星期六下午步行回家,星期一起大早步行上班,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如果骑自行车的话,40分钟左右就能到了。

自行车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

可要想买一辆自行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钱,二是票。

钱可以靠自己攒,可自行车票却要靠单位来发。计划经济时代,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供需关系的紧张。物质困乏,需求大于供给,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凭票供应。吃饭有粮票,穿衣有布票,买肉有肉票,买油有油票,反正,越是紧张的东西,那票就越金贵。许多人攒够了钱,却买不上自行车,弄不来票,自行车票太缺了。

据说,当时全国只有上海和天津生产自行车。别的地方不生产自行车。这到底真假,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当时我在乡下所能见到的,几乎都是天津产的“飞鸽”和“红旗”,偶尔能看到上海产的“永久”和“凤凰”。一台“飞鸽”自行车是178元,一台“红旗”是147元,这个价,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和妻子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有60多块钱,除了生活费以外,每个月能剩个30块钱左右,半年之后,我们就攒够了150元钱。但自行车票却遥遥无期。

妻子虽说在供销社,按理说应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可惜,她只是个售货员,享受不到特权。

而我,虽说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可自行车票是“光荣”不到我头上的。

自行车奇缺。一个乡的供销社,一次只能进来两三台,可想买自行车的人有两三百。这两三台自行车给谁呢?首先是乡里的领导及他们的亲戚朋友,其次是粮站的领导及他们的三亲六故,再其次是医院领导及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没办法,就得排号等,有的一等就是两三年。

我很幸运,我岳父在供销社土产部,负责家兔收购。那时国家对家兔收购有一个奖励政策,大力发展家兔饲养,收购家兔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奖给一辆自行车票。我岳父为了能得到一辆自行车票,天天骑着公家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其余全响的破车子,到各大队去游说,让社员多养家兔,促进副业增收,他们负责一个月一收购,这是个只赚不赔的买卖。岳父的劲儿没白费,那年底,他们土产部成为全县收购家兔最多的单位,我岳父不但拿到了一张自行车票,还被评为出席省里供销系统的先进个人。

当我骑上这辆“飞鸽”牌自行车的时候,别提心里多高兴啦!恨不得振臂高呼“岳父万岁!万万岁!”当然,我是不敢的。

自行车是我的第一需求,而手表就是我的第二需求。有了自行车,我又开始做手表的梦。

还是在上高中时,我清楚记得:我家邻居,在公社当秘书,他除了有一辆上海产“凤凰牌”轻便自行车外,手腕上还有一块手表,银光闪闪的。他穿一件白衬衣,把袖子一挽,有人没人,他都要习惯性地把胳膊一抬,看表,那个动作非常地潇洒,让我羡慕极了!

妻子在没嫁给我之前就有了手表,而且是“上海牌”全钢手表。那可是她自己省吃俭用两年的结果啊!她每个月除了交给小队30元买工分以外,自己就仅剩下不足7块钱,哪个女孩子不好美呀?她想穿新衣服,还想买手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到底还是兼得了,这得益于她的精打细算。可见她对这块手表的珍爱。我们结婚后,她见我更需要手表,便主动把手表让给我戴,这让我很感动,但我不能戴。俗话说,要成人之美,不能夺人所爱。夫妻也一样。

那时候手表虽说不像自行车那样缺,但也是紧俏商品,没有票自然不可得。

后来,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他的哥哥是林场的司机,活动能量很大,他能弄来自行车票,也能弄来手表票。我就托这位老师跟他哥哥美言几句,给我也整一张手表票,他答应得很痛快。不几天,他悄悄递给我一块手表说:“这是一块进口的,原价200块,你要愿意,就100得啦!”我大喜过望,立刻感激不尽掏钱买下。这块手表是什么牌子的?不知道,哪国产的?不晓得。但这表有日历有星期,比妻子那块“上海牌”全钢手表档次高多啦!

我把手表拿回家,跟妻子说:“咱结婚时,没能给你买一块表,这块表就算是弥补的吧。你戴新的,我戴旧的。”

妻子说:“你长这么大,还没戴过手表,就你戴新的!”

我的手腕上,终于有了一块手表,上课下课可是方便多了。有时候,我也模仿当年那位公社秘书的习惯动作,把胳膊夸张地往上一抬,那感觉,好极了!

我们家里的缝纫机,是结婚后有了小孩买的。

妻子喜欢缝纫机,是因为她娘家有缝纫机。我妻子家孩子也不少,但和我家相比,有本质的不同。我家小子多,能吃不说,还猴,成天上树爬墙的,那衣服就穿不出个样子来,大窟窿小眼儿的,气得妈妈经常拿掸子把抽我们。不抽不行,她补衣服忙不过来啊!我们家的孩子小时候就跟要饭花子差不多。妻子家小子少女孩多,女孩文静,穿衣服知道省俭。但因为七八个孩子,缝补衣服是个大事,就靠手工一针一线,把人累死也不行。妻子说她从15岁开始就能做鞋垫,18岁就能做简单的衣服。

此前,我对缝纫机一无所知。

小时候,我很羡慕小船,小船穿的衣服很规整、很干净,不像我穿的`衣服跟花蝴蝶似的。我曾经去过小船家,他妈妈坐在一个角落,脚下蹬着缝纫机踏板,一上一下,轮子转动,上边就有嘎嘎嘎的细小声音,那衣服在小船妈妈手中一会儿就缝好了。缝纫机缝出来的线局子匀称细密,很好看,即使是补衣服,也是方方正正的。

我母亲本来手就不巧,再加上我们这些孩子一个个跟活驴似的,今天补上的衣服,明儿就有出了窟窿,妈妈哪有那么多时间给我们补衣服呢?妈妈补衣服的线局子大小不一,长短极不均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一点儿美感。

我刚结婚时,衣服坏了,妻子总是要拿回娘家去用缝纫机缝补。

有了自行车,买了手表,我们就开始攒钱买缝纫机。

妻子说:“咱买就买‘飞人’牌的!”

我问:“为啥呀?”

她答:“我们家里的是‘蜜蜂’牌的,听说‘飞人’牌的比‘蜜蜂’牌的还好,当然要买好的啦?”

那会儿,能生产缝纫机的大概只有上海了。因为无论是“飞人”还是“蜜蜂”,都出自上海。虽说缝纫机在人们的生活中远比手表重要,但缝纫机却不算是紧俏货,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

我们家里买了缝纫机后,妻子非常高兴,下班后总是坐在缝纫机前,在嘎嘎嘎的美妙声中,孩子的衣服几乎一天一个样,妻子把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像个蝴蝶,在家里飞来飞去。

1992年,我们举家迁往城里,忍痛把那台缝纫机卖了。

为此,妻子还难受了好长时间。现在想起来,我还有点心酸。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三

也无法改变现实的命运

但乡村是我的骄傲我的生命

我拥有肥沃的土地和大片的山林

山上养着不断长大的希望

地里种着沉甸甸的白银

村里的大树是我的伙伴

他与我为弟我爱听他的声音

思绪里寻觅村姑的.背影

年轻的乡村有她的深情

踏破青草镶边的小路

路边的小花跟我最亲

每个露珠嬉戏的早晨

她们都会向我点头表示亲近

在乡村你会忘记城里市侩的阴影

这里有桃花和鸟儿初恋时的和鸣

能看到山风搀扶的暴雨

能感受月光比城市的纯净

树林唠叨风儿的骚扰

野猪拱走未成熟的红苕

睡梦中有对野猪的憎恶

乡村还有荒芜的小屋

丝瓜一样的牵挂是在外的乡亲

大豆一样的饱满是我的亲情

在阳光沐浴的菜地体会泥土的芬芳

我的乡村我对相依为命的泥土之吟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四

乡村人办婚事,其场面是浩繁的。在头三两个月里就开始选定好日子。日子要取双数,图的是好事成双,大吉大利。

接下来就是耐心等盼喜庆日子到来。小伙子家要备好喜房,把喜房的墙壁粉刷得雪白,贴上喜庆和《百子嬉戏》的画幅,吊上花格子顶棚,挂上墙围子。画幅都是乡村邻居相送的,到时候他们会不请自到喝杯喜酒。

在村里,平常过日子借用个农具,家什,是常事。因了一些鸡毛蒜皮事儿,闹得两家不悦或拌过口舌的,也时有发生,但都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家都有用着谁的地方,趁人家娶媳妇的机会去和解,送上一点喜礼,表示一下心意,也不稀奇。

眼看着这日子的一天天逼近,怕到跟前忙不过来,先剪了大红的双喜字、窗花贴上去了。置办家具按女方的意思,三转一响,外加大立橱,小衣柜,梳妆台,沙发,茶几,八仙桌子加条几,后来又加上冰箱和彩色电视。这些物件上也都贴上大红的双喜字,连藏在门后的扫把,扫床的扫帚也是用红线扎成,缀着红樱穗子,滴滴溜溜的,似一团燃烧着的火苗。

要做新郎的小伙子脸红润光亮,怀中揣着个蜜罐子,逢人就笑,打招呼敬烟时一说话嘴角咧到耳垂,再也合不拢口。那些没找对象的毛头小伙们看着干眼馋,别看什么也不说,心里不知急成啥样子?那些过来人抽着喜烟会把准新郎官说道一番:这当父母的是如何不容易把自己拉扯大了,结了婚就是大人,以后要懂得孝敬父母,帮衬弟妹。准新郎官傻笑着,胸前搓着两只手,腼腆地应诺着,还说叔叔、大爷教训得好。

喜房里的铺床是有讲究的,这是婆家的事情,要有两铺两盖,让大伯哥来铺好。长兄如父,寓意自己已婚,懂得持家过日子的那些道理,理应给兄弟们带个好头。没有哥哥的,其他姊妹代替也行。当公公的不能随便出入喜房,媳妇进了门更不可,这是多年的习俗,是一种礼贤和辈分之间的相互尊重。

那姑娘家的忙碌一点也不少于男家的。在喜房里婆家准备的是大件,而娘家要做的是些细软的活计。他们门庭上虽不披红挂彩,但闺女要结婚的好消息还是传遍了乡邻、亲戚们的家里,他们早早地来“添箱”添的有花花花绿绿、龙凤呈祥的锦绣被面、被罩,喜鹊闹梅的枕巾、枕套,好看镏金边的细瓷茶具,红绿双配的暖水瓶。

媳妇过门时,会把这些“添箱”都带到婆家去。到时候新娶的媳妇家有好多来看热闹的村里人,她们见了那些“添箱”会不住地夸口说真好看。新媳妇咋见到那些“生人”时,脸上桃花半开时得含笑,温软的话语向她们说着都是谁、谁送的,脸上又添了一层光彩。

光“添箱”的用物自然不够结婚后过日子用的。此时,要做新娘的姑娘心眼儿特别向着自己和婆家,先请有名的裁缝,缝制结婚那天穿的大红小袄或夹衣夹裤。小袄或夹衣上云盘扣子朵朵,领口、袖口、衣襟边缘滚金边;裤子瘦得卡着腰身,显出很深的腰窝子。再缝制几身好料子的衣物,做好多鞋和鞋垫,和那男人的都一起做了,棉的单的都有。那鞋面的纹理、针脚的大小都很精细,雪白的鞋底子,机子镟出来的一样齐整。做的这些活计,将来几年都用不完穿不坏,到时候好腾出手来和男人齐劳动,再说拉扯起孩子来,哪会有功夫再去做针线,想得多远!

这些让娘看了,会娇啧得骂:死妮子,这还没出门子呢,都心向着婆家了!姑娘会装着没听见,温软柔滑的双手抚摸着,贴在笑脸上亲亲。尤其男人的,葱白的手指捏起,看也看不够,心里慌着呢,照镜子一看,脸羞怯成了红布。

扎头的红头绳子,大红镂空的盖头巾子,别头发的卡子,绞脸的红线,红边框的.镜子,梳子,描眉的笔,口红,洗脸盆,洗衣盆,香皂盒、香皂,擦脸毛巾,这些细软用品,都得姑娘自己备齐全。

眼瞅着出嫁的日子到了,赶着个好天气,没有一丝风吹,姑娘和娘会喊了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来套被子。套十铺十盖或十二铺十二盖,有的还多,一辈子都用不完。被叫来的婶子大娘也都是心灵手巧身子骨硬朗,家里儿女和男人齐全,生活中没有任何染指、性情淳朴和善的女人,图得是个吉利圆满。

姑娘把院子打扫干净,铺上席子。婶子大娘来了就开始忙活,她们先扯开被里铺平展,一层层按棉花。棉花是婆家提前送来,自家地里种、收弹好,是白细的上等棉。一层层按好了暄活的棉花,合上被面时,会在被子的四个角里放进去一些钢镚,花生和红枣,寓意将来在婆家的日子过得好,多生儿育女。姑娘装傻,一脸的娇羞,说什么也不知道。

姑娘和娘不参与一起做活儿,她们忙着给那些婶子大娘找顶针,递针线,备好一桌子肉香的饭菜。通常一个上午忙不完,吃完午饭再接着做。午后的树荫像筛子,把阳光网下来落在身上很温暖。她们有说有笑地开着姑娘的玩笑,姑娘在这些熟悉的大娘婶子面前会羞怯,红一阵白一阵的脸上满溢着幸福的光彩。

临近结婚日子的头两天,男家开始挂起高音喇叭,喇叭里放一些充满喜庆的歌曲或戏曲的音乐,让全村人都知道他们家要娶媳妇了,都跑出来看热闹,喜庆感染得他们心里也乐呵呵的,会问主家忙得咋样了,要不要帮忙?主家会热情相迎,递烟敬茶,随分派点活儿让他做去,有的不请自到,那都是更亲近的人。这婚礼上的酒席要准备二三十桌,在院子里盘大锅,煎炸卤炖,几个厨子提前忙活也忙不过来,所以帮下手的人越多越好。整个院子里飘着浓烈的香气,热闹喜气冲天。

唱主角的新郎官反而没事儿人一样,他哪经历过这重大浩繁场景,不知所措地随着忙碌的人跑进走出,人都笑他,他也笑,一脸的傻痴相,其心早醉了。

这闺女出嫁,娘家就没有那么多的喜气,爹娘显出很难受的样子,老古语虽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水,可养了这么些年的孩子,一晃就成了人家的人,心里是舍不得,这爹娘的心里凄惶慌的就有了被掏空的感觉。

婆家迎亲的队伍已到了村口,接连放起了震天响的两响炮,炮声是一声跟着一声地向着家门口逼近,姑娘家的人这才慢腾腾地开门迎客。族里的长辈引进收拾整洁的闲屋里先敬烟喝着茶,说聊闲扯着一些时令收种的话题。看时间不早了,婆家人这又催促着该发嫁了,族里的长辈人会说不慌不慌。屋里的闺女被逼得这才开始让自己的小姐妹们帮着梳妆打扮,有经验的嫂子或姐姐会在一旁指示着这么做,那么做,并交代一些初到婆家的规矩,句句都是贴己的话。娘端出一碗亲手擀的、爹烧火煮好的面让闺女吃。

这是离别的面,闺女哪吃得下?已是泪流满面。泪花像断线的珠子碰啪得往下滚落,心想着这就要做媳妇了,不知道将来的日子会怎样?公婆好不好?男人好不好?小叔子、小姑子们又会咋样?心里是没底儿,已有所惧怕。娘也哭了,爹也眼红,弟妹在一旁也跟着抹眼泪。他们越是劝说吃点吧,姑娘越是哭得凶。送亲和迎亲的族里女长辈会笑着说劝:好了、大喜的日子、差不多就行了,金豆子,银豆子给娘家掉得差不多了,该走了,以后常来家里看看不就行了。姑娘这才隐忍着泪花喝了几口娘递上来的面条。娘松了抓着闺女的手,闺女哪舍得挪开娘的温热的胸脯,趴在娘的肩上嘤嘤又哭着,听她再交代几句贴心窝的话语,这才猛然扭转身,上了婆家迎亲的车里。爹娘和兄弟姊妹跟到大门口,姑娘在车里扒开车帘子看,车走远了,又随想起平常爹娘的疼爱,手足的情分,泪不觉又弄花了粉扑的脸蛋。

婚车到了婆家门口,要先放炮仗“燎轿”。就见大伯哥从人群里出来,他嬉笑地拿一把红纸捆扎的谷草桔杆,草杆的前端缠绕一挂千头的大红鞭炮,燃放后随着噼噼啪啪得声响围着婚车转一圈,正好鞭炮燃放完。这风俗到今天一直在乡村的婚礼上延续着,其中的道理仍是看着兄弟结婚,以后过日子长了,作为长兄的要给他们带个好头。

燎完了“轿子”安说新媳妇该下车了,可故事又来了。就有新媳妇的娘家侄子和侄女挡在车门前不让下,小孩子一脸的稚气和执着,在生人面前也不怯场,这都是大人事先指派交代的的。围观看热闹人群都呵呵大笑,主家会意,包了大红包让接媳妇的递上去,孩子得了红包才会欢喜地放行让新媳妇下车。

婚礼开始时,先鸣炮。院子里早挤满了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他们都希望在第一时间里看到那盖头下新媳妇的长相。在《百鸟朝凤》曲调的高音欢鸣中,婚礼有条不紊地进行。主持婚礼的人都是村子里露头脸的人,在他时儿严肃,时儿搞笑的腔调中,新媳妇、新郎官开始拜堂。主持人高声喊起:一拜——这“天地”故意暂不喊出,可这对新人已对着天,迫不及待地跪拜下去了,不用说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会给逗得轰然大笑,这笑声还没止,主持人高亮的嗓音又随之喊出了:二拜高堂!此时男家的父母已正襟危坐好,准备接受一对新人的跪拜。

婚礼进行到最热闹的场面是夫妻对拜,这也是整个婚礼进行中的高潮阶段。主持人开始拿腔就谐,包括和新郎官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朋友,围观的人群,都起哄,让一对新人大谈恋爱经过,第一次约会在什么地方?谁先亲的谁?是什么感觉?他们被问得招架不住,扭捏着不想说,可不说是不会放过他们的。新娘有盖头掩着,看不见脸色,新郎只顾傻笑着,脸是红一阵白一阵,只好嗫嚅着腔调谈了下恋爱的整个过程。主持人毕竟是受着主家的重托,既要让婚礼办的热闹,又要不失礼俗,他会装腔制止那些闹婚礼的人群。

围观的人群中虽还有止不住的欢笑声,也有好多人只看着暂时不作声了。的确,他们光看一对新人拜天地还不算太过瘾,还得“抢火烧”。就是谁家要娶媳妇了,提前买了大红枣,包裹上面,放在锅里蒸或放在火里烧,这就是所谓的“火烧”,和花生,糖果,桂圆,合在一起,在婚礼进行到最热闹的当口,就有孩子站在房屋上向看热闹的人群里抛撒。孩子捣蛋,故意往新媳妇身上,人群的头上抛撒,人们就暂时不闹婚喜了,都抢开了“火烧”他们会喊着抛撒“火烧”孩子的名字,往自己跟前抛撒,手向空中伸着,滚落到地上的就有孩子抢了。抢着什么是什么,老少都喜欢去抢,仿佛那抢来的“火烧”比平常的要好吃、香甜百倍。

闹完了,笑足了,抢够了,新娘子才由娘家送亲来的长辈搀扶着、呵护着进入洞房。结婚后的三天里闹新房的人很多,也不分男女老少和辈分,喜剧性的越演越热闹。忙过一阵子,等结婚的喜庆和热闹过去了,媳妇就要入随婆家的生活习惯,有些不太适应,但一切都得强忍着。可盼到回娘家的日子了,见了那爹娘,兄弟、姊妹将那婆家的事细说个没完。

新娶进门的媳妇会很有礼貌,嘴很甜、见人就说话,成天嬉笑得合不拢嘴,干活也卖力气。她们尊重族里的长辈,孝敬公婆。对新娶进门子的媳妇公婆也知热知冷地疼着。可是日子一长,过着过着双方的感情就变了味儿,就像同唱着一个曲儿,唱着唱着就分了调儿。毕竟过日子不是像唱曲儿那么简单,破的是其初和谐美好的心意。

媳妇在娘家过习惯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会带到婆家来。婆婆过惯了自家的日子,看媳妇会不顺眼,相互间就有了抵触的情绪。这中间受夹板气的自然是儿子,如果儿子很懂得调解,做事圆滑,这个家会和美地过下去。可是,在乡村里,这样的家庭并不多见。而多数的家庭都是在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中过着。是做儿子的娶了媳妇忘了娘亲?也不全是吧!一个男人,一旦成了家,就得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他得用心去经营这个小家。看起来他对父母的感情淡薄了些,可心里他也会很纠结,他一心拉扯着儿女过好自己的日子,而后才能孝敬父母,这也没错。可是媳妇就不会那么心细,一旦婆媳之间有了口角和烦恼,这辈子就有了解不开的恩怨。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也熬成了婆婆时,才知道当年婆婆的多不容易。

古语说,娶进一个好媳妇,能带一群好子孙,也是有道理的。

不记得是谁还说过这样的话:所谓人类的幸福,不过是那痛苦的大戏剧里,不时发生的插曲罢了。明白了这一点,再看乡村人的那些繁琐的家庭事儿也就不是事了。

现在生活好了,乡村里的人们心都特别野,在往高处走,而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还挺多,一时半会说不完,这样我只好放到下一个章节里去说了罢。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五

月明如水,灵,轻盈的穿越时空,立于一百多年前的柏树下,远远的看着曾祖母伤心欲绝,想随夫君而去,却又因儿子和小姑丢舍不下,在那欲罢不能夜夜无寐的痛苦中挣扎。心痛得沉重了我的笔锋,疼惜的珠露遮盖了我的眼眸,若雁今生是一朵不凋谢的莲,我一定轻轻的捧在玉白的手心,替我的曾祖父好好疼惜,爱如珍宝。

可是,现在的天涯坡,那高山上的平原,已物事而非,轰轰隆隆的响声,早已卷走了油油长长的青丝,推去参天古树,厚厚翻过来的土层,掩埋了曾祖母艰辛兴旺家族后,修建的画栋雕梁,雕花木窗那偌大的房子,还有带着我们家族厚重的历史,竹林及其一汪汪清泉。

曾祖母把什么都看的极淡,只小心翼翼和族人周旋,不想生事端。而族人早对他们后坡的山、竹林旧房,几亩薄田虎视眈眈,对他们娘儿,从来就是冷眼相向,岩在世时,雁一个人在家的日子,原本就难过受欺负,只是雁从未对她的岩言过半句,所以均得已相安无事,也因岩能说会道且曾是先生,他们还有所忌惮。

只因岩是廖家湾过房而来的,大爷廖明礼觉得,岩的儿子贤达就不能说是这家孙子。自然在岩死后,再没族人认为贤达是二房继承人,从不让去祠堂参加祭拜,排挤的更厉害了。

而雁,只想安静的抚养小姑和儿子,也没想过这家产。晚上不劳作时,不分秋冬寒暑,每天自己教他们两个识字读书;养几只羊,卖钱,买种子,买灯油。羊奶挤给两个瘦弱的幼子喝。

尽管,她自己瘦的风一吹就会倒,冬天,格子木窗的窗纸呼呼响,凌冽的寒风,在他们母子三人单薄的衣衫上,挥着霜雪的小刀,刮,吱吱的响。冷得生疼清冽。但清涟孤傲的她总是委婉的谢绝别人的怜惜。自岩消失在洪荒的河水中之后,也再没回过甘富的娘家,雁不想看比霜刀更锋利那可怜的目光!娘家也再没来过人,身为小妾雁的母亲,早在自己幼时就不知怎么的死了。偌大的家产,那几个哥哥们都还分闹不清,那里顾得上不是一个母亲且又清高的雁?倒是那远房穷哥哥艺,来看过独自艰辛生活的雁,却也不好多来,只让人带来艺自己在排上用命挣得的所有钱,谎称是岩留下和那排头补偿的。就听得说去了很远,去了哪里?人都不得而知。

雁就开始下山找买竹子的人,可买竹子的人寥寥无几,终究很有限,她就试着将苍老的竹子,雕刻成容器;只因她常常睡不着觉,就雕花雕草,还画点什么,慢慢的雁雕刻绘画的'竹子容器,是越来越精美,那苍老的竹子在雁的手里,就美的古朴而清雅起来,雁想起以前常常和丈夫一起雕刻着把玩,但曾祖父心疼她那如玉般的手,怕伤着,就不让她雕刻那竹子;而今,雁要靠它起家,曾如玉细美若葱样的手指,常常弄的伤痕累累,雁也顾不得这许多。可雁的父亲在天有灵,看着知书达理,貌美贤淑,娇滴滴,他赵家养尊处优的二小姐,过的如此艰辛,低声下气的被族人挤兑受辱,怕是心疼的恨不能将她带走。

雁的父亲健在世时,极宠爱雁,不仅让她和哥哥们一起去青林寺读书,还教她打算盘记账,讲解点雁母亲的草药医书。闲暇时,带她去美丽的清江河畔,和父亲于清澈见底的河流里捉虾和螃蟹;累了,于那太阳晒得暖暖的,鹅卵石沙子中间,秀美的雁就坐于水漂洗过的大石头上,托着腮,听,河岸山坡上唱着清丽的山歌;有时雁也放着风筝,欢快的奔跑着,看蝴蝶风筝高飞,碧蓝色的天空雪白的牛羊在天际追逐。那时的雁温婉秀丽如兰,心总像蝴蝶快乐飞舞;笑起来声音清脆如银铃。而父亲就在一旁用苍老的竹子,给她雕装笔的竹筒,有时也雕装瓜子米的盒子,因雁小时不会嗑瓜子,往往是爹爹晚回磕好瓜了,就装在这竹盒子里吃。一直到出嫁前,爹爹忽然远离她而去,她那十六岁心中的山轰然倒搭,和她的幸福一同被湮灭。只剩下盒子里半盒瓜子,气息,留存。

而雁,每每看着这苍老的竹子,犹是亲切,青绿的叶子,风吹沙沙响,韧性极好强健的竹竿,排排屹立,劲风吹不到,积雪压不断,因岩雕竹,画竹,雁仿佛这竹子就是夫君。每每又像看到月光下,爹爹在竹中穿行。

雁也就爱极了这竹子,常常夜深无寐时,于月色如水的凉夜,扶着这斑斑沧竹,喃喃自语,语句凄切,风吹翠竹,叶疏离,一轮圆月照孤影,纤细的影在月色的映衬下,更加单薄如竹。

可也坚韧如竹,风雪已无惧,冰霜可穿破,风中屹立。

但是再怎么屹立不倒的树木竹子,也很怕火烧,水淹,那冲天火焰,或者洪荒的洪水都会让屹立不倒的传奇,灰飞烟灭,卷进深渊,摧毁坚韧没入深深黑暗.....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六

这次来三亚,是为写棉花而来的,所以住在棉花宾馆。

棉花宾馆在哪儿呢?在荔枝沟128号。

荔枝沟在哪儿呢?在三亚的河东区。

中棉所的老同志告诉我,十多年前,他们在荔枝沟建基地时,这里还是三亚荒郊野外的一个小村庄。我猜想,荔枝沟应该是近些年三亚在扩大城市规模时扩展出来的成果。

毫无疑问,三亚人给这块地方命名时,这里肯定是个产荔枝很多的地方。不妨,我们展开翅膀想象一下,一条十几公里长的大沟,种的全是荔枝树,等到每年荔枝成熟的季节,荔枝压弯枝头,人们不将这个地方叫荔枝沟,又能叫什么呢。我这样说,你可千万别误会哟,以为这个名叫荔枝沟的地方目前仍然是一条大沟,那你就真的大错特错了,你不想一想,在三亚这个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中,在三亚这个寸土寸金,房价已经涨到近两万一平的地方,会允许一条沟存在吗?沟的年代不知道有多么遥远?应该在三亚还是个小渔村的时候吧。

而今的荔枝沟已经变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一条马路了。而只有走在这条被命名为荔枝沟的马路上,才可能揭开三亚神秘的面纱,认识一个真实而接地气的三亚。

荔枝沟路的街道并不宽,与现代化大城市宽宽的大马路无法比,甚至与新近被定义为四类城市的安阳的街道比起来也略逊色了些,没有四车道,也没有自行车道,人行道就在各家商铺门脸的面前。这样以来,马路上,汽车、摩托车、电瓶电、自行车、还夹杂着行人,感觉有点乱。

街道上商铺林立,招牌很大,铺面却很小,典型的寸土寸金。从荔枝沟路的市仔村到荔枝沟最大的农贸市场,大约三站路,竟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大超市,这让逛惯了超市的我有点不习惯。而荔枝沟的农贸市场真是太乱太脏了,乱到什么程度呢?乱到滩位把整个市场全铺满,使购物者无立锥之地。脏到什么程度呢?原本想将整个农贸市场逛一逛,问一问三亚的鸡蛋多少钱一斤,海鱼怎么卖?刚走了几步,一股股恶臭扑面而来,实在忍受不住,逃野似地跑了出来。实事求是说,印象中安阳的农贸市场远比荔枝沟的好得多。像荔枝沟这样的农贸市场,五年前安阳也曾经有过。

马路两边什么门店最多呢?宾馆,这大概就是国际级旅游城市的特点吧。而三亚荔枝沟路上最亮丽的是它在红绿灯路口处,专门为等红绿灯的行人搭建的遮阳棚。每个十字路口有四个,东南西北四角各有一个,依地形而建呈三角状,不露天,四周里外全是广告,行人站在棚下等红绿灯时,既能遮阳,也能观赏广告,对于路人和商家算是双赢。

实事求是说,因为见了荔枝沟,使我对三亚的美好印象大打了折扣。

而上网一查才明白,荔枝沟却原来是长在三亚额头上的一个痦子,已经成了三亚政府的一块心病了。有个贴子最可笑,题目叫《荔枝沟,你是不是二妈养的?》说荔枝沟治安很不好,大白天会遇到抢劫的;说荔枝沟的路也是乱糟糟,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车辆逆行,摩托车到处乱闯,小摊摆到了马路上来,称荔枝沟是被三亚遗忘的角落。

其实,荔枝沟是三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大学城,三亚的一些大学和中学就坐落在荔枝沟;荔枝沟还是三亚的重工业基地,许多大企业都已入驻荔枝沟了;三亚体育场和体育馆也将在荔枝沟落成。在土地比金子还贵的三亚,政府如何舍得将荔枝沟当继子养呢?只是还没腾出时间和精力好好整治荔枝沟罢了。

怎么说呢,任何一个城市都应该是具有多面性的,既有高大上的一面,比如像亚龙湾;也有丑陋的一面,比如像荔枝沟,这一点都不足为怪。而城市也和人一样,它展示给游客的一定是这座城市的亮点。而只有真正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真正属于这座城市的人,才能体味出这座城市真正的味道来。就这点而言,比起许多游客来说,我是幸运的。

当我和大多数三亚人一样,不紧不慢地走在荔枝沟的大街上,穿着宽松的体恤,光脚拖拉着拖鞋,手里拎一兜刚从农贸市场买回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时,三亚真实的味道,伴着海风向我迎面扑来。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七

江南的春天多雨,雨后的乡村野草疯长,在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南下打工的时代里,曾经熟稔的小路总被新来的时光脚印所覆盖。每次回乡,我都要在繁茂的的草丛中努力拨开尘封的记忆,才能觊觎到乡村的旧模样。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湖南的花鼓戏《补锅》可谓红极一时,生动地演绎了补锅匠的酸辛与幸福。我们村的楚湘伯伯就是一个补锅匠,他个儿五短三粗,总是慢腾腾挑着特制的货担,筐里有一台小型的风箱,还盛着烧铁水的小钵和铁器具。他的'嗓门极好,如歌谣般吆喝他的生意号子:补——锅子——炉铲——不呢?补锅子——炉铲啊——声音颇具穿透力,仿佛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小山村。然后他在村里一处空地拉开架势,支上风箱,不一会炉火旺旺,小钵里铁水熔化。楚湘伯伯一边敲击碎铁,一边捣泥,嘴里叨念着:烂锅子、烂杯子、烂炉铲盖都可以补好,快些拿来啊!

听到楚湘伯伯的吆喝,母亲便叫我赶紧去碗柜底下找那个我们兄妹怄气摔坏了的搪瓷杯子,外壳凹凹凸凸的,底部已有了两个小洞。我兴冲冲拿着走到空地,楚湘伯伯那鹰钩般的鼻梁上压着一副老花眼镜,老虎一样鼓着的眼珠子朝上一瞟,随口说:五毛钱!母亲在旁说,才两个小眼,三毛钱吧?楚湘伯伯叹口气说:三毛钱就三毛钱吧,不过小家伙要过来帮忙拉拉风箱。我很乐意为他做这活儿,滑溜溜的,呼啦呼啦地响亮。只见他用磁勺子舀了一匙熔化的铁水,放在左手捏着的厚草灰里,慢慢呈到杯子坏了的洞口,上面右手再用一个布团一按,揉几下再涂以泥巴,往地上一扔,不屑地说:三毛钱,包管你用一年!有次上屋一家两口子吵架,把吃饭的大铁锅摔成了两大块,楚湘伯伯用竹篾条支架住,照样修补得完好如初,还对小两口说:锅子破了还可以补好,要是婚姻破裂就难以修复了啊,要珍惜啊。望着疤痕累累的铁锅子,两口子心情异常沉重,自此很少吵架摔家具了。

补好的锅子终究有个疤!几年以后,当邵东的塑料制品大量倾销在市场的时候,走村串寨的补锅匠也就渐渐退出了时光的舞台。随着村里爆米花师傅的萧条,很多乡村的行当销声匿迹了。

爆米花的工具比补锅更简单,就是一台黑咕隆咚可以转动的高压锅子和一个硕大的尼龙袋子。平素,没有人去爆米花的,除非有女儿出嫁。只有到了年底,快过年了,大家准备新年点心,就可以挨家挨户去爆米花了。爆米花的师傅是村湾里的春秋大叔,他黝黑黝黑的,好像挖煤窑的人,什么话都不要说,只要将爆米花机子往堂屋里一摆,大家就明白了。于是,小孩子们派救兵似的跑回家去,随即又折返回来,手里拿着一升米和大塑料袋子,有时可能是玉米子,都来排队爆米花。春秋大叔不管堂屋里站满了人,他依然保持着他的冷峻和沉默,将大米倒进葫芦形的米花机里,就开始烧柴火,一只手不停摇晃转动手柄,柴火让他的脸更暗更黑。不多久,春秋大叔退了柴火,啊!期待已久的爆米花就要熟了!我们小孩子们赶紧闪到一边,用双手使劲捂住耳朵,又不敢走远,眼睛仍贼溜溜地观望着。不说话的春秋大叔,手提米花机走到支起的大尼龙袋子前,用脚踩住口子,手里的锤子敲打下去,只听见嘭的巨大一声,一股热浪冲击着所有人的耳膜,升腾的热雾笼罩了整个屋子,小孩子们就一窝蜂拥上去,捡拾散落在地上的爆米花。然后付了钱的小孩儿用自家的塑料袋子盛了爆米花,乐颠乐颠拿回去,沿途吃得满嘴香喷喷的。每年腊月,春秋大叔就靠爆米花赚过年费用,他那小小的黑咕隆咚的爆米花机常常诱惑着我们年少的馋嘴,即使自家已经爆完了米花,总还要跟着他看热闹看上好半天呢!

时光如风,转瞬即逝。那些记忆的影像随着时间的远去而渐渐遥远,就像我和乡村之间,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因为在时间上,我和她是三四十年的距离!其实,在宁静的日子里,怀旧并不代表停滞不前,并不意味不要创新,我想,在这个越来越遥远的乡村里,我只是想静静地吹开岁月的尘埃,就像老石匠在碑基上烙印那些美好的画面。

乡村诊所抒情散文篇八

我常想,第一个发明瓦并使用瓦的古人,一定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人吧。他一定是一位隐居乡村、喜欢亲近泥土的人。因为瓦是用泥土烧成的,一片片瓦覆盖在屋顶上,其实是一抔抔土包绕在屋顶上。屋内的人,可以终日闻得到泥土的气息。

小时候,身居乡村,最喜欢的事就是爬上村中那棵最高的古柏,闻着柏树枝好闻的清香,然后像鸟一样,俯瞰整个村庄。那一座座房屋,像一条条安静的鱼,错落有致地卧着,瓦是它们身上细密的鳞片。有青瓦、红瓦、灰瓦;于是,我的眼前就有一条条青色、红色、灰色的鱼,在绿树丛中掩映着。

瓦上也有树,是瓦松。它们生长在瓦的缝隙间,瓦为它们沉淀了泥土,它们为瓦奉献了一片绿荫。它们还叫屋上无根草、向阳草、瓦宝塔、瓦莲花;祖母在世时,说瓦松可是宝呢。有一次邻家二哥被烫伤了,祖母让人上了自家屋顶,采了一株瓦松下来,再从村里的大柏树上摘了几片叶子,掺在一起,放在蒜窝里捣烂给二哥敷上,几天后他的烫伤就好了。

秋天时,瓦上铺了落叶,一片金黄。有时,人们会在瓦上晾晒着花生、黄豆,还有一些干菜。晒得差不多了,就用竿子挑下来。更多的时候,瓦上是鸟的广场,喜鹊、斑鸠、鸽子、黄鹂;还有很多生活在村庄里的鸟,它们悠然自得,在这里休憩、散步,或者谈情说爱。没人来打扰它们,这里是它们的领地。不过,也有不安全的时候,有时猫会来侵犯它们,有时,我也会窥视它们。它们会与我遥遥相对,但相顾无言。

与瓦最亲近的.鸟,是麻雀。它们栖身在屋檐的瓦下,瓦无怨无求地为它们遮风挡雨,让它们在自己的护佑下,繁衍生息。

瓦喜欢雨。在雨中,瓦更能显示出它的价值。雨在瓦上弹琴,每一片瓦都是它的琴键。雨天,我喜欢拿个板凳,坐在檐下,听或高亢或低回的雨中曲。雨水顺着瓦垄流下,成为细细的瀑布,砸在地上,冲出一个个坑,溅起一个个漂亮的水花来。如果在冬天,瓦楞上垂着长长的透亮的冰凌,掰下一块含在嘴里,嗯,好吃,有着天空的味道呢。

我在瓦下,生活了很多年,后来成为了一尾鱼,游到了城市,那里没有瓦。于是,我常常怀念故乡的瓦。

可是,故乡的瓦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老家的瓦房也要拆了,当房屋被推倒,一片片瓦散落在地时,我听到了一片片凝固的旧时光破碎的声音。从瓦砾中,我拣出一片残存的瓦,带回了城市。

我相信,一个村庄的衰老,是从一片片瓦消失开始的。这片进城的瓦,是乡村脱落的鳞片,我希望它能永远让我记得起,我的村庄还未老去时的样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