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15:48 页码:8
2023年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优质11篇)
2023-11-23 12:15:48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比喻和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的心情、思想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读内容,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恰到好处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一

刘备在那个时代,要说个人能力只能算是一般,论文韬武略,远远不如曹操孙权,比起气魄也是多有不如,但是他最终能够称霸一方,奠定下三方鼎立的局面,这和他知人善用、优秀的用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刘备在用人上首先一点是能知人,只有知道谁是人才,谁在什么方面有能力才能让人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一点上来看,刘备是值得肯定的,早年时候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又能够果断的任用马超为将。而且刘备在用人上一向讲究用人不疑,一旦将一件事交给了手下人就很少再去插手,不像一些领导明明不懂非要插手搞得手下人很难办,刘备这样的方式使得刘备账下的人才得以发挥出自己的所有才能。

而且刘备非常清楚手下人的各种优缺点,能够让他们相互弥补,形成一种对抗联合的体系,对于手下人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因为很长的一段时间刘备都是和手下的人东奔西走,50多岁了还没有一个基业,所以刘备和手下的人能够共患难也能共富贵,没有什么鸟尽弓藏的事情出现。再来刘备非常善于打感情牌,早期的时候刘备没有什么权势,没有什么财富,所以也只好打感情牌,通过感情投资来笼络人心,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摔阿斗的故事。

但是刘备用人还是有一点缺陷,那就是太重感情,以致于一直都在重用老人,所以后继无人,以致于后期的蜀国无人可用,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也是如此,也是因此导致了蜀国的落败。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二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三

1、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

2、了提高同学们的成绩,校长三顾茅庐去请特级教师来给我们上课。

3、这位技术精湛的。技术员是我们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功臣。

4、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5、他已经退隐山林多年,现在想请他重新出马,看来得要三顾茅庐。

6、他是我老板三顾茅庐地求来的人才,听说对改善经营的策略很有一套。

7、他这个人恃才傲物,若不是你三顾茅庐,他哪会答应帮助我们。

8、企业经营者应该用三顾茅庐的诚意,向专家虚心请教有关管理方面的意见。

9、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蒞校任教。

10、老王不忍心拒绝杨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公司任职。

12、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莅校任教。

13、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14、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卧龙先生——诸葛亮。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四

东汉末年的时候,局势非常混乱。各地的诸侯豪强都纷纷出兵,想夺取领土,统一天下。

刘备和曹操就是其中的两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过刘备,因为刘备有个名叫徐庶的`谋士。曹操吃过几次败仗后,曹操非常生气,就将徐庶的母亲捉了起来,逼徐庶离开刘备。

徐庶没办法,只好离开了刘备。但在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你可以请他辅佐你,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刘备听后,为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三顾茅庐的成语意思】: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故事读后感】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用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他打江山。从刘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你坚定目标,并不断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五

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莫言《蛙》一〇〇:“民国十九年,当年袍泽乡党韩复榘兄主席山东,三顾茅庐请高某出山,高某难却韩兄厚谊,赴鲁上任,先任省参议员,后任平原、曲阜县长,今春改任高密。”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孙权曾想先入为主差张昭请聘诸葛亮为臣,却被其婉言谢绝。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更不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六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七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八

【成语故事】:公元2,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安排刘备在新野屯兵。公元2,刘表命令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遭遇到夏侯、于禁、李典军队的抵挡。刘备假装退兵,设下埋伏。李典认为这是刘备的计策反对贸然进军,夏侯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刘备在荆州数年,感慨时间的流逝,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四处招揽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其中,刘备最赏识的是徐庶。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是当今少见的人才,既有学识又有谋略。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斋戒了三天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赞叹不已,并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于是答应出来辅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

“三顾茅庐”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房;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九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

成语。

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出自三国蜀·。

诸葛亮。

《出师表》。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范文范本篇十一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