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炎帝的传说的课文简介怎么写 炎帝的传说教案(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9 16:51:25 页码:9
炎帝的传说的课文简介怎么写 炎帝的传说教案(二篇)
2022-12-19 16:51:25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炎帝的传说的课文简介怎么写一

据史载,炎帝神农是我国古时期的一个强大、先进的部落首领,他同黄帝轩辕氏共同创造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农就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实现了男耕而食、女织而衣、日中为市、货物交换。并遵天道,制历时,开辟了人类认识规律,运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先河,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炎帝神农也因此同黄帝轩辕一道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华人也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众多的史志典籍、遗址碑刻、民间习俗和专家考证,印证了随州厉山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不可憾动的地位。(注:据《史记》、《左传》、《山海经》、《荆州记》、《汉书》、《帝王世纪》等一百四十多种文献典籍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市厉山的烈山石室。尽管因时代久远神农遗迹时兴时废,但厉山的古迹至今仍保留五十多。如明代随州知州所立“炎帝神农氏遗址”碑,清代所树龙凤日月铁旗杆等等。民间习俗是“活化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州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民俗也十分丰厚。如“祭日”(也称祭炎帝、太阳神),“尊牛”(重视农耕,敬重耕牛),喜百草等民俗,至今仍然十分盛行。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层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专家们用详实的材料、确凿的证据、科学的论证,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农身上的尘埃,恢复了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炎帝的南方属性、炎帝和黄帝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本来面目。并揭示炎帝神农文化的精髓就是开拓进取、发明创造、生生不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现在的所处的位置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炎帝神农诞生地——烈山。烈山,就是用火烧山的意思。炎帝神农又称“烈山氏”,这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刀耕火种的发明。烈山拥有九岭,九岭拱成烈山。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就位于这九岭之间。景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修复,20xx年扩建,核心景区1.71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4亿元,为国家4a级景区。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此地举办,深受国家、省、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入景区拜谒始祖,游览观光。

二、文化雕塑壁在我们右边的半山腰,大家可以看到一面风格奇特的文化雕塑壁。

5020xx年前,始祖炎帝神农生活的时代是没有文字的。那时候的先民就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孩一样,看到太阳就会画成一个圆圈;看到月亮就画成一个镰刀样的弯儿,正是这些原始的图案,才衍生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先民们怀着对炎帝的感恩情怀,将美好生活用这些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眼前的文化雕塑壁上的象形文字就是对远古先民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展现。(注:第一个字,是五谷丰登的丰,纪念炎帝神农带领先民们植五谷,享丰收,让先民们有足够的食物生活下去。“丰”,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第二个字,是夙愿的夙,图案是一个人以手持物,意思是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所以是早起劳作,以示恭敬的意思。第三个字,是舞蹈的舞,是先民们在炎帝的带领下过上安定生活的体现;舞,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第4个字是高,第5个字是隹。表明鸟儿都是栖息在高高的树上。第5个字是鱼。在炎帝植五谷前,先民都是以渔猎为生。第6个字是树林的林,图形是由两个荆棘枝并列而成,第7个字是室内的室,图案是一个人头上有个房顶,可以安全的遮风挡雨。第8个字是戠,指的是粘土和聚合,当年炎帝在厉山始创陶器。第9个字是我,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图案是一个人拿着先帝发明的耒耜,先民们用耒耜种田,也用耒耜保护自己的耕地,击退前来攻击破坏的野兽。无解,这个字在各种古书记里都查不到,有人说它是水字,有人说它是湖字,大家来猜猜,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第10个字是月亮的月。第11个字是星辰的星,按图形可以看到古代的星星是非常明亮的闪着光。第12个字是日的日。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先民们就是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也就是最早的天气预报。这最后一个是炎帝的炎,由两团烈火叠加而成,表明了劳动人民对炎帝刀耕火种给世人带来温暖光明的感激。)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最新炎帝的传说的课文简介怎么写二

您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光临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很荣幸成为大家的导游,在交流时叫我为小x就可以了。

据史载,炎帝神农是我国古时期的一个强大、先进的部落首领,他同黄帝轩辕氏共同创造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农就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实现了男耕而食、女织而衣、日中为市、货物交换。并遵天道,制历时,开辟了人类认识规律,运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先河,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炎帝神农也因此同黄帝轩辕一道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华人也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众多的史志典籍、遗址碑刻、民间习俗和专家考证,印证了随州厉山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不可憾动的地位。(注:据《史记》、《左传》、《山海经》、《荆州记》、《汉书》、《帝王世纪》等一百四十多种文献典籍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市厉山的烈山石室。尽管因时代久远神农遗迹时兴时废,但厉山的古迹至今仍保留五十多。如明代随州知州所立“炎帝神农氏遗址”碑,清代所树龙凤日月铁旗杆等等。民间习俗是“活化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州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民俗也十分丰厚。如“祭日”(也称祭炎帝、太阳神),“尊牛”(重视农耕,敬重耕牛),喜百草等民俗,至今仍然十分盛行。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层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专家们用详实的材料、确凿的证据、科学的论证,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农身上的尘埃,恢复了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炎帝的南方属性、炎帝和黄帝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本来面目。并揭示炎帝神农文化的精髓就是开拓进取、发明创造、生生不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现在的所处的位置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炎帝神农诞生地——烈山。烈山,就是用火烧山的意思。炎帝神农又称“烈山氏”,这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刀耕火种的发明。烈山拥有九岭,九岭拱成烈山。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就位于这九岭之间。景区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修复,20xx年扩建,核心景区1.71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4亿元,为国家4a级景区。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此地举办,深受国家、省、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入景区拜谒始祖,游览观光。

二、文化雕塑壁在我们右边的半山腰,大家可以看到一面风格奇特的文化雕塑壁。

5020xx年前,始祖炎帝神农生活的时代是没有文字的。那时候的先民就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孩一样,看到太阳就会画成一个圆圈;看到月亮就画成一个镰刀样的弯儿,正是这些原始的图案,才衍生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先民们怀着对炎帝的感恩情怀,将美好生活用这些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眼前的文化雕塑壁上的象形文字就是对远古先民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展现。(注:第一个字,是五谷丰登的丰,纪念炎帝神农带领先民们植五谷,享丰收,让先民们有足够的食物生活下去。“丰”,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第二个字,是夙愿的夙,图案是一个人以手持物,意思是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所以是早起劳作,以示恭敬的意思。第三个字,是舞蹈的舞,是先民们在炎帝的带领下过上安定生活的体现;舞,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第4个字是高,第5个字是隹。表明鸟儿都是栖息在高高的树上。第5个字是鱼。在炎帝植五谷前,先民都是以渔猎为生。第6个字是树林的林,图形是由两个荆棘枝并列而成,第7个字是室内的室,图案是一个人头上有个房顶,可以安全的遮风挡雨。第8个字是戠,指的是粘土和聚合,当年炎帝在厉山始创陶器。第9个字是我,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图案是一个人拿着先帝发明的耒耜,先民们用耒耜种田,也用耒耜保护自己的耕地,击退前来攻击破坏的野兽。无解,这个字在各种古书记里都查不到,有人说它是水字,有人说它是湖字,大家来猜猜,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第10个字是月亮的月。第11个字是星辰的星,按图形可以看到古代的星星是非常明亮的闪着光。第12个字是日的日。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先民们就是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也就是最早的天气预报。这最后一个是炎帝的炎,由两团烈火叠加而成,表明了劳动人民对炎帝刀耕火种给世人带来温暖光明的感激。)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三、照壁

- 1 -

在我们的左边,大家可以看到一面照壁。在风水学里有一种说法:“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视为不吉利”。避免气冲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门前砌一堵墙,但是,为了保持“气流通畅”,这堵墙又不能封闭,所以便诞生了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结构——“照壁”,用以“避邪藏福”。

远古时期,炎帝神农发明刀耕火种,并驯养牛来耕作。所以,炎帝部落的标识是一个刻有“火”或者“牛”的图腾。照壁出现后,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炎帝后裔,就在自家照壁上刻牛首或火焰珠宝的图案,以此标志自己的身份。我们眼前的牛首照壁,上刻牛头、下刻火焰珠宝图案, 它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天下华人的老家——炎帝神农故里。照壁上面的“炎帝神农故里”五个大字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

好,请各位随我转过身来!大家看,从照壁到前方的神农大殿是整个景区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位于正南北方向。据考古发现,早在炎帝神农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房屋了。从科学上讲,坐北朝南才能取得最长的日照时间。

四、牛耕作雕塑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四牛耕作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头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说是我们纪念始祖炎帝神农“首创农耕、驯养家畜”功绩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当先民们在狩猎的过程中,通过对动物习性进行观察,区别出哪些是凶猛的,哪些是比较驯服的,便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驯服的动物慢慢饲养起来。而牛就是炎帝神农发现、驯养并用于农业生产的动物之一。在随州淅河西花园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中考古专家就发现了最早的水牛骨骼。这正是始祖炎帝神农“首创农耕,驯养家畜”的有力佐证。

自古相传,炎帝神农氏为“牛首人身”,这可能是因为牛是炎帝神农所在的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后世就神话传说其是“人身牛首”了。当然,这也是对炎帝神农驯养耕牛,首创农耕的形象纪念。

好,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尤其是抄股票的朋友,到了这里沾到灵气,你手中的股票一定会牛气冲天,一路 升。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五、九拱桥和烈山湖

现在,我们踏上的便是九拱桥。

这座桥完全用花岗岩、白砂岩、蘑菇石、上等青石构建而成。桥身有九个拱门,全长117米,数量均是九的倍数。九在中国阳数里最大,地位最为尊贵,以此寓意炎帝神农之尊的始祖地位。史书记载,炎帝之母安登梦见七龙子有感生炎帝,所以,桥身和桥面上雕刻着龙凤相依、凤舞龙翔的纹饰。九拱桥横跨烈山湖两岸,像一根纽带一样,沟通南北,沟通了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之路,也连结了大家共拜始祖虔诚之情。

九拱桥下面便是波光粼粼的烈山湖了。湖水水面共9.81万平方米。(注:相传,上古时期,烈山九岭由九个怪物占据,为了人间安危,龙王的九个儿子下凡收服九怪,那晚雷雨交加, 一道天雷劈来,在这里裂出一道大坑,大雨也淅沥哗啦下了整整一天,雨停之后,先民们走出洞穴, 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汪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味道甘甜。史书记载,这里为烈山,这条湖自然被人们称作“烈山湖”了;而民间流传的“九龙降九怪”的故事,也便是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作“九龙山”的来历了。)现如今,泛舟湖上,观望整个大殿与九龙山,别有一番风情。遥望炎帝巨像,会有种炎帝显灵的感觉,动的不象是自己,更象是炎帝大像。

七、华夏始祖门

跨过九拱桥,我们便来到了华夏始祖门,进入这道门,很多游客都会肃然起敬,整理衣装,平静心情。因为进入始祖门之后,就是我们整个景区最神圣的地方----谒祖区了。始祖门采用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建筑形式,由一个主门和两个侧门组成。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青石构筑,正面和背面分别刻有“华祖”、 “农宗”四个鎏金大字。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所提。石刻盘龙环绕四周,象征炎帝神农的高贵地位。炎帝神农因首创农耕被世人奉为“农宗”;让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后人供奉他为华夏文明的始祖,称他为“华祖”。

始祖门正面门身上的画像是根据汉代武梁祠中的石雕“炎帝耜耕像”复制而成,再现了炎帝神农手执耒耜教民耕作的形象,背面雕刻炎帝驯养家禽的丰功伟绩。

好,各位随我这边请!

八、圣火台

- 2 -

前面这个像“火”一样的建筑,便是圣火台。燧人氏“钻木取火“后,炎帝神农“修火之利”,把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炎帝率领先民在刀耕火种的时候,发现一些烧死的野兽吃起来味道比生吃要可口多了,便发明了用火烹制食物,后又发明烧制陶器等等。正因为炎帝神农善于取火、存火、用火,《帝国世纪》说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也因为火与太阳都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特别是人民赖以为生的五谷更离不开太阳,民间便以太阳象征炎帝的功德,所以,炎帝也被奉为“赤帝”、“太阳神”。

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的火种就是在圣火台上点燃。数千年来,华夏子孙,薪火相传,以他们的聪明才智缔造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圣火台底座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图腾,底座周边刻有龙腾雕纹,相传有神龙相守,供奉华夏最初之火种。很多华人朋友到这里,都会从圣火台的底座穿过,他们说:圣火台中走一走,红红火火全都有。

九、石灯笼

相信很多朋友在踏入始祖门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台阶两边带孔的小石墩,这些小石墩就是炎帝神农故里景区特有的石灯笼,也是景区的特有绿化带。石灯笼用花岗岩整体镂空雕刻而成,左右两边各28个。每个石灯笼的顶端都分别用篆书刻着华夏56个民族的族名,每逢夜晚,这些小石墩便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延续着始祖炎帝神农氏开创的中华文明之光。

十、七步登天台

在我们的眼前便是七步登天台,共七七四十九个台阶,分7节大台阶,每节大台阶又有七个小台阶。 七步登天台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设计而成,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北斗七星的七个星君,而北斗七星的七大星君代表着不同的福运。例如“文曲星”代表人的文运,“禄存星”则代表人的官运。古人认为,北斗七星位于天上银河的中心枢纽,人们在诚心祈福的时候许下的心愿一定会实现。

贯通天地的七步登天台带我们靠近炎帝,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始祖炎帝的灵气,所谓“七上八下”,踏上七步登天台,每踏一步,福运相互连接,踏完七大台阶,福运全部汇聚在一起,相信各位今后的人生一定会迈大步、行大运。

十一、盛世和谐鼎

踏过七步登天台,我们便来到了谒祖广场,大家可以看到两个屹立的三足圆鼎,左边名为和谐鼎,右边名为盛世鼎。相传最早的鼎是炎帝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在先秦时期,鼎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重要象征,也就是庞大的传国玉玺,得到鼎便可以为王,所以,历史上便有了楚庄王向周定王“问鼎大小轻重”的典故。这两口盛世和谐大鼎,寓意为国家昌盛,社会和谐。

鼎逢盛世,福满华夏,掷鼎有声,福佑全家。朋友们可以把硬币放在手中,双手合十,面对铜鼎,闭眼许愿、祈福。然后把硬币抛进铜鼎,会听到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撞击声,鼎收到的祈福越多,心愿越能成真。

十二、谒祖广场

我们现在步入的便是气势恢弘的谒祖广场,广场边长117米,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3689平方米,数字也呈九的倍数,整个广场可容纳2万余人。广场外围由297米的环形路环绕,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 “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理念。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的开幕式暨拜祖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回想历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参加过的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想到这里的灵气。20xx年5月20日首届寻根节,前一晚突降大雨,到20日上午活动开幕前也没有停的迹象,所有人都担心这拜祖大典难以举办下去,然而,活动刚开始,当第一柱高香插入大殿前的香炉时,天空奇迹般地放晴了,万道金光拨云而出,一道美丽的彩虹飞架烈山上空。20xx年6月8日寻根节,又遇一场大雨,然而,当湖北省省长李鸿忠的“颂祖文”刚刚恭读完毕,一直下个不停的大雨在此时居然停了下来。第二天,从媒体气象报道得知,6月8日整个湖北省均遭遇强降雨过程。小x说的并非虚言,这些全部有录像为证。

十三、八大功绩柱

说到始祖的灵气,我们更不该忘了始祖的功绩。广场上的这八根柱子就是为纪念炎帝神农功绩而立的八大功绩柱。

据春秋《国语 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为什么叫“柱”呢?上古时期,耕种的种子经常被鸟儿吃掉,于是,炎帝神农教大家用点种棒在地上凿个小窝,把种子放进去,再用土盖上,这样种子就不会被鸟儿吃掉了。先民为了纪念炎帝,就把点种棒做成了部落图腾柱,有专家指出,天安门广场上的

- 3 -

华表就源于此图腾柱。

这八根图腾功绩柱由花岗岩雕刻而成,高度均为9.9米,直径1.27米,石柱的顶部雕刻着盘龙和玉琮,柱体上通过雕刻画面来展现始祖炎帝神农首创农耕,发明种植;始作耒耜,教民耕耘;作陶为器,冶制斤斧;治麻为布,纺织制衣;搭木为架,建屋而居;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日中为市,首倡交易的八大功绩。通过这些雕刻,我们可以充分看到炎帝神农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

十四、神农大殿

我们眼前的这座气势雄壮的“洞穴”建筑(因老祖宗生活的时代先民们以洞穴为居住地,所以设计者专门设计了这座“洞穴”建筑),便是亿万炎黄子孙向往的精神圣殿——炎帝神农大殿。殿前的12个台阶象征着十二个月份。大殿顶部的“炎帝神农大殿”几个金色隶草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亲笔题写。整个大殿仿照汉代宫殿融入早期人类建筑古朴自然的原始风格构建而成。

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功盖千秋,泽被后世。正因为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亿万炎黄子孙尊崇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并对他顶礼膜拜。在中国台湾有一百六十多座以炎帝神农为主神的宫庙,每座宫庙拥有信众3至5万人。烈山之上,千百年来,海内上炎黄子孙及附近乡民都会以三拜九叩之礼拜谒始祖,祈福安康。好,在进入大殿之前,各位可以在这里稍作停留,或合影留念,或请柱高香、花蓝、许愿瓶(灯)。前面我们说到始祖的灵气,在这里拜一拜,相信大家一定能感受到这种灵气。现任黄石市长的杨少波第一次来拜始祖,由中南建筑设计院院长升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第二次来还愿,回去后即升任黄石市市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首届寻根节前一天准备去法国,因要主持寻根节开幕式临时改变了行程,结果他原本 坐的法航班机失事,老祖宗救了他们整整一个团的人。还有李宪生常务副省长、张昌尔常委等许多省、市领导每年都要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这里拜谒始祖。“烧香、敬祖、作善事”,此人生三大快事。

(附注:三拜九叩辞:一拜炎帝,坦荡仁慈暖人心;二拜炎帝,功高德厚铸伟绩;三拜炎帝,锦绣河川荣万年) 好,各位请随我进入大殿。我们面前供奉着的这尊坐像就是炎帝神农圣像,他面容刚毅而慈祥,身躯强健而有力,一手捧着稻谷,一手握着灵芝,喻义着“幸福和健康”,也象征着始祖在开创农耕和医药方面的两大主要功绩。这尊圣像由中国美术学院根据1987年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先生从美国华岗博物馆带回的清朝画家所作的炎帝神农画像为蓝本设计,整个雕像采用花岗岩精雕而成,雕像高4.26米,寓意炎帝农历4月26日的生辰。雕像背后的木质屏风是专门为老祖宗量身而作,它高七米有二,宽十四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屏风,屏风正面雕刻着有关炎帝神农的各种传说,背面刻有炎帝神农的八大功绩,与整个圣像融为一体。

神农大殿顶部为长方形,刻有祥云浮雕,四周墙壁雕刻有与始祖炎帝神农丰功伟绩有关的时空转换。

十五、钟楼和鼓楼

在大殿左右两侧,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钟楼和一个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大凡有灵气的地方都会有钟楼和鼓楼。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鼓楼,“鼓”通“谷”。亦包含着炎帝神农分五谷的含义在里面(注:五谷,意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天谷”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含诸如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长果实的作物;唯有“风谷”特殊,指玉米是通过风传播花粉,将头顶花粉吹到作物中节长出的须上从而结出果实的作物)。神农分五谷,教民以植,耒耜的使用和种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五声鼓响,让我们铭记炎帝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我们以鼓传音,感念炎帝功绩。(注:五鼓辞:一鼓天,无佛无道心不空;二鼓地,无花无酒无伤痛;三鼓悬,有山有水真性情;四鼓风,有始有终是真龙;五鼓水,至圣至明炎帝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