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 关于诗意地栖居的散文(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9 16:53:48 页码:14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 关于诗意地栖居的散文(7篇)
2022-12-19 16:53:48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一

这是一首写初春二月杨柳的咏物诗。

杨柳之美在披拂的柳条,每年初春都会有柳条长出新叶,丝丝下垂,春风拂过,十分迷人。古诗词中常用杨柳来比喻美人身材婀娜。这可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罢了,要想写出新意并不简单。

“碧玉妆成一树高”,作者在第一句中将柳树比喻成了一位美人。之后在第二句中便将丝丝下垂的柳枝比作是这位美人身上的裙带。前一句中的“高”,说明这位美人身材挺拔,与后一句中的“垂”相呼应,这个“垂”字给人一种裙带飘飘的感觉。至今作者没有一个字提及杨柳,可是已经将杨柳描绘成了一位美妙的少女。

前一句中的“绿丝绦”引出了第三句中的询问,这样美的作品到底是出自谁之手呢?最终作者将其归功于无形的“二月春风”,指出是春天将大地装扮得如此完美。

短短几句诗中,作者表现出了自我高超的布局技巧,从“碧玉妆成”到“剪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不着痕迹。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之后构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并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着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能够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终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完美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终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与“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与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那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终,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能够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与柳的颜色有关,“碧”与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与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这是一首咏物诗,经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述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经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二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先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春天里那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的是那么的晶莹翠绿,俨然是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那万条垂下的绿丝绦好像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随风飘荡着。还有那细细的柳叶儿,也不知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噢!原先是二月春风,二月春风好像一把剪刀,裁出了美丽的春天!

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一嫩轻一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明白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先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轻柔的柳枝垂下来,

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先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

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三

“入夜渐微凉,繁花落地成霜。”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如此富有诗意的时候吗?

夕阳散尽了它的最后一抹色彩,在刺目耀眼的灯光下,我俯仰着书海,“刷”着那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内心时而颠簸,时而疲倦。倏然间,脑海中浮现出李白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的意境,让我不禁慨叹自己生活中何时才有这放荡不羁、富有诗意的时候。

悄然,一簇新绿夺入我的眼眶,瞥去才知原是一株薄荷,是朋友给我的,放在此处好久了,照顾得甚是细致,也就是半天也没动静,却没想到它竟悄无声息地生长了。我想它有时也如同我一样吧。没日没夜地吸取水分,总想着破土而出,辟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这么一想,到也就不那么孤独了。

薄荷不比其他花,在别的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时候,不争不抢,静静地守护着自己的暗香,而在别的花感慨花落凋零时,不吵不闹,毫不声张,悄悄地冒出芽儿来,破土而出,暗暗地喷着香。在房间中的一隅演绎着它的诗意人生,也让周围溢满诗意。

总喜欢坐在受阳光沐浴的地方,泡上一杯柠檬茶,爱在上面缀上一片薄荷,鹅黄与新绿碰擦出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轻轻地抿上一口,唇齿间的清香与鼻尖的清香直达你的内心。阳光的橙黄色映入帘中,更给此时慵懒静谧的环境中均匀地抹上缕缕诗意。

现在想来,就算没有李白那份潇洒自在的心境,日子里也是有诗意的。因为有薄荷,在它氤氲的香气中,我总能寻得诗意的脚步。

岁月静好,诗意绵绵……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四

因为爱上诗意的生活,不善计算的我也开始学着运算生活中的加减法。

生活仅给我一片贫瘠的土地,为了诗意的生活,我开始运算。我掬来山间最清凉的泉水,增加在这片土地上;我撷来园间最馨香的花朵,增加在这片土地上;我移来河边最翠绿的小草,增加在这片土地上……我有了一片诗意的土地:泉水、花朵、绿草……连云彩都被这儿的诗意迷住了,映着澄澈的泉水,将芳踪留于此处。

生活仅给我一条荆棘小道,为了诗意的生活,我开始运算,我找来山间最硬的石块,刨打着顽固的荆棘;我找来墙上悬挂的锋利的剪刀,修建着杂乱的荆棘;我找来河边最刺手的鱼骨,打磨着横生的杂刺……我一点点将荆棘削减、改造,原本曲折的小道已变为幽径。减去累赘的荆棘,我有了一条清幽的路,连小动物都乐意在这里经过。

生活给我得并不多,但是我会用加法变少为多;生活给我的也不少,我也会适当的用减法去删减。

漫步在诗意的道路上,我将菊花加在东篱周边,我将西桥加在泉流之上;躺在诗意的土地上,我将楼阁加在空阔的菊园前,将梧桐加在楼阁的旁侧;游走在菊园里,我在袖中盈满暗香;伫立在小桥上,我将游鱼摄入眼眸中;斜倚在栏杆边,我将夕阳美景加在脑海中;凝望着梧桐,我将残月加挂在枝梢……我的生活是如此的诗意!

登上兰舟,我将愁绪抛入水中;采菊东篱,我将名利放在脑后;挽雕弓如满月,我将悲愤洒向箭镞;吟啸且徐行,我将苦难删减到生活之外。

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我选择诗意的生活。即使初时境况不允许我诗意,生活的加减法却为我插上了诗意的翅膀。心里想着诗意的生活,用行动去装点本不诗意的生活,增加诗意的色彩,删减无味的情愫。不以生活本身度日,以我心度我的生活。生活要"诗意"的度。

因为爱上了诗意的生活,不善计算的我学会了运用生活中的加减法。因为爱上了诗意的生活,不善计算的我变得精于运算生活中的加减法。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五

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2],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3]。

【赏析】

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这个特殊涵义,只有男女主人公双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无从确切探知。你可以解释为夫妇临别叮咛的归期,你也可以说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纪念的紧紧萦系两颗心的往事。但无论怎样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绮窗前”又确乎是一个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绮窗前”一株梅树的环境下发生的。时节正是梅花在雪中绽开的早春。这一细节极大地加深了诗的内蕴。这种写法,在王维之前也有,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难予以确解的某事的象征。

第三首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

[1]孟津:亦称盟津,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地在今河南孟津县。

[2]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3]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王维《杂诗》翻译赏析

2.王维《杂诗三首》赏析

3.王维古诗《杂诗三首(选一)》

4.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5.唐诗王维《杂诗》赏析

6.王维杂诗翻译

7.王维杂诗教案

8.《杂诗》王维

9.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10.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赏析

诗意的栖居高三散文如何写七

荷尔德林说过:“人需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而于我们而言,正确对待工作与爱好之间的关系,方可达其“诗意”。

有些爱好也许看似与工作并无关联,但却能和谐共存。如爱因斯坦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头脑中转动着数字、公式以及天书般的阐释,同时,他又钟情音乐,总与小提琴为伴。一边是科学创造,一边是乐声袅袅,工作与爱好领域不同却彼此相容。这是因为,二者相互补充,且是相通的。“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感和精神境界。”爱好可以为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作为良好工作的基石。

而正如冰心所言:“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爱好与工作之间,溯其根本,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著名化学家张子高业余喜欢收藏古墨,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兴趣如绿叶配牡丹,相得益彰。他的爱好帮助他更深入广泛地进行研究工作,而他的工作又有助于他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爱好。(如果用材料中的例子,必须展开具体的分析,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幸好还有下一段。)

罗素在《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中提出是工作变得有趣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技能的运用,二是建设性。前者如张子高收藏好墨涉及胶体化学的知识,他从事的化学工作使他得以运用相关知识便于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后者如爱因斯坦在音乐的催化作用下逐渐搭建完成自己的科学高楼,爱好可以为工作带来乐趣性,并因此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所以在工作之余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实乃良方。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职业选择一片迷茫,填报专业时更注重就业前景而非个人兴趣,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没有兴趣依托的工作必然不会长远,在选择职业上,应当将工作与爱好相结合,综合考量。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和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那就应该选择它,因为那时我们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我认为这应当成为我们现在年轻人选择职业时的基本准则,将工作与爱好视为双桅船的两个风帆。也许在社会彻底贯彻这个理念后,社会的生产效率与人民幸福指数也会得以提高。

用爱好作为工作的发条,让二者协同作用,即为人生之诗意的体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