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29:16 页码:11
2023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精选10篇)
2023-11-12 23:29:16    小编:ZTFB

总结是观察、思考和总结所得的结论和经验,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宝贵财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我们的写作工具,如电脑、笔和纸等。阅读总结范文可以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一

第6课时(总第15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5页“整理与反思”和105~106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的意义。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4.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6.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7.几何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弄清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建议。

课本作为浓缩大量前学知识和经验的载体,正是构成学生学会探究与创造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完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度、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扶放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归类整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主要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6题。

第1~2题:主要练习体积(容积)单位的选择和换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体积、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有关体积和(容积)实际大小的表象,掌握体积(容积)单位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中,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填一填,汇报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用体积(容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或熟悉的其他一些事物的体积或容积,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第2题,可以采用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再交流总结不同体积(容积)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第3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方法。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一要在头脑中重现有关几何体的形状;二要注意有序思考。

第4~6题: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清楚需要计算长方体、圆柱的哪几个面或哪一个面,明确后严谨地列式计算。

三、知识链结。

1.认识容积单位(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16)。

3.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16例5)。

4.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21例2)。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童义。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这个意义,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指名学生依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教师概括: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与半径的和。

5.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三道题的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物体的容积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弄清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完成“练习与实践”1~2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小老师批阅。

教师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要求什么问题?(底面铁皮部分不同:第(1)题有两个底面部分,第(2)题只有一个底面部分,第(3)题没有底面部分)在解答这三道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并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与实践”4题。

提问: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与实践”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加工空调的外包装纸盒需要的硬纸板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注重反馈。

四、全课小结(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二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

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三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二、计算: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80厘米=0.8米。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问:根据是什么?

独立计算。

练一练: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作业:

探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六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同桌互相指顶点)(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七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八

周次2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预习阅读书本12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特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本篇十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立体图形的许多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的,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实际操作等手段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沟通网络,融会贯通。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组讨论,有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学生先讨论相等关系,再讨论之间的区别。

二、运用知识,服务生活。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34页第5题,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想的。

(2)、讨论解决34页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2)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计算。

学生先讨论测量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教师的质疑。

三、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教师要求学生先制作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8厘米,高6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学生先讨论得到什么立体图形,底面直径和高的可能有的几种情况,再独立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四、实践应用,勇于创新。学生思考:

一块长16.56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现在要利用它制做一个圆柱形油桶。怎样制作浪费最少而容量最大?请画出制作的示意图并计算出它的容积。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思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