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又见地皮菇的散文(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06:16 页码:10
最新又见地皮菇的散文(通用13篇)
2023-11-23 17:06:16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在总结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和表达,以确保观点的清晰和准确。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一

绵延八百里的雪峰山横亘在湘楚腹地,古时候又称屏山、梅山、楚山和会稽山。在会稽山之前,雪峰山与武陵山脉又合称昆仑山。民国初期由于其最高峰——苏宝顶在冬季经常冰雪封山,从那时起才慢慢地被人称之为雪峰山。“雪峰山,山连山,三百三十一道弯,三百三十一道关,关关都是鬼门关!”这一则民谣讲的就是320国道在雪峰山森林公园这一段路之险峻,故该段国道又有“雪峰天险”之称。

自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挂牌成立以来,以坪山塘为核心区域的众多景点被大量地挖掘出来。有关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介绍也见诸各种媒体。特别是有关帽子岭、坪山塘高山湖泊、茶马古道以及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关的瑶池、天池和胭脂沟等景点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我读高中的时候,放假从学校回家曾经沿湘黔古道过坪山塘走过两次雪峰山,当时就感觉到,雪峰山的风景有一种原始的美!如若把这里开发成旅游区,一定会成为旅游胜地。虽然后面也有一次走马观花似的游览过雪峰山,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就是有时间一定要到雪峰山公园去,慢慢地把它所有景点仔细地游览一次。

应雪峰山森林公园段总的邀请,在一个雨后的上午,我们从安江乘车走320国道,过雪峰镇后,就开始爬坡陡湾多的雪峰天险。雨后的雪峰山,云雾缭绕,山色青黛,湿漉漉的,翠如绿玉。车子时而穿行在白蒙蒙的云雾中,时而又盘旋在清新如洗的山林里,我们仿佛又走进了那一场云林雾海的梦里。

到达雪峰山森林公园之后,段总专门安排两名工作人员陪我,并叮嘱他们仔细地带我游览。当他们问我先看哪里?我说就从最高处的帽子岭开始吧,因为帽子岭从我记事起,就听大人们说过它,也经常会在山下面望一望它,觉得它是一个既遥远又神秘的地方,一直想登上去看一看。

帽子岭是雪峰山森林公园景区的最高峰,因其经常有云雾笼罩着,从远处看,如戴了一顶帽子一样而被人们称之为帽子岭。帽子岭海拔1487米,6902电视差转台就建在上面。

6902电视差转台,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四座直插云霄的发射塔,银光闪闪,犹如直上云天的通天塔。差转台的办公楼下面的花坛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块,上面篆刻着从雪峰山走出来的现代著名花鸟画家易图境先生题的“帽子岭”三个赫红大字。一条弯曲的封闭回廊,把办公室和机房连接起来。听陪同我的工作人员说,这里到冬季下雪的时候,积雪厚达经常达三米以上,这条回廊就是工作人员的工作通道。现在已经从山下面接来高压电了,以前全部是用柴油机发电,并且在附近还建有专门的油库。大雪封山的时候,有时候大半个月都下不了山,工作生活环境是非常的艰苦。我们特意走进已经停止发电的机房,一台老式的柴油发电机静静地摆在有点幽暗的机房里,虽然已经听不到它的轰鸣声,却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一段沉甸甸的沧桑岁月。

登上帽子岭的最高点,岭下的云雾还在不停地涌动着,远处的山峰如海岛一样屹立在云海中。带我上来的工作人员,用手指着云海,说这下面是洗马乡,那边下面是塘湾乡的里茅冲和木兰溪。又指着左后边的一条山路说,那是去湾溪乡和溆浦黄茅园镇的油麻冲。此时它们全部隐没在这茫茫的云海里,悄无声息,似乎一声鸟啼就会拨开这一层白纱,不知道又会是一缕怎样的人间烟火!

听工作人员指着一处正在施工的地方说。这里正在修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雪峰山会战的纪念塔。雪峰山会战的主战场,就在帽子岭下面的江口、塘湾和溆浦龙塘,英勇的中国军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雪峰山会战的最后胜利,因而帽子岭又有“英雄岭”、“胜利岭”之美称。他还介绍,帽子岭是整个雪峰山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尤其是碰到岭下起晨雾的天气,天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闪着道道霞光,翻滚着的云海在霞光下,魔幻着梦一样的色彩。春夏天来观日出是最好的时间,并且建议我一定要来看一次日出,才能感觉到雪峰山的恢弘和绚丽。

帽子岭下的瑶池,被几座如蓬莱仙山一样的小山峦围着,一块巨石立在池边,石头上面刻着“瑶池”两个大字,它是雪峰山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瑶池,相传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沐浴之地。因而在雪峰山有一个民间之说:“雪峰瑶池水,滴滴如甘露,饮之消竭病,沐之生丽色,浴之羞花月”。凡是在瑶池沐浴过的女子都会变得美丽漂亮,气质非凡,并且还会变得聪慧无比。据光绪三十三年《黔阳乡土志》记载:“屏山(坪山塘),县城东北二百里,自麓之巅,岩壑幽邃,上有池,水极深,能愈消竭病……”由于瑶池的水吸收了山巅之日月精华,山川之滴滴甘露,更有传说中曾住在此地的西王母她握有不死之药,能给芸芸众生赐福、赐子和化险消灾,因而瑶池又被称之为匡扶生命的神湖。

新雨过后的瑶池,水面平静无波,如天境悬空。四周的山上萦绕着远近浓淡不一的云雾。一缕缕从远处飘忽过来的云雾,犹如一帘帘薄如蝉翼的轻纱,在瑶池上轻轻地曼舞着。我仿佛又听到了西王母和穆天子在瑶池边离别时,那婉转如行云般的吟唱:“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予归东土,和洽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只可惜约定的三年期满之后,穆天子再也没有来瑶池相会西王母,只留下这两首千古传颂的佳句,给人无限的瑕想。

陪同我的工作人员说,公园里规划把瑶池按照春秋战国时的典籍《列子﹒周穆王》所记载以及有关神话传说,在瑶池边建一座九层楼的木屋子,作为西王母的宫殿,并在屋子旁边,栽一棵槐树,修一座西王母和穆天子的雕像,并立一块石碑,刻上穆天子所题的“西王母之山”,让来的游客感受一番古代神话传说之美境。

天池是坪山塘高山湖泊群中的一个,海拔1319米,四周群山环绕。在古代,坪山塘地处湘黔古道要冲,瑶、汉民众集市于此,开店设铺,湖面有摆渡和画舫船十八艘,这里曾经街市繁华,水淼浩荡,烟柳画桥,马铃清脆,桨声灯影,有湘西“小秦淮河”之称。

因坪山塘两边下山的湘黔古道九曲盘旋,路狭坡陡,峭壁耸立,迷雾深锁,古藤千丈悬壁落,人云蜀道之难也莫及坪山塘之险。处于险要之峰顶的天池,如悬浮在天际的一泓碧水。抬眼往四周的小山头一望,有的被浓雾笼罩,有的则被薄薄的山岚轻拂着,而天池却清新秀丽,碧波轻盈,岸影如梦,却似未了风花一世情,犹如射阳山人笔下的水天佛国,让人有一种铅华洗尽后的清新淡雅,更像一柄孑然脱俗的莲荷。

在天池的四周,正在施工建设的是坪山塘的核心景区设施。据陪同人员介绍,这里正在建社的`是一湖四区。一湖就是以天池为主的坪山塘高山湿地湖泊,沿湖打造亲水步道景观系统及景点。四区则是雾都区、冰雪观赏区、文化功能区和森林康养区。这里将形成一个集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主题,以健康养生为品牌,构筑以华夏文化起源为内涵并融合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性东方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

建设中的坪山塘湖泊群,机器轰鸣,清淤究坝工作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湖泊群周边的森林木屋部落也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滑雪场已经初出规模,通向杉林浴场的山道已经拉通。待所有项目全部完工之后,坪山塘将形成一个春季可湖中泛舟,观花赏雾;夏季能天池消歇,避暑康养;秋季在木屋部落里回归自然,可摘星揽月;冬季林海听雪之余又可滑雪赏雾松,在雪花中走进童话世界。

从天池走下去不远,经过一条曲径深幽的森林小道便可以到达云海观景台。以前是一个森林防火瞭望台,这里视野开阔,群山尽览。远处的群峰,跌宕起伏,如一条遨游在天际的苍龙。观景台下的云海还在不停地翻涌着,时而快速地涌上来,不一会儿就把瞭望台笼罩了;时而又慢慢地往山下退去,就像一袭轻纱从山上褪去一样,在我们面前又露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云海观景台掩映在一片绿葱葱的树林里,这里不仅可以观云海,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雪峰晴霞。陪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瞭望台最远可以看到雪峰山最高峰——苏宝顶。当太阳落山的时候,群山就会披上一层金色的晚霞。红霞从远处浸染过来,由浓慢慢地变淡。高低不一的山峰,便显露出别样的模样,有些如响着着铃铛的骆驼,有些如引颈高歌的雄鸡,更有一些如一尊斜卧的佛像,让人如走进了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

瞭望台折回至天池往下便是胭脂沟,天池的水经胭脂沟往山下流去。传说天上的西王母曾携七仙女夜视凡尘到此,见此山魏然,有水烟波浩渺,便变身下凡,到此沐浴嘻戏,由此得名胭脂沟。

胭脂沟水流潺潺不息,时而清流如瀑,时而轻盈无声。沟中乱石横卧,有些轻叠数重,有些庞然如山。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掩映在翠林里,不时有小桥亭榭错落其中。蔓藤从亭檐上斜掉下来,藤上挂满了野生猕猴桃,如一个个绿色小精灵,让胭脂沟盈满了灵气。

胭脂沟的旁边就是成片的杉林。杉木林能释放出一种芬芳气息,负氧离子充沛,特别是雨后,可高达数万个。在林中漫步,不但可以聆听山鸟的清韵婉唱,还可以听到草虫的低吟浅鸣。在这里,远离了红尘喧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无比心旷神怡,有一种褪去铅华的洒脱!

不知不觉,雪峰山就被我们游完了,也许又是一次匆匆地游览,许多景点都没有游到。季节的交错,必然有不同的雪峰山。如果所有的景点和设施都开发建成,游完雪峰山起码要花好几天的时间。如果在这里康养,作为被联合国卫生组织誉为“地球最后一块没有被污染的神奇土地”,这里将是一个让你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旅游康养胜地。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二

坐上了回来飞驰的高铁,云的心是久久难以平静。

想到这次与洋的重逢,云还没有回过神来。跟洋已经多年未联系,如不是大姐的偶然相遇,云还不知洋一直会惦记着自己。对于洋的的模样,云已经不是记忆犹新。

约好下午江浦路见面,云在镜子面前好好的修饰了一下自己,对于自己的长相,云总结为一般般。有友笑曰,云的面孔棱角分明,很耐看。云叹息,面孔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沧桑了许多,那曾有过的美好青春岁月,已不复在。

大姐看着仔细修饰过后的云,赞叹着,咱妹的身材还是保持这么迷人,穿上这样的衣服,既高贵又有气质。云哑然失笑,想起上次代替大姐会她那个有钱的网友之事,云对自己还是有几分自信。

上海的变化很大,在江浦路转了一圈,才找到与洋约定好的酒店。洋大概对云的记忆很深,老远就从酒店门外,主动来招呼着云,云看着面前似曾相识的面孔,不知所措。洋眯细着双眼,笑了,云,你也是老样子,没变。

看着洋那依然充满阳刚之气的脸,云依稀又回到了从前,跟洋相处过的一段美好时光。

那时候的云,刚从学校毕业,带着青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离家乡不远的城市—上海。年轻时候的她,身材纤细,模样清秀。长阳路的一家大学宾馆招聘,云来到了这家宾馆做前台接待。洋是回沪家庭子女,长相也比较俊郎。因着爸妈的原因,他顶替回到了上海,也在这家宾馆做侍应生。云记得每次下班以后,都会坐着洋的单车,先去外滩溜达一圈,买点烤肉串,俩人有说有笑的,打趣闹着玩。洋从来没在云面前表白过爱情,但云知道,洋一直都很关心自己。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分开,一直没相见,云到至今还是觉得洋是个谜。

云的神思恍惚,也被洋看在眼里。洋无奈的耸了耸肩,抿了一口茶,说:不谈以前了,我一直没忘记过你,这些年一直在找你,如不是这次遇上你大姐,我们之间真的无缘再见了。通过洋的叙述,云知道洋在奉贤区,经营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印刷厂,开得还挺红火。家中女儿十一岁,是个长相甜蜜的小女孩,家庭美满。

不知不觉,俩人已细叙到下午四点,云感觉跟洋的这次见面,心情很舒服。前一段时间,经历过的家庭矛盾,也随着这次与洋的再相逢,愉悦和开心了许多。

漫步在江浦路上,洋默默地陪着云。云哼起了黄凯芹的用粤语演唱的《晚秋》,洋诧异了,你还记得那首歌?云笑了笑,也不全记得,但是喜欢这里面的填词,还有曲调。

云知道跟洋的见面,也许是上苍注定,但现在云的心已经平静如水,因为云知道跟洋之间没有刻骨铭心的相恋过,那不是爱情。

多年之后的重逢,又见故友的眷恋之情,再也难以忘记,云跟洋约好下次再相聚。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三

我在爸妈的宠爱中长大,他们陪我玩,听我哭诉,几乎给了我想要的一切。他们像朋友一样与我谈天说地,不管我干了多大的错事也很少与我红过脸。我永远无法忘记,从1岁长到21岁的每个冬天,我冰冷的小手都是在爸爸温暖的大手中度过的。我的手小,能被爸爸的大手全部包住。我的手形和妈妈很像,只是她的手很粗糙,每当我和她掌心相对,我都有一种踏实稳定的感觉,那粗糙保护下的细嫩,在我的心底定格成一种永恒。一直到大一,我的想法都很简单,我要努力,给予他们最好的生活,就如同我所享受到的一样,回报给他们最深的爱。我想我真的很努力,他们教会我去梦想,去执著地向前闯,给了我飞翔的勇气。可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我离他们却越来越远。我理解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理解了什么叫含泪的祝福,然而我惶恐了,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把我幻想过无数遍的美好生活带给我的爸爸妈妈,我羡慕过从我身边互相搀扶着行走的老夫妇,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可现在那对我又有了另一种含义。他们的儿女也许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他们只好互相陪伴走过夕阳红。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位老教师已经认不出他的同事,他的同事握着他的手使劲帮他回忆;他还是很木然。他老伴哭了,而我站在路边也泪流满面。如果我能带给父母的美好生活到他们老成那样才能实现,我不知道是该把它叫做幸福还是叫做补偿。

只是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渴望,于是我选择了离开,从我第一个几乎没有回家的暑假就已经做出了选择。今年国庆期间,我又选择了旅行而没有回家,我知道爸爸妈妈好想我,可朋友对我说,你已经长大了,不可能再回去做一个备受父母呵护的小孩了,前方有着太多需要你独自前行的路。她是对的,从我知道自己再不可能从被子里爬出来和父母打扑克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是对的。父母对我的爱也不再是让我引以为傲的宠爱,而已是一种对大人的掩饰过了的深情。就像我已难以说出“我爱你,爸妈”,难以将一封很长的家信寄出一样,众多感情已不会从唇齿间表达,只能在心底慢慢地积淀成一种永恒。

在21岁生日的那一天本该想想未来,可想起的却是小学四年级时爸爸去天津学习临走时亲了亲我熟睡的小脸,那年的中秋我因为想他站在家里大哭,上课偷看他的信我在课堂上就哭了。还有上初中时闹胃病,爸爸一夜起来好几次看我好不好。还有我们一起爬山、捞小鱼……突然间我好想让他们听见我心的声音,好想让他们知道我很想很想家。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四

元月三十日,起了个大早。凌晨五点,与庆文,锡建,锡文弎上雪峰山观雪景。出了黔城,上了包茂高速,天还黑黢黢的。转邵怀高速天还未亮,之塘湾交警队已六点许,隐约能辨对方轮廓。

几天前,一场大雪封山。雪峰山山麓,田塍和山边还有雪影,越往上雪越厚实。枳木槽,四围静谧,皑皑白雪,把田野山林装扮成童话里的白雪庄园。

越往上爬,路面与树木越洁白,锡文忍不住隔着玻璃拍摄。兴起,把玻璃降下,车内温度骤降。随行洪江电视台记者,无限感慨:“美景难观啊!若没链条,车上不来的哦!”至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广场白茫茫一片,车稍停,我们的鞋都套上了狼爪链,一路上帽子峰。

山湾白雪皑皑,路边树木都背负雪儿,路面不时有弯枝挡道,划过挡风玻璃,廓落廓落地响。车子一直开到电视差转台。“哇,好美啊!”大家几乎同时发声,美女记者文绉绉说:“这简直是童话里才有的冰雪王国啊!”

我感觉手指尖有些疼痛,全然顾不上,拿着手机拍摄,欲把这的美景全包揽。

美景连连,大家四散走开。我与锡建一起,他背着沉沉的相机,看不出还有几个月要退休了的人,精神气不输年轻人。他很会取景,拍下的照片,在我眼里都很美。我心想,美景都被你拍了。瞅瞅自己的手机,虽比不上他拍的,我还是很满意的。

登帽子峰,路就是镜面,如没狼爪链,是上不去的。帽子峰让我真真体会到了什么叫寒风刺骨。平日里,我是不戴帽子的,在这我把羽绒服的帽子戴着,还觉得寒风直接往脖颈里钻。

美女记者欣赏美景时,身体瑟瑟发抖,她正在手机直播,特别敬业。此时庆文和锡文还未上来,锡建围着护林瞭望哨拍摄。我好奇地走过去,哨所门关着,风特大,我有些受不了。疾步躲到哨所背风一侧,舒服多了。心想,锡建久呆迎风面,必有美景。我鼓足了勇气,慢慢地走向锡建会,他还盯着哨所房檐在不停地拍着。“哇,好家伙!难怪他呆着不动,房檐仅高过头,迎风面贴满了羽毛。檐边,一扇扇带白羽的鹅翅,栩栩如生。”我边赏边想,到了锡建会的身旁,他指着那扇扇白羽对我说:“你看,太神奇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羽翼是风婆,蘸着牛毛冻雨刻画的,纹丝细腻,连那翼上的毫毛都清晰可辨。”经他一说,越瞧越像,心里对风婆肃然起敬了。

离开铁塔帽子峰,此时学文和庆文才上来。下坡风更大,直往袖子里钻,指尖前两节生痛。路面像块白板玻璃,狼爪链死死地抓扣,一不小心就会溜之山崖下。左边高枝肿大,大过枝条几倍,却不能用“晶莹剔透”来形容,因那是冻雪。光秃落叶树,枝丫如鸡爪,蘸着白羽。没落叶的,白里还透着青,湿漉漉僵着身躯。矮树小草,则更有意思,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人物草虫,莫不象形。地上,一根细枝,哪怕圆珠笔芯般大,它背负的雪至少是身体的几倍,乃至十几倍。我蹲着好奇地细瞧,牙签般大小的枯枝,像一把羽翼掸子。把它推倒,估摸它所负的雪,是它身体的几十倍。要想有这造型,小枝必须足够硬,不畏风雪严寒,方能成其大。

不知不觉回到了电视差转台,锡建此时也到了,让我摆首弄姿,留了些童话雪照。

我俩肚子咕噜咕噜响,有些饿了,于是商量往山下走。一边赏着景,一边聊着家常。融冰站点,一条岔路吸引了锡建,我说:“没啥看头,无外乎是些融冰设施。”见他有些犹豫,我马上说:“不妨去看看,反正也耽搁不了多少时间!”锡建欣然同意。上一坡,右手边景色迷人,仿佛走进了卡通世界。路陡峭,难攀援。我俩互相搀扶,上了山坡。“哇,这里简直就是个卡通王国!”我惊喜道。锡建忙不迭地拍照。卡通人物,栩栩如生。喂母乳的,半蹲抱子;情人相抱,卿卿我我;小松鼠,尾大滑雪;情人翩跹,舞蹈优美;小狗淘气,直立呲牙;狼狗夭夭,回首嚎叫;狮子杂耍,母子表演……锡建或躺着,或半蹲,或直立。我俩移步换景,互换角色,乐在其中。这里实在太美了,拍了近一小时,离开时我俩还一步三回头呢。

下坡好走,须臾到了天池,高山湖泊如磨砂玻璃,有游客把些大石块砸在镜面上,玻璃竟没破。我叹息道:“要是北方,我俩可到镜面上滑冰啊!”

出天池,道旁松,迎风面白雪厚实,白羽般翅翅僵硬;背风面,僵而露青,濡湿厚重,用力推摇,雪簌簌跳下。远眺,树树皆像绵羊,毛茸茸厚实。景致越来越美,肚子咕噜声越来越大,我俩不觉地加快了步伐。

立瑶池,镜面比天池大,大石也砸不烂,有些许石头躺在镜面。我建议走捷径胭脂谷,锡建同意。我俩先横着走,小径通幽,观了扳夫石。石至天然氧吧浴场,树皆负重雪,吐着寒气。山坞仙雾凸起,沿胭脂谷升腾。我俩仿佛置身于仙界,在观景台留了几张影,就沿谷而下了。本以为走近路,早点回林场宾馆填饱肚子,没曾想,这胭脂谷溪水潺潺,于冰面下欢歌,配以冰花绽放,白绒高枝,山雀乱鸣,美不可言。锡建乐而忘返,我留恋徘徊,到宾馆已下午一点许了。

饭罢,锡建说,我俩还要上去。在天池旁,我俩下车,没随美女记者上帽子峰。此时肚子饱饱的,赏景兴趣大增。我们一路拍一路摄,景比原先通透了,锡建乐不可支,把些美景尽收镜头。这次我俩没走胭脂谷,沿盘山公路下,路程远了几倍,美景收获颇多,囊中鼓鼓的。

下午五点左右,我们从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山,一路很顺畅,晚上七点半回到了黔城。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五

我的桂花开过一茬茬的清芬后,又开始在人间最美四月天里开枝散叶。俨然就是,这桂花儿慕春的小情怀,花朵密密吟过含香句,意犹未尽着,新叶匝匝又咏葱绿诗了。素常,每个不经意的打眼瞧过去,一汪叶欣欣,稚嫩亦或油亮,率性地舒展着本色的简单与纯粹,传递清齐朗澈的气息儿,熏染心神儿舒畅起来,生机无限亦或希望无限的敞亮起来。真个是应了,赏花能养心,看叶可安神。

特别是,在天气晴好,阳光攀窗而来时,为了室内花草呼吸到清鲜的空气,刻意着去窗开半隙,让风徐徐来,编排开桂花新枝嫩叶的舞蹈,莲步轻摇,款摆生姿,在明亮的光影里演绎岁月静好,极致着自在而又幸福的小模样。一旁的自己,受用浮生闲,泡开一味茶。对坐间是心无旁骛的好,目光清宁,呼吸清澈,是美丽而又丰盈的安静。

一时,会想到桂花花语:吸入你的气息。是的,吸入你的气息,清香做伴,心情添彩。记得,有花开的日子,每个外出回家,推门便有悠悠恬恬的花香迎过来,有花香温润的日子总觉是诗意的。有好几次,物尽所用的去摘了些快败落的桂花穗朵,放到衣兜里,暗香频袭来的生着曼妙的小心境,精致了平凡如尘子的庸常时日。

花开好心境,花谢叶生趣。桂花给予我这么多,得来时有点像机缘巧合。

前些时日,本意是去花房买绿萝的,瞧见桂花黄黄白白开得正好,人未至花前,香早是沁沁送来,像是在殷殷说给我,遇了,就不要错过。因为爱花,所以矫情,就做个解花语的人吧,忘记买花初衷,很是贪婪的左看右看。花色,如银是四季桂,赛金是丹桂。花房老板说,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平民和贵族,丹桂比四季桂香,品种也较之名贵。于我,素来是对白色情有独钟的,端端生着瑕不掩瑜的心,什么平民贵族,入我室全是贵宾。

时至今日,桂花谢犹给我满盆的欣欣然,与养育的花儿说缘信缘,那么与这桂花说来算是缘分不浅吧,也特上心的。

前几日山里看桃花,路过一片松柏老林,松下土通透性好,与桂花的养育该是最好的。没有可装土的物件,索性褪下上衣提了一兜。扒拉两手土,也有松针刺得生疼,还是觉得欢喜。一起闺蜜的嚷我,至于吗?可惜了上衣。笑笑回过去,衣服只不过是回家一把水的事,洗洗就可以。错过这松下土,才是可惜呢。想想,那取松下土给桂花的心情儿,有几分像及,平日丫头有所需时,尽我职责义务的去给予,要不然,总会觉不称职,愧对丫头甜甜软软的一声妈妈。

回家,有一刻都不等的给桂花换土,很仔细的。依然两手脏兮兮的,还是觉得是很享受的过程。给人玫瑰,手有余香,能给予的本身就是快事一桩,何况还是钟爱的。换好浇上水,特有成就感的想,桂花会生长的更好,会迎来它们的黄金时刻。想到这黄金时刻,自个儿笑了,与开花的植物,哪种不是怀揣了花开的梦想,花开才是生命里的黄金时刻呀。

打量桂花间,心念还是一转,其实,花开有花开的好,新叶盎然有叶的趣。有所期待敬畏生命的旅程里,一段一叠更,明媚亦或葱绿,随缘而喜随遇而安着,哪段又何曾不是黄金时刻呢?花是,人也是的.。由此,想起最喜欢的句子:欢喜心过生活,柔软心无怨尤。心淡淡,情暖暖,轻轻告诉自己,要微笑,要快乐,温柔相待,岁月光阴。何时,都要心怀一份美丽。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六

快乐被遗忘,天真被掩埋,只留下寂寞的开始。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就像歌曲中那样唱的,我想啊想,突然这时,我望向窗外,看到威风吹动着的树叶,它竟然可以如此的悠闲,享受着大自然的轻抚,我短呵了一声,竟对世界产生了不服,为什么树可以那样无忧无虑的,不必顾虑,不必眷恋,任何感情,任何事物。而我呢!有时仅仅只是为一件事,一个人。弄的一团糟。糟的仿佛江底的淤泥,踩进去走不动,挪也挪不出,夜深了,大地被黑色覆盖,天空泛着一丝的亮光。我在想些什么,没有丝毫的睡意。冷冷的夜风越过窗直渗我皮肤每一个毛孔。突如的凉爽使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快感。可我的心还是波澜起伏的。

我之所以去写上面的那些文字,因为我喜欢他们,那是我的过去,我的流年,他们对我很重要,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记得曾经。

我做了。

因为是年写下的,所以我把他叫做难忘的,难忘的流年。

年我过了十九岁生日,回想起过去的十八年,我像仙人掌一样,一点一滴的长大了。

我最难忘的地方是广州,在广州住了三个月,刚下火车就感受到了繁华城市带来的陌生,迷茫。还好,道路两旁路人的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过往的私家名车有很多。给这繁华之城又增加了一道富贵感。那里的天空很蓝。云很白。夜晚繁星闪烁。望着天空,会让人想起很多过往。站在珠江边,一阵风吹过,像是轻抚脸庞似的。感觉很好。九月的夜,空气中带有沉闷感,让人难以入睡。于是就坐在窗前,凝望这个繁华城市。我从没有认真的去观察过任何一个城市,广州是第一个。仔细一看,它是那样的孤落,那时,一本书,一瓶茉莉花茶,是最适合不过的调味料了吧。

年我最喜爱的是文字。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这辈子只让我带走一样东西的话,我选择文字。我忘了我什么时候开始痴迷于文字的了,但我记得在我真正的知道我已经爱上文字爱到无法自拔的时候,我已经在我寂寞的世界里默默地写着我所谓的寂寞的文字了。有段时间,我是非常疯狂的。老师在黑板上栩栩如生地讲着“天书”我神定自若,埋头写着我喜爱的文字。朋友说我傻了,我说我愿意。我在“混乱中”成长,所以我觉得我要比别人懂得更多。最少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总是喜欢写下我的内心,然后让朋友同学来看,我问他们,好不好。他们说,很好啊!然后老师看到,然后对我说:“你不要在哪里释放感情了”我苦笑。

我向往的文字常常会在我的梦中出现,然后梦醒了,天亮了,我开心的笑了。

我记得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高深的武术家。小时候还写过所谓的“武功秘籍”然后自己修炼。想想那时,天真。再大一点就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文人”就是什么都懂的那种种。后来希望自己成为明星。很火很火的那种。其实就是想拥有很多很多的钱,不要说我贪财,至少能让我在物质生活上不受担忧。可我说的仅仅只是希望。因为在后来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杰出的作家,写很多很多的作品。畅销海外。据说当文人生活不会富裕,至少物质生活如此,但我还是坚持。

我的生活一天一天的重复着,吃饭,上课,训练,睡觉。

我的专业是体育,但我任然会坚持我的文字。我是幸运的,也是自由的。最少我没有郭敬明妈妈那道阻碍。我妈会对我说:自己选择的,坚持就好。我认为我早该着手于文字了,也许我对文字,文字对我,都有一种不可隔阂的灵感吧!

我曾经写个几个句子,我喜欢它们。

第一,我抛弃了时间去守候明天,因为我有信念,徒步中,去奋斗,去追寻,追寻我想要的一片天。

第二,风中笑颜,雨中哭泣,雪中隐痛。

第三,没有永远的永远,只有现在的现在。

我告别了很多人,它们都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前进了,我知道我是留不住的,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再见到他们。但我希望我们有再见到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在北京的一个朋友,我们已经好两年没有见了,我一直记得他孩子般清澈的笑容,我常常梦到我们曾经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玩网络游戏,一起看书。

年末,我站在操场朝向天空呐喊,我即将告别了一年中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我渐渐成长,我看到了生命线上一个男孩这一年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七

年前,写下篇《立春桃花渐次开》,正好是新岁立春的当天,却是旧年岁末的腊月。于是迟滞了几天,买了张“春运”回家的车票,回我湖南的乡下过年。我在文章中说:今年立春早,不定过完年出来,就能看到春后的桃花开了。

恰好,今年在家停留的日子长些,出来时已是元宵的前一天。我没敢在家奢侈的过完元宵,眼望着村子里一批批陆续离开家乡的人们,我来不及犹疑,便也相跟着离开了家来到广州。正好,离开家时,桃花已开放了三两枝,也算是了却了我文中的祈愿。心自欣慰!

这些年一直在外面,离开家已经二十年,虽然间或时也会回家过年,但呆在家的日子很有限。(过)年前(春)节后的,停留在家的日子也就不过十天八天。于是对城市的变化看到的越来越多,而对家乡的事物了解的却越来越少。

这次回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两年,于是权当理由,便让自己在家多停留了几天。与乡邻乡亲们相处的时间长了,听到的看到的也就多些。

年前回家,才进村口时,就听到头上有喇叭在叫。于是一抬头,就看到村前的电线杆子上,前后分挂着两个喇叭。这情景可是好些年没见了,具体些说,应该是集体时才有过的场面。于是想起集体时,四叔家门上挂着的木匣子广播。四叔是队长,每天早晚或中午,四叔家门上的木匣子广播里便会传出歌声或播音声,或者县上或公社传达的通知。还有,每天早上准时播报的广播体操的喊操声。我那时正上小学。小时候好奇,有一次趁四叔出工没回来,我偷偷的抽了条凳子爬上去,取下木匣子,把木匣子里面喇叭上的磁铁取了下来。然后拿了磁铁去吸灶堂里土灰堆的铁矿石碴子。但不久,广播便修好了,也没人去追究广播里的磁铁是怎么丢的。再不久,那拉拽着广播线的电线杆子便一根根被扒了,于是再没有听到广播的声音。

当然,比起当年那木匣子广播,这喇叭要先进得多,挂在露天的高压线电杆柱上不怕雨淋,声音也比之前的木匣子广播响亮得多,更不怕谁家的孩子顽皮了爬上电线杆子去取了那喇叭里的磁铁。

有乡邻告诉我,说这喇叭是去年时供电站的人挂上电线杆子的。开始时,有房屋离得近的村民们嫌吵,但后来就觉得多了份热闹和喜庆,并适时能了解些山外的信息。我听了就在心里头念叨:怪不得呢,早年回来时还没见的!

我正念叨,喇叭里却说出些过年的喜庆话儿。我于是觉得,这沉寂了数十年的村落,仿佛又有了新的活力与生气,仿佛又有了种久违的亲切与亲近。

我心里头想,当今的城市,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了,经济的发展,是该向农村推进了。

我自知这些年一直在城市奔波,对乡下的事知之甚少。于是每听说一事,心底里总难免会一阵涌动。尽管一些事曾经熟悉而并不陌生。有些事仿佛旧事重提,却又仿佛更添了新意。

与乡邻们闲聊时,说到当年的村卫生室和赤脚医生,说到我们孩提时一起走读并留下过童年记忆的村民办小学。似是留恋,又似回味。

当年的赤脚医生,早把诊所开到镇上去了,离村将近二十里。当年的村民办小学,我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便再没有去看过。全村十多个自然村,村小学在村中心的位置,离家也有近两里。后来听说,村里的孩子,都上镇上、或者以前的乡上去上小学了。后来就听说,学校被拆建了。我向乡邻们打听,问当年那学校的旧址是否还在,是否被人翻耕成耕地?乡邻们告诉我,说那旧址还在,年前已经批建,正准备重新修建村小学。乡邻们还我告诉我,说当年那村卫生室也恢复了,政府扶持,卫生员是当年那赤脚医生的儿子媳妇,医校毕业。我听了似乎并不诧异,想起当年最后一次去看赤脚医生(其实那时也早已不再叫赤脚医生)时,正是我新婚后不久,媳妇半夜突发急性肠炎,痛得直叫,我于是背着媳妇去找的村医。

一切似乎都在变。有些似乎只是恢复,但也存在它恢复的必要。

我以我数十年远离的陌生,一点点触摸我乡下的变化。我来不及感喟和慨叹。

正闲聊时,有乡邻走过来,冒出一句,说:“现在的麻雀,好像没以前的麻雀个儿大。”

我这回听了,不由地感到一种讶异,我瞪大了眼睛问:“又有了麻雀了么?”

乡邻点点头,说:“是。”

我怕乡邻弄错,于是又补充一句:“你说的是麻雀,不是山雀,是家雀儿?”家乡有两种雀,一种是山雀,个小,只在山林里刺丛或草木间跳来跳去。一种是麻雀,又称作家雀,个稍大,常在房前屋后的树枝上栖息,尤喜在土屋瓦檐下的房粱砖缝里作窝。家雀(麻雀)食稻谷,山雀不食。但那一年,几乎一夜之间,麻雀忽然从我们那儿绝迹。这事谁都知道,但谁也不明原因。

乡邻听了,又点了点头,回答一句:“是。”

我于是犹疑地嘀咕一句:“那麻雀不是几十年前就绝迹了么?”我说不清是诧异,还是欣慰。

乡邻听了,就慨叹地说:“你这些年是真把自己当城里人了,对家乡的事,是越来越不关心和了解了!”说着,就往门前的一棵香椿树上指了指。我抬起头,这才留意到树丫上有两只麻雀,正叽喳着、嬉戏着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然后一飞走,落在一座土屋的瓦檐上。乡邻告诉我,说又见着麻雀,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

我于是便想起,我孩时最熟悉的麻雀,那应是我一生当中,接触最多、也最熟悉的鸟儿了。

小时候读书,早上上学早,天没亮睁开眼,就听得麻雀在房檐下叽叽喳喳地叫。房檐下的横梁上,堆放着牛越冬的干稻草。麻雀便啄了草,在房檐下、或裂开的'砖缝里作窝。有时候,我们爬上房梁,掏了鸟窝里的麻雀蛋,悄悄地煮了吃。

麻雀最爱吃稻谷,生产队上时,队上收了稻子,便用晒簟一床床集中晒在打谷场上,然后安排一个人看守,为的就是驱赶麻雀,不让麻雀偷吃了收获的稻谷。麻雀算得上是最结群的鸟了,常常成群结队的出动,一群群飞来,又一群群飞走,一落下就是十数只。但麻雀也胆小,你只要一挥竿,一轰便走。于是,便成就了“稻草人”。庄稼人扎稻草人,其实就为了驱赶麻雀,除此,也许起不到别的作用。

稻草人,几乎就为麻雀量身定作的。稻子成熟时,往稻田的中央竖一个稻草人,当麻雀一群群飞进稻田,正准备落下时,风一吹,稻草人手里的旗一飘,麻雀便纷纷惊飞。

知道麻雀最爱吃稻谷,我们便用稻谷设诱,诱捕麻雀。小时候,我们常常用一个筛子,筛子下面撒上米或谷粒,然后用一根棍子撑起筛子,棍子上拴一根草绳,我们远远地拉着草绳躲起来,看着麻雀一步步向筛子走近,待麻雀走进筛子下面时,我们便一拉草绳,带动撑着筛子的棍子倒下来,麻雀便被罩在筛子下面了。我们这才走近,悄悄地取走被我们捕获的麻雀。

也曾因为对稻谷的掠食,麻雀被列为“四害”。小时候,常常听父辈们提起。据说,解放初期,我国粮食紧张,大跃进那年,在国家的“除四害”运动中,麻雀曾因为糟踏粮食被列为“四害”之一。后据专家力争,说麻雀虽然掠食稻谷,但也捕捉稻田里的虫害。于是,麻雀被“平反”,随之以臭虫和蟑螂取代。

小时候,麻雀是我见过最多、接触最近的鸟了,它们常常一群群从稻田飞过,时而落下,又时而飞起,然后落在人家的房檐或屋梁下。它们常常只围着村子转,从不离开。所以,乡里人又管它们叫家雀。

但那一年,几乎一夜之间,麻雀纷纷消失,随之从我们那儿绝迹。谁也说不清原因,随之传言纷纷。有说是时代更替的自然效应;有说是稻谷因喷洒了太多的农药,麻雀掠食了而集体中毒身亡。但随之就传出消息,说县上最大的集体林场——紫云林场的大山里,忽然发现大量死亡的麻雀,于是一装就装了一车,拉出去掩埋了。

当然,这些都是传言,无法一一印证。但麻雀是确确实实绝迹了,后来再没有见过一只。说来也怪,随之老鼠便多起来,常常在水稻播种后,于夜晚出来糟踏乡民们的秧田。乡民们无奈,就感叹地说:“这老鼠的危害,真是比麻雀更甚!”

一晃几十年,再没从我们那地方见到过麻雀,也再没听到过麻雀的叽喳声。没想到这次回家,却又能重新看到我久违的麻雀。从乡邻们的谈话中我听得出,乡邻们对麻雀的情感,是颇深厚的。乡邻们惦念,我也惦念。

其实,如此怯惧人类,却又愿意与人类接触得如此之近、愿意与人类同处一个屋檐下的鸟类确实不多。谁能不感念颇深。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八

我一直相信,人是有前世的。而我的前世,是不是一棵什么植物,像家乡山丘松树下的枞树菇,开着或淡、或浓、或质朴的淡红色花儿。

无论我身处何处,我时常会有意或无意地想起这样一棵植物,这种植物会牵绊着我的神经、情感。我有时就是因为难以割舍,就会试图通过一朵菇花,踏上回家的曲径乡道。走在道上,尽是满满的回忆,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泪水。

微雨深秋,开车回家,行至弯曲的山路,忽然在山坡枞树阴凉潮湿的地方看见了那样的一枞菇花,像把小雨伞盖在一根小茎枝上,擎着玲珑的、淡红相间的乳白色小花,它的上面有浓厚的树阴。我的眼前顿时一亮,那浓而不艳的色彩不正是我盼望已久的枞树菇吗?这秋山上的匆匆一瞥,于那几簇淡红淡紫的枞树菇花上,我仿佛忽然看见了那一个曾经的自己,一直隐在时间的裂缝里,述说着那牵扯不断的浓情!

有句民谣这么说:四月八,枞菇发;六月九,枞菇有。在老家大别山起伏的山峦中,松林叠嶂,绵雨之后,枞菌飘香。雨后潮湿,是枞菇生长最佳环境,每逢此时,我们就会甩着一袖管薄凉的风,与童年的伙伴相约着到山间上采枞菇,大有《诗经》里采葛古风。

春末或深秋的山,经雨水湿润,那些枞树菇就从山地里拱出来,头顶着帽,寸把长,捏在手里,有种湿润润的感觉。老人说,枞树菇与有些人是有缘分的,为什么同时上山采挖,有的人能采很多,而有的可能一棵都采不到呢?就是差缘分,哪怕这缘分极短极浅。所以,每次拿了铲或锹,上山采枞菇,时不时会有一种惊喜,这种惊喜来自发现,也来自缘分的意会。

采枞菇,不用很大的力,有时发现枞菇后,会贴着地面动铲子,按下去,铲尖只轻轻一撬,无声无息,菇根断了。仿佛是多情女伸过玉手来,只盈盈一握,就笑纳了,这样的初欢喜!弯腰拣起来,细细端详,那枞菇像一把小小童伞,淡红或淡白,极嫩极脆,不忍心掐,一掐,就会破碎。

小时候,身体瘦弱,时常感冒发烧,赤脚医生那里常常是短医缺药。有一次,我烧得说糊话,母亲情急之下立即到屋后山的枞树下寻找枞树菇。那是个枞树菇的生长淡季,又是粮食短缺的时期,能吃的山间野食不易寻见。为了给我治病,母亲硬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坎坷的山上,寻遍所有的松树脚下,用脚扫过成片的青草之间,寻来了十几颗小小的枞树菇。

母亲选择未打开伞的嫩枞菇,去掉蒂节,用盐水稍泡了一下,洗净泥沙,放置一边沥干。然后,佐以生姜,辣椒,小葱等,在锅中放油,将这些香料放在油锅中炸香。稍后在锅里加水烧开,又点几滴芝麻香油,打入一个鸡蛋花,散布在枞树菇汤中。不一会儿功夫,一碗香喷喷的枞树菇汤就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没有太多的作料,没有太烦琐的工序,这一场姻缘,是平民的,不显赫,不盛大。

母亲并不急于让我一口喝下,而是让我细嚼慢咽,她说:“这样可以让枞树菇和生姜,辣椒,小葱的发性散发出来,病才好的快。”我依母亲的方法,喝下了这碗枞树菇汤。母亲又让我睡下,盖好被子,大约个把小时的时间,我出了一身的汗,人顿时轻松了许多。不到一天的功夫,我又能活蹦乱跳地与邻居同伴玩耍。看着无病一身轻的我,母亲笑了。笑得如那枞树菇一样的纯厚。

枞树菇治感冒是什么原理,母亲并不知道,只是老辈人留下的秘方,而且屡试有效。后来,我翻看了一些相关资料才发现,枞树菇学名叫雁来蕈,是世界上唯一不能人工培育的`菌种,对产地环境要求极高,生长过程也很缓慢,所以产量也非常的有限。这种菇生于农历二月叫“桃花菌”,九月叫“雁来菌”,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多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b1、b2、维生素c、维生素pp等元素,能强身益气,理气化痰,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食用,又被称为“菌中王子”。

鲜蕈与蘑菇同类,虽然外貌并不很美,很多人甚至都不认识,但它含有大量于人体有益的物质,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消化,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除此之外,它还是世上最鲜美的食物之一,且以寒露时松花落地所生为最佳,味鲜美,有异香。两百多年前的食用菌专著《吴菌谱》一书就生动描述了松林中食用菌的风味之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住黄州时,时常会到赤壁山间采来“雁来蕈”,每每食后会赞不绝口。用枞树菇炒肉味道格外鲜美,如果拌葱爆炒,满屋飘香,引人垂涎。如果用来做汤,鲜香美味更是食中一绝。有这样一句民谣:“三月松菇四月鸡,九月松菇当老鸡”。

后来,我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很多地方,看见了更多的各类菌菇花蕾。有的在乡间荒芜的田角;有的夹在茂密的蒲草枞里;有的培育在温室的苗圃中。可以说,有多少荒僻的角落,就有多少种菇花;有人食物的地方,就有菇花盛开的地方。但像家乡的枞树菇却极为少见,以致我在外从军多年,未能尝到枞树菇的滋味。

家乡的枞树菇,花蕾是碎小的,小到常常忽视在眼角,像质朴的纽扣;也有较大且较厚的,但大与厚都超不过婴儿的手掌。无论大小厚薄,它都不绮丽,不招眼。浓艳与它不沾边,娇媚与它不相干。它所有的,就是普通的一小朵儿、一小朵儿。它的盛开注定不是辞藻堆砌的宏篇,是流水日记,细细碎碎,在幽静处低回吟唱,是人们病害时的福星。它的价值是,在幽暗阴冷的淤泥里不声不响地生长,待自然成熟之后,它便会奉献出一碗温润淳厚、香泽可口的美食,慰藉人间冷暖。

素淡,质朴,低调,直抵人间烟火。我想,这就是家乡枞树菇的品质与内涵。

相对于它的学名“雁来蕈”,家乡“枞树菇”的称谓显得很“土气”。但是,我却喜欢枞树菇的叫法,而不习惯于称呼雁来蕈。就像小时候的玩伴,我会习惯叫他们狗蛋、细牛,一旦叫其学名倒不顺耳了。因为,家乡的土名字里具有浓郁的“乡味”,有很浓的乡情,能慰藉我心之冷暖。无论是在我的眼里,在故乡人的眼里,亦或是在植物群里,枞树菇就是一个行走在民间、关怀众生疾苦、体恤怜悯人间的观音。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九

当年读《孔乙己》,死要面子、迂腐不堪、满口“之乎者也”的穷酸秀才孔乙己的形象,留给我特别强烈的感受,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于是,孔秀才喜爱的“咸亨酒店”就成为我爱慕神往的地方。

绍兴无处不酒家。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咸亨酒店”,因鲁迅的文学著作《孔乙己》而名扬四海内外。朋友说:“不到‘咸亨’,不能算来绍兴。”于是相隔数年之后,我经不起朋友的忽悠,再次造访了大名鼎鼎的“咸亨酒店”,再次“拜会”上大人孔乙己。

忙完公务去“咸亨”,天近墨色,又遇秋雨淅沥,寒意方浓。我未在酒店门口徜徉,毕竟感知上对“咸亨”酒店的环境并不陌生,仿佛是到了久别的老地方。

门前依然是瘦骨嶙峋、长衫褴褛、一幅潦倒忧愁神态的孔乙己青铜塑像;还是那样的门厅,还是那样漆黑的长条桌和长板凳,还是那样曲尺形的大柜台,还是那样扑鼻的酒香掺杂着臭豆腐的味……只不过门口的对联似乎换了,记得原来那幅“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对联,已被换成“酒香宾咸集,人龢事亨通”。

“咸亨酒店”门厅并不大,也是客人喝酒的地方。数年前我就是在沿街靠柜台的第一张长条桌子,和两个熊腰虎背的同事大碗喝酒,那粘着碗壁的稠浓黄酒,听说只限于酒店自酿自售,醇香甘甜,后劲十足,差点让我醉倒在店门口。而今天占据这张桌子的却是两个娇柔的姑娘,笑意盎然地品味着酒菜。而我犹如过去阔绰的“长衫帮”,倚坐在古色古香的雅座包厢谈笑风生。心中不免感叹:人来人往皆过客,酒店天天迎新人。孔乙己如果活到今天,会不会还站在柜台边喝酒,他有没有能力偿还赊欠酒店的19文酒钱。

因身体的原因,我放下手中酒杯已久,但拗不过朋友的一再“劝导”,只得斗胆应允,以一斤黄酒为限。人有时候真的只能“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在绍兴、在“咸亨”,当然要喝黄酒,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唯中国有之。国内酿酒界公认,最能代表中国黄酒的,首推绍兴黄酒。它曾在19南京举办的劝业会、19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1929年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

黄酒有诸多品牌,因听不懂绍兴方言,不知道酒席上的是什么品牌的黄酒,但从酒的色、香、味去推测,大概是“女儿红”。询问主人后得到了证实。

“女儿红”不仅酒名温馨,香醇可口,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晋时,会稽(今绍兴)一个年青的汉子见其妻怀孕,便用心酿了数坛黄酒以贺得子之用。谁知老婆生了个女孩,重男轻女的汉子心里非常不爽,了无酒兴,便将酒深埋于地下。过后,长大的女儿貌美心慧,深得父亲喜爱。女儿上花轿之日,汉子猛然想起了埋藏18年的陈酿,便起出宴请宾朋,其酒色如琥珀,澄黄透明;味比琼浆,醇厚甘鲜;香气馥郁、芳溢齿颊,人人为之醉倒。自此,绍兴人生女孩后,家中必酿几坛黄酒,称为“女儿红”,然后泥封窖藏,待女儿洞房花烛之夜,开坛宴请宾客,并形成风俗。后来生了男孩的也仿此酿酒、埋酒,待儿子中榜时庆贺饮用,称此酒为“状元红”。

现在流传好多赞美“女儿红”的歌,我最欣赏的'是那首特有风情的《九九女儿红》:“摇起了乌蓬船,顺水又顺风,你十八岁的脸上,像映日荷花别样红。穿过了青石巷,点起了红灯笼,你十八年的等待,是纯真的笑容。斟满了女儿红,情总是那样浓,十八里的长亭,再不必长相送。掀起你的红盖头,看满堂烛影摇红,十八年的相思,尽在不言中。九九女儿红,埋藏了十八个冬。九九女儿红,酿一个十八年的梦。九九女儿红,洒向那南北西东,九九女儿红,永远醉在我心中!”

在“咸亨”,茴香豆为客人必点的下酒菜,这是因为茴香豆已随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而蜚声国内外。青黄色的茴香豆,表皮起皱,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咸中透鲜,清香味甘,咀嚼起来满口生津。

几杯酒下肚,我突发灵感,提议说:“吃茴香豆,咱们也来个讲究,学学孔乙己,用手抓着吃,这样才是鲁迅笔下的吃法。”众人附议,于是大家都舍弃筷子,用手把茴香豆一颗一颗送进嘴里,朋友还得意洋洋地摇晃着脑袋,哼上几句“多乎哉?不多也!”模仿着孔乙己的陶醉自得的神态,让人笑弯了腰。

酒席点了不少菜肴,朋友既照顾了我是海边过来的人,点了不少海鲜,也点了好多具有绍兴风味的菜,如霉干菜、臭豆腐干、糟鸡、糟虾,说实话,我还是吃不惯绍兴菜,尤其那臭豆腐干,不论他们如何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那扑面而来的臭味,我就是不愿尝,不敢尝,只能远而避之。

也许好久没亲近美酒了,酒量早已衰退;也许“女儿红”的酒力确实非同一般,三五杯酒下肚后,脸烫烫的,心“嘭嘭”跳,似乎有了些许醉意,急忙问朋友:“今晚我喝了多少酒?”朋友告诉我:“不少于一斤半了。”我愕然,怎么会失信了呢。

走出咸亨酒店,我们已是最后离店的一桌客人。秋雨还在下,秋风还在吹,“孔乙己”依然伫立在店门口,雨水顺着他的面额,顺着他的长衫在流淌。微醺之中,不敢再多看“孔乙己”一眼,因为自己心中有愧,直到现在还不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哪四种写法!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十

河洛初冬,碧空如洗,忙中偷闲,我携家人一起前往黛眉山,感受其冬韵美景。

黛眉山位于新安县西北部的石井镇境内,是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我的家乡不远。多年以前,我去过黛眉山,那时它还是没有开发的原生态景区。这次再到黛眉山,这里已是盘山公路、观光车、栈道等基础设施完善的4a级景区。黛眉山从一个未施粉黛的小家碧玉到如今的傅粉施朱、风吹仙袂飘飘的绝世佳人,经历的`不仅是容貌的变化,更是气质的提升。

走进山门,坐上观光车,眼就不受控制地搜索着窗外的景色,生怕漏下一点。望着车窗外的青山绿水,竟感受不到一点冬天的肃杀之气,取而代之的是点点的生机萌动。车一驶入隧道,眼睛就被黑暗蒙住,听着车上播放的黛眉娘娘的故事,心渐被黛眉娘娘的大仁、大爱、大义所感动。待车一出隧道重见光明,心里竟感激起黛眉娘娘来了,似乎是她像拯救万民一样把我从黑暗中解救出来。

踏着栈道,移步换景,不知不觉已到好运峡。人们都说踏进好运峡就会时来运转,不时看到一些年轻人或白发苍苍的外地游客,或驻足沉思凝望,或面壁轻声呢喃,没有喧哗,有的只是心灵的祈祷,他们希望峡谷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漫步在曲折逶迤的峡谷中,你需用眼去仔细地分辨察看,唯有如此方能看懂沧海桑田留下的痕迹;你需要用耳去细细聆听,听那裹卷风雨世代更迭的声音;你需要用鼻去仔细地闻,闻那空气中还弥漫着的黛眉娘娘救人采药时留下的百花香;你更需用心去感受,感受六月六黛眉娘娘寿辰吉日,方圆数百里的人前来进香时的虔诚。感受到了,你的好运就来了。

出了好运峡,转过几个回旋廊道,不觉间已行走在半空,脚底生风,头顶云飘,傲立半山中,凭栏远眺,群山叠峦,缈雾翠烟,似入仙境,心旷神怡。蓦然,一块巨石矗立前方。初看巨石,不以为然,只以为大。待走近,方觉奇,再走近,就是惊了!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严格来说,是两块石头,摩天巨石下面还有一块小石头,两者之间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下面的小石头擎着上面的大石头,保持着独特的姿势,仿佛一个舞者用手托举着另一舞伴。舞者的托举只是一瞬,而这两块巨石已不知将这个姿势保持了多久。两块巨石,让人心惊,仿佛哈一口气就能吹落。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十一

是啊,无论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无论你是一种怎样的迎接它的心境,总之,春总在你经意不经意间,来到你的面前。

春天的到来,总是让人生出些许完美的向往或无端的惆怅,于是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于是也有“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之嗟叹。

穿越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浩如烟海的咏春名句,我们在感受到春的妩媚春的.温情春的绚丽多姿时,也看到了人类生生不息中对未来始终如一的憧憬与描摹。

在这个让人期待让人浮想连翩的季节里,或有精致如斯的小秘密破壳而出,或有宏伟壮丽的大手笔横空出世,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便山花烂漫,便香气扑鼻,便充满了不息奋斗不止的生机。

春给我们辉煌的远景,也给我们无限的勇气;春给我们前行的方向,也给我们无穷的动力。

在春的温柔的目光中,所有过去的成功者和失败者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紧跟春的脚步,向未来的日子起势、奔跑。

一个新的季节开始了,成功者,也许会因为懈怠和疏忽走向死胡同;失败者,也许会凭着勤劳和智慧走向金光道。

开始了的春天一分一秒都是生命的流逝,无论成功失败,春天的流逝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稍纵即逝!

是的,春天会稍纵即逝。生命会稍纵即逝,仅有踏踏实实地走过生命的每一天,当又是一年春来到,我们才能够迎着春的脚步无愧地说:“我没有虚度!”

是的,没有虚度!

仅有这样,我们生存的天空才越来越蓝,我们行走的马路才越变越宽,我们居住的房屋才越变越亮丽,我们获得的感受才越变越温暖。

我们就听见了,听见了又一个春天的脚步声。

听吧,春的脚步伴随着小贩的吆喝声来了!

听吧,春的脚步夹杂着农耕的犁铧声来了!

听吧,春的脚步从下眼学校琅琅的读书声中、从城市的车水马龙里来了。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十二

此壶为王东石与胡远(1823~1886,字公寿)唱合之作,公寿好壶艺,尝至宜兴定制名家紫砂壶,自题铭识。壶身铭刻阴文行楷“东石仿鸣远制”、“石瓢公寿题”。其实“石瓢壶”并非此一造型,但公寿在瓢形壶身下侧,绘刻一奇石,用以呼应“石瓢”两字,另见文人巧思。流下钤一方形阳文小章“东石”,壶底钤有“石窗”阳文小方章。

紫砂壶壶式以瓢瓜为本,盖顶未设壶纽,凿有三孔,孔缘故作斑驳状,模拟瓜蔓截面,三孔互通,内设气孔直通盖内。壶把作三叉式,曲度微妙,应系得自“东坡提梁壶”的灵感。全器形制前所未有,咋看似标新立异,尤其壶盖无纽,甚难提起,其实东石此壶的设计,实发前贤所未见。原来此壶的持用需采握壶式,将食指伸入圈内,拇指压住壶盖,余下三指扣住壶底,天寒袖薄之际,江南文人以手握壶,以口就壶嘴吮茶。

又见地皮菇的散文篇十三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南锣鼓巷旁边,为了好找,前些时我曾两次和他相约在南锣鼓巷东侧东棉花胡同内的中央戏剧学院门口见面。于是,在无意中我便两次穿过了南锣鼓巷。

据介绍,北京的胡同年头最早的是西四的砖塔胡同,它建于元代。南锣鼓巷也同样是一条古老的胡同,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近些年北京的报纸可一直地宣传南锣鼓巷,说它是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的典范,因此,有不少外地人来京后,参观南锣鼓巷就是其旅游的一个必然项目。说实话,我已经有些年没有到过南锣鼓巷了,按着“北京市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的要求,在我的心目中,南锣鼓巷的胡同和四合院保护一定是不同凡响的。

然儿,当我前些时穿行南锣鼓巷时,却感到震惊,同时也甚觉失望。前些年来南锣鼓巷时,那时商店的门脸还寥寥无几,可如今,从南口穿行到北口,在南北全长700多米的胡同两侧,但见商店门脸一个紧挨一个,各条胡同口还都探进去一块,也都是各种门脸。胡同中买卖的吆喝声、游人的嬉笑声不绝于耳。当然,一对对俊男靓女们也在街巷中来往穿梭着。他们或是出了这个店又走进另一个店,或是手中拿着一瓶酸奶或是一个纸包,另一只手拿个竹签,不时地从纸包中插出食品,放进嘴中。人流中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些散发着浓郁香水气息的外国男女,其热闹的气氛完全是一幅厂甸式的年节景象,我没有看到胡同保护的样子,我只是看到了一个类似于大栅栏一样的商品街巷在隆重经营――南锣鼓巷的.现实与我的期望竟然大相径庭。

其实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已经发觉并引起了注意,也在试图改观。我于网上就搜索到两篇有关此情况的报道。如在2013年9月30日的一篇题为《南锣鼓巷找回文化味儿》的报道中就提到:“记者在南锣鼓巷一趟逛下来,发现700多米的巷子里餐饮店有7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小吃类,有些还是市区常见的连锁店。”一位家住天通苑的女士说,自己从上大学时候就爱跟朋友一起来南锣鼓巷,“买盒奶酪,逛逛小店,胡同里走一走,真是百玩不厌。可就这两年,怎么感觉南锣越来越像学校对面的小吃街?”而且据介绍,南锣鼓巷的保洁工作量比原来也超出了两倍。

报道还称,从交道口街道获悉,近期东城区正在针对南锣鼓巷进行业态调整,并颁发了南锣鼓巷特色商业街区业态准入名录。名录中明确了支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项目包括具有文化特色的书店、餐饮、健身、旅馆等项目,文化旅游体验类项目,以及艺术品展售,创意产品零售,文艺演出与交流五大类别。并要求,凡是在南锣鼓巷申请入驻或业态变更的商户,都要签下承诺书,承诺保护南锣鼓巷古建筑风貌,保证装修风格与街巷一致,并接受南锣鼓巷风貌业态领导小组的全程监督。

然而据我前几天所见,虽时隔一年多了,我却看不出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这条商业街有什么变化。

在南锣鼓巷南口东墙上有一块由政府树立的胡同志中对南锣鼓巷介绍道:“……全长786米,宽8米,锣鼓巷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元代,南锣鼓巷属昭回坊……”按着正常的思维,南锣鼓巷既然是在元大都时代就已经建成,那它肯定就是文物了,按着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应该是严格地进行保护的,虽然会花一些资金,但“修旧如旧”后几十年都不会有变化,将是一劳永逸的。而引进那些商业摊点的用意究竟何在呢?这么大一个北京市,难道文物保护还要自筹资金吗。结果弄得是700多米长的胡同,拆掉所有的古墙壁,改成现代化的门脸,你让中外游客来南锣鼓巷看什么?凭空想象古街道、古胡同、古四合院吗?可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在全国绝无二致的十分繁荣的商品市场而已。这是对文物保护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再比如后海,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保护工作,可我们看到的,是后海四周的老墙壁许多都被拆掉,开了不少咖啡店,可是咖啡店与北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这不也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吗?真是莫名其妙。

因此,我以为,现在不是讲究调整经营战略的问题,在文物保护区搞经营,引进商业街本身就是错误的,它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当前最紧要的应该是,立刻撤除一切经营的商品项目,还南锣鼓巷一个真正的老胡同四合院保护形式,还老百姓一个真正的老北京的面貌。这才是南锣鼓巷当前最必须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