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3:39:29 页码:9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大全12篇)
2023-11-23 23:39:29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付出的回顾,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和激励。评价是总结文章中对某个人、事物或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和评论的部分。5、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一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二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习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习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3.上阕交流:(1、指读上阕。2、找出描写的事物3、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1、指名读下阕。2、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习。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习。(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习。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三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再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一)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学生自学)。

(二)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5、指导读。(拂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美)(让学生充分地说)。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三)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生:我好像看见了,放学的钟声响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生:我仿佛看见了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生:我好像也在那放风筝。

师:这是春的气息,这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在美美的读一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六、注重读写结合 。

师:春天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村居》为題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生有的写话,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我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五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六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平乐村居》。(出示词)。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习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平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近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清平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想象,引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季)那你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指名学生发言)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很美)。

是啊!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清朝诗人高鼎也被春天的美景吸引住了,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名叫《村居》。(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以读为主,借助课件,感受诗意。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难读的字音。

4.学生练读,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读。(2-3人随机指导,读得好给以鼓励)。

6.齐读。

7.学生质疑,教师借助课件解疑或者学生之间自己解决。

本首古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如下:

“莺飞”可利用“莺”的字形解决。

“拂堤杨柳”借助课件解决。

“醉春烟”中的“醉”利用组词解决;“春烟”借助课件解决。

“纸鸢”“二月天”“忙趁”等一些简单的词可让学生自己解决。

(三)听配乐范读,激发想象,深化诗意。

1.学生听配乐范读,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指名学生简单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景物。

3.再听配乐范读,扩展想象内容。

4.同桌互相说一说想象的内容。

5.指名说。(3-4人)。

6.利用课件展现学生想象到的画面,看画面听配乐范读,欣赏这首诗。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引导学生知道要用赞美的语气读)。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引导学生要用稍快的语速读,略显跳跃。)。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3.激发学生的配乐朗读兴趣,配乐朗读。

4.指名配乐朗读。

5.师:“这么美的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就更好了,谁会背了?自己先试一试。”

6.指名背诵。(2-3人)。

7.会背的请站起来一起背诵。

(五)渗透口语交际,熟悉背诵。

1.“放学回到家,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呢?现在老师当妈妈,想象一下见到妈妈应该怎么说?谁愿意跟老师合作?”(师生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发挥)。

2.“谁愿意背给姐姐听呢?老师当姐姐,想想见到姐姐又该怎么说?”(师生合作)。

(六)巩固练习。

抢答题内容:

1.诗中哪些词句说明了本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哪两行诗写的是孩子们的活动?

哪两行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3.“村居”的意思是()。

(1)在城市居住。

(2)在农村居住。

(七)课外练习。

1.画:学了这首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2.唱:把这首诗当作歌曲唱一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自己觉得好听。

3.编:按古诗的意思,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一讲。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可任意选作)。

村居。

风筝。

柳黄莺。

小孩子。

树小草。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想象,引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季)那你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指名学生发言)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很美)。

是啊!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清朝诗人高鼎也被春天的美景吸引住了,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名叫《村居》。(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以读为主,借助课件,感受诗意。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难读的字音。

4.学生练读,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读。(2-3人随机指导,读得好给以鼓励)。

6.齐读。

7.学生质疑,教师借助课件解疑或者学生之间自己解决。

本首古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如下:

“莺飞”可利用“莺”的字形解决。

“拂堤杨柳”借助课件解决。

“醉春烟”中的“醉”利用组词解决;“春烟”借助课件解决。

“纸鸢”“二月天”“忙趁”等一些简单的词可让学生自己解决。

(三)听配乐范读,激发想象,深化诗意。

1.学生听配乐范读,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指名学生简单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景物。

3.再听配乐范读,扩展想象内容。

4.同桌互相说一说想象的内容。

5.指名说。(3-4人)。

6.利用课件展现学生想象到的画面,看画面听配乐范读,欣赏这首诗。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引导学生知道要用赞美的语气读)。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引导学生要用稍快的语速读,略显跳跃。)。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3.激发学生的配乐朗读兴趣,配乐朗读。

4.指名配乐朗读。

5.师:“这么美的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就更好了,谁会背了?自己先试一试。”

6.指名背诵。(2-3人)。

7.会背的请站起来一起背诵。

(五)渗透口语交际,熟悉背诵。

1.“放学回到家,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呢?现在老师当妈妈,想象一下见到妈妈应该怎么说?谁愿意跟老师合作?”(师生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发挥)。

2.“谁愿意背给姐姐听呢?老师当姐姐,想想见到姐姐又该怎么说?”(师生合作)。

(六)巩固练习。

抢答题内容:

1.诗中哪些词句说明了本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哪两行诗写的是孩子们的活动?

哪两行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3.“村居”的意思是()。

(1)在城市居住。

(2)在农村居住。

(七)课外练习。

1.画:学了这首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2.唱:把这首诗当作歌曲唱一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自己觉得好听。

3.编:按古诗的意思,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一讲。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可任意选作)。

村居。

风筝。

柳黄莺。

小孩子。

树小草。

文档为doc格式。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九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想象,引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季)那你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指名学生发言)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很美)。

是啊!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清朝诗人高鼎也被春天的美景吸引住了,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名叫《村居》。(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以读为主,借助课件,感受诗意。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

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难读的字音。

4.学生练读,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读。(2-3人随机指导,读得好给以鼓励)。

6.齐读。

7.学生质疑,教师借助课件解疑或者学生之间自己解决。

本首古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如下:

"莺飞"可利用"莺"的字形解决。

"拂堤杨柳"借助课件解决。

"醉春烟"中的"醉"利用组词解决;"春烟"借助课件解决。

"纸鸢""二月天""忙趁"等一些简单的词可让学生自己解决。

(三)听配乐范读,激发想象,深化诗意。

1.学生听配乐范读,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指名学生简单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景物。

3.再听配乐范读,扩展想象内容。

4.同桌互相说一说想象的内容。

5.指名说。(3-4人)。

6.利用课件展现学生想象到的画面,看画面听配乐范读,欣赏这首诗。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引导学生知道要用赞美的语气读)。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引导学生要用稍快的语速读,略显跳跃。)。

(1)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齐读。

3.激发学生的配乐朗读兴趣,配乐朗读。

4.指名配乐朗读。

5.师:"这么美的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就更好了,谁会背了?自己先试一试。"。

6.指名背诵。(2-3人)。

7.会背的请站起来一起背诵。

(五)渗透口语交际,熟悉背诵。

1."放学回到家,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呢?现在老师当妈妈,想象一下见到妈妈应该怎么说?谁愿意跟老师合作?"(师生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发挥)。

2."谁愿意背给姐姐听呢?老师当姐姐,想想见到姐姐又该怎么说?"(师生合作)。

(六)巩固练习。

抢答题内容:

1.诗中哪些词句说明了本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哪两行诗写的是孩子们的活动?

哪两行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3."村居"的意思是()。(1)在城市居住(2)在农村居住。

(七)课外练习。

1.画:学了这首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2.唱:把这首诗当作歌曲唱一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自己觉得好听。

3.编:按古诗的意思,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一讲。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可任意选作)。

村居。

风筝。

柳黄莺。

小孩子。

树小草。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十一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村居诵读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草长/鸟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案点评: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教学中,从旧知导入,即复习了所学知识,又点明本课又是一篇写春天的诗。结合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意,为有感情朗读做准备。

加强课堂训练意识,重视读与说的结合,突破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对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讲解,但教学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本教案设计是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进行说话训练,从而突破难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