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介绍中国的春节(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04:58 页码:13
介绍中国的春节(实用14篇)
2023-11-13 02:04:58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有更清晰的认知。怎样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一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韵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二

春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习俗和活动形式,他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春节文化的详细介绍,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出现春节的名称,但是已经出现了蕴涵春节意义的词语。我们可以从先秦的.文献典籍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尚书舜典》中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尚书正义孔安国传》曰:“上日,朔日也……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舜典》的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这天舜在祖庙里接受了尧的禅让;《孔安国传》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舜到祖庙祭祀祖先。这是有关春节起源的最早的文字痕迹。从仅有的一些文献我们无法判断先秦时期,春节的通用名称是什么,但是“上日”和“元日”似乎被后世继承的要多一些。特别是“元日”,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沿用。

清代黄生曾考证认为“正月”之“正”的读音并非源于秦始皇讳“政”,而《释文》也有:“正音征。”因此,正月之正读平声是很古的事了。

汉代对春节的叫法比先秦时期要多了。《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这是把春节称为“三朝”。也有把春节称为“三始”的,《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也。”有的叫“岁旦”,《东观汉记吴良传》:“岁旦,与掾吏入贺。”也有叫“正旦”的,《东观汉记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在《四民月令》中有:“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正日”的说法应该比较正式,因为《四民月令》是东汉时代的农家月令书,相对而言比较权威。这时,先秦时期的“元日”也有使用。

这一时期,春节的名称又有新的创造。象“元辰”、“元正”、“元首”、“岁朝”、“履端”,另外还有模仿汉代的“三朝”、“三始”而创造的“三正”、“三元”。而且现在比较流行的“元旦”、“新年”的说法也是这一时期的创造。在《玉烛宝典》卷一中有“肇惟岁首,正月元旦……”梁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出今朝。”而在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但是这两个现在比较流行的名字,当时并没有通行,人们还是惯常用“元日”、“正旦”和“正朝”等。

隋唐宋元明时期,可以说是“元日”一统天下的时代。《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三共收录了隋唐宋元明时期有关春节的诗歌120首,其中题目中用了“元日”的有69首,有些诗虽然题目中没有,但是很多在诗句中出现了。今天我们常用的“年”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但是当时并不常用。

清代至1948年春节的名称基本上固定在“元旦”上。同样以《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为例,清代已经把“元旦”作为类目名。而且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有90%以上的地方志中使用了“元旦”一词。

“元旦”作为春节的名称,并不是仅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好几天,这和“元日”只代表新年初一一天不同。

“春节”一词最早源于东汉时期的文献。但当时并不是指新年,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春节并不是一个意思。《后汉书杨震传》有:“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在《文山集》卷二十中有《二十四日》一诗:“春节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根据考证,诗中“春节”应是“立春”而不是正月初一。

直到清代一些地方才将夏历的新年称为“春节”,但是清代影响最大还是“元旦”,“春节”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影响。“春节”的普遍使用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于是旧历的元旦也就改为了“春节”,虽然民国禁止阴历节令的娱乐活动,但是由于民国四分五裂,人们还是习惯于过传统的“元旦”——“春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12月23日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了“新年”(公历元旦)、“春节”(传统的年节“元旦”)、劳动节、国庆节等为法定节日。从此“春节”才替代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元旦”,沿用至今,而“元旦”则成了公历新年的节日名。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三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

春联。

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四

先秦文献中并没有出现春节的名称,但是已经出现了蕴涵春节意义的词语。我们可以从先秦的。文献典籍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尚书舜典》中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尚书正义孔安国传》曰:“上日,朔日也……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舜典》的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这天舜在祖庙里接受了尧的禅让;《孔安国传》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舜到祖庙祭祀祖先。这是有关春节起源的最早的文字痕迹。从仅有的一些文献我们无法判断先秦时期,春节的通用名称是什么,但是“上日”和“元日”似乎被后世继承的要多一些。特别是“元日”,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沿用。

二、秦汉时期。

清代黄生曾考证认为“正月”之“正”的读音并非源于秦始皇讳“政”,而《释文》也有:“正音征。”因此,正月之正读平声是很古的事了。

汉代对春节的叫法比先秦时期要多了。《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这是把春节称为“三朝”。也有把春节称为“三始”的,《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也。”有的叫“岁旦”,《东观汉记吴良传》:“岁旦,与掾吏入贺。”也有叫“正旦”的,《东观汉记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在《四民月令》中有:“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正日”的说法应该比较正式,因为《四民月令》是东汉时代的农家月令书,相对而言比较权威。这时,先秦时期的“元日”也有使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春节的名称又有新的创造。象“元辰”、“元正”、“元首”、“岁朝”、“履端”,另外还有模仿汉代的“三朝”、“三始”而创造的“三正”、“三元”。而且现在比较流行的“元旦”、“新年”的说法也是这一时期的创造。在《玉烛宝典》卷一中有“肇惟岁首,正月元旦……”梁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出今朝。”而在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但是这两个现在比较流行的名字,当时并没有通行,人们还是惯常用“元日”、“正旦”和“正朝”等。

四、隋唐宋元明时期。

隋唐宋元明时期,可以说是“元日”一统天下的时代。《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三共收录了隋唐宋元明时期有关春节的诗歌120首,其中题目中用了“元日”的有69首,有些诗虽然题目中没有,但是很多在诗句中出现了。今天我们常用的“年”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但是当时并不常用。

五、清代至近代。

清代至1948年春节的名称基本上固定在“元旦”上。同样以《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为例,清代已经把“元旦”作为类目名。而且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有90%以上的地方志中使用了“元旦”一词。

“元旦”作为春节的名称,并不是仅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好几天,这和“元日”只代表新年初一一天不同。

六、“春节”名称的由来和盛行。

“春节”一词最早源于东汉时期的文献。但当时并不是指新年,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春节并不是一个意思。《后汉书杨震传》有:“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在《文山集》卷二十中有《二十四日》一诗:“春节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根据考证,诗中“春节”应是“立春”而不是正月初一。

直到清代一些地方才将夏历的新年称为“春节”,但是清代影响最大还是“元旦”,“春节”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影响。“春节”的普遍使用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于是旧历的元旦也就改为了“春节”,虽然民国禁止阴历节令的娱乐活动,但是由于民国四分五裂,人们还是习惯于过传统的“元旦”——“春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12月23日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了“新年”(公历元旦)、“春节”(传统的年节“元旦”)、劳动节、国庆节等为法定节日。从此“春节”才替代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元旦”,沿用至今,而“元旦”则成了公历新年的节日名。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五

每个地方过春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佛山的春节里,最具特色的就要数逛花街与开油锅了。

在我们的精心挑选下,终于选中了合自己心意的贺年植物:一棵同我一般高的朱沙桔树;八盆含苞欲放的年花。我们走出花市时,花市里还是人山人海,像大海里的波浪――到处涌。

开油锅也是一个有特色的传统。人们通常在开锅之前会挑选好年前那几天哪天是良日,到了那天才开锅。煎堆多数在前几天就已用经过挑选加工的谷捂成一个圆,但是在把它们放进锅之前,还要给它们穿上一件“衣服”,免得谷子贪玩,跑出来。这件衣服大多是白色或黄色,但是在下完油锅出来后,衣服就会变成金黄色的,让人看了,两眼放光;口水也要溜出来看看。但是,要过一会儿才可以吃,因为刚下完油锅,吃了会上火。但这些食物过不了多久就没了。

佛山的春节有意思吧!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我过了一个有趣的春节,我随着妈妈一起包汤圆。别看这汤圆小小的,其实包也不容易呢!

首先是和面,把水和面粉倒在一个盆里,揉来揉去,原本十分松散的面粉不一会儿就成了一个面团,我也来试试和面,面可真软,我只用一点力气就把面压了下去,可提上来却不那么容易,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把手给提了上来。我又和了好长时间,终于好了。现在要发面了,把面放在盆里,放了好几个小时面就发好了。

终于开始包汤圆了。我从面团里揪了一点儿出来,把这个面团中间按一个洞,在里面放上白糖,再把汤圆揉成一个圆球,这样一个汤圆就做好了。后来,我又做了好多汤圆,看着这些包好的汤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开始煮汤圆了。在煮汤圆的过程中,感觉时间好漫长啊!“啊,汤圆熟了!”我马上去盛了一碗汤圆,我细细地观赏着汤圆,好像是在观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不忍心把这个汤圆吃下去。我轻轻地咬了一口,“嗯,简直是美味!”把汤圆咬在嘴里,糖的`味道瞬间充满了口腔。这种味道就是人间美味,就是一场盛宴。

我慢慢地品味着盛宴。在这一刻,时间仿佛时间已经停滞了,我存在于汤圆的世界里。

年在不知不觉中来了,也在不知不觉中离去了。

谢谢。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七

大家好!

我国有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也是渊源流长,光辉灿烂。有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还有京剧、武术······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传统节日中的春节。

春节也叫“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过去的传说中有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叫“年”,“年”一来,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害怕。在与年兽的斗争中,人们发现这种怪兽最怕看到火光,听到巨响。于是人们就用柴和竹子一起燃烧,发出的巨响和冲天的火光把年兽吓跑,这就叫“过年”。后来人们就有了过年放鞭炮的习俗。

其实,在我们这儿关于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过年前要打扫卫生,代表辞旧迎新;要办年货、贴春联、剪窗花,门前挂大红灯笼,希望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倒贴的福字,就是“福到”的意思。在年三十还要守岁,吃年糕,象征新年步步高升!

我喜欢这个喜庆的节日。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还意味着我们要告别漫漫的寒冬,即将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谢谢。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八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习俗和内涵。

春节的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如是说。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九

大家好!

春节是小朋友们最喜欢过的节日,可以剪窗花,写对联,穿新衣,挂灯笼,还可以得压岁钱。

过年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人们喜笑言开,喜气洋洋,在外工作的人们都纷纷把家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

我主动跟大人学剪窗花,我剪的是一个个小人牵着小手,非常团结的样子,很是漂亮。我把家里面买的`小灯笼也四处挂了起来,家里变得红艳艳的,非常喜庆,再也不怕年来了。我还写了一幅对联,把它贴在我们家的大门上,爷爷奶奶看了,笑的乐开了花。

过年那天,我们一家人吃了团年饭,意味着我们一家团团圆圆。爷爷奶奶送给我很多压岁钱,可把我高兴坏了,我把它们放进了我的存钱罐里,我也给爷爷奶奶献上了祝福,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天天开心。我还和家人一起看了春节联欢晚会,妈妈送给我一件新衣服做为新年礼物,这是一件红色的旗袍,上面绣满了吉祥的花朵,我开心的把它穿了在身上,大家夸我真漂亮。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吃了美味的汤圆,到乡下去扫了墓,给祖先拜年,希望祖先们能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平安顺利。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走家串户,相互说着吉祥的话语。

过年真快乐,我最喜欢过新年!

谢谢。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十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年轮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转过四季,完美的祝愿伴随新年的钟声纷至踏来,那以往走过的365个日日夜夜已被岁月的年轮装订成册,成为尘封的记忆。

站在新年的门槛,回眸往夕,凝思岁首,百感交集。任季节充盈交叠的思绪,穿越尘世的浮华,徒步几季的萧瑟。人的一生循序着季节的变迁,周而复始地演绎着每个年轮的春去冬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岁月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一年又一年,转瞬即逝,我们能留住些什么?在浩瀚而无涯的岁月面前,我们太渺小了。财富留不住,千金终有散去的时候,容颜留不住,美人终有迟暮的时候,还有权利、地位、荣誉…,都留不住。然而,你以往扶助人的温暖的手,你的智慧,你的爱,却能够长久地留在别人的心里,当别人想起并诵念你的时候,是那么蓬勃而富有生命力,使人津津乐道,口齿留香。

我们不能总是感叹岁月的无情和时光的匆匆,相反,正是时光的我行我素,坚持着永恒的信念和诺言,吝啬得从不给我们哪怕是片刻的回首或停留,总是固执地按时敲响警钟,才使我们醒悟:必须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耕耘,永不懈怠。

静静的风,沉稳地轮回,仅有心明白,岁月不待人。应对新的一年,静下心来,理一理自我的思绪,静静关上昨日的门窗,认真应对今日,畅想明天,仅有一生的耕耘,才能闪烁生命的光辉。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十一

大家好!

“春节到了,春节到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就象一把刷子,刷去了去年的脏,环卫工人把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每家每户都把家里弄得整整齐齐,门口挂着红红的大灯笼,贴着喜庆的对联。

春节的时候我们要吃团年饭、包饺子、放鞭炮、收压岁钱……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事了。

放鞭炮的时候可美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像绽放的花朵挂在天空,美丽极了,地下全是孩子们的欢呼声;收压岁钱可以把钱攒起来给自己买喜欢的、需要的东西;吃团年饭最有意义了,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老人家看着自己儿孙满堂,一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晚辈会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随着鞭炮的响声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年就是一支巨大的`彩色笔,我要带着它创造更美好的明日。我要把天空画的更蓝,把草儿画的更绿,把鸟儿的歌声画的更动听,把人们的身体画的健健康康,把心情画的更加愉快,把孩子们画的更加活泼可爱。

谢谢大家!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十二

拜年放爆竹压岁钱。

贴福字吃饺子吃年糕。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春节风俗习惯: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春节风俗习惯: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节风俗习惯: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春节风俗习惯: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春节风俗习惯: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节风俗习惯: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春节风俗习惯: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风俗习惯: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春节风俗习惯: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春节风俗习惯: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十三

四川成都一带清明节有以糯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

山西。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

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是表达孝道的重要节日。而以祭祀场所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节扫墓一般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祭拜。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4、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5、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总结: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之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绍中国的春节篇十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节日。

今年春节更令人留恋。除夕晚上吃年夜饭,饭菜真多啊!鸡、鸭、鱼、肉样样都有。还有许多好吃呢!真是香极了,饭菜很快吃完了,我们迫不及待将电视换到了cctv-1。

春晚开始了,节目真多呀!有相声、小品、魔术、杂技、歌舞表演,看是魔术变脸,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让我们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捧腹大笑。

夜里12点了,我们去放花炮了,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那声音组成了一首欢快歌儿。你看,有像天女散花;有像点点碎金;还有像彩虹一样发出五颜六色光……“嗖……”几个钻天猴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漆黑夜空顿时“挂”上了“彩灯”,将一切照如同白昼。我也忍不住放了一个,“咝……”小花飞上了天空,像一朵盛开在天际七色彩莲,黄、红、紫、蓝、绿、白七个颜色在空中回旋,好美。我被美丽夜空吸引住了。

今年是最让我难忘的一年了,我真高兴。

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