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40:26 页码:14
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汇总8篇)
2023-11-12 14:40:26    小编:ZTFB

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尽量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在这里,为您推荐一些经典的总结样例,它们或让您受益良多。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学科:语文(高中)。

地址: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行宫东路13号。

邮政骗码:718199。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91675240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对新诗和现代诗歌的概念做一了解,知道什么叫做意象,初步学习诗歌鉴赏。

2.通过本词的学习,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加以理解。3.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人论世,体会情怀,感受壮志[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感悟。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词中意象的理解与体会,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课。

引语:请同学们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秋天?红、橙、黄、绿、青、蓝、紫、白八组学生,各选代表一名,说出描绘秋天的词语,频率高的老师代写在黑板上,看看是否比老师想到的还多,还要好。[投影]收获季节,秋高气爽,落叶知秋,秋收冬藏,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大雁南飞,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秋色宜人,秋雨绵绵,秋风萧瑟,一场秋雨一场凉,丹桂飘香,春种秋收,九九重阳„„。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投影]《秋风辞》--刘彻(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松自可留。在许多描写秋的名篇中,表现的主题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伤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叹时。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

(三)思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四)怀人。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这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有必然的联系吗?“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还有: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以上几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为何?并非“秋”的变化,乃人心不同,“秋”仅是一个参照罢了。在这里,我们把古人的这些诗词与今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博大情怀。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板书]橘,舸,寥,携,遒,遏(注意部分字的读音)。

2、老师领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之处。

3、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让八组学生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出本组比较好的朗读方式,和老师的朗读以及配乐朗诵进行比较,学习并评价。

4、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你读完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词眼)(3)请每组在组内讨论,选一个代表提出一个碰到的难题。

5、组间交流,全班总结出本诗的大意[板书]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三、了解写作背景,加深理解本诗,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一)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

(二)意象与意境。

同学们,初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意象的概念,什么是意象呢?

[投影]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就是借物抒情。而意境指的是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三)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说一说?(2)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板书](万)山————红(遍)(远眺)。

(层)林————(尽)染(远眺)(漫)江————碧(透)(近观)。

(百)舸————(争)流(近观)。

(长)空————鹰击(仰视)(浅)底————鱼翔(俯察)。

(3)想象一下的作者在橘子洲头独立时的表情与动作,让男女同学各一位进行表演。同学们点评之后再表演。

(四)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强调]《江雪》柳宗元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前者的胸襟境界更使人敬仰!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比]二者都写出了枫叶的火红,热情洋溢的意境,渲染出了极富生命力的秋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情感;但是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红色革命的蓬勃发展。

(五)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另一层含义。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博大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鉴于对本文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时我侧重朗读教学的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一、激疑导入。

1、导语:

(出示带有行道树的城市风景图片。)。

同学们请看,图片上这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树木叫行道树。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很多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如松坚贞、柳多情、竹虚心有气节、菊是隐士、莲是君子……那么,在被称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眼中,这城市的行道树又有怎样的性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

2、检查单词积累。

指读,简要释义。

(出示小黑板。)。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红灯绿酒多彩多姿繁弦急管。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读完一遍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快速讨论、交流)。

明确:

1、文章使用了拟人手法,读来生动形象。使用了第一人称,很亲切。

2、文本内容:城市行道树的深情自白。

三、教师配乐范读,引导自主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同学们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痛苦、忧愁。

为什么“痛苦”?引导体会两个对比:

有,快乐。

2、“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接光明。(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3、朗读指导:

应认真体味文章中的情感,朗读时语速应舒缓,总体上宜用一种低沉的调子朗读,但在文章后半部分“直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调子可高昂一些。

指名朗读,评析。

四、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品读课文,请注意“读出自己”,然后用小黑板上提示的方法讲给大家听。

出示小黑板背面。方法提示:

1、理解法:

读了,我知(懂得)了;。

2、感悟法:

读了,我想到(仿佛看到);。

3、质疑法:

读了,我不理解。

(同学们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析。)。

教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那么多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语句上:“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同学们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2、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的人吗?

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社会需要更多的奉献者,呼吁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五、体味总结。

提示:写作上:拟人手法,对比的手法,第一人称的使用;情感上:培养无私奉献、甘愿牺牲、以苦为乐的品质。

六、录音机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3. 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 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 诗歌叙事特点

2. 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诗歌叙事特点。

2.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

(略)(详) (详) (略) (略)。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

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课程概述《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理论应用型课程,是所有从事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中学语文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语文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技能。

本课程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视野,亦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训练,而是基于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以理论指导案例分析,以案例作为实践范例,以实践展示应用创新,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很强应用指导意义的课程。

其次,能就具体的语文教学实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成绩要求1、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

2、积极参加论坛设置的讨论环节;。

论坛讨论,其中随堂测验占20%,平时作业占20%,论坛讨论占10%;。

4、60分以上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1.1阐释讲解能力。

1.2语言品味能力。

1.3概括提炼能力。

1.4感受评价能力。

第三讲语文文本解读技能训练。

1.1文本解读理论依据。

1.2文本解读基本思路。

1.3文本解读笔记撰写。

1.2散文教学的特性。

1.3散文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1小说设计原理。

1.2小说教学的特性。

1.3小说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2文言文教学的特性。

1.3文言文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2实用文教学的特性。

1.3实用文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2写作教学的特性。

1.3写作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1说课的常式与变式。

1.2说课的误区与矫正。

1.3说课实例评析。

预备知识学习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具有一定的语文教材研读能力。

参考资料(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构建》,郑桂华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余映潮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作文心理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何更生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卷),郑桂华,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中学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研究》,何更生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2)《语文教学设计》,时金芳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以及案例选编等。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文学院07级2班杨甜200702340944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老师智慧的结晶,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的明晰,也只有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所以,教学设计对一位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不但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的优秀,学生才可能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如果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清不楚,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这无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深重的灾难。所以教学设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文学院07级2班杨甜200702340944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老师智慧的结晶,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的明晰,也只有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所以,教学设计对一位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不但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的优秀,学生才可能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如果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清不楚,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这无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深重的灾难。所以教学设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