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案(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5:45:37 页码:10
北京的春节教案(实用11篇)
2023-11-12 05:45:37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详细指导教学的教学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如何编写一份有效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份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

1、能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指引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内容,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内容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设计意图。

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设计意图。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设计意图。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指引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设计意图。

指引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

一、导入: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领悟写法。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2.表达出你对节日的迷恋之情。

3.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1、营造氛围,聊聊春节。

在儿童歌曲《过年了》中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或重要时间、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2、点明不同,比较揭题。

刚才,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终。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填准动词: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鞭炮()年菜()对联。

()庙会()灯笼。

(4)请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熬、逛、榛子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直击首尾,了解始末。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的时间。

(2)指名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知晓春节结束的时间。

3、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2)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了解风俗。

1、默读课文,独立填表。(可联系刚才填写动词的那些事情)。

时间风俗习惯。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元宵。

2、集体交流,完善内容。

在读课文中进一步完善表格填写,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3、同桌合作,梳理内容。

根据表格,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联系课始谈话内容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完善填写。

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

容填写完整。

五、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一、复习回顾,了解内容。

1、利用表格,想想说说。

看看填写好的表格,想一想,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简单回顾,说说读读。

说一说北京人过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

二、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春节给作者老舍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聚焦除夕,感受热闹。

(1)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分组学习,体会写法。

分组学习描写“正月初一”“元宵”部分,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的。

4、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完整的“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聚焦孩子,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着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读读句子,说说感受。

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联系表格,安排详略。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的“家乡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2、围绕表格,展开交流。

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利用表格,迁移练笔。

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写写《家乡的春节》。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四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对祖国民俗文化的了解。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呈现,学生能够生动的把握文章内容。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萌生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首先学生能够熟悉并正确运用重点的字、词,把握句子的含义;其次是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以及独特的表达方法;最后是能够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气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在教学中,了解教材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六年级的学生求知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文章中描述的丰富的春节活动背后所给予的文化内涵,仅凭自身的经历很难形成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以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根据六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的指导,本课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依次为: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

一上课,我会问大家这样的问题:“大家过年的时候都有哪些活动”这个时候同学们会有各种答案,不管学生们的回答如何,我都予以积极的鼓励,并适时的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北京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顺势导入今天讲课的主题《北京的春节》。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三个环节进行。

首先:初读,感知内容。学生通篇阅读文章,遇到生字词可利用手边的工具书查询,也可以问周边的同学,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够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掌握文章中的14个生字的音、意,通过工具书的查阅结合上下文理解“娴熟、通宵、彩排、精密”等生词的含义。

其次:细读,理解文意。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我会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全班进行分享小组意见,我予以适当的补充,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分别描述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活动。

再次:精读,体会文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生们可以在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天中,选择最为喜欢的一天深入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把他画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物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气氛,体会老舍语言详略得当的魅力。

互动结束后,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几位同学在班内做示范性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感情。

课堂巩固练习之后,我会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自己总结的成果,若有遗漏的知识点,我再做补充。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让我们跟他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说一说:春节是一个()的节日。

4.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板书:时间顺序。

(2)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二、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2、师导;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确定孩子们喜欢那个日子之后,进行分小组学习)。

3.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1)在详写的这四个日子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来深入学习。

4.汇报学习情况。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判断题:北京的春节进入高潮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

(2)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3)谈谈自己的体会。

(4)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交流延伸,升华认识。

1.师小结: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2.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的。在不同的地方,有一些不同的风俗。说说你家乡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六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七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想。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八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课件。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生齐读第二部分。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初一悠闲快乐。

5、指导朗读。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十五灯火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九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知道里面说的什么节日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2、提起春节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北京的春节学生齐读。

1、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2、都画好了吧,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同学们,在这些重要的日子中老舍爷爷特别详写了哪些日子、(学生说师作出标记)。

1、在老舍爷爷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下面请同学们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1)腊八。

学生交流:

1、腊八的当天要做的两件大事是哪两件吗?(鳌腊八粥泡腊八蒜)。

2、师配合图片。(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听了有什么感受,试想象。

(2)除夕,生交流。

“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听着喜庆的鞭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试说。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这是一种合家团圆的热闹,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

(3)大年初一。

初一的景象和除夕相同吗?(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我们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看谁读得好!学生评价。师小结。

(4)元宵节。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11—12自然段,找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1、老北京的灯我们是看不到了,那就看看老师准备的灯吧。出示图片。

2、观看幻灯片(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有不同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十一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a、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b、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c、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1、进一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