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语文古诗教学反思(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30:15 页码:8
最新语文古诗教学反思(优质15篇)
2023-11-13 05:30:15    小编:ZTFB

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无限的想象力。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效率?小编特意为大家找来了几篇精品总结范文,供大家欣赏和鉴赏。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一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文言文《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有诸多感受。其一、句子翻译的问题。《观潮》、《湖心亭看雪》两篇课文的篇幅都不算短,尤其是《观潮》。两篇文章都是略读课文,但翻译关都不简单。我第一次上两个平行班,于是决定尝试一下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上第一遍我的教学流程是:

第一、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读通课文。

第二、结合课后注解,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第三、分析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我发现由于学生手里有资料书,在翻译这一环节,学习积极性很低。但在上第二遍的教学流程是:第一、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我读音不准确的字,以此来扫除文字障碍。

第二、自己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或者借助资料书翻译课文,并且根据课文的翻译,读通课文,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准备好了之后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同学们找出停顿不对的地方,并说出不对的理由以及正确的读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和引导(分段进行)。

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分析课文。我欣喜的发现,整节课上,大多数的学生都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效果不错。其二、教学步骤的适当调动。《湖心亭看雪》中,分析课文这一环节。

第一遍时我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分析的,先分析看到的雪景,体会白描手法。然后分析亭中喝酒这一内容,果一般。第二遍时,我改变战略,先分析第二段,抓住“大喜”、“强饮”、“金陵人”三个词来理解“我”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理解“痴”和“独”,然后再来感受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雪景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觉的这样学生更能理解景物描写的妙处。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二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学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有重视“逐词逐句稳步理解诗意”的扎实式教学,有追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境界的诵读积累式的教学,有崇尚“在自学中提高理解古诗能力”的放手式教学,有沉迷“进入意境,品味诗意,写成小品文”的赏析式的教学等等。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不管采取何种教学风格,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牵一发动全身

古诗与现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头等大事,而借助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平铺直叙地逐词逐句地提问讲解或问题居高临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均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效果。我认为,把准脉搏,切中要害,提出问题,难度适中,既要考虑优等生,又要顾及中下生。如教学《山行》一诗,全诗28个字共写了六处景物,弄清楚这六处景物极其特点也就成了理解诗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全诗写了那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顺着对这一问题的逐步理解,结构严谨的诗当现代文来学,化难为易,学生学起来积极踊跃,老师教起来轻松自然,丝毫无“滞”、“涩”之感,效果明显。

二、当讲时就要将请清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历史久远,文言色彩浓厚,所以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学生往往在理解时会产生异解现象。对于这些难度较大的词,老师也可让优等生采用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但对于中下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确切答案,还可能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反而影响了对整首诗的理解;使古诗教学苦涩无味。我以为,像这些词,就应“当讲则讲”,即向学生毫不保留地讲解,灌输。如《山行》一诗,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就可采取老师向学生完全讲授的形式,省时省力,效果实在、明显。

三、读读议议

古诗,讲究韵律,结构严谨,用字精当,有些字词的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体诗句中理解一时又很难与整体连成一片。这些字,往往要经过老师的诱导和学生集体的`讨论才能逐步得出结果。同时也很好佳地锻炼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字词理解,决不可轻易放弃,应“当议则议”。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让学生自学则会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师讲解则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刻。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小问题诱导学生讨论:1、诗写在什么季节?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在回顾全诗逐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

四、当放则放

大凡唐宋古诗,内涵丰富,意义深邃。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文化水准对诗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所以古诗教学,若局限于对表面诗意及浅层次的且固定式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不仅把美诗学死了,还遏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以为,古诗的教学,能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和思想感情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会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对诗进行较深层次的感悟,即需“当放则放”。如《山行》的教学,在学生能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没有结束教学,而是设置一个学生能自由发挥的过程,即让学生根据诗所描绘的意境,扮作诗人,亲自去感受大自然,再感悟诗意,并写成小品文。而之后,当学生再一次回过头来品味诗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句生疏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场面。

以上是古诗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融会贯通的。而要真正把握好这几方面,教师必须严把教材关和学生关,切中要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三

明白了诗体之后,我就让孩子们标平仄。像黄海韵、张嘉文这些预习比较自觉的孩子来说,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标好平仄了。我让黄海韵上黑板来写平仄,她只错了一个地方“隔”标成平声了,这是受普通话的影响的,其实“隔”是入声字,所以是“仄声”。如果是标平声的话,就违反了平仄的原则了。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即使不会吟,也要懂诵。不懂的人,按照以往的“2221”或“223”节奏了,其实这一对比,就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会诵了,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会诵,“矿泉水调”都会吟的。为了更准确表达诗意,创特色的吟诵调,那是更好的要求了。

越来越感觉到如果语文老师不学吟诵,不学平仄,古诗词的教学就永远是相隔的,根本不懂古人为什么这样写诗,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教会了学生古诗的方法,以后他们拿着一首近体诗或词,也懂得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了,而不仅仅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知道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大可能是曲解了诗人的愿意和情感的。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四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五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类型的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

我觉得课文浅显易懂,理所当然的以为学生一读便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没见过这样的课文形式,也没读过这样的文章,当我问到文中有几次对话时,学生的回答是五次。这样回答让我为之一震,原来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人物的对话,也找不准有几次对话,于是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孩子们找寻人物的对话。经过反复朗读,学生才知道了课文一共有两次人物的对话。在备课时真是高估了他们啊!

在讲解课文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图中月亮的形状,分析这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在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中秋节的时候你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说“我会很难过”,有的说“我会想念我的爸爸妈妈”,有的还说“我会感到很孤独”。这是再引出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此时的感受。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文包诗”,知道了对话如何划分,也深层次学习了《静夜思》,掌握了古诗大意,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触。我想,这就是学有所获吧。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诗歌,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的便是“诗境”!

一、悟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自悟。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中能够体会到的,等等。

三、读背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古代诗歌语言,体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七

本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众所熟识的名诗。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他从听觉角度着笔,写出了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再加上“处处”二字,鸟叫声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感觉满眼春色无限,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1、从朗读入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没有学习接触过。因此,他们还不知道应该怎么把古诗读得抑扬顿挫。因此,我先进行了范读,读的时候也要让学生注意听,哪些字读重,哪些字读的轻,接着让学生根据教师划得斜线来有节奏的读诗。指名几个学生再读,学生们就会知道朗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

2、从理解诗意入手,体会作者对爱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我先以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小结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学习效果不错。如:在分析本诗的“晓”字时,我是这样做的。哪位同学可以讲一下“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都在思考,但是谁也没有肯定的回答。我提示到:“晓”字是什么偏旁?学生马上想到是日字旁,想到与太阳有关。这时候学生们举了小手。韩沐纯说:“晓”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意思。”是呀,太阳刚刚升起,天空也就就亮起来了。其它的学生也都恍然大悟,“晓”是天亮的意思。我又接着问到,那本诗的题目《春晓》是什么意思?也是天亮的意思?学生们都说:“春天里天亮了”后又感觉不对,然后说:“应该是早晨!”就这样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本诗中的“晓”的两个意思,也加深了古诗的理解。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八

优点之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上课时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每到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去看看时间,严格按照备课教案来上课。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减少老师的废话。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九

10月15日,我们一行七人来到滨州市清怡中学和授田英才学园参观学习。据说他们这里正进行着目标教学的改革,我们就是冲这个去的。

第一节课我们听的是初一三班的一堂语文课。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分四步进行:一是回忆上节学诗方法;二是小组合作学习其余三首;三是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四是作业延伸。可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也充分发挥了小学合作学习的作用,是比较成功的。听课之后我们几个都心头热热的,有伸手一试的欲望。

回校之后,恰恰赶上我们课本上的古诗两首,我就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按着听课学到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引出了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懂诗意、悟诗情。接着就让学生分小组自由学习古诗。集体汇报阶段却没有预想的顺利,学生几乎连最基本的都没学到,更不用说探讨研究了。

别人的课堂,红红火火,我的课堂用同样的方法却不行,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三年级小学生年龄太小,还不会合作,不知道交流,不知道该讨论什么;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资料,合作探究无从做起,比如对诗人的了解,手头没有资料,但平坦就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我们的课堂改革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合作,让他们知道合作该学什么,该如何合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套配套学习的资料,让学生探知有据。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十

《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十一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有平仄、押韵、格律的音乐美;有对仗、对词的对称美;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知道古诗的作者、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学习中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十二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课堂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春天的美好,借助具体语句来想像燕子的优美姿态,并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语言来描述,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从而达到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待于改进的方面:

一、链接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积累。教学中,出示了燕子的相关资料和与燕子相关的文学作品,也让学生汇报了自己对燕子的了解,与生活实际巧妙的建立联系。但课后感到在教学春光美那一部分若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会将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的凝练,精准,富有感召力、吸引力是我追求的一个更高的目标。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十三

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

“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类似这样的拓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目的是授之以渔,以一带多,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词入手进行巧妙引导(如“怜”),加大课的容量,进行古诗的背诵积累。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十四

人教版第十册四单元第一课为古诗三首。第一首为《游园不值》。

我在学这首诗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编排成一幕独角戏将作者去游园的整个过程表演下来。在表演过程中,提醒学生通过动作、神情、语言将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现出来。

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然而在表演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其中的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有了不同的解释。

一个学生是这样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风暖暖的。瞧,柳枝都绿了。我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快步走上来,轻扣柴扉,再扣,再扣)咦?为什么不开门?哦,大概是怕我猜坏了他园子里的苍苔,所以才不给我开门吧。(失望的低头,然后四顾)哈哈!虽然你不让我进去,可是你园子里的春天是关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红的杏花正从墙上探出头呢!

从这个学生动作、神情的表演和语言的描述上来看,她的这幕戏应该是比较出色的。但是,她的表演一结束,马上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有话说。

第一:主人不是不让进去,是不在家。这个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刚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测是不对的。再说,既然是朋友,园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来访,就不会这样做,而作者作为朋友,也不该这样想。这里应该理解为:作者觉得应该爱惜这小路上绿意茸茸的苍苔,所以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让木屐踩踏在苍苔上而留下印痕。

对于这个问题,我把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再读一读古诗,认真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觉得还是解释成作者因爱惜路上的苍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来为好。第一,这样和题目不矛盾。第二,也符合作者与园子的主人是朋友这一条件。再有,更能体现作者爱春天事物的情感。

第二:园子里的春色本来就没有关住,因为是柴扉,柴扉是用树枝编的,作者隔着柴扉,是可以看到园子里的景色的。所以,根本不用为“轻扣柴扉久不开”而失望。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是称赞学生的细心。但是,如果说作者能够隔门尽揽园中景色,则“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就体会不到了。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并想象:作者是怎样隔门望春的?当时感觉该是怎样的呢?学生觉得挺有趣,渐渐感到,隔门望春总是不够尽兴,未免感到遗憾。这时,再理解作者“猛然抬头,看到伸出墙外来的那枝红杏”时的心情,就能够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么说是红杏呢?

大概由于学生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红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我告诉学生:杏花的品种不同,颜色也不同,红杏花还是有的。而且,颜色是洋红,而不是大红。(如果我提前能够预设到这个问题,提前准备一些图片就好了。)。

这节课使我想到了上学期学习《望天门山》一诗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边来”时的教学片段。那时,我也是把两种不同的解释提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选择答案。我想,凡是遇到无证可查的问题,我们不妨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古诗吧。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篇十五

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书中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自己弄懂诗句意思,然后比较三首古诗词,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在写法上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不同,学完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尝试着把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使诗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过改写,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总体来说,学生课外收集了很多描写思想的诗歌,由于课堂展示时间有限,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