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2:13:21 页码:11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大全11篇)
2023-11-23 22:13:21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次盘点,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总结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一

当我把书读完的'时候,原来想说的很多话都说说不出来了,好像有什麽东西萦绕在胸口,悲伤地的气氛在心中一直挥散不去,明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刚刚把桌面设为了《文学少女》了,远子学姐抱着书,略带哀伤的表情,非常的美丽,真的非常非常的美丽。

那就从第一个故事开始讲吧,剧情就不讲了,说起来自杀还真是日本人的专利呢,因为自己不会感到悲伤觉得羞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认为自己是“人间失格”,虽然无法完全明白那种痛苦,但是戴着面具而活着,自己也差不多,虽然我没有每天带着笑脸,但是也在勉强着自己,用自己厌恶的方式生活。也稍微了解了一些美羽,和心叶的过去。当看到竹田千爱被心叶和远子拉上来的时候,我以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可是我又错了,每一个故事的人物都影响着后面的剧情。而且竹田对剧情可以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

对于雨宫萤故事的结局,其实并不意外,因为在acg作品中,女儿喜欢父亲并不算特别。不过这个谜团是最后才接晓的,一开始,我也无法看清到底是怎麽回事,真以为萤是被夏夜乃附身呢,不过其实整篇故事只有会吃书的远子学姐算是不大普通,其他人,都只是普通的人类,没有什么妖怪,幽灵,连远子学姐,都是一个如你所见的普通的文学少女呢。

个人感觉芥川的故事并没有什麽特别的,当然,最后除外,美羽还活着!,不过惊讶的可能只有读者们,心叶自己也知道美羽没有死,只是没有说,所以大家都都想错了吧。

比较喜欢第四个故事呢,感觉这个故事很唯美,就像歌剧院的幽灵一样。在里面,七濑终于鼓起勇气坦露了心声,心叶也抱住了哭泣的她,看到这一幕时,我心里也在为他们两个人而高兴。臣这个人物,我本以为后面还会有他的剧情,可是我又猜错了。

第五章应该说是相当重要吧,不但美羽终于出现,在这一章的结尾,每个人,都释怀般得说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心叶的心结也解开了,并和七濑正式确定了恋人的关系。要是故事在这里结束,该多好,可是我无法改变故事的。因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没有提——天野远子。

请允许我跳过外传一样的第六章,直接讲最终的两章。以前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文学少女,在最终篇里成了当事人。怎么说呢,我个人不是太喜欢最终篇,我希望就维持在第五章结局,然后来一句“从此以后他们幸福的生活着”这种感觉的话。在最后两章里,美羽的存在感完全被淡化了,明明应该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几乎沦为和芥川一样的龙套下场,事情一解决,就被放到一边去了。还有七濑,看到心叶对流人说琴吹是自己的女朋友,甚至有杀掉流人冲动的时侯,谁都不会怀疑心叶的感情吧,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和七濑在一起,我不禁伤感(果然我是琴吹派得吗?那让我纪念一下吧。

其实在琴吹说想要围巾时,对心叶说可以不用写小说时,让心叶撕掉小说时,我就知道,她输了。无论怎样他都不是心叶最特别的人,“最特别的人”这几个字所产生的羁绊是世间所以故事的共同点,而井上心叶的最特别的人是——天野远子!尽管和心叶的相遇是有预谋的,但是正是她的微笑,她的声音,她的脸庞,她的胡闹,她的温柔,心叶才能一点一点的填满空洞的心。“午安,心叶”,“心叶,今天记得来活动室哦”,“肚子饿了,写些什么吧,心叶”。如果心叶真的和七濑最终走到一起的话,远子一定会很伤心的,她也喜欢心叶啊!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远子她非常非常喜欢心叶啊!所以,这样的结局是最美的。

当远子看见那个叼着鱼的熊,以及在夏天为了她而戴上围巾的心叶,会是怎样的表情呢?我们无法看见,但是可以想到,那一定是最最最幸福的表情!

后记:本来计划写超多的,但都忍住了,到此结束,祝他们永远幸福。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二

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而与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对他满心欢喜、对他无限依恋的巧珍,巧珍专一、勇敢、坚定,她善良、宽容、坚强、豁达,她从不曾用金钱和地位衡量过爱情,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特别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着内心巨大的创伤却依旧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既没有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寻死觅活,也没有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任何迟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职查办后依旧不改我心,为他做着利于他而又不逾规矩的事情,她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决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负责,即便在高加林撤职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马拴而重回高加林怀抱,因为她知道既已作出决定,便覆水难收。

其实,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选择本就无关对错,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难的是我们对每个决定负责的勇气。有些道理总要跌过跟头才会真正记在心里,人生总要面对挫折、失败、无奈等种种不如意,可贵的是面对这些仍能保持内心的清亮,尽快调整心态,学会自省和思过,最重要的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勇气。《人生》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中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缩影,该作何种选择,该负责还是该逃避,我们就用我们的人生来回答吧。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三

《狼王梦》给我的感触很深,在这里,我将从两个角度来说说我读后的感想。

(一)蓝魂儿惨死母亲嘴下。

《狼王梦》中,蓝魂儿的死,对紫岚来说,是最惨的。他是在紫岚的眼皮底下被猎人的夹子夹住的,后被无耐的母亲紫岚咬死的。

蓝魂儿在母亲紫岚的教育下,养成了不畏不惧,一往无前的习惯。后来他也受到群狼的尊敬,当之无愧地该成为来年的狼王了。然而给紫岚当头棒喝的是,就在这知进不知退的思想下,蓝魂儿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轻而易举地被夹住。为了狼儿不被猎人、猎狗侮辱,也为了狼儿少受一点苦楚,紫岚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对于处于弱势的孩子,一定是下大力气帮助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应该让孩子经受风霜雪雨,得到锻炼,在挫折中成长。但是,如何把握住度,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做教师的引以为戒。

《狼王梦》,的的确确是紫岚想让狼儿做王的一个梦。然而,我们读后,却没有指责紫岚的一颗作为母亲的心。我们只为她的努力失败而心情沉重,沉痛。放下书本,却放不下思考。育儿,不能像养别的物种一样,人生的路只有一次选择。试想,当初学生们进入校园时差不多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一类由于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占据要路者中间而成功了,另一类或因头脑的`拙劣而进退失据,也或因家长、老师的失误而成为弱势群体。这正所谓是本同而末异。

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

当然,哈克在最后用行动成功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成人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四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评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意志和纯洁高旷的品行,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的归途情景,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以及来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词,从中可见诗人对自由向往。文中不乏华采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轻快的行文,将作者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散文的一部分。

骈文的主要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统一全国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探索创造新文学。其中有一股力量就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

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为自工。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无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但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出自《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色彩,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2、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杜甫诗: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杜甫于各种诗歌体裁都很擅长,并能推陈出新。他的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古诗、七言律诗都很擅长,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第五编大历诗坛。

韦应物和刘长卿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诗人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的讽喻诗在思想内容上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精神,在形式上追求“其辞质而往,其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的形式。在诗中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具有不朽的价值。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韩愈《山石》如何体现“以文为诗”的特点?

《山石》是有独创性,将散文句法引进诗歌,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体现出其“以文为诗的特点。

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按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全诗单行顺接,不用偶句,不事雕琢。在结构安排上,以浓丽的色彩来点染景物,以清淡的笔触来抒发情怀;在表现手法上,较为自由的散文笔调,极富诗意。《山石》“以文为诗”的特点表现在:

1、谋篇上:它是一般山水游记的顺序,再加上后几句的议论。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它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宿寺”到“天明辞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2、语言上:语句清新自然,特别是在炼字方面,非常新颖。如:“大”和“肥”,虽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3、取景上:选取的画面具有独到性,构成独特的意境。在这一夜到晨的所见所闻中,选用了色彩浓淡明暗变化的若干图景,错落交叠,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苍茫中的“暗”;下两句写芭蕉与栀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写以火把观壁画,是明中有暗;而夜卧无声时“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暗中来明;“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霖”,则是天色蒙蒙亮时的山岚弥漫;而下接“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又豁然一明。这样,就在读者脑际留下了视感极强的连续图景。全诗流畅中见奇崛,有精心的雕琢但又显得很自然。

综上:

《山石》一诗,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从行至山寺、山寺所见、夜看壁画、铺床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寺一直写到下山所见,娓娓道来,让人身历其境。

全诗以时间为序写游踪,以移步换形法写见闻,以议论突出主题,正体现出韩诗的散文化倾向;而诗境如画,语言平易,风格清新。

李贺《李凭箜篌引》如何表现音乐?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誉为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纵观全篇,此诗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出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音乐世界。“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把本来诉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转变成具体可见的生动形象。移情于物,把云彩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空山凝云和湘娥素女互相补充,极力烘托出箜篌声响的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前四句,诗人先写琴,再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接着诗人从更多的侧面描摹箜篌奇异变幻乐声。五、六句正面写乐声。“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变化。“芙蓉”句则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其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个“逗”字把乐声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奇幻瑰丽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后几句运还用神话传说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李凭演奏技巧的高超和乐声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课堂补充】。

1、异于常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幻想。

2、侧面烘托的手法。

3、浪漫主义的手法。

4、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音乐。

5、运用典故来表现音乐之美。例如:“女娲补天”的典故。

6、衬托的手法,运用“石破天惊”、“秋雨”衬托音乐的优美。

7、动静结合的手法。例如“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作出进一步的烘托。

8、将抽象感转化为形象感。诗人将自己对于箜篌声响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和想象转化成清晰可见的鲜明的具体形象。诗人取譬设喻意象,如昆山之玉、高贵的凤凰、俏丽的芙蓉、幽兰的香花,都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综上:

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李贺此诗运用瑰丽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奇特的夸张,把诉之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表现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出飘逸隽永的诗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都有爱情说、讽喻说、两者兼有的争论。我持爱情说的观点。我觉得通篇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诗人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长恨”。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长恨歌》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爱情故事。而“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是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五

本文目录。

打开图书的扉页,脑海中便浮现出梅教授和蔼可亲的笑容,以及那娓娓道来的似小桥流水般平和惬意的讲述。

本书提到了77个经典的图画书故事,梅教授对每个故事都发表了自己独到而经典的解读。很惭愧,这些故事我只读过一小部分,而且对于故事的理解也仅限于表面,在给孩子们讲述时也是蜻蜓点水,照本宣科。有时自己也想思考:“这个故事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内容呢?它还想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思想呢?”但是好像总是寻找不到答案,所以渐渐的我也对图画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这些天,当我读过梅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之后,我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平时被我忽略的图画书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活,这些生活无处不影响着、改变着孩子们,从而让他们更加的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此书中梅教授解读的《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故事在大班上学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图画书来讲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听完故事后,老师按照惯例又进行了总结,如废旧物的利用啊,发展创造力啊,培养环保意识啊等等,这个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读中,这可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故事啊。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爷爷。如果约瑟同意把又破又旧的毯子丢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么爷爷有办法又有什么用?毯子就没有机会在爷爷的手中变成外套,直到渐渐地变成纽扣。故事写了约瑟的爱惜。写了一个孩子对于长辈的礼物和爱的珍视,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们会没有珍惜的意识,一条“毯子”被扔弃是童年很惯见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可是“毯子”不可能回来。品味着这些话,我被梅教授的独特见解深深折服。而这样一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却被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忽视掉了。

梅教授还提醒我们,在和孩子们分享这个精彩、奇妙的故事时,一定别放弃了欣赏每一幅图里的普普通通的温暖生活,屋里的情景、街上的快乐,很多的眼神、很多的笑容。看见了约瑟的小妹妹了吗?他还有一个小妹妹呢。看见面包圈和那张开了嘴巴在说话的鹦鹉了吗?它们是这个社区里的每天的声音和快乐,是孩子们每天的太阳光和一辈子的惦念。看见屋顶上最朴实的瓦片和路上最经走磨的石头了吗?它们不声不响地许多年地保护了温暖,别处的人喜悦地走进这里,也把这里的希望带去天下。他们(它们)是这个故事的环境,也是这个故事的原因,要不,这样的奇妙故事就不会得在这儿出现了。

梅教授说:“我们都是点灯人!”,其实他就是一位最好的点灯人,点亮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灵之火,还有我们教师和所有关心孩子的人。我想这就是梅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所有教师的最亲切的希望。这样的希望是送给老师最真诚的祝福,也是送给孩子最精美的礼物。这是一本凝聚着深情和智慧的书,希望作为老师的我们,能把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我们也能把它带给孩子。

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暗下决心:从现在开始,梳理那些曾经读过的儿童文学名著,静下心来品读那些还没有读过的图画故事,做好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点灯人”。

返回目录。

:本文探讨与“文学多元化”的兴起有关的差异创新和进步的概念。“文学多元化”指近2xx年来艺术作品和解读作品的日益多样化;它表现在审美和批评两方面。本文从一个真正全新的角度展示西方文学和批评而不只从差异的角度。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先锋派作家和评论家曾经宣告过文学(小说)的死亡。世纪交替之际又有一些文化人预言21世纪将“小说不在”。文学批评发展的前提是多元化的声音存在。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化的简单武断的文学批评又如何能够反映出文学作品的真实面貌?文学在新世纪里并未消亡。从现代西方各批评流派对文学与批评的认识及反批评家们的追求来看文学批评的一致性表现在每个批评家都试图把文学真正作为文学弄清文学是什么为什么等“本体”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某种单一性的文学批评方法已不足完整地解释作品一种走向综合的文学批评方法渐渐成为主流。

返回目录。

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奈何奈何?

狄更斯的小说结尾,失散或久别的亲人又在一起了,总是夜晚,总是壁炉柴火熊熊然,总是蜡烛、热茶,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

《红楼梦》可以浅读,可以深读,但看到的多数是误读。

人世真没意思,因为真没意思,艺术才有意思。

到欧洲去,不要做旅游者,要做世界文化的观察者和仲裁者。思想的力量,就是仲裁权。

每个人都记得一点。

唐诗。

宋词。我临睡前背背,就睡着了,真是风雅性感。

读诗,嘴要刁。即使《唐诗三百首》,我喜欢的,恐怕不到一百首。每首读过一百遍不止吧。

中国文化的酒瓶盖到了唐朝就掉落了,酒气到明清散光。“五四”再把酒倒光,掺进西方的白水,加酒精。

第二流的美和第一流的美,相距远;第一流的丑和第一流的美,相距较近。

儒家的重礼、厚葬、守制,目的是尽人事,以愚孝治国,是宗族主义的大传统。这些陈陈相因的传统,全民族信为天经地义。墨翟为何一下子就看出不对?我认为,根本在于“真诚”。

《诗经》明明是文学抒情作品,却被后世的传道家、辩士、政客,弄成教条,“子曰”、“诗云”。

我最心仪的是音乐、建筑、绘画所体现的宗教情操。那是一种圆融的刚执,一种崇高的温柔。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耶稣说:“勿行善于人前以获取赞谢。”慈善家都是高利贷者。

实实在在说,我之所以读佛经、读《圣经》,继之考察禅宗六祖,又泛泛而论地探索了经院哲学,命意大致有二:一、真理有无可能;二、精神上的健美锻炼。

荷马生于纪元前八九百年,亚里斯多德死于公元前三百年。李聃比荷马迟一百年出生,孔丘比耶稣早五百五十年出生。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五百余年,比孔丘大几岁。这时代,地球上出现那么多人物、天才,彼此不知道。

美术史,是几个艺术家的传记;文学史,就是几个文学家的作品。

现在人类是太不像人样了。

爱因斯坦书房墙上,一直挂着尼采的肖像——一个物理学家,家里挂着悲观主义者的肖像,心明眼亮。

二十世纪是个平民的恶俗的世纪,谁把神圣伟大的东西拉下去,搞臭,大家就鼓掌。

生命在宇宙中是偶然的,是反宇宙的。其倾向是毁灭自己,不是进化,是恶化。

禅宗的悟,本也是天才的事,许多人也学禅,硬参,苦死啦,苦得有人变了疯子,有人做了骗子。

福楼拜说:唯心、唯物,都出言不逊。

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宜浅读的书如果深读,那就已给它陷住了,控制了。尼采的书宜深读,你浅读,骄傲,自大狂,深读,读出一个自己来。罗曼罗兰的书宜浅读,你若深读,即迷失在伟大的空想中。

美国是西方第一个主张平民化的。美国的富翁也平民气十足。好莱坞的广义,也是平民式的。

文学艺术在极权下成了丫头,一边歌功颂德,一边长期愚民。

人体好就好在是肉。不必让肉体升华。所谓灵,是指思想,思想不必被肉体拖住。让思想归思想,肉体归肉体,这样生命才富丽。

“同情心”在中国人心中分量很重,其实就是人道主义,是仁慈、慈悲,分量很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同情心。人要靠人爱,此外没有希望。人到教堂,或养猫狗,不过是想从神、或从狗,得到一点爱的感觉。但真正的同情,应该来自人,给予人。

文学史、美术史,不过是天才的传记。

现在小孩子看太空超人,妖魔鬼怪,不要安徒生了。不是安徒生的悲哀,是人类的悲哀。我看到玩电脑的小孩,心想,你们很不幸。

生活中遇到一个人,蛮有意思,又没有多大意思——通俗文学。

西方一切归于神,中国一切归于自然,我以为两边都落空。

写长篇,要靠强大的人格力量,极深厚功底。哈代、陀斯妥耶夫斯基、曹雪芹,在哲学、史学、文学上的修养,深刻啦!写长篇小说,不可轻举妄动。

小时候母亲教导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现在想来,意味广大深长。在世界上,在历史中,人多的地方真是不去为妙。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尼采的时代相比,是他那个时代好。欧洲,那时代是工业时代。我以为工业时代是男性的,商业时代是女性的——我们正处在阴柔的商业时代。二十世纪末碰上这个时代,其实倒霉。

我读书的秘诀是:看书中的那个人,不看他的主义,不要找对自己胃口的东西,要找味道。

我现在不太听音乐。我读乐谱,读时,可以品到那种韵味。

雕塑、建筑、绘画,是生的艺术,要活下去的。舞蹈、音乐,是死的艺术,流动的,流过去了,就没有了。文学是脑的艺术,无声无色,和感官没有关系,却感动你。魔术性最大就是文学,你感动了——就是几个呀!文学、艺术,一两个人叫好,就可以了。

受人称赞,最容易叫人掉下去。那人称赞你,比你低,你吃进,你比那人还低。

钢琴教师说:放松,放松到两个手都好像死了,弱十个小时也不累。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规律。他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命运。老子的《道德经》偏重讲规律,对付什么事他都有办法。他的办法,就是以规律控制规律,是阴谋家必读的书。但老子是上智,他始终知道,规律背后,有命运在冷笑。

我想,一本书如果能三次震动我,我就爱他一辈子。

哲学会过去,文学可以长在。宗教可以变化,庙宇留了下来。孔孟、老庄、荀子、墨子、司马迁,他们的哲学思想,留下纯粹的文学。司马迁是个史家,我看是文学天才。

一个艺术家,一个天才,第一步,要离开故乡,象一条鱼,游啊,游啊,游到大海去。

原始的女性,很难看,腰粗,臀大,乳房像两个布袋,和现代时装模特儿完全两码事。男人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千年万年,调教改造女人,妆饰、美衣、香料......女人渐渐好看了,骄傲了。连曹雪芹先生也糊涂,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其实女人是男人的手工艺品。

人类的黄金时代并不属于人类,而是属于少数人。贝多芬、肖邦、陶渊明,早就成就了他们个人的黄金时代。

古代人,象刚开封的酒,酒味醇。但这酒缸没有盖,酒味走了。博物馆,早期的,希腊的雕塑,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多好!现在塑料的东西也放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倒着看上去,人类才进化。

文学家的乐观主义是糊涂,政客的乐观主义是欺骗,商人的乐观主义是既糊涂,又欺骗:目前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呢,要做既清醒又诚实的人。

我老是讲: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艺术观、政治观、爱情观......但是中国的政客是从政治观出发,决定人生、世界、宇宙观,然后拿来为他们的政治服务。

西方人凡通一通东方的,好得多,好象吃了中药一样。现在中国人不太吃中药了,傻了。

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骑士。

一个人如果在一生中经历了艺术的极峰,思想的极峰,爱情的极峰,性欲的极峰,真是不虚此生。

他们讲速度美、动荡美,我认为是少见多怪;歌颂都市美,我认为是乡巴佬。

意识是神性的,潜意识是魔性的,两者相加,即人性。

放纵你的好奇的行为,享受官能之乐,对一切要抱着豁达大度,对世界万物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都有兴趣,但别迷恋。一句话:明哲而痴心。再一句话:痴心而保持明哲。

人类到了现代,一切错误,全是明知故犯。现代人的聪明,是一个个都没有“一时糊涂”的状态,倒是有“虽千万人我往矣”的犯罪勇气。现代人中,恐怕只有白痴、精神病患者,可能质朴厚道的。正常人多数是精灵古怪,监守自盗。

说到底,还是贵族出身有骨气,顶得住。小市民一得势,如狼如虎,一倒霉,猫狗不如。

现实生活中人来人往,找不到好朋友,书本中有。后来我学会用真的感情对待他们,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一扇门要开,手里要有一万把钥匙,一把一把试过来,来不及的,良师告诉你,一用,就开了。

我想过,列宁为什么那么痛恨悲观主义。好像有些人是宇宙的大老板,宇宙的存在好像是为了实现某种主义。

爱情,是性为基点,化出种种非性的幻想和神话——归结还是性。

垮掉一代是吃饱了叫饿,睡足了失眠。

我们的国民性和鲁迅那时比,至少坏十倍,如果讽刺当代,要十来个鲁迅。

诗,是高贵。中国的酒、茶,很近于诗的本质。好酒、好茶,都有特质、品性,好酒不能掺一点点水,好茶不能有一点点油腻。这品性,是上帝的意思。诗人,一点点恶败,就完了,俗了,一句好诗也写不出来。诗真是有神的。一俗,诗神就什么也不给你。

艺术的路是走在剃刀边缘,弄不好出血。稍微一个弄错,俗了,弄对,雅了。我们天天在剃刀边缘走来走去。

到初稿完成,开心了,烧点好菜慰劳自己,然后慢慢改,其乐无穷。初稿写成,像小鸟捉在手里,慢慢来捋顺毛。小鸟胸脯热的,像焑斗。

懂得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占有。

一流的艺术家,叫他做件事,他做成艺术品。

谈到时装,我以为就是上当的意思。青年人都上这个当,上得好苦。领导时装的都是恶魔,不是天使。

要一点清醒,要一点才能,要一点钱。有这些,过三十年,五十年,容易的。

这是一个骗子骗骗子的时代,嫖客嫖嫖客的时代。文艺女神早就飞走了。我是不是言过其实呢?没有。实际上还要厉害。

大家现在画画是为了吃饭,应该怎样呢?应该是吃饭为了艺术。可是现在弄艺术全是为了吃饭。你不喜欢的人,要去画他,画得要他喜欢——我总算脱出了这个苦差事。

文学艺术家是个体的。所谓个体,就是自在;所谓艺术,就是自为。团体,总是二流。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六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赵璘著。赵璘,字泽章。平原(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八年(834)进士及第。开成三年(838)博学鸿词登科,大中七年(853)为左补阙。后官衢州刺史。由于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

《因话录》共6卷,分为5部,所记皆唐代事。以音乐“宫商角徵羽”分卷:卷一“宫部“为君,记帝王;卷二、卷三“商部”为臣,记公卿;卷四“角部”为人,记不仕者,并附以谐戏;卷五“徵部”为事,多记典故;卷六“羽部”为物,记无所归附的见闻杂事。在唐人笔记中,《因话录》涉及的方面较广。如卷五谈御史台故实,极为详细,又叙高宗时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肃政称号,均可以印证《唐书》中有关官制的记载。书中叙及元和以后文坛情况(卷三)以及文淑僧讲经(卷四)、女优弄假官戏(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学史、戏曲史者参考。该书文字比较浅近通俗,也是一大特点。但其中也有失实之处,如卷一记刘禹锡除播州刺史一条,其细节就与当时事实有出入,为司马光《通鉴考异》所指摘。

今有:《因话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七

木心妙语,生动,独特,可爱,很酷。读来至少能说他学贯中西,对文学如数家珍。对高敏感人群来说,要想在心中的土壤种下一颗种子,有无数的契机,更多的时候是一道偶然的微光闪进心灵之窗。一历耳根,永为稻种。这激发人去看,去读,去领略他所讲授的东西我是否有所感。

而所讨厌的,就是不怀感情的叙述,是不加声色的灌输,是彻头彻尾的义务。外国文学史真是太无聊了,完全把重点放在情节上。今天开始讲的故事情节占了近一小时,没有个人感情,没有思想领悟,讲台下无一人在听。一学期以来无一次提问,实施想法我不得而知,希望未来会有更好的方式,但更可能不会。学生在体制内,不是每个人都是韩寒。

考完教资的过程让人意识到,中小学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想想也是,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多的下一代需要教育。选择也许会省事一点,但不是每个人都选择。

如今的时代属于科学,但下一个艺术大师不知会何时出现。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八

《文学少女》共分八册,每一册都以一本书作为中心,再穿插了不同的各种小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讲述故事的,是一个以十四岁神秘美少女作家出道,作品一炮而红却因为之后的时间而受到压力,成为家里蹲的少年,井上心叶。而故事的主轴,却围绕在另一个人身上。她是一个自称“文学少女”,以书为食物的女孩子,天野远子。

从第一册《渴望死亡的小丑》到最后那一册《迈向神境的作家》,天野远子用她的双手,抚开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上,掩盖真相的那层迷雾,指向了,新生的路口。在我的心中,比起心叶,我觉得她才是真正的主角。

即使再绝望,再黑暗,再愤怒再哀伤,她也总能指出那明亮的道路:“但就算夜晚降临,黑暗包围我们的时候,天空中仍旧会有星光闪烁着。而那清冷的光芒,一定会寄宿于我们的胸口,给予我们向着目标继续前进的勇气。”

就算到了现在,还记得远子和心叶在第五册中的对话:“远子学姐想要成为的,是怎样的人呢?”“无论多么悲伤的时候,也能漂亮微笑的人吧。”

所以,我们只能在最后才知道,她掩埋的秘密,她的存在,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抹灭,即使她微笑,元气满满的向母亲打招呼,也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即使她在心中深深的喜欢着心叶,她也从不会说出口,她只会如同紫罗兰花一般的微笑着。

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掩盖人性的黑暗,朝仓美羽每天都对心叶说着喜欢,心中却包含恨意去将对方的一切破坏殆尽。

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回避死亡,因为嫉妒与愤怒而颤抖的毯谷的双手渐渐捏碎水户夕歌那百合般柔弱的生命。

他们的故事里,有绝望的爱恋,爱上不能爱上的人,雨宫萤用自己最后的生命阐述着自己的爱恋。

但是,带着清淡紫罗兰香气的远子,面对着那些悲伤,那些绝望,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化解着一个个故事的黑暗。她始终相信,在黑暗的尽头一定可以开创崭新的世界。她说:“真实不一定都是美丽的。也有让人不忍目睹的丑陋的真实、痛苦的真实存在。然而,夜晚将包容一切,月光也将一如往常的挥洒在我们身上。永不改变的东西和美丽的东西也是存在的。”

最后,她融化了心叶心里的那块寒冰,她默默地帮助心叶再一次拿起了笔,再一次能够接受别人的好感。对于心叶来说,就在一切都恢复正常的时候,远子,一直支持他,不曾背叛不曾舍弃不曾嘲笑他的远子学姐,淡淡地离开了他的视线。

为了帮助他,成为真正的,惠临神明的作家。

“绝对,不再哭泣了。从今以后,我要像小丑那样藏起悲哀而笑着,时而会像幽灵一般渴望,时而会作为愚者定下决断,但就算背负着堕落天使的污秽,我也要在胸中怀抱着花与月,像朝着圣地前行的巡礼者那般继续走下去。最后,成为惠临神明的作家。”

这是,在远子的守护下成长起来的心叶。

我相信不管是心叶还是远子,终究会幸福的。因为他们相信着:“永远的幸福什么的,或许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是,那双温柔的眼睛,向我们诉说着。在人的一生中,散落着无数一瞬间的幸福和感动。或许那就像白天到来就会消失的星光一样,梦幻般的东西。但是那小小的星光,仍旧会在我们心中持续照耀下去。然后,等到黑暗消失,天空晴朗,悲哀的事情全都被净化,那个无边无尽、清澈美丽的世界,终究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九

一部记载唐代琐闻轶事的笔记,张鷟著。张鷟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别集《游仙窟》。《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也站在反对派的角度对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贿货纵横,赃物狼藉”的现实世相。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但因作者纪事好追求谐噱,间有鬼神怪异,琐语琐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人所诟病,如洪迈《容斋续笔》卷12就说:“《佥载》记事,皆琐尾擿裂,且多媟语。”作者死于开元年间,书中载开元以后唐敬宗、宣宗时事,当为后人增入。

《新唐书》、《宋史》均著录《朝野佥载》为20卷,另有《补遗》3卷。尤袤《遂初堂书目》疑《补遗》乃后人附益,凡阑入中唐后事者,皆应为《补遗》之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佥载》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辑本。此书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说郛》、《历代小史》、《古今说海》、《畿辅丛书》等本为1卷本系统;《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等本为6卷本系统。

今有:《朝野佥载》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朝野佥载》赵守俨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版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又从《太平广记》、《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出近百条遗文,作为“补辑”附印,较胜于旧本;《朝野佥载》唐宋史笔记丛书,中华书局版;《朝野佥载隋唐嘉话》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版。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十

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版。

文学少女读书笔记篇十一

“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里未必有方渐鸿这小子。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好了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件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时下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女子里面刻薄要讲张爱玲,而男人里面当推钱老先生。女人对女人向来是不留情面的,与生俱来的嫉妒和敌意之心常常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她拿小刀用工笔手法一下下削出来的,细致地让人心惊,还会时不常的让人感到寒意。而钱先生的笔不是一把刀,就是单纯一把画笔,他写女子,是将写意和工笔合在一起,嘴角带着讥讽的笑,看似随意的在白纸上抹几条线条做背景,然后在趁人不备的要害处无意却是又刻意点上夸张夺目的颜色。那么,你便只瞧得一处颜色,只剩下这突兀的一点,让你想装作看不见都行。

钱先生还有本事让你看这些话的时候还能笑得出,而且,越笑越感到汗颜直至神经开始发紧,最后的表情是皮笑肉不笑。

有人评价说,钱先生的这部书是“新儒林”,从过日子的琐碎里就把整个时代下各种人性都剖析批判的一清二白。

世上有一些奇女子,第一次拿起笔写就的小说,却成为世界文坛上的经典传奇之作——玛格丽特·米切尔就是其中之一。

“上天为我作证,我以后再也不受这种苦了,无论用什么方式,我一定要摆脱困境。”“可是一旦得到,他们都一文不值了,就像除了金钱以外的任何东西一样,一旦到了她手里便失掉了价值。”

“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呢”

《飘》讲述了一个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是说喜欢折腾的任性刁蛮甚至有些霸道的女主人公,是怎样为了一棵树毁了身边所有树木甚至一切的。我们的女主人公斯嘉丽绝对是激进型的具有强烈占有欲的,在爱情态度上采取“孔明式”战略方针的——属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穷追不舍,不撞南墙不死心的情感野蛮女子,抱着一副“不折腾死”男人不罢休的姿态,坚持不懈的在围城门口进进出出不亦乐乎。记得有人曾今评论,玛格丽特写的这部史实加爱情的巨作,堪比国内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不论是从她的性格还是从她的脾气,都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单身闯江湖的侠女风范。美貌和心计是她的绝招,勇气是她的猛药,这些都让她处处占上风,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不过一般江湖女子大都是性格刚烈,从一而终的,但她却只是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念念不忘她第一次想要却得不到的玩具,而且天真固执地拿自己当赌注游戏在各类丈夫之间。

绝大多数人都异常喜欢故事的结尾:被遗弃的斯嘉丽决定回到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明天的到来,并用着我国的阿q精神自我安慰,“明天再想吧”、“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呢”。这书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书的原名,直到出版时才最后定名为《飘》,也是暗指南方人对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一切改变,所有的都已随风飘散,云烟不在,其其同情的含义居多。

搜集了许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家的家谱,狠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得到一个结论:阔人的子孙都是阔人,坏人的子孙都是坏人——这就叫做‘遗传’。所以鲧不成功,他的儿子一定也不成功,因为愚人是生不出来聪明人来的!’”

“‘哪里哪里,’孔子谦虚的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鸦鹊亲嘴;鱼儿涂口水;细腰蜂儿化别个;怀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

鲁迅,在上辈资深文学女青年的心目中,是一尊神,是一尊连任何腹诽都不能有的神。《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永远崇拜,让踩在鲁迅肩膀上的后继者们一肚子惶恐。但走下神坛后的鲁迅曾走俏一时的则是他的《故事新编》。

经典永远是后世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老汤煮新鸡,旧瓶装新酒是每朝每代文学从人都舍不得放弃的熟路。看《故事新编》,鲁迅找的全是千年的老瓶,装上的新酒当时喷儿香,至今过了七十几年,比老窖还老,可啜之仍有当下的味道。

还想继续在调侃上大作文章的人,也只好绝望的回家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历史总是遵循着这么一条逻辑线索:有某些伟大的战争,然后就是某些条款,再后就是某些伟大的男人和女人。可是这个逻辑被他的那些屁股和吃人大宴给扰乱了。”

“历史是凌乱不堪的”

“知识不一定非得严肃不行”

这是一部充满细节的书。有着另类眼光的理查德·扎克斯,对正史和教科书的历史,充满了不满,于是揭竿而起,从历史的角角落落,翻拣着那些为大史学家漏掉的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历史细节:《格林童话》原来充斥着血腥;天主教神职人员一直在干预世俗性生活的姿势;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是因为他的痔疮发作;居里夫人竟曾以通奸罪被起诉,为此,诺贝尔奖的评委曾婉言劝说她不要去现场领取她的第二个诺贝尔奖;活到85岁的牛顿,在22岁即做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研究最多的竟是炼金术和神学;这些细节让伟人走下了神坛,成为和我们一样吃喝拉撒的凡人。

本书分为十个部分:艺术及文学、商业、罪与罚、日常生活、医学、宗教、科学、性、世界史、美国史。这本书是他从故纸堆里搜集出来的许多知识的大杂烩,里面很有些令人惊奇的故事和五花八门的图片,看似怪诞,但却真实。许多时髦杂志摘录过这本书的内容,也引发了众多批评,美国佐治亚州立法机关甚至投票表决是否要从公共图书馆中查禁此书。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总能从中看到历史趣味。

最喜欢的便是《呼兰河传》。萧红在这篇小说里的笔触是宁静的,亲和的。通俗的文字都带有深深的美感,很喜欢萧红的叙述方式,像是耳边的呢喃,温和感,静静地随着萧红的叙述走进呼兰河。

萧红写这篇长篇是在1940年香港,此时的中国还战火纷飞,北方呼兰河,自己的故乡深陷战乱,不得不使萧红思故怀乡,想呼兰的一切。儿时的记忆,写的那样有味,不像是在写小说,倒是像散文,却又穿插了那么多的小故事,和萧红的感受。书共七章加一尾声,前两章主要对呼兰河做了总介绍,后五章则写了萧红自己在呼兰的生活圈。祖父是《呼兰河传》里的一重要人物,祖父于萧红的意义与重要性,在小说的第三章很容易看出。“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作者在第三章的开头便直接提到祖父,可见感情极深。“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萧红在执笔写这回忆的时候,必然内心是失落与哀伤的。祖父的死于萧红是个极大的打击。萧红是寂寞的,苦涩的,忧伤的,祖父逝世自己拘于香港,唯一能派遣内心伤感的便也只有回忆童年了。祖父疼萧红,赔她去花园玩,教她背诵古诗,快乐的回忆那么多。

除了祖父,在最后五章,萧红还写了粉房里的人,可爱的老关棍有二伯,好不容易成家又丧妻的磨官冯歪嘴子,萧红的记忆里这些都是深刻的,而在执笔之时笔下的这些人还在吗?这便是萧红心境的悲凉所在。

当然,小说不止是在诉说怀念之情,在小说中也透露了作者不少的对呼兰河的封建的批判,揭露封建对人性的扭曲,对呼兰的病态的讽刺。在小说的七章内容里,萧红写到了很多呼兰河人扮演看客的形象。写的最入骨的便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了,胡家人硬生生地将这个可爱爱笑的孩子折磨至死,遭受婆婆的殴打辱骂,反被误认为是中邪,不断地找偏方,做法事,至终竟然用滚水将小团圆媳妇烫死。而人们没有同情,谁也未站出来阻止,都是来看热闹的看客。萧红对这一故事的描写非常细致,讽刺也颇深。

总结便是,呼兰河传给予人的是人情的温暖,风土的奇异,还有便是萧红批判背后的深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