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生的境界汇总(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2:15:11 页码:7
2023年人生的境界汇总(通用17篇)
2023-11-12 12:15:11    小编:ZTFB

时间机器是一种虚构的科技设备,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写总结时,要注重形成层次清晰的结构,先总后分,先主要再次要,使得总结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喜欢总结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些精彩的总结范例!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一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他从古人描写儿女私情的诗句中提炼出“悬思——苦索——顿悟”,用以表现治学三境界,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意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词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王国维却用它表达对事业、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此一境界,乃在奋斗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也要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词是表明作者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王国维却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和多年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二

散文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北宋大文豪苏轼,早年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立下了治世经邦的出世思想,他参加科举考试,追求功名。然而在遭遇了“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谪到黄州,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他发现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便是才华外露,想用诗文来轰动社会。而官场,也不过是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他不屑与其同流合污。他极其诚恳地自我剖析,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渐渐回归了安宁祥和的状态,道出一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是一种安静的丰富,又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傲视世间的虚名浮利,保有灵魂的高洁,尽享人世间的种种快乐。

同是现代人,林清玄却品出了不同的滋味——清欢,“清欢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它对生活无求,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在路边看石头,在林间听鸟鸣,品味一壶清茶,欣赏一轮皓月,这些都能在他心中泛起美的波纹,荡开圈圈涟漪。这也是一种丰富的安静,一种内在的淡定,无关乎物质,只追求心灵的愉悦。

维克多·雨果如此描述了人心灵的面积:“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而当我们也拥有了内在精神的丰腴,我们的心灵也会像这般的宽广阔朗。

庄子把对人生境界的修炼总结为两个字:心斋,也即对心魂的斋戒。要笔直地面对自己,反躬内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一丝一毫异己的成分。于是有一天,我们懂得了史铁生此话的意义:“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此时,我们便拥有丰富的安静了,也正如王国维所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三

每个人只有一条命,但是如何能活出三条命?性命,生命与使命,这三条命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不同的境界让人们领悟到的是生命不同的意义。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是每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家庭主妇;与工件打交道的职员;与琐碎小事打交道的邻里邻居……这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处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平凡之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他们尚未有远大的梦想,活在物质的世界里,为小我的世界努力打拼……他们是芸芸众生,是平平淡淡的一份子。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他们不一定有惊涛骇浪的壮举,但是凭着一颗执着追求的心,朝着理想的方向奔跑,“秀”出自己的精彩。如朝气蓬勃的孩子;精力旺盛的青年;老当益壮的老人……他们像一朵微笑的向日葵,朝向阳光而努力。他们对未来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会有时而的迷茫与困惑,但是依然努力向前,正处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人生境界。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彰显自身价值,在努力追求目标的同时,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卓越之人的使命感。

有一个叫罗伯特·舒尔的孩子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我要建造一座伊甸园。”1868年,他把心中的伊甸园画了下来:一座水晶教堂。建造它至少要花七百万美元,但是他仍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反反复复地做着演讲。一天又一天,无数的人被他的执着所打动,纷纷为他捐款。1920年,他梦想中的伊甸园终于建好了!在人生路上,他知道自己追求是什么,放弃是什么,责任和使命让他洞察世事后,不忘初心,修成正果。这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只是此时的山水已经别有一种内涵,在坚忍与屈辱中的司马迁、鞠躬尽瘁的邓稼先、报效祖国的钱学森……他们这样的人身体力行,完成了伟大的使命,传承民族精神,报效祖国。拥有使命感的人,才是卓越的人,他们拥有了三条命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一条命,在平庸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终只会一事无成。如果将生命和使命贯穿一生,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追求梦想,完成使命,对社会、对国家有所承担、有所贡献,依然会成为卓越的人!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四

最近,总能听到一些人在故弄玄虚地与人讲些为人的道理,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抬出来唬人,似懂非懂地阐释其中的奥妙。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但是当你真想跟他细做探讨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王国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的三重境界也是只知其言不知其出处。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五

第二种境界就高了一层。他从赚到第一笔钱、找到这个“1”开始,就持续不断添“0”,添到3个5个、8个10个。简单来说,人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到这个“1”,第二个环节就是添上“0”。这个道理很朴实,这两种人做买卖都行,添不上“0”或添上3个5个都足以安身立命了。还有一种能人境界,可能就是大将军境界了。他一旦找到“1”,似乎能添上无数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这就是能人经济。但是,尽管这种人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却常常受不了意外打击,很可能突然垮掉。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的冲击,对他都可能是灭顶之灾。比如科龙集团、德隆集团、三株口服液等大企业都是如此。这些商业奇才从做小商贩开始,添了很多个“0”,可是后来就骑虎难下了,他们的大业也很难传承下去。比如王安电脑,王安搞到40多个亿,儿子接过来,不是很快就完了吗?他凭自己的能力已经添了若干个“0”,但他和儿子都能上不能下,回归不了原点了。这是第二种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在社会上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他有一段历史性的书写,有一个自己的历史舞台,尽管他只能写上一笔,演上一阵。第三种境界的人就出神入化了。他们从“1”开始,添上若干个“0”,仍然可以返璞归真,过普通人的生活。钱对他而言是身外之物。如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后,散掉资财,隐姓埋名到齐国做买卖;10年后富可敌国,再次散掉,到了别处,再过10年,又是富可敌国,仍然散掉。他三次聚财三次散财,最后和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踪。这才是“进可兴国、退可富家”的大英雄,“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再一个张良,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树立起了人生的“1”,又添上了名垂千古的“0”,享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只比刘邦地位低点。张良最后去了哪儿?入山修道了。他谢绝封赏,选择了自由,就回归到“1”上了。现在的张家界就是张良的封地。范蠡和张良的境界就是哲人的境界,他们是最安全最了不起的人。你根本无法估量他们身上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这种财富还不是你能模仿的,是他的境界到这儿了。他不但能在“1”后面添上很多的“0”,还能潇潇洒洒地从很多的“0”后面回到原来的“1”。这就是哲人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

自古以来,多少人从“1”开始,没有添上一个“0”;多少人在“1”后面添了若干“0”,最后越走越远,回不来了,甚至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往往开始了不着边际的幻想。拿破仑登上阿尔卑斯山顶,以为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大,结果兵败滑铁卢;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统、独裁者齐奥塞斯库起初廉洁勤政,受到万民拥戴,后来就完全飘飘然,毫无准备地被哄下台处决了;毛泽东“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很伟大,但是后来的所作所为就荒.唐了;项羽成势之后,气吞万里如虎,简直是恨天无柄、恨地无环,实际上他仅仅统率800壮士起事时有这个力量吗?他已经失去常识,忘了自己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了,所以不是天亡他,是他迷失本性,只能自取灭亡,饮恨乌江。很多人就是这样,建功立业,添了很多个“0”却再也回不来,至死回不来了。

我想,人们讲富贵如浮云,非得荣辱如浮云才厉害呢。不被利牵住,还不能被名累着。你拉洋车卖菜、给人当小工时能忍受屈辱,当上伟人之后反而不能忍受了吗?如果你始终知道你还是那个你,这种境界才是厉害的。在这一点上,我的父亲对我影响很大,虽然他这一辈子只守住了一个“1”,没有添上0。我父亲今年85岁了,每天还在捡垃圾。无论你是多么大的人物,你尊重他或者否定他,他都无所谓,一笑了之。他决不会因为你尊敬他,就高兴,侮辱他就恼,他根本不在乎这些。

我常常想,我将来一定要回归到这个“1”。我在这么做,也在这么想。我是悟道参禅,不是参禅悟道,现在还在不断体悟。你看我的衣食住行,都非常随意。哪怕在监狱里,我也没有失去自己。不能说做到百毒不侵,确实心里已看透了这些东西。看不透这些,人生只有痛苦,无穷无尽。只要明白,我还是我,我就是我,以前所经受的苦难,再经受一遍又何妨?人不能因为财富的增大和身份的变更发生根本的变化,否则就找不到北了。比如我身高1米72,随着年岁的增长只会变得更矮,还会更高大吗?这样想,就守住自己的“1”了,荣辱平淡,幸福在于自己,过去的就过去了。

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六

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复杂。有人说: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屋子衣物用品,70%是闲置没用的……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为多余的70%奔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30%,却在名利熙攘的现实中为了那多余的70%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有满足感和幸福感。过一种宁静简单、舒适自在的生活,让心灵获得愉悦,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生活越简单,离这样的境界越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他所谓“六一”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宦海沉浮,看透了人间冷暖之后,欧阳修深切体会到人需要返璞归真,回到最简单的状态。物质越是简单,精神世界越是丰盈辽阔。这样的状态,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删繁就简,摒弃了所有负累,只剩下简单。这样的人生就如同一幅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境界全出,韵味无穷。

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是19世纪非常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梭罗为了自己的信仰,28岁时来到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居住了下来。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并在此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隐居瓦尔登湖期间,梭罗在湖水、森林、月光、鸟鸣的世界里,静静地思索着人类应该有的生存状态。他说:“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他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隐居期间,一张床,一张木桌,三只凳子,就是他的全部财富。后来,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的村落,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梭罗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才能够腾出时间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在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盏台灯、一些稿纸或者一台电脑,别的都不需要了。这种“小桌子理论”让他很受益,因为简单,他灵感不断,文思泉涌。有一段时间,他尝试换了一张大桌子,还是胡桃木材质的,可是在这张桌子上,他的注意力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吸引,灵感也跑掉了,只好放弃。因为简单,所以不会被迷惑,更能专注自己的心灵世界。

简单,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论在哪个国度,不论哪个年代,都可以过一种物质简单、心灵富有的生活。我支教的学校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教师。他在山区教学,一呆就是三十年。他说:“我拥有一座青山、一间教室、一群孩子,足够了。”夕阳西下,他每天都会在学校门口送孩子们回家。大山掩映下的暮色分外迷人,孩子们同他招手,他和孩子们构成一幅最美的画——简洁,朴素,沉静,让人难忘。

简单,抛弃了无谓的枷锁和负累,提升了生命的质量和意义。简单,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温馨提示:

此时,抛开一切烦恼与不安,让心灵平静下来,静静地阅读他人的人生,在慢慢阅读中,与主人翁心灵对话,认真反思,您定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有所感悟。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七

论坛帖:。

铁皮鼓。

授课时间:八月三日中午十点至十点四十分班级:高三十三班。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是一篇哲学论文,或者说哲学随笔。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生:有!

师:对,大家还记不记得欧阳峰?

生:(笑)记得。

师: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众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

师: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张桌子对不对?

生:对!

生:看到了。

师:如果我们连一张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吗?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只是我们的错觉?如果是错觉,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从何而来?大家看,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么经不起追问,而哲学就是要进行这种追问,关于世界的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又举了两个例子: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师:现在让我们小结一下。

生:箭。

师:对像射箭一样又快又准确地了解和判断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准。而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质,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够主动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师: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生:眼耳鼻舌身。

生:(摇头)不知道。

师: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同学们,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着我们。(众笑)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

大家从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什么禅宗啊,秘宗啊之类。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要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水正流、花正开,只有静下心来谛听凝视才可以感觉到,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是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生:(笑)不知道。

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

师:明白了吗?

生:有些明白了。

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师: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最多用五分钟时间看完课文。

(学生看书)。

生二: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境界。

师:境界?艺术境界还是其他境界?

生二:(说得很长,从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基本上表达出了冯先生的意思。我再问同学们,课文中提到哲学任务的共有几处?(有同学想翻书)请不要打开课本。

生:(纷纷摇头)。

生:记住了。

师:好,我再请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问题: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三:(逐一解说,说得非常好)。

师: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三:

生四:按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生四:(表达不太流畅,但说出了大意)。

生:没有。

师:那由什么来决定?

生:觉解程度。

生:(笑)有道理!

师:有什么道理,不明摆着强词夺理嘛?

生:他们觉解的程度不同。

师:对,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人生的境界》主要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境界。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讲《人生的境界》,下课!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八

教学目的: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研读p6(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

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九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板书设计 (见教师用书)。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

至善,至纯,至高人类的结晶。于生活却又融入生活。成为一个个甜蜜的微笑,一种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次慰藉人心的宽容。那就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美德。

雪花漫天飞舞,马路上,有一个小女孩正在跺脚,眼晴在行人中焦急的搜寻。瞧,她那小脸,小手冻得通红。手中正提着一个精致的钱包。不用问,她是在等待钱包的主人,天渐渐黑了,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可她仍然在等待着当失主拿到装有巨款的钱包,激动地抱着她与她合影时,她却像一颗含羞草,把头深深地埋在了胸前。

小姑娘的拾金不昧,就是美德。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死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医生却仍为精神病人治好了病。

有一颗宽容之心,这就是美德。

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座无虚席,可就在此时,又上来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一位青年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主动搀扶老人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尊敬老人,这也是美德。

美德无处不在,讲究文明,真诚待人;求知若渴,完善自我;打破常规,探索创新;善待自然,呵护花草。这都是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撩动人心的音符。

人类的至高境界,拥有美德,便拥有了世间的一切。

岁月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静悄悄流逝。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细细品味生活,才觉得生活中那些丝丝甜意—美德!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一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二

冯友兰?xml:namespaceprefix=o/。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

课文练习。

练习。

一阅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

2.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研读下列语句,思考问题。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联系全文看,作者所说的“觉解”是什么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2.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一句是什么意思?“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又是什么意思?)。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三你认为作者的见解有没有道理?你的看法如何?哪些地方你深表赞同7哪些地方你有所质疑?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一则读书心得笔记,不少于300字。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三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还有一段故事: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四

人生的第一境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阵西风,抖落一树树碧叶,在那个天与地相接的拐角处,令少年发出了人生第一次慨叹。于是清俊的少年,在清冷的西风中,让自己的心灵点染了季节的苔痕。

人生的第二境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位少年倚在危楼旁,在细细轻风中望断那一江春水,于是他消瘦的身影映在水中,让执著的追求在他的发梢留下惆怅的回忆。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五

开学第一节语文课,依旧不想上课本,只想与学生随意聊聊,思前想后,就想与学生谈谈关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

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仅仅只是沧海之一粟。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书要读,更要悟。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三句话精练概括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并且告诉人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先生利用此句,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须高瞻远瞩,既要确定所追求的高远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这正是于迷茫中不断探索的人生第一步之写照。也正如高中三年里的刚入学这一学期,你们从现在开始要定好这三年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们也得经历“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的凄苦。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诗句本是描述热恋中的情人,虽分离两地经受相思之苦,却依然无怨无悔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面容憔悴却依然心甘情愿不离不弃。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要借此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在所不惜,要有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高中三年是艰辛的三年。要用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走完努力进取、顽强奋斗的三年。你们得做好“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准备,为了心中的“伊”—-理想的录取通知书,你们要有一种韧性,无论有怎样的困难,都不放弃目标。当你们觉得艰难困顿之时,要如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强压心中翻腾的波澜,在忍耐中求索,在执着中追求,纵使身瘦几许,也无怨无悔。

这阶段时间最为漫长,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恒心。可以说此境界是最艰苦的拼搏期吧。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吧,熬过这三年,你们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六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主要有):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五、小结: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人生的境界汇总篇十七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说不同的话,却能让一个人生,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死;一个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像征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的方式,然而失败的人生可以有千万种,成功的人生却都不尽相同。如果说,“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的面相可以看出性格。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张嘴说话,往往就能听这出个人的处事能力与做人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开口就杀人。

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说话直来直去、嘴上毫无遮拦,我们称这种人为炮筒子,这种炮筒子的人说话往往不进行认真的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幼,更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让对方接受,想放炮就放炮,嘴上虽然痛快,却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许多人的感情。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痛快乐,不顾他人内心痛苦。

在炮筒子说话伤人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对像有两种结果。如果被伤害的对方是位修养很好的人,一般是对他不予理睬,不会跟其一般见识。但在之后的相处中,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被伤害的对方如果是个较真的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往往要和放炮的人针锋相对地理论了,也会变成冤家。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而这种开口就杀人的说话方式,一开口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错过了一个真正的朋友,要么会凭白无故的多了一个敌人。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往的人说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

北宋时期的寇准,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自此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如果你平时说话太直,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是善意的吗,这是有必要的吗?这三个问题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开口的三扇门。提出这些问题作用,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

第三种境界:开口就服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

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其实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说话。这种境界的人很少说,也不需要说什么。你只在他身边停留片刻,他什么也没有说,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来。可是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会一点一点的发现其实他说了很多。其实他离以理服人并不远,只是前者是搭售强卖,而后者是免费赠送,并且当你拿到了东西还不知道。等你知道自己受益了,想去感谢他的时候,他只已经飘然远去。甚至他都不是刻意的要给你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给了你什么,所以说你大可以把这一切都当作是你自己的感悟所得。这就像是部好的电影,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心得,但电影里却没有把这些感悟与做人的道理强加给你。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这像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或许他的语言,明明说起来一点都不花哨,却能直直的渗入人的心坎里,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没有多余的赘述。

他们阅历丰富,且极有涵养、极有悟性,能够推己及人,他们的话是出于自身的一种积累,一种提升,能让周围的人都听得进去并且无比信服。简而言之,说什么话别人都愿意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