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怎么写 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15:04:40 页码:7
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怎么写 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3篇)
2022-12-20 15:04:40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怎么写一

大家好!

我是一年级新生侯云骞,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代表一年级同学,祝全体老师们大哥哥大姐姐们新学期快乐!

经过了长长的夏天,离开了熟悉的幼儿园,我们来到这里,成为一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崭新的校园,大大的操场,我们感到新鲜、激动,还有些紧张:我能不能学得好啊,老师会不会喜欢我呀?

当看到老师亲切的笑脸,我想起了妈妈的话,老师就是妈妈,学校就是我的家。

在这个家里,有那么多的小伙伴,我感觉温暖和快乐。我们会听从老师的教导,向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当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请看我们的实际行动吧!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让我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让我昂首阔步,开始新的征程!

我很高兴的向大家报告我是一名小学生了,当我踏进昌图实验小学学校的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美丽的教学环境、和蔼可亲的老师、充满活力的同学。很高兴来到一年三班,一年三班就是我的家。

我一定严守校规校纪,勤奋刻苦学习,讲究文明礼貌,与同学们团结合作,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实验学子。

2023年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怎么写二

《大瀑布的葬礼》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原因,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本课的编辑意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有创意的表情达意为重点,本人引导学生运用已学到的读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另外,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体现了突出重点,加强综合这一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过程,力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变化的原因及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境意识。

1、用自主研读、合作探究法读懂课文的重点内容。

2、进行热爱大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有关瀑布的图片或vcd片。

一个课时。

一、绕题质疑,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2、绕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绕题质疑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2、你读了这篇课文,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只要敢说就给予鼓励。)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自主阅读,初步感悟:

⑴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瀑布美的段落,自主阅读:

①合作读书、互相学习。

②学生读文,教师采用多元性评价,让学生互评、自评、师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教师不包办代替,通过自由读后两人互读互评,共同进步,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⑵播放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师生配乐朗读第4、5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再现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当年的壮观气势,教师引导学生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如临其境,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⑶分工合作:台上的尽情画瀑布,台下的尽情读瀑布。

设计意图:以画促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用一句话来概括赞美大瀑布,表达体验。

2、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过渡:几年、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大瀑布还是那么美吗?

⑴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8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表达体验。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比赛读、齐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想像人们前后两次见到瀑布时的不同表现,通过读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体现形式活和内容实的结合。

3、合作探究原因:

小结过渡:大瀑布的故事让人遗憾,令人痛心,使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到大瀑布逐渐枯竭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原因?(出示第7自然段)

⑴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⑵汇报交流。

4、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默读剩下的部分,划出有关句子。

四、进行采访,感悟内化

1、引出被采访的人物:巴西总统、站长、厂长、工人。让全班同学自由采访。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激发课堂的无穷活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当小记者,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创新,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

2、小结:联系实际生活,谈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用一句话警示后人。

大瀑布的葬礼

壮观枯竭

破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在教学时要以学定教,顺应而导,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围绕新课标,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第一、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激活学生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太活跃,太活跃了就像演戏。我认为,不同的文本要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师不应满足于挖掘文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单纯的知识讲解。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变大了,教材变多了,教育方式就变杂了。在教学此课时,我就采取了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乐在其中,教师育在其中。这样,环保之理不言而喻。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策略在小学中教学效果突出。

第二、联系生活,媒体展现情境,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日常生活是小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景,对于缺乏的场景,我们应尽量弥补。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大瀑布。生活中缺少了这种经验,绝对不利于本课的教学。为了弥补这一空白,使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我从网上找来瀑布的图片,制成课件。当学生看到雄伟壮观的大瀑布时,欢呼雀跃,啧啧称赞,当看到奄奄一息的大瀑布时,情绪马上变得低落,同时表示愤怒,学生的表情告诉我,我的功夫没有白费。

2023年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怎么写三

朱信峰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