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8:59:01 页码:9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实用11篇)
2023-11-13 08:59:01    小编:ZTFB

总结是获取智慧和经验的关键步骤,它帮助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了解受众需求,针对性进行总结。范文中的总结内容涵盖学习、工作、项目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一

从微信上分享了一篇文章《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写的是百岁老人杨绛。读完此文,我当时在微信上留下的感想:

1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谓的围城,不出去不知道天地广阔,不进入不知道围城里的微妙。

2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人,说不定清扫厕所的就是一代文豪。

3该知难而退就顺势而为,因为心不所属。

偏执。

年初四,又分享《百岁老人杨绛,做主的是人,不是命》,这是一篇摘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短文。之前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只是初二的感慨,感觉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就又分享了。有同事看后问《走到人生边上》,好想读完如评论家所说,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奈何阅历浅,无法体会大家之美。问我读过吗?我确实没读过,上班后同事,就把一本商务出版社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拿给我,我也是n年后看这种纯文学的书籍。

在现在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读书,是人生一大快事。之前,看书主要看些有关电子软件,工作需要的技术书籍,很少看这种纯文学的。用两个晚上囫囵看完了近200页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笔者用通俗易懂的笔调,将自己近百年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不掺杂各种说教又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观点。杨先生认为人有灵魂,人有个性,人有本性。灵与肉斗争与统一。命与天命,天命不可违,但可以通过自己改变命运,当初宁当教员不当校长,是她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她相信命运,也相信鬼、神。对算命先生也不是不信。同时她对孔孟之道很推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的本性是天生的;顺着灵性良心为人行事,就是该走的路。。。。。。应该时时刻刻顺着自己的灵性良心。”整本书她都在表达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或者是朴素的唯心主义。这种思想,没有掺杂那种经过各种说教的唯物论。

“初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妈妈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婴儿长大,能听懂大人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欢;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待到小娃娃知道“自称”我时,孩子开始有“我”,各种罪恶都渐渐露出苗头来。”(p34-36)。

由于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没有说教,只是表达她自己的内心记忆或者是对生命的理解,恰如初生婴儿“天使微笑”一样,发自内心。也许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就是指的这个。

这本书,对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读到的人不多。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二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实已成过去。灵性良知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

[

]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三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女士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女士提到,钱钟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四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都不属我自问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价值观,而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五

其实我每次看到杨绛的新消息都会惨叫一声说,她怎么还没死?!不是不喜欢她,实在是怜她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孤单。她曾经翻译兰德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已经准备好了。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许真像一个“暑假”,必然是要来的,来了很好;暂时没有来,那么就安心地等着吧。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她也不甘心让时光荒废,让思维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关于生死鬼神的探问对我而言并无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讲的一系列老故事(劳神父对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让人感动)。还有那个关于死后以怎样的相貌去见亲人。她愿意以十五六岁时清秀小姑娘的相貌与先去者见面,但父亲,母亲,丈夫,女儿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灵魂相会,而无关相貌了。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六

首先,先生提出神和鬼是否存在的问题,以古籍《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导出“没有见到过不代表不存在”的观点。那么在这么一个未知的世界中,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每个人都有双重本性,一个是灵性良心,一个是血肉之躯(即善恶双重本性),而对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先生的观点是分两个阶段:最初的婴儿阶段是本善的,但过了这个阶段人的欲望开始生长,劣根性慢慢浮现。这是就会出现灵与肉的矛盾与斗争,在这个争斗中,难以出现一方完全压制另一方的情况,修道之人亦有欲望隐隐浮现之时,而万恶的罪人在晚年也往往会有一丝内疚,所以更多的情况是灵与肉的妥协。既然自然的存在情况与人的本真已定,那么人会由天命决定吗?先生举例自己的家庭经历,相信天命的存在,人一生的经历中许多都是当时的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船要搁浅或倾覆时,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天地造人,让人在大环境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外界环境可能非常艰苦,人便在其中锻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运用适当的方法,锻炼我们的灵魂,肉体只是媒介,那么即便我们百年归天,肉体腐烂消失,我们还留下一个好的灵魂,灵魂固然不灭,只是不知道会飘往哪里罢了。

正文之后先生用许多小故事作本书的注释,展现不同的灵魂。人一辈子,最难得的是活得明白,我们乘一叶扁舟,在生命的大河中动荡起伏,颠沛流离,或许迷失在风雨中,或许安然于阳光里,待到走到生命尽头再来回望,才会发现也许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仍记得研一时给我们上哲学课的韩国教授说,鱼是无法知晓自己身在水中的事实的,我们通过事物的边界来认识事物,人生也该是如此吧,需等到最后画句点的时候才看得清整体。须时刻谨记,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蒙蔽了眼睛,任何情况下都要秉持自己的信念,记得天地之间为人的本质。在热闹的世界,守住一方自己的天地。

摘录几句很喜欢的书评: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七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20xx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她的脑子真好使,好多事儿记得门儿清,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儿。想必平时有做日记的缘故吧。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记载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时长等信息。这也是作家。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八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九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十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时候写的,写了两年。

我惊叹于先生在九十六岁的高龄思维还如此清晰敏捷,书中的引经据典想必是阅读了很多的书籍,查阅了很多资料。

想来或许学习、阅读和思考是保持大脑活力的良方。

读过杨先生的《我们仨》,知道了学者之家的一些趣事,不禁感叹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学者也有着平常人家的家庭琐事和乐趣。

在我看来,杨先生也是乐观之人,虽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遇到没有太多生活常识的钱钟书,也能挽起袖子做羹汤,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娇小的身躯散发着强大的力量为他们的小家遮风挡雨。

《写到人生边上》是杨先生对生死、鬼神、人的本性以及灵与肉的思考,杨先生找来很多的资料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却可以引起读者的很多思考。

在书中杨先生说到“灵性良心不能压倒血肉之躯,只能适度让步。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的倒也不少。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

有些人虽然有各种欲望,但是为人却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活得很坦然。但也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着良心去坑害别人,这就是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

杨先生也相信人性本善,所谓修养就是凭借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坚定。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的机会来修炼自己的,尤其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充满金钱诱惑的社会。克制蓬勃的欲望,真是非常需要定力,这种定力也会根据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变得更加的坚定。

但是杨先生也说“灵性良心完全消灭肉欲,可说办不到”,这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人性”。

杨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的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这给我一个很好的提示,真的遇到思考不通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放一放,人生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只是人之愚昧岂能参透生命的真谛。

如此看来,所有的疑惑倒也可以如实的去面对,往后走一走再回头看或许也能找到答案。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就是先生的大智慧。

先生一辈子经历很多的苦难,面对很多生离死别,却如此通透的看待人生,这是如何的豁达。读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为了能获得智慧,让自己在面对任何阻碍和困难的时候都能像先生那般从容的面对。

即使过程非常的难受,结果或许也不尽人意,但是把它当成自己锻炼灵性良心的道具,这就是另一种境界。如先生所说“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

这本书最后的注释,讲了几个平常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我特别喜欢劳神父的故事,当我看完这本书还把劳神父的故事讲给七岁的儿子听,对于他将来是否能记住我不做期待,我只是想通过讲出来而让自己更记住这个寓意深长的故事。

杨先生九岁那年,劳神父送给她一盒用十八层废纸包裹住的精美糖盒的寓意,虽然杨先生说她到九十岁才明白劳神父的心意,但是她到九十六岁仍然能记住劳神父给他讲的故事,并对九十年前的过往记忆如此深刻,说明这件事本身在她的人生中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位智慧老人在晚年的思考,虽然对于中年的我们来说人生还很长,但是从先生这些自问自答中我们能获得一些认知,让自己对生命和自然充满敬畏。

走到人生边上怎么写篇十一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