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万古江河的读后感(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5:08:40 页码:8
2023年万古江河的读后感(大全10篇)
2023-11-12 15:08:40    小编:ZTFB

读后感可以让读者思考自己与书中故事的联系,从中获取启发和反思。6.适当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读后感的表现形式。小编整理了一些读后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一

中国概念的形成,疆域的扩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既有杜正胜所言的“殖民扩张”,也有刘季伦所言的“外族征服融合后所带来的的礼物”。

西周战胜商王朝,分封诸侯,诸侯在其领地筑城统治,国人与野人之分,也就类似殖民者与土著了。后世如秦汉开发川蜀、百越也谈称不上“外来者的礼物”。

许先生说,少数的周人并不能完全依仗武力来统治,他们与当地的权势者结合(如婚姻)来统治,所以国人不仅是殖民者,周也推行仁政来巩固统治。不过,周的仁似乎很有局限,诸如五服之分,越接近统治中心的一旦犯错,收到的惩罚也就越严厉。周厉王伐鄂侯时,也明白说着“勿遗寿幼”。

简单来说,仁是对服从者的、对未被统治的人而说的,对于能力所及的叛乱者,其实也是非常暴虐。

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但元、清两代,也即是所谓的征服王朝,中国的疆域大幅扩张,更多的是周边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将其原来的土地并入了中国。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虽然作者的观念也许是很个人化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客观的人文学科,只要能够合理的解释人类历史,就是一本好的历史读物。

洋洋洒洒这么厚一本书,许倬云真的知识太丰富了,寥寥几笔带过的知识点可能需要我们私底下读很多本书才能够觉察考证的,读这本书真的惊叹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无所不包。

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说起,直到中华民国结束为止,洋洋洒洒的把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的总体论述,无论多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可能都不超过一段文字,能够在一句话里解释来龙去脉的人物和事件都算是顶顶重要的了。每一章的末尾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存在的其他文明帝国,根据他们总体的特点和得失,来让读者了解同一时期世界的其他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兴亡史又是如何。

许倬云竭力想让读者跳出狭隘的中国历史观,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其他人类的发展共同看待,以一个更具有人类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发展与特点。

连同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在佛教一千年的本土化中,中国人不但完全内化了佛教,也因为佛教的传播启发了道教的形成。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互相影响,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还会觉得佛教是外来的文化入侵吗?不,它早已浸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潜意识之一。

后来的中国人,因为科举制度的僵化,陷入了对经典典籍的无休止的疏证和注解当中无法自拔,不论我们多么的严谨认真,都无法启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思想。正因为这种保守主义,丧失了对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文化差点完全毁灭。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好奇心,不盲从,怀疑精神,以及包容心态的可贵之处。唐朝的人完全没有华夷之分,那些在斗争中丧失了土地和家园的胡人部落可以被唐朝统治者安置在境内,而谁也打不过的宋朝却特别在意华夷之论,女人裹小脚的风俗也是宋代开始普及的。正是因为处于弱势,所以才格外需要区分你我,而唐朝确是普世价值下的帝国,这才是中国文化普世性的代表。现代的中国因为民族主义才幸免亡国,奋起抗争,但是也错把西方的民族国家价值观学来了,搞得四不像。中国的文化是普世性的,只要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一样的,不管血缘如何,都被接受为中央帝国的属民。而现在就算是刘亦菲也理应是美国人,可是如果刘亦菲真的把中国当做他国,我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接受。

明长城连成了一片,却无法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与征服,而且划分了中国内地与北方部落的心理界限。秦汉的长城是堡垒据点式的,不打仗时汉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互通往来,并没有什么界限,反而可以把彪悍的匈奴打跑。

这部讲中国历史的书,反而让我对其他文明产生了兴趣,原来不止是中国有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古代的中亚,印度都有让人敬佩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与技艺,而中国从来不是独自发展的,我们从远古起就受惠于其他人类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基于商业贸易的交流活动刺激了本土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以前700-1000年的人类历史可以化为一个时期作为整体论述,而之后的一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局,人类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三

最初从新浪网上读到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介绍,便深深服膺于许倬云先生倾注在这本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学识。找了好几家书店,终于在卓越网上找到了这本书。两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许倬云的《万古江河》,同时联想到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三本书均从大处着眼,二三十万言就将数千年中国的发展演变,朝代更迭鲜活而又连贯的展现出来,但这两本书主要谈中国有这样历史演变的原因,《万古江河》以“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为题旨,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理空间谈起,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视野和思路之开阔,超越了常见的断代手法,也摆脱了文化上的本位主义,正如江河一样宽广。

《万古江河》以中国文化的黎明、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等诸多章节统领中国历史,超越了历来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框架划分,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文化”概念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是用历史的脚注来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于是我们看到“普世国家体制”,这是从秦始皇开始,这只是“中国的中国”,包含有“家国天下体制”、精耕农业文明、市场网络与文官组织等诸多的中国文明特色。等到了唐朝之后的东亚的中国,中国成为亚洲的核心文化,影响四邻,并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生活方式。

《万古江河》近27万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微描写。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语言的平实如话通俗易懂,是此书一大特色,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在图书编辑的推荐语和作者的前言中都曾写道:这是写给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读本。行文中无一处直接引用历史文献,皆明白如话,偶尔也会看到作者笔锋一转处的幽默。在写到孔子时代的蔬果栽培时,作者列举了当时食用植物的种类,写道:“此中野生作物,种类颇多,大致均为主食的补充,不是主要植物。但是农业栽培食粮不足时,采集的食物可能占了相当比率。首阳山上的采薇人,不是只有伯夷叔齐!”当时看到这段,不由掩卷大笑。

读书是什么?可能在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读书推向神秘,“百无一用是书生”将读书引向庸俗。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就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是一个历史教师,历史学是我们的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要提高自身历史专业知识,必须要沉下心来阅读,必须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读像《万古江河》这样的好书就如品茶,一遍不是最好,三遍最好——一遍时力求把重点或者引起兴趣的内容标下,二遍时认真理解这些标下的内容,三遍时就要写写,这时还得反复看看。

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的交流与意志的涤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平庸与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师人生更加绚丽。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四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五

依旧是那句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了解自己。当前中国经济腾飞,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依旧是那个阴险的世界。航道暗礁重重,有人虎视眈眈。确如许先生所云,中国灾难之后,必须重新振作。我们从鲜血与屈辱中走来,我们背负着永不泯灭的信仰和希望。骄傲与痛苦都教会了我们成长,以史为鉴,愿这振作长存,愿中华复兴之火不灭。

许先生在书中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时提到:“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相互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发展的趋势又相互纠缠,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也许,这样一种特性正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需要吸取借鉴的,使全球文化多彩多样。

炎炎景历,亿万斯年。穿越三千年的时光,紧随历史洪流,融入世界大潮,如今的中国已踏上向前所未有的征程。我们相信,如万古长流的黄河长江,中华文化必定薪火相传,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华夏大地上,若启明东升,重绽耀光。

流淌数千载,中国文化经历了起起伏伏,中国人民经历了悲欢离合。返顾历史轨迹,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纵在西潮下蹒跚颠簸,亦能在灾难后重新振作。中国的江河,世界的江河,汇聚在大洋难分彼此。万古的江河,万古的中国,万古的人类,人类命运共同,共同奋进,共同生活。

川流的汇合是艰难的,这一路上需要多少次的坚韧不被荒芜的烈日干涸。川流的如海更是艰难痛苦的,中华与世界的融合,华夏民族与世界民族的融合是一部苦涩血泪史。当冷兵器遇上热兵器的,只能被滚烫的焦灼着。当农耕文明遇上了工业文明,只能痛苦的挣扎着被迫改变。在此我仍然要感慨中华的民族气节,哪怕在生死存亡之际,哪怕大厦将倾之时,哪怕这个国家那时已经奄奄一息,先人们仍然保持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铿锵信念,位卑未敢忘忧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先人们的'呐喊掷地有声,无比坚韧。民族的脊梁被西洋铁骑碾过但从未被真正压折。

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可以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会有内发的修正,让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六

全书整体贯通下来,大体分两段:1500年以前的中华古文明领先世界,中国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世界。1500之后,西方以新航道为机缘崛起,飞速发展,超过中国并引领世界,中国闭关自保也难逃欺压。

古文明起于商周,经过秦帝国统一,中华自此发源,1500以前出现过两个中华大帝国,分别是秦汉和隋唐,这两个帝国充分代表了中华古文明的辉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为外人效仿,万流朝宗,唯我独尊!

两大大帝国之外,则是北方各族文化不断融入正统中华。中华版图的北方是政治中心,再往北的蒙古匈奴等蛮族入侵,始于两晋时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正统往来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蛮族占有北方之后学习汉人文化用于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涵化能力。

北族发展的关键点在安史之乱,此后大唐走向凋敝,至南宋北族达到繁盛时期,占据北方广土,南宋版图只有南方一隅,但盛在经济发达,贸易线路往来如织,为后世打下基础。元代中国已全盘为草原政权统治,经过明代经营至清,政权再次落入满族,汉人再次由外族统治。至此,中华文明全部内容的构建悉数完成,古文明经过千年经营,独尊世界。

而中华的衰落,笼统来说始于1500,即明朝时期。经过千年积累,明朝发展至古文明的巅峰,中华物产丰盈,自给自足,无所不包。此时的西方本土,人的意志开始摆脱神的束缚,王权逐渐凌驾于教权之上,之后改变整个西方世界的法国大革命,使西方的普世价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航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让列强对新土地和自然科学无限憧憬。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携现代文明东侵之势不断增强。古老的东方社会被逐渐蚕食,而明清两代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难以认清世界的变革,偶有改革图新之士也是凤毛麟角,根本无法撼动这个古老大国的千年秩序。

政权僵化的中华之所以未亡,也是因为这个僵化的政权难以统领全国,在列强侵华之时,各地方政府联合自保,与中央脱离关系,各地方力量得以保留。千年帝制结束之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此后国民军北伐,国共联合抗战又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

万古江河,万古流转,经历了千年万年的分流与汇合,终入大海。万古的历程纷纷扰扰,有辉煌有落寞,如今已悉数没入黄土。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训诫:时时内省,时时闻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七

先生于书中论及“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两个水域分别在中国的北部和中南部,界定了两个地理环境,呈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我非常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圆润贯通,包容圆融,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既言之,中国的世界既封闭又开放,各地区之间似乎分离,实际上却又联合。正好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诸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一个最复杂、最丰富的交响乐。

万古江河———“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比较通俗易懂的历史出版物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与生活文化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做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许倬云先生在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时说道:“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互相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发展的趋势又互相纠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这样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格局是全球化的今天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淡化了以往以政治史为纲的通史中的朝代更迭国家兴亡,没有了帝王将相圣贤名流们的“嘉言懿行”,许老先生从更多的角度向我们还原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变折。而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两本历史方面的杰出著作有着惊人的相似。

吕先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这一点上与许老先生不谋而合,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在研究中重视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是像过往的帝王将相史研究一样,把视野集中在上层,尤其是上层的政治领域,这点在同时代的史学家来说是十分罕见的。书中能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而不为其所限,较为全面地研究社会各个层面、诸多领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两位史学大家都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找到每件历史事件中的“理”,也就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的真正形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他们将历史蕴含着的每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表达得酣畅淋漓。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们新一代中国人应当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

许先生在自序中说:“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不怎么“感冒”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万古江河》以全新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八

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普及读物。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文字都在不断地引导我思考中华文明的本质,变化,和发展。但我终归还是想聚焦于这一个总命题——中华文明究竟前路何方?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庞杂的分析综合以求答案。下面先做一段阅读总结,再试着得出结论。

读史以知兴替。中华文明发轫于广大中原土地上各个异质的古老部落。这些部落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区文化,又在这片看似分隔实际却联合的土地上互通有无,逐渐汇聚在4000年前的中原,为新生的中原文化赋予了巨大的能量。这能量渐渐孕育了核心的商以及文化重组之后再次形成的周。在这个过程中,宗教,文字,历法,道德,乃至普世的文明相继出现,最终孕育了轴心时代先贤的智慧。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多次的制度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解体重组,后来在秦汉蜕变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秦汉帝国是复杂的,多元的,开放的整体,也是真正的普世国家(天下)。其对内将资源和观念匀散至全国各处,对外将周围国家不断同化。在这里,文化,交通,经济,族群得以整合,最终多元得到调和,统一的秩序得到建立。这种统一持续到了汉末。汉末的中国,地方宗族获得了真正的地方权力与地方意识,破坏了央地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了中华秩序的崩解。

而以’五胡乱华‘为代表的民族问题,只不过是秩序解体的结果而已。后来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蜕变,中国重整为隋唐的普世文化与普世秩序。隋唐秩序是秦汉秩序的重整,延续,以及扩大。秦汉秩序中的若干部分在这一重整过程中有增减转变与调整,却不是彻底的改变。在这个重整的过程中,中国吸纳了各方的诸种胡人,吸纳了佛教并受其影响诞生了本土的道教。

然而,随着多元普世帝国唐的式微,宋代中国重新成为了列国之一,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一员,与辽金蒙夏土蕃等诸国共存且互相牵制。宋代经济高度整合高度发展,教育程度提高,经济中心南移,形成了士大夫知识阶级作为社会的基本盘,使中华文明达到了极盛。然而,宋代也开启了中国文明的僵化,这是由于南宋理学重点在内圣,使得中华文化逐渐内敛追求精致而不追求新意。

在有明一代,部分由于科举对于理解经典所要求的正统化和标准化,社会更加趋于保守封闭压抑。同时,基于保守文化和防御的心态,再加上继承蒙元专制集权所导致的绝对权力,明代君权变得毫无约束。这一切使得中国文化在不变中一步步走向僵化。清代是满人的征服王朝。其前所未有地以胡(八旗部落制)汉(汉文官制)二制统一了中国本部与周边满蒙藏的二元中华帝国。

大清皇帝在这个二元帝国君临天下,这是清朝独自发展的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几乎绝无仅有。然而,满人作为外族统治的帝国对民族政治文化问题更加敏感,以至于文化变得更加保守封闭僵化。最终,清代学术也彻底丧失了求新知的能力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陷入了繁琐桎梏。对西方来说,中晚清的中国已经老朽且不堪一击,因而向中国大肆扩张。

面对西方先进理念和产业以及帝国主义扩张,老朽僵化的中华文明缺少应对调节的能力,以至于毫无招架之力。在十九二十世纪不断的内争外战之际,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终于崩解,失却了共同意识。仅凭着借取西方的‘民族主义’理念才免于亡国。后来,在日本侵略的背景下,‘民族主义’也使中国各不相同的地方群组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国族意识,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共同体,最后现代化成为了新中国。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发展并非一个华夷之变,一方压倒另一方的过程,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时而逐渐改变,时而解体又再重组的过程。唯物地看,这个过程并不强调什么兴亡,却强调文化中的因素在历史事件中的变化和互相影响。我们见过了太多文化的僵化,固步自封,也见过了太多了异质文化在交织相融下的跃升。

前人敢于批判自省将旧的中华文化分解且去粗取精,也乐见于在当下中国人敢于不断向西方学习一切智慧与精神同时也不乏针砭批判。

许先生在本书后记中对诸文明之优势融合寄予了盼望。对此,我也有相似的希望。我甚至相信,中华文明能够继续从自家深厚的文明中把我坚定的根基,同时也能从西方文明中汲取真正有益与人类的理念和志向,最终成就代表整个人类的普世文明与人性终极关怀的漫漫前方。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九

许倬云先生大家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叙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很多论点放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反思。

这本《万古江河》,立意就已经高出一般历史类书籍一头。人类历史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的,中国也不例外。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进行剖析,对读者来说,不啻是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的体验。

回顾往昔,再看今朝,诚如许先生所说,19世纪前,中国人民用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自信,被西方国家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打得到现在还没回过神。如今社会流行的两种对待西方文明的心态:一种是热爱,鄙夷国内一切;一种是仇视痛恨。然而这两种都是病态的心理,根源都是不自信。

反观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后,心态逐渐放平,对待欧美不卑不亢,对待非洲爱护有加,主权问题绝不含糊,金融、科技、文化可以交流,这才是大国心态。虽然国内问题依旧很多,但我们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接近一个伟大复兴的国家,汉唐盛世,也不过尔尔!

许先生最后提出的“天下大同”的理念,呼应儒家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关怀,个人认为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治体都没有的。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篇十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