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33:22 页码:7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优秀13篇)
2023-11-23 13:33:22    小编:ZTFB

总结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平凡的付出可能会创造出不平凡的结果,我们应该珍惜每个细微的努力。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高质量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一

有一个医术很好的医生,不但热心救人,并且收费低廉,远近的居民都喜欢找他看病。一天,来了一位半身不遂、气息奄奄的白发老翁,他躺在轮椅上,儿子推着他。

“不管怎么样,希望你可以拯救我的父亲。”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像婴儿一般,“看了好几位医生都没有起色,我希望他活得更久。千万拜托,大夫。”医生仔细量脉搏、血压,作了心肺检查后,开了一张药方,并仔细叮咛:“回家以后,最好到三楼的佛堂坐坐。”

男人听过后觉得很迷惑,只当医生是在安抚患者情绪,没放在心上。

两个月后,男人又推着老父前来复诊。仔细检查、开药方后,医生又再度嘱咐他陪父亲去三楼佛堂坐坐。

但是那个男人仍然没有在意,拿了药便推父亲走,心想:这个医生还挺啰唆的。

第三次就诊,开完药方后,医生拦住他,按下电梯按钮,和他们一同前往三楼的佛堂。

“我之所以请你上来坐,是看看油灯里的灯芯。”医生指着前方说,“每一盏油灯都需要灯芯,有最好的油却没灯芯,是没有办法燃烧的。每当油快要烧光,灯芯剩下一小截时,我就会想:再添些油到容器里,应该可以延长灯芯的寿命吧。于是我真的这么做了,你们猜结果是什么?”

看着父子俩都不明白,他缓缓道:“我总是贪心地倒进太多的油,结果不是火焰变得极微弱,就是灯芯根本烧不起来。多次实验之后,我才明白:要让灯芯发出最自然的光芒,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容器内注满油,让灯芯一路烧完。油尽灯枯,再重新添入新油,换上新灯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男人忽然就明白了,默默点头,含泪推着轮椅上的老父离去。

容器代表着命运,油仿佛我们身处的世界,而灯芯就像是肉体躯壳一样。一个生命终止,另一个新生命诞生……有死才有生,循环不止。

面对生老病死这些事,我们只能遵从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能为力。油灯将残,就让它残吧;花之将萎,任它枯萎吧。残败枯萎只是一种表象,灵魂却在不凋不残的时空里,来回往复。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二

说起古代的名医数不胜数,灿如星辰,他们有着高超的医术,往往能够救人于危难之际,成为老百姓的大救星。

清代高士奇《牧斋遗事》记载了一个清初名医喻嘉言一针救两命的故事。一天,喻嘉言路过城北的一些破旧房子时,这里往往是居民临时停放棺材的地方。他突然看到一口好像是新停放的棺材底缝流出了鲜血。他吃惊地问邻居,邻人说:“刚才一家人的妻子死了,才把棺材放到这里。”

喻嘉言急忙找到死者的丈夫,告诉他说:“你的妻子没有死。凡是人死了血色是黑暗的,活人的血色是鲜红的。我看见你妻子的棺材底流出的血是鲜红色的,快快开棺救治吧!”原来这位妇人因难产失血过多,昏迷了一天一夜,她的丈夫认为妻子已经死了,就把他成殓起来,准备择期埋葬。听到喻嘉言这么一说,丈夫立即打开棺材。喻嘉言急诊妇人之脉,果然脉息未绝,于是就在她的`心胸之间扎了一针,针还未拔出来,就听到呱呱的哭声。妇人分娩了,婴儿也得救了。她的丈夫背着复活的妻子,怀中抱着新生的婴儿,喜气洋洋地回家去了。

喻嘉言不请自到,主动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救了两条人命,这不是巧合,这是喻嘉言心系百姓安危的必然结果,百姓怎能不拥戴这样的名医,怎能不传诵他们的感人事迹!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三

有一细长黑鬼,常出没于山西王遥家,有时作歌长啸,有时学人说话,还有时将粪秽投入人食物当中。王遥家人苦不堪言,请道士做法捉鬼也是不行。一日,王遥吃饭,鬼将猪粪投入王遥碗中,王遥泰然而食之,曰:以粪投我,我不怕。我最怕的是将金钱投我屋中。于是,每日鬼以钱投王遥家中,前后十余此,得银钱百余两。后鬼钱空而走。不复有鬼。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四

据明代黎澄《南翁梦录》载:有一个名医叫范彬,家中世代行医,被陈英王任命为自己王府的太医令,掌管王府的医药诊病。也就是陈英王聘用的专职医生。

一天,一个农民敲他家的门急请他出诊,说:“我家妇人生孩子突然发生血崩,出血如流水,面色都发青了。”范彬听后二话没说,拿着药箱就出门,救命要紧!正巧,刚出大门,陈英王也派人来到,说:“英王的贵妃病发寒热,命你入宫诊治。”而范彬却说:“贵妃的病不算危急,现在有个民妇病危,生命顷刻难保,我需要赶紧去救她,一会就回来。”宫中来人生气地说:“你要救别人的命,就不顾惜自己的命吗?”范彬说:“我这样做固然有罪,但也是实在没有办法,若不急去抢救民妇,那妇人就会顷刻死去,她的生命就没有希望了,一个家庭就完了。至于我这条小命,希望寄托在英王身上,侥幸得以免死,我愿承担全部罪责。”说完,急忙赶去抢救民妇了,民妇果然被他救活了。事后,范彬回来拜见陈英王。陈英王责问他为啥才来?范彬就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诉说一遍。陈英王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位贤良的医生啊!既有高明的医术,又有仁慈的爱心,能体贴我的黎民百姓,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呀!”

范彬冒死救活了民妇,实在难能可贵!在范彬的心目中,生命没有高低贵贱;那时,他所要做的就是抢救生命,别无他虑。其高洁的医风,今天依然令人感佩!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五

清朝年间,实行八股取士,众多文弱书生都前往京城赶考。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那场禁锢了思想脱离了现实的应试期间。

当时岭南之地有个举人,名叫胡云,应试八年都没有高中,这一年是他参加考试的第九年。此时的胡云年已而立,背影佝偻,满脸沧桑,尚未娶妻生子,生活的压力逼迫着这个落魄的书。胡云想如果今年再不高中,那他只能弃文躬耕,劳作于田野中了。

应试的前一天,胡云背着偌大的包裹准备找一家借宿的旅店,他在京城的大街上挨家盘问,不是价格太贵就是掌柜的嫌弃他一身的穷酸模样。但天无绝人之路,最终胡云在京城的郊区找到了一处客栈,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气氛淡雅,适合于读书,虽然离贡院比较远,却不会误了考试。

客栈的掌柜是一个精悍的中年人,身材高挑秀雅。衣服是冰蓝的上好丝绸,绣着雅致竹叶花纹的雪白滚边。姿态娴雅,是个有品位有涵养的人。胡云第一眼见了掌柜就觉得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最后一问才知,掌柜的也曾参加科举考试多年,多次不中,郁郁寡欢之下,找了这样一处僻静之地做起了生意。

掌柜感慨二人相似的遭遇,顿时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免了胡云的住宿,将他安排在了一间上好的客房中。

胡云住下之后,开始认真地温习起随身携带的四书五经来,不知不觉间,夜幕四合,天已经暗沉下来。这时胡云陡然感觉到一丝困倦。便摊开了被褥,正准备入睡时,忽然外面狂风巨作,一阵劲风吹过,将窗户掀了开来。借着微弱的灯光,胡云看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飘飘然地从窗子中飘近来,身材婀娜,体态轻盈。

思忖到这里,他一边后退,一边哆嗦地说:“姑娘,我与你平素无怨无仇,你为什么找我?”

那姑娘听完后,幽幽地说:“公子你不必慌张,小女子早就幽居再此,一直再等你。昨天承蒙阎王大赦,说在今晚你会迁住在此,让我前来助你金榜题名。”

胡云听了,刚才惊惧的心稍安了下来,又听女孩谈吐温雅,面色亲善不像是厉鬼幻化而成,纳闷地说:“我与姑娘平生素未谋面,姑娘何故要祝我夺榜?”

那姑娘听胡云这样问,缓缓地移步到房子正中间的客桌前坐下来,轻声说道:“公子,你不认识我了?”

胡云定定地看了姑娘一眼,一脸茫然地摇头,说道:“姑娘,这话从何说起。”

那姑娘怅然叹息了一声,说道:“看来公子真是忘了我,好吧,你听我慢慢叙来。公子你还记得十二年前的那个月朗星稀冬日漫雪的夜晚吗?你途径周云道的时候,恰好碰见一个年幼的小女孩瘫坐在路边。当时天气阴冷,那个女孩只穿了一件薄薄地红棉袄,冻的脸色铁青,公子你怕小女孩有事,将自己身上的唯一一件较厚的冬衣,披在了她的身上,并问她何故在此,怎么不回家?女孩后来告诉你,她家境窘迫,父母又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重男轻女,眼看生活每况愈下,无计可施之下,那女孩的父母将她遗弃在路边。”

胡云听女孩说起这事,才隐约想起自己十八岁那年,拜访完好友之后,在大雪飞舞的夜里是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只不过最后他将自己身上的一件冬衣留给女孩后,自己就匆匆回家了,以后再没有女孩的讯息。

那女孩看胡云舒展开的神色,猜想他是想起了以前的事,接着说道:“公子,我就是那个你以前帮助过的女孩。”

胡云看女孩眉眼之间确实跟十二年前的那个女孩颇为相像,不禁叹息道:“时光荏苒,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姑娘还能寻到我,可见姑娘是一个心肠积善,懂的知恩图报的人。”

胡云又看眼前的姑娘已是魂灵之身,感伤不已,心想,她最后还是命途多舛,没有逃过命运的轮回。

第二天,天气清爽,胡云起床收拾了一下,便向贡院赶去。前来赴京赶考的人很多,大街上人潮如海,摩肩接踵,胡云费了很大劲才穿过茫茫人海赶到了考试地点。可还是迟了一步。主考官嘴上流着两撮山羊胡,身体富态,一脸的奸诈伪善像,看胡云迟了,愣是不让胡云进考场,将他堵在门外。胡云好言相求,最后主考官说,要进去也可以,只不过要留下三十纹银作为开路钱。

胡云听到是昨晚那个美貌女子的声音,顺手向身后摸去,不知何时,一个大大的钱袋挂在了自己的腰带上。胡云打开来一看,正好是三十两纹银,而环顾四周,却没有看到那女子的身影。

胡云大喜过望,急忙赶到主考官前将银子递到了他的手里,进了考场。

二个时辰之后,胡云和一众考生都出了考场。正当他走在路上时,耳边传来一个细细的声音,问:“恩公,你考的怎么样,这场会试有没有把握考取到功名。”

胡云向身后望去,发现还是看不到那女子的身影,只得朝刚才声音发出的地方苦闷地回答道:“八股取士,限制了应试者的思维,格式严格,文章空虚,我恐怕很难有大的作为。”

那姑娘听了,安慰道,恩公大可不必失落,小女子自当助你考取功名。

胡云听后,心中一喜,正准备向那姑娘道谢,喊叫了几声,都没有人回应。想必那姑娘早已经离去了。就一个人匆匆回了客栈,收拾好行装,转身回到了岭南老家。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这天胡云正在房中看书,有俩公差进来道贺,说,胡云,你已高中榜眼,请速收拾行装随我们一道回京受职。

胡云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是那个美貌姑娘帮了自己,心中感激不已。他当官后,一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从不做徇私枉法的事,他还时常告诫手下:“在世为人,要多行善事,广积福德。”因为他知道帮别人就是再帮自己。而那个以自己的公职之便,为难考生借机敛财的主考官最后也被胡云一纸弹劾,罢免了公职。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六

1、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2、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3、清朝有个知县叫王寅,贪脏枉法,有位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到了县衙的门口,联道: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需鸡犬牛羊。

4、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

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5、眉先生,胡后生,后生确实长过先生,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居然高于孔子?

(眉毛先长出来,而胡子是后来才长的,但是后来长的.的确比先长出来的还要长,意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珠子”与“朱子”谐音,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味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

6、明朝时期,江南有一知府,姓贾名文通。他博学多才,神思敏捷,尤擅续对。一次,城中一间档铺贴出一幅上联: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7、当铺老板出重金征下联,由于难度较大,数月无人能对。贾知府闻后,略加思索,挥笔立就,续了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此联一出,市民争相传阅,一时间,贾知府声名大噪。

8、解缙是明朝大臣,从小聪明绝顶,才名远播,尤喜对对,走到哪里,总有人要与他对上几回。有一次,解缙外出散步,口渴,想买个瓜解解渴。卖瓜的人认出他是对联高手解学士,就说:“你若能给我续上一联,西瓜尽管吃,不要钱。”解缙笑笑说:“行。”卖瓜人说了上联: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解缙听后,马上答对: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卖瓜人说吃瓜,读书人说念书,各有千秋。

这时,又有一人走向前来,拉住解缙说:“学士,在下也有一联请教。”说罢,指着一家酒店门口那盏四面都写有“酒”字的灯笼,吟道: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解缙脱口而出: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

围观者见此,无不拍手称绝。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七

从古到今,有很多关于。

感恩。

的故事,那么古代的感恩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恩古代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

读书。

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春秋时期一个士大夫在其父死后,没有将其父的爱妾陪葬,而是令其自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该士大夫一敌人的一次战争中,将战场地上野草缠成乱结,导致恩人的敌手因脚步被袢而被擒报答了对方的恩情;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

团结。

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

勤奋。

时间。

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2

页,当前第。

1

1

2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八

高校本科毕业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但是等到四年级才着手教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方法似乎过迟。中文系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程序不同于理科生,他们得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搜集充分的资料并加以运用才能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许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指导教师得从零教起,费时费力,效果却不好。因此,建议在平时的古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讲授中就渗透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并予以训练。

开始上古代文学课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观,使他们明确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就明确了这一观点。他说:“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的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1]这虽说的是文学史的研究,对于古代文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亦是如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作家作品,这是文学的核心内容。其中,作家的生平思想,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就是史的内容。看来文学研究的第一个方法是文史结合。

第二个方法是文学与文论相结合,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由此看来,文学研究就注定了不能离开文学理论的命运。古代文学的研究尤是如此,古代的文学批评者生活的年代比较接近于创作者的年代,在思想与文化素养上也相近,因此其批评也比较接近作家作品原始风貌,值得借鉴。

第三个方法是文学与文献的结合。这主要表现在检索文献资料方面,这是搜集资料的基本功。因此,古代文献课也肩负着教授学生辨别、检索、搜集文献资料的任务,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文献上的基础。

如在讲析曹操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贯穿文学研究中文本为本位原则,文学与历史、文献、文论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研究作品,论证作家风貌、作品风格。

首先,运用文献检索法查阅曹操作品集,挑选代表作反复研读,感受作品的题材内容与基本风格。如其代表作《短歌行》,应该围绕曹操诗歌的古直悲凉来分析它。古直:古朴直接。这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体裁为乐府诗,音乐古朴;二是语言形式为四言诗;三是抒发感情直接;四是比兴手法明显。悲凉:本诗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渴望贤才的焦灼,因此有悲凉感。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凉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设情体位: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毕业论文为例。如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体位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课后学期论文的撰写。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学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第四学期就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自选角度进行论文论证。这时只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总结,寻找薄弱环节进行论证即可。这样经过两学年的古代文学的学习及期末学期论文的写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论文写作的要点与方法,进入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校学生四年学习能力的总检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年点滴培养起来的。在古代文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毕业论文的做法符合这一规律,其目的也在于逐渐培养这种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九

“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贼。”

“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

众所周知,常州赵恭毅公是康熙时候的名臣,他去世以后,有个以前认识他的姓过的苏州人在洞庭湖划船游玩的时候,看见一艘大船顺着风就开过来了,旗子和灯笼上都写着“湖广城隍司”几个大字,他觉得很奇怪,就追上去看,发现赵恭毅公正襟坐在船里,正在桌子前面处理事务呢。

又有一位陆子静先生,会请神,有一次设坛做法到了二天门外面,看见赵恭毅公正在二天门里禀报事务。赵恭毅公的儿子侍读,因为是臣子的孩子,当时在肃州从军打仗,得知恭毅公去世的消息,被准许回家奔丧,侍读伤心生病,每次发病的时候都瞪着眼睛叫嚷:“吐的满地都是,让人这么难堪,我怎么还能当得起这个职务啊?”大家问是什么职务。他就说:“痰火司。”家里人都不知道什么痰火司是什么神。第二天,赶紧到东岳行宫去拜,看见两边的神像里果然有痰火司神。后来他去世的时候,有人看见痰火司的灯笼进了大门。

过了一年,恭毅公的妹妹也生病了,不省人事,恍惚中到了一个衙门口,看见恭毅公从里面出面,看见她以后大吃一惊,问:“妹妹?你怎么到这来了?”就赶紧把她让进来,聊家里的事情。妹妹说:“哥哥啊,你现在当什么官儿呢?”恭毅公说:“负责巡海,事情特别多,马上就要出去了,不能留你了。”又说:“你嫂子可能不久于人世了,家里会有很多事情发生,让你的两个侄子多操点心吧。”说完就让两个差人举着香把她送回去了。回到苏州,屋子里还有香的味道呢。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一

巧借短小精悍而又耐人深思寻味的寓言故事,给那些人生阅历不甚丰厚,尤其是懵懂的小学生们以某种启迪,可谓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关于中国古代的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大全篇,希望对你们有用!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其中势力最大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则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量。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表面上服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主意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现在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严重违背某种封建道德。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二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永州这个地方河多江多,所以永州人大都善于游泳。五六岁的小孩便能在河里嬉水抓鱼,大人们的水性更是了得。

有一天,几个永州人同乘一条小船过江去。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地聊着天。其中的一个人说自己出门去做生意几年了,现在回来看看家人。他带了一个包袱在身边,时刻不离左右。

船到江心,麻烦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前些时一连下了好几天的暴雨,使得江水猛涨,现在忽然起了风,江面上掀起了巨浪。一个浪头打过来,小船承受不了,船尾破了一个大洞,江水猛地灌了进来,小船很快就沉了。

船上的人见势不妙,纷纷跳下水,游泳逃命,奋力地向前划去。

那个先前一直带着包袱的人喘着气,两手上上下下地拼命划水,可是尽管他累得够呛,还是游得特别慢。

他的同伴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咦,你一向非常擅长游水,怎么这一次用尽全力,却还是落在后头呢?”

那人气喘吁吁地回答说:“我跳下水之前把包袱里的一千枚大钱取出来缠在腰里,特别沉重,所以游起来分外吃力。”

又过了一会儿,这个人越来越划不动了,眼看有沉底的危险了。他的同伴为他着急,提醒他说:“你把钱解下来扔掉吧!”那人累得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拼命地摇了摇头。

工夫不大,那人实在游不动了,就快要沉下去了,而其他的人都已经游到了对岸,看着他干着急,又蹦又跳地对他大声喊道:“你怎么这么糊涂哇,眼看命都快保不住了,要钱还有什么用呢?现在丢掉钱还来得及,快扔掉钱,快扔掉钱呀!”

那人还是一个劲地拼命摇头,怎么也不肯把他的钱丢掉。最后,他终于精疲力竭了,和他的钱一起沉到了江底。

钱是身外之物,怎么会比命还重要呢?再说,命都丢了,拿什么去享受钱呢?把。

金钱。

看得高于一切,实在是要不得啊!

齐国有一户人家,养了一个女儿。女儿渐渐长大,到了要找婆家的年龄了,父母便开始考虑为她选个好女婿。

生活。

很是贫困。

这老两口想来想去,总难定夺。

父亲说:“把女儿嫁到东家去吧,女儿到了东家,吃喝不愁,住的房子又宽敞,我们还可以跟着沾光呢。”

母亲。

说:“那怎么行呢?那个丑女婿我闺女看得中吗?吃得好穿得好有什么用?还是过得一点也不开心!我看还是答应西家吧,西家儿子的相貌才配得上我闺女!”

父亲一听又不同意,说:“长得漂亮有什么用?连肚子都吃不饱照样过不开心!不能让女儿跟着他受委屈。”

老两口思来想去终究拿不定主意,只好直接去征求女儿的意见。

老两口把女儿叫出来,对女儿说:“闺女呀,你年龄不小,该出嫁了。这来提亲的两家的情况,想必你也知道了,愿意到哪一家,就由你自己来决定好了。如果你不好意思说出口,就露出一只胳臂来表示。”

接着,母亲开口问:“那西家的女婿人长得不错,就是家境很穷。你的意思如何?”

母亲话音刚落,女儿就露出了右胳臂,这表示她愿意嫁到西家。父亲不觉一怔。

父亲赶忙说:“东家十分富有,不愁吃穿,只是那女婿长得很丑。你愿意去东家吗?”

不料没等父亲话说完,女儿又露出了左胳臂,这表示她愿意嫁到东家。

老两口都被女儿搞糊涂了,一齐问道:“闺女,你这是什么意思呀?”

女儿不慌不忙地说:“这还不清楚吗?我愿嫁到东家去吃饭,再嫁到西家去住宿,白天夜晚各去一家……”

老两口又气又急:“这可怎么使得?这可怎么使得?”

这个女儿的想法实在荒唐,明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却偏偏不知廉耻地异想天开。

有关古代医德小故事通用篇十三

提起舌战群儒来,人们都会想到公元2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东吴的一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精彩辩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与高超的语言技巧,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其实,早在289年前的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就上演过一次十分精彩的舌战群儒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弘羊以三寸不烂之舌力挫群儒,成为史上第一个舌战群儒的牛人。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是洛阳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桑家是洛阳首富,桑弘羊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时代,他就“以心计”,而不用筹码(当时一般商人用竹制成的筹码进行运算)进行运算而享有盛名。十三岁就担任了侍中,开始在汉武帝身边侍御。三十三岁时,与东郭咸阳、孔仅“三人言利析秋毫”,对经济的分析十分深刻,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到了公元前1,孔仅升为大农令,桑弘羊接替他担任大农丞,掌管会计事务。元封元年(前1),桑弘羊成为搜粟都尉,同时兼任大农令,掌管全国的租税财政。汉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仍兼管财政,一直到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被杀为止。

桑弘羊一生从政六十年,早年在宫中担任侍中时,就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决策有所影响,后来直接掌管财经大权长达三十年,在西汉社会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绝大部分措施都是由桑弘羊提出并负责具体实施的,他以商人一样的经济头脑,推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开创了均输平准、统一了货币体制,改革了财政机构,解决了汉王朝所面临的财政危机。《史记》和《汉书》虽然都因为桑弘羊的商人出身,未给他立传,但却都不得不承认他“为国兴大利”,达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理想境界。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这都离不开桑弘羊改善政府财政的功劳。汉武帝能成就一代文治武功,也离不开桑弘羊组织的雄厚财政的支持。郭沫若评价说:“两千多年前就有桑弘羊这样有魄力的伟大财政家,应该说是值得惊异的。”

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前,遗命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同时托命大将军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五人共同辅政。五个人中,金日磾早死,田千秋为人圆滑中庸,遇事不表态,而桑弘羊和上官桀一起反对霍光独揽大权,这样就在政府中出现了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霍光为了打倒长期执掌财经大权的桑弘羊,就从他赖以起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开刀,力促召开“盐铁会议”,希望借此为反对桑弘羊制造社会民意舆论。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各郡国身份为“文学”、“贤良”的儒生,代表民间向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下属丞相长史和御史质询当时的经济政策,称为“盐铁会议”。

会议一开始,一位人称茂陵唐生(家住茂陵)的儒生率先发难:“我是来替老百姓说话的。自从国家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后,老百姓可苦啦!这简直就是与民争利,闹得国富民穷,如此政策早该废除了。”话音刚落,另一个儒生就站起来侃侃而谈:“孔夫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推广道德,提倡仁义,反对重利轻德而舍本求末。如此则人们就会老实听话,国家的财用自然就会充足。”

桑弘羊反击了。他说:“刚才说话的这两个人,我看是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寄生虫。你们叫嚣国富民穷,好像是为民请命,其实不过是为豪强势力和工商大贾请命。如果取消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得到好处的只会是这些人,国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老百姓才真正要受苦。你们要反对的是中央集权制,你们要的是分裂之权,割据之权,这是绝对办不到的。至于说到推广道德,提倡仁义,这些腐朽的说教是根本不能治国的。”

反击都切中了要害,儒生们都傻眼了。这时,他们的主帅、谏议大夫杜延年亲自出马,他将话题转向了反对和匈奴作战的问题上来:“古时候重视道德,轻视用兵打仗。孔子云:远方的敌人不服,就用德政感化他们,使他们归服。现在放弃道德而滥用武力,就是劳民伤财。”

在座的众儒生七嘴八舌纷纷附和,一个叫万生的儒生说:“对匈奴的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民不聊生。还是罢兵休战交好为上策”。

桑弘羊痛斥道:“匈奴侵扰成性,百约百叛,对言而无信的顽敌,只能诉诸武力。汉武帝时代,就用盐铁官营的收益,修筑工事,加强防务,兴义兵以诛强暴,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我们必须沿袭武帝的政策,加强军备。你们所说的拿金钱美女去交好匈奴的做法很无耻,这又算什么道德呢?”

对方又抬出孔子来继续进攻,桑弘羊道:“诸生阘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盗,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在桑弘羊的眼里,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因此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所以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着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桑弘羊还指责他们是“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妄图改变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路线。

辩论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桑弘羊舌战群儒,一人大战60多名儒生,且在辩论中一直占上风,使贤良文学们“恧然不能自解”。

这次会议,由于桑弘羊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仅废除了酒类专卖,盐铁仍由朝廷专利,其他的政策也得以继续施行。关于桑弘羊的死因,《汉书?食货志》是这样记载的:“弘羊自以为国兴大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怨望大将军霍光,遂与上官桀等谋反,诛灭。”笔者认为,这个看法不免偏颇,事情远未如此简单。因为桑弘羊的才干远在霍光之上,而其时独揽朝廷大权的霍光一直视其为眼中钉。精明能干的桑弘羊一死,就只剩了老迈的丞相田千秋(已经老得不得不特许他坐车上朝),田千秋万事只求自保,因而,朝臣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大司马霍光的权力。桑弘羊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是古代宫廷斗争中的众多悲剧中的一个而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