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框架介绍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1:27:20 页码:8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框架介绍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三篇)
2022-12-21 01:27:20    小编:ZTFB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框架介绍(精)一

首先,特别感谢我敬佩的导师张京平副教授。感谢张老师三年来在学习科研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研究、撰写过程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张老师平易近人、言传身教,总是能为学生着想,每次与张老师讨论学习生活上的困惑总能让我受益匪浅。张老师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实事求是的人生准则、淡泊名利的工作作风为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张老师这些优秀的品德时刻在鞭策着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将不忘张老师对我的教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次,十分感谢王俊教授。王老师对每个学生真诚而负责,尽心尽力帮助学生。

王老师在学习上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学会了能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十分感谢您为学生的付出。

同时,还要感谢团队王永维副教授、程绍明老师和韦真博老师,在各位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感谢各位老师在硕士期间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实验室的全体同学,感谢你们平日里对我生活与学习上的帮助。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女朋友钟姗,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在我学习路上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最后,向曾经给我帮助而未提及姓名的所有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

精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框架介绍(精)二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

精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框架介绍(精)三

论文即将付梓,心情却显得有些复杂,感慨几年来走过的艰难曲折,感触无数个耗人的通宵试验,艰辛付出换来的硕士论文,略有些成就,也略有些感伤。后工的学习和成长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难忘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难忘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在即将结束学生生涯的此刻,略表自己的一些心声。

跟随导师陈正汉教授攻读硕士学位3年有余,陈教授对我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陈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幽默的举止谈吐、豁达开朗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将使我终身受益。陈教授一心教书育人,以学术研究为乐趣,做一个读书学问的快活人,无不让人心生敬仰。导师的境界我虽不能至,但心仍向往之。古人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在陈教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师兄秦冰在我后工求学阶段提供了很多帮助,硕士学位论文从试验方案选定、再到试验具体实施均给予诸多建议,同时在论文的写作上很多很好的建议给予了写作的我灵感,这些都使我倍受感动和鼓舞,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师兄姚志华博士是我的榜样和楷模,师兄在学术上大公无私,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慷慨讲解并倾囊相授,在做人做事上亦有许多闪光点。不管是在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给予了我诸多照顾,尤其是在论文写作最困难的时候两肋插刀、无私帮助,在我工作不顺时侧耳倾听,对于这份同门情、兄弟谊,我将倍加珍惜,永记心里。

感谢孙树国副教授在我试验室工作和学习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孙树国副教授在试验设备和材料上有求必应;试验操作上更是将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试验操作上更是亲手相教,使我受益颇多。

感谢方祥位副教授在我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在平时生活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指路!方祥位副教授考虑问题周到细致,给了我诸多启发,是我以后工作中学习的目标!

感谢师弟汪龙陪我在试验室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和在试验室时对我提供的诸多帮助。一年多的日子,试验室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术上的讨论,都让我历历在目。我们也因此建立了良好的情谊,只愿友情不老。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得到了军事建筑工程系主任石少卿教授以及地下教研室主任刘元雪教授的关怀和厚爱;研四队副队长毛育文、董玉杰为我论文撰写提供诸多方便,这也为我省去了很多繁琐规定,并争取了宝贵时间,在此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陆新教授、方玉树教授、周海清教授、雷用副教授、李秀地副教授等一大批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们在攻读硕士期间传道授业解惑,正是他们的讲授,我的专业课才有了较大的提高。

感谢师兄苗强强、张伟和关亮等人多次雪中送炭,也感谢张裕、覃小华、吴润泽、胡源、辛建平以及张蓓等同门的关心。感谢军区战友边诚、崔森、刘百通、赵伟以及后工同窗张翼超、杨朝山、楚玺和曹梓煜等人一起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交流,寒窗情谊,无比珍贵,只怨相逢相送太匆匆,明日月圆再聚后工中。感谢和我一起成长的老同学和老朋友,碧海青天有汝在,深情厚谊伴我行。

感谢父亲、母亲、姐姐对我默默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关心、支持、鼓励才有我现在的成绩。寸草春晖,永记心中。

感谢拥有良好学术氛围的母校后工以及设备齐全的军事地下工程试验室,没有这些软硬环境,论文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将是更多。

最后,感谢评审和答辩专家的宝贵意见,这是我进一步认识和完善论文的契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