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端午节散文(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52:00 页码:8
端午节散文(优质10篇)
2023-11-13 09:52:00    小编:ZTFB

朋友是我们心灵的知己和忠实的伴侣。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际关系技巧?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端午节散文篇一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五彩线神秘地栓在胳膊上,大人说,是要栓来一年的吉祥,驱走灾气。五彩线常是由姑姑或是姐姐在头一天准备好丝线,又拧成绳状的别猴子(假想为孙悟空,能打走一切妖魔鬼怪),以驱除灾魔和不祥。

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身佩葫芦。《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阳小儿欢,艾叶灵符插在门前,人换衣裳,葫芦钉在身边。”这种葫芦的做法是:将棉花团成筷子头般大的.细腰小葫芦,再用五彩丝绒线缠上;然后用彩线将一个个小葫芦串起来,钉在女孩儿的衣服上,据说可以驱瘟疫,避邪风。同样功用的挂件还有小粽子、小香包等。

扫帚、梳子都有扫除晦气,驱除灾魔和不祥的意思,这和中国人希望过的平安幸福,趋吉避凶的的心理有关,美好祝福而已。

端午节散文篇二

童年的端午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虽然我们家在当地的生活还算是最好的。而母亲的端午,也总是别样。那时候,我们镇子上并没有见过卖粽子叶的,有的话也是极其稀缺。生活并不富裕的时候,人们也就少了许多讲究。所以母亲那时候给我们兄妹的并不是一个个冒着竹香气的粽子,而总是一锅冒着热气的红皮鸡蛋。鸡蛋都是自己家的鸡下的喂粮食的散养鸡蛋,并不比今天标明为柴鸡蛋的那种有丝毫的逊色;一锅有大枣的紫红和大米的纯白交映着的香喷喷的米饭,总会令人迫不及待。鸡蛋和米饭都是母亲前一天的晚上泡在盆里,放在锅里的,在我们的睡梦里,便做着一个香香美美的关于五月端午的好梦了。

第二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大米和鸡蛋就已经放在桌前了。然后旁边还有母亲刚刚去地里采来的艾蒿和车前子。

艾蒿插在大门口和屋门口,还有一些艾叶被摘下来,放在母亲早已选好了的小小布块里,缝成或心形,或长方体的小小荷包。荷包一定要用两种颜色的布料对接而成,颜色鲜艳,大小相等:大红配墨绿,紫红配天蓝,淡黄配粉色……然后,母亲用自己手搓的几种花线混合在一起的线绳穿起来,挂在我和弟弟的脖子里,长长地搭在胸前,随着我们吃饭后的满足里,寻一份精神的快乐,各自拿着胸前的荷包相互对比着。不久之后,在我们的蹦蹦跳跳中,那三两只颜色各异的荷包也会欢快地上蹿下跳着。幸福也就不请自来!

据说这种荷包是夏天用来防蚊子的。

车前子,是一味中药,在我们当地叫做猪耳朵穗子。这种叫法很是形象,一方面叶子又大又厚,就仿佛是猪的耳朵一样。而叶子中间长出来的长长的“果实”,就像是麦穗的模样,虽然看起来更加细细长长的,但形状却是像极了。母亲总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天还不亮的时候,去家外不远的坝的两侧(也许提前早已看好),或坝下的地里与沟边拔回一些还带着晨露的车前子,洗净晾干,切碎,然后放在铁锅里?熟,再晾好,装在三四个奶奶吃罐头剩下的玻璃瓶里。一夏天甚至到秋天,我们兄妹若是不小心拉肚子了,拿出来用开水冲了,一碗一碗地喝吧,味道不苦不涩,多多少少有一点像今天的“莱芜老干烘茶叶”的味道,颜色也差不多。几碗下去,就把肚子喝好了,根本不用因为这个说起来就令人害羞的“病”去找医生再花钱治疗,免了吃苦药喝苦水。

其实也不只是有了病之后才喝,平时也还有防暑降温抑菌的作用。得了红眼病,还可以用这种水来洗眼睛;若是咳喘有黄痰,也可以喝这种水。可以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但一定是要在五月端五这一天太阳没出来之前采用。

于是后来才知道,母亲的端午节,是从前一天的夜里就开始的,整夜不睡觉。每一个端午,就像过春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样,在她像一件盛事。平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善良钟情,又聪明贤惠,爱心满满,便集中体现在了端午节这一天。

后来,比我和弟弟大得多的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母亲在做了奶奶和姥娘之后,就在端午这一天,给小宝宝们从后脑勺上剪下一小缕头发来,缝在大红布里,成小小的朝天椒形状,依然用母亲手搓的花线小绳子,系在小宝宝们的手腕上,据说保佑宝宝们平安健康的。

端午节散文篇三

端午节那天,在一朋友家,我闻到了栀子的花香。

她的香味,是那么的浓郁,沁入人心脾。

我见过很多种花,但是,没有哪一种花有栀子花这样的浓烈和芳香。

她洁白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是那么的清雅、娇嫩。

轻轻地靠近她,只是用鼻子嗅她,不舍得用满是老茧的手去碰触,害怕会碰伤了她。

我认为,花是有灵性的。眼前的这些栀子花,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精致的妩媚和羞涩,正以她别样的方式向我倾情地挥洒着她的绝世芳华。

轻轻地闻她的芬芳,热烈而痴迷。我的热烈里,满是爱的情感。但我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的猥亵。我相信,她的美丽正是为欣赏她的人开的。如我,正是那个欣赏她的人。也许,朋友也是吧。

她是朋友的女人。好东西,应该好朋友共同分享。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剪下一根枝条,打算拿回家,扦插。即使看上去朋友还有些恋恋不舍。

朋友说:“够呛,大概插不活。”

“试试吧,”我说。

一路急匆匆,回到家,找来花盆,把她载上。浇好水,放在阴凉下,等着她生根,安家,开花。

端午节散文篇四

父亲细碎的脚步声,让我收起自己的走神失态。看着笑得天真却眼神混浊的老父亲,我心中感慨万千。儿童刚节过完,父亲智商越来越退化,像个三岁娃娃,吃喝拉撒都要及时引导。忽然明白,为什么每年儿童节过后就是父亲节?为什么今年的父亲节就在端午节前一天?原来是让父亲三个节日连续过。

这几天他总在翻看挂历,我知道是掐着指头在算端午节的日子。他可能忘了自己是父亲,也忘了今天是父亲节,却对端午节记忆深刻。

为了稳住父亲的智商,延缓衰退,我下班回来从来不掏钥匙,在门外喊父亲,等着他开门。我最喜欢看他打开门后,满脸的成就感和喜悦。

提回一双软底鞋子,是我买给父亲的节日礼物。一生勤劳的父亲,双脚走过无数困难险阻,踏过一路艰辛,今天终于能舒适安稳地生活,我想让他的脚也轻松地放下负担。可是,他却忘了曾经的苦难,也不明白现在的幸福。父亲把鞋子放到一旁,不感兴趣。又打开端午节礼盒,看到有吃的,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子、咸蛋、皮蛋、黄糖,每个小包装都掏出来,撒得满地都是。我蹲到父亲面前,正要责怪他弄得太凌乱,却见这张曾经严厉的脸上,噙着满目的泪水。父亲的手轻轻抚摸这些小包装,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或许他是想起了自已的童年,吃不饱穿不暖;又或许是,忆起没给孩子们的童年,弄上丰富多彩的过节食物。此时,我已走不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不知他想的是什么,可我知道,一定是有一件东西,触动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泪如涌泉。

父亲老了,额头被岁月凿出一道道皱纹;眼神被世事混浊得失去光茫;光阴也敲走了他的牙齿,可是,不管岁月改变了什么,我总会发现,一些遥远的记忆碎片刻在心里,时不时冒出父亲脑海。

父亲似乎又想起什么,侧过身子从裤兜里掏出手机递给我。

“今天中午有个电话没接到,你查看是谁打来的?这快过端午了,我崽会打电话来。”父亲喃喃自语。

我翻看手机,真有弟弟的未接来电。还有两条未读信息。

“老爸,节日快乐。打您电话没接,您是地下党的上线,只有您能联系到我。我估计您也不会看这条信息,就让姐读给您听。小时候您送我一艘帆船‘乘风破浪’,让我出去打拼;现在我送您小龙舟‘百舸争流’,自己却不能回来,原谅我没能陪伴在您身边。老爸我爱您!今晚微信视频聊,再祝您端午节安康!”这是弟弟给父亲发来信息。

“又到端午节,又闻粽艾香……”紧接着,下一条是湖南移动的节日祝福语。

我一边读,一边抬起头看父亲,他已在擦拭泪水。而此刻,我看见他的眼眸却非常清澈透亮。他听懂了亲情,读懂了爱。

端午节散文篇五

五月的端午节还没有莅临,端午粽子、端午粽叶早已疯狂上市,到了接近端午节的时候,粽子火爆的信息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粽子叶也是从最初的五元一市斤逐步涨到十几元一斤的,东西越贵的时候,越是没有还价的余地的,昂贵的粽叶,飙升大枣,抬高的大米、江米,贵的你不敢去讨价、还价,几乎都是不让你用手去摸的,买东西的人就是有点吊诡的,愈来愈叫人捉摸不透的。有人说:枣庄买卖一群羊。不是玄乎,事实就是如此,买点粽叶,你要是一连跑几家的,其实仿佛是商量好一样的价格,一样的零售,如若那一家摊点前只要有几个人去买,不一会工夫,就会黏上好多好多蜂拥齐上一大群人的,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挤得你浑身是汗水不罢休。鸡蛋也是水涨船高,艾叶到了快煞黑的傍晚,更是叫你只好掏钱只管买了。问一问价格那是更不敢的,否则就没有了。因为时间不饶人的。这么个时候,能有人去卖都不错了。其实就是有人专门去在煞黑的时候才从家里用自行车子驮来故意的去卖个巧钱的,这就是抓住了人们心里还没有来得及买的因素。巧钱巧钱,不巧,不卖钱,不巧不赚钱。图的就是巧钱的。

粽子和艾叶同煮着吃,是端午节的特有的节日,在头一天晚上煞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的最好,在自家门上插上一两枝子艾枝子,说是辟邪,说起辟邪来,我是不信的,几枝艾叶就能够辟邪?能够驱鬼什么的?辟什么邪?也许是心里作用吧。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跟人随大溜的,图的就是心里作用,图的就是大吉大利的说法的。不啻能够纪念逝去的屈原,但愿能够带来辟邪,带来好运、吉祥!

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跳江不让大鱼什么的吞噬了,屈原值得人们怀念,每到五月五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诗人能够值得全国上下人们纪念,能够值得人们给予纪念的日子,能够值得于韩国共同争斗屈原的节日,确实是了不得的,伟大的人物。

年少时,我家的门前就是芦苇汪的,芦苇茂盛稠密,苇子叶是那样的大,不像现在的那样的瘦小,一个苇子汪,就是能够满足一个村子上所有人来劈了,苇子叶是厚厚的,翠绿的,家家到苇子汪里去劈开掉大大的苇子叶子,到家里在大盆里洗洗,用水冲一冲的,然后用一支苇子叶卷曲好,装入大米、江米、大枣两个,再包好用线缠上,放到大锅里,然后再放些鸡蛋、艾叶一同水煮,直到水煮好,再在锅里闷上一会,就可吃了,到了太阳还是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早早的煮好了,吃完后才可以出门的从事其他事情的。在这一天里,家里吃鸡蛋的时候最多的,也是最滋滋的了,少富有的家庭里几乎每个人能够吃上超过两个鸡蛋两个粽子的,肚子里有粽子和鸡蛋是消化慢的食物,到了中午吃午饭的时候,肚子里还是没有饿的感觉的,母亲说都是鸡蛋撑得。家里剥下的鸡蛋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母亲都是舍不得扔下的,留着给小鸡吃的。捣碎后放到小鸡面前,小鸡都是你争我抢的嘴叨着吃的,也是挺香的样子。艾叶茶据说能够治病的,艾叶茶我们是必喝不可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艾叶是传说中能够驱寒除湿之功效,艾叶茶能够清洗小孩子除病之功效,艾叶茶还能够调节止血等功效。在这一天里,家家到湖地里,割些艾草,晒干,到了晚上用艾叶烧,不着的最好,沤烟,家家炊烟袅袅,一股特殊的艾香,熏的蚊蝇飞逃夭夭,深夜,烟消,人们进入酣梦入睡香甜。

眼下,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信奉艾叶驱邪的理念更是虔诚至深,晚上,夕阳刚刚“入睡”,就有人家鞭炮齐鸣,经商的人最为信邪的,在家里摆上香烛、粽子、烧鸡、水果等贡祭品,全家人全桌满汉全席,好酒佳菜,看着电视,听着音乐,伴着鞭炮声此起彼伏,洋溢着端午节的浓浓的的温情高潮,一家人其乐融融,饭后,小孩子拿着艾枝子到处的追打着、嬉戏着,在外追打着萤火虫,到了很晚很晚才收手上铺躺下。

端午节早已作为政府规定的假日,说明节日愈加重要,家家更是忙碌,端午的节日里,是五月的节日,是孩子还没有出高考成绩的时候,孩子心理是十分兴奋满满的,如若出来成绩,那就更当别论的,有高兴的,有郁悒的,有悲伤的,有悲痛的……,眼下是高兴的,尽兴的,儿时的端午节,令我神往,令我魂牵梦绕,多少个端午节里,漂泊的居住的我,每当回忆少年时代的时候,那清晰在目的情怀,总是萦绕在心头,使我的心变得温柔湿润,幸福的泪水随着岁月春暖花开。

端午节散文篇六

本是红红火火的天气。

今年却是细雨绵绵。

原会在家乡沐着龙舟水。

今年却在异乡叹息人生。

刚出炉的粽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则是。

辛勤劳动的气息。

江河上的龙舟赛。

是一幅美丽又扣人心弦的画。

即便人们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但永远是一年中最激奋、最具有意义的时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后。

人们竟会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不会让人们这样做。

因为他是反对祭祀的代表。

况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伤财。

如果海子还活着。

给美味的粽子,宏伟的龙舟赛。

谱写更多的诗句。

也许他并没有想到。

人活着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在佳节时。

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情感就是一张拼图。

是慢慢拼积起来的。

不会因岁月的变换而褪色。

不会因距离而散落。

如艺术。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欣赏的窗口。

就是因为它永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散文篇七

说来很巧,我家乡所在的那个行政村的名字就叫“黄石”,这个名字很好很大,因为很远的地方有个城市也叫“黄石”,而天下叫“黄石”的地方或许很多。

我没在黄石文焕堂那个地方过端午节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端午节是乡亲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去乡亲们的端午节我很熟悉,现在他们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我也比较了解。

我十岁前的时候,农村的劳动生产还是吃“大锅饭”的集体出工形式,这样,农村的节日也便有了特殊的方式和氛围。那时候,乡亲们除了一年中的几个传统节日,几乎天天都在地里劳作,他们忙整地,忙播种,忙收割······他们那双劳动的手确实难得停下来,于是庆祝节日就成了他们“休闲”的最好方式。

眼看农历四月就要过去了,夏种夏耘的活儿也忙得差不多了。地里的豌豆蚕豆不见了,当地品种的油菜早就收了,田间地头坡上的麦子这时也熟了,一年中第一个丰收季节就这样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在人们的喜悦中也就来了。

刚刚进入农历五月,谈论端午节这个话题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快端午节了,我家女儿满姑这几天可能就会回来看我。”这是有女嫁出去的大娘大婶口头上常挂着的话。“端午节那天学校应该会放假,我家的春儿那天应该会回来得很早。”这是隔壁邻家老何常常说的话。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让老乡们兴奋起来。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个日子乡亲们都不会记错。五月五日这一天天还没大亮,乡亲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尤其是当家的大婶大娘们。我们家乡端午节这天有个习俗,清晨谁能第一个从井里挑回水做饭吃,谁家今年就更吉祥安康。没错,乡亲们的清泰平安意识是非常强的,于是,他们就都想第一个到井边去挑水。为了这第一担水,家中的妇女或男子可能都没能睡好安稳觉。

清晨,窗外还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听到外面的喧哗声了。端午这个时节正是芒种刚刚到来不久,清晨时候天气还比较凉爽,空气中带着一丝丝的花香——屋后山坡上的栀子花开了,它幽淡的香味四处流溢,让人心醉。屋场边不远的地方有口四方边沿的老井,井水不溢不降,水位常年保持在一定高度。井水总是那么清澈,因为水中生长着一种幽青的水藻。井边有人在对话,有放下扁担的声音,有桶子相撞的声音。五月端午第一桶水谁也不想错过啊。尽管大家都这样想,但这第一担水常被那个叫“许娥”的大婶挑走,因为她特别勤快。

为了庆祝节日,端午节这天,队长早就安排好了清晨要宰杀谁家的肥猪。我所在的村庄不是很大,人口七十个左右,但这个村庄是由三个小村庄组成的。我住的这个村子就叫文焕堂,另外两个分别叫廖家冲和豹子岩。

端午节这天的杀猪活动往往被主人安排得很早很早。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爱看村里节日这天的杀猪打鱼场面。天未大亮,外面正大厅门前人声喧哗。这时外面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但一下子那待宰的肥猪就发出了尖叫的声音,接着猪的脖子部位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猪的声息渐渐小了,最后,那头大肥猪就被摆放在地上,一点动荡都没有了。在我的记忆里,乡村里的被宰杀的猪的嚎叫声往往都在几个传统节日响起,这种声音往往能起到使节日气氛更浓的渲染作用。说句实话,我并不是没有生命悲悯意识,但这动物既然改变不了“家猪”这一身份,那么它迟早挨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端午节的当天或是前一两天,有女婿的人家一定会得到女儿家的节日礼物。在路上或在村口,我们常常会在这样的日子里碰到给父母送礼的女儿女婿。在我们乡下,不管是谁家的亲戚,你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大家见面了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我这个离开家乡多年的人至今都对那种温暖的乡情亲情感受很深。那时客人盛放礼品的东西都很传统,要么是一个挎包,要么是一个精致的竹制篮子。

送礼的女儿女婿们来到家门口,做父母的自然会喜出望外迎接他们。乡亲们都认为,嫁到外面的'女儿能在节日这天给父母送来丰厚礼物,这是他们莫大的荣耀面子。端午节的礼物基本上都是新鲜猪肉、黄糖和面条这几样东西,差别只是质量高低不同而已。其实,送端午礼的人除了女儿女婿,还有那些处了对象但还未结婚的青年男女们,他们更乐意在这时来送礼,因为这样的送礼行为更是一种对外宣示自己人生婚恋大事的最好时机。

端午节这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买上黄糖、面条这两样节日食品,加上村集体分发的猪肉和草鱼鲢鱼,乡亲们的节日生活就显得格外有喜感了。那个年代,不管哪个家庭都不可能天天吃鸡鸭鱼肉什么的,但节日的生活安排自然跟平时不一样。

端午节的早餐,每家每户都能吃上自己做的美味面条。面条是自家的土麦做的,条件好的家庭也会到街上买来好的精制面条。那时我们吃面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方便普遍,什么原因呢?物质匮乏啊。

端午节的中午,我们村子同一姓氏的一大族人都会把自家的精美菜肴等东西端到大厅的长条桌上来,准备共同祭祀祖先。香烛的烟光和爆竹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贤们正在享用后人供奉的佳肴,这个时候,在场的人都不默不作声,心里一定想了很多很多。祭祀完祖先后,各家各户才把菜肴端回去,然后一起共进节日午餐。

端午节的前几天,乡亲们就会到田头地角山边挖些艾草,并把艾草洗净晒干。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或端午这天的早上,各家各户还会到塘岸水边挖些菖蒲回来。到了端午这天,人们一大早就会扎一把新鲜的艾草挂在门楣上,据说这是为了避邪。其实,艾草里面含有某种杀菌物质,它发出某种特殊的清香,确实有驱蚊去秽的功效。

家庭妇女把艾草和菖蒲放在水中,然后把水煮沸。用这种配制好了的冷却下来的汤水洗澡,它的功效确实胜过现在广泛使用的沐浴露。不管乡亲们怎样使用艾草和菖蒲,这都反映了他们祈求生活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

节日这天哪家宰杀了庆祝节日的大肥猪,主人就会特意做好米豆腐,并在每碗米豆腐里配上几大块炒得焦黄而香味扑鼻的肥肉,再加上煮好的大块猪血。这样一大碗由米豆腐、猪肉和猪血组成的食品就成了送给别人的最好东西。每家每户都能得到主人送来的特别“礼物”,于是喜悦的气氛就这样在整个村庄里弥漫开了。

端午节时的太阳光已很强烈。洗过端午水,一年身子轻!小孩子这时的心已是痒痒的——他们都想从这一天开始就到大水塘里去自由自在地洗冷水澡。小孩子们吃过午饭约半小时后,就三五几个人约定到大池塘里去洗澡。小孩子到水塘里去洗澡,大人可不用担心,因为我老家门前那口大池塘历史以来都没发生过溺水身亡一类的安全事故,这也许是家族祖先们冥冥之中在护佑着整个村庄的原因吧。

农历五月,乡村里早晨的太阳光特别柔和特别灿烂,照得整个村子都亮堂堂的。乡亲们为端午节忙了一天,但他们都感到格外轻松,格外自由,格外舒心,因为他们平时内心里十分压抑的某种情绪在节日这天已经得到彻底释放。

过去乡下简朴的节日生活方式不知是从哪个年代哪个祖先开始的,反正,他们祖祖辈辈就这样爱上了它。据我了解,现在乡下的节日生活方式和气氛已经大变,就连过去一直沿用下来的节日祭祖活动已经不复存在,因为许多乡亲为了生活都已云散四方,端午时节他们根本就走不到一起来。

端午节散文篇八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查资料得知,大概有二十多个。我认为,从民俗丰富程度和覆盖区域方面讲,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名列前茅。

端午节又要到了,粽子可以买到,龙舟赛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但是,我还是怀念儿时端午节的那种特有的味道。

一、包粽子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花色品种有:红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但多数还是碱水粽子,吃碱水粽子时,一般要蘸点白糖吃。

每当大人们包粽子时,我们就在旁边看,那时包粽子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包,一边包,一边聊天,有时还拿我们小孩取笑玩。再大一点时,我们就开始学着包。

二、挂蛋袋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香茶蛋。端午时节,父母親还要在我们小孩胸前挂一个蛋袋。开始都是姐姐给我编织蛋袋,稍大一点,我就跟着姐姐学编织蛋袋。蛋袋编织很简单:1、选用单色或彩色线。先将一根长线系在靠背椅上,再剪8~10根,长40厘米左右的短线,对折串在长线上,在长线上分别打一个能移动的结。

2、将短线中相邻的两根线在离前一个结1厘米处打结,两边剩下的短线打个结,这样就成了环状。

约打了6~8层结后,用线将所有短线尾部扎死。一个蛋袋就编织好了。

端午节,除了吃蛋、挂蛋,我们玩童之间还“斗蛋”。每个人拿个鸡蛋,互相碰一下,蛋壳不破的那个就算赢。有一年,我用一个染成红色的小鸭蛋冒充鸡蛋,与他们斗蛋,连赢了好几个玩伴,没有被发现。

三、做菱角端午节家人在小孩身上配戴一些,用五彩线缠绕制成的饰品,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给小孩配戴的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香囊外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我们小时候,用彩色丝线做菱角代替香囊。

菱角的制作程序大致如下:1、用一张大于32开的纸,折成宽1.5~3厘米的长条,(各人可按要制作的菱角的大小选择宽度)。也可以用薄纸板制作。而后,将纸条折出n个直角三角线。

2、根据直角三角线,折成立体菱角。

3、再用彩线缠绕。

4、在菱角上下对称的两个角穿一根吊线。也可以串上几个菱角。

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我是66届小学毕业生。对学前时的赛龙舟没有什么印象,对赛龙舟的印象主要在小学这几年。

那时,我们家乡参赛的龙舟,不像现在的类似赛艇的龙舟。它的船身只是比渔船要窄一点、长一点,有的龙舟配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配有锣鼓手。那时九江还是一个10万人左右的县级市,可每年参赛的龙舟有20~30艘!竟赛时,发令声一响,一艘艘龙舟,就像离弦的箭,向前飞疾,划手们伴着锣鼓的节奏,一边吆喝,一边奋力地划着浆,浆入水瞬间溅起无数白色的浪花,飞驰的龙舟在水面划出层层微波。此刻,整个甘棠湖,锣鼓喧天、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在我的记忆中,当时九江比较有实力的龙舟队当数:九江港务局、九江搬运公司、九江铁路、九江兴中纱厂等龙舟队。

那时,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假日,一到这一天,我根本没有心思上课,不是装病,就是瞒着父母骗老师请事假,实在没招时,就冒着老师批评、父亲打骂的风险——逃课!只要不下雨,那天,甘棠湖畔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我人小,个子矮,根本看不到湖面,又挤不到前排,没办法,就爬到湖边的大树上看。天气热,也没有带水喝,满身是汗,树上有很多灰尘,粘到身上很痒,有时还有小虫子咬,我全然不顾,一直坚持到竟赛结束。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忐忑不安,进家门时都是轻手轻脚。那几年,为看赛龙舟,我挨打、挨骂、挨批评还真不少。

66年文革后,至今50年,我只看过两次赛龙舟。儿时看赛龙舟,我感到有一种节日的氛围和民俗的味道;今朝看赛龙舟,好像是在看一场体育比赛。

比如吃粽子,文革前,从买糯米、买粽叶、浸糯米、浸洗粽叶、包粽子到吃粽子全过程,都亲历亲为。而且,在包粽子时,往往都是一家人(有时也有左邻右舍参与)围在一起,边包边聊。包好了粽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还相互馈赠粽子,以示分享节日的快乐。

再说,赛龙舟。文革前,在中国南方县城以上的城市,只要有江河湖泊,每年端午节,基本都会举行龙舟赛,参赛的队伍都是本区域的厂矿企业和乡镇龙舟队。在物质上,对队员也没有什么特别照顾,一般就是,每个队员发一件汗衫、一条短裤和一条毛巾。比赛前,吃一餐出征宴,成绩好的队,还会喝一杯庆功酒。观众自由前往,择地观看,既不要门票,观众也不需要穿统一的服装。(那时也没有人发呀)完全是一派民间喜乐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南方,有些城市开始举行龙舟赛,与文革前相比,举办龙舟赛的城市少得可怜!66年以后,我看过两次赛龙舟,(电视上看的不算)一次在九江,一次在岳阳,给我一种感觉,完全是一场商业性体育竞技比赛。首先,参赛的队伍来自全国甚至国外,龙舟赛艇化、队员专业化。其次,当地政府的初衷就没有民俗民乐的观念,美其名“龙舟搭台,经贸唱戏”。本地各厂矿公司订购门票,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业务关联单位的领导和业务人员来观看比赛。有的单位,还要给邀请来的人员发服装、帽子和纪念品。这样一来,剩下的余票,卖给百姓,不菲的票价,大部分百姓只能望“票”兴叹!

有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我记忆力真好。其实不然,只是因为现在的端午节与文革前的端午节味道差异太大了,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儿时端午节的味道真好哇!在我的余生再也享受不到那种民俗民乐的氛围了!

端午节散文篇九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的脑子里就会回荡起孩童时代唱过的这首童谣。

我的故乡在赣南山区的赣江源头,是闽赣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是个典型的客家小山村,青山环抱,重峦叠嶂。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是延绵了几百年的一个山村圩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闽赣两省三县十里八乡的客家人,就会肩挑背扛地将家里多余的农产品弄到这里来交易,当地的人们称之为赶圩,农历初一、十五就叫圩日。圩日这天,一条百十来米长五六米宽鹅卵石砌成的“街道”和“街道”两边的店铺,便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南腔北调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亲朋好友的谈笑声,喝酒猜拳的行令声此起彼伏。

与别的地方不相同,故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四月下旬开始的。每年农历4月15日一过,村里人便邀朋引伴去山上采集药草:有夏枯草、车前草、鱼腥草(故乡土话叫臭七)、艾草等等。当然,采集最多的是鱼腥草。采集回来之后,洗净、晒干。采得多的人家就会将晒干的药草拿去圩场上售卖,但大多数还是收藏起来自家食用。

我的故乡地处偏僻,远离大江大河,从来就没有举办过端午龙舟赛,但是,故乡那没有龙舟赛的端午节,照样给予了孩子们无穷的快乐。

故乡的端午节,是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端午节散文篇十

现在,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早已经不再亲手做粽子了。自我远离家乡之后,恐怕母亲也不再做艾叶荷包了吧。那寄托着奶奶和母亲的浓浓爱意的粽子和艾叶荷包,却一直保留在我记忆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尤其到了端午节,更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千里之外的奶奶和母亲。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远方的奶奶、母亲,你们还好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