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9:55:40 页码:10
2023年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大全13篇)
2023-11-23 19:55:40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怎样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我们可以从这些总结范文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总结写作。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一

某铁路路基工程为国家铁路网的重要组成路段。施工现场为山区地带,这里不仅地形复杂危险,而且交通条件非常差。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铁路路基工程建设,就要严格把好路基施工质量关,以使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保证铁路运输安全。路基施工直接关乎到该段铁路的整体质量,要确保铁路路基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所有的使用技术都按照技术规范执行,以为铁路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一、工程概况。

该铁路工程施工路段全长142.3公里,路经2座特大桥,全长1726米。其中的铁路路基施工段全长0.965公里,路基挖方16万立方米,路基的填筑和挖土具有具备一定的高度。从整个的路基施工来看,以半填筑和半挖土为主。在本路基段的工作中,对湿土进行技术处理是重点。填筑和挖土施工的施工量较大,就会使用机械设备作业。在使用推土机填筑的过程中,采用分层填筑的形式,整平之后压实。在进行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施工技术,对各方面工作合理安排,并合理科学调配土石方,以确保铁路工程施工顺利展开。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中,要对铁路客运专线的行车速度,所属的类型以及所规定的工后沉降标准都要有所考虑。目前的铁路客运专线的轨道结构划分为两种,即无砟轨道、砟轨道。无砟轨道结构,机车的行车速度可以达到时速300公里至350公里,砟轨道结构,机车的行车速度可以达到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无砟轨道、砟轨道的工后沉降标准分别为5厘米和15毫米、15厘米和10厘米等等。在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其一,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中,对设计的选择中需要考虑的重点元素包括轨道的类型、客车运行的设计速度以及所规定的工后沉降标准等等。无砟轨道结构的地基处理一般要采用预制混凝土打入桩的技术方法,或者采用cfg桩,不鼓励采用常规的排水固结法等等;砟轨道的地基处理宜选择复合地基法,即挤密桩技术、排水固结法或者搅拌桩技术等等。其二,铁路路基施工段如果为湿陷性黄土地段,就要首先将地基的湿陷性消除。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为,如果地基的湿陷性没有达到6米,就可以采用强夯的方法;如果地基的湿陷性超过6米,没有达到20米,就可以采用水泥土挤密桩的方法;如果地基的湿陷性超过20米,就可以采用钻孔桩桩板结构,或者采用cfg桩技术,可以达到良好效果。其三,铁路路基施工段如果为岩溶地段,可以采用填筑泥浆技术、灌制砂石技术或者回填片石技术。其四,铁路路基施工段如果为砂土液化地段,可以采用挤压的技术,即挤密碎石桩技术或者挤密砂桩技术,将地基的液化状态完全消除。

路基工程施工工艺直接关乎到铁路路面的质量,关乎到铁路运行的品质。特别是铁路投入运行后需要修补的时限和修补的程度,也与铁路路基存在着正相关性。本工程的铁路路基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要规范,施工技术水平要能够确保铁路路基质量,以在加快铁路路基工程的施工进度的情况下降低施工成本。1.铁路路基工程中的填土施工与压实施工。铁路路基工程中的填土施工与压实施工中,要高度重视路基材料的选择。通常而言,最宜选择cbr(加州承载比)值大的路基材料,而且还要对其稳定性和压实性进行试验,以对各项参数验证合格后才可以用于路基施工中。对试验土进行分析,对路基的调料的粒径和强度都要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最大的粒径值和最低强度值。路基压实施工中,要对从路基施工特点出发,使用适当的压实工具,选择科学的压实方法,厚度要适当。当各项指标都符合设计标准之后,才可以是压实是施工中,保证其密度符合要求,确保压实施工质量。2.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之前的路基试验。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路基试验。具体实施中,需要铁路施工单位从工程施工实际出发选择试验段。要求试验段要在施工路段中,长度大约为100米。要求对试验要严肃对待,对各项试验数据要科学分析。只有这样,所获得对待试验结果才能够被作为铁路路基施工的参考量。经过路基试验所获得的试验结果包括路基施工中填料的含水量、需要填筑的厚度、压实施工中所使用的工具、压实的次数以及参数等等,都为后续正式施工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3.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的防护技术。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的防护分为两种,其一为避免沿河河堤河坝遭到冲刷,将周围的植物利用起来进行防护处理,配合采用石笼、砌石或者挡土墙等等;其二为边坡坡面的防护,可以将大坝等导治构造物利用起来,也可以设置护林带,起到一定的间接防护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遭到雨水冲刷而导致路基边坡表层被破坏。

1.铁路路基基坑挖掘技术。铁路路基基坑挖掘施工中,对基坑支护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具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够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特别是针对坑壁不稳定的问题,需要根据施工实际采用分级开挖技术。2.铁路路基基坑的.基底处理技术。铁路路基基坑的基底处理要严格按制造设计规范执行,铺设0.5米的垫层。为了确保基底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要开展基底的承载力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了,才可以进入到基底施工。铁路路基施工段为湿陷性膨胀土,可以将遇水后就出现膨胀现象的地基进行封闭处理,也可以采用施加压力的方法。路堑段的基底处理,可以将湿陷性膨胀土挖出来,填筑密度高且相对坚实的土,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也采取换土的方法,需要改良的土一般为1.5米至2.5米深,可采取封闭技术处理[3]。如果选用改良土质的阶段为路堤段,则地基需要换土达到深度则要超过2.5米,填筑改良土之后,还要实施加压处理。铁路路基施工段为浅层松软土地段,采用加压的方法、强夯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换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如果地基的软土层比较深厚,就要采用预制混凝土打入桩技术或者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技术。3.铁路路基基坑的放坡开挖技术。铁路路基基坑的放坡开挖以挖掘机为主要工具,当开挖到规定的深度,使用钢板桩所好支护。放坡开挖的主要目的是将基桩桩头的外露部分截除,使其与设计的标高相符合,还要使用混凝土对phc管桩的桩头做好封堵处理。开挖放坡施工中,按照规定,基础开挖的底宽为涵洞混凝土基础宽度增加2米,即两端各增加1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工程施工中,路基施工是重要的环节。着重于研究铁路路基工程的施工工艺是非常必要的,并根据工程施工需要对工艺技术进行不断完善,针对路基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以确保铁路建设工程顺利开展。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二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环保型装车工艺设计融入到煤化工行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到设计方案的环保性,结合煤化工产品特点来设计。环保型装车工艺系统包括:精确装车系统、自动采用系统、防尘系统等配套设施。

3.1精确装车系统的应用。

精确装车系统能够将物料按规定重量连续自动称重,并转入车中,是实现装卸车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系统,直接影响着装卸车作业效率,该系统由:称重系统、液压系统、电控系统、主体结构、装车机械设备等几大部分构成。煤化工产品装卸车工艺设计中应积极融入精确装车系统,该系统可多次称重,能够满足不同车型工艺要求,能够大大降低装载误差率,达到节能环保目的,实现装车自动化、智能化,装车效率明显提高,装卸成本得到了降低。新时代背景下,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煤化工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进行自动化、智能化装车改革已成为现代煤化工装卸车作业的主流方向。且该系统中装车系统采用装载误差自动补偿技术,装载精读非常高[5]。另外,系统信号传输采用数字信号,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功能,更融入了传感技术,在提高称重精准度的同时,更缩短了读数时间,很显然环保型装车系统要优于传统装车系统。

3.2辅助设备的选择。

辅助设备的选择非常重要,是整个装卸工艺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环保装卸车作业的关键。辅助设备包括:自动采样系统、封闭仓、防尘系统等。封闭仓选择要结合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要具有高热反射率和低热辐射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够防止油气外溢,减少污染,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此外,封闭仓必须坚固,具有较强的强度和稳定性。防尘系统应采用自动系统,融入变频技术,传统防尘系统持续运作,能耗问题突出,却无法达到良好的防尘效果。而自动化防尘系统,通过与变频技术的融合,可自动判断装卸现场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自动调节防尘效果,以降低防尘系统的整体能耗,节约电能和劳动资源,实现装卸现场自动化、智能化防尘。自动采样系统能够对不同物料进行安全采用,可大大装卸、采样工作难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压缩机加装卸法的应用。

压缩机装卸法是目前较为常见的装卸法,这种装卸法安全、实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在具体应用中先要排空储罐与槽车间的管道,安装压缩机,用压缩机将需灌注的储罐中的物料抽出,然后进行加压送到排空的槽车中,使槽车中的物料压力升高,降低储罐中的压力,使储罐与槽车间产生压力差,利用压力将物料灌注到需要的.储罐中。该工艺作业速度快,生产能力强,能够实现多槽车同时作业。但实际应用中必须做好压力控制,避免空气的渗入,以免发生爆炸,具体作业参数的设计要根据生产情况而定。

3.4泵装卸法的应用。

泵装卸法在应用中必须要做好泵的选择,泵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后续作业中的泵能耗与作业效率。泵选择要根据作业量和煤化工产品特点,选择低能能耗环保型的泵,要保障泵的经济性、实用性、适用性。在选定合适的泵后,将泵安装到槽车与储罐间的管道上,然后利用泵进行排空和灌注,排空与灌注中必须要做好现场记录和监控,确保现场安全,降低事故率。但这种装车方法不能去除罐车内的蒸汽,可能会对运输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蒸汽的出现,要解决好泵入端的净压头问题。这种方法在装车时应用优势明显,但在卸车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具体应用中要结合装卸车实际情况,确定好作业参数要求,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石油资源的匮乏使煤化工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煤化工产品已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但煤化工产品属于危险品,在运输及装卸车过程中都具有一定危险性,若发生泄漏或事故,不仅会引起安全事故,更会污染环境,因此必须要做好装车工艺设计,确保装卸车过程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2]汪寿建,赵文浩.国内外新型煤化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动态分析[j].化肥设计,2013,01:1-5.

[3]徐伟.全面战略成本管理视角下新奥煤化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02:4-6.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三

在铁路工程的具体施工之前就应该综合的考虑施工的时间,具体的施工材料的挑选、季节性施工的影响和对整个铁路施工的路线的设计,并要实地的考察当地的自然地理的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各个部分,制定合理的铁路工程的施工方案。例如在云贵川高原地带或雨季施工,就要优先的考虑的桥涵的安排工作和排水系统,优先对不同地区的土质要进行预先的考察和分析,松软土质和雨季的泥泞的土质都要进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确保不同的土质施工后的地基沉降系数在合理的范围。

2.2重视不良地质处理和实验检测。

因为铁路通过的区域较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情况,所以铁路的施工人员应该在施工之前对地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勘测,为后期的具体施工提供数据支持。后期的地基的建设和控制工作完全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来开展,以提高铁路工程的整体的质量和稳定性。勘测人员应该对不同的土质地基类型进行全面的勘测,以保证勘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若是土质的深度和牢固程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符合施工的具体要求,须要及时的向相关的管理单位进行反馈,必要时要重新的设计施工的方案。在地基的施工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预实验,以确保施工的材料和当地的地质的承载能力符合施工的设计要求。此外,在路基填筑之前,各种填料均应进行现场填工艺试验,以确定不同压实机械、不同填料、不同部位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参数,确定出最适合当地地质的铁路地基建设的方案。

2.3合理组织路基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

将整个铁路工程的设计过程和现场施工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地基沉降控制工作的前提。设计工作人员进行设计时应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探讨,结合具体的情况不断的调整设计,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例如路基的建设工程和山体中的隧道的连接处极易因其地质和沉降变形不一致,增加施工的难度,因此设计和管理人员应该结合现场的情况对过渡段进行合理的施工设计,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来提高填料的使用质量,在保证合理的路基沉降系数的基础之上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减少施工人员不必要的施工压力。要结合现场的具体施工的自然环境,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施工,确保在旱季进行关键地段的施工,并且优先的进行全面的勘探工作,保证其各种的地质要求均能满住施工的要求。若必须要在雨季进行施工,就必须优先的保证排水系统能承担好排水的工作,减少因雨季土质松软和积水的问题而影响力施工的进度。在进行架桥施工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地基条件和当地的环境问题,设计好合理的施工的方案,尽量保证路基的施工可以连续进行,提高现场铁路施工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也要重视到高架桥上的排水问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安全性。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和其他的施工部分进行联系,以保证综合的安排与合理的规划,避免给在最后的过渡段和结合段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在整个路基施工的构成中,只有设计和现场的施工能完美的结合,统筹实际施工情况进行有序安排和合理规划,才能保障路基工程施工质量。

2.4合理的进行施工过程中和后期的路基检测工作。

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整个铁路建设质量的保证。检测系统不仅可以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也能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为设计人员对施工进行合理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保证了铁路工程中地基沉降系数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以下对检测工作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建立检测系统可以全面并且准确的反应各种施工的信息,其次也可以对各种地质进行沉降系数、沉降量和当地的环境的影响的测定,同时也能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部分的地基沉降系数进行准确的测定,为施工人员提供了具体的数据,使工作人员准确了解造成地基沉降的具体原因。最后在铁路工程建设完工后也能为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提供长时间的地基沉降系数的数据支撑,为后期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实际建筑工程中只有根据现场具体的检测数据资料信息,并且更具数据改善和加强动态设计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确保路基沉降控制作的有效性。图2为铁路测量机械。

3结语。

总而言之,路基沉降控制是铁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地基的建设是整个铁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只有使地基沉降得到合理的控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促进列车安全运行。因此,在今后的铁路建设的施工中,要有机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路基沉降控制水平,从而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鲁超.铁路工程施工计划浅析[j].中华建设,(12):571-572.。

[3]王海江.青藏铁路工程施工中注意的几个问题[j].铁道通信信号,(03)。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四

铁路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是由许多的部分组成的,但是路基沉降系数一直是重中之重,因为火车自身的重量加上承载的货物的重量就非常的惊人,所以路基的稳定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旦路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沉降,其所带来的后果将无法想象,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可能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并且铁路工程出现路基的沉降将会给后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所以,铁路工程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结合具体的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铁路工程的质量水准。图1为铁路沉降后的修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1.2有助于确保行车安全性。

铁路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科学合理地控制路基的沉降问题能够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会提高整个铁路的稳定性和使用的效益。同时列车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减少了出现事故的出现概率。

1.3有助于增加施工效益。

铁路工程施工路基沉降控制不仅可以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也能保证整个铁路工程的施工效益。因为铁路工程的施工一直都是施工的耗时长和规摸大的国家级的工程。一旦路基沉降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超出了科学的范围,则必将导致整个铁路工程无法通过审核,后期则必须进返工,不仅会延长完工的时间,也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后期也会给维护和保养带来困难。因此,路基沉降的合理控制十分的重要,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五

摘要:煤化工产品多为危险品,涉及到气化、液化、干馏、焦油、固体燃料等多个方面。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整个社会对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能源供不应求,能源短缺日益突出,却给煤化工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煤化工产品的广泛应用有效缓解了能源供求矛盾,缓解了能源短缺压力。但煤化工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引起安全事故,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装卸车作业过程中必须做好工艺设计,融入环保理念来进行科学的装卸车工艺设计,确保工艺设计的合理性,提高装卸车作业安全性和环保性。本文将针对基于环保型装车工艺设计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环保型;煤化工;装车工艺;工艺设计。

1煤化工产品特征。

煤化工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及其他化学品、能源产品的过程。煤化工开始于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已出现完整的煤化工体系,二十世纪煤化工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石油市场的不断改革,油价不断攀升,石油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煤化工从新受到关注,煤化工产品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煤化工产品主要是燃料产品和化工产品。可应用于溶剂、医药、香料、染料、塑料、橡胶等制品中[1]。但煤化工产品大多具有危险性。例如,甲醇无色、透明、易燃,有极强的毒性,遇热、明火、氧化剂都会燃烧,虽然在常温下对金属无腐蚀性,但发挥过程中会对机械设备表面油漆产生腐蚀[2]。另如,乙烯应用非常广泛,是目前现代化工中应用量最大的化学品,但它不仅对人体有危害,还会污染大气、土地、水环境,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极易引起爆炸,且属于燃烧性爆炸,破坏力极强,不易扑灭,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丙烯则是三大合成材料的基本原料,需要量和应用量也非常大,无色无味,易燃,危险系数极高,与乙烯一样能够引起燃烧爆炸。此外,煤制油产品,如:合成汽油、合成采油、煤油、石脑油也都属于危险品,对环境有污染,属于危险性液体,易引起火灾和爆炸。煤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大多属于液态和固态,少数为气态。装卸车作业中或运输中可能会因震动、撞击、暴露在空气中、高温引起化学变化,造成爆炸、燃烧,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给人身安全带来威胁[3]。因此,在装卸车作业中,必须做好工艺设计,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到污染问题,保证煤化工产品装卸车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2煤化工产品装卸车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多个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建立了煤化工基地。随着煤化工项目的大规模建设,煤化工产品运输与装卸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4]。由于我国煤化工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体上分为: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两大类,以自营物流为主。煤化工产品物流运输中装卸车作业非常重要,通过前文对煤化工产品特征的分析可以知道煤化工产品易燃、易爆,具有较强毒性,如运输或装卸车作业过程发生事故后果十分严重。但当前我国煤化工运输与装卸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易发生泄漏。传统装车工艺由于管线与汽车槽车密封帽存在缝隙,装车过程难免油气外溢。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装卸作业成本增加,更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诱发事故,尤其是液体和气体产品装车,加强装卸车工艺设计势在必行。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六

摘要:铁路工程施工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了很多的重要的内容,而路基的沉降控制是整个铁路工程的关键,因路基沉降的控制是整个铁路工程的基础,只有使路基沉降系数处于合理的范围中,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在实际的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路基沉降的控制也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工作,铁路工程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合理的运用科学的控制技术,并且加强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的监测工作。本文中主要对铁路工程施工路基沉降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七

摘要:通过某型铣头体铸件两种不同工艺方案的分析对比和生产验证,选择出合理的工艺设计方案,对具有防渗漏要求的铸件工艺进行探索。

关键词:油压;渗漏;致密性和均匀性;逐层凝固;补缩冒口。

机床铸件中有许多零件需要承受一定的油压,这类铸件内部组织必须要致密且均匀,如果铸件的内部有缩松或缩孔,零件在油压的作用下将会产生渗漏现象导致零件报废,影响生产周期和增加生产成本。以某型铣头体铸件为例,其具体情况如下:零件要求承压部位外壁为圆筒形状,最大壁厚为76mm,最小壁厚为20mm;质量为300kg,材质为ht300。在机床使用中,该零件要求承受的油压为8mpa,持续承受压力时间为4h,运行过程中不允许有渗漏现象。在首次工艺设计中试生产5件,在试压时发现5件均有渗漏现象,其中2件渗漏严重。经对工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铁液凝固时,由于工艺设计不合理造成上下两部分材质致密性不均匀,在铸件上箱部分形成内部缩松严重,因此铸件经受油压时会产生渗漏现象。

1首次工艺方案。

该工艺采取一箱一件,将铸件横放,从铸件径向分型,一半铸件在下箱,一半铸件在上箱,内浇道设置为两道,浇注系统采用封闭式浇注,在铸件的两端头分别放置补缩冒口,如图1所示。铁液化学成分及浇注温度范围如表1所示。该工艺方案,采用3t铁液共计浇注5件,在加工过程中铸件表面目测没发现任何铸造缺陷,但是在试压时5件均发生渗漏现象,其中2件渗漏十分严重。对工艺复查后发现,渗漏部位都在铸件上箱部分铸件的最高部位,为此对渗漏较严重的铸件采取破坏性试验,发现在铸件所处上箱部分最高点处铸件内部组织明显有缩松现象,如图2所示。从破坏后整个铸件断面看,明显存在组织极不均匀,上箱部分铸件组织有明显缩松、缩孔且组织致密性差且不均匀,这是铸件产生渗漏的主要原因[1]。由于所生产的零件在试压过程中全部产生渗漏现象,因此对现行工艺优劣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2工艺优劣性分析。

优势:由于零件形状整体为圆柱形,采用第一种工艺方案造型简单,泥芯定位准确,浇注时不易偏移,所生产铸件内部尺寸精确度较易控制,同时铸件不易发生底漏现象。劣势:由于该零件的结构特点,若采用该工艺,将有一半铸件在上箱,因此铸件的补缩冒口压力头较小不利于铸件补缩。更为重要的是,从零件的结构上来看主要由两台圆柱构成,采用该工艺方案在铸件凝固过程中形成上箱部分铸件最高点面积小、凝固快、不利于补缩冒口对其补缩,同时在铸件凝固过程中上箱部分铸件铁液对下箱部分铸件形成补缩效应[2],因此上箱部分铸件组织致密性不如下箱部分铸件,同时在上箱部分铸件最高处极易形成缩松或缩孔。虽然在最高点放置补缩冒口能避免缩孔的产生,但不能有效避免铸件内部缩松的产生,铸件整体材质的致密性和均匀性较差,在下箱部分铸件的致密性明显优于上箱部分,因此,如果铸件要求承受液体压力的情况下,铸件上箱部位极易产生渗漏现象。

3新工艺方案。

通过对工艺方案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要有效解决铸件渗漏现象,必须使承受液压部位铸件组织致密且均匀,同时内部不能出现任何缩松现象。基于这一理念采用了顺序凝固原理来重新设计铸造工艺[2],新工艺方案如图3所示。该工艺采取一箱一件,将整个铸件立起来放置在下箱,铸件要求承压部位放置在最底面,两道内浇道设置在铸件底面,浇注系统采用封闭式浇注,铸件最顶面设置两个补缩冒口。

4新工艺优劣性分析和评估。

优势:采用该工艺设计方案,将铸件立起来制作,铸件模样为整体木模,能确保铸件外形尺寸精确,有效避免配箱时错箱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采用该工艺方案将铸件要求承受油压的部分整体放置在最下端侧面,因铸件在凝固过程中处于逐层凝固方式,最下端铁液最先凝固,上端尚未凝固的铁液在重力作用下对其进行补缩,因此,该部分铸件组织致密从而有效解决下端部分铸件微观缩松现象,对铸件防渗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同一水平面上的部分铸件冷却速度基本相同,从而使整体的铸件组织均匀,有效解决了第一种工艺设计方案带来的组织和致密性不均匀及局部地方缩松所导致渗漏等缺陷,同时该工艺方案铸件全部处于底箱,冒口在上箱,从而使冒口压力增大,更能有效对铸件进行补缩。劣势:采用该工艺设计方案,配箱时泥芯定位较第一种方案困难,如果固定不稳,浇注时有漂芯的'可能性;采用该方案比第一种方案多摏出一个平底箱,从而增加劳动强度,若卡箱不注意,在浇注时漏箱的可能性增大。采用新工艺后,同时制作5件,采用3t铁液进行浇注,其铁液化学成分及浇注温度如表2所示。

5新工艺方案生产验证。

采用新工艺制作了5件试验件,在加工过程中目测未发现任何缺陷,加工完成后对5件零件进行试压测试,5件均未发生漏油现象,满足设计要求。随后又进行了4个批次的生产,共计生产46件,其中两件由于夹砂导致报废外,其余44件铸件在试压时均未发生渗漏现象,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6结论。

每一种铸造工艺设计方案都有其优劣性,因此,在设计铸件工艺方案时应考虑到铸件使用时的具体要求,若有承受油压时必须首先考虑承压部分组织的均匀性和致密性,并结合铸件的具体形状尽量使零件承压部分铁液凝固方式趋向于逐层凝固方式且处于最先凝固,以获得良好的致密性,并使同一水平面上的部分冷却速度相同,以达到铸件组织均匀的目的,这样能有效防止零件在承受油压时产生渗漏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庆春.铸件形成理论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郝石坚.现代铸铁[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八

1.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进行中心线位置的放线。测量建筑的轴线,以此轴线为起点,引出每条轴线。

2)模板放线时,根据施工图用墨线弹出模板的内边线和中心线,柱模板要弹出模板的边线和外侧控制线,以便模板安装和校正。

3)做好标高测量工作。用水准仪把建筑物水平标高根据实际高的要求,直接引测到模板安装位置。

4)找平。模板承垫底部位应先找平,以保证模板位置正确,防止模板底部漏浆。找平方法:沿模板边线用1:3水泥砂浆抹找平层。

5)按施工用的模板及配件,对其规格数量逐项清点检查,未经修复的部件不得使用。

1.2模板的支设安装。

1)模板的支设安装,应遵守规定。

2)按配板设计顺序拼装,以保证模板系统的整体稳定。

3)配件必须装插牢固,支柱下的支承面应平整,要有足够的.受压面积。

4)预埋件与预留孔洞必须位置准确,安设牢固。

5)支柱所设的水平撑和剪刀撑,应按构造和整体稳定性布置。

6)多层支设的支柱,上下应设置在同一竖向中心线上。

1.3模板的支设方法。

1.3.1柱模板。

1)按图纸尺寸制作柱侧模板,先将柱子第一节四面模板就位,调好对角线,并用钢管柱箍固定,然后用同样方法组拼第二节模板,直到柱全高,两垂直方向加斜拉顶撑,校正垂直度及柱顶对角线。

2)安装柱箍。柱箍为时准48×35钢管柱箍,根据柱模尺寸,侧压力的大小等因素,确定柱箍间距为500mm,当柱箍截面700mm时设置柱中准12穿心螺丝,间距500mm。

3)柱模板安装时,应保证柱模的长度符合要求,不符合部分放到节点部位处理。梁柱模板分两次支设时,最上一段柱模保留,以便与梁模板连接。柱模高度4m时,应四面支撑。

1.3.2梁模板。

1)在柱子上弹出轴线、梁位置线和水平线,钉柱头模板。

2)梁底模板。按设计标支柱的标高,安装梁底模板,拉线找平,梁底板应起拱。当梁跨度4mm时,高度宜为1/1000~3/1000。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

3)梁侧模板。根据墨线安装梁侧模板,固定竖龙骨,间距制作高度应根据梁高及楼板模板压旁确定。

4)梁模板安装时,应特别注意梁口与柱头模板的连接。梁模支柱采用双支柱,间距以60~100cm为宜,纵横方向的水平拉杆的上下间距不宜大于1.5m纵横方向的垂直剪刀撑的间距不大于6m。

1.3.3现浇板模板。

1)楼层地面立支柱前垫通长脚手板,采用多层支架支模时,支柱应垂直,上下层支柱应在同一竖向中心线上。

2)从边跨一侧开始安排,先安第一排支柱,再安第二排支柱,依次逐排安装。同时安装大龙骨:支柱的间距为80~120cm,大龙骨找平(准48,壁厚3.5mm)。间距为60~120cm,调整支柱高度,大龙骨找平,铺小龙骨(5×10方木),间距为20cm。

3)铺胶合板模板。平台铺完后,用水准仪测量模板标高进行校正。

4)标高校完后,支柱之间加水平拉杆。一般情况下,离地面20~30cm处设水平拉杆一道,往上纵横方向每隔1.6m左右一道,并应经常检查,保证拉杆牢固。

1.3.4楼梯模板。

1)施工前应根据实际层高放样,先安装休息平台梁模板,再安装楼梯模板斜楞,然后铺设楼梯底模,安装外侧模和踏步模板。

2)安装模板时要特别注意斜向支柱(斜撑)的固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模板移动。

2模板拆除。

1)墙、柱模板拆除。先拆除穿墙螺栓等附件,再拆除斜撑,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离开墙体。

2)楼板、梁模板拆除。应先拆除侧模,再拆除楼板模板。拆除水平拉杆,然后拆除楼板模板支柱,每根龙骨留1~2根支柱暂不拆。操作人员站在已拆除的空隙,拆去近旁余下的支柱,使龙骨自由坠落。拆模区域应设警示线。楼层较高时,支模采用双层排架,使龙骨和模板落在底层排架上。上层模板全部运出后,再拆底层排架。

3)柱模板拆除时,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受损的情况下,方可拆模。墙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必须超过1mpa时,方可拆除。

4)拆下的模板及时清是黏结物,涂刷脱模剂,折下的扣件。

3结语。

模板工程在现代工程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并参考有关资料,论述了模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旨在引起广大同仁对建筑模板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推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工艺进程,降低工程成本。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九

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采油工艺综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研究的目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l)对具体油田的工艺技术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选择,充分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同时,对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制定,提高操作队伍配置的合理性与针对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性较强的采油工艺综合实施规划,为相关科研和生产部分的组织工作与生产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有效的探讨,可以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并科学、有效的对工艺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对采油工艺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3)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它能够对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协调,并增强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一个有效的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必然能够对施工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对重复劳动进行规避。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推进有提开采技术的提高,促进管理水平的增进,进而对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升。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和采油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是优化油田总体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包含了多个环节,首先,它需要对当前状况下的工艺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油藏采油工艺进行统筹兼顾,最终科学分析研究优化采油工艺。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l)油井的现状评价。通过对新井的'试油试验以及对老井资料层面和生产史层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对油井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中,需要涉及到完井方法、开采方式、井身结构以及开发方式等内容。然后,对这些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判断,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新井的开发策略提供有效的现实依据。

(2)新井完井技术。通过对开发方案以及采油工艺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新井的井身结构方面、套管的程序、钻井液的使用方面、完井方法方面以及完井液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并注重的研究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然后,结合固井的质量对其提出新的检测方法以及技术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射孔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有效的设定射孔参数。(3)修井技术。对于修井技术来说,它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这一内容之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地下的实际环境,然后科学预测未来开采设计的内容和相关工作,并提出针对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质量要求。

(4)采油金属。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便是对采油技术的有效研究。针对这一核心内容,需要对采用注采压力的系统进行有效的动态分析和评价,并优化选择自喷管柱的型号,提高油井自喷生产期预测的科学性。

(5)增产技术。对油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讨论与研究增产方式,计算相关工艺参数,设置所需设备,分析措施的规模以及施工的工艺。

(6)生产测试技术和试井技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可以提出开发过程以及生产测试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设备以及配套队伍。

(7)注水技术。注水在采油工艺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会对采油的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探讨,能够对水管柱的优化选择进行有效的实现,并对注水压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通过这些工作,能够实现对于吸水能力、水质标准的分析与制定,并最终提出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税金占之间的水质管理详细的技术做法和相关要求。

(8)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对计划措施的工作量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工艺措施的维护费用、设备投资、设备利用率与效率、可压费用以及措施费用进行科学而有效的预测,充分保证各项规定的完成并对利润最大化与资本盈利的最大化进行有效的保证,实现整体工艺方案的统筹规划。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十

摘要:

文章阐述了抗震设计方法的转变,并介绍了两种不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对能量分析方法在抗震结构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推覆分析方法;结构能量反应分析;地震动三要素;耗散能量。

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大多数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据此制定了各种设计规范和条例。依此设计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中虽然基本保证了生命安全,却不能在大地震,甚至在中等大小的地震中有效的控制地震损失。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变成了人口高度密集、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一般的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震害引起工程界对现有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反思,进一步探讨更完善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专家经过深刻总结后,主张改进当前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lll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院根据建筑物的性能要求,提出了一个有关抗震和结构要求的框架,内容包括建议方案,性能目标,检验性能水准等:我国学者已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并在各自研究领域加以引用和研究,如王亚勇、钱镓茹、方鄂华、吕西林分别发表了有关剪力墙、框架构件的变形容许值的研究成果,程耿东采用可靠度的表达形式,将结构构件层次的可靠度应用水平过渡到考虑不同功能要求的结构体系,王光远把这一理论引入到结构优化设计领域,提出基于功能的抗震优化设计概念。

我国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即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用组合的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非结构构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过构造措施获得的。结构的计算分析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弹性方法和弹塑性方法。当前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研究中广泛地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这些方法没有考虑结构屈服之后的内力重分布。实际上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往往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弹性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工作特性,让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处在弹性工作状态下工作将造成材料的巨大浪费,是不经济的。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设计方法经过了两个文献的转变:(1)静力分析方法到动力分析方法的转变。2)从线性分析方法到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转变。其中动力分析方法就经过了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到时程分析法、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确定性分析到非确定性分析的三个大的转变。作为一种简化实用近似方法,目前的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analysis)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它属于弹塑性静力分析,是进行结构在侧向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具体做法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研究中常用的有倒三角形、抛物线和均匀分布等侧向力分布方式)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作用的侧向力并逐步单调加大,使结构从弹性阶段开始,经历开裂、屈服直至达到预定的破坏状态甚至倒塌。这样可了解结构的内力、变形特性和能量耗散及其相互关系,塑性铰出现的顺序和位置,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机制。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静力线性分析方法如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等的不足并克服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过程中,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仅用于近似评估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推覆分析方法基本上只适用于第一振型影响为主的多层规则结构,对于高层建筑或不规则的建筑,高阶振型的影响不容忽视,并且对于非对称结构,还必须考虑正、反侧反推覆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推覆分析方法无法得知结构在特定强度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和破坏情况,这限制了它在抗震性能设计中的使用。地震动能量是刻画地震强弱的综合指标,它综合体现了地面最大加速度和地震持时两个反映地面运动特性的`重要因素。结构地震反应的能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较好地反映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及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方法。地震时,结构处于能量场中,地面与结构之间有连续的能量输入、转化与耗散。研究这种能量的输入与耗散,以估计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结构抗震能量分析方法所关心的问题。结构在地震(反复交变荷载)作用下,每经过一个循环,加载时先是结构吸收或存储能量,卸载时释放能量,但两者不相等。两者之差为结构或构件在一个循环中的“耗散能量”(耗能),亦即一个滞回环内所含的面积。能量等于力与变形的乘积。一个结构(构件)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多,不仅因为它承担了较大的地震作用,还因为它产生了较大的变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耗能构件是用它自身某种程度破坏所作的牺牲,来维持整个结构的安全。所以,每次大的地震作用之后,人们看到那些没有其它途径耗散所吸收的地震作用的能量的结构,只有通过结构自身的破坏来释放所有的多余能量。因此,结构的抗震设计应当注意保证结构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的协调与统一,如结构的延性设计就是在传统的单一强度概念条件下进行的弹性抗震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结构和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在设防烈度下允许结构出现可能修复的损坏,当地震作用超过设防烈度时,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来存储和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保证结构裂而不倒。

能量法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发现较快,但由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能量与结构反应之间的关系仍需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结合实际的建设工程,对路基骨架实施护坡防护工艺做出分析。

关键词:高速公路;山区;路基骨架;护坡防护。

1工程概况。

根据相关的合同规定,本段公路以独山县大钟为起点,终点位于平塘县旧寨村,此段公路全长约为12.225685km,其设计修建的结构主要有梭草大桥、梭草坡隧道,其长度为846m,拉海隧道穿过山脉,其长度为1621.8m,经过坝莫寨大桥,到达虎头山隧道,其长度为3847.5m,经过1560m的路基至甲乙寨中桥,再经过1580m的路基至旧寨大桥。该路线位于贵州高原南部斜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段,相对高差为100~400m之间,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其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盆地、峰林槽谷为主的溶蚀—剥蚀地貌类型,地形起伏大。

2.1护坡以及护面墙施工技术。

在本次公路修建中,对于路基骨架进行护坡和护面墙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对于公路路基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防止边坡在雨季来临时,免受猛烈的雨水冲刷,通过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维护边坡的稳定。对于路堑部分,在施工进行开挖之后,应该立即开挖基坑,必须将路基的底部压实,并且做好使用前检测基底的承载力。而对于砌筑则需要采用挤浆法进行施工,但是,在砌筑时,需要注意观察砌体的沉降缝的宽度以及泄水孔的设置,在选择砌体石料时,也需要使用前浇水进行彻底的清洗干净并充分湿润,这样才能符合所用材料设计的要求,使砌体砂浆保持饱满。同时也需要注重砌石护坡坡面的工作,它必须经过压实平整,砌筑工艺必须规范,在选用的面石上采用块径需要超过30cm以上,并修凿清平,砌筑至一定高度后进行勾缝,这不仅要保证外观美,而且还要保证路基的质量,所以在砌筑时,必须采用上下层交错压缝的方式,使外露端头收顶顺势,端头必须勾缝或抹面封闭。

2.2修建公路路基的保护墙。

在进行路基的防护工作时,要坚持做到挡土、护脚和护肩,其具体的施工顺序如图1所示。但是在施工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将公路路基进行分段砌筑,这需要采用挤浆法进行施工,在每隔10~15m以及基础地质情况变化处将对其设置沉降缝,而这两缝之间的墙身边坡必须保持一致。第二个方面,当设置挡土墙基础遇到横坡有岩石时,首先应该先清除其表面的风化层,并将其做成台阶形状,而台阶的高与宽之间的比应该控制在2∶1以内,而台阶的宽度应该不小于50cm,在此基础上,应该按修建路基的严格设计要求,修筑并积极的上报监理工程师,以便他们进行及时的检验。在砌筑上层防护时,绝对禁止在已经砌好的砌体上任意的抛掷、滚动、翻转和敲击石块,而应该等待砂浆强度达到大约70%以上时,才可以进行回填墙背,在压实路基时压路机也不能接触墙身,以免时墙身受到压路机的冲击进而影响墙身。第三个方面,在勾缝中,应该采用的砂浆不得低于砌体砂浆,就一般公路施工情况而言,只需要比砌体砂浆高出一个等级即可。在路基施工期间,要安排施工人员对已完成砌体的部分要经常洒水,待整个砌体工作完成以后,仍然需要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洒水养护,从而保证砌体不会因为失水过多,而降低砂浆的强度。3.3积极保护路基,防止其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由于本地区雨水较多,又是典型的山区,所以在修建公路路基时,要充分的考虑到防止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要及时的提出对路基的保护措施。第一点就是防止水土流失。

本段公路以独山县大钟为起点,平塘县旧寨村作为终点,此段公路全长约为12.225685km,其间经过山区较多,加上因修建公路而将部分的植被破坏了,所以在这个路段,需要加强对路基的'保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积极植树、建立专门的草皮护坡栏以及扩大路基的排水沟等,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当遇到弃土场,则考虑复垦的需要,其主要的工作是清除表土,及时的对弃土场进行利用,它们可以作为表层种植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培植,其次,在弃土场上要设置截水沟,这样可以更好的防止雨水对弃土的冲刷作用。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进行公路路基的防护和加固处理工作,从而提高路基的承受能力,使路基的寿命得到延长,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公路的运输的顺畅,给人们带来通行的便利。

参考文献:。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二

摘要:铁路工程施工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了很多的重要的内容,而路基的沉降控制是整个铁路工程的关键,因路基沉降的控制是整个铁路工程的基础,只有使路基沉降系数处于合理的范围中,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在实际的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路基沉降的控制也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工作,铁路工程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施工需求,合理的运用科学的控制技术,并且加强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的监测工作。本文中主要对铁路工程施工路基沉降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三

要弄清楚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原则,首先要来探讨一下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从数控加工工艺的基本特征总结出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原则。数控加工工艺是比较智能化的一道加工流程,它的加工工序比较集中,全程都是有计算机将设置好的编程变成指令操控数控机床进行加工,中途不需要人工进行手动更换刀具,因此这就需要前期的设计方案和数控编程都很完善和全面。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是一个设计内容比较复杂的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会涉及对于具体的零件加工内容和加工步骤的分析和设计。科学化地进行方案设计,正确地进行数控机床加工的执行编码程序。

首先,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原则要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所谓先粗后精的设计原则是根据数控加工实际加工过程的特点而决定的。因为数控加工的加工工序比较集中,可以实现先进行粗加工,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精加工。这样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是由于这样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减少加工量和动刀的次数。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零件在粗加工完一段时间会存在一定的形变,然后这时候再进行精加工就能提高加工零件的精度。因此,我们在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其次,对于走刀路线的设计最优也是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原则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走刀路线的设计方案要遵循先近后远,走刀路径最优,动用刀具最少的原则。一般来说,走刀路径的设计一般来说都是要离刀口相对位置近的要进行先行加工,离刀口相对位置比较远的地方要后加工。这样在实际的数控机床的加工中能大大减少刀具的移动距离,提高加工的效率,减少加工时间。除了先近后远这个设计原则,走刀路径的设计原则还有一个先面后孔的设计原则。实际的机床加工零件过程中会有很多既有面又有孔的原料。这时候为了保证零件发生变形或出现切割失误,一般都要采取先进行表面切割后再进行孔内切割的走刀路径设计。遵循这两个走刀路径的设计原则,在实际的数控机床的加工过程中,会大大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2]。最后,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原则要依据数控加工工序比较集中的特征进行一次定位,加工工艺最大程度集中的原则。数控加工的最大优点就是高效和节省占地面积,加工精确,加工时间短。所以在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障零件加工在一个数控机床内完成加工过程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数控机床的使用次数,减少加工成本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零件在多个数控机床间更换、装卸造成的变形和加工误差。所以在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一次定位、集中工序的原则,把加工顺序都连接在一起。

2数控加工工艺的方法。

2.1加工工序的设计科学合理设定。

现代的数据加工与传统的机床加工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无论是数控技术还是机床设备都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实际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意外可能远远高于前期的预想,所以加工工序的设计的全面和科学性就极为重要。我们在进行数控加工工序的设计时要把握整体,从整体出发,使数控机床的合理性和零件加工工艺的合理性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并制定好方案。在数控加工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需要很严格地执行编程,比如对于零件的表面加工和对于零件的切削过程。所以在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设定好完整的工艺和编程,从而实现对于数控加工的控制,最终实现以最小的加工成本实现最大的加工效率和收益。

2.2走刀路线的设计要最优。

在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中,不仅要重视工艺设计的效率,也要重视加工的质量和加工精度。所以在进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过程中要科学地选择最优的走刀路线,确保走刀路线的最短化。此外,在设计走刀路径的时候要实际考虑刀具的种类和特点,保证切割面的光滑无划痕。设计好刀具的切入方向和位置,选择最优的走刀路径[3]。

2.3切削方案的设计要明确。

在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中,切削方案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切削方案设计的好坏与最后零件加工成品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切削方案的设计时一定要明确加工过程中的切削量。借助电子数控技术,对于切削的刀具选择、切入方向和位置以及走刀路径都要考虑全面,设计出一个完善的、最优的切削方案,以实现最终编程指令的科学性,实现最终加工过程的低成本、高效率和精确度。

3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是计算机编程之前的准备工作。不管是手动编程还是自动编程,都要遵循科学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原则,先粗后精,先面后孔。设计的走刀路线要最优,实现走刀路径最短,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设计的工艺切削方案要集中且全面,实现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科学化,满足加工编程和机床加工的实际需求。如果我们在实际的设计中遵循设计原则,不断地探讨和改进方法,最终就能保证数控加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是专业度比较高的工业加工设计环节,我们在实际设计中要不断地进行设计方法的探索和丰富。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