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会计理论论文汇总(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7:07:50 页码:8
最新会计理论论文汇总(汇总19篇)
2023-11-12 17:07:50    小编:ZTFB

通过对市场调研的总结,我们意识到产品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总结的文字要通顺、流畅,避免冗长和重复。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一

会计,当而已矣。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道出会计的本质。会计的本质在于划清各自主体的利益和责任。ton在其《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曾将会计的目标概括为:会计的最高目标在于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会计目标如何概括,但是其都离不开参与其中的利益关系人。因此,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也必然离不开对会计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一、会计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n(1983)认为,利益相关者应该是能够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目标的实现,或者其自身会受到一个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m.b.eclarkson(1994)提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并因此而承担了某些形成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会计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手段,与企业的利益相关的主体,必然也将成为会计的利益相关主体。

会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资本投入来看,处于这一层面的会计利益相关者有股东和债权人。他们的利益必然与企业密切相关。股东希望能够从所投入的企业当中,获得资本的增值。而债权人,也希望能够从企业定期收取利息,到期能够及时足额的收回投入的本金。

从企业内部来看,处于这一层面的会计利益相关者有管理层和内部员工。管理层作为股东的委托人,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运营管理。管理层的利益来源于其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其利益也离不开企业,必然也是会计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内部的员工,他们是企业资产的最基层使用者,也是具体企业战略的最终执行者,他们的利益也不能够离开企业而存在。

从外部层面来看,处于这一层面的会计利益相关者有供应商、承销商等其他的主体。这些组织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的利益也必须满足它们的诉求,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赚取利润。

同时外部层面上,国家也是会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税收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主要形式,其具有法制性、强制性和无偿性,任何经济组织都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

二、两大主流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观点。

受托责任观,是指信息使用者运用会计信息,考核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的基础上。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1)受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是受托责任观的基石;(2)受托方承担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结果的义务;(3)随着社会委托代理关系的外延的不断扩大,受托人还应承担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应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观点重在对信息的特征进行界定。它要求会计的信息必须满足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应该是相关的信息;(2)信息的构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3)信息的构成具有复杂性;(4)信息提供的方式应该具有同一性和通用性。

1月1日实施的新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规定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对于会计的利益主体应该进行重要性层次的划分。股东和管理层是最靠近和最了解企业的两个主体。对于资本的增值,主要是靠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而股东是资本增值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他们属于第一重要的主体。而对于债权人和国家两个主体,债权人只能定期收取固定利息,到期收回本金。而国家通过税收的形式参与资本增值的分配时按照固定的比例,企业无法自行控制。所以他们是第二重要的主体。其他的.会计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也就是第三重要层次。

会计目标的选择离不开其所在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证券监管法规不够健全,上市公司违规成本较低;2.证券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3.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4.上市公司高管道德缺失,诚信水平有待提升。管理层有侵犯股东的利益的动机,投资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自然更渴望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是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层的进行监督和管理。所以,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自然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受托责任观。

管理层,虽然会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但是也要能够满足股东的目标。管理者也希望通过对外公开的信息披露中,特别是会计相关信息能够反映出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自己追逐更大的利益。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虽然对其下一个年度的营运管理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但是管理者更渴望获得的是现实的利益。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会等待未来不确定的经济利益,而放弃眼前既得的利益。

对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来说,我国尚未到达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经理人市场的道德水平也不太高,这些情况决定了我国的会计目标还会停留在受托责任观之上。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未来的会计目标也会倾向于决策有用观,而受托责任观将成为我国会计的一个基本的功能。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对利益相关主体进行重要层次的划分,从而得出他们对会计目标的倾向,结论如下:

在当前时期,我国的会计目标倾向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只是作为管理层对下一个会计期间的一种决策参考。而当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层面,决策有用观必定将成为主要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则成为一种基本的会计功能。

以上就是会计理论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和思考,本文试图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的会计目标重新审视,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认为受托责任观应该是当前主要的会计目标,但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未来决策有用观将占据主导地位。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笔者的几条关于如何让提高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议。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不确定经济事项的不断增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更加的凸显,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一直都在不断的规范会计职业判断的建设,从1985年5月1日起执行,由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就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再到1993年12月29日和年10月31日对《会计法》的重新修订,更是丰富了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内容。

以及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6月17日实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1年2月20日实施的《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办法》,201月1日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1月1日实施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1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法规都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进行了规范。

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会计法规的要求,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尽可能制止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滥用,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职业判断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现状。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性,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原理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从企业的理财环境以及经营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通过对比分析、计算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不确定经济事项应采取怎样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等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虽然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来形容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则是一个会计人员全面综合素质的展现。

怎么去认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界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会计标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不确定经济事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估计,重要性原则的运用等进行合理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事实上可以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实质上一种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问题,还要求会计人员坚守职业道德,提高法律意识,抗拒外界环境的影响等,合理合法的对不确定经济事项按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职业判断。

由于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还是比较的少。

会计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没能有效地结合,没用充分的考虑实际环境,不重视职业判断。

另外,多数会计人员处在比较低的核算层次,缺乏更高更远的视角去思考会计环境,加上当前多数企业的岗位划分很细,会计人员难以对不确定经济业务进行全面把控,以及会计人员很容易受利益驱动。

所以当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提高会计信质量意义重大。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人员自身的因素。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影响会计职业判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现实工作中,会计估计,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原则的选择等都涉及到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领会了会计法律、法规的精神,才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并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是否具备诚实、正直的品质,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也就是会计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素质,是导致会计人员做出的判断是否客观、公允的一个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涉及到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时,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等更是意义重大。

所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相关会计法律的规范下,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等,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3.会计人员的个性特征。

会计人员的气质、个性、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特征,对会计职业判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坦率直爽的个性去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做出果断的判断,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度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选择最优的会计政策。

只有会计人员具备了清晰、敏捷的思路,良好的交际能力,谨慎的工作态度,坚定的意志等,才能做好财务工作。

(二)企业的因素。

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

具体的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经营特点以及公司的治理结构。

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当局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形式,而企业的组织形式又决定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企业资金来源不同的企业的会计事项的判断和选择有不同的侧重点,进而又影响着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要求的企业,需要进行的职业判断也有较大的差异。

如国家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就是为了对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实行差异话的规范。

另外,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决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所以公司的治理结构又成了限制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也是利益主体在权、责、利上进行划分和牵制的机制。

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的雇佣关系又导致了会计判断要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影响。

所以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对会计职业判断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种主观行为,他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环境下的经济主体。

在市场体制下,会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由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国家拥有绝对的主动权。

这种社会环境对会计职业判断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依据不同,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换,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也不经相同。

社会环境中的文化、风尚、观念等因素对会计职业判断也同样有影响。

如过于保守、谨慎的倾向,往往会导致过高计提坏账,低估企业的资产等。

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社会,会计信息的提供和利用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从法律角度看,每个企业的会计政策都会受到法律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属于规范性的文件,具有强制性,必须执行。

当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等没有规定或者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是其他有可供选择的情况,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充分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

健全的法律、法规能有效的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客观、公允的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要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7页)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重视会计理论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的学习。

例如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计量等,都体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其次会计人员应该系统、全面的掌握会计各门主干课程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好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贸易学、风险投资、战略管理、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同时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评制度,来敦促和检验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

(二)加强会计实践训练。

会计人员只有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处理复杂多变的会计事项的能力,才能做好会计职业判断。

这种能力就需要会计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步的积累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加大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视案例剖析,通过这种实践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还可以在企业中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全面的了解和熟悉不同岗位的各项经济业务,从而通过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另外,可以建立经验交流的网络平台,供会计人员互相交流学习。

单位内部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经验交流活动,总结和分享实践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当然也可以组织一些技能竞赛活动,可以使企业内部,也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通过竞赛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会计职业判断至关重要。

会计职业判断单靠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工作技巧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尤其是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只有职业道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以成文的形式,来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而在会计教材中充实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另外可以实地开展一些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讲座或是网络公开课程,通过结合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增华.对会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的探析[j].企业研究,(10).

[2]李杰.如何加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j].财经与管理,2012(4).

[3]吕景秋.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新解[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6).

[4]钱红华.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11).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三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会计档案管理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作为会计业务不可分割的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因而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自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会计档案管理依然纯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在介绍会计档案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当前会计档案管理所存在的,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和解答,进而希望企业、单位在实现自身的效益同时能够实现社会效益。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它在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利用价值。会计档案具体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和其他类;包括以书面形式存放或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档案及存储在各种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和与会计软件系统有关的文档资料、结构图、流程图、源程序等。

会计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知识性和价值性,但是由于它反映的对象内容及业务性质不同,又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来源的广泛性。会计档案来源于具有独立会计核算的单位。因此,凡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财务收支的单位都会形成会计档案。

内容的专业性。会计档案是通过会计核算的方法形成的,而这种方法是会计特有的专业手段。

形成过程的严密性。会计核算是利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反映和监督。因此,会计核算的严密性也就决定了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依据作用。会计档案是会计分析和会计核查的主要依据。无论在制定经济计划,进行经济活动可行性研究,作为经济活动决策等都需要会计档案提供大量信息。

凭证作用。会计档案可以作为事后考查某个会计事项的书面证明。会计档案,尤其是会计凭证,既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依据,又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史料的作用。会计档案是研究经济、财政、财务历史的可靠系统资料。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出一个单位财务收支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面貌,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年度活动的特点。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发展不均衡。近些年来,随着各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会计档案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会计档案管理的发展存在着各个单位之间不平衡,良莠不齐的局面。

对会计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工作难展开。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意识的失位,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单位的领导层,对会计档案的认识,在主观意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偏失。

会计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科技性较差。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普遍采用人工管理方法,不仅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会计档案管理处于低水平。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对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同样受到影响。

相关专职人员素质较差,能力不足。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困扰会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是,不得不面对我国会计档案管理从业人员普遍综合素质不高这一现实。

会计档案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扎实。由于历史的原因,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偏差,甚至不能够胜任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技术和规范往往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状况是,会计档案管理的基础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关于会计档案管理的技能培训,审查与监督制度。会计相关的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会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意识,增强其专业性、规范性的会计档案管理能力。

设立专职人员或部门,对会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一、利用分析、编研及鉴定销毁等主要环节,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便于工作的连贯性及管理的科学性。

单位设立健全的、科学的、规范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环节,设立科学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使该项工作开展有条理、有依据,无疑会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在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中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档案的存储及查对,也更便于档案的归纳分类。当时用的同时也要定期的维护看管,防止数据的损坏外泄。

随着管理学科的兴起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会计档案管理已不再是从前的样貌,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会计档案管理所包含的新的科学内涵和更高的管理要求,也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专业的、科学的、规范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满足如今会计相关事业以及会计档案管理的需求。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四

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成为了商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它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理论,需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创新,是有效结合电子商务金融结算和传统的会计理论的新兴商业模式。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能够有效实现部门间的会计信息共享,将会计核算的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同时使得会计核算的成本不断降低。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利用当前的一些先进的工具和软件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实质进行有效反映,使得会计业务的日常处理工作得以方便进行。会计信息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中的电子邮件等进行有效传递,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财务业务的处理效率,同时还便于系统报表的录入。

1.关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指的是在网上进行的交易活动,即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商品的买卖并提供相关的服务。这其中的交易对象,包括一些实体类的商品比如百货类产品等,同时也包括一些能够提供的服务,比如远程教育等。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电子商务并不需要传统会计所需的纸质发票等,它的交易是虚拟化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中,会计目标是提供经营状况活动的相关信息,而在当前的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的会计目标变成了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构建和企业受益状况的评价为主。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会计目标是对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进行的必要信息满足。通过企业内外网络的连接,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对外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需要信息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及相关的企业动态,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2.2影响到了会计基本假设。

首先,影响到了会计主体假设,网络公司本身具有的分合性使得会计主体难以得到界定。其次,影响到了持续经营假设,网络公司本身具有的分合性使得企业的费用分配问题很少被涉及到,这就使得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面临巨大挑战。再次,影响到了会计分期假设,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下会在一年内的一个周期进行核算,而电子商务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使得会计分期需要进行改进。最后,影响到了货币计量假设,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会假定货币值不变,但是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企业会更多使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所以传统的货币计量不能将会计信息充分反映出来。

2.3影响到了会计确认。

传统的会计准则是规定了如何进行相关要素的确认及如何进行确认,但是在实际的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需要依靠第三方进行交易,交易中的款项,双方都不能进行随意调取,直到完成交易。所以,择统的会计准则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资金无法确认。

2.4影响到了会计计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无法计量人力资源等内容,难以满足相关的利益群体的需求,所以亟需对传统的计量模式进行改变。

3.1创新会计分期。

传统的会计分期存在着无法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给用户的难题,需要进行修订。当产品的寿命周期较短时,可以将交易的完成作为一个会计期;若是产品的寿命周期较长,则将一年作为一个会计期,这样能便于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3.2创新货币计量。

传统会计下,很多的资产是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记录的,这样不利于其价值的公允体现。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信息需求者更多的是关心所接受的服务和购买商品的真实价值。所以,不仅需要进行成本记账,同时还需进行使用价值的记账。

3.3创新会计信息栽体。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软件完成了大部分的核算工作,在光盘和硬盘中存储了大部分的会计信息,这样能有效将会计信息的存储方法进行改变,便于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3.4创新会计教育。

在当前的电子商务背景下,需要相关的会计人员不断加强知识学习并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做社会#要的合格人才。

4.小结。

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传统的会计理论面临巨大挑战,这会推动我国的会计理论改革,推动其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会计理论也会逐步趋向成熟,以此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五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会计档案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直接了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档案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会计人员去认真学习、去积极探索。通过学习和探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因此,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

(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薄。

(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一)会计档案保管不规范。有些单位的会计档案未按要求归入单位综合档案室保管,而是由会计人员自行保管;有些单位没有成立综合档案室,各类档案分别由具体工作人员保管;有些单位虽设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但未接收会计档案;有些单位由于领导不了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会计人员自行保管会计档案;还有个别单位由于档案箱不足,将会计档案装入纸箱中,放在会计室的柜顶上或任意堆放。

(二)会计档案立卷不规范。有些单位会计凭证装订后没有封粘,或者已封粘但在封粘处没有会计人员签章,会计凭证装订封皮项目填写不全;有些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文件资料混乱放置,活页账簿没按统一标准填写封面,会计报表各月份分散存放。会计档案移交时双方没有按册清点,没有移交清单,没有按照永久、定期两类分别保管,不仅查找非常困难,而且销毁档案也不及时,造成会计档案积累过多,无处存放。

(一)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由单位档案机构统一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整理的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单位,单位会计机构将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会计机构暂保管1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案卷目录,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入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二)规范会计档案立卷。装订会计凭证必须使用会计凭证装订封皮,封粘装订线,并在封粘处加盖会计人员印章。封皮表面的有关内容必须逐项填写齐全。装订完毕必须按月份的先后顺序放入会计档案(凭证)盒中,必须认真逐项填写档案盒面上的内容。年度终了必须封账,活页账簿必须将空白账页取出,已设置会计科目但无业务发生的账页则应保留。必须按账页编号顺序填写“目录”及“账簿使用登记表”,与账簿一并装订。装订后要将装订线封粘,由会计人员在封粘处加盖印章。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年度终了必须将会计报表逐页编制序号,分别填写“会计档案卷内目录”和“会计备考表”。

(三)规范会计档案保管。已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财会部门应按综合档案室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将会计档案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未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会计档案暂由财会部门妥善保管,但要由专人负责。要配置专用箱柜及防盗、防火、防霉、防蛀设施。对已离任的会计人员,其会计档案应交本单位综合档案室或财会部门保管,不得自行存放。对已终止会计核算业务的单位或部门,其会计档案应交上级档案室保管。凡未移交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办理移交手续。

(四)规范会计档案保管的期限管理和销毁管理。各单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要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销毁时,由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提出销毁意见,会同财会部门共同鉴定,严格审查后,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机关和事业单位报本单位领导批准后销毁;企业单位经企业领导审查,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销毁。对于其中未了结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应单独抽出另行立卷,由会计档案保管部门保管到结清债权债务为止。各单位按规定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会计档案保管部门和财会部门共同派员监销。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认真清点核对,销毁后,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单位领导。

(五)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七)加大会计档案的监管力度。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会计档案的分类、组卷、排列、编页、案卷目录、装订、移交等操作规程。在各项会计业务检查中,将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其中,以加大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六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已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经过近几年的探讨,绿色会计理论已初步形成,但仍未在我国会计实物中具体应用。该文结合相关实际,提出一些设想及方法措施。

关键词:发展;环境问题;绿色会计;措施。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和产生。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90年代初,学术界产生了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浪潮,随之而来的是绿色审计的暖流。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都围绕着如何把生态环境与产品生产资源耗费的计量与管理结合起来,及如何有效地监督绿色工程的问题。对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于会计学来讲属于一个新鲜的,边缘性的科学。至少在我们国家可以这样讲。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应该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绿色问题、环境问题,自然是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去加以分析、思考,以便解决发展市场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

二、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绿色会计中自然环境核算对象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等。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

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自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多种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如水资源、土地等。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点。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由于绿色会计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有一定难度,笔者将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复杂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三、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

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应在确定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时期选择核算内容和标准。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同时,绿色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

(二)组建绿色会计机构。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笔者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筹建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要从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账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对绿色会计宣传教育。

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应将绿色会计宣传、培训列到《全国环境初级教育行动纲要》中,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尽快筹办我国绿色会计刊物,以加大绿色会计实施宣传力度。

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有助于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更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杨玉波.绿色会计的核算[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七

1.会计理论创新推动着会计改革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来与经济管理相适应的会计政策、制度与工作规范、程式就会变得不合时宜,这种“适应一不适应一适应”的发展变化规律,必然成为会计改革的基本动因。改革的宗旨总是以先进取代落后,以合理取代不合理,以科学取代不科学,以适应取代不适应,当然会计改革也是如此。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又是超前于现实的先导。会计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后的预期能否达到,用何种方式和途径去实现会计改革,会计改革实施操作的基本原则、规程、方法及其注意事宜等等,都需要会计理论的探索、研究、论证乃至规划设计预案。为了使会计改革少走弯路,确保改革的先进性、科学性、实效性,最终实现改革的成功,会计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与有效的手段三者统一。

会计理论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会计理论创新目标的实现过程。会计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它的创新性。因此,丰富活跃、层出不穷的会计理论创新,必然会影响、带动和促进着会计改革步伐的加快,并为会计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会计改革实践激发会计理论创新尽管每次会计改革都有诸多创新性的会计理论作为依据,但每次会计改革实践后又往往会给会计理论研究带来许多全新的课题。所以,会计改革的实践又成为会计理论创新研究的基础和源泉。会计改革实践不仅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还激发了会计理论创新性探索的强劲动力。

世界会计改革的主题是永恒的,改革的内容又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会计理论研究要做到不滞后于会计改革的实践,就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以往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思维的束缚和落后的条条框框,以全新的理念、独特的视角、超常的胆识、科学的态度,致力于会计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与探索。

基本原则:

1.先进性会计理论创新是对有关会计理论问题的具有超前性质的思考与探索,是在原已存在的会计理论问题基础上的创造、跃迁与升华。会计理论创新应当是会计理论上的.“前所未有”和“独树一帜”是会计理论层次的提高、领域的拓展与内容的进步,是一种新的里程碑和制高点。因此,进行会计理论创新首先是要实现理论的先进性,在一定理论层面上发掘出独到的系统性的全新见解与思想归结。

会计理论创新对原先已有的会计理论是一种强烈的革命性冲击,否则,就谈不上会计理论的创新问题。

2.科学性会计理论创新是对已有会计理论体系与内容的突破,但是,这种突破应当符合事物发展与认识前进的客观规律性,体现科学性的内涵。也就是说,一种会计新理论、新观念的产生与提出,不能只考虑其“新、奇、特”的一面,更应当注重这种新理论的客观基础、价值与效益,还应当致力于研究与论证它的合理性、严密性、科学性。会计理论创新是一个艰巨的复杂脑力劳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灵感与会计实践进行多种理性磨合的过程,同时,它的起始点与落脚点,往往不能只从会计学科与会计实践本身去推论。

3.实践性会计理论创新源自于会计实践活动,而创新后的会计理论又要回过来指导会计实践、服务于会计实践,并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与评判。因此,进行会计理论创新不能完全脱离会计实践的现状。进行那种“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式的理论研究只能是徒劳的,是没有实践价值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理论意义。不仅如此,一种新的会计理论出现,除了以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严密性能够立足之外,其指导会计实践的可操作性亦不可忽视。另外,还应当研究新的会计理论取代旧的会计理论的社会成本与代价。

4.导向性会计学科的社会应用属性较强,这就决定了会计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不仅要紧扣社会经济生活的时代主题,把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脉搏、旋律与趋势,而且,还应当从引导、规范和改进会计实践的高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会计理论研究者不仅要有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同时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理论创新造福于会计实践及其会计改革活动的宗旨。要特别注重先进的会计理论对现实会计实践的影响,使会计实践与会计改革具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明确方向。

5.渐进性会计理论创新不能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或者依靠毫无渊源的突发奇想,它应当是建立在已有会计理论母本的基础上,从原有母本体系中裂变和发展而来的。原有会计理论体系是创新性的会计理论的对比客体和原始参照物,新理论是站在旧理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完全抛开原有理论基础,异想天开地去创造所谓的新的会计理论学说,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会计理论创新的过程是渐进性的,会计理论创新的结果是带有继承性的。从根本上说,会计理论创新的渐进性是由会计实践及会计改革渐进性的本质所决定的。

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前提下,会计理论创新不能不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因此,会计理论创新既具有一般理论创新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环境与理念。会计理论创新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符合国际会计潮流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强力推进,一大批跨国公司应运而生。由于国际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为了加强其经济实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其经营活动的范围,提高对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等,而这些又都需要以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因此,作为具有资金筹集、核算、使用、管理等职能的会计工作,不能不产生诸多国际化运作的倾向、潮流与发展趋向。同时,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拥有与生俱来的国际化本性。实践表明,会计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都可以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所采用。所以,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趋同,为会计理论创新研究的国际化思考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2.紧密联系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会计作为一门经济应用学科,必然要受到新科技革命的洗礼,从会计方法到会计内容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理论创新只有紧密联系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创新与发展。

3.适应人们的认识与实践规律会计作为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宏观经济还是对于微观经济都将是不可或缺的。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会计自身的内部调适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运行机制相适应。会计理论创新应当围绕会计作用在经济运行中的有效发挥循序渐进地引导人们会计理念的形成,既致力研究新形势下的会计理论体系、新的技术方法,并分析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向,又要尊重和兼顾人们的认识与实践规律,研究新旧体制的转换及新旧制度与方法的科学衔接,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4.符合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各国之间在思想、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教育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差异,无论是会计改革还是会计理论创新,都不能不考虑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即使抛开会计传统的影响、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状况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情况等不说,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及法律制度的完备性,也是远远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会计理论创新,不仅要为一般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服务,同时还要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服务。

5.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一种创新观念和精神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会计创新要形成氛围和习性,应当及早从源头抓起。长期以来,我国财经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较为呆板与程式化,过于强调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实行的是千篇一律与千人一面的共性化和结论性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维与个性特征,抑制甚至扼杀了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创新的灵感和激情。学生毕业后走到会计工作岗位,又过于尊崇传统会计工作的作风和服从于既定会计理论体系的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现象不仅极大地制约了会计改革的进程,而且也置会计理论创新于匮乏与尴尬的境地。因此,彻底改变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乐趣和创新方法,是关系到我国会计理论创新能否后继有人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现实课题。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八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本文从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环境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践、会计检验、会计环境等会计理论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实践以及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相互结合奠定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一、对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目标构成了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按照会计假设奠定的基础核算和披露信息,那么,作为公共产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科学、规范,确定其应具备的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及对其进行必要修正的弹性规定。这就是要制定会计原则,规定财务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规定财务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准则来进行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同时还规定财务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时,可以依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前述会计原则进行修正。

3会计假设。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在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这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以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为前提,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理想的、纯粹的空间范围。企业主体假设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其次,市场经济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存在信用风险,资本也在集中和积聚。因此,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而使企业经营终结,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如果会计存续期限不确定,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就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再次,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但总不能直到企业终止才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应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跨月、季、年的.连续性,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业务活动划分为等长的会计期间,作为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时限。

4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主体拥有资金在静态下(某一时点)的存量(财务状况)和动态下(某一时期)的流量(经营成果)类别和规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6大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它是在会计假设的前提下,按照会计原则的要求,为实现会计目的而提供的可用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

5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各种内外部条件或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科技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会计环境对会计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会计的发展,也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会计的发展。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既影响会计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和会计检验,又影响会计实践及会计目标的实现,还会通过科学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本身。会计环境与其对会计的影响还是双向的、相互的,也就是会计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环境。

6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和披露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管理科学。如何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即采用什么方法对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归集、分类、再分类、汇总、披露,就需要根据假设和会计原则,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从而需要研究会计的方法和程序,以为会计主体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

7会计实践。

会计实践是将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具体实务相结合的过程。会计实践既是一个实务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作为前者,就是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包括组建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以便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的。作为后者,就是研究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探讨会计制度的创新和会计政策的安排。例如,如何设计、执行、测试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组建会计机构,如何配备会计人员,如何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何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教育、素质培训,如何设计、安排、执行、监督会计制度,如何根据会计主体生产经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政策等,都是需要进行探讨的应用理论研究问题。

8会计检验。

会计检验是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测试、评价、反馈和改进的过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财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使得会计管理体制进入运行状态。财务会计能否在会计假设的前提下,按照会计原则,运用会汁方法对会计要素进行反映和控制,能否提供符合会计目标的财务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理论体系中每一个构成因素自身的完善性和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相适性。经过会计检验。如果一定环境条件下,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会计管理体制的运行,能够提供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就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目的;如果运行的结果不能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或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失误,则没能实现财务会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通过反馈程序,查找会计理论框架体系各个因素可能存在的完善性和相适性问题及原因,并加以改进或修正,以便使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经得起会计检验,保证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通过会计检验的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体系,才是理想的、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检验,经常地对会计理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才能使会计理论不断地创新,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九

会计学诞生巳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却是近代才开始的课题,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会计在实务中的运用,而并未对理论结构的构建进行过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在实务中的演变速度加快,迫切需要一套适宜的会计理论结构对会计实务进行理性指导和规范,帮助财务人员加深对会计事务内在本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活动。

会计的理论结构是指会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会计的构成要素较多’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假设等,会计理论结构就是将这些要素以及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丰富而又完整的理论系统,以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所以会计理论结构最重要的问题是对逻辑起点(即理论结构出发点)的探讨。目前学术界对于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分别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理论结构探讨,研究的重点主要在财务会计方面,另一种则是将二者包括在内,研究宏观层次的会计理论结构。关于会计理论的划分则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将会计理论结构划分为基本理论结构和行为理论结构,其中,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会计要素按照内在的逻辑性排列成有机整体,形成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相互联系的约束性会计要素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另一种观点则是将会计理论结构划分为结构性、解释性和行为性理论三个层次,结构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是根基,反映会计本质和属性,而行为性理论则涵盖各种会计程序和方法(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实务性较强的内容)。总的来说,目前尚未在研究思路、逻辑起点以及划分层次上面形成统一的观点。

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涵盖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涉及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的目标、对象、环境、原则、职能、方法、程序等’这些理论要素不仅在内容上相互联系,而且在层次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逻辑性(如会计职能就与会计目标密不可分),每一类要素都可以回答会计领域的某些问题,或是对会计工作进行指导,例如,会计目标指引具体任务的安排,会计对象对会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进行界定,会计假设为会计核算奠定基础……这些彼此发挥作用又相互联系的要素共同为会计的实践工作进行指导。

在进行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时,主要考虑的要素为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所处的经营状态所做出的合理推论,这也是会计理论结构最基础的部分,如果没有合理的假设为前提’会计实务工作就无法开展,会计原则是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而会计环境则在更广泛的层面影响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20世纪3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注重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因而催生了英美国家诸多的会计创新,所以,会计环境是进行理论结构构建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会计理论结构的不同逻辑起点。

(一)会计假设论。

如前文所述,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进行会计工作时必须对某些无法确认的经济事项做出合理的推断,同时对政治、经济环境进行一定的评估,进行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实务的前提,也是进行演绎的先决条件,所以不少学者提出将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会计职能、会计原则等都应该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这样的会计理论结构才具有客观性和逻辑性。

但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会计假设也包含了对环境所做出的推断,同时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相连,但却无法从这个逻辑出发推断出其他的理论,譬如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相反的,会计假设还会受到会计目标的影响’故而一些抽象的会计理论范畴无法得到良好的诠释,以此为起点串联起的会计理论结构势必有一定的瑕疵。

(二)会计本质论。

会计本质意在探讨会计的本质属性’诠释会计“是什么”,这种观点较为抽象,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结构研究就是选择这个观点作为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原则等理论要素的研究,但是对于会计本质的界定存在诸多争议,所以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结论来回答会计本质问题,因而使得“本质观点论”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从这个起点出发所探讨的会计理论结构就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更多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体系,无法将会计环境、会计目标等与企业息息相关的要素联系起来’在这基础上构建的会计理论结构存在着会计要素的脱离。

(三)会计环境论。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会计环境对于会计各要素的重要性,会计的诞生、发展、进化都无法脱离所处的环境,会计理论结构的完善也是为了与环境相适应,因而会计环境必须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观点下,会计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揭示会计的本质问题,体现和发挥会计职能,外环境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会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会计目标必然要适应于相应的会计环境,此外,在通常情况下,会计主体所处的经济、法律环境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因而会对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会计最基本的反映职能,会计职能又是联系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纽带。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当新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的会计要素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个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每个系统而言,都会受到所处的系统环境影响,虽然环境会影响会计理论,在进行理论构建时需要纳人考虑,但并不意味着环境可以成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例如法律环境对会计要素有重要影响,但是却无法由此进行其他要素和理论的推导。

会计的诞生和存在是为了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核算、管理、监督等问题,会计理论结构也是为这个终极目的服务的,因而有学者提出会计目标应该为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按照这一理念,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即为: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原则,所有其他的会计要素都是从目标衍生出来的,为了达成会计目标而服务,从不同的角度来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会计目标的确定也是从企业的经营目标衍生出来的,即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确定了会计目标,那么会计目标也是将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考虑在内,也是会计主体的主观反映,当会计主体处于不同的环境时势必会调整会计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会计目标很好得将会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虽然会计目标会比实践层次更高一点,发挥其指导的作用,但会计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是可预知的、可实现的,不会超越实践太多,毕竟,没有一个主体会设置过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

这种观点较为主流,与很多其他研究领域的理论结构构建逻辑相似,目前美国的财务概念框架即是选择此作为研究起点和整个框架的基础。

(五)会计对象论。

20世纪代末,有学者对会计理论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应将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因为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一系列的价值运动,而所有的会计理论都是从这些价值运动中衍生出来的,形成了概念、方法、原则等,为了如实地计量和反映价值运动,我们才需要制定会计原则、进行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从根本上影响着会计目标的确定,毕竟,一个会计主体的目标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会计对象所导致的,所以会计对象才是推导、衍生其他理论的基础,为其他会计要素的发展进行指引。此外,会计对象也是会计客体的抽象概念,与会计环境密不可分,是发挥会计职能的基础,很好地将会计理论与实务联系起来了,所以理应将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对象起点论也符合一般的逻辑思维’即从具体事物出发来研究、推导出与之相关的概念体系,再运用这些概念体系对具体事物进行指导,因而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恰当选择逻辑起点。

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结构,就必须谨慎地对逻辑起点进行筛选,这也是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恰当的逻辑起点应当准确地展示各个会计要素的内在联系,使会计要素呈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同时又无遗漏、无脱节,对于逻辑起点的选择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甄别出恰当的逻辑起点,就需要明确逻辑起点的作用,用目的、作用作为标准来进行衡量;其次,还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逻辑起点的选择,会计理论结构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各国都对会计理论进行融通,取长补短,但是任何国家的会计理论结构都有一定的国家特色(会计环境影响),因而我们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谨慎选择逻辑起点;最后,建立完善的会计理论结构还需要考虑时代的因素,与时俱进,增强会计理论的指导性,就如过去我们将会计本质作为理论结构的起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会计问题对过去的理论结构造成冲击’因而选择逻辑起点时、构建理论结构时,不能墨守成规,一味坚持过去的先进经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管以何种要素作为逻辑起点,会计理论结构的根本目标还是为了更有效地指导会计实务,因而会计理论结构必须回归指导实践、规范会计行为的本质,这也是会计理论结构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会计理论结构与实务脱节,那么理论的正确与否得不到实务的反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而也无法发现理论问题和结构漏洞’那么会计理论结构也得不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无法进化的理论结构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无法给予会计实务指导的理论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终将被人们所抛弃。

但是另一方面,重视会计理论结构的实用性并不意味要摒弃所有超前的会计要素,任何学科的理论指导实践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有时还会耗费非常长的时间,如计量属性中的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提出要远远早于其运用,就算现在大家对公允价值都较为了解,但在实务中我们依然保持着谨慎运用的态度,如果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尚不完善,无法为获取公允价值提供支撑’那么人们还是会选择历史成本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无用,只是运用条件尚不成熟而已。所以一方面,会计理论结构要重视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现在”是否实用作为评判的标准。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

1.1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教学效率不高。

素质教育是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一个终极目标。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以及给较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但是在师资和设备上都无法很好的保证其质量和水平,其无法很好的和现代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教师的实际能力也不是很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接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因为社会职业环境等综合性的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哦培养上,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通常都被学校忽视,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非常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也不是非常的明显。

1.3专业设置不完善,办学特色性不大。

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毕业生在各岗位竞争力强,但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就,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未能全面考虑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重复专业过多,没有形成自身真正的特色专业。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兴趣是促使一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在实际的学习中就可以激发自身学习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践当中的。

2.2注重教师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是要建设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也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的环节,它不仅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学习的同时也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应用,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其次是在室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而中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技能。

2.3加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学生的教学目标,而此目标的设定,不仅是要符合学生情况,也要符合老师的教学要求,这样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符合学生自身状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的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奋斗。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可通过讲座、报告会等方式,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2.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

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资金缺乏,经费仅够维持日常教学,无法购置更高级的实践教学设备,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更无法让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很多专业由于学校的购买力有限,学生只能看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设备。所以,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向各个实习基地输送自己学校的毕业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就能通过实习实践,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置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模拟培训材料,做仿真操作。目前,已有很多中职学校建立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工作实践,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5制定符合社会形势的办学方针。

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方针是一个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一个学校究竟何去何从,向何种方向发展,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找到理想工作,都是中职学校应首先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否则在当代市场机制下,中职学校很难生存和发展。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在办学宗旨和方向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未能进行改革创新,使学校在管理和发展上严重滞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深化改革,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随时调整办学方针,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国家发展的办学宗旨和方针,使学生更有社会竞争力。

3.结语。

职业教育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和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发展中,职业能力也出现了非常大的下滑,学生整体的素质也无法和以前的学生相提并论,这样也对职业院校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一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会计档案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直接了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本文浅谈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对策,意在促进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完整化和规范化。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会计档案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直接了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档案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会计人员去认真学习、去积极探索。通过学习和探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因此,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1、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充分的认识,意识淡薄,导致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许多单位只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没有专职的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上岗前,很少进行会计档案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多数是由会计人员兼管,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不懂得档案的基本操作规程,对财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导致整理出来的会计档案达不到规范要求,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2、会计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有的单位只重视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专业资料的归档,却忽视了会计文件材料的汇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的齐全性和完整性。

3、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单位存在一些财会档案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坚持原则,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去做,甚至违法乱纪、伪造、篡改、变换记录凭证;建假账、建账外账、虚列成本。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危害极大。

4、财务档案管理不完善、不规范。设置财会档案管理机构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法律规章的需求,但实际工作中财务档案工作均不完善,不规范,都未设置此机构,档案工作由会计人员兼职。财务会计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往往不受重视,许多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多年来只归档不鉴定,更不销毁,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会计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难以开展,从而影响了档案整体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5、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管理不同步。有的单位将会计信息存人磁性介质后,对磁盘、光盘中的会计信息疏于管理,造成会计信息的丢失;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升级换代很快,许多单位没有把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从而造成会计电算化档案无法调阅。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提高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规范管理。《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指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档案工作的领导,保障档案工作依法开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则更加明确地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由此可见,是否重视对会计档案的管理,是一种严肃的法制行为。各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提高依法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意识,从法律的高度来依法加强管理,切实把会计档案管理列入领导工作的议事日程,使会计档案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加强会计档案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八条则将“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工作人员培训”,作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档案法》第九条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因此,各单位应该依法加强对会计档案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把增强会计档案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会计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除要搞好关于会计和档案的岗位培训外,还要搞好后续教育,在财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统一思想,坚持科学管理和责任心,则可以有效地防范档案管理工作中诸多问题,使得财务档案相关信息在质量上得到提高,对企事业增强活力、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建立健全财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使财务档案规范化,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总体,制定档案工作管理目标,明确责任,并建立健全一套档案管理制度,如《财务档案工作人员职责》、《财务档案保管制度》、《立卷归档制度》、《财务档案保密制度》、《财务档案移交、销毁制度》等,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利用等各项工作程序、使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4、要定期进行会计档案资料鉴定销毁。《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条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的销毁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会计档案人员会同财会部门,积极搞好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有价值的妥善保管,无价值的大胆销毁,对于涉及保管期限已满、暂未清结的债权债务和其它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单独抽出重新立卷,并在销毁清册的备注栏内及保管清册的相关栏内注明。

5、同步计算机相关系统和档案管理文件的升级。在近几年财务会计档案查询中,常常出现打不开档案管理系统的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由于计算机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保存资料的系统版本不一致。只需将系统恢复到旧的版本即可解决,但该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进行管理系统升级时,需要同步升级旧的资料文件。磁性储存介质应该放置在远离磁场的地方,并注意防高温、防霉、防尘保护。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会计档案工作必须要紧紧联系时代发展要求,要从观念上更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档案现代管理模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二

1.1会计目标。

传统企业会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倾向,这种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为只会造成环境的恶性循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环境会计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企业的局部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1.2会计对象。

传统的会计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也就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不考虑生态环境。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不只限于资金运动,还包括资金循环之外的社会生产消费循环和生态循环。

1.3会计基本假设。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传统会计假设是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环境会计的主体假设突破了企业实体的狭窄范围,将企业与整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都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2)对持续经营假设,传统会计只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能够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环境会计赋予持续经营假设新的内涵,延伸为在保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寻求企业主体持续经营,从宏观经营角度保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共同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它对资源耗费和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不加计量,忽略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环境会计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允许采用货币和非货币计量形式。非货币计量形式可以包括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等。

1.4环境成本。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环境会计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包括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应予以补偿的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环境损失成本。

1.5会计信息披露。

由于传统会计在环境核算方面的局限性,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能提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把环境资源要素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披露,环境会计报告成为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计报告应增加相应的内容,采用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用定性披露的方法来揭示企业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不良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以定量披露的形式报告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的数量变动情况。

2.环境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2.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建立环境会计,就是要客观地反映企业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过程,让社会和国家来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职能,使环境资源的损耗得以补偿,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融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假设,是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作为环境会计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

2.2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

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形成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其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为社会提供充分的与企业环境有关的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

3.1企业环境会计的界定。

关于企业环境会计的界定,最早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经济学家比蒙斯(f·a·beams)在英国《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文章《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标志着“企业环境会计”应运而生。

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环境会计的界定,企业环境会计是以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经济学、会计学以及环境学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采用“以货币为主、以实物为辅”的计量单位原则,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如何得到补偿为中心,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控制环境污染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费用来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求改善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3.2环境会计的特点。

(1)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社会公众。政府中的环保管理部门通过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宏观环保决策,以及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社会公众则可以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状况,判断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程度。

(2)环境会计采用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计量方法。环境事项中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的单一货币计量方法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环境会计中引入了大量的非货币计量方法。

(3)环境会计通过增加反映环境信息的报表或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进行信息披露。信息会计不仅要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披露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因此需要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采取较多的报表附注和文字说明。

(4)环境会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基础。环境会计是在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行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着眼于企业与环境长期的互利和共存关系,反映企业经营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三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中文摘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中最基层的制度规范,是具有垄断性的综合性规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借助会计工作进行日常核算和监督。在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之必须。本文从认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地位,了解企业会计内部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而提出有效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企业的会计业务是企业的命脉,既为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决策信息,也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企业如何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保证有组织、有秩序地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及管理的功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1.1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性质。

1.1.1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较综合性的规范。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综合性是由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处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会计业务)时,都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会计制度必须全面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必须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会计工作又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各种会计规范都是以会计技术为基础建立的,这源于会计技术的可选择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作为直接约束会计系统运行的规范,具有系统的技术思想,比如要对会计分工中的牵制技术以及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技术做出明确说明。可见,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综合了会计管理、会计技术、内部控制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规范。

1.1.2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政策。

根据企业发展理论,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同一发展时期中,面对不同的市场也会选择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决策支持作用,为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像企业经济政策那样有较频繁的变动,但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可以配合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会计系统为企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内部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它们都属于企业经济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3内部会计制度是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看,目前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的,其内容不得超越国家统一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这实际上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在限定条件下的选择,其属于经营者享有的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

1.1.4内部会计制度是一种“私有物品”

“私有物品”与“公共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而“私有物品”则是由特定个体垄断和拥有的。内部会计制度是特定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在国家统一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量身订做”的,只适用于本企业,别的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另外,制度的实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后果,不同的企业只能使用适应本企业特点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会计制度具有“私有物品”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1.2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地位是指其在会计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会计规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几乎包括一切对会计运行有影响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直接约束会计行为,也可以约束会计人员、会计内部的监控机制等。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计规范,如:按其形成和来源方式,可分为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人们通过一定形式制定的规范;按其制约方式,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内化性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规范等。会计规范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对企业会计工作应达到的标准及应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等都要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工作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最直接地约束或指导企业的会计实务。所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自身制定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否列入法规体系就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法规制定的权限看,立法权的最低机关是省人大和省政府以及经国家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市政府,其他机关均没有立法权,因此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法规的身份,不能列入会计法规规范。别一种是,会计法律规范形式包括法律形式和准法律形式。属于会计法律形式的有《宪法》、会计法律(如《会计法》等)、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规章,这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准法律形式包括国际条约与公约、国际惯例、司法解释、经济协议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认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属于会计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理由是:虽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具备会计法规的权威属性,但其具备会计法规的内核,它是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的,体现会计法律法规的精神。企业制定内部会计制度也有法律的依据,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力。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是最基层的会计规范。

2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2.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往往采用职务分管的控制方法,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稽核、验证的目的,这种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长期从事某一职务,往往会产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死气沉沉”等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一般采用职务轮换的方法。

2.2降低小企业税收风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加重了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由于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会计职业性判断和选择,税务机关在纳税检查时,不仅要依据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企业经过判断和选择后确定的企业内部制度。

2.3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2.4适应现时代会计电算化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3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直接以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过于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应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便于加强和规范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范围上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业绩检查兼容的现象;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该设的内部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可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予以制约。

3.3内部会计制度内容建立不全面,财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都较为注重财务收支审批、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甚至为数不少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因而造成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截然不同;同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也随意选择,诸如此类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4.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负责任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等情况,充分体现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定期进行培训、工作考评,奖优罚劣,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4.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4.3企业制度与财务制度建设结合进行。

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小,一般不可能建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将二者相结合建设,既要对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进行规范,也要对企业账务活动的组织、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规范,以便更合理的满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4.4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简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对现时代的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制度;起用称职人员担当财务重任;增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对企业在经济日新月异变化的当下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明确这些才能为企业找寻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2]刘玉适《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00/1。

[4]张君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会计工作》,2006/12,p132。

[5]郝毅《当前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会计工作》,2005/10。

[6]马丽英《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市场研究》,2003/11。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四

责任会计是在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与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基于分权管理的模式。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将企业组织划分为各种责任中心,并建立起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权、责、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评价和奖惩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责任会计是将会计资料同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规划、控制、评价与绩效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整套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的目的在于提供各种会计报告,以便各责任中心的责任人了解其相应的权、责、利,作为将来评价各责任中心绩效的主要依据。通常,有效的责任会计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它必须与企业组织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适应企业组织的结构以及各个中心负责人的不同决策责任,应能激励中心负责人和员工。将企业责任会计理论运用到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的考核工作中,能切实推动绩效考核评价,解决目前对事业单位考核、评价难的问题。

一、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意识不强。事业单位一般是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文化、科教、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目前对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对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意识。

2.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考核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善的指标体系。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如何,使用效率、效果怎样,都缺乏科学、明晰的评价考核。

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运用责任会计的可行性。

1.划分责任中心。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内设机构,有与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直接相关的业务部门,也有提供单位内部服务的.综合管理部门。将这些承担不同职责的部门确定为特定的工作单元,即责任中心。应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范围,使各个责任中心能够在权限范围内,独立履行职责。事业单位一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责任中心可设为成本中心,即只是对在其权责范围内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负责。

2.编制责任预算。将全年预算的各项目,按照各个责任中心层层分解,同时区分可控和不可控费用。为各个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使单位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按责任中心分解、落实和具体化,作为其开展日常工作的准绳和评价其工作成果的基本标准。

3.建立健全的记录报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计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系统,每月或每季编制绩效报告,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以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

4.分析与评价实际工作绩效。根据确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三、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运用责任会计理论的探索。

1.以财政全额拨款的检测机构为例,首先按责任会计的要求划分责任中心。将单位中承担不同职责的部门分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检测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又按具体职责分为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专业检测部门按检测项目的不同、涉及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具体分为68个检测部门为宜,例如轻工检测部、电器检测部等。

因每个专业检测部门都不直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政府主管部门交办的任务及承担部分社会服务职能,故都可设为成本中心。即每个专业检测部门就.是一个独立的成本中心,在授权检测项目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对来样开展检测,出具检测数据,分析企业及产品质量,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期间它只对在其权责范围内发生的费用负责,部门主任是各成本中心的责任人。

2.单位领导会同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根据年初财政部门批准下达的全年支出预算,经过预先测算(可参考前两年的实际支出情况),按各个明细预算支出项目分解给各个成本中心。在分解时,严格区分可控和不可控费用,分别下达可控和不可控费用预算指标。可控费用包括该中心允许直接开支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交通费、资料费、检测材料费、检测人员工资、培训费等;不可控费用包括各种分摊的费用,例如检测专用设备购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设备维修费、部分综合费用等。将下发的各项费用作为各个成本中心的费用预算指标,在完成全年各项检测任务的情况下,严格执行预算,不得超支。

3.建立一套日常记录、核算、监督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体系,每月或每季由财务科负责日常记录、核算、归集各个成本中心各项实际支出数据,并按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将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分别进行对比;并参考由办公室、业务科提供检测业务变化的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政府紧急任务、临时任务等,综合分析各个成本中心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编制各种会计报告,为各成本中心提供会计数据、财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相关工作。

4.单位领导会同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根据确定的绩效考核标准每月或每季对各成本中心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保证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可控费用的实际数若超过预算数,根据办公室、业务科提供检测业务变化的情况,找出影响支出的原因,督促成本中心及时调整工作。不可控费用的实际数若超过预算数,也应及时分析原因,但不可控费用的超支数一般不应由各个成本中心负责。有特殊情况的,例如进口检测设备定期维修保养费用属于成本中心不可控费用,但如果是因为使用操作检测专用设备不当造成的损坏,所产生的设备维修费就直接由该成本中心负责。

年终汇总全年的考核数据后,预算指标执行达到要求的成本中心,可用多种方式对成本中心责任人及员工进行激励,也可作为评定部门及个人优秀等级的条件之一。预算指标执行未达到要求的成本中心及成本中心责任人不能获得优秀等级的评定资格,实际超支数将占用下一年的费用预算额度,即减少下一年的费用支出预算指标。

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等综合管理部门也可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考核。在完成全部考核工作后,对各个部门全年的工作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评价。

由此可见,运用责任会计的理论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考核,能将考核目标具体化、量化,便于考核评价工作的实际操作。在考核过程中,因建立了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更能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保证考核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以及考核数据的溯源性、关联性。事业单位可根据财务部门经过必要的会计核算后提供的会计资料,形成各项考核基础数据,并同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规划、控制、评价与绩效评价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使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目标与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开展对内部组织的绩效评价,同时又能减少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确保资金运用的针对性,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达到良好使用效果。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五

[摘要]随着我们周围环境的逐渐恶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恰当利用,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考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应运而生。

[关键词]绿色会计恶化环境资源。

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冠以绿色二字的各类物品或非物品名称不断涌现,如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等,不胜枚举。与此同时,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会计学也在国内悄然兴起。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一、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

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无限制开采,工业废弃物大量排放,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全球保护环境运动兴起,许多国家的会计理论界不断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畴。以比蒙特斯和马林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为标志,绿色会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开始关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提供生态变化会计信息的绿色会计。此后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绿色会计问题,绿色会计理论得以快速发展。我国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6月,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二、绿色会计的特征。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效益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以综合评估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绿色会计特征如下:。

1.反映和监督内容的完整性。传统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无法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完整、全面地反映和监督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核算内容的广泛性。由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像空气、海洋、绿化、臭氧层等既无所有权,也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企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利润虚增,也无形中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取得利益的行为;绿色会计不仅核算传统会计中的财产物资,而且核算无所有权,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并赋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绿色会计核算内容的广泛性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收益与成本的全面性。绿色会计的成本不仅包含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经济资源,还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整个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各项成本耗费;绿色会计的收益不仅包括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还包括经营过程中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绿色会计收益与成本的全面性使人们关注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单个的企业,而是把社会、环境作为一个考虑的整体,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绿色会计的主体与客体。

1.绿色会计的主体。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2.绿色会计的客体。绿色会计的客体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四、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绿色会计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从法律上保障绿色会计的实施;其次将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列入会计准则,并使其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同时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加以规范,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最后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2.加强社会的环保意识。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要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最终使企业自觉进行绿色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

3.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绿色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国家审计机关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全面审查与监督,以促使企业正确地进行绿色会计核算,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合理开发。

4.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仅要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还要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5.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因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及能胜任的,要培养专业的、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参考文献:。

[1]潇霖.试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会计研究,.6.

[2]王彩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中国外资,.18.

[3]陶方气.我国绿色会计及其理论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

[4]刘欣.浅议绿色会计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9.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六

会计理论一词虽然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多年,但尚无标准的定义。在会计文献中,对会计理论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瓦芡和齐默尔曼作为当代实证会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会计理论提出的意见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1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因此,在他们看来,假设和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发展会计理论的埜本前提。

2.关于发布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理伦逐步发展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我国应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埋论研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这首先是由于我国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会计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次,由于来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尽管这种变动的程度和频率不尽均衡,但相对而言,较大规范的变动至少应当包括1993年会计转制和以来具体会fh淮则的发布和实施。这样的制度变迁,不n了避免地会导致相关年度财务信息较为严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考虑到1994年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汁规范的两次大的变动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培宵和发展埜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当前,以对我国财务报告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虑的。所以,我国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会计埋论研究势必仍然无法以统计和建立模塑等研究方法为主,而传统的研究方法仍将居于主流地位。

众所周知,实证研究方法既包括当前十分流行的统分析和“建模”,也包括诸如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实地试验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实地调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蹲点实验等方法应当属于客观的以实践为甚础的或称之为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也可认为是实证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所旌于的'假设通常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无法在结论上获得普遍的共识。对于诸如会计理论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确认与th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不仅表现&规范研究的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实证研究的若干阶段。

3.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尚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会1十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会计环境还是以会i十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之争。以下作者试图进行简要分析美同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卨度发达,市场完全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管理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需调整与完善。资本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以及税制的完善尚需要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不容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环境论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反思。此外,双重受托责任也应运而生。笔菩认为,会计肖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决策有用观应当是财务会计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得以成立。只有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充分分离之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的力量足以制约财务信息的公允呈报.决策有用观才能够确立。因此,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对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而言,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的侧觅点也未必相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国际会计准则只对财务会计处理和呈报的重要方而进行规范,而不顾及次要的方而,同埋,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主要用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目标倚重决策有用观是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综上所述,从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来说,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起点,它菡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具有统驾作用。从实务方而看,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会计论坛日益繁荣,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会计埋论的引进和评价.毕竞只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拨乱反正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非不可突破的既定模式。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会计特用的系统结构。同时,由于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基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新兴学派的观点,而这些学派及其观点在其本学科领域中往往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当会汁理论研究者对其所借用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未能全而而深刻地把握时,这种借用显然足危险的。同时,由于新兴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当前,我国的会计系统,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不仅会计目标需要明确,而且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及其相关问题也亟待明确。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问题、成本与效益问题、财务信息提供的责任问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等等部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总之,我国会计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对会计理论工作者而言正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时期。综上所述,以下结论应当是可以成立的:会计理论发展的蓰础只能是会计实务,会计理论正确与否最终应当也只能经过实践来检验,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必须加以考虑的前提条件.但这未必意味着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应当是会计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础只能是我国会计实践。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七

摘要:

在我国,随着经济制度的改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成为社会重要的一个职能单位,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主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要以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得到发展,并且健康而稳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被多种因素影响着,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的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而行政事业单位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制约了单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预算不准确。

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的过程中,一旦要检查初期财务收支的情况,需要对大量的会计报表进行査阅方可了解,在对任一年的财务进行汇总时,仅仅计算出当年的财物的收支情况,财务统计很不完善,对于大部分资金的利用,从其记载数据分析均很不清楚。另外,在进行财政的管理中,有些地方执行的很不到位,尤其是在单位、二级单位的会计会算中,不能十分准确的进行核算。

(二)在对于所进行预算的执行力度。

上,约束力和严肃性较弱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一些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在支出的控制上比较松散,具有严重超支、浪费等现象,有的利用高价购买一些汽车,利用公款进行吃喝、旅游,花着国家钱,办着自己的事情,政府部门在群众的眼中已经开始变味了。第二个方面是,有一些预算单位,在项目的支出上,特别是对于资金的管理方面,没有对于支出的项目进行详细地界定,导致出现了很多糊涂账目,一旦出现经费的不足等现象后,就使用其他项目的资金来填补,以此当做事业单位的日常的公共支出资费,实现不了专款专用的要求。

(三)财务管理内部人员对集体利益。

和个人利益的思想意志存在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人的思想、意志具有一定的偏差,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利益不一致。目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那些财务管理的内部人员,尤其领导,把自己的意志作为核心,而对财政的收支与管理,总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在与下属处事时,把高层领导作为中心,这样一来,由领导来签字决定支出还是不支出,只要领导签字了,支出的问题便可以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没有把审核这个步骤做好,也就是说不存在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人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一次财务的签署和审批,从而导致了单位中的某些人借着其它名义将国家的公物拿来挪用。

二、新形势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改变对财政“重使用、轻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切实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的重要性,树立财务管理的意识,并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相应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的有关知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髙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做好资金收支管理工作。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水平以及经费管理的水平,保证财务管理的质量。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保障财务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其次,为了做好对资金收支的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保证单位的每一笔支出的去向都清晰明了,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对资金的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做好对开支的预算工作,并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有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从而减少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低下的人为因素。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置于社会的监督当中,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刻不容缓。这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正常运行以及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且对国家的财产安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夏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0(06).

[2]张宝娣.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10(16)。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经济意识不断增强,企业意识到财务部门的重要性,财务会计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变得更加重视。但是,我国会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的发展未能同步,显得非常混乱。对此,必须加强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与探索,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发挥理论指挥实践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会计工作顺利开展。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及会计实务工作提高的相关对策,以确保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和谐发展。

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状况;分析

会计是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当前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善,从总体看来,我国会计状况发展存在不同步、不匹配的矛盾现象,会计理论超前会计实务,从而给我国会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会计理论与实际不能最大程度融合。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矛盾现状,就必须在加强对会计理论进行研究的情况下,还应深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工作,改变会计实务的发展落后于会计理论这一现象。同时,还改变浮夸与焦躁,保证会计理论的客观性,以此来构建我国科学的会计体系,促进理论与实务的同步和谐发展。

1.会计实务混乱现象

我国《会计法》对关注可预见的会计法规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行业制度问题、地位及作用的评估,从而造成法律法规与准则、制度上的脱节。此外,新会计制度规定在遵守一致性原则下对会计事项处理可以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种,例如,提取折旧方法有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投资收益、成本计算机坏账处理等也有多种方案备选,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影响了企业当期损益,同时对于备选方案的限制条件不严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很可能成为大多数企业调整利润的“合法”手段,从而违背了一致性原则。

2.会计实务落后于会计理论

我国会计理论虽然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过多的理论研究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学者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缺乏对未来会计实务工作的前瞻性,与未来会计实务活动不相符,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会计活动所能达到的层次,所研究出的理论忽略了客观性,不切实际。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从目前看来,我国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对于中级和高级以上的会计人才十分紧缺,低层次的会计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国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约700万人,大专以上学习仅占20%,而会计师以上专业资格少之又少,仅占9%,专业技能较低也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各企业要重视财务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财务会计人员提供再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对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1.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统一

会计理论是为会计实务所服务的,因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确保会计理论可以继续对会计实务做指导,就必须加强对矛盾观点进行证实,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中根据不同观点的论述找真理,得到准确理论。同时,会计理论研究应该根据我国事情不断发展,不应包容错误理论,及时去伪存真,让理论存于实践,实践中体现理论,从而确保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顺利开展。

2.落实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克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各企业必须开展会计人员管理问题研究,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符合实际操作的理论知识的吸收,特别是要加强对今年会计制度新知识、新内容的培训。此外,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熟练操作计算机,使用相关会计财务软件,强化会计人员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确保会计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

3.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

有效会计理论不能仅仅纸上谈兵,必须更好的服务会计实务,将会计理论具体化,落实并运用到会计实务活动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会计实务提供指导依据,避免理论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可以判断理论研究是否正确,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去伪存真,并结合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认真总结,不断研究,从而保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可执行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发展轨迹,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会计信息系统。

综合上述,针对我国会计理论法制薄弱与会计实务混乱的局面,我国学者刮起了一股理论研究的旋风,希望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对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结合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总结与研究,分析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加强会计监督,从而构建科学完整的会计体系。

[1]陈杰,罗勇.建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张淑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评述及在我国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6(05).

会计理论论文汇总篇十九

[摘要]随着我们周围环境的逐渐恶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恰当利用,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考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应运而生。

[关键词]绿色会计恶化环境资源。

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冠以绿色二字的各类物品或非物品名称不断涌现,如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等,不胜枚举。与此同时,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会计学也在国内悄然兴起。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一、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

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无限制开采,工业废弃物大量排放,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全球保护环境运动兴起,许多国家的会计理论界不断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畴。以比蒙特斯和马林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为标志,绿色会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开始关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提供生态变化会计信息的绿色会计。此后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绿色会计问题,绿色会计理论得以快速发展。我国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二、绿色会计的特征。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效益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以综合评估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绿色会计特征如下:。

1.反映和监督内容的完整性。传统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无法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完整、全面地反映和监督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核算内容的广泛性。由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像空气、海洋、绿化、臭氧层等既无所有权,也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企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利润虚增,也无形中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取得利益的行为;绿色会计不仅核算传统会计中的财产物资,而且核算无所有权,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并赋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绿色会计核算内容的广泛性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收益与成本的全面性。绿色会计的成本不仅包含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经济资源,还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整个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各项成本耗费;绿色会计的收益不仅包括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还包括经营过程中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绿色会计收益与成本的全面性使人们关注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单个的企业,而是把社会、环境作为一个考虑的整体,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绿色会计的主体与客体。

1.绿色会计的主体。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2.绿色会计的客体。绿色会计的客体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四、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绿色会计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从法律上保障绿色会计的实施;其次将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列入会计准则,并使其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同时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加以规范,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最后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2.加强社会的环保意识。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要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加强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最终使企业自觉进行绿色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

3.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绿色会计主要是核算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国家审计机关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全面审查与监督,以促使企业正确地进行绿色会计核算,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合理开发。

4.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仅要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还要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5.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因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及能胜任的,要培养专业的、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参考文献:。

[1]潇霖.试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会计研究,2008.6.

[2]王彩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中国外资,2009.18.

[3]陶方气.我国绿色会计及其理论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

[4]刘欣.浅议绿色会计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7.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