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7:07:36 页码:10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优秀8篇)
2023-11-09 17:07:36    小编:ZTFB

报告是一种系统性的书面记录,用于呈现所做研究或调查的结果。报告的各个部分应该有逻辑性,要能够清晰地陈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并得出结论。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一

解决“三农”问题是目前农村的最大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了,农村幸福的小康生活也就来到了,如何提高农民增收,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是关键。作为柳州市中医院下派到融水县良寨乡安全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我通过这两个多月大量的调查走访,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我认为:安全村的农民要脱贫致富,唯一的道路是:走大规模种植茶油(茶籽)树的路子。

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有茶油树,只是种植的规模小,品种老,由于是老品种,挂果的品质差,果子小,产量低,出油率低。所以现在只能自用,能够出售产生经济效益的很少。

目前这里的农户主要是种植杉木,杉木成材后,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但从种植到成材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一般需要15至20年。人生能有几个20年?所以要想通过种植杉木来达到快速脱贫致富是不现实的。而种植茶油树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杂交的优质种苗果子大,产量高,出油率高,茶油的价格现在已经达到60.00元/公斤左右,从种植到挂果只需3至5年,以后每年都有收益。

可以建立油脂加工企业,不但可以增加税收,还可以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进厂工作,实现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进一步还可以发展观光旅游业。

安全村环境优美,种植茶油树不会改变这里青山绿水,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认为安全村要脱贫致富、要发展经济,就目前的条件,唯有大力推广种植茶油树。为了达到规模种植,快速脱贫致富,我提出以下建议,提供参考:

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到人,把具体做法给农户宣传到位。农民的风险意识是比较高的,他只有看到有真正的收益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行动,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不要给农民增加负担,不要他们掏钱,只要他们愿意投工投劳、愿意种植就好。可以采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

愿意种植的种植愿意改造的鼓励改造,力争通过3至5年的实施,让旧的品种消灭,让新品种遍地开花。从此让安全人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二

我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工作”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在前一阶段,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分赴各自联系点进村入户深入调研,掌握乡情村情民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所联系的贫困村、户的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帮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还撰写了调研报告,对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做了全面总结,对致贫原因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帮扶措施。其中,县两山指挥部指挥白世明同志撰写的调研报告全面、翔实,致贫原因分析客观透彻,展望发展前景广阔,提出的发展思路清晰,帮扶对策明确具体。现将白世明同志撰写的《关于xx县和平镇范家营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予以刊发,供全县各领导在撰写联系村调研报告时借鉴学习。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在全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联系帮扶工作中,县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和平镇范家营村。工作中,经与村社干部的座谈交流和对困难家庭的入户走访,我深刻认识到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结合联系帮扶工作的开展,经认真思考,现就和平镇范家营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提出一些认识、体会和思考:

第一、基本情况。

范家营村原属兰山乡,于并入和平镇,该村位于和平镇最西边缘,与xx区兰山乡接壤,属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120米,年降雨量360毫米、蒸发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约140天。全村辖6个自然社,396户1618人,耕地面积2699亩。

范家营村属贫困村,20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贫困人口234户865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59%、53%。其中:纳入低保对象56户178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14%、11%;有贫困人口178户687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45%、42%。

第二、贫困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该村耕地面积少,人均只有1.67亩,且全部属干旱山地,农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近年来加大了对双垄沟玉米、马铃薯、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但多时受干旱少雨、低温等自然条件制约,土地产出、收入有限,80%以上家庭农作物产品仅以维持自我生活。

2.发展意识滞后。大部分群众已习惯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传统小农意识观念尚存,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自我创新能力,近几年除推广双垄沟玉米种植外,在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无明显变化。没有大型龙头带动企业,农业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进程缓慢。

关于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关于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3.集体经济薄弱。村上没有一家集体实业,原有百亩果园(盛果期年产量15万公斤)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品种老化、干旱缺水、市场疲软等因素自然消失,集体经济薄弱,公益性设施、活动完全依赖国家投资,通村道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群众的出行、致富。

4.文化氛围不浓。该村离兰州较近,外出务工相对便利,大部分群众“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大人忙于生计,对子女读书重视关心不够,近90%子女勉强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甚至存在个别初中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全村近三年考入大学人数寥寥无几,“两后生”不断增加。

5.劳务报酬率低。因人均耕地少但离城市较近,村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目前稳定在6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37%,其中三分之二为长期固定打工。打工者除个别跑出租车外,普遍以建筑工地、车站装卸和餐饮业服务为主,缺乏专业型、技术型工种,主要靠重体力和延时服务获取报酬,劳务回报率低。

6.老弱病残严重。该村群众土地收入有限,收入主要靠打工,家有老弱病人需专人长期照料,外出务工受限、医疗费用支出较大是导致该村贫困家庭比例大的一大因素。据统计: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的20户家庭88人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16户、老人22人,占80%、25%,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下但常年有病、因病费用无法报销、患残疾的有3户。

第三、前景展望。

经调查分析认为,范家营村脱贫致富前景广阔,尤其在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帮助、感召下,该村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有良好优势,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形势有:

1、政策区位优势明显。范家营村原属xx县兰山乡,在撤乡并镇中纳入和平镇,现属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将享受到更多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该村位于原兰山乡政府驻地周边,交通相对便利,因离兰州城区较近,虽为山区村,但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广泛。

2、村两委会班子有力。村两委会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能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年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硬化了卜家路口至马家山5公里道路。村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3、群众致富愿望迫切。该村虽为贫困村,但群众勤劳朴实,村容村貌较为整洁,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友爱,这是实现共同致富的一个良好前提和基础。经长期低水平、困难生活的磨练,群众为改善和摆脱目前困难生产生活现状,与大自然作斗争、积极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

4、有专业合作的带动。村主任高继德于2015年筹资成立的“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该同志属地方农业生产带头人,热心公益事业,2015年进村两委会班子,2015年合作社采取周边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形式入股种植“黑美人”洋芋200亩,销量达3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将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5、联村联户行动给力。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起到明显助推作用,省出版局、县两山绿化指挥部、和平镇政府干部职工对50户困难群众家庭联系帮扶,通过对村级基础公益设施的扶持完善、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转型、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使用、惠农政策信息的宣传引导、具体困难家庭的对接帮扶等一系列措施的扶持、给力,脱贫致富步伐将步入快车道。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三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在全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联系帮扶工作中,县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和平镇范家营村。工作中,经与村社干部的座谈交流和对困难家庭的入户走访,我深刻认识到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结合联系帮扶工作的开展,经认真思考,现就和平镇范家营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提出一些认识、体会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范家营村原属兰山乡,于20xx年并入和平镇,该村位于和平镇最西边缘,与xx区兰山乡接壤,属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000—2120米,年降雨量360毫米、蒸发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约140天。全村辖6个自然社,396户1618人,耕地面积2699亩。

范家营村属贫困村,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贫困人口234户865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59%、53%。其中:纳入低保对象56户178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14%、11%;有贫困人口178户687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45%、42%。

二、贫困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该村耕地面积少,人均只有1.67亩,且全部属干旱山地,农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近年来加大了对双垄沟玉米、马铃薯、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但多时受干旱少雨、低温等自然条件制约,土地产出、收入有限,80%以上家庭农作物产品仅以维持自我生活。

2.发展意识滞后。大部分群众已习惯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传统小农意识观念尚存,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自我创新能力,近几年除推广双垄沟玉米种植外,在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无明显变化。没有大型龙头带动企业,农业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进程缓慢。

3.集体经济薄弱。村上没有一家集体实业,原有百亩果园(盛果期年产量15万公斤)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品种老化、干旱缺水、市场疲软等因素自然消失,集体经济薄弱,公益性设施、活动完全依赖国家投资,通村道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群众的出行、致富。

4.文化氛围不浓。该村离兰州较近,外出务工相对便利,大部分群众“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大人忙于生计,对子女读书重视关心不够,近90%子女勉强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甚至存在个别初中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全村近三年考入大学人数寥寥无几,“两后生”不断增加。

5.劳务报酬率低。因人均耕地少但离城市较近,村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目前稳定在6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37%,其中三分之二为长期固定打工。打工者除个别跑出租车外,普遍以建筑工地、车站装卸和餐饮业服务为主,缺乏专业型、技术型工种,主要靠重体力和延时服务获取报酬,劳务回报率低。

6.老弱病残严重。该村群众土地收入有限,收入主要靠打工,家有老弱病人需专人长期照料,外出务工受限、医疗费用支出较大是导致该村贫困家庭比例大的一大因素。据统计: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的20户家庭88人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16户、老人22人,占80%、25%,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下但常年有病、因病费用无法报销、患残疾的有3户。

三、前景展望。

经调查分析认为,范家营村脱贫致富前景广阔,尤其在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帮助、感召下,该村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有良好优势,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形势有:

一是政策区位优势明显。范家营村原属xx县兰山乡,在撤乡并镇中纳入和平镇,现属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将享受到更多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该村位于原兰山乡政府驻地周边,交通相对便利,因离兰州城区较近,虽为山区村,但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广泛。

二是村两委会班子有力。村两委会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能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20xx年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硬化了卜家路口至马家山5公里道路。村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三是群众致富愿望迫切。该村虽为贫困村,但群众勤劳朴实,村容村貌较为整洁,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友爱,这是实现共同致富的一个良好前提和基础。经长期低水平、困难生活的磨练,群众为改善和摆脱目前困难生产生活现状,与大自然作斗争、积极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

四是有专业合作的带动。村主任高继德于20xx年筹资成立的“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该同志属地方农业生产带头人,热心公益事业,20xx年进村两委会班子,20xx年合作社采取周边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形式入股种植“黑美人”洋芋200亩,销量达3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将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五是联村联户行动给力。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起到明显助推作用,省出版局、县两山绿化指挥部、和平镇政府干部职工对50户困难群众家庭联系帮扶,通过对村级基础公益设施的扶持完善、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转型、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使用、惠农政策信息的宣传引导、具体困难家庭的对接帮扶等一系列措施的扶持、给力,脱贫致富步伐将步入快车道。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根据范家营村当前发展现状、致贫因素和面临的机遇,今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以“增信心、夯基础、强技能、调结构、送科技、扶龙头”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确保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早日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增信心——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念和决心,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要认真宣传解读,只有让群众明白政策、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变为实际行动。二要做好邻里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和情绪疏导工作。要将稳定作为农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村社之间、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大小矛盾和隐患及时排查、认真化解。对个别群众思想上存在的消极、不满情绪分析原因,正确引导。三要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以身边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教育引导群众,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情绪疏导、典型引路,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以和谐、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创建美好家园的生产生活之中。

夯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夯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为主题,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村两委会班子队伍、阵地、制度建设,确保基层组织各项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开展,切实增强村两委会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其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全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要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聚各方之力,加强对道路交通、环境卫生、人畜饮水、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扶持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形象和村容村貌。在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出版局已确定投资对范家营村委会进行搬迁扩建,规划为村上修建一处文化健身广场,并为村社配置广播宣传系统、为全村每户配发一套无线电视接收装置;县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扶持资金4万元,对村上原有小型人饮水利工程进行改扩建,上述项目已在规划实施之中。

强技能——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综合技能。切实打破目前该村群众在家靠传统耕作方式种地糊口、出门靠重体力劳动打工赚钱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对群众综合劳动技能的培训,使每家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种养加和出门务工技能。一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中心、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对群众进行农业种养加和外出务工相关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科技能量和劳动报酬。二要组织教育群众互帮互学、互相提高。以社组或群众生产经营类型的不同划分互帮互学小组,引导、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互帮互学互促活动,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劳动技能。三要注重对年轻一代靠勤劳致富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培养。高度重视对“两后生”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培训,使年轻人每人掌握1到2门符合自身特长的适用技术,提高适应复杂多变社会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调结构——调整生产经营和农业种植结构。在生产经营方面:要逐渐改变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单一模式,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果业等多业并举的路子,形成农村生产经营良性循环产业链。如在林果业方面,范家营村曾有传统习惯和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建有百亩苹果园,九十年代盛果期产量达15万公斤,同村卜家路口社建有20余亩果园,群众对发展经济林抱有一定热情。为扶持该村发展经济林,县两山指挥部于春季投资近5万元,购买核桃苗木3300株,利用村上100亩集体土地建成了百亩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引导示范群众逐步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扶持带动每户建成1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全村达到500亩,可实现人均年增收900—1500元。在农业种植结构内部调整方面:扩大双垄沟地膜玉米、“黑美人”洋芋、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户均种植2亩,全村达到800亩时,可实现人均年增收500—700元,上述两项生产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计划达到,能实现群众人均年增收1400—2200元的目标,将彻底改变范家营村群众收入靠打工的历史现状。

送科技——向村社及群众提供适用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乡村干部和下基层联系帮扶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灵活扑捉、提供市场信息,不断增加群众收入。一要做好适用新技术的服务示范工作。因地制宜,选择适宜范家营村的有关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林果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主动做好相关院校、科技单位与群众的牵线搭桥工作,要结合村情民意,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示范服务效果。对部分已形成传统观念、群众早已习惯,但缺乏科学依据的做法和流程,要引导教育群众逐步转变,切实将各项生产活动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二要做好农业生产新品种的推广。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每年向群众推广1—2个农林种植新品种,淘汰和改良劣势传统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三要及时提供和传递有关农业种植导向、农产品销售、劳务用工等一系列有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信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群众脱贫致富进程中的作用。

扶龙头——扶持农村带头人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每个地方、每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龙头”作用的带动,范家营村群众的脱贫致富也同样。因此,要做好农村带头人和已成立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两个龙头”的扶持、发展和壮大,使其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农村带头人的培养上,按照10—20户1人的范围规模,力争三年内培养20—40名涉及农业种、养、加,能够服务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乡土人才和农村公益事业领头人。该村高继德成立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产品储藏间1100平方米,成立了专门网站,产品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产品储藏间冷藏配套设施尚未完全到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缺乏流动资金,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扶持力度,配套完善功能设施,充分发挥对该村及周边乃至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带动作用。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四

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

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

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

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

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

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

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

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

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

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

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

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

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

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五

(一)水资源缺乏阻碍了经济发展。**村二社、三社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上,有村民240户,人口600人左右。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这两个社土壤涵水性差,地表水存不住,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奇缺。由于三社地理位置高、二社处于滑坡地段,都无法实施红层找水工程,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80%以上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遇天旱,村民饮水十分困难。因为饮水难,农民的身体健康、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因为缺水而无法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因为长期缺水,村民田地缺少灌溉,农作物产量低,成为两社绝大多数村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能用上方便清洁卫生的水,成了此地几代人的期盼。村、镇班子曾多方、多渠道寻找水源,但皆因地理位置特殊未果。

(二)老百姓对发展致富缺乏信心。一是老百姓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对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少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的家靠自己建”、“自己地靠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思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走访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老百姓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二是没有找到走出贫困的突破口。有的因为缺乏资金,即使有一技之长,有致富的意愿和想法,但力不从心。有的不仅贫困,而且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传统耕种,收入甚微。**村虽有部分在外地打工的人,但大部分外出打工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是作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其务工收入只能维持孩子读书、支付农业生产费用、供养老人等日常生活和全家人的基本医疗费用。虽有个别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老板,但其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度,目前该村还缺乏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大多数农户仍然过着依靠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三是对如何开拓市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信心不足。村领导班子也曾谋取过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比如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商引进业主投资兴业等,但皆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投资环境差而收效甚微。

(三)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载体和基础。**村在过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缺少土地这一载体,发展集体经济显得困难重重,特别是该村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十分困难。

(四)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现有的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经果林品种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六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帮户”活动的总体部署,近期,在担任xx镇xx村村主任助理期间,我对该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通过走村访户、与镇驻村干部及村干部、部分群众座谈了解,掌握了该村的一些实情,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结合该村实际,对如何帮助xx村脱贫致富进行了认真思考。

xx镇xx村位于xx镇南部,与镇相距约1.5公里,东与谭家桥村为界,南与观音溪油房沟村相邻,西与葛xx村相连,北与高兴村接壤,全村耕地面积1834.8亩,其中稻田1294亩,山土540亩,退耕还林1602.4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该村9个社,916户,3046人;5个党小组,55名党员。该村目前没有规模产业支撑,群众以传统水稻、小麦、柜桉、经果林等种植业为主,20xx年该村人均收入为2853元,低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2421元,属省定贫困村。

(一)基础设施现状。

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发展阶段。20xx年硬化公路4.5公里,修建便民路12公里,新修村级公路4.3公里。主要为通往镇政府和邻村、邻镇的通乡、通村公路。

(二)经济发展现状。

现在的xx村是由原来的xx村和福兴村合并而成,该村是xx镇最大的一个村,面积大,人口多。合并前的xx村离场镇较近,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合并前的福兴村,离场镇较远,地势较偏僻,村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养殖业发展滞后,只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

1、经济结构单一。

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

2、产业规模较小。

该村目前种植柜桉650亩,经果林200亩;有养殖大户两户,其中养猪100头一户,养5000只家禽一户。其他的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肉牛、生猪、畜禽主要以家庭饲养为主。

3、劳务为农民收入主渠道。

据走访了解,家庭收入的主要构成:

一是劳务收入;

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

劳务输出占全村人口数的30%左右,主要在外地从事供电线路架设、建筑施工等行业。

(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该村办公场所是租借的海军希望小学校舍,村支部和村委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班子成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支书为镇干部下派担任,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参与党组织各项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据对该村数十户农户走访了解,对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地方惠农政策,大多数农户都表示满意和支持;目前该村没发现信访苗头,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一)水资源缺乏阻碍了经济发展。

xx村二社、三社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上,有村民240户,人口600人左右。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这两个社土壤涵水性差,地表水存不住,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奇缺。由于三社地理位置高、二社处于滑坡地段,都无法实施红层找水工程,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80%以上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遇天旱,村民饮水十分困难。因为饮水难,农民的身体健康、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因为缺水而无法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因为长期缺水,村民田地缺少灌溉,农作物产量低,成为两社绝大多数村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能用上方便清洁卫生的水,成了此地几代人的期盼。村、镇班子曾多方、多渠道寻找水源,但皆因地理位置特殊未果。

(二)老百姓对发展致富缺乏信心。

一是老百姓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对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少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的家靠自己建”、“自己地靠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思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走访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老百姓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

二是没有找到走出贫困的突破口。有的因为缺乏资金,即使有一技之长,有致富的意愿和想法,但力不从心。有的不仅贫困,而且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传统耕种,收入甚微。xx村虽有部分在外地打工的人,但大部分外出打工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是作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其务工收入只能维持孩子读书、支付农业生产费用、供养老人等日常生活和全家人的基本医疗费用。虽有个别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老板,但其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度,目前该村还缺乏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大多数农户仍然过着依靠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三是对如何开拓市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信心不足。村领导班子也曾谋取过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比如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商引进业主投资兴业等,但皆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投资环境差而收效甚微。

(三)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载体和基础。

__村在过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缺少土地这一载体,发展集体经济显得困难重重,特别是该村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十分困难。

(四)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现有的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经果林品种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通过驻村实地调研,我收获颇多。不仅了解到当前老百姓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更看到了广大农民在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决定鼓舞下的那种潜在的动力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特别是镇政府、村支部已初步酝酿、谋划好发展村集体经济、使百姓脱贫致富的宏伟蓝图更让我受益匪浅。但要脱贫、要致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既要充分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更要一步一步地逐个破解制约该村发展的难题,要按制定的帮扶方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xx村进行帮扶:

(一)制定近期帮扶规划,解决最迫切的难题。

1、修建村级活动室,建好老百姓致富的后方阵地。村级活动室是村干部与老百姓的连心室,是开展便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阵地。针对xx村无村级活动室的具体情况,在20xx年,由对口帮扶的市级部门和企业共同出资10万元为该村新建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标准的村级活动室。并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落实运行机制。同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村级活动场所功能互补、一室多用和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室的作用。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通过科技培训课堂、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栏、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政策形势、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使村级活动室成为村民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2、送科技知识到村,搞好农民科技水平,增加农业效益。知识和创新是托起致富的希望。对口帮扶部门要衔接劳动、农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地开展一些农业知识、科技致富知识与适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并送培训到村。通过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结构调整、经果林栽植管理、畜禽养殖等知识培训,让老百姓掌握1—2门实用技术,改变陈旧耕作方式,利用科技知识发展农业,感受到科技致富的真正含义,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适用技术培训推动全村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将创新思路与适用技术有机结合,全面开拓村民科技致富思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制定长期帮扶规划,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1、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是实现土地盘活利用,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近日,经对口帮扶__村的市委统战部、市旅游局、市海事处、市计生指导站、华兴建筑公司等单位多次深入实地调查,发现解决二、三社饮水难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只能从距离7公里、落差500米的河道引水。经咨询,如果通过修建提灌站的方式将水引到二社和三社,由于水源与用户之间落差大,需建三——四级提灌,工程资金巨大,这种方式只能放在下一步作为长远规划来实施。因此,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应分步进行。

第一步,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实施封山育林,对全村境内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修建防护墙、防洪坝,确保水源蓄水量,提高水源水质。

第二步,争取利用两年(20xx—20xx)的时间,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通过管道直接送水到村民家中,据估算,此项工程需安装7公里左右的pu管,投资约6万元。对口帮扶单位要多方筹集资金,将这一迫在眉睫的惠民工程办好、办实,让村民吃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

第三步,对口帮扶单位要协调水利等部门,将__村纳入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的主要对象之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帮助修建提水灌溉工程,从长远上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

2、实施产业帮扶工程。

一是发展壮大养殖业。发展养殖业,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在发展壮大现有养殖户的同时,适当扶持发展新的养殖户。可选部分人年轻、接受新知识快的村民特别是党员作为新的发展对象,开展以扶持资金、传授技术、提供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帮扶活动。镇党委、政府可出台了一系列养殖业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良种、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口帮扶单位在发展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帮助邀请畜牧兽医和水产部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养殖户,免费发放培训资料,切实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充分利用村级“远程教育”播放点,组织养殖户收听收看“远程教育”课程,学习周边地区养殖典型经验,树立养殖致富的信心。新发展的养殖户致富后,又可通过他们再发展新的养殖户,通过一帮一的方式,把村养殖户集中起来,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信息上互通、技术上互带、资金上互济,供、产、销一条龙,保证养殖业收入稳定,让村民真正达到依靠养殖增收致富。

二是管好护好经果林。xx村现有柜桉650亩,由于柜桉有较强的吸水功能,该村本来就水资源缺乏,不适合继续发展;有经果林200亩,主要以柑橘、桃树为主,由于该村的地貌和水源问题,发展情况不理想。通过了解,现在的村民在如何管护经果林、提高产量和品质上缺乏科学知识,所以帮扶单位要在科技知识上给予帮扶。对口帮扶单位要帮助邀请农业、林业部门派技术员到栽植现场指导农民科学栽植,搞好栽后管护,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同时,请技术人员到现场调研,探讨找寻适合该村种植的新的果木、苗木品种,帮助村民找到一条靠发展经果林致富的道路。

三是帮助做好劳动力转移。据了解,xx市华兴实业有限公司经理王仕荣是该村带头致富的标兵,并且该村还有从事线路安装的一些外出务工人员,我们要切实利用该村这些现有劳务市场资源,结合市内其他建筑业、线路安装等企业资源,组织做好该村村民线路、建筑等行业上的劳务输出,实现xx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民工实施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方面,组织该村人员参加xx、xx两市每年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同时采取送培训人员、培训知识到村的方式,提高村民致富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3、实施惠民政策帮扶。通过编印惠民政策宣传手册、举办惠民政策宣讲、办好村惠民政策宣传专栏等方式,让老百姓了解、掌握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认识国家目前发展的大好形势,帮助村民更好地运用这些政策解决困难、促进生产、改善生活,从而拉近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增强村民加快发展致富的激情,达到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的目的。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七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各界人士: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国务院批准,自起,每年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在这个“点燃关爱之心,托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走向美好生活梦想”的特殊日子的到来之际,我们真诚地欢迎您共同参与到全国“扶贫日”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中来,一起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帮助贫困村发展各项公益事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他们渴望有一双温暖的援助之手,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扶贫济困,我们义不容辞;共建和谐,我们责无旁贷。面对困难群众的渴望和期盼,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迅速参与到全国“扶贫日”捐助活动中来,把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推向深入。

扶贫者,人恒爱之;济困者,行善积德。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全国“扶贫日”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5号),我市开展以“点燃关爱之心,力解贫困之苦;伸出扶贫之手,托起致富之梦”为主题的'爱心捐助活动,筹集部分资金帮助哈密市农村贫困群体尽快摆脱困境。

爱心是一股清流,荡涤着世间的尘埃;捐助是一片阳光,温暖着心灵的期盼。一人向隅,合家寡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那些不幸的人们最需要援助时,帮助和抚慰他们,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为使哈密市的4645人农村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我们真诚倡议:

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慈善精神;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及职工弘扬善举济世、慈心为民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迅速参与到扶贫济困爱心捐助工程活动中来,聚积你我他,形成荡涤贫困的滚滚洪流。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走出困境,携手走进幸福生活!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向社会各界筹集的善款,将全部投向贫困村,用于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享受教育。我们将严格管理好使用好每一笔资金,并将使用情况及时上报哈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集中向社会公布。并随时接受捐助者的监督和检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你慷慨捐助之时,付出的是爱心,收获的是真情;播种的是善良,收获的是感恩。捐款不论多少、善举不分先后。让我们齐心协力,迅速行动起来!

慈心善举,播种福海;扶贫济困,功德无量。我们相信,您的慈爱与奉献,将会化作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弱者不再孤独,让贫困不再无助。您的真情厚意,一定会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我们期待您的积极参与,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简短篇八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帮户”活动的总体部署,近期,在担任**镇**村村主任助理期间,我对该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通过走村访户、与镇驻村干部及村干部、部分群众座谈了解,掌握了该村的一些实情,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结合该村实际,对如何帮助**村脱贫致富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村基本情况。

**镇**村位于**镇南部,与镇相距约1.5公里,东与谭家桥村为界,南与观音溪油房沟村相邻,西与葛**村相连,北与高兴村接壤,全村耕地面积1834.8亩,其中稻田1294亩,山土540亩,退耕还林1602.4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该村9个社,916户,3046人;5个党小组,55名党员。该村目前没有规模产业支撑,群众以传统水稻、小麦、柜桉、经果林等种植业为主,该村人均收入为2853元,低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2421元,属省定贫困村。

(一)基础设施现状。

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发展阶段。硬化公路4.5公里,修建便民路12公里,新修村级公路4.3公里。主要为通往镇政府和邻村、邻镇的通乡、通村公路。

(二)经济发展现状。

现在的**村是由原来的**村和福兴村合并而成,该村是**镇最大的一个村,面积大,人口多。合并前的**村离场镇较近,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合并前的福兴村,离场镇较远,地势较偏僻,村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养殖业发展滞后,只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

1、经济结构单一。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

2、产业规模较小。该村目前种植柜桉650亩,经果林200亩;有养殖大户两户,其中养猪100头一户,养5000只家禽一户。其他的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肉牛、生猪、畜禽主要以家庭饲养为主。

3、劳务为农民收入主渠道。据走访了解,家庭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劳务输出占全村人口数的30%左右,主要在外地从事供电线路架设、建筑施工等行业。

(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该村办公场所是租借的海军希望小学校舍,村支部和村委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班子成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支书为镇干部下派担任,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参与党组织各项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据对该村数十户农户走访了解,对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地方惠农政策,大多数农户都表示满意和支持;目前该村没发现信访苗头,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二、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水资源缺乏阻碍了经济发展。**村二社、三社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上,有村民240户,人口600人左右。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这两个社土壤涵水性差,地表水存不住,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奇缺。由于三社地理位置高、二社处于滑坡地段,都无法实施红层找水工程,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80%以上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遇天旱,村民饮水十分困难。因为饮水难,农民的身体健康、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因为缺水而无法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因为长期缺水,村民田地缺少灌溉,农作物产量低,成为两社绝大多数村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能用上方便清洁卫生的水,成了此地几代人的期盼。村、镇班子曾多方、多渠道寻找水源,但皆因地理位置特殊未果。

(二)老百姓对发展致富缺乏信心。一是老百姓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对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少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的家靠自己建”、“自己地靠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思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走访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老百姓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二是没有找到走出贫困的突破口。有的因为缺乏资金,即使有一技之长,有致富的意愿和想法,但力不从心。有的不仅贫困,而且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传统耕种,收入甚微。**村虽有部分在外地打工的人,但大部分外出打工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是作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其务工收入只能维持孩子读书、支付农业生产费用、供养老人等日常生活和全家人的基本医疗费用。虽有个别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老板,但其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度,目前该村还缺乏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大多数农户仍然过着依靠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三是对如何开拓市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信心不足。村领导班子也曾谋取过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比如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商引进业主投资兴业等,但皆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投资环境差而收效甚微。

(三)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载体和基础。**村在过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缺少土地这一载体,发展集体经济显得困难重重,特别是该村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十分困难。

(四)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现有的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经果林品种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通过驻村实地调研,我收获颇多。不仅了解到当前老百姓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更看到了广大农民在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决定鼓舞下的`那种潜在的动力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特别是镇政府、村支部已初步酝酿、谋划好发展村集体经济、使百姓脱贫致富的宏伟蓝图更让我受益非浅。但要脱贫、要致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既要充分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更要一步一步地逐个破解制约该村发展的难题,要按制定的帮扶方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村进行帮扶:

(一)制定近期帮扶规划,解决最迫切的难题。

1、修建村级活动室,建好老百姓致富的后方阵地。村级活动室是村干部与老百姓的连心室,是开展便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阵地。针对**村无村级活动室的具体情况,在,由对口帮扶的市级部门和企业共同出资10万元为该村新建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标准的村级活动室。并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落实运行机制。同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村级活动场所功能互补、一室多用和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室的作用。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通过科技培训课堂、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栏、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政策形势、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使村级活动室成为村民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2、送科技知识到村,搞好农民科技水平,增加农业效益。知识和创新是托起致富的希望。对口帮扶部门要衔接劳动、农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地开展一些农业知识、科技致富知识与适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并送培训到村。通过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结构调整、经果林栽植管理、畜禽养殖等知识培训,让老百姓掌握1-2门实用技术,改变陈旧耕作方式,利用科技知识发展农业,感受到科技致富的真正含义,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适用技术培训推动全村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将创新思路与适用技术有机结合,全面开拓村民科技致富思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制定长期帮扶规划,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1、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是实现土地盘活利用,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近日,经对口帮扶**村的市委统战部、市旅游局、市海事处、市计生指导站、华兴建筑公司等单位多次深入实地调查,发现解决二、三社饮水难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只能从距离7公里、落差500米的河道引水。经咨询,如果通过修建提灌站的方式将水引到二社和三社,由于水源与用户之间落差大,需建三——四级提灌,工程资金巨大,这种方式只能放在下一步作为长远规划来实施。因此,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应分步进行。第一步,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实施封山育林,对全村境内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修建防护墙、防洪坝,确保水源蓄水量,提高水源水质。第二步,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通过管道直接送水到村民家中,据估算,此项工程需安装7公里左右的pu管,投资约6万元。对口帮扶单位要多方筹集资金,将这一迫在眉睫的惠民工程办好、办实,让村民吃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第三步,对口帮扶单位要协调水利等部门,将**村纳入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的主要对象之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帮助修建提水灌溉工程,从长远上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

2、实施产业帮扶工程。一是发展壮大养殖业。发展养殖业,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在发展壮大现有养殖户的同时,适当扶持发展新的养殖户。可选部分人年轻、接受新知识快的村民特别是党员作为新的发展对象,开展以扶持资金、传授技术、提供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帮扶活动。镇党委、政府可出台了一系列养殖业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良种、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口帮扶单位在发展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帮助邀请畜牧兽医和水产部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养殖户,免费发放培训资料,切实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充分利用村级“远程教育”播放点,组织养殖户收听收看“远程教育”课程,学习周边地区养殖典型经验,树立养殖致富的信心。新发展的养殖户致富后,又可通过他们再发展新的养殖户,通过一帮一的方式,把村养殖户集中起来,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信息上互通、技术上互带、资金上互济,供、产、销一条龙,保证养殖业收入稳定,让村民真正达到依靠养殖增收致富。二是管好护好经果林。**村现有柜桉650亩,由于柜桉有较强的吸水功能,该村本来就水资源缺乏,不适合继续发展;有经果林200亩,主要以柑橘、桃树为主,由于该村的地貌和水源问题,发展情况不理想。通过了解,现在的村民在如何管护经果林、提高产量和品质上缺乏科学知识,所以帮扶单位要在科技知识上给予帮扶。对口帮扶单位要帮助邀请农业、林业部门派技术员到栽植现场指导农民科学栽植,搞好栽后管护,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同时,请技术人员到现场调研,探讨找寻适合该村种植的新的果木、苗木品种,帮助村民找到一条靠发展经果林致富的道路。三是帮助做好劳动力转移。据了解,**市华兴实业有限公司经理王仕荣是该村带头致富的标兵,并且该村还有从事线路安装的一些外出务工人员,我们要切实利用该村这些现有劳务市场资源,结合市内其他建筑业、线路安装等企业资源,组织做好该村村民线路、建筑等行业上的劳务输出,实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民工实施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方面,组织该村人员参加**、**两市每年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同时采取送培训人员、培训知识到村的方式,提高村民致富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3、实施惠民政策帮扶。通过编印惠民政策宣传手册、举办惠民政策宣讲、办好村惠民政策宣传专栏等方式,让老百姓了解、掌握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认识国家目前发展的大好形势,帮助村民更好地运用这些政策解决困难、促进生产、改善生活,从而拉近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增强村民加快发展致富的激情,达到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