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04:31 页码:9
最新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大全9篇)
2023-11-23 13:04:31    小编:ZTFB

每个人都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是拓展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关键。为参考提供的相关素材。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一

轩轩是一名很可爱的小孩,见过他的人都会认同这个观点,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初识小轩轩》,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自去年秋日别过,虽然小轩轩也在县城居住了一些时日,但因为冬天鲜有拍摄计划,也因为摄影在很多时候是需要起早贪晚的,而轩轩,作为一名小孩子,他出来玩耍的时间一般在日上三竿艳阳高照以后。这样,在整个冬天里,我们就只能各玩各的,鲜有交集。春节过后,天气转暖,轩轩又开始辗转于湖南和北京两地,无从谋面。小轩轩不在迁西的这些日子,我们这群爷爷奶奶辈份的粉丝们都很想他,外出摄影看到某处适宜的场景总会有人说:“唉,要是小轩轩在迁西多好,把他放在这处风景里会是一个很好的衬托。”似乎没有他在,一些风景都是寂寞的。当然,那些日子里轩轩也会想念他的爷爷奶奶,在这里不得不说一句,轩轩从小就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孩子,不管是住在迁西的爷爷奶奶家,还是被带到湖南的外婆家,或者在北京工作的爸爸妈妈那里,他都能随遇而安,从不哭闹。据他奶奶讲,节假日他爸爸妈妈从北京来看他,他亲热的不得了,每时每刻都粘在爸爸妈妈身边,但是当爸爸妈妈要走时,他每次都恋恋不舍的说完“再见”就让他们走,而不是像别的孩子那样撒泼打滚,缠住不放。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得去上班。不在爷爷奶奶身边时,想爷爷奶奶了,他会要求视频,网络视频链接成功的那一刻,有时他会学着奶奶的口吻,在那头对着爷爷大喊:“老拗(六),沏奶!”然后自己在视频那端哈哈大笑。爷爷奶奶也从来不担心小轩轩在遥远的外婆家会不开心,因为他是一个会给别人制造开心和乐趣的小孩。

又见小轩轩已是一年后,此时,小轩轩也无可争议地从一名一岁的萌童成长为一名两岁的小孩。一年的时间很长也很短。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一年的时间很短,一沉吟,一犹豫,甚至来不及具体实施一个什么规划,就悄无声息的过去了。但对于一个刚满两岁的小孩子来说,这一年的时间可不算短,它增长了他一半的人生阅历。记得上次我说过,轩轩从来就不是一个懵懂的小孩,他对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表现出了足够的淡定与从容。当然,这淡定与从容源自他那充满智慧的小脑袋和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对于这样一名小孩子来说,他这一年的成长历程是不容小觑的。

再次见到他已是今年八月底,彼时,小轩轩从北京回来有十多天了,在此之前,他接连在湖南和北京两地辗转居住了三个多月。那天,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爷爷奶奶给了我们不到十分钟的见面机会,尽管此前他爷爷已经知会大家小轩轩变成话唠了,这十分钟的见面还是带给了我足够的震惊和错愕。当时,小轩轩甩着满口的京腔(据他爷爷说其中也夹杂了部分湖南口音)滔滔不绝。过后,我心有余悸的对朋友们说:“可了不得了,小轩轩已经不是原来的小轩轩了,他太能说了,你根本插不上嘴,即使插上嘴也没用,因为他跟你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并且,他毫不掩饰作为一个北京人的骄傲。”

不得不承认,小轩轩已经成为了一名语出惊人的小孩,一天我正在单位上班,突然手机响了,是微信通话请求,接通后,小轩轩在电话那头甜甜的和我打着招呼,因为手机信号不好,我的视频头像卡住了,小轩轩惊诧的告诉他爷爷:“我老姨奶傻了!”前些天,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他妈妈为他在网上订购了一套小和尚服,此时,小轩轩已经摆脱了作为一个北京人骄傲,又亲密无间的和我们打成一片了。拍摄途中,他还是滔滔不绝的说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意想不到的话题在他的小嘴中翻飞。我好奇的看着他那因车辆颠簸和说话而微微颤动的粉嫩的小脸蛋,心想:“这才是真正的小鲜肉吧!”于是,我打断他的讲述,说:“轩轩,老姨奶想咬一口你脸上的小肉肉,行不行?”“不行!”他断然拒绝,短暂的沉默后,他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在自己的脸上轻轻捏了一下,伸过来递到我嘴边说:“吃吧!”我佯装咀嚼,吧唧着嘴说:“嗯,好香!”小轩轩看着我,心满意足的笑了。

小轩轩也是一个懂得分享的孩子,无论是他多么心重喜欢的玩具或事物,他都会坦然的递给有求于他的人。在这次的拍摄过程中,从小轩轩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棒棒糖,他认真的告诉我:“小孩子吃棒棒糖不好,对牙齿不好,会长蛀牙,长蛀牙了得去医院打针。”但是,途中当他奶奶下车去路边的一个小卖部买水时,他又对奶奶说:“奶奶,你给我买一个棒棒糖行不行?”他奶奶没有给他肯定的答复,而是说:“我看看有没有吧。”我不能确定他奶奶是否愿意给他买,因为他奶奶一直是反对他吃棒棒糖的,我又担心这样的路边小店会真的没有棒棒糖卖,为了防止他哭闹,我在车上一边看护他一边给他打起了预防针,我说:“轩轩,这个商店太小了,它可能没有棒棒糖,只有城里的大商场才有卖棒棒糖的。”听了我的话,小轩轩用目光轻快的瞥了我一眼,随即又将视线转向他奶奶买东西的小卖部的方向,胸有成竹的说:“应该有吧!”这句应该有吧,从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嘴里蹦出来,确实惊到了我,它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在很多时候,他回答问题时的速度之快,用词之精准,总能让人感受到他的聪明与可爱。这次的棒棒糖事件也让我领略到了一个小孩子内心的纠结,他知道吃棒棒糖的害处,又实在抵御不了棒棒糖的诱惑。因为他到底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有着一个两岁小孩子应有的无奈与无措。又比如,有一次,爷爷奶奶带他到某机场外面去看飞机,执勤的武警走过来礼貌的对他们说:“请不要在此逗留。”在他的爷爷奶奶还未作出反应时,小轩轩直视着威严的武警战士,果敢地说:“警察叔叔,我不怕你!”严肃帅气的武警被他逗笑了。事后我问他:“轩轩,你怕警察叔叔吗?”他毫不掩饰地说:“怕!”看,这就是我们机智勇敢的小轩轩。

尽管小轩轩有着诸多不同于其他同龄孩子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也早已习惯了以小模特的身份配合我们的拍摄,但他毕竟还只是一名两周岁的幼童,身上理所当然有着他那个年龄孩子的天真和顽皮。在拍摄那组穿小和尚服的照片时,其中有一张需要他立在佛像前,双手合十,低眉恭诵阿弥陀佛,我们稍加讲解,他便在大殿前有模有样地做起动作来,只见他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棒棒糖来呀。阿弥陀佛,棒棒糖来呀。”须臾,他睁开眼睛,环视四周,说完:“没有棒棒糖。”就嬉笑着跑开了。在湖心岛,他拉着我的手说:“老姨奶,你追我好不好?”我说:“好啊”。话音未落,就见他转身撒腿跑去,迅疾而稳健,灰色的小和尚服是衣袂飘飘,小灯笼裤随着他的奔跑有节奏地甩来甩去,并且边跑边喊:“救命啊,救命啊。”那清脆稚嫩的童音惹得岛上的游客们哈哈大笑。玩了半天,他奶奶说:“轩轩,你累了,奶奶腰疼,让你姨奶抱抱你吧。”当我伸手去抱他时,他却认真的跟我商量:“姨奶奶,让我自己走好不好?”很乖的孩子,是不是?当他口渴喝完水后,他会柔声说:“姨奶奶,你喝水吧。”多可爱的孩子,那甜甜的声音让我的心都融化了。当然,小轩轩一直是一名有原则的孩子。比如,他晚上睡觉前要喝奶粉,爷爷奶奶给他冲奶粉时,他会说:“我要很多的奶粉。”人家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奶瓶里的奶粉达不到他所要求的那个很多的高度,他是坚决不干的。同样,在他心情好,愿意配合拍照的时候,你怎么要求他都可以,一旦他厌倦了,一切免谈,即便你把他抱到需要的地方,他也会紧紧抓住你胳膊哼哼唧唧的抗议,他蜷缩起两条小腿,双脚说啥也不沾地,弄的大家哭笑不得。

不得不说小轩轩所拥有的智慧,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从不懈怠的思考能力,以及勤学好问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认知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的。一天吃过晚饭后,小轩轩跟着爷爷奶奶出去散步,忽然,他在自己面前的地上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物,他惊讶的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告诉他:“那是我们的影子。”于是,小轩轩第一次感知影子的事情,就在他爷爷的大力宣传下成了朋友圈内的一次轰动性事件。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都曾在自己的生命中感知到了影子,或早或晚,却很少有人想过“这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都把它当作生活中的理所当然,进而熟视无睹,到死都不会郑重其事地就影子的问题引发思考,也永远不会对影子的问题进行准确详细的描述,诸如此类的事物还有很多。而小轩轩不同,在小轩轩的不懈追问下,他爷爷耐心的为他科普了与影子有关的知识。小轩轩也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即便是在很多时候看起来无所不能的大人们,在公园里看到人力骑行的四轮观光车,他问:“爷爷你会骑吗?”“奶奶你会骑吗?”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说:“哦,我也不会骑。”即使他很想上去体验,也不再纠缠,而是说:“那我们走吧,等爸爸回来在骑。”

小轩轩是一名喜欢在大自然中去认知事物的小孩,也是一名喜欢在平凡的生活里为亲人们制造快乐的小孩,他总会给别人带来欢笑和惊喜。他不是最好的小孩,也不是最坏的小孩,他只是他自己,只是那个因为独一无二才与众不同的小孩,当然,最主要的,他是一名可爱的小孩。

这就是那个萌萌哒的小轩轩。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二

此壶为王东石与胡远(1823~1886,字公寿)唱合之作,公寿好壶艺,尝至宜兴定制名家紫砂壶,自题铭识。壶身铭刻阴文行楷“东石仿鸣远制”、“石瓢公寿题”。其实“石瓢壶”并非此一造型,但公寿在瓢形壶身下侧,绘刻一奇石,用以呼应“石瓢”两字,另见文人巧思。流下钤一方形阳文小章“东石”,壶底钤有“石窗”阳文小方章。

紫砂壶壶式以瓢瓜为本,盖顶未设壶纽,凿有三孔,孔缘故作斑驳状,模拟瓜蔓截面,三孔互通,内设气孔直通盖内。壶把作三叉式,曲度微妙,应系得自“东坡提梁壶”的灵感。全器形制前所未有,咋看似标新立异,尤其壶盖无纽,甚难提起,其实东石此壶的设计,实发前贤所未见。原来此壶的持用需采握壶式,将食指伸入圈内,拇指压住壶盖,余下三指扣住壶底,天寒袖薄之际,江南文人以手握壶,以口就壶嘴吮茶。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三

放眼望去,一棵棵婆娑的树上点缀着许多黄色的小点,散发出一种既清爽又浓厚的气味一阵风吹过,

桂花有四个花瓣,一个分杈枝上有十几朵花,花瓣一碰就会掉,仿佛是仙女下凡。桂花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十分好玩!真是“江云漠漠桂花湿”。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四

九月忽闻桂花香,不禁一阵狂喜,听说桂花一年香两次,盼着盼着,便呼吸到了久违的气息。

在我生活的天地,种植了许多桂花树,据说桂花栽培的历史很久远,文献中最早提到是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谓“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九歌》也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在汉初引种于帝王宫钳苑,获得成功,唐、宋以来,桂花栽培开始盛行。如今的街道花园,挂花已是常见树木,我们往往通过闻于袭来的桂花香,感受着初秋的来临。

偶尔出门活动,总喜欢亲临于此,享受着淡淡温雅的味道,比起夏日的群芳斗艳,不如清淡来的妙。我们常称桂花为“天香”,就来宋之问的《灵隐寺》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桂花大致分为四个品种:丹桂,金桂,银桂和四季桂,至于我隐约见到的是哪一种,我就不能分辨于此了。

我只是喜欢这远飘而来的清气,它总是在落叶飞旋的时候,让我感觉到了生气。月缺霜浓,鹫峰子落,晚色如水若幻梦,恋影桂花斗清妍。霏霏细雨,靡靡风起,总是惹上一阵舒畅。雨打不湿那微微的花香,卷不起朦胧的细语,在秋景中散入一片茫茫。

雅致,清逸,不知能否来形容桂花香,但它总是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这种感染,很像一种生活氛围,浓而不艳,幽然而古色。自古就有很多描写桂花的诗词,看来桂花的爱好者,也是挨三顶五。青岩露湿,暗阁天云,一色碧水,娇池重光卉月,芬氲浮动,醉人心田。

秋,是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但也同时是个令文人骚客抒情感慨的佳期。山间寄语,醴泉润情,行走在石子路,面对熙熙攘攘的路人,忽然感觉陌生与熟悉的距离,总是弥漫着桂花香,美好而值得留念。我无法预知下一个擦肩而过的是怎样的面孔,也许不重要,也许是一种相遇的浅缘,但我知道,他们的匆忙只因与我一样,都在为生活而奋斗,都在规划或者消遣着有限的生命,然而,每一次的相逢,走过的是一分一秒的时间。

花开花谢,香气溢远,触不及,寻不见,只能在它渲染的一片闲情中,在不经意间,自由的想象一种温暖。它可能不够美,但是在几米之外,你却可以知道它的存在,你不必凑近鼻翼去闻,就能感受到它的牵引。

“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清冷素娥,羁人独一隅,花心莫愁断,任思绪游畅,画扇巧出帷,遮掩滞枯荣。瑟瑟的秋风,半生轻柔,依旧伫立在微寒中,透过它,我仿佛看到了希冀。

紧张而繁忙的生活压力,已让我有些疲惫,时节过去又归来,香气飘来又吹落,早已不是当初的年华,不一样的滋味,不一样的容颜,唯有的是一样被淡化的心境。

久逢桂香,剑雨浮生,安静潇湘,偷换此生情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五

年前,写下篇《立春桃花渐次开》,正好是新岁立春的当天,却是旧年岁末的腊月。于是迟滞了几天,买了张“春运”回家的车票,回我湖南的乡下过年。我在文章中说:今年立春早,不定过完年出来,就能看到春后的桃花开了。

恰好,今年在家停留的日子长些,出来时已是元宵的前一天。我没敢在家奢侈的过完元宵,眼望着村子里一批批陆续离开家乡的人们,我来不及犹疑,便也相跟着离开了家来到广州。正好,离开家时,桃花已开放了三两枝,也算是了却了我文中的祈愿。心自欣慰!

这些年一直在外面,离开家已经二十年,虽然间或时也会回家过年,但呆在家的日子很有限。(过)年前(春)节后的,停留在家的日子也就不过十天八天。于是对城市的变化看到的越来越多,而对家乡的事物了解的却越来越少。

这次回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两年,于是权当理由,便让自己在家多停留了几天。与乡邻乡亲们相处的时间长了,听到的看到的也就多些。

年前回家,才进村口时,就听到头上有喇叭在叫。于是一抬头,就看到村前的电线杆子上,前后分挂着两个喇叭。这情景可是好些年没见了,具体些说,应该是集体时才有过的场面。于是想起集体时,四叔家门上挂着的木匣子广播。四叔是队长,每天早晚或中午,四叔家门上的木匣子广播里便会传出歌声或播音声,或者县上或公社传达的通知。还有,每天早上准时播报的广播体操的喊操声。我那时正上小学。小时候好奇,有一次趁四叔出工没回来,我偷偷的抽了条凳子爬上去,取下木匣子,把木匣子里面喇叭上的磁铁取了下来。然后拿了磁铁去吸灶堂里土灰堆的铁矿石碴子。但不久,广播便修好了,也没人去追究广播里的磁铁是怎么丢的。再不久,那拉拽着广播线的电线杆子便一根根被扒了,于是再没有听到广播的声音。

当然,比起当年那木匣子广播,这喇叭要先进得多,挂在露天的高压线电杆柱上不怕雨淋,声音也比之前的木匣子广播响亮得多,更不怕谁家的孩子顽皮了爬上电线杆子去取了那喇叭里的磁铁。

有乡邻告诉我,说这喇叭是去年时供电站的人挂上电线杆子的。开始时,有房屋离得近的村民们嫌吵,但后来就觉得多了份热闹和喜庆,并适时能了解些山外的信息。我听了就在心里头念叨:怪不得呢,早年回来时还没见的!

我正念叨,喇叭里却说出些过年的喜庆话儿。我于是觉得,这沉寂了数十年的村落,仿佛又有了新的活力与生气,仿佛又有了种久违的亲切与亲近。

我心里头想,当今的城市,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了,经济的发展,是该向农村推进了。

我自知这些年一直在城市奔波,对乡下的事知之甚少。于是每听说一事,心底里总难免会一阵涌动。尽管一些事曾经熟悉而并不陌生。有些事仿佛旧事重提,却又仿佛更添了新意。

与乡邻们闲聊时,说到当年的村卫生室和赤脚医生,说到我们孩提时一起走读并留下过童年记忆的村民办小学。似是留恋,又似回味。

当年的赤脚医生,早把诊所开到镇上去了,离村将近二十里。当年的村民办小学,我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便再没有去看过。全村十多个自然村,村小学在村中心的位置,离家也有近两里。后来听说,村里的孩子,都上镇上、或者以前的乡上去上小学了。后来就听说,学校被拆建了。我向乡邻们打听,问当年那学校的旧址是否还在,是否被人翻耕成耕地?乡邻们告诉我,说那旧址还在,年前已经批建,正准备重新修建村小学。乡邻们还我告诉我,说当年那村卫生室也恢复了,政府扶持,卫生员是当年那赤脚医生的儿子媳妇,医校毕业。我听了似乎并不诧异,想起当年最后一次去看赤脚医生(其实那时也早已不再叫赤脚医生)时,正是我新婚后不久,媳妇半夜突发急性肠炎,痛得直叫,我于是背着媳妇去找的村医。

一切似乎都在变。有些似乎只是恢复,但也存在它恢复的必要。

我以我数十年远离的陌生,一点点触摸我乡下的变化。我来不及感喟和慨叹。

正闲聊时,有乡邻走过来,冒出一句,说:“现在的麻雀,好像没以前的麻雀个儿大。”

我这回听了,不由地感到一种讶异,我瞪大了眼睛问:“又有了麻雀了么?”

乡邻点点头,说:“是。”

我怕乡邻弄错,于是又补充一句:“你说的是麻雀,不是山雀,是家雀儿?”家乡有两种雀,一种是山雀,个小,只在山林里刺丛或草木间跳来跳去。一种是麻雀,又称作家雀,个稍大,常在房前屋后的树枝上栖息,尤喜在土屋瓦檐下的房粱砖缝里作窝。家雀(麻雀)食稻谷,山雀不食。但那一年,几乎一夜之间,麻雀忽然从我们那儿绝迹。这事谁都知道,但谁也不明原因。

乡邻听了,又点了点头,回答一句:“是。”

我于是犹疑地嘀咕一句:“那麻雀不是几十年前就绝迹了么?”我说不清是诧异,还是欣慰。

乡邻听了,就慨叹地说:“你这些年是真把自己当城里人了,对家乡的事,是越来越不关心和了解了!”说着,就往门前的一棵香椿树上指了指。我抬起头,这才留意到树丫上有两只麻雀,正叽喳着、嬉戏着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然后一飞走,落在一座土屋的瓦檐上。乡邻告诉我,说又见着麻雀,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

我于是便想起,我孩时最熟悉的麻雀,那应是我一生当中,接触最多、也最熟悉的鸟儿了。

小时候读书,早上上学早,天没亮睁开眼,就听得麻雀在房檐下叽叽喳喳地叫。房檐下的横梁上,堆放着牛越冬的干稻草。麻雀便啄了草,在房檐下、或裂开的'砖缝里作窝。有时候,我们爬上房梁,掏了鸟窝里的麻雀蛋,悄悄地煮了吃。

麻雀最爱吃稻谷,生产队上时,队上收了稻子,便用晒簟一床床集中晒在打谷场上,然后安排一个人看守,为的就是驱赶麻雀,不让麻雀偷吃了收获的稻谷。麻雀算得上是最结群的鸟了,常常成群结队的出动,一群群飞来,又一群群飞走,一落下就是十数只。但麻雀也胆小,你只要一挥竿,一轰便走。于是,便成就了“稻草人”。庄稼人扎稻草人,其实就为了驱赶麻雀,除此,也许起不到别的作用。

稻草人,几乎就为麻雀量身定作的。稻子成熟时,往稻田的中央竖一个稻草人,当麻雀一群群飞进稻田,正准备落下时,风一吹,稻草人手里的旗一飘,麻雀便纷纷惊飞。

知道麻雀最爱吃稻谷,我们便用稻谷设诱,诱捕麻雀。小时候,我们常常用一个筛子,筛子下面撒上米或谷粒,然后用一根棍子撑起筛子,棍子上拴一根草绳,我们远远地拉着草绳躲起来,看着麻雀一步步向筛子走近,待麻雀走进筛子下面时,我们便一拉草绳,带动撑着筛子的棍子倒下来,麻雀便被罩在筛子下面了。我们这才走近,悄悄地取走被我们捕获的麻雀。

也曾因为对稻谷的掠食,麻雀被列为“四害”。小时候,常常听父辈们提起。据说,解放初期,我国粮食紧张,大跃进那年,在国家的“除四害”运动中,麻雀曾因为糟踏粮食被列为“四害”之一。后据专家力争,说麻雀虽然掠食稻谷,但也捕捉稻田里的虫害。于是,麻雀被“平反”,随之以臭虫和蟑螂取代。

小时候,麻雀是我见过最多、接触最近的鸟了,它们常常一群群从稻田飞过,时而落下,又时而飞起,然后落在人家的房檐或屋梁下。它们常常只围着村子转,从不离开。所以,乡里人又管它们叫家雀。

但那一年,几乎一夜之间,麻雀纷纷消失,随之从我们那儿绝迹。谁也说不清原因,随之传言纷纷。有说是时代更替的自然效应;有说是稻谷因喷洒了太多的农药,麻雀掠食了而集体中毒身亡。但随之就传出消息,说县上最大的集体林场——紫云林场的大山里,忽然发现大量死亡的麻雀,于是一装就装了一车,拉出去掩埋了。

当然,这些都是传言,无法一一印证。但麻雀是确确实实绝迹了,后来再没有见过一只。说来也怪,随之老鼠便多起来,常常在水稻播种后,于夜晚出来糟踏乡民们的秧田。乡民们无奈,就感叹地说:“这老鼠的危害,真是比麻雀更甚!”

一晃几十年,再没从我们那地方见到过麻雀,也再没听到过麻雀的叽喳声。没想到这次回家,却又能重新看到我久违的麻雀。从乡邻们的谈话中我听得出,乡邻们对麻雀的情感,是颇深厚的。乡邻们惦念,我也惦念。

其实,如此怯惧人类,却又愿意与人类接触得如此之近、愿意与人类同处一个屋檐下的鸟类确实不多。谁能不感念颇深。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六

昨日的一场春雨轻轻敲打着窗沿,似乎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好久没更新我的博客了,因为我想用沉淀好的心境掀去过去繁杂的一页。又见春天,虽然还未见花开。

这个冬日未曾下雪,大地缺少了滋润,季节失去了浪漫,仿佛我干涸的心田。土地理解春天的情怀,兜起了她憋了一冬的泪水,而绝缘的水泥道恰是不加掩饰泪流满面。路上湿漉漉、粘乎乎的。山,捧着一座座沉实的轻愁,水掬起一把把料峭的温煦,写意在无风、无月、无眠的夜晚。

风雨同舟固然是最大的幸福,相濡以沫自然是最大的欣慰,心灵默契当然是奢华的真诚祈愿!所以藏于心中那份似乎沉寂的寻求,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花好月圆,只是想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给自我一段能够驰骋畅想,期待完美的无限情思!或许这也是自我对自我奢侈的一份关爱。

时光留给我的回念,只能长久长久地怀想。便如这春夜犹寒冷衾之时,也还随着那秋落的孤叶飘零或招摇,寻觅着一份以往的念想,一路追思,一路彷徨……恰是往事如烟,岁月如风,一消而散。

在这春天少有的忧郁中,终究明了这世间的一切,阴晴月缺,花谢花开,幸福也好,苦难也罢,执著追求,偏激恋执,皆是丰富人生、多姿多彩弥足珍贵的经历。当尘埃落定,荏苒的光阴,终可是是生命繁华富丽的背景,惟其真实才是聊以自慰的版画。那么就让风轻云淡,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随意飘散吧!

春天是一种心境,又见春天!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七

河洛初冬,碧空如洗,忙中偷闲,我携家人一起前往黛眉山,感受其冬韵美景。

黛眉山位于新安县西北部的石井镇境内,是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我的家乡不远。多年以前,我去过黛眉山,那时它还是没有开发的原生态景区。这次再到黛眉山,这里已是盘山公路、观光车、栈道等基础设施完善的4a级景区。黛眉山从一个未施粉黛的小家碧玉到如今的傅粉施朱、风吹仙袂飘飘的绝世佳人,经历的`不仅是容貌的变化,更是气质的提升。

走进山门,坐上观光车,眼就不受控制地搜索着窗外的景色,生怕漏下一点。望着车窗外的青山绿水,竟感受不到一点冬天的肃杀之气,取而代之的是点点的生机萌动。车一驶入隧道,眼睛就被黑暗蒙住,听着车上播放的黛眉娘娘的故事,心渐被黛眉娘娘的大仁、大爱、大义所感动。待车一出隧道重见光明,心里竟感激起黛眉娘娘来了,似乎是她像拯救万民一样把我从黑暗中解救出来。

踏着栈道,移步换景,不知不觉已到好运峡。人们都说踏进好运峡就会时来运转,不时看到一些年轻人或白发苍苍的外地游客,或驻足沉思凝望,或面壁轻声呢喃,没有喧哗,有的只是心灵的祈祷,他们希望峡谷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漫步在曲折逶迤的峡谷中,你需用眼去仔细地分辨察看,唯有如此方能看懂沧海桑田留下的痕迹;你需要用耳去细细聆听,听那裹卷风雨世代更迭的声音;你需要用鼻去仔细地闻,闻那空气中还弥漫着的黛眉娘娘救人采药时留下的百花香;你更需用心去感受,感受六月六黛眉娘娘寿辰吉日,方圆数百里的人前来进香时的虔诚。感受到了,你的好运就来了。

出了好运峡,转过几个回旋廊道,不觉间已行走在半空,脚底生风,头顶云飘,傲立半山中,凭栏远眺,群山叠峦,缈雾翠烟,似入仙境,心旷神怡。蓦然,一块巨石矗立前方。初看巨石,不以为然,只以为大。待走近,方觉奇,再走近,就是惊了!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严格来说,是两块石头,摩天巨石下面还有一块小石头,两者之间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下面的小石头擎着上面的大石头,保持着独特的姿势,仿佛一个舞者用手托举着另一舞伴。舞者的托举只是一瞬,而这两块巨石已不知将这个姿势保持了多久。两块巨石,让人心惊,仿佛哈一口气就能吹落。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八

元月三十日,起了个大早。凌晨五点,与庆文,锡建,锡文弎上雪峰山观雪景。出了黔城,上了包茂高速,天还黑黢黢的。转邵怀高速天还未亮,之塘湾交警队已六点许,隐约能辨对方轮廓。

几天前,一场大雪封山。雪峰山山麓,田塍和山边还有雪影,越往上雪越厚实。枳木槽,四围静谧,皑皑白雪,把田野山林装扮成童话里的白雪庄园。

越往上爬,路面与树木越洁白,锡文忍不住隔着玻璃拍摄。兴起,把玻璃降下,车内温度骤降。随行洪江电视台记者,无限感慨:“美景难观啊!若没链条,车上不来的哦!”至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广场白茫茫一片,车稍停,我们的鞋都套上了狼爪链,一路上帽子峰。

山湾白雪皑皑,路边树木都背负雪儿,路面不时有弯枝挡道,划过挡风玻璃,廓落廓落地响。车子一直开到电视差转台。“哇,好美啊!”大家几乎同时发声,美女记者文绉绉说:“这简直是童话里才有的冰雪王国啊!”

我感觉手指尖有些疼痛,全然顾不上,拿着手机拍摄,欲把这的美景全包揽。

美景连连,大家四散走开。我与锡建一起,他背着沉沉的相机,看不出还有几个月要退休了的人,精神气不输年轻人。他很会取景,拍下的照片,在我眼里都很美。我心想,美景都被你拍了。瞅瞅自己的手机,虽比不上他拍的,我还是很满意的。

登帽子峰,路就是镜面,如没狼爪链,是上不去的。帽子峰让我真真体会到了什么叫寒风刺骨。平日里,我是不戴帽子的,在这我把羽绒服的帽子戴着,还觉得寒风直接往脖颈里钻。

美女记者欣赏美景时,身体瑟瑟发抖,她正在手机直播,特别敬业。此时庆文和锡文还未上来,锡建围着护林瞭望哨拍摄。我好奇地走过去,哨所门关着,风特大,我有些受不了。疾步躲到哨所背风一侧,舒服多了。心想,锡建久呆迎风面,必有美景。我鼓足了勇气,慢慢地走向锡建会,他还盯着哨所房檐在不停地拍着。“哇,好家伙!难怪他呆着不动,房檐仅高过头,迎风面贴满了羽毛。檐边,一扇扇带白羽的鹅翅,栩栩如生。”我边赏边想,到了锡建会的身旁,他指着那扇扇白羽对我说:“你看,太神奇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羽翼是风婆,蘸着牛毛冻雨刻画的,纹丝细腻,连那翼上的毫毛都清晰可辨。”经他一说,越瞧越像,心里对风婆肃然起敬了。

离开铁塔帽子峰,此时学文和庆文才上来。下坡风更大,直往袖子里钻,指尖前两节生痛。路面像块白板玻璃,狼爪链死死地抓扣,一不小心就会溜之山崖下。左边高枝肿大,大过枝条几倍,却不能用“晶莹剔透”来形容,因那是冻雪。光秃落叶树,枝丫如鸡爪,蘸着白羽。没落叶的,白里还透着青,湿漉漉僵着身躯。矮树小草,则更有意思,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人物草虫,莫不象形。地上,一根细枝,哪怕圆珠笔芯般大,它背负的雪至少是身体的几倍,乃至十几倍。我蹲着好奇地细瞧,牙签般大小的枯枝,像一把羽翼掸子。把它推倒,估摸它所负的雪,是它身体的几十倍。要想有这造型,小枝必须足够硬,不畏风雪严寒,方能成其大。

不知不觉回到了电视差转台,锡建此时也到了,让我摆首弄姿,留了些童话雪照。

我俩肚子咕噜咕噜响,有些饿了,于是商量往山下走。一边赏着景,一边聊着家常。融冰站点,一条岔路吸引了锡建,我说:“没啥看头,无外乎是些融冰设施。”见他有些犹豫,我马上说:“不妨去看看,反正也耽搁不了多少时间!”锡建欣然同意。上一坡,右手边景色迷人,仿佛走进了卡通世界。路陡峭,难攀援。我俩互相搀扶,上了山坡。“哇,这里简直就是个卡通王国!”我惊喜道。锡建忙不迭地拍照。卡通人物,栩栩如生。喂母乳的,半蹲抱子;情人相抱,卿卿我我;小松鼠,尾大滑雪;情人翩跹,舞蹈优美;小狗淘气,直立呲牙;狼狗夭夭,回首嚎叫;狮子杂耍,母子表演……锡建或躺着,或半蹲,或直立。我俩移步换景,互换角色,乐在其中。这里实在太美了,拍了近一小时,离开时我俩还一步三回头呢。

下坡好走,须臾到了天池,高山湖泊如磨砂玻璃,有游客把些大石块砸在镜面上,玻璃竟没破。我叹息道:“要是北方,我俩可到镜面上滑冰啊!”

出天池,道旁松,迎风面白雪厚实,白羽般翅翅僵硬;背风面,僵而露青,濡湿厚重,用力推摇,雪簌簌跳下。远眺,树树皆像绵羊,毛茸茸厚实。景致越来越美,肚子咕噜声越来越大,我俩不觉地加快了步伐。

立瑶池,镜面比天池大,大石也砸不烂,有些许石头躺在镜面。我建议走捷径胭脂谷,锡建同意。我俩先横着走,小径通幽,观了扳夫石。石至天然氧吧浴场,树皆负重雪,吐着寒气。山坞仙雾凸起,沿胭脂谷升腾。我俩仿佛置身于仙界,在观景台留了几张影,就沿谷而下了。本以为走近路,早点回林场宾馆填饱肚子,没曾想,这胭脂谷溪水潺潺,于冰面下欢歌,配以冰花绽放,白绒高枝,山雀乱鸣,美不可言。锡建乐而忘返,我留恋徘徊,到宾馆已下午一点许了。

饭罢,锡建说,我俩还要上去。在天池旁,我俩下车,没随美女记者上帽子峰。此时肚子饱饱的,赏景兴趣大增。我们一路拍一路摄,景比原先通透了,锡建乐不可支,把些美景尽收镜头。这次我俩没走胭脂谷,沿盘山公路下,路程远了几倍,美景收获颇多,囊中鼓鼓的。

下午五点左右,我们从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山,一路很顺畅,晚上七点半回到了黔城。

又见艳阳天的散文简短篇九

它带给人们欢乐,带给人们

看着空中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一片压下来,“战鼓声”飞旋着,闪电划破了天际之幕,

坐在阿姨的店面里,既温暖又舒适,灯光照射着各种衣物,很温馨。阿姨给我端来了热开水,一边轻拍着我的背,一边用纸巾擦干我的泪水。灯光照映在她和蔼的脸上,她的微笑显得格外美丽,就像一朵绽开的紫兰花。

我告诉了阿姨爸爸的电话号码,阿姨拨通了电话。

[1][2]下一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