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28:30 页码:9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优秀8篇)
2023-11-13 07:28:30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对所涉及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一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二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应用:

5、gps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三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

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

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四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植物有机质。

土壤肥力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性组成共性特征。

气候资源可再生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可再生。

生物资源可再生。

矿物资源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组成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矿产资源大陆架:油、气等滨海带:砂矿海盆:锰结核。

海洋能源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气象灾害。

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暴雨洪涝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干旱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地质灾害。

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震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五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来源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有机物;太阳能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动物。

环境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六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昼夜长短的分布: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

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七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篇八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