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秋散文清风明月夜竟夕起相思范本 中秋相思文章(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15:38:42 页码:12
中秋散文清风明月夜竟夕起相思范本 中秋相思文章(四篇)
2022-12-21 15:38:42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中秋散文清风明月夜竟夕起相思范本一

一根根拦腰折断的电线杆,一排排倒伏仆地的行道树,惊慑着正处风雨笼罩中的人们,也几乎声断了中秋佳节团圆赏月之梦。转移了怵目惊心的灾情画面,调整着风雨飘摇的起伏心灵,一首描写山居平静生活的〈山居秋暝〉诗篇,便轻巧地于外头风强雨骤之际,跃入眼帘。

这是一首唐朝王维的诗,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此一明月与清泉的大地视野里,感受大自然动静之间的氛围幻化,流淌雨后秋凉的山林意境,让那原本躁动不安的心思,竟然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地沉静了下来。

走进了这空山新雨的宁静境界,探访了那松林幽篁的月韵大地,古代多少有关明月的风流韵事,也就在台风呼啸而过的风雨声中,逐渐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轻轻浮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同的时空夜色,相同的古今孤寂,只不过李白是独酌于月色皎洁的花间月下,而我则系隐居于风雨弥漫的书房灯前而已。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朝诗人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系为五言古诗。此诗的背景为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自己,动作则系独酌,这种饮酒的场面,显然相当的单调孤寂。然而,李白却把这种寂寞的月夜花间,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透过惊人的想象力、旷达的胸襟,描写了一场以月亮和孤影为伴,酣饮歌舞的奇特幻化场景。让原本无情的“物”和有情的“我”这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心灵交流、以及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李白的才情自然流露,表现手法灵活自如,在他大气磅礴的诗情笔下,大自然的山、水、风、月等现象,都成为懂得诗人心情的知交朋友。此种生动的大自然取景,和宋朝苏轼〈前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心灵意境,则颇有曲韵相通之处。

然而,相对于〈月下独酌〉的场景,系属于当下时空的现在进行式,李白的〈把酒问月〉,则更是穿越时空、往来古今,在今人古月以及今月古人的历史长河映照之中,数度悠游、徜徉回旋。而那驰骋于古今的诗文内蕴气势,则显然有别于花间月下独酌时的两人对影。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把酒问月〉诗词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喻着月亮的绵长永恒,人生的幻化无常。虽然,古人不见今时月,但是古月依然照今人,以如此恢弘的心思以对,古人、今人就像是逝去的流水一般,虽然时光永远不会再行回头,但他们所曾见到的那轮明月,却是亘古如斯、毫无变易。

整首〈把酒问月〉诗中,从酒写到月,从月又回归于酒,也从空间的场景描绘,写到时间的心灵感受。它跨越了物质的制限,连结了时空的古今长河。而此一贯串永恒与变易的哲理意境,如衡之宋朝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则也颇有着一番异曲同工之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终究,对于事物的解析和看法,似乎仅系于个人的一念之间而已。

同样以明月为主题,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显然另有一番绵绵的亲情境界存乎其中。词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也很明显地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因为此时的苏东坡与胞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时光未得团聚了。

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当一轮皓月当空,遍地银辉洒落之际,此刻的苏轼的心潮起伏,于是乘着酒兴正酣之际,挥笔写就了这首传颂千古的诗词名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首词的起句,苏轼沿引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意,采用“明月几时有?”的问句,把读者引入此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之中。他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却又隐约在赞叹着中秋的美景,并且在这绵绵意境中,涵蕴着对人生意境的层层泼墨。

苏轼的〈水调歌头〉,设景清丽雄阔,心思优游于月下广袤的清寒世界,来回驰骋于天上人间的开阔视野,并且将这些所见的外在景物,与内在豁达的胸襟予以结合,体现出了苏词意境中豪放飘逸的风格。而苏轼后来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在〈前赤壁赋〉中所描绘的月下泛舟,那种飘飘欲仙的人间感觉,似乎皆与此种思维有所关联。

伴随着整天绵延不绝的强风大雨,莫兰蒂台风终于逐渐远扬。就在中秋节这一天的黎明时分,台风再度临去秋波,让高雄下起了一场超大的豪雨,只是下雨的时间不长,约仅一小时左右的光景而已。随着台风雨霁、积水渐消之后,原本阴沉黝黑的天空,终于转成淡淡的白云布敷,而那隐匿云端的太阳,竟然也于中午时分,露出了灿烂的光芒。

张九龄〈 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许浑〈 秋霁寄远〉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这种对着明月传送相思的期盼,在这台风才刚刚过后的中秋夜晚,似乎显得特别的殷切。庆幸的是,月娘知人心,浮云淡如纱,在这风雨过后的高雄东方夜空,终于出现了朦胧的月亮光影,正在温柔地俯视着满目疮痍的街道树影,以及余悸犹存的市井小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仲秋风雨后,古月依旧照今尘……

如何写中秋散文清风明月夜竟夕起相思范本二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唱。

难忘中秋!

中秋难忘!

如何写中秋散文清风明月夜竟夕起相思范本三

岁月无情,人心易老,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来了,沉睡许久的灵魂终于苏醒了,想到了曾经栖居过心灵的圣地,已经落满尘埃。我不再像从前一样的直言欢喜,因为我更深的懂得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含义,失散的亲人们,想见却无法相见的痛楚,流漓天涯的朋友,想见却无缘再见的伤怀,沦陷在风雨中的恋人,想念却不能相见的难言,团圆这个词是多么的沉重啊! 中秋,也许是我们感情中最深的烙印,思念,留恋,往返,尽在这一刻上演。这轮明月,不知承载了多少的悲欢离合,承载着多少寂寞和无奈。

从月缺等待到月圆,从分离煎熬到相聚,人人都盼望月圆人圆,然而团圆又是多么不易啊!月亮离我们如此之近,它为黑夜散放光芒,唤醒人性的柔情,为人间千古明照,夜夜独醒,在万物睡眠时,它在寂寒的夜里放尽所有的慈悲,温和的贴进我的心灵,和灵魂对白,抚平一日劳累所致的皱褶和难奈,我想用手触摸到它,想更深一层的感受它的婉约和柔情,却总不能和它聚集在一个焦点之上。我只能远远的望着它,用我多情的目光填补它的空虚,用它的温存释怀我的忧愁。想起失散在沿途的那些亲人和朋友,再也无法回到我们的身边,就好像一层蒙蒙薄纱覆盖心田,只能遥远的想象着,同赏一轮明月的机缘,可怜情深缘浅,过了今夜,月亮又会一点点残缺,便又流溢成一弯弯的思念,相逢容易,相聚总是如此之难!

想想古人们中秋夜的那份浩然情怀,"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这是多么绝妙的诗句啊!在冷清的夜间,曾有这般审美脱俗的雅趣和壮丽的情怀。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天地之大,心界无际,大得足以去幻海游弋,驾白云,乘长风,唯独自在。心海无边,可以同思绪无尽的绵延,在太空之外,人海之颠,出神入化,用尽一腔灵气换回生命的真谛。清风一缕,入心;白莲一朵,入境;静若明月,动若繁星,一动一静,组成了宇宙的生机,在黑夜里相辉相映。

在这浮躁的世俗里,梦想和现实已达不到起码的平衡度,从心理上渐渐失去了本真,我们总忘记和心灵私语,无法感知精神上的憾缺和难奈。像古人那般的风花雪月,我们很难再遇见了,但我们仍然把中秋节当成传统的节日来过,又过得是那样的奢侈,美酒佳肴、一醉方休,醉生梦死在这中秋夜里。早忘了赏月的雅趣,放眼现实,有品质的忧愁越来越少了,功名利禄的烦燥越来越重,叫我们如何去舞风弄月,以解闲愁呢?如何像古人一样毫无杂念的吟诗作画呢?

在这中秋之夜,虽然没有和亲人团圆,没有和朋友相聚,但我只愿做个月下闲人,尽情一梦。不管生活在怎样残酷的世道里,我仍然要效仿古人的那般人豁达超脱,因为我知道曾有人视诗意为天地灵气,因有了春花秋月,便有了诗的境界,可以让生命自由的吟唱,无论是快意的豪气,还是优柔的思郁,都尽在一字一句间,释放起灵魂的底气,才会成就思想的正义。诗歌是我今生最亲昵的朋友,是它为我解脱困惑,是它陪我度过寂寞时光。每当不堪生活的重负时,它就是我心中最大的救赎,在风风雨雨里陪我一起度过。

古时候只有粗茶淡饭配老酒,再邀清风明月相伴,不做神仙也胜似神仙,洗尽繁华,独对冷月,或低诉闲愁一缕,或遥寄情思万千,或乘清风驰骋天地之间,或幽居荷塘岸默言禅语。无论以何种方式消遣,都不失风趣。 古人总是在月下话凄凉,大概是冷风紧,黄花瘦,再加上月亮之上的千古神话,更能够让人体会到那种凄美的心境。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几多愁,白了少年头。 这种悲情切切又不失风雅的词句,足以触动心底的幽意。无从取舍,月难长明,情更难以久留,不知不觉今夜又沦落到宋词里去了,沦为西楼上的落寞女子,感叹嫦娥奔月的凄美,沉湎唐诗宋词的缠绵。

年年岁岁,冷秋落心间,不知又冷漠了多少情切,不知又凉薄了多少意绵,不知有多少相思流漓在红尘的尽头,又有多少亲人沦陷天涯,这月色虽美,却充满了哀愁,这月虽圆,却弥补不了残缺的情感,星星虽然皎洁 ,却照亮不了团圆的途捷。我痴迷于月光流动的温情之中,难舍难离,像是在诉说一个千古神话,用割舍不下的眷念,抒情着最美妙的那一段。梦在风里飞扬,魂在月色下迷离,月亮牵着我的思绪,一步步向远方而去,去会见久违的亲人和朋友,穿越了灯火的浮世,穿越了黑色的山峦,眼底仍旧白纱翩翩,轻揉了一地碎语,拨动骨子里的万种风情,流溢血液里的柔情似水,在千年的清梦里,久久品味秋月的淡雅和秋语的温存。

在这赏月、品月的幽境里,我用心灵对衬着这浩瀚的太空,像月亮一样,寄托着许多人的梦和念想,经历了团圆的美满,又饱尝了思念的苦涩,却无法完成文字间的尽善尽美。在这吟风咏月的情趣中,我细细地感受着生命的美妙,感受着灵魂的安暖,感受着百味人生。

放任心空自由自在,放任月光如流水,绵绵潺潺…

如何写中秋散文清风明月夜竟夕起相思范本四

月明中秋

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河山。那一轮明月,经朝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青山万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长河百代,是慈母织补的衣衫。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展开一轴无边的温婉画卷。人间万户,在桂花香影的轩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积在远古的传统文化,开始被清秋的蛩声唤醒。中秋,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而中秋节,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种拜月祭天、祈求团圆的习俗,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华的今日。

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的故事,依然以纯粹清绝的风姿遥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将明净无尘的灵韵付与人间大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依稀记得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焚香拜月,对着篱畔的菊花,吃上团团圆圆的月饼。到如今的城市人家,亲友良朋相聚在楼台窗下,饮酒望月,细数着宁静温馨的流年。丝丝缕缕的记忆,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轻浅地浮动。

苍莽的群山一次又一次涌动着潇潇秋意,那来自高古的天空将目光与灵魂漂洗得莹洁透亮。今夜,谁停下幽雅的琴弦,在花间月下,独酌一壶佳酿,相期在缥缈的云汉。谁在风清露白的中宵,空闻凄清的雁声,遥忆故乡的明月。谁在那玉宇琼楼,乘风而舞,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词章。那海上升起的明月,照见如梦的佳期。那无声栖落的秋思,又悄入谁人的家中。

月光下晶莹的霜露,打湿了远方匆匆的步履。那涉水而来的是仗剑江湖的李白吗?他飘逸浪漫的诗心在长风万里的云海遨游。那飘蓬辗转的是寄身他乡的杜甫吗?他忧国忧民的情愫在天地之间纵横驰骋。那乘风而去的可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他轻盈灵动的思绪在天上宫阙恣意挥洒。还有吟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带着天南地北的风物人情,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留给后人旷达温婉的诗篇。

一曲《彩云追月》从迢递的古道飘然而来,弦声撩拨起一池的秋水,余音袅袅的意蕴在极远极近处隽永起伏。夜已经很深了,那轮月亮在很深的夜里更加的圆润亮丽、剔透晶莹。她轻盈地流泻在瓦屋、窗台、回廊和石径上,弥漫着历史的深邃无垠,也携带着大自然的慈爱与平和。她沉落在澄净的秋水中,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这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秋风打湿了悠远的时空,那轮被水墨浸染的圆月,沉淀着的千秋不改的如画江山,朝代更迭的煌煌政史,还有万古长存的天地人和。

一只青鸟,打远处的南山飞过,穿过秋天的帘幕,落在故园的楼头。青砖黛瓦的院墙衍生了斑驳的苔藓,带着时光的痕迹,带着岁月的性灵。那株古拙的桂花,像一位安宁的老者,深情地守望着一段又一段悠远的历史。摇曳的灯光下,慈母那双渐渐苍老的手,颤抖着思念的抚摸,将远方的游子呼唤。还有饮露的寒蝉,唱彻了夜晚的梧桐,将经秋的心事风干。

秋水般明净的风,自悠长的小巷吹来,轻轻拂过沿街高挂的红灯笼,像一片片流动的红云。清凉的院落围坐着欢聚的家人,洁净的桌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与精致的月饼。他们品茶赏月,感受着团圆的幸福,一种简单平实的幸福。轻盈的桂花飘落在石阶上,弥漫着幽淡的芬芳。不知是谁,临着高楼,唱起了满月的歌,一轮清澈,一轮明朗,徐徐地向幽蓝的天幕舒展。

那一轮明净如水的白月光,从远古到今朝,从乡村到城市。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守侯清风,又静待白云。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抵达了清秋的人间,将祥和与宁静,团圆与温馨留给天涯的旅人,留给纷纭的众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