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2:52:34 页码:7
最新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实用11篇)
2023-11-18 12:52:34    小编:ZTFB

总结是不断进步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一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

洛阳,国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国务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圣地。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中部城市第五,非省会第一。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二

大殿的前面是一条长廊,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狮子,分列两旁,个个神态逼真,惟妙惟肖,有的怒目圆睁,有的笑容可掬,石狮子上挂满了红红的彩带,活像两条火龙。,大殿前方有两棵树,一棵是龙首柏,一棵是凤尾柏,龙首柏从上往下看,好像一个龙首;凤尾柏的根部凤凰的尾巴,所以叫凤尾柏。

进入了第一大殿,看见了一座雕像,正中为“关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关公头戴12冕旒,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版,身边分别是周仓、王福和关羽的弟弟关平,解说员说:“关羽被百姓们称为平安神和财神,可见关羽在在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

第二座财神殿有一把高3·5米,重3·8斤的明月刀,只有关羽才能有。在此我们会看到一块说明牌,讲述了关公作为财神在洛阳地区显灵的传说:道光初年,洛阳潘村村民毛存仁准备到外地做生意,临行到关林上香,祈求关公保佑其贸易成功,并许愿灵验后在关林大门前竖旗杆颂扬。岂料来年果然生意兴隆,天遂人愿。毛存仁便到关林来还愿,于大门前竖旗杆一对,并刻石铭记。如今旗杆已不在,旗墩却保存了下来。时至今日,民间仍保留着商铺开业要到关林拜谒,在神像前焚香祷祝的习俗。他的旁边是周仓、王福和两位老板,一位打着算盘,以为拿着称,表示,做生意不仅要精打细算,还要有诚意,这样才会生意兴隆。

到达第三座娘娘殿,中间坐着的是关羽的妻子,左右两边分别是关羽的女儿与关羽的儿子,象征着女子也能打天下的道理。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三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骁勇善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溢他为“壮缪侯”。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扬名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儒学立国的国度,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至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根据礼制,皇帝的墓称“陵”,王侯的墓称“冢”,百姓的墓称“坟”,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关羽被封为武圣,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埋葬文圣孔子的“孔林”和这处埋葬武圣关羽的“关林”了。

关林始建何时已无从稽考,现存的关林位于洛阳市南7.5公里的地方,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林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宫殿式样建造的,它以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家到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严谨有序,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苍翠,掩映殿字楼阁,使关林别具林园特色。历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记载有关关林的沧桑岁月。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气魄宏大的关林广场。广场中央的舞楼,是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舞楼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为前台,不设山墙,从建筑形式看,它把前台的歇山式顶和后台的硬山式顶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地加似歇山式顶,使整个建筑的外观宛如一座重榴楼阁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如此巧思设计,精妙构筑的舞楼,殊为罕见,是中国早期舞台的精华之作。

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两边的八字墙上篆书“忠义仁勇”4个大字,昭示着关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门镶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颗金黄色乳钉,标志关羽的至崇地位。门外这对白色大理石石狮,雄健威武,是洛阳地区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请再往大门东西两侧60米处看,高高耸立的是对称的三门道石牌坊'坊额上都是颂扬关羽的题字。

仪门为关林第二道门,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原为关林大门。清代扩修大门后,改此门为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正门额上悬有慈禧太后所题“威扬6合”匾,意思是关羽的英各威震天下。仪门檐后檐下访上绘有大幅反映关羽生平事迹的故事图等,再现了关羽当年激战沙场的生动场面。大家注意看仪门上的乳钉只有49枚,为什么和大门不;样呢?噢,有些朋友已经猜对了,这是因明代修此门时关羽的封号还是侯爵的缘故。

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相传是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西侧为“关帝诗竹”,宽54、高120.5厘米。画面上有两竿竹子,一竿枝叶飘飞,宛如狂风袭竹,一竿枝叶低垂,又似骤雨落叶,所以又叫“风雨竹”。这幅竹画妙就妙在全部竹叶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表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由仪门到大殿之间这条长35米、宽4米由石栏板夹筑的甬道,是我国关庙中惟一的一条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关林有三个最绝妙的景观,这是第一绝。据碑文记载,现在的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这是在洛商客捐资,依帝王宫殿式样修建的。36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个石狮,它们分立在甬道两旁,像两列卫士夹道护卫。这些石狮没有凶猛威严之感,个个活泼生动,逗人喜爱。这些可爱的石狮,给关林的庄严殿宇、苍郁古柏、如林石碑平添了无限生机和温馨氛围。

甬通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钟楼和鼓楼,两楼建筑形制一样。中国的寺庙里,多有钟鼓楼,晨钟暮鼓不仅作为报时之用,更为隆重的祭祀平添几分神秘与神圣,关林的钟鼓楼,起的便也是这个作用。

焚香炉位于甬道两旁,东西各一。明清时期,关林每年要举行春秋二祭,按当时朝政祀典规定使用太牢,祭祀在月台之上拜殿之下进行,隆重而热烈。为了防止庙宇着火,保证殿堂安全,就在月台下建焚香炉两座,可见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识。焚香炉高6.52米,四面坡亭式顶,为清代所建的砖砌仿木构建筑,充分展示了清代高超的砖雕艺术水平。正面雕刻窗根,其余面砖雕“腾龙戏珠”、“松树麒麟”、“双狮戏绣球”和“岁寒三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侧焚香炉后壁的大幅砖雕“岁寒三友”图,它寓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意于画中,用松、竹、梅喻三人的高风亮节、博大正气,构图巧妙,寓意深刻。

大殿前月台两侧有龙头柏和风尾柏,西为龙头柏,东为凤尾柏。龙头柏因柏树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龙头而得名。风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环纹极密,似凤凰尾巴。

月台之上,前为开敞的拜殿,后力宏阔的大殿,两者相连,浑然一体,巍峨壮观。拜殿为五开间卷棚式建筑,为祭祀关羽时百官僚属谒拜之场所,又称为“启圣殿”。拜殿虽梁架结构简单,但斗拱檀枋色彩斑斓,与高耸的赤柱相映生辉。拜殿下高挂着一块块歌颂关羽的匾联,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拜殿西端放置着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所用的.“青龙偃月刀”。此刀高3.5米,很是神气,每每吸引着游客前来一试身手,领略当年关大将无尚英风。

大殿为关林最大建筑,位于关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为尊的建筑意图。大殿为砖木结构的单檐庑殿顶式,高近20米,面阔7间,进深3间,总面积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殿四周飞檐外伸,如燕展翅,檐下斗拱交错,檐柱耸立,绕以回廊。大家抬头看大殿四据角,是不是都站有一人,有种说法说他们分别是庞涓、韩信、罗成、用瑜,只因为他们都曾背信弃义,遭世人唾骂,被称作历史上有名的“四短人”、“走尽人”,他们与关羽的浩然正气形成鲜明对比,让他们站立檐角也是在警示世人啊。

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慈禧太后题的“气壮嵩高”匾。大殿门窗雕饰精美,看大殿正门,自东向西的高浮雕是关羽生平故事十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斩蔡阳、水淹七军、三结义、三顾茅庐、斩车胄、单刀赴会、挑锦袍、战吕布、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表现了明代木雕艺术的杰出水平。而且这些木雕因为有高大宽阔拜殿遮蔽,所以较少遭受风吹雨蚀,因而木雕上色彩依然鲜艳如初。大殿内现有塑像五尊,中间这位帝王装扮、神圣庄严的就是关圣帝君像,此像高6米,为我国关羽塑像中最大的一尊。两侧分立的是威猛暴烈的周仓、沉着稳健的廖化、深谋远虑的王甫、英姿飒爽的关平。我们走到大殿后门,看这组正对后门的高浮雕,中间这位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脂、身着绿战袍、手拂长髯、睿智英武的关羽像,真实地再现关羽音容笑貌。罗贯中据民间传说关羽是个红太阳大汉的说法,塑造出了《三国演义》中一个肝胆侠义、正气凛然的关将军形象。这个关羽像就是依罗氏描述雕塑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羽左右则分别是扛大刀的忠诚侍卫黑脸周仓和儒雅英气的义子关平。

走出大殿来到二殿,光绪皇帝题的“光昭日月”匾高悬于正门上。二殿是关林现存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殿宇,五开间单檐庑殿顶式,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檐下主要绘有反映关羽骁勇善战的故事图。殿内塑有关羽戎装坐像,旁边侍立手持大刀的周仓和手捧玺印的关平。二殿后门有一对圆雕盘龙石墩,设计之巧在石刻中罕见。整个看来似一方柱体,细看则见是由一条龙盘缠,龙的眉、眼、唇、须乃至片片龙鳞无不点画到位,而且龙的气势不减,真可谓绝!

二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东为“圣母殿”,内主供关羽夫人胡氏。西为“五虎殿”,内供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虎将。

结义柏和旋柏长在三殿前,西为结义柏,东为旋柏。结义柏为一棵三叉柏,树身在一人多高处分为三枝,而三枝树权粗细相当,正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故名为结义柏。旋柏则如螺旋一样生长,不仅树干旋生,而且连大小枝条都呈旋转状,甚为罕见,被列为中国“三大奇柏”之一。

三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因殿内原有关羽睡像,故称“寝殿”。其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搪下昂头外伸,刻以龙首,可谓群龙相聚,气势非凡,这在斗拱木作中比较少见,非常有价值。三殿额枋上彩绘表现关羽英勇形象的三国故事画面。殿内塑关羽夜观《春秋》像,关公左手捋须髯,右手持《春秋》,神情专注,研读《春秋》,再现当年秉烛达旦情景。殿内还有采用先进工艺制成的关羽睡像,他能翻身坐起,怒目圆睁,颇能吸引入。殿内后壁为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的“关帝出巡回宫图”彩色壁画,展示出关羽至尊的武圣人、帝王之风。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座石坊,分别为明清所建。前面这座宽10米,高6米,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钦差太监胡滨所书。后面这座规模较小,正额题“中央宛在”,意思是关羽的头颅依然在此,为清康熙五十五年由三韩弟子高镐所书。两坊柱各面分别题刻不同时期对联九副,书体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对关羽忠义仁勇品行极尽赞美之辞,充分反映出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比如“义参天地,道衍春秋”、“浩然之气塞天地,忠义之行澈古今”等。

紧靠石坊为清康熙五年所建林碑亭。该亭为八角攒尖歇山项,碑亭结构复杂,它集历代斗拱之优点,拱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众多的拱昂似一座密据式阁楼外观。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绘成绿、蓝、黄、红诸色,富丽华繁。整座碑亭全用木构件架接勾连,其用力之均衡、构筑之奇巧、造型之典丽,尽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经历了300余年暴风骤雨,依然稳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筑的精粹,全国亦为数不多,此为关林第二绝。亭内立石碑一通,高近4.8米,龟趺座,碑首雕刻盘龙,碑额九叠篆书“效封碑记”,碑阳正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关羽最高封号,碑阴是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对研究关羽的生平事迹以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提供详细资料。朋友们,看到这林碑亭华丽典雅,美妙绝伦,您可知道它凝聚着一位海外赤子的赤诚之心!新加坡华人梁三旺先生多次越洋跨海前来拜谒关林,瞻仰圣容,见林碑亭彩饰剥落,木构朽坏,于是概然捐资8万元重修碑亭,才使这座经典之作焕然于天日。

最后面这个高在丰隆、青草茂密的土丘就是关冢了。据《三国制·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这则史料说的是孙权杀关羽,但又恐刘备兴兵报仇而使的嫁祸之计,但被曹操识破,曹操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城南十五里,即今关林。古今中外,世间关庙何只千万,只有关羽葬首处的洛阳关林、葬身处的当阳关陵、出生地的解州关帝庙称为三大关庙。尤其是洛阳关林作为埋葬武圣关羽首级的圣地,是我国惟一的家、庙、林三把合一的古遗存,亦是封建品级最高、地位独尊的“武圣陵寝”,位居全国三大关帝庙之首。

关林土家南墙有清康熙时期修筑的石墓门,门两侧行书对联一副“神游上宛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深切地表达了对关羽的怀念之情。民国二十五年,国*党将领张学良等见关林土家围墙毁坏,遂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并立碑铭记。1998年,台湾富景集团连万生先生在捐资30万修钟鼓楼、仪门广场之后,又捐资15万元,再次对此围墙进行重修。台湾同胞报效祖国,保护文物的拳拳之心和对关羽的真诚爱戴尊祟之情,令人感动!

参观完关林,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关林第三绝——“关林奇柏”。关林古柏参天,蔚茂成林,浮苍滴翠,与红墙绿瓦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颇具特色。尤其是风中登上关家南望,看到的是柏叶飞舞,碧浪翻卷,如绿海叠翠。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关林翠柏”、“关林叠翠”的美誉。关林的柏树有800余株,树龄最老的达700余岁,树干围最大的达1.2米。

最后,我要给朋友们说一说关林朝圣大典活动。千百年来,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祟,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淮则,朝廷达官,黎民百姓,景仰日深,海外华人更是把关羽奉为平安神和武财神,香火之盛,无以复加!海外华人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他们一致要求关林祖庙恢复设坛致祭,以答神明。为了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高涨的祭关热情,1994、1997、1999、2000年,关林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大典期间中外游客云集,关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华人不远万里前来祭拜关帝。而且从1999年起,每年金秋十月举办一次“朝圣大典”。

朋友们,关林游览结束了,但我相信:关林一定会让您魂牵梦萦!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四

最后一座殿——春秋殿,解说员阿姨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关羽刚刚来到曹操的阵营时,关羽和他的嫂子住在一间十分渺小的屋子里,只有一根蜡烛,关羽的嫂子体弱多病,而关羽又热爱读书,所以关羽决定将蜡烛分为两半,一半给自己体弱多病的嫂子,一半留给自己读书用,曹操知道了,十分敬佩他,于是就造出了关羽睡姿的雕像;他身上的棉被是老百姓的一针一线编织出来的,表示百姓对关羽的爱戴,关羽的床头上第一层有四条大龙,中间有一颗龙珠,代表真龙天子,下层有九条小龙在嬉戏打闹,代表儿孙满堂。

在关林庙的后院有一座碑亭,因为碑亭台基为八角形,所以我们也叫它“八角亭”。亭里有石碑一通,立于康熙五年。碑额是九叠篆书“敕封碑记”,碑阴记载的是修建关林的情况,碑的正面是“忠义神武灵估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明清两朝对关羽的最高封号。解说员说,关林的“关”字大家都知道,是关羽,“林”是皇家人世的葬身之地叫做林,这座碑代表了百姓对关羽的思念。

小记者们跟随解说员来到碑的后面,那里有一个像石门一样的东西,解说员说,这是祈福门,只要往里面投一枚硬币,如果听到“当啷”一声,就说明你们的祈福有用。我们每个人都试图的投进一枚硬币,硬币打在地上的声音好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在不断的敲打着。

最后。我们遇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树有几十米高,几个人都抱不过来,听讲解员说这棵树活了一千多年了,可以给人们带来齐天的洪福,很多人都往树上挂平安符,我们也挂了,祈求着来日的吉祥平安!

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关林妙的由来,目睹了关羽的风采!理解了“忠义仁勇”的真正含义!真是受益匪浅的一次活动!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五

洛阳位于河南,在那里有许多的特色文化,那么关于介绍洛阳的。

导游词。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古时称水之北为阳,洛阳地处洛水之北,故称洛阳。洛阳处于北温带,属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夏热多雨,秋季温和,冬季寒冷。年均气温14.86℃,年均降水量578.2毫米。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北临嵯峨逶迤的邙岭,南对亘古耸黛的嵩山。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城市的兴起距今有4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这里曾墨客骚人云集,故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洛阳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是以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城市。手工艺制品有唐三彩、宫灯、仿青铜制品。景观: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古墓博物馆、千唐志斋、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玄奘故里。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旅游景点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还有二程墓、白园、关林等一大批历史遗迹。洛阳,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第一王都”,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25公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东80公理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

洛阳是个古老的城市。当你走进老城,你一定会深深地迷恋上她那质朴的气息。她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在等待着你去细细品味;她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等待着与你倾心交流。老城里最不缺的就是一座座瓦片屋顶的小楼,木刻的屋檐、窗棂,还有那古色古香的街道,仿佛都在向你讲述着洛阳曾经的辉煌。四月的洛阳城牡丹怒放,城内变成了“国色天香”的海洋。细嗅芬芳,置身花海,动人的牡丹娇艳欲滴,让人忍不住心生怜爱,醉入其中。龙门石窟的鬼斧神工,让你不得不赞叹古人技艺的出神入化,震撼人心。历经岁月更迭的白马寺,依然在古城中静默如初,散发着她的光芒。在老街闲庭信步,细细品味她的内涵与风韵,让历史诉说,让时间停驻。

洛阳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4月气候温暖,可以欣赏无数牡丹争芳斗艳的奇丽景象。特别是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牡丹花会”时,更是人头攒动,满城皆花。4月底-5月中,有“樱桃节”。洛阳独树樱桃,个大肉厚、味纯甘美,汉、魏、晋、唐、宋,一直是朝廷贡品和宗庙祭祀的佳果。到“十里樱桃沟”去,品美果,赏美景,至则忘返。

“茶叶之都”国际友好城市联盟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112.59’,北纬33°35'~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之腹地”之称。洛阳辖6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伊滨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洛阳下辖经济功能区:伊滨区、洛阳新区(正厅级)、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独立享有管辖权)、国家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历史沿革】。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隋唐大运河中心城市,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洛阳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华中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黄河沿岸中心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是一座无愧于国色天香之美誉的牡丹花都。洛阳也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大仙居住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3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1960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据考证,中国佛教首传于洛阳白马寺。以洛阳学子读书音确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河南的标准话。洛阳是中华姓氏主根、闽南、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发现了“河图”与“洛书”,发明了“八卦”,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老子著有《道德经》,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程颐、程颢兄弟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8年6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政府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

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20xx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

【东洛阳西罗马】。

洛阳是和罗马并称的世界两大古都,有着东洛阳西罗马之说。罗马帝国时期正是我国的东汉时期,东汉首都洛阳。当时洛阳和罗马同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两个首都。东汉皇帝派大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首次将丝绸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欧洲延伸到了罗马。而罗马亦派使臣顺着丝绸之路历史上首次来到了中国,并在东汉京师洛阳觐见了大汉皇帝。洛阳因此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和罗马交往,所以一直有“东洛阳西罗马”的说法。

20xx年世界邮展在洛阳举行。期间,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开幕,与此同时,秦汉—罗马文明展也在洛阳拉开帷幕,无数的罗马稀世珍宝不远万里运到洛阳,在为期几天的展览中,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叹为观止,再一次将昔日世界的两大都市连结起来,续写了西罗马东洛阳的辉煌篇章!

【丝绸之路起点】。

东汉时,汉明帝派遣使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且首次将丝绸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欧洲,到了当时的罗马帝国。这是现在完整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即从东汉时洛阳出发,最西端到达当时的欧洲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派遣使臣顺着班超打通的丝绸之路来到东汉,在京师洛阳觐见了大汉皇帝。这是历史上罗马和中国的首次交往。加上罗马帝国的时期和我国的东汉时期刚好在时间上的吻合:东汉(25—220)与西罗马帝国(前30—476),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东洛阳西罗马之说,这是历史上分别代表东西方的两大帝国首都。而丝绸之路首次将罗马帝国和中国连结在了一起。 东汉之后,魏晋及隋唐时期,洛阳都是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的起点,这个跨度之大,时间之久,意义之大,无与伦比! 。

国学。

大师、已逝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说:“我不止一次的说,丝绸之路应以洛阳为起点。这是个不刊之论。”

【对日本重大影响】。

京都是仿照唐朝时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而建,分为左右两大片区,一片叫做长安,一片叫做洛阳,后来由于长安片区一蹶不振,而洛阳片区繁荣似锦,所以后来整个京都都叫洛阳。现在京都有几大区,分别为:洛中、洛东、洛北、洛西等。学校、医院、会社、企业等机构都多以洛阳为前缀。古时候去京都,都叫做上洛或进洛等。这是我国古都对日本产生影响的体现和结果,也是我国对外国城市命名产生的重大影响!

【牡丹花】。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

牡丹从隋代落户洛阳西苑后,地脉适宜,开得缤纷美丽、艳冠天下。

唐代洛阳是陪都,武则天当皇帝时就在洛阳登基,并在洛阳主持政务。“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从武则天时期到开元年间(公元690年至公元741年),还有唐贞元、元和年间(公元785年至公元820年),是中国牡丹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奠定了中国牡丹发展和牡丹文化兴盛的坚实基础。

洛阳市气候概况。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约15℃,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20.2℃。降雨量约630毫米,其中南部山区能达到1200毫米以上。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黛眉山、嵩山等十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六

关林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关羽字云长,东汉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东解梁常平里(今山西运城常平村),19岁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跟随刘备转战南北,为匡复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起襄阳战役,斩庞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孙权弃信义背叛孙刘联盟,出兵偷袭荆州,关羽功亏一篑,退走麦城,突围时在当阳西北临沮被孙权部将潘璋、吕蒙虏获杀害,大义归天。孙权恐刘备起兵寻仇,便将关羽首级连夜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企图嫁祸于他。曹操识破孙权计谋,敬重关公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

一直以来,关羽以他一生践行的“忠义仁勇”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万厉三十三年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协天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位至人极。民间更是把其尊崇为平安神、保护神和武财神。根据封建礼制,帝王墓称为“陵”,王侯将相墓称为“冢”,百姓墓称为“坟”,只有圣人墓称之为“林”。清顺治五年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从而使洛阳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文圣孔子之墓葬并肩而立的同称为“林”之圣域。据庙碑记载,关林汉时有庙,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历史,现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舞楼,俗称戏楼,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旧时百姓为关老爷献戏的场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阳市政府就在这里举行“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届时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的华人、宗亲组织前来朝拜,既满足了他们的祈愿,也沟通了同胞亲情。舞楼建筑别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筑大师清水正夫称之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分立于大门两侧的为洛阳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对明代汉白玉石狮,八字墙上“忠义仁勇”四字,概括了关羽一生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传统美德。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门板上排列的81颗金色门钉为帝王礼制,显示了关羽身后崇高的封建地位。仪门前这对重达三千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场所。而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十分珍贵。“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关羽的声威、神勇扬于天地之间。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画像上关羽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后世所画的关羽骑马造像多以此为蓝本。西侧的“关帝诗竹”,为关羽亲手所绘赠与曹操之物,这幅竹画的全部竹叶点缀成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围关羽于下坯土山,关羽为保皇嫂安全向曹操提出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曹操重其勇武,给予了很高礼遇。然而关羽义不负心,仍然心系刘备,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封金挂印与皇嫂离开曹营。临行,绘修竹一幅赠与曹操。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请曹公原谅我未能当面向您辞别,谨以这幅丹青表达谢意。虽然只有几片淡淡的竹叶,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淡忘。以竹叶寓情,衬托出关公参天大义。所以曹操说:“事君不忘本,义士也”。关帝诗竹既没有多余的笔画,也没有多余的竹叶,是一幅字画双读的传世之物。石狮甬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甬柱顶雕刻大小石狮104尊,百狮百态,54根甬柱刊刻着捐助者的名字或商号,石柱的四周雕刻四枚铜钱,寓意四方来财之意。

洛阳关林的翠柏自古被誉为“洛阳八小景”之一,西为龙首柏,东为凤尾柏。龙首柏,站在树下往上看,恰似一条巨龙在绿树丛中俯视人间。凤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似凤凰尾巴。古代每年祭祀关羽的时候,天上的龙,地上的凤便聚集拜殿前,栖于古柏之上共同祭拜,久之,这两株古柏分别生出了龙首和凤尾,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奇观,如今,人们在龙首、凤尾树下拈香燃帛,倾诉“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祈愿。拜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国著名的楹联撰写大师,我国现任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写的“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的楹联。形象地说命了关公逝后,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崇高地位。拜殿内还悬挂有乾隆十五年巡幸中州时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的对联,皇帝御笔保存至今,十分珍贵。青龙偃月刀,此刀高3.50米,重82斤。在青龙偃月刀旁有一面鼓,洛阳自古就有“击鼓求福”的风俗。“关圣帝君之宝”的玉玺。此为洛阳一厂商在关林许愿灵验后还愿时特别进献的。它是由整块玉石雕凿而成,重达三千余斤,为世界关帝玉玺之最。

关林大殿又称正殿,大殿门上的“气壮嵩高”匾,书体端庄,大气磅礴,为慈禧太后亲题。大殿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现有塑像五尊,正中为“关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关公头戴12冕旒,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版,是国内唯一面部贴金的关羽帝王坐像和国内最大的室内座像,同时也是道家尊称的主司士人官禄、佑科举的文衡帝君之像。、在他身侧分别立有王甫、廖化,关平、周仓。在得知关羽的死讯后王甫坠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把这五尊塑像塑在一起,也为忠义的代表与化身。大殿的东西墙上各绘一幅壁画,均长12.5米,高3米。壁画在主体内容上描绘了关帝率众仙应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神话传说,体现了关帝有求必应和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大殿背面是一尊关羽夜读《春秋》的高浮雕,其儒将风范与正面的帝王之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林二殿,又称财神殿,是关林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殿门悬有光绪皇帝手书的“光昭日月”匾额。二殿内塑关羽财神像一尊,关平、周仓肃立左右。两边各立一童子,持算盘者为招财童子,持称者为利市童子。“五虎殿”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娘娘殿”供奉关羽夫人胡氏、女儿虎女和儿子关兴,她被人们奉为“百病娘娘”,洛阳百姓祭祀她以求子嗣。春秋殿为关林最后一座殿宇,也称为寝殿,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殿前两株古柏造型奇特,为旋生柏和结义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长,故有关公在此乘气升天降妖伏魔的神话传说。在结义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故称“结义柏”。

相降伏了黑蛇精之后刘、关、张也回到民众供奉自己的神庙,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职责。但由于兄弟三人手足情深,心灵感应,便在关林春秋殿前幻化成一株三枝相若的柏树,象征刘、关、张金兰之盟永世流芳,所以后人便称之为“结义柏”。殿内的关公塑像身着甲胄,手持书卷,夜读《春秋》,一派儒将风范,试问古今英豪:“谁似将军文复武,战袍不脱夜观书”。三殿所绘的壁画构思新颖,画面完整,首次采用了连环画的绘画形式,用不同的画面串连起一个完整的关于关公神奇诞生、成长、行侠仗义的神话传说。三殿后的关冢占地2600平方米,高出地面17米,气势恢弘。关冢前立有两座石坊,前方的为明代钦差太监胡滨所立,上书有“汉寿亭侯墓”五字。“汉寿亭侯”是关羽生前曹操表呈汉献帝为关羽的最高封爵。后面的石坊是清代三韩弟子高镐所立,上书有“中央宛在”四字。“中央”指的是首级,“宛”为依然,“中央宛在”意为关羽的首级依然葬在这里,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仍然长存人们心中。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结构十分复杂,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构筑奇巧,造型典丽,尽显鬼斧神工之妙,虽历经了300余年的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家惊人的创造力。亭内立有“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通过这方敕封碑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冢前的石墓门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额题“钟灵处”。

墓门两侧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关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门上留有两个投币用的小孔,左为祈求平安,右为求财。信众们在此拜过关公之后将硬币分别投入孔内,若听到当啷之声,意为心到神知,会得到关公的庇护。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七

今天我们云拜谒一位圣人参人,参观一处圣地,那是令世界华人崇敬向往的地方,它就是武圣人关羽的葬首处——关林。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骁勇善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溢他为“壮缪侯”。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扬名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儒学立国的国度,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至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根据礼制,皇帝的墓称“陵”,王侯的墓称“冢”,百姓的墓称“坟”,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关羽被封为武圣,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埋葬文圣孔子的“孔林”和这处埋葬武圣关羽的“关林”了。

关林始建何时已无从稽考,现存的关林位于洛阳市南7.5公里的地方,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林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宫殿式样建造的,它以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家到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严谨有序,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苍翠,掩映殿字楼阁,使关林别具林园特色。历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记载有关关林的沧桑岁月。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八

洛阳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傍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关林。

导游词。

欢迎参考!

在洛阳市城南约7公里的关林庙,规模不大,但是香火极旺,因为这里埋葬着蜀汉名将关羽关二爷的首级(头颅)。根据古代封建礼制,帝王墓为“陵”,王侯将相墓为“冢”,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两千年来,关羽的地位从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与“关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东曲阜的孔林。

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开始建庙种植柏树,清朝乾隆年间(1735—1799年)加以扩建,基本形成如今的关林庙的规模。关林庙的建筑规格是按照传统的宫殿式修建的,游客进入关林大门后,步行沿着中轴线向前游览,依次可以看到关林庙的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等祠庙部分,在祠庙的后面,就是埋葬着关羽首级的墓冢(地)。

当你来到关林庙,除了拜祭武圣人关二爷之外,还有很多亮点值得你去观赏。明代(修建)仪门上的七七四十九颗门钉和清代(修建)大门上的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反映了从明代到清代,关羽的地位从王侯级别上升到了帝王级别。

当你来到仪门和二殿时,不要忘记抬头看看上面的匾额:“威扬六合”和“光昭日月”两块匾额,分别出自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手。当你从仪门走向拜殿时,能看到两边有一百多尊“甬柱顶雕石狮”,小狮子各个圆润生动,一点没有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间中原石刻的最高水平。在大殿和二殿内,还有不少和关羽相关的木刻和雕像,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和关羽夜读春秋等。

在每年的九月,关林庙将会举办大型国际朝圣大典,大典期间来自海内外的朝拜团将会在这里祭拜关圣人;每年的春节期间,关林庙还会举办大型庙会,有时会有民间社火前来助祭,非常热闹。关林庙距离龙门石窟不远,一般游客会一并游玩。

关林位于洛阳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望熊耳青黛,东傍伊水清流,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亩,现存明清殿宇廊庑150余间。

据庙碑记载,关林汉时有庙,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历史。现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从大门外的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我国古建文化的传统特点和“大一统”的思想意识。

财神殿,是关林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殿门裙板上浮雕龙凤、牡丹、麒麟等,额坊彩绘八仙及“斩颜良”、“诛文丑”、“杀秦琪”等12幅关羽故事,展示关羽万人无敌的神勇历史。殿门悬有光绪皇帝手书的“光昭日月”匾额。二殿佛龛内塑关羽财神像一尊,关平、周仓肃立左右。两边各立一童子,持算盘者为招财童子,持称者为利市童子。二殿东西墙上的壁画,展现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并供奉的各路财神。

中国洛阳关林北依随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关林因厚葬关羽首极而名闻天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180余亩,四进院落、150余间殿宇庙会,千余株翠柏的关庙。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为旧时“灯影钟鼓话兴亡”之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经400余载风风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为慈禧太后传笔,端庄厚重,弥足贵;连仪门和拜殿的石狮通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通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变,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关林位于洛阳老城南7公里关林镇。相传这里是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方。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今之规模。关林占地百亩、殿宇廊庑150余间。现存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石狮、铁狮110多尊,古柏800余棵,塑像10余躯,墓冢1座。隆冢丰碑,殿字堂皇,古柏苍郁,幽雅伟丽。

关林的布局,表现了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整个园内建筑盖显高耸,雕梁画栋,飞檐流丹,气势峥嵘。丰碑高冢,香烟缭绕,古柏千章。殿堂中设有一尊身着龙袍,头戴十二冕旒王冠的关羽坐像,身旁还有捧大印的儿子关平和持刀的周仓立像。后边有张飞殿和五虎殿等。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听到许多有关关羽神奇的传说,还可以感受关公独具魅力的传统美德,幸运的话,还可以一睹一年一度的“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的盛况。

关羽是我国唯一为儒、释、道三教并尊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又名关云长(公元160─220xx年)。传说孙权杀害关羽之后,将其首级献给了曹操,曹操便将其首级葬于关林。关羽一生,以忠义和勇猛见称。从古到今,人们把他视为盖世英雄,作为神灵顶礼膜拜。千百年来,关林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关林是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舞楼、大门、仪门、石栏板甬道、月台、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碑亭、墓冢等。两侧对称耸立着钟楼、鼓楼、华表、焚香炉、配殿及长廊等。

主要建筑包括门外的高台建筑舞楼,三门道硬山式顶的大门、仪门,卷棚式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碑亭、石牌坊、钟楼鼓等;在仪门和大殿之间,修有石栏板甬道,栏板之间的望柱头皆雕作狮子头,计一百零四个,姿态各异,形象生动;三殿之后建石坊,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长廊建置于庙院东西两侧,里边陈列洛阳历代出土的石刻、墓志精品,是研究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舞楼与关林大门相对,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一座平面作凸字形的高台建筑,其顶以歇山和硬山相结合,设计巧妙,宛如重檐楼阁,蔚为壮观,堪称我国舞台建筑的典型。

大门为5开间3门道硬山式建筑,门前的1对白色大理石雄狮是洛阳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者。仪门原为明代关庙的大门,清扩建时改为仪门,其前所立铁狮为洛阳少见。石栏板和月台是按帝王宫殿制度修建。望柱头上的小石狮共104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的关羽大刀。大殿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建筑。庑殿顶,琉璃瓦,檐角饰以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檐下斗拱华丽,朱门雕窗。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

大殿是关林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约20米,总面积为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殿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大殿正门上,有木刻浮雕关公故事图: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挑锦袍、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图案,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二殿是五开间庑殿顶建筑。殿内正面塑“关羽怒视东吴戎装像”,关羽长髯飘洒、端庄威严,关平按剑于左,周仓持刀于右。前檐下绘有斩颜良、诛孔秀、大战夏侯敦、古城会等故事图。后门上方绘有“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历史画面。

三殿是五开间的硬山式建筑,规模较小,又叫“寝殿”。殿檐下有“三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三幅大型故事图。前枋上还有九幅小型故事图。斗拱的昂首都雕成龙头,彩饰绚丽异常。

关冢们于后部,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平面作八角形。向南有石墓门。相传关羽首级即埋于此冢内。冢前有林碑,高4.8米,碑额题“敕封碑记”,碑阴为董笃行所撰之《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其内容为关羽的生平、封号以及建庙的情况。

关林大门前有石狮一对,高2.7米,为明代作品。仪门前有铁狮一对,重三千余斤,乃铸于明代;拜殿东端悬有明代大铁钟,两端竖立有关羽的大刀;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匾额;拜殿前月台上,放置明代铁花瓶一对。

关帝冢平面为八角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外筑围墙。冢前石碑高4.8米,下有龟趺,上有雕龙碑首,额题九叠篆书《敕封碑记》,是康熙皇帝给关公追加封号所立碑。护碑亭作全木构八角形,为八面起坡歇山顶,斗拱枋椽交错勾连,构筑奇巧,别具一格,是清代亭式建筑之典范。碑亭前有明代所立的石供案及石牌坊,石牌坊高10米,宽6米,3道门,正额题“汉寿亭侯墓”5字。

关林已辟为洛阳古代艺术搏物馆。庙内两侧长达90米的长廊,分别为碑刻墓志陈列室、石刻艺术品陈列室。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墓志、石刻艺术品近20xx件,反映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风貌.尤其东汉石辟邪、北魏升仙画像石棺、隋代石狮等,更是稀世珍宝。碑刻、墓志近1000件,其中许多涉及到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均有补史、证史之价值,可谓一部“石史”,并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九

洛阳牡丹节时间:4月5日至5月5日4月10日开幕仪式。花展为期1个多月,届时洛阳各大牡丹主题公园将开门迎客,而洛阳牡丹最佳观赏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早开期、中开期、晚开期。

早开期的牡丹花一般在4月9日前后开放,早开期的牡丹盛花期在4月13日开放的最佳。

中开期的牡丹花一般在4月11日前后初开,盛开期为4月16日。

晚开期的牡丹花一般在4月17日前后初开,盛开期为4月21日。

洛阳牡丹节地址:在每年4月份抵达洛阳,那牡丹花盛开的场面十分动人,有人要问洛阳哪里看牡丹最好,洛阳看牡丹地点有: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公园、神州牡丹园等。

洛阳牡丹节门票:(参考门票价格,以实际为准)。

洛阳牡丹园、洛阳国花园:4月9日至4月30日早开期40元/人,5月1日至5月5日败落期20元/人。

此次牡丹文化节期间将举办开幕式、洛阳树雕园“魔灯时代”魔幻主题灯会、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刘若英“我敢”世界巡回演唱会洛阳站、“花与世界”——世界名花摄影作品展暨世界摄影家看洛阳活动等11项主体活动,以及“互联网+”有色金属产业峰会、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等27项专项活动。

洛阳牡丹节将于4月5日举办,清明、五一都可以赏花游玩。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十

如今,洛阳正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快发展步伐---撤销郊区,调整区划,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础建设和内外部环境整治;提出大旅游发展战略,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三大景点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做出为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负重加压,背水一战的果断决策,经过不懈努力,获得圆满在功;建设洛浦公园,营造优美环境,再现当年洛浦秋风胜景。

朋友们,洛阳市委、市政府这些举措,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这是一个良好开端。相信不久的将来,洛阳定会以崭新的姿态让世人刮目相看,洛阳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我的介绍完了,预祝朋友们今后几天的洛阳之旅愉快!

洛阳关林导游词介绍汇总篇十一

中国洛阳关林北依随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关林因厚葬关羽首极而名闻天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180余亩,四进院落、150余间殿宇庙会,千余株翠柏的关庙。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为旧时“灯影钟鼓话兴亡”之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经400余载风风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为慈禧太后传笔,端庄厚重,弥足贵;连仪门和拜殿的石狮通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通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变,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关林位于洛阳老城南7公里关林镇。相传这里是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方。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今之规模。关林占地百亩、殿宇廊庑150余间。现存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石狮、铁狮110多尊,古柏800余棵,塑像10余躯,墓冢1座。隆冢丰碑,殿字堂皇,古柏苍郁,幽雅伟丽。

关林的布局,表现了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整个园内建筑盖显高耸,雕梁画栋,飞檐流丹,气势峥嵘。丰碑高冢,香烟缭绕,古柏千章。殿堂中设有一尊身着龙袍,头戴十二冕旒王冠的关羽坐像,身旁还有捧大印的儿子关平和持刀的周仓立像。后边有张飞殿和五虎殿等。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听到许多有关关羽神奇的传说,还可以感受关公独具魅力的传统美德,幸运的话,还可以一睹一年一度的“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的盛况。

关羽是我国唯一为儒、释、道三教并尊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又名关云长(公元160─220xx年)。传说孙权杀害关羽之后,将其首级献给了曹操,曹操便将其首级葬于关林。关羽一生,以忠义和勇猛见称。从古到今,人们把他视为盖世英雄,作为神灵顶礼膜拜。千百年来,关林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关林是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舞楼、大门、仪门、石栏板甬道、月台、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碑亭、墓冢等。两侧对称耸立着钟楼、鼓楼、华表、焚香炉、配殿及长廊等。

主要建筑包括门外的高台建筑舞楼,三门道硬山式顶的大门、仪门,卷棚式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碑亭、石牌坊、钟楼鼓等;在仪门和大殿之间,修有石栏板甬道,栏板之间的望柱头皆雕作狮子头,计一百零四个,姿态各异,形象生动;三殿之后建石坊,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长廊建置于庙院东西两侧,里边陈列洛阳历代出土的石刻、墓志精品,是研究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舞楼与关林大门相对,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一座平面作凸字形的高台建筑,其顶以歇山和硬山相结合,设计巧妙,宛如重檐楼阁,蔚为壮观,堪称我国舞台建筑的典型。

大门为5开间3门道硬山式建筑,门前的1对白色大理石雄狮是洛阳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者。仪门原为明代关庙的大门,清扩建时改为仪门,其前所立铁狮为洛阳少见。石栏板和月台是按帝王宫殿制度修建。望柱头上的小石狮共104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的关羽大刀。大殿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建筑。庑殿顶,琉璃瓦,檐角饰以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檐下斗拱华丽,朱门雕窗。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

大殿是关林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约20米,总面积为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殿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大殿正门上,有木刻浮雕关公故事图: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挑锦袍、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图案,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二殿是五开间庑殿顶建筑。殿内正面塑“关羽怒视东吴戎装像”,关羽长髯飘洒、端庄威严,关平按剑于左,周仓持刀于右。前檐下绘有斩颜良、诛孔秀、大战夏侯敦、古城会等故事图。后门上方绘有“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历史画面。

三殿是五开间的硬山式建筑,规模较小,又叫“寝殿”。殿檐下有“三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三幅大型故事图。前枋上还有九幅小型故事图。斗拱的昂首都雕成龙头,彩饰绚丽异常。

关冢们于后部,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平面作八角形。向南有石墓门。相传关羽首级即埋于此冢内。冢前有林碑,高4.8米,碑额题“敕封碑记”,碑阴为董笃行所撰之《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其内容为关羽的生平、封号以及建庙的情况。

关林大门前有石狮一对,高2.7米,为明代作品。仪门前有铁狮一对,重三千余斤,乃铸于明代;拜殿东端悬有明代大铁钟,两端竖立有关羽的大刀;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匾额;拜殿前月台上,放置明代铁花瓶一对。

关帝冢平面为八角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外筑围墙。冢前石碑高4.8米,下有龟趺,上有雕龙碑首,额题九叠篆书《敕封碑记》,是康熙皇帝给关公追加封号所立碑。护碑亭作全木构八角形,为八面起坡歇山顶,斗拱枋椽交错勾连,构筑奇巧,别具一格,是清代亭式建筑之典范。碑亭前有明代所立的石供案及石牌坊,石牌坊高10米,宽6米,3道门,正额题“汉寿亭侯墓”5字。

关林已辟为洛阳古代艺术搏物馆。庙内两侧长达90米的长廊,分别为碑刻墓志陈列室、石刻艺术品陈列室。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墓志、石刻艺术品近20xx件,反映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风貌.尤其东汉石辟邪、北魏升仙画像石棺、隋代石狮等,更是稀世珍宝。碑刻、墓志近1000件,其中许多涉及到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均有补史、证史之价值,可谓一部“石史”,并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