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蝉的一生(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32:18 页码:10
蝉的一生(实用19篇)
2023-11-13 05:32:18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充分了解运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项运动。以下是一些写总结的范文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蝉的一生篇一

生命是渺小的,像沙漠沙漠上一粒金黄的细沙,一点也不起眼;生命更是伟大的,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珍贵无比。因此,我们要。

珍爱生命。

说起生命,我不得不提起我的父母,因为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的父母与其他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众不同。我的父母,在我考试考得不理想时,用慈祥的目光安慰我,让我下次努力;当我成绩考好时,别人向他们采集“药方”他们总会说“这都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可这背后蕴藏着他们多大的鼓励与帮助呀!当我无聊时,他们总会陪我打打羽毛球,下下棋,让我解闷;当我休息时,他们总会带我游览山水风光。而别家的父母总是在孩子考试考砸时,惹祸时责骂,甚至挨打。因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是他们把是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培育成一名小学生。

蝉的一生篇二

一天,我脱离了树妈妈,春风姐姐把我吹到了土里,我害怕极了。

这时雷公公敲响了大鼓,吓得我一直发抖,“你是谁呀?”雷公公说:“小种子,别害怕,我是来帮助你的。”

雷公公刚刚离开,春雨姐姐就来了,春雨姐姐说:“小种子快起床!”我说:“不嘛不嘛!”“我给你带来好喝的!”“真的吗?”我小心翼翼尝了一口,真好喝。

这时一只蚂蚁向我走来,蚂蚁说:“好几天都没吃东西,终于有食物吃了,多好的食物呀!可不能被别人抢了!”我听到蚂蚁说的话,害怕极了,我可不能让蚂蚁把我白白吃掉,于是我想了个好办法,说:“蚂蚁哥哥,我后面有一堆你爱吃的东西,你赶快去吃!不然等下就没有了!”蚂蚁说:“真的吗?”说完,就往后面跑了过去。“呼”我终于松了口气。

刚刚才逃过蚂蚁,一条像蛇的东西又朝我来了,我紧张地说:“你又要吃我吗?”蚯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帮你松土的。”说完,蚯蚓就在我的周围松了松土,果然舒服多了,我的心这才平静下来。

慢慢地我长出了芽,可是却被一块硬硬的石头拦着了,我说:“石头哥哥,麻烦让一下好嘛?”石头哥哥却说道:“这是我的地盘,谁也别想通过!”我用我最大的力气想把石头顶出去,却顶了半天顶不开,这时我发现周围有一条小缝,我钻了出去。

我看了看周围,五颜六色的,绿茵茵的,蓝天白云,大自然可真美丽啊!

这就是种子的!

蝉的一生篇三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蝉的一生篇四

时光如流水般悄悄流逝,不经意间,我们的已经结束了,虽然马上就要开学了,但那军训时的情境仿佛就在昨天,那刚开学时兴奋新奇的感觉好像上个周才感觉到。在这近一年的初中生活中,有许多令我难忘的时光。

回想起那次合唱比赛,赛前的好长时间我们都在不断的练习。有一节体活课,我们在教室中练习,由于不能在操场上活动,同学们一个个都显得无精打采。练习的时候,我们不是快了就是不整齐。看到我们这种表现,老师生气的说:“就你们这样怎么去参加比赛!?精神点,继续练习!”在老师的呵斥声中,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的练习。最终,我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好的成绩。比完赛后,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块薄荷糖,那薄荷的清新久久的荡漾在我的心中。

还有那次广播操比赛,我们每节体育课都不断地练习,连侯老师都来到操场监督我们,可还是有几个同学不认真做操,所以老师总是让那几个同学单独练。几天后,比赛终于来临了,同学们万众一心,连平时最调皮的同学也认真了起来。最后,我们班获得了2等奖。同学们和老师都非常高兴......

初一的生活是充实的,更是难忘的,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让未来的初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蝉的一生篇五

有一种爱,可以供你任意索取却不求回报;有一个人,可以为你付出一切仍无怨无悔。这种爱叫母爱,这个人是母亲。

她总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鼓励;在我伤心的时候给我安慰;在我为难的时候为我出谋划策;在我生病的时候对我细心照料……她是我一切行动的起始点,她教会了我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我的第一老师,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能在社会上立足。

她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她的为人处事的原则。我妈很通情达理。有一次,她同事的电动车坏了,就向她借车,她只有一辆电动车,却还是借给别人了。我和爸爸非常不理解,都觉得她太傻、太笨了,自身都难保了还去管别人。她先是笑了笑,然后给了我们答复:“都是同事嘛,不就是辆电动车吗?没什么大不了的。”她的回答,让我感到她独特的为人处事。即使我不了解她平时的工作状态和交际情况,仅凭她对人大方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她和其他的同事相处的融洽,关系很好。

我妈很善解人意。她从来不约束我,不像其他家长一样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她说过,我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也可以不干自己不想干的事,只要不是出格的坏事,怎么样都可以。虽然她在生活上让我自理,但我总离不开她,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要问她。每次她对我一冷淡,我就感觉她不要我了似的,甚至思考过我倒底是不是她亲生的,是否如她说的那样,我真的是从沟里捡来的。不过我从没信过,因为我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我妈很会讲道理。小时候,我经常犯错,挨批评,这时,妈妈就会把我拽到一边,像唐僧一样,给我讲一堆大道理经,让我知道自己错了,下次别再犯错误。那时候,我认为妈妈是最聪明的人。就算是现在,妈妈的那张嘴,还是能说会道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给了你生命,本应报答;母亲帮你指明人生方向,本应回报。但总报答不尽回报不穷。

蝉的一生篇六

走一步,跨出人生的尺度,印上岁月的足迹,留下幼稚的自己。走,回望生命的长短,估量坎坷的意义,铭记那个成熟的身影。

为了,不放弃生命途中历经每一步;走完每一步,不愿再继续下去。当我们每走一步的时候,我们都终究会走完这;当我们走过以后,却又不禁意间感慨我们曾经走出来的每一步,但其结果都将会被完结。

可以说人的都是由每一步走出来的,而每一步又并不全都是可以合理而完整地构成人的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可见其大同而小异的。一个人的自然是取决于他走出的每一步,但是他必须得历经坎坷、饱受身心的摧残和意志的磨练。倘若他能一鼓作气地闯过,就貌似还可以勉强说明这个艰难的过程对其还是幸运与顺利的。而如果他没能闯过,就表明他的内心世界是困苦与迷惘的。所以我这样说道:“走一步,看穿足迹的未来;走,知晓命运的存在”。这也能充分地肯定:一部一个印,是的坚实基础和必要前提。

看似毫不存在一丝联系的数量级马马虎虎地陪衬和缀上许些默认的文字,就是用来指代和暗喻的。只不过,在这里只是想说理“在任何情况之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罢了。仅此而已。

一个人每走一步都会导致至少有两种结果,广泛地说,一种是“功成名就”,而另一种则是“一败涂地”。换句话说,一步也许能够成就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能是搞砸或是毁掉一件脍炙人口的好事,关键在于如何去稳稳当当地走好这一步或者是下一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且又最佳关键的细微之处。有了这一步,它将决定此刻或是下一刻甚至将来的境况。就像是在过门槛,跨过去了就是一道普通的门,跨不过去就是一道艰难的槛。

再次看来,走过一步是为了走完,不论是曲折坎坷还是平直风顺,而走完这则又是为了铭记那个不忘的生命。因此,走出最完美的步伐,拥有不曾懊悔的。

蝉的一生篇七

你或许是我喜爱的类型,也许作为恋人,我们会很幸福?但是如果是一世的伴侣,我想我们之间的不快乐要比快乐的时候多。我们都是性格火爆的人,作为恋人不是无时无刻都在一齐,我们争吵了,好几天没看见对方,就会开始想念,那样就算是吵吵架,我们的感情也仍然会是很好,看不见,会想念,那么就会有一个先让步,吵吵架也只是生活小插曲。但如果我们结婚了,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固定的生活在同一个范围,那么吵架了,就会开始冷战,固执的我们谁都很难让谁先让步?也许每次吵架终究都会在和好,但是一次次的争吵,慢慢的我们会开始厌恶对方,正因老是在一齐,太熟悉太了解了,本身对彼此就会有厌倦感,加上吵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脾气,行为处事方法都不相同,那么感情就会慢慢的冷淡,彼此都会不快乐!

于是你说的,做我的女生好吗?那一刻我犹豫了。

蝉的一生篇八

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的“得”?这是普通人都能认识得到的道理。有句俗语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确,你不能总是指望天上掉馅饼,没有付出的回报是不长久、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为得而舍”上,那只能算一个实用至上主义者,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因我有所舍、我必有所得,甚至只要我有所舍,没有我不可得,以至于走上歪路、邪路。

由此看来,“舍”的学问比我们表面看得到的要深刻得多,它是一种立世存身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实现人生目标的智慧,是一种无所不明又无所不包的胸怀气度,是一种身心和谐、主宰自己的人生的精神境界。

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是“舍”的气度。在舍与得之问,不少人更喜欢得:得到尊敬,得到利益,得到荣誉,得到地位,等等。是啊,这都是人之常情,谁不希望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富足呢?问题是,有的人目光仅仅停留在要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上,而忽略了与“得”唇齿相依的“舍”。他们应该明白的是,只有肯舍敢舍,有一种“大舍”的气度,才能得到更多。

文摘。

第一章有所得必因有所合1.舍与得互为转换。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培了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地去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傅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一不小心,将兰花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了。

弟子心想:师傅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知到了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啊!凡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为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金代禅师的“不是为了生气而才种花”的禅功,深深地感染了弟子们。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既然已失去,不妨就让它失去吧。

法国的军队从莫斯科撤走后,一个农夫和一个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而贪婪的商人却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商人气喘吁吁,缓慢前行。

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器,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

突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变卖了银器,过起了富足的生活。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亏。有人说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声誉或高贵的权力,同时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额财产,同时就失去了淡泊清贫的欢愉;你得到了事业成功的满足,同时就失去了眼前奋斗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就会发现,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得失反复的过程。一个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失去什么的人,就是愚蠢可悲的人。谁违背这个过程,谁就会像贪婪的那种人,累倒在地,爬不起来。谁能坦然地面对失去,谁就有可能换来幸福、美满的人生。居里夫人的一次“幸运的失去”就是最好的说明。

1883年,天真烂漫的玛丽亚(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去巴黎上大学,只好到一个乡绅家里去当家庭教师。她与乡绅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相爱,在他俩计划结婚时,却遭到卡西密尔父母的强烈反对。这两位老人深知玛丽亚生性聪明,品行端正。但是,贫穷的女教师怎么能与自己家庭的钱财和身份相配称呢?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几乎晕了过去,卡西密尔屈从了父母的意志。

失恋的痛苦折磨着玛丽亚,她曾有过“向尘世告别”的念头。玛丽亚毕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个人的爱恋,还爱科学和自己的亲人。于是,她放下情缘,刻苦自学,并帮助当地贫苦农民的孩子学习。几年后,她又与卡西密尔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卡西密尔还是那样优柔寡断,她终于砍断了这根爱恋的绳索,去巴黎求学。这一次“幸运的失恋”,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没有这次失去,她的个人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吗?贪官拿了别人送来的免费的“午餐”,他就要付出进监狱甚至被处以极刑的代价。彩民中了大奖,他就要常年关注彩票,付出自己的坚持与热情、希望与失望、金钱与时间。所以,当有陌生人告诉你享有免费的“午餐”时,如果你不是乞丐,一定要考虑考虑陌生人说的话。有这样一个故事:

数百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聪明的臣子,交代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写一本《各时代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

这些聪明人离开老国王以后,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12卷的巨作。老国王看了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完它。把它浓缩一下吧!”

这些聪明人又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变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继续浓缩。

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然后浓缩为一页,又浓缩为一段,最后则浓缩成一句。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得意,说:“各位先生,这真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句千锤百炼的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春天播种,秋天才有收获;在生活中,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为什么固定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中奖这类拙劣的骗术屡禁不止?因为有人上过当,因为这类骗子曾经得逞过。政府、媒体、亲朋好友们告诉你这是假的,可还是有人去相信什么中奖的鬼话。大多数的人都想快速发达,但是却不明白做一切事情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去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只要放弃投机取巧的心态,实实在在地建立顾客网及组织,成功必定离你不远了。只要还存有一点取巧、碰运气的心态,你就很难全力以赴。不要梦想中彩票,或把时间花在赌桌上,这些一夜之间发达的梦想都是人们努力办事情的绊脚石。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成为富翁,于是寻遍了整个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借助于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确,有一些人找到了,但更多的人却一无所得,只好扫兴而归。

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人,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有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他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直到土地全变得坑坑洼洼,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但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六个月以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就在他即将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样:坑坑洼洼已被大雨冲刷得平平整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说,“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他们的家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赚许多钱,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将来,美美地说:“对,不走了,我就种花!”

于是,他留了下来。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各色鲜花。他拿到镇上去卖,那些富人一个劲儿地称赞:“瞧,多美的花,我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们很乐意付少量的钱来买彼得的花,以便使他们的家变得更富丽堂皇。五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一个富翁。

只有勤劳才能采集到真正的“金子”,用你的劳动去获得你想要的,比幻想你想得到的更重要。收获大,冉艰苦的工作也会变得惬意。收获可以使人忘却不快的往事,对前景充满信心。从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因而获得最宝贵的经验,这亦是工作——即劳动带来的一种收获。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可言。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记住: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在谈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说道:

“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他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如果他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他拿6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0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蝉的一生篇九

人生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途,可是很多人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却犹豫不前,把自己的抉择交给时间,让自己庸庸碌碌,始终不敢踏出走向新人生的那一步,去拥抱和实现自我。勇敢地跨出那一步,我们将领略崭新的生命价值与真谛。

第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利·杜南特前半生是一位出色的银行家,但当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毅然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银行业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创建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中,果断地拥抱了新的事业。银行家与慈善家孰优孰劣没有答案,但迈出这一步,他却踏上了新生活,他前半生为了钱,后半生却是选择了爱,银行家的杜南特是平凡的,慈善家的杜南特却是伟大的,这勇敢的跨越让他体验到了崭新的生命意义。

著名的硬笔书法家张文举曾有一个文学梦,他满怀希望地寄出一份份文稿,然而一封封的退稿信使他渐渐心灰意冷。当他无心再写作时,一位编辑对他说:“你在文学上很难有突破,但我发现你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二十年后的今天,当他戴着“著名硬笔书法家”的头衔在日本、欧洲、美国做展览时,他只对说了一句“人生有时候真的需要选择那关键的一步,正确的方向才能指引你走向成功”,是的,这勇敢的关键的一步便是成功的标志。

人们无法忘记,20xx年4月5日,面对飞驰而来的小轿车,江苏金坛市城南小学殷雪梅老师勇敢地跨出了一步,用身躯护住自己的学生,从滚滚车轮下夺回了七位小朋友的生命。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作出了最伟大的英雄壮举!她的一步,是一个普通教师作出的本能选择,她的一7条鲜活的生命。这一步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

漫漫人生之旅,留下了我们无数足迹,但关键的只有几步。在面临人生重大考验和抉择时,让步换来了心灵作秤,良心为码,勇敢往前走,去创造无悔人生吧。

蝉的一生篇十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有这真挚的感情,因为感恩,才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今天,我就要感谢您—我的妈妈。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我知道,有时候我的脾气不好,很犟,您就像大海一样包容我,虽然有时会汹涌澎湃一下。那一次,我数学考试考砸了,很烂,全班倒数吧,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不知道哪个嘴快的人告诉奶奶,奶奶就说最近魂不再身上了,好好在你面前数落我,我看着你紧锁的眉毛,“砰”的一声把自己关进房间里,无论你怎么敲都不应声,你最后气急了就说:"你自己不要,我也管不了你了",你这么一说,我的眼泪落得更凶了,“吧嗒、吧嗒”地往下掉,仿佛在和窗外的雨比谁的声音大,哭累了,往床上一倒早早睡了,晚上出来看见你房里的灯还亮着,推开一看,你在帮我分析试卷!于是我下定决心,要走出这个低谷。谢谢您,在学习上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当我捧回一张张奖状时,是您在我旁边欣慰、鼓励我,当我心情低落、有困难时,您依然在我身边安慰激励我,在我暴躁时,还是您在默默开导我————谢谢您,不求回报地一直陪伴着我,在我身边,不曾改变,我的人生因为有了你严厉包容的爱而完整。我体育不好,但小时候却一直嚷着要学自行车,从四轮子的车慢慢拆成二轮,直路的还好,你一直在后面拉着,可是一到窄一点的弯道就不行了。有一次就狠狠地撞到了树上,两个膝盖全摔出了血,我一个劲地说不学了,老爸却一定要我学,您担心的眼神让我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学会给你看。正是这种眼神和我的脾气作对,使我参加了一项又一项的新奇东东,并坚持了下来。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妈妈呀,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呀。我想对你笑。眼里却闪着点点泪花,妈妈啊,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你的衣襟走过春夏秋冬,噢,妈妈,相信我,女儿有女儿的报答,千言万语涌成一句话:谢谢您,妈妈!一生有你,真好!

蝉的一生篇十一

我曾在两处地方遇见过这段话,第一次,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在一个艳阳天踏进宿舍,这一段话就在书桌的墙上,当时就已经引起了心灵的轰动,身体内沉睡已久的蝴蝶,在顷刻间,带着点点星光朝阳光所在地飞奔。第二次,是在庄严肃穆的开学大典上,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一位高三代表发言的学姐。在讲席台缓缓的道出心声,恬雅的声音。让太阳折服。阳光停步,我也沉醉不已。当她说:“我不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又一次的。我再次被震撼。原来写下这段话的人。是这样优秀的人呐。以后的时间,我久久不能忘怀她说那句话的样子。坚定,青春的朝气在她脸上飞扬。

我曾对一位朋友说过,我飘荡在一中的上空,却始终无法下落。淡淡的苦涩,淡淡的相思。被风传的很远很远。说实在的,对于成绩我没那么担心,一个人,无论聪明与否。我相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能做到。只是,我单身一人带着两个行李箱,一个梦想,踏上外出求学路,在外不想家,那是虚假的。或者,不能说是想家,是那整个地方,整个拼凑我记忆的人和物。在淡淡的回忆里,飘散着一缕又一缕炊烟似的家的馨香。

我想西湖,纵然它没有城市的繁华,但那毕竟是我十五年的全部。

鹰不想平庸的过一生。于是选择搏击长空。哪怕失败无数次。哪怕可能因此丧命。但在第二天朝阳升起时,依旧选择凌驰于骄阳之上。目标依旧。

不想留下遗憾,不想老时后悔,故倾一世执着,宁愿伤痕累累,只为一睹上空。

恍惚中,岁月静好,执着依旧。有谁说过,只要太阳在,向阳花誓不低头。

我不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背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蝉的一生篇十二

三生的心愿。

命中注定的缘份。

并非偶然。

爱了,伤了。

不愿想念。

为何。

却不肯逃离冷漠的。

视线。

爱得太深。

伤得太重。

两颗心慢慢疲倦。

快乐的日子。

成为过眼云烟。

期待的爱情。

无法续演。

心成碎片。

梦无法重圆。

哭泣的泪水。

打湿了回忆中的从前。

深情的拥抱。

幸福的`笑容。

渐行渐远。

不相信。

即是一生的伤痛。

只想这份缠绵的爱情路。

没,有,终,点。

蝉的一生篇十三

告别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我们这些小学生们就像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雏鹰,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紧张而充实的。(开门见山开头,直接引出下文。)。

新学校的操场宽阔无比,一棵棵繁茂的柳树整齐地生长在四周,仿佛一位位高大挺立的士兵,在保卫着操场的一切;一条条洁白规整的跑道静静地躺在那儿;一个个功能各异的体育设施稳稳地站在那里。(环境描写,过渡,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牢记:描写景物时,要观察有序+典型事物+词汇+修辞,这样描写事物才会细致生动。)。

为了迎接新学期开学,学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一项长跑比赛。由于我平时不经常运动,所以跑了一半儿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额头渗汗,气喘吁吁,渐渐地落在了队伍的后面。这时,我们班观众席上的同学大声地鼓励我:“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更有几个同学跑到我身边,陪我一起跑,边跑边说:“加油,坚持就是胜利!”最后,在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下,我成功地跑到了终点。虽然我只得了第四名,但看着他们那开心的笑容,我觉得“很值!”

初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且难。有一次,由于我上课走神儿,老师讲的一道很重要的数学题没听懂,晚上做作业的时候没有写上。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急忙找到老师,并向她说明了原因。她先教育了我,然后拿出笔和纸,一边写写划划,一边细心地给我反复讲解这种题型,告诉我以后遇到这种题怎么做,怎样可以得高分。接着,老师又在纸上给我出了一些这类的题让我做。最后,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把这种题弄得滚瓜烂熟了,我非常地感谢老师!(文章详略得当是优点,但是要牢记写文章不能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还要加强描写技巧的训练才行!望你今后作文,加强描写技巧的训练,多看老师空间里的优秀范文,你会有所借鉴和思悟的!)。

美好的是友谊的桥梁;是交往的纽带;更是人生新的奋斗里程的开始!(抒情,升华文章主题!)。

是美妙的、充实的、新奇的,令我们乐享其中。(卒章显志结尾,紧扣主题!)。

蝉的一生篇十四

初一,是友谊之花初开的阶段。在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我们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此时的友谊纯洁无瑕。我们在校园里自在地游走,所到之处,总有朋友陪伴。当快乐时,和我分享快乐的是朋友;当伤心时,和我分担痛苦的还是朋友。

初一的生活,最没有压力,我们可以参加许许多多的课外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合唱比赛……虽然高年级同学也有参加,但主角必定是初一同学。在我们班上,只要没有什么特别任务,班主任对课外活动没有限制。我们不像初三同学那样整天在教室里复习,而是一下课就奔出了教室,奔向校园敞开的胸怀,去展现生命的活力和精彩。

初一男生大都很幽默。他们爱讲笑话,爱在课堂上“秀”一下,令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抽查同学们背诵《乡愁》,叫到一位男生时,不知他是口误还是故意的,竟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背成了“我在里头,母亲在外头。”结果全班笑倒一片,情景可想而知。

要我说,初一同学的学习劲头决不比初二、初三的同学差,而初一的女生尤甚。在大多数科目上,女生都比男生强(体育除外)。一下课,男生总会争先恐后地钻出教室,而女生呢,大部分会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书,一副刻苦学习的样子。真想不到她们竟然有那么大的毅力!果然,等成绩出来后,男生大多会望着成绩单发呆,而女生,则是等着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女生们说着流利的英语,解答着一个又一个难题,男生们只能望洋兴叹!不过说起足球明星来,我想任何一个男生都能让女生竖起大拇指。

快乐之余,我们初一生活也有一些不顺利。由于初来乍到,我们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有时会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不过不要紧,一觉醒来,我们就会把所有不开心的事全部忘记。

“初一生活是个万花筒。”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初一不正是那样充满活力,多姿多彩的吗?我喜欢初一生活。

蝉的一生篇十五

世界就像是个巨大的马戏团,它让你兴奋,却让我惶恐,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小凡背上行囊,斗志昂扬,本来他是打算这样平平凡凡的过完,但他不甘心,打算和朋友一起去城里创业,以后也有向子孙骄傲的资本。可是后来在黑暗的社会囚笼四处碰壁,慢慢的,棱角被磨平,他退缩了,他累了,不想继续了,他灰溜溜的回到家乡,缩在屋子里,怕出去被人戳着脊梁骨骂,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的。

最后的最后,老凡安详的去了,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儿时去戏班看戏,戏子在台上唱着心碎离别歌,每一出戏被精心安排,翻过一折又重头,这些故事无止休,满座衣冠皆老朽,只道最是人间不能留……他朦胧的看见阿姆躺在篾席上,拂着蒲扇,招呼着让他过去,他抬起脚,迈了过去。

这就是,就像台上的戏子,粉墨登场,黯然离去。

蝉的一生篇十六

你的朋友是谁?我的朋友是书。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是书?而不是其他的?英国作家尤安·艾肯,她说:“如果我独自一个人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我会选择书。”是的,从我开始喜欢上书的时候,我就已经认定,书,是我中最重要的朋友。

我的童年,充满幽芳的书香。书,它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给我飞翔在蓝天的翅膀,无限的“营养品。”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钻”进这吸引着我书香袅袅的书城。

“钻”进书城,那一本本书,都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如珍宝般翻开那一本本带着油墨清香的书。那书里面的字,成了一个个金色跳动的音符,跳动在我的眼前,金光灿烂。是那样闪烁发光,仿佛是黑夜里最明亮的那颗星星。这支金色之曲散发的金光是那么优美!有人说:“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我被书深深吸引住,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我。我拿了一本像字典一样厚的作文书,津津有味看了起来。里面的好词佳句数不胜数,我感觉到我沉醉在书的辽阔海洋中。“书海”是那样大,我好像是一条小虫。书就像士兵一样,整齐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像“飞”在半空中。我往后一看,是一对“翅膀,”“羽毛”飘落下来,我接住,一看,上面写着:莎士比亚“知识是人类飞翔在天空的翅膀。”又另一根“羽毛”飘下,上面写着: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看书就像爬山,你怕得越高,就看得越远:你种田,你越辛勤,回报越多。

沉醉在书中,我不由领悟到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灯,自己的金塔。而我们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一位良师益友。读书是那样其乐无穷,五彩缤纷,并不枯燥乏味,让童年充满书香。

我爱你,我的朋友——书。

蝉的一生篇十七

人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书途,一页一张感悟地品着。

——题记。

温暖的阳光穿梭于各处,洋洋的气息弥漫在空中,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阳光暖暖地铺下来,心情忽而放晴,享受着阳光。

一本本书中都带着作者对所处背景下的感受,一个个鲜活主人公中都添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我时而会跟随主人公的思想去体会,去感悟。有时竟不能从书中自拔,犹如身临一般。有时意犹未尽,心中便四海翻腾做着假设。有时会因书中某些幽默搞笑的段子而乐半天。它们具有的魅力和价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同年龄段的我,品味着不同的书。仿佛我在着一页页的书中,一步步褪去稚嫩而长大。因为书,我的生活变得更明朗、快乐。

窗外,绿树披道,杂花映目,阳光抹过树梢。轻轻翻开散着墨香的书,静静地捧着。

逐步走向一个鲜活又新奇的世界,让心灵去探索……。

蝉的一生篇十八

1946年,在天寒地冻的冬天,16岁的娘嫁给了22岁的爹;

2016年秋天,在爹离开人世23年后那个秋天,娘告别了她风雨一生,离开了我们。娘在70年的人生岁月里带领着一家老小,在沂蒙的沭河岸畔,共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娘是党的人,她的善举始终贯穿于自己的一生。

娘像许多裹着小脚的农村女人一样,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守着几分薄地、守着一个小家,過简单平凡日子的梦想,虽然16岁的娘嫁了一个大自己6岁的汉子,但娘心里是充满憧憬的,然而,国民党进攻山东的炮声、“还乡团”的枪声却打碎了娘的美梦。

1948年10月,王洪九逃亡前夕,对人民群众进行了更加疯狂的集体大屠杀。就是那一年,我娘差点死在了“还乡团”的枪口下。

我的故乡位于沭河西岸,河西河东是两重天。河西岸正是敌占区,河东岸便生活在“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的解放区。

娘生活的河西后坊坞村是个不足300口人的小村庄,“还乡团”气焰十分嚣张。我娘未出嫁时就是村里投身革命的积极分子,为当时的河东岸的“老四团”送情报、照顾伤员,年龄不大,却在当地也算有一定的影响。嫁给我爹后,娘不但自己积极,还动员村里的婶子大娘为“老四团”做工作。那时,沭河上还没有架桥,只能淌水来往河的两岸。春、夏还好说,但到了秋末冬初河面不结冰的时候,河水奇冷,时常来往于两岸的娘以至于结婚5年后才生了大姐,这与当初时常淌水过河有很大关系。于是,村里的“还乡团”头子便把我娘列入了抓捕对象。有一天,“还乡团”头子在村里发现了娘,手攥着青红棍、腰里插着驳壳枪的他便对手下的喽啰们下命令说:“这个小媳妇也是共产党,把她抓起来带走。”这个“还乡团”头子是我村的地主恶霸,我们村里的共产党村长和他的大儿子就是他带领“还乡团”在同一夜里同时枪杀的。在他的命令下,小喽啰们迅速把娘捆绑起来准备拉走,刚好此次同来的“还乡团”头目中的一个上级,是我姥姥近村出来的,此人多次得到姥爷的恩惠,他一看绑着的是我娘,便大声说:“这是我表妹,她若是共产党,我就是最大的共产党!大家看我是不是共产党?”如此,娘才保住了性命。事后听村里的人讲起这段往事,我们都为娘被绑而揪心,都为娘的镇定而骄傲,更为娘能平安脱险而长出一口气。“娘是英雄”的定义便因此事而被我们从心里认定着。

在战争年代里娘是“小英雄”,在和平年代里,娘也一直是个平民英雄。

劫后余生的娘初心不改,在此后的岁月中,仍然为国家做着有益的事,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64年,已是四个孩子的娘终于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在当地农村妇女中是极其罕见的。村里不少婶子大娘都不理解,认为和平年代了,带好孩子照顾好家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思想上入党就行了,何必带着“娃”入党?娘却认真地说:“思想上入党是对的,但仪式上入党也是必须的。在党旗下郑重宣誓后,俺就是真正的党的人了,俺就要做带娃入党的农村妇女。”于是,娘便成了当地有名“带娃入党的人。”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不叫娘的名字,只要一提“带娃入党”的媳妇,就知道说的是娘。直到她2016年10月去世的时候,娘都是我们村党龄最长的老党员。

1976年,40岁的娘继续兼任妇女主任的同时,还被推选为村里的支部副书记,一直到1990年,成为被汤河公社批准享受每月领20元“退休金”待遇的“退休干部”,娘用行动在我心里树起了“平民英雄”的旗帜。

娘的英雄壮举很多。人民公社化时期,经常在全公社范围内组织一些农田水利建设、修建道路等民生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往往要根据工程任务分配到各个大队,由这些大队组成队伍一起参加会战,这些参加工程建设的人员被称为“出夫”。

每一次组成“出夫”的队伍都要有带队和做饭的,在村里,既是村干部可以带队、又是干练女人可以做饭的只有娘,所以娘就经常参加大队组织的“出夫”队,这也成为娘在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我六七岁的时候娘又一次“出夫”,这一次去“出夫”的都是清一色的女人,娘就是这个女子“出夫”队的队长,任务是参与改造岚兖公路,由原来的砂石路面改造成沥青路面的柏油路。娘这次“出夫”的时间长达三个多月,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让我终生难忘。娘管着“出夫”队的生活,从未往家里拿过一个馒头一粒米。那时,生产队每年除上缴公粮外,再分到各家各户的小麦和水稻等细粮就很少了,除了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重要的亲戚朋友能够吃上米饭或馍馍,日常的主食就是地瓜或玉米糊豆地瓜干煎饼。物以稀为贵,因为家家户户平时吃不上白面馍馍和大米饭,更别奢望吃上带肉的荤菜,如果谁家有娶儿媳、嫁女儿这样的大喜事,在招待客人的院子外面就会围上一帮人,等着从客人吃完往外撤的碗碟中捞点剩菜香香嘴。

娘在女子“出夫”队里既是带队的又管着这些人的吃饭,手中的权利还是挺大的。改造公路是体力活,干重活就要让她们吃饱吃好。这些姑娘们的主食除了白面馍馍就是大米饭,大锅菜是香喷喷的五花肉熬大白菜,外加粉条或粉皮。姑娘们干活是把皮肤晒黑了、把手磨出了茧,但也每天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她们偶尔回家时从不说劳动有多么辛苦,给她们的爹娘说得最多的是吃得有多么好,让她们的爹娘放心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女儿每天吃到这么好的饭菜而感到幸运。其实,娘很心疼我,但三个多月的时间她未往家里拿过一个馒头一粒米。娘回来看我的时候,总是给我炒一个鸡蛋治治我的馋虫,或者让爹从盛麦子的缸里挖出来一二斤小麦去换锅饼或油条给我吃。她说:“出夫”的粮食都是按人头带的,我往家里拿一个馒头,那些干重活的丫头们就少吃一个馒头,咱良心会受不了的!”

这就是我的娘,一直到现在,当年和她一起“出夫”的姑娘们都已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只要回娘家,都要挤出时间去看看娘。每每说起过穷日子的时候还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大米饭还是满口余香、感概万千,对娘当年的认真依然赞不绝口。

“出夫”期间,娘去县里参加了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娘开会期间,我在家里生了病。大队的“赤脚医生”给我注射了三天的小针再加上吃大青叶片,可烧还是时退时起,头还是时好时疼。过去我一不舒服,爹总是说:“生个小病是好事,爹去给你买块热锅饼割块猪头肉,吃上就把病赶跑了。”可那次得了伤风感冒的我,爹的老法不灵了,吃了药打了针还是不好,于是爹就心慌了,就千方百计想法给娘捎信。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直到会议结束照集体合影的时候,我生病的信息终于给娘捎到了。娘一下子就慌了,会议一结束便急三火四地赶回了家。

娘回来的时候,看到我正挂吊瓶输液。她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我的眼泪比娘的眼泪流的还快还多。其实,人生病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感情最脆弱的时候,我一看到娘心中有对她的思念还有生病时娘不在身边的委屈。那次生病也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打吊瓶,让娘心疼得直流泪。在娘的精心照顾下我很快康复了,娘又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出夫”路。她说:“我得赶快回去,这些日子丫头们吃不好,她们天天干的都是体力活啊!”

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在娘的心中,无论哪级会议,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都是传达党的指示,都是需要村干部要抓落实的。人民公社化时期,村干部的会几乎天天都开,夏收夏种要开会,三秋大忙要开会,沤土杂肥要开会,斗私批修要开会,批林批孔要开会,计划生育要开会,放个露天电影也要对全村人员讲讲话开开会,娘参加哪一次会议都不缺席,把会议精神抓落实比给自家干私事要认真不知多少倍。村里人只要看到娘抓的事情,只有干好讲不得价钱,因为娘干活带头,是一个标准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村官形象。

娘干村妇女主任四十年,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抓好全村的计划生育是娘最重要的任务。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渐进过程,从一家有四五个孩子到一对夫妇一对孩,直至号召一对夫妇一个孩,我娘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者。一直到现在,娘只要进城,她总要提起当年她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地区人民医院以及那时地区人民医院周围的人民旅社。因为要落实计划生育,对大月份需要到地区人民医院做流产手术的妇女,娘都是亲自陪着来陪着回去,用娘的话说:“为了完成任务,侍候这些做手术的比侍候自己的闺女还上心,给人家买饭,给人家端尿盆,有时还要看人家不满的脸色。”娘总是让做手术的妇女尽量吃好,而她自己则是住最便宜的旅社,吃饭则是最节省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都到县城上高中了,有一次听说娘带着一名妇女到地区医院做手术,我骑车去看娘,只见娘给这名妇女买了油条包子,但娘却没舍得抽根油条给我吃,她说:“咱不沾公家的便宜,你想吃咱再买,别干让人戳脊梁骨的事。”

每年因为搞计划生育,娘都要被那些不理解的户吵骂一顿,我们兄弟姊妹有时感到很委屈,但娘从不还口。村中有一户已经生了五个女儿,但在农村没有儿子的户被称为“绝户”,因此这户人家还是千方百计东躲西藏要生第六胎。从这户人家生第四个女儿时娘就上门做工作,一直做到动员第六胎去做流产手术。这家的男主人从我家街道的西头一直骂到我家门口,情绪最激烈时,蹦着高骂我们家祖宗三代。但娘依然坚持上门做说服工作,直到这家的女主人在娘的陪同下做了流产手术。

娘既是村里的妇女主任,还是村里的接生员,而且是解放后经过培训的汤河公社的第一批接生员。娘干了几十年的接生员,有多少新生命是在她的手里发出了第一声啼哭?我没有统计,但一家两代人都是我娘接生的,这样的户实在是太多了。那时村里妇女生孩子没有上医院的,一来怕花钱,二来怕麻烦。再说,农村人磁实,不就生个孩子,没那么娇贵。

在娘的心中,接生员的职责神圣而光荣,同时事关人命事关家庭的幸福,娘把让每一个新生命平安降生看成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无论是瓢泼大雨、电闪雷鸣的夏天,还是三九严寒、冰天雪地的冬天,无论是中秋节的晚上还是大年初一的凌晨,只要是产妇家里来人叫她,娘都是迅速地拿着盛工具的小包就走。我们兄妹5人很小就学会了做饭,很小就学会了互相照顾,全是因为娘在家少的缘故。记忆中有许多次,半夜里有人来喊,娘总是抓起工具箱、迈着一双小脚便赶到需要接生的人家。记得有一年年三十,娘自头一天便赶到村东去接生,直到年三十的头半夜才回来,回来后的娘连鞋都没脱便倒头就睡,原来对方难产,娘守了二十多个小时,母子平安后才回来,那一年年三十,是大姐炒了几个菜,全家凑合着过了一个年,因为没能吃上饺子,娘还歉意了很久。如今那些曾经是我娘接生的喊她奶奶或老奶奶的孙辈们,又娶妻生子时,都还会赶来当面谢谢我娘。

作为世上最小的官“村官”,娘爱工作,更珍惜着组织上给予的所有荣誉。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成员,娘是我们村的妇女主任,参加的多是作为妇女积极分子出席的各级妇女代表大会,最高级别的是临沂地区的妇女代表大会。让我娘和我们兄妹都倍感自豪的是,快70岁的时候我娘又作为优秀党员代表出席了汤河镇的党员代表大会。对于每次出席会议的代表证娘都细心保存。娘去世后,我把这些代表证一一存在娘的家庭展柜里,这些代表证,也成了最原始的历史,记录着娘对组织的热爱和忠诚:30年前的代表证是两指多寬的红色的厚一些的塑料布印制的,至70岁时的代表证也换成了现在比较新式的样式。每一个代表证每一个荣誉的背后都浸润着娘作为一名党员的付出和奉献。每一次参加会议后,娘都会把代表证像我获得的奖状一样订在墙上,挂在家里好长时间才会收起来。

“党员意味着什么·公家的事大于一切!”娘总是这样教育我们。在我们家有一条规定:无论上学的,还是做工的,比赛着看谁得奖多、受表扬多。娘说:“我没文化,但我知道,拿奖状的、受表扬的,一定是各方面表现都突出的。咱冯家的后代,都要争着先进,不能当窝囊废,给组织抹黑。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若是谁入党了,在我们家都是大事,娘全主持一个家宴:困难的日子里不过是多炒两个菜,全家人坐在一起,娘让入党的那位在饭桌上站起来说说感受,全家鼓鼓掌,娘再表扬表扬。在我们家,受到娘的表扬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在我们的成长中,娘的要求比较高,能得到娘的表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娘不仅要求我们严,对她自己也是如此。我的印象中,我娘心中的开会就是大事,无论是村里开会还是公社开会,不管自己家里有多么大的事,我娘都会先去开会。因为娘所在的那个年代里,开会就会领回任务,领回来的任务都是限时完成,无论是修水渠、建水库,还是交公粮、统计人口数据,甚至是学大寨,搞计划生育,都是限时完成的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娘80多岁时,只要村里开党员会,她都不会缺席。听邻居大娘说,我二姐刚6个月时,一场夏雨沭河水大涨。娘却接到了上汤河公社党委去开会的通知。孩子要吃奶,河上没有桥,大家都劝娘“这个会不能参加。”但娘却说什么者要参加:“公家的事,可是耽误不得。”急哭了的娘最后把我二姐放到草篮子里顶在头顶上过了河。每当说起这事,大娘便直摇头。“你娘不要命的架势真吓人。俺站在河边看着你娘,水激浪大,心都吓得快跳出来了。”事隔多年,大娘还心有余悸地说。她老人家在世时,每当周末我回去看她,她问的第一句话总是“单位里没事?不开会吗?”一听到我说还要开会,她就会督促我赶快返回。前几年汤河镇修桥党委号召捐款,娘不仅捐出自己的积蓄,还亲自打电话给我和哥哥,让我们都要捐款。

在娘的教育和影响下,我娘的儿子、儿媳、外甥、外甥女等都加入到共产党员队伍中。我娘常教育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的好日子,你们成了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子!”

娘的英雄善举,还体现在明事理、大格局。

娘嫁给我爹5年后才生了大姐。从1951年到1966年10月,在这16年的时间里,我的大哥、二哥、二姐和我又相继降生。1956年,随着国家公私合营政策的结束,由于之前我爹是一名推着独轮车的“杂货商”,公私合营后,我爹按照政策,成了汤河供销社的一员公职人员。

我爹是个苦孩子。两岁丧父三岁失娘,靠老奶奶把他们姊妹仨拉扯成人。我娘和爹结婚的时候,爹只有一间半透风撒气的草房、一只剩了一半的锅,甚至婚床都是用两个椅子搭起来的。从1946年与娘结婚、尤其是解放后,爹推起了独轮车,成了个走街串巷买针头线脑的“货郎”。爹能吃苦,又有经营头脑,几年的时间,家里已经买了几亩地,并且有一亩是水田地,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苦孩子,变成了有儿有女的一大家人。听爹说,最初他是不想去当国家工作人员的。自从大姐降临人世间,我爹升格,才感到成了大人,更感受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尤其从小无爹无娘的爹更想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爱。农业合作化之前,我爹和我娘正合着劲地谋划着十年规划远景。但公私合营却中止了爹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庭梦成了供销社的一名工人,抚养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娘一个人身上。

有两件事都是让娘到了老年仍记忆犹新的。我爹虽然在供销社拿工资了,人民公社化后,他要从工资里拿出大部分缴到大队里,然后转成工分,才给我们家分粮食。有一年在夏收前,我爹的工资因故没有及时缴到大队里,于是我们家在夏季分小麦时只有我娘一个人的工分,到秋天我爹的工资缴上了,大队里当时的负责人决定给我们家补的粮食是胡萝卜。那一年,我们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吃了整整三个季节的胡萝卜,过年的时候,我的姥姥在我们家里翻遍所有的粮缸,找到了不足二斤小麦。大年初一的那天,姥姥用一斤多白面和地瓜面掺起来包了一顿水饺,让全家过了一个年。

为了让家里多点收入,大姐9岁就到生活队参加劳动,虽然那时大姐一个工值2分左右。年小个矮,大姐一个人挑不了担子,便与两人合抬一筐土。一筐土大都有百十斤重,两个人担的时候,由于重量的原因,盛土的筐会滑向个矮的那一方。9岁的姐姐被压得走不动路迈不开步,回到家里,肩膀又红又肿,晚上疼得睡觉直哭。娘连夜找出自家的扁担,一边流泪一边在篇担中间扎上一层层的麻绳,从那之后,再抬土时候,因为这个麻绳,才固定了滑动的筐,让大姐减少了一点点累和痛,这也是做娘的对自己的女儿的唯一能做的一份体贴啊。后来的岁月里,娘总是一遍遍地说起大姐所受的苦。大姐四十多岁的时候,腿已经疼得不能走路了。有一次娘住院,大姐在家里想娘想得眼泪直流,我外甥开车把大姐拉到医院、然后再把她背到娘的病床前。看着大姐的一瞬间,娘拉着大姐的手痛苦失声。

艰苦的日子维持了6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历了1958年的砸锅炼钢吃食堂,经过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吃树叶扒树皮的日子,全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要求大力精简城市人口。1962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精减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开始为大规模城市人员精简的实施做政策铺垫。当时告诉回乡的职工,一旦国家形势好转,将优先把他们请回来,但是,时隔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陷入更大的困境,困难时期被下放的城镇居民的命运就是他们彻底地一辈子就要务农,命运就在这时拐了弯。

那年,我二姐刚出生,三十岁出头的娘已经是四个孩子的娘了,我爹按照上级政策,从供销社被精简回村务农了,这件事对我们家,尤其对爹的影响是巨大的。

爹从1962年下半年回到故乡的第一生产队当了一名“牛倌”,直到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世,他的身份定格为永远的农民。如果不是我在写文章时挖掘出这段经历,我爹6年曾经为“公家人”的历史就会被无情地淹没了。

夏天锄草,别人都锄完了,而爹往往锄了还不到一半。爹便不时被别人说些风凉话。一段时间里,爹走坐不安,甚至一度要去“闯关东”。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看到爹不吃不喝,娘气的破口大骂:“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咱去当工人是国家需要,现在国家困难了,咱能不支持?咱不是犯了什么错误被赶回来的,不识字是咱的软肋啊,精简人,不精简咱精简谁?别人说两句又少不了咱一块肉,你就受不了了?当农民怎么了?咱凭力气吃饭,一点都不丢人。要死要活的,才丢死人呢。”在娘的痛骂下,爹才安安心心地当起了牛倌。娘虽然骂爹骂得厉害,但娘却私下里对我们说:“你爹是个好人,当时家里很穷,有个鸡蛋还是给他吃,他受不了吃不饱的苦啊!”

娘是有大格局的人,爹回乡务农虽然让别人说了不少闲话,但毕竟一家人可以天天生活在一起了,早早晚晚有个知冷知热说话的人了,娘虽然比我爹小6岁,但是爹的生活,让娘照顾得比在供销社当工人时一点不降低。

在爹的问题上娘有格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娘更是有眼光。

在她深深地体会到爹之所以被下放回乡务农,既是国家的大政策,也与我爹没文化是个睁眼瞎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求学过程中,娘表现出比一般人都坚决的态度和超前的眼界来。

听娘说过,当时村里和大哥一起入学的有十几个人,当他们上到三四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的便缀学了,他们父母的理由是农村孩子认识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再多学也没用,不如回家干活挣工分。当时我爹还真的回家和我娘说起让大哥辍学的事,娘还未等我爹说完就发了一次大火。她怒气冲冲地对我爹说:“我们两个都是睁眼瞎,我们不识字吃的亏还不够大吗?你如果识文解字有大学问,下放人员就会摊上你吗?我们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只要他能读下去,读到什么时候我都供应他。”

正是娘对待学问的这种情怀,让大哥在求学的路上一路走下去,让我步大哥的后尘在求学的路上不断前行,于是出现了高考制度恢复后大哥成为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成为我们四村八乡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和我哥一起上学的伙伴们,陆陆续续地辍学回家帮爹娘挣工分去了,到上汤河中学上初中的还有4个人,其中两个人上初中期间光荣参军了,这样最后读高中的只有大哥在内的两个人。从大哥1974年高中毕业,到5年后的1979年考上大学,大哥又成为全村第一人,用我大伯的话说冯家的祖坟上终于冒了青烟,插上了旗杆可以放上九声炮响了!

当全村的父老乡亲端起手中的酒,向我的爹娘说祝贺的赞美之词时,只有我的爹娘清楚大哥金榜题名的背后浸润着多少艰辛。

大哥考上大学的那天夜里,和我这个小弟有个彻夜的长谈,他述说爹娘的英明,感叹求学路上的艰辛。

早上从家里拿两个地瓜面掺糠的煎饼,实在不好意思在同学面前和人家一起吃饭,总是在课间的时候把两个糠煎饼先吃了,到同学们吃午饭的时候,再喝一碗热水充饥。

“年好过,春难熬。”有一段时间,大哥在学校里住校,正是春天青黄不接日子最难熬的时候。春天用地瓜育秧后的的母地瓜俗称“地瓜母子”。那一年,实在无粮可吃,生产队里便把“地瓜母子”也分到了各家各户,我爹和我娘在推磨磨糊糊时,把生产队分的“地瓜母子”一起磨成了糊,烙出的煎饼比单一的地瓜干糠煎饼看上去颜色发亮发白,似掺了小麦似的,但“地瓜母子”水分大,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不成个,于是娘从鏊子上揭下煎饼,爹就拿到晾衣绳上晒干了再叠起来。当把这些煎饼送给大哥后,大哥似乎吃到了久违的麦煎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哥知道这样的煎饼家里肯定是一个不留地全送给上学的他。于是,正是长个的时候,大哥三顿饭却只吃两顿,硬是从爹送的煎饼中又省下了几个拿回了家,给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吃。看到又黑又瘦的大哥,娘心疼地掉著眼泪说:“儿啊,什么时候娘能让你敞开肚子把煎饼吃个饱啊。”

大哥高中毕业后,先是在大队的小学里担任代课教师,由于大哥认真勤快,教出的孩子质量高,素质好,学校领导老师们都对大家赞赏有加。时间不长,但被管理区挖去做了团总支书记,又因为能干有活力、脑瓜灵,被坊坞管理区检查工作的汤河公社党委书记看好,一纸调令又把大哥调去汤河公社干上了公务员。

这是村里是天大的好事。当我村的大队书记从公社党委书记手里接过这个调令的时,他就想好了对我的爹娘要说的赞美之词。其实,当我爹知道我哥要上党委上班的消息时,他已经感觉非常满足了,他这个“牛倌”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娘也高兴。但娘在高兴的同时却给大哥提出了新的目标,娘对大哥说:“儿子,你爹娘没什么本事,你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不敢贪功,但你自己要心中有数,无论外人怎么说你好,我们毕竟就是个亦工亦农的身份,说到底,你的根还扎在咱们村,你永远要有农民的朴实。”

我想正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娘对大哥的现状没有给予让人忘乎所以的定位,才有大哥在高考制度恢复后锲而不舍的追求直至成功。

恢复高考后,娘鼓励大哥参加高考。大哥遵从娘的意思,连续两次参加高考落榜后,下决心再到学校复习参加高考与他本人特别是对我父母来说,如果不是有高目标大眼光是很难做出这个决定也很难接受的。

于是,家里便爆发了一场小小的战争。

有天晚饭时,爹点上一袋烟对大家说:“考大学是个好事。但老大的这份工作在咱村就是最好的了。多少人眼馋都眼馋不来。咱何苦丢了铁饭碗去考什么大学。考上了不还是上班?到时还不知分到哪里。怎么会有这份便利显眼的好工作?何况,老大都挣工分了,上学就少了一个劳动力。下边弟弟妹妹怎么办?我看,打死咱也不考了。就这样安心工作比啥都强。”

看着爹坚决的样子,一家人都不敢吭气。

性子急燥的娘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拍说:大道理我不懂。但我知道,文化越高会做的事越多,对国家贡献就越大。咱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忘了长远利益。这学咱得考,这辈子你上到哪里,我就供应到哪里。一年考不上咱就考两年,两年考不上咱就考三年,直到你不想考了为止。”

在家里,娘的话就是最后拍板的话。因此,曾经在乡亲们眼里已经是当上官的大哥又重新回到当时的临沂育新中学成了一名插班的中学生。

娘对大哥去复习考学是全身心支持的。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爹娘招呼我们姊妹每周比平时要多推一次磨,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麦子陆陆续续地都变成了大哥每个星期回家拿的煎饼。

娘是无怨无悔的支持大哥的,大哥也是用自己最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回报爹娘的。

记得大哥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爹蹲在堂屋门西侧一袋接一袋地抽他的旱烟,高兴?激动?这是冯家祖坟上冒出的第一缕青烟,竖起的第一根旗杆,他应该激动、骄傲和自豪。

然而,此时最应该骄傲自豪的娘,却操持着为大哥筹备车票钱和张罗请村里的乡亲们吃顿饭的事。

那时,从临沂到济南的车票钱是陆元捌角。

一天半夜醒来,听娘正对爹说:“明天是板泉大集。拿点小麦卖了给老大准备车票吧。”

“集市上一斤小麦不足两角钱。老大一张车票钱咱要买接近40斤小麦。生产队里全年分给咱家的小麦不足200斤,是咱全家7口人一年的口粮啊。就不能借点?”黑夜里传来爹沉重的声音。

“这年景,上哪借去,大家手里都不宽余。如果不是遇到了万分的难处,谁舍得卖这点小麦?”娘咳嗽了两声接着:“先卖50斤吧,除了给老大买张车票外,再割点肉,都是看着老大长大的左邻右舍,咱们张罗着请大家来吃顿饭,让大家伙都高兴高兴,最重要的,我心思着也让大家都知道,考上大学是光荣的事,别再早早的让孩子缀学,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这个头,咱得带头。”

我还特别清晰地记得,那一袋鼓鼓的麦子。心里竟有一种疼痛的感觉。我不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娘站在院门前望着爹的背影很久才回到屋里。

学习过程中大哥是努力认真的。正因为优秀,毕业时便有了回临沂还是留省城的选择。然而,这一次,娘的意见决定了大哥一生的发展,这不能不说,又是娘的远见卓识。

大哥在大学里担任班长,毕业时有到省城工作的机会,当然如果他坚持回故乡工作,老师们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为了上学曾放弃了工作,整整三年的时间让家人供自己读书,大哥从心里想早日替家里分忧解难。离家近除了能经常回家,人脉关系自然对家里帮助也会更多一些,但留省城对个人的发展更有利。当大哥把这些因素告诉娘并征求娘的意见时,娘一点没犹豫地对大哥说:“你现在是公家的人了,就不再单单是娘的儿子,公家的人首先要考虑给公家干事,孝顺不是围在爹娘的身边,你们干成了大事才是最大的孝顺,我的意见就是你能飞多高就飞多高,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正是因为娘的这段话,大哥便选择留在了省城金融系统工作,以至于大哥最后在厅级领导的位置上退休,这与娘最初的英明是分不开的。

娘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她在大事大非面前的审时度势。

1982年,是我們家重要的年份,也是娘最开心的一年。这一年,对我们的家庭和亿万个家庭来说,真有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喜悦。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我们家的粗粮细粮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都塞满了粮缸,一句话,我们吃饱了,我们吃好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这一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也正是这一年的春天,我家也分到了自己的责任田,那一年的夏天,我家的粮缸被小麦填满了,娘让全家吃上饱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单是粮食塞满了粮缸,过去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来了重要的亲戚才能吃上的米饭馍馍如今已成了家常便饭,最重要的是,我的爹又推起了小推车、重新开始做起了小生意,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刚刚实行分田到户的时候,多数父老乡亲都在为多分一点生产工具、多分一分水浇地而绞尽脑汁,有的甚至还动起了手干起了架。然而,我们家却是别外一番景象。

月亮正好的晚上,全家人边剥花生边聊着天。

娘说:“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都责任到家了。”

“嗯。”爹闷闷地应着。

“听说今天村东的李老头又到村里闹了半天。说是他分的小推车太旧了。看好了陈老三的那车,陈老三不让。说是自己抓阄抓来的,天王老子说情都不行。”娘边做活边说。

“嗯。”爹还是闷闷地应着。

“你是咋想的?就没有想法吗?”娘抬眼望着爹。

“想法当然有。可还不是白想。”爹不情不愿地回答。

“有想法就说吗?一个大老爷们家,吭吭哧哧算干啥?”娘急了。

“我当然是想干老本行。做农活我也不会。总不能当一辈子牛倌吧?”爹不甘心地看着娘。

娘把腿一拍说:“这些天我也琢磨了,你天天卧在村里,到底是浪费了你的天赋。论做生意,十里八村没人能比上你。虽然不识字,但你心算比人家算盘打得都快。我看这事能成。我听上边文件上说,要‘发展家庭副业,发展专业户,可以充分利用分散的物力、财力和具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所以,我琢磨着,国家允许你重操旧业。”

听娘这么一说,爹高兴地问娘:“这回不用上生产队挣工分了吧?我真的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了?”

娘重重地点了点头。

于是,在责任制推行的第一年,我爹便又推起了独轮车,变成了一名以卖水果、蔬菜为生的“小商人”了。

爹从娘的手里拿到了少得可怜的几元钱后,一辆独轮车,一杆秤,一个盛钱的布包成为我爹开始起步做生意的全部家当。每天早上,他到集市上从别的卖水果或卖蔬菜的人那里,以低于市场价把水果或蔬菜先拿过来,钱不够,先给人家缴一点保证金,等水果或蔬菜卖完了,第一时间去给人家把欠款交上,这样干了半年积累了一定资金后,爹就专门做起了水果生意。

晚上,爹总要把不同的水果和干果挑出一部分留给我让我解馋。这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在大冬天的夜里能够吃上苹果、吃到柿饼子、吃到甜甜的软枣,是少有的福气。

爹在做生意的路上如鱼得水,似乎换了个人,一下就年轻了十几岁,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爹快乐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更有前所未有地改变着,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爹每天出摊回来,都要在灯底下和我娘清点当天的收入。爹总是在留足第二天的本金后,把剩余的钱全部交给娘支配,我爹盛钱的小布包装着他的梦想也装着全家的希望,我上高中的自行车和后来给媳妇新买的自行车都是爹摆水果摊挣出来的。

爹又成为他当初起家的生意人,娘也便做起了快乐的小水果摊的“老板娘”。

家里的日子越过越殷实,爹和娘的脸上每天都是笑容,家里的喜事也便接二连三地都来了。

1982年的春节,在省城工作的大哥领着准媳妇、我的大嫂回来过年了。那时村里还没通电话,大哥提前一个月就写信告诉爹娘这个春节他要带着媳妇回家过年。

说起儿子在省城的大银行上班很自豪,可是一旦聊起孙子的事,爹就比别人立时矮了三分。为此爹总是长吁短叹,边做梦都是抱孙子的事。现在大儿子终于往家领媳妇了,这天大的喜事让爹娘又高兴又忧愁。高兴地是孙子有指望了,但娶儿媳的费用去没有着落。

尽管已经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爹也摆起了水果摊,吃饭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花钱的问题并没解决——肚里有饭菜,但钱包里没有多少存钱啊。但大嫂是大城市里来的姑娘,又是冯家第一门婚事,爹娘还是倾全家之力收拾了房子,做了新棉被,全家人包括爹娘在内每人都做了一身新衣裳,给第一次进家门的大嫂留下个很好的印象。

对全家来说,1982年的春节是一个欢乐幸福的节日,直到大哥大嫂春节走后很长时间,爹娘的口中白天说夜里聊的还是大哥和大嫂。一直到1983年的春节,大哥和大嫂回老家举行婚礼,把爹娘多年的愿望实现了,把全家的欢乐推向了高潮。

在农村娶儿媳妇不单单是喜主家一家的事,而是全家族的大事。那时冯家的族长就是我亲大伯,他的亲侄子要娶媳妇了,大伯便比对别的侄子娶亲更为用心。60多岁的他在我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召集全家人一起讨论、商量,如何为冯家的第一门亲事举行又隆重又能承担得起的婚礼。

那时,从省城回沭河西岸的家还没有直达的车,在临沂下车后改乘相关的交通工具回到家。那时,大哥大嫂都在省城工作,为了配合老家举行的结婚仪式,必须提前一天先到临沂城住下,第二天早上再从临沂城赶往老家。在如何去接大哥大嫂的交通工具上大伯大娘和我爹娘犯起了愁——用自行车不够重视,马车太土。那时尚没有出租车,几经反复,最后决定使用我村最好的“50”马力拖拉机当接大嫂的婚车。那时,拖拉机进出城都有规定的时间段。为了确保不延误婚礼时间,头天晚上,让大伯家的哥哥便与拖拉机手赶到大哥大嫂住宿的地方等着,第二天早上再趁交警没上岗前就出城。作出这个决定后,爹娘让我赶快写信告诉大哥,大哥也同意了这个意见。但当真到了大哥举行婚礼的头一天,在临沂城负责担任联络员的二哥回家报信说,不用拖拉机进城了,大哥大嫂将坐着吉普车回村。这个消息让筹备婚礼的人们喜上眉梢、赞不绝口。

原来,大哥大嫂赶到临沂城后,当时地区建行的领导得知大哥大嫂是回来举行结婚典礼的,便安排当时行里唯一的一辆最高级的轿车——北京牌212吉普车,送大哥大嫂回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轿车很少,私家车更是少有听说过。那时,如果谁家门前停辆轿车,全村人都会围着看来看去、羡慕不已,吉普车只是听说过却几乎没见过。因此,大哥大嫂举行婚礼的那天,尽管为了这个结婚典礼已经爹娘已经精疲力尽,但他们依然不停地热情接待前来捧场的亲戚和乡亲们,自始至终笑得合不拢嘴。

当吉普车载着大哥大嫂到达村口时,迎接他们的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按照故乡的风俗,迎接新人的鞭炮一直要不停地放到喜主家的大门口,直到从车上下来的大哥大嫂被大伯家的嫂子撒了满头满身的“福”,鞭炮才告一段落。爹和娘坐在正屋里,眉开眼笑地接受着大哥大嫂的至礼,所有的亲戚和乡亲都在酒席上酒足饭饱,一场让乡亲们津津乐道的婚礼让全家人都赚足了面子,也让乡亲们谈论了很多年。

大哥结婚让爹娘了却了一份心愿,但二哥的婚姻又成了爹娘心中的大事。那时,二哥在农村务农,因为家里穷,同龄的年轻人孩子都会跑了二哥的婚事也没有着落。爹和娘愁了一年又一年。好在,大哥结婚典礼不久,二哥的亲事就确定了,让爹和娘着实高兴了很久。不久后,一连生了四个女儿的大姐终于生了个儿子,一时间让爹娘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到了这一年的11月底,二哥便举行了婚礼,虽然没有大哥结婚时那么气派,但对我的爹娘来说,两年连着娶了两个儿媳妇,知足了!

二哥的婚礼一结束,娘就坐上从临沂到济南的公共汽车往大哥家奔去,因为大嫂面临分娩。1984年腊月初七,大嫂生下了我的侄女。

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家是日子越过越甜,喜事连连,添人添财,娘也成为全村第一个到过省城的女人。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大哥成为全村第一名大学生。之后,娘最小的儿子——我也成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在1983年的夏天,16岁的我有幸成为高考战场上的胜利者,让爹娘成为四里八村培养了两名大学生的“名人”。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吃到了娘买的“紫葡萄”;

此后就是娘精心筹备我上学要带的衣服和被褥。

如果哪一天收获不多,回到家则会抽着旱烟袋默然无语,娘叫他吃饭时,先听到的一定是爹无奈的叹息声。但当时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并不理解慈爱的爹为了让我多带一点零花钱而努力筹钱的焦虑心情。

娘则千方百计地改善我的生活,豆腐、油条、马蹄烧饼……所有在娘眼里是最好吃的,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往家买,恨不能让我把所有好吃的食物全都吃遍、吃够。现在想来那真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黄金岁月,心中流淌着的全是父母之爱和无限的亲情。

记得有一天早上,娘边烙煎饼边和我拉呱。娘说:“上大学了,不用吃娘烙的煎饼要去吃白面馍馍啦,娘今天给你做鸡蛋韭菜馅的煎饼吃。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你上学娘为你烙了好几千张煎饼,不要忘了你是吃煎饼长大的。”那天边吃娘烙的煎饼边和娘说话,看着不时被鏊子下面冒出的浓烟熏得泪流满面的娘,我的心中溢满了激动,暗暗下决心,把上大学作为人生的起点,一定不能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要不断努力,一生一世要对得起摆水果摊的爹和烙出了一张张煎饼的娘。

无论怎样地不舍,离家的日子还是到来了。上学那天,是在省城上班的嫂子专程回来接我。吃过早饭,二哥二姐帮我提着行李去洪瑞车站坐车,叔伯大婶们把我送到村外,回头望去,爹却不在送行的人群里,娘却硬是坚持把我送到车站。说起我爹,娘对我说:“你爹真没出息,整天盼着你能有出息,到了这天,自己却在屋里哭!”

和我爹比起来,娘因为一直在村里当干部,在我的心中更坚强、更有主见,是让邻居羡慕、让儿女自豪的人。看着坦然地走在送行人群中的娘,我在心中为有这样的娘充满了骄傲。在车站旁等车的时候,娘始终拉着我的手不放,嘱咐我多写信不要惦记家。

公共汽车终于来了,二哥二姐先帮我把行李拿上了车。我就要上车了,娘送我上车时依然牵着我的手:到了不得不松开手时,娘的眼泪流了出来。我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儿女的冷暖温饱都装在娘的心里。那怕娘是多么坚强的娘,但她仍然是那个肉心的娘!

求学的路上,有寒风,也有暴雨。记得1984年暑假返校时,我头一天去县城买车票时还是晴空万里,夜里却暴雨如注下个不停。那天晚上父母几乎一夜未眠,都在为我如何进城发愁,我在心里也一直析祷老天快快停下来。眼看着快凌晨4点了,仍然没有停雨的意思,父母一商量决定去求人帮忙。我娘便顶头个斗笠冒雨跑到有手扶拖拉机的邻居家,请他送我进城。那天凌晨我就是冒着瓢泼般的大雨、坐手扶拖拉机赶到了县城。一路上洪水如柱、险状百出,看着今天的学子有私家车直接送到学校,真是感慨万千。

我上大学的时候,村里还没有电话,更不用说手机了,和父母的联系主要通过写信。刚到学校时,写信的频率还是比较高,每个月写两三封,再往后由于學业加重、学校活动增加,写信的频率便降低了许多,而且写信的落脚点也往往与钱有关。那时候上大学管吃管住,开支主要是买书、添衣服或交际,有一次写的一封家书却因一字之差引起了一次轩然大波。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看到有喜欢的书便忍不住买下来。记得那次我在信中想让让父母寄二三十元钱,谁知原本要写的“给我寄一点钱”写成了“给我寄一些钱”。父母斗大的字不识半升,收到信后都是让二哥代读,当听到我在信中让家里“给我寄一些钱”时,父母的心中立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事后听我娘说,当她和我爹听到这句话后第一感觉就是“小三出事了”,因为一向节俭的我一个学期总费用也不超过50元钱,更从未狮子大张口向家里要过大数额的钱。这次既然写信要“一些线”不是出事了还能有什么别的原因·于是我娘连夜把我的大伯、大娘及我大伯家里的大哥二哥等人召集到我家里召开了“家庭扩大会”,对我可能出现的“大事”进行了研讨推测,最后形成一致意见:一是连夜给我写信让我如实汇报发生的“大事”,并于第二天给我寄款50元,这个数目可是过去我一个学期费用的总和!二是写信对已在省城济南工作的大哥对我的关心不够表示极大的不满,责成他收信后迅速赶到学校“了解真相”。好在事后知道是一场虚惊,只是真相是通过书信半个多月后才知道,来来往往一个月后才落实清楚。

与娘婚龄相同的老宅,见证了娘一生的风雨。

最初的老宅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

娘嫁给爹的时候,爹仅有的一间半草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

大姐出生以后,娘和爹硬是咬紧牙在原址上翻建了两间半新房,这才真正象个过日子的人家。到了六十年代初,我们家已是4个孩子6张嘴的大家庭了。一家人挤在这两间半屋里插脚的空没有,现实逼迫在家主政的娘谋划再建一位宅子。

为了申请到新的宅基地,同样担任大队干部的娘按程序向大队的主要负责人表达了意愿,提出了申请。当时的大队主要负责人本着干部不与群众争利的原则,给我家划定了一块位于村后比较偏僻的地块。这个地方原来是片坟地,别人都不愿意要,近门的亲人们也都劝娘,这样的地方住进来,怕是家宅难安,不能要。娘却拍拍衣襟坚定地说:“俺不信鬼邪。俺就信共产党。你不要他不要,总得有人要。俺是党员,这个头俺来带。”爹也犟不过娘只好不情不愿地答应了。宅基地一审批完,娘便和爹商量着开始筹集资金、购买建房的原材物料,着手建房了。在农村建房是一件大事。爹和娘动用了全部的物力、人力,当年秋收结束后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房工程,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爹和娘硬是在一片荒地上让一位新宅拔地而起,因此,娘也便完成了她嫁到冯家后的第二次建房大业。

爹咽下最后一口气也是在这个老宅堂屋里的小木床上;

每一个重大事件里,老宅都留下了娘忙碌的身影。娘在这座老宅一住就是近70年,娘在人世间的大半光阴也都是在这座老宅里度过的。

夏天下暴雨的时候,总要用几个沙袋子堵在门口,即使这样,由于院子的地面比堂屋的地面高,夏天还是有雨水渗到堂屋里。

记忆中老宅唯一的一面砖墙是锅屋的西墙。

那还是我在城里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年夏天冒雨回家拿饭,回到家放下自行车无意中一抬头,却见眼前的锅屋让我一亮——我们家的锅屋成了一面红砖墙了,这可是一周不见就大变样了。娘边递毛巾让我擦脸上的雨水边对我说:“前几天锅屋墙被雨水泡塌了,我让你爹和你二哥赶忙去买了一车砖,我和你爹、你二哥忙了两天才垒完。这下锅屋比堂屋还漂亮呢!”言语间娘有着无法掩饰的喜悦,娘撩头发时,我分明看到娘十指上的伤口清晰可辨,心里一下子生疼了起来,怎么也笑不出来了。娘看出了我的不高兴,笑着说我:谁家爹娘不干活?粗皮拉肉的,破点皮不正常吗?我眼里包着泪对娘说:“不能让大爷大哥们帮着垒垒吗?”“又不是盖房子,离了别人不行。打墙这样的事自己紧紧手就能做,怎么能总叫别人帮忙呢?”娘不紧不慢地说。

后来,大姐出嫁、大哥参加工作后,老宅的西屋就是我和二哥的。原来拥挤的院子竟宽敞了不少。再后来二哥成家也搬走了,这间西屋就成了我的“独立王国”。虽然是我一个人住,但与许多农家一样,靠北墙安放了一张一米多宽的木床,秫秸为垫,芦席相盖,床前有一个杨木做的单层方桌,方桌上有一个盛满书籍的纸箱。屋里的其它空间被家里盛粮食的瓷缸占据着,瓷缸上被一个秫秸杆编的“盖顶”覆盖着,“盖顶”上放满了煎饼等可食可用的百货物品。

我上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前,娘让大姐夫帮忙在我住的那间房里用芦苇为轴,報纸为面,糊上了顶棚。刚糊上这个顶棚,我睡觉的这间西屋如同我成了即将吃皇粮的大学生般让人羡慕一样,来我家串门的邻居对我这间屋还是给了很高的评价,邻居的嫂子对我娘说:“三兄弟就是了不得,一把芦子几张报纸就让一间屋变了大样,我们也得学学把屋里糊上一个顶棚”。听了嫂子夸奖,娘只是抿着嘴笑个不停。

老宅通电结束油灯时代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我们村老支书为了争创“红旗村”,表态让全村老百姓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当时老百姓心中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娘认真地说:“等咱们也楼上楼下的时候,咱们就实现共产主义了。到那时候,人人都可以上得起学,大家都是有文化的人。”娘一转头接着对我说:“无论哪一天实现,总之是要实现的。但现在,上学的事,你可要一点都不能马虎。”看到娘郑重的样子,我也郑重地点了点头。大队里还真的自筹资金去买了柴油发电机,往各家各户扯电线的时候,我们都感觉象过年一样兴奋。放了学背着书包围着扯电线的跑,心里都盼着快快通上电,在电灯泡下吃饭吃得香,写作业也有劲头。记得老宅第一个15瓦的灯泡亮起的晚上,全家人都非常兴奋。娘说:“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盼来了。咱今天晚上就亮堂一晚上。”记得那天晚上,娘专门多炒了两个菜。在电灯下吃的饭竟然也比平时的香。记得那个晚上,家里新装的这个灯泡绝对是那天夜里的核心,不单单是因为它发出的光亮是煤油灯光的多少倍,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个灯泡让我们顿时感觉更加美好的生活就要来到了。那时,老百姓虽然没住上楼,但能够从昏暗的豆粒大灯光的煤油灯下解放出来,家家户户点上电灯,也等于一脚走进了共产主义。

后来,老宅的院子里增加了一个压水井。

过去村东头有一个公用的大口井,娘和爹曾经因为找不到我而怀疑我掉到这口大井里淹死了,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打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后来村里的这口大井被填上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打了一个压水井。在娘的张罗下,我们家也打上了一个压水井。压水井的设备比较简易实用,自从家里打了压水井,原来盛水的水缸改作淹咸菜的缸,专门挑水的钩担也被放在了墙角,小小的压水井把人们从每天去挑水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一直到今天,院子里的压水井还在工作,只是它的价值已变成了浇菜浇花的工具,因为前几年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的时候,老宅里也通上了自来水,做饭已经不用使用压水井的水了。

老宅最奢侈的物品不是彩电空调,而是烧无烟煤的土暖气,土暖气的安装,彻底结束了透风草屋里足可以刻骨铭心的寒冷的记忆。

昼短夜长,冻得睡不着觉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寒冻的憎恨。每到冬天,娘便用报纸把墙糊好,但冬天粗重的风也会把纸糊的墙吹出裂缝,寒冷总是让夜长了又长。

那时几乎每个老百姓家里都在堂屋进门的左侧垒有一个炉台,这个炉台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就是用红砖或青砖垒起来的,家里条件差的则是用晒干的泥坯垒起来的,炉台上正中是一个炉筒,炉筒边上有一个泥罐子,我们叫“温水罐”,是充分利用了炉筒散发的余温把罐中的凉水温热。这个炉台一年差不多有10个月都是闲着的,老百姓平时烧水做饭都是在锅屋里烧柴草的,只有在冬天特别冷的时候,一般都是进入腊月了,才开始利用这个炉子点火烧煤,我们俗语叫“点炉子”。一旦家里点上炉子了,不单单是屋里有了热乎气,关键是放学后写完作业,搬个小木凳,到炉台上一坐,一会儿就把身上的寒气赶跑了。

我的老家在沭河西岸,过去想买到无烟煤很不容易;

平时在锅屋里拉风箱烧的炭我们叫绵炭,实际上就是有烟煤;

冬天在屋里垒的炉台上烧的煤我们叫火炭。我们村离产煤地很远,每到冬天有拉着煤上村里去卖的,老百姓吃饭晒家底,买多买少看有多少闲钱,凡是有孩子的家庭,都不管穷富多少都要买一些,最起码要保证春节前后的几天屋里要有点热乎味,否则邻家的孩子来串门冻得待不住,连自己的孩子脸上都无光。

娘善于持家,每到冬天,她总是想方设法地多买些火炭,因此一进入腊月,老宅屋里的炉子就烧上了。利用这种炉子并不是直接把煤加进去,而是要用黄土和煤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用铁棍捣成炭泥。那时家里一旦在屋里开始烧炉子,放学后我就和二哥抬着一个筐子或推着一个独轮车,到地头上或汪边上去挖发粘的黄土,然后回家捣成炭泥。

有时挖出一碗豆子或都玉米,让我们姊妹围着炉子烧豆子烧玉米粒吃,那绝对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如果哪个玉米粒砰的一声炸开了花,兄妹们争争抢抢的闹成一团,抢到手里的玉米或豆子捧在手上高兴得眉飞色舞,屋子里的那份温暖现在想来都还历历在目。

蝉的一生篇十九

星星闪烁。

在那遥远的星球上,

是否有人,

在看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是否也会有人,

让屋檐滴水来拨动心弦,

聆听这个世界的风生水起。

是这个世界太过光明,

迷乱了我们的方向;

还是我们应当生活在黑暗中,

让星星来指引一生。

我想冲破引力,

翱翔在宇宙,

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

究竟有多么的不可捉摸。

默守着对未来的希望,

停下脚步就会是空虚。

而有些人他们急于成长,

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

无视现在的幸福

所以他们又不活在当下,

也不活在未来。

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

临死前,

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生命,

我们也不过是一颗尘埃,

在蓝色星球上的昙花一现,

也会随着星球的湮灭而消失。

而这一切,

我们只能以一颗平常心来接受。

坦然面对自己,

作为一个普通生命的存在,

不为苦难伤及内心,

也不妄图一直幸福快乐。

以一颗平常心去追求,

追求想得到的,

把自己和别的生物区别开来,

让自己展示出无尽的力量。

什么是人生,

世界的字典都无法指明,

一个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所做的`一切,

也都是自己认为精彩的,

可以带给自己幸福快乐或荣耀。

而现实是:得到或失去,

都会被时间冲淡,

变得没有意义,

或者说,

它从来都没有重要过。

人的一生,都是在平淡中,

那些精彩,

也都是一时兴奋的感知。

世人皆迷茫,

谁都不知道是否有真正要做的事,

或者,什么才是,

我想,以一颗平常心,

不为失落而消沉,

始终在内心追求的方向上准备着。

在汗水没有流尽前,

绝不让希望破灭。

把握好自己的青春时光,

最精彩的活着。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放下与放不下都已不重要,

继续自己的精彩,

把自己的一生作为童年开始的旅行。

做实实在在的事,

为那一切澎湃于心去 奋斗。

(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