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1:36:31 页码:14
2023年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3-11-23 21:36:31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所收获和进步。在职场中,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总结。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二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导读法3合作探究。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

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

(2)释词义:

幽燕碣石。

魏武都不见。

萧瑟秋风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幽燕”、“白浪”“打渔船”。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三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四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我先让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描绘黄河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读与思,讨论与交流,从中感受到黄河的雄奇、浩瀚、动荡、伟大,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生命力,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积累。通过自由背诵,小组赛背,齐背等形式,对古诗进行背诵积累。

学完这首古诗,我还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歌,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五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六

第六单元的《古诗二首》围绕“水”的主题,选编了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对这两首古诗我们班的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多数孩子已经能背诵了。那么,对这种孩子已经非常熟悉的古诗该如何教学呢?这个《古诗二首》与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在教学的侧重点上应该有什么区别呢?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一番思考,我想既然孩子对诗非常熟悉,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去教了,我想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赏析上来。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齐背了一遍两首古诗,然后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全班学生每人背诵一句,接着又让几个孩子说了一下诗的大意。孩子们也基本说出来了。此时我稍作了一下点拨:“有的同学觉得说诗句的意思比较难,其实并不难。在一句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往往是那几个字,把这几个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就比较准确了。”于是,我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字的意思:《浪淘沙》中的“平沙、淘、遂令”;《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潋滟、空濛、西子”。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比较准确了,然后我又让两名同学连贯地说了一下诗意。

没想到,本来我是让孩子们自由谈的,结果却成了男、女生之间的pk。这时一个男生实在找不出《浪淘沙》的优点了,干脆说,我喜欢《浪淘沙》,因为他写的的很简单,让我们一读就懂。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你真的读懂这首诗了吗?”

“懂了。”

“你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的?”

“写景呀!”

“如果仅仅是写景,这首诗也就不会成为千古名篇!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他还在写什么?”

学生一下子来了劲,再次认真地读起诗来。

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是个女生),她说:“这首诗是不是在写大自然的力量很大?”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最后一句‘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大自然的力量怎么个大法?”

“它都能让东海变成田地,就说明力量很大。”

“可是东海真的就变成田地了吗?你看到了吗?”

“没有。”

“大家看到了吗?”

“没有!”学生齐答。

“老师也没有!只是在神话中仙人麻姑说她自己三次看到了东海变成桑田。不过,虽然没有人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但大浪日复一日的冲刷着沙滩,却让我们相信沧海变桑田是有可能的。”

“这句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的。”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当然,我不会相信他真的理解了,应该是看了参考书的解释。于是我反问道:“既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怎么能说这句话是在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快呢?”

学生一时语塞,本来是男女生之间的pk,变成了我和学生之间的pk。他们联合起来向我开炮了:

“虽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但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呀!”

“虽然有可能,但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是说明变化的慢吧!?”

“我们说的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其他事,而不是沧海变桑田这件事了。”

“那其他的事情和沧海变桑田有什么关系啊?”

学生又哑火了。我知道不能再争论下去了,如果再争论下去就成了钻牛角尖了,该收场了。我说:“同学们,其实你们说的很对,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事情变化很快,但诗人说的非常含蓄,他说,就连浩瀚的东海都有可能变成桑田,又何况其它的万事万物呢?”这时我举了我们班一个学生的例子,我说:“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有些松懈,就连闫明瑞(我们班一个本身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本次期中考试却退步到了20多名)的学习都退步了,何况其它人呢!”

学生听了会心一笑。我又补充了一句,这首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学生哄堂大笑,且鼓起掌来。

“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作,就在于它表面看通篇都在写景,其实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这时我又问:“现在你们觉得那首诗写得好?”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浪淘沙》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依然认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好。我就追问道:“谁能说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哪一点最妙?”

“我觉得诗中的比喻句写得很好。”一个学生怯怯的说。

“哪一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刚才回答的学生站起来说。

“这个比喻的确非常好,可是好在哪里呢?”

“它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因为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一个学生说。

“仅仅是因为这个‘西’字吗?”

“因为西施很美,西湖也很美?”另外一个学生说。

“那诗人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一个帅哥呢?”

学生哈哈大笑,笑声中有学生说:“因为帅哥没有美女美!”

“帅哥怎么没有美女美呢?美女有美女的阴柔之美,帅哥有帅哥的阳刚之美。不能这么讲的!”我反驳道。

“大家再仔细的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面对我的进一步追问,学生默然了。

“同学们,因为女人总是爱哭,所以我们就经常说女人是什么做的?”

“水做的!”不太自信的声音。

“女人总是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就表现了西湖的阴柔之美。再加上西子的老家诸暨与西湖同属浙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因此用西施比喻西湖是再恰当不过了。”我进一步补充道。

“还有,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句放到全诗中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更为绝妙之处。谁能看出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赞美之情。”

“没错,但妙的不是抒情,而是抒情的方式。”

“诗人说西施不管化浓妆还是淡妆都很合适,意思也就是说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

“对了!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景,而后两句通过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湖与西子的美都是在其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罢,;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妆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色。这的确是诗人的一个神来之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比喻,西湖后来也常常被人称作‘西子湖’。”

接下来,我再次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那么,现在谁再来说说,你觉得两首诗哪一首更妙?”

“都妙!”

“是啊!西湖是晴也好,雨也罢,淡妆浓抹总相宜;两首诗一个寓理巧妙,一个抒情绝妙,实在难分高下!”

最后,我让学生又齐诵了一遍两首诗,在学生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七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黄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知道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

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边塞诗”的知识。

师补充并板书:曲调名、边塞诗。

二、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出示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播放朗读,以作示范全班齐读。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读得不够,我们仿佛觉得黄河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师:读得不错,黄河有上百里了;师:哦,有千里之势了!)。

师: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有什么感受?

4、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吗?

5、读一读: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该句)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教师补充玉门关的资料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齐读这两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读(教师指后两句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整体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拓展阅读。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黄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九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或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中应该要清楚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感染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俗话说:“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

我觉得姚校说的一句话非常好,想把诗歌教学好,老师自己必须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在东小的网站里,也看到了一篇关于马兴兰老师诗歌教学取得佳绩的报道,评课的专家也给予了马老师和这堂课高度的评价,说她是一位教学功底,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上出的一堂富有诗歌美,文学美的课。

同时对孩子口标的锻炼还是要加强。尤其像诗歌这种需要大量赏析的课文。就像有几个老师说的那样,或许那些孩子心里清楚,但就是不知该怎样表达,或者即使表达了也是词不达意。

所以我就在想,我们老师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诗歌呢?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经过这一次的讨论,我们能在诗歌教学方面琢磨出一条路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