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2:40:36 页码:11
2023年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模板20篇)
2023-11-24 02:40:36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是教师备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学习优秀的教案范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教学目标: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二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三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难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交互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猜两个谜语吧!

出示课件。

师:这两种植物要想生长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种和它们相类似的软藤植物不需搭架,无论是在岩石上或墙上都能生长的很好,不信我们去看一看。

师:谁来说说看了图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秘诀就在“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师:谁知道段落介绍的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

三、分段学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状颜色)。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作者把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

归纳:观察细致。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去的呢?仔细默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运用十分贴切的动词。

学生自由读文,进行勾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

师:也将就是说,细丝原来是直的,后来因为触着墙后用力变弯,弯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的更紧。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细心的叶圣陶!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夸爬山虎、叶圣陶)。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师: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触着墙的呢?

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风能吹下它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升华。

1、师:现在你对爬山虎或它的脚有了什么新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3、4、5自然段。

2、师: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文学大家用词的准确。

选词填空(一)(二)。

3、作业:像叶圣陶爷爷一样观察一种植物,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下来。

五、板书。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观察细致、连续。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五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小小叶儿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厉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六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1、创设审美情景,以cai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3、教师演示cai,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cai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七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八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什么来了?

生:爬山虎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

生……

师:大人小孩儿?

生:大人。

师:到底是哪个大人啊?

生:孙老师。

师:这就是我,我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出示录像)

师:我们在课间游戏呢。

(出示小学生的画面,让老师当大使)

(有个小学生介绍北京小吃)

师:南昌有什么好吃的?

生……

生:小小旅行家,北京有长城

生:黄山

介绍学校

师:出示校园一角,板书爬山虎,对叶圣陶有什么了解吗?

生:童话作家。

上课。

(齐读课题)

师:绿绿的充满生机,再读课题。

师:想知道这篇文章里写了什么吗?那就打开课文来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表扬学生的读书姿势。)(大约5分钟)

师:谁坐好了就说明已经读完了。

(生继续读)

师:孙老师认为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再读读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读得特棒。

(出示词语卡: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生读

生:(读)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拂面,轻轻的拂过,再读一遍。

(生读)

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样的?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学生读

(出示:曲线的“曲”“曲”两个字音的释义选项。)

师:选哪一种解释。

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出示:两组句子。

师: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肖复兴

师:肖复兴是一位作家,当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和你们差不多。

师:《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带有爬山虎,那篇是写植物的,这篇还是吗?

师:这篇课文是写哪两件事?在哪里可以分为两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我们简单的概括,修改文章,修改作文可以吗?

生:6—10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师:概括一下。

生:邀请做客。

师:大家跟他意见一样吗?

师: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自学这部分,一会儿交流。用笔画一画,一会儿出声的读一读划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学)

师:出声的读读你划的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看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密密麻麻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啊?看看叶老先生修改的。

(出示修改的文章的图片)

师:我们应该怎样画曲线直线啊,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生读)

师:听到你的读,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

生:从一张画像,一幅画像,我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师:有什么不同呢?一起体会体会。

生:“幅”字用在画像上就更准确了。

师:我们平时说一幅画像,这样用字就更准确了。

板书

师:叶老先生曾经说过,你们再看看叶老的修改,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了一大段话……)

(出示:怎么你把包……)

师:要想写好,注意什么?

(生说)

师:删改前的字和删改后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啊?自己读读,试一试

生:书皮换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师:你用的是课本上的话。

师:叶老这个大作家为我这个初中生修改,你感受到什么?

生:认真

师:谁能在课文中找到呢?

(生读文中句子)

师:我感到这春风不仅吹到脸上了,还吹到心里了,应该怎么读啊?自己试试。

(生读)

师:这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可是修改了一百多处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出示修改文字)

师:配乐,叶老是教育部副部长……可忙了,但是还为我这样的学生修改文章,读——

(生读)

师:当时的叶老已经七十多岁了,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所以——

(生读)

师: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仅仅是一个认真的老人吗?

生:温柔

生:慈祥

师:叶老是一位教育家。

生:给我们关爱。

师:给予每一个学生关爱。

师:叶老后面还写了一段评语。不仅告诉肖复兴,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的?

(生读)

师:怎样写好作文?

生:具体事实。

师:看第二句话,还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写好作文——

(生读句子)

师: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师:修改了一百多处呢?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提出来)

师:快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那段简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好作文的信心。

(板书)

师: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了一位大作家。他不能忘记,我们也跟随他一起,

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填写内容,汇报。

出示:句子

师:读前面的句子,生读。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也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下学习卡片上的话,看看怎么修改啊?(下课铃响)

(学生修改)

师:用上这两个修改符号。能说说怎么修改吗?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回答。

师:看到课题……

下课。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九

1、 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1、 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1、 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 正方形纸,对边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 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 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一、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

(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

(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

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6、检查反馈: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7、试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迁移运用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选做【创造实践】: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一

1.借助图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

2.尝试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示意图。

3.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发现的快乐。

1.观察过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记录纸、笔、排序的照片。

3.ppt图片

1.通过交流、分析,发现爬山虎春天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我们最近观察的藤类植物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师:前段时间是什么样子的?

师:它是如何慢慢长大的,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幼儿讲述,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从爬山虎的叶子、藤、脚等说说爬山虎的变化。

2.尝试用几种方法记录、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幼儿讨论,回答,引导幼儿制作爬山虎生长示意图。

(2)分组商量记录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分组合作和你的伙伴商量,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幼儿分组记录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种材料,有照片、记号笔、胶棒、白纸,请小朋友和同伴听到音乐坐到座位上,用大家商量的方式进行记录,音乐结束回位置,选出代表和大家分享记录结果。

(4)分享交流:请每组代表来说一说自己组的记录。

小结:刚才我们运用了数字、图画等符号记录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3.发现身边更多的藤类植物。

师: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藤类植物,它的生长也很有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用我们学会的方法去观察、去记录,我们会找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二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多媒体课件。

第周

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 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 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 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 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 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词。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以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 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 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 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 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

(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 学习第三段(8、9)

2、 反馈思考情况。

3、 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 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 学生质疑。

(1) 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反馈学习情况。

4、 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 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同学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生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讲叶老给他修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写自身到叶老家里做客时,几次写到爬山虎,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这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步骤: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初读时,引导同学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同学一局部一局部地学习。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局部。可以让同学先自读这局部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就“叶老师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协助同学解决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同学抓关键词揣测其含义。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局部内容后,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同学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情我到他家里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另外,教师还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四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

长大的叶子——嫩绿

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叶尖朝下——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静态)

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动态)

三、学习写法,练习仿写

引导学生分析写法——动静结合。然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仿写。那如果让你来观察“牵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这样呢?(课件出示一些牵牛花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着再次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给予表扬

1、指名读一读自己所仿写的关于植物的片段

牵牛花有着一根根青绿色的茎,犹如一条条穿着绿装的手臂,绿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茎伸展到旁边的树上,把树缠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极了。茎上又伸展出一片片叶子,叶子绿极了,让人看着舒服,绿叶如春,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叶子的柄和树干都是红色,这给牵牛花的绿点缀得更加耀眼夺目……一阵风吹过来,牵牛花随风摇摆,像风铃在丁当作响。蝴蝶舞过来,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的故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牵牛花,我是在欣赏着牵牛花呢! (周畅)

每天清晨,当悠扬的歌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姥姥家的小院里那千朵万朵喇叭花也竞相开放了,你看,红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阵风拂过,一个个小喇叭就吹响了,随着“滴滴滴哒……滴滴滴哒”的声,它们昂着头,张着嘴,象在为我们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们在新的学期大步向前。(赵家)

2、指名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五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六

文本解读: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3课时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认读词语。

3. 分节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修改作文。做客)

1.找出课文中“修改作文”和“做客”的段落。

2.同座互读这两个内容。

1.誊写生字·词语。

1. 自读课文3----5自然段,同学质疑。

2. 指读3---5自然段,考虑:

(1)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2)“我”有什么感受?

3. 指读3自然段。

(1)找出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读一读。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修改多·修改细。态度认真)

(3)“愣住”何意?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生想象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4. 指读4自然段。

(1)这段话中哪些是写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

(2)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的?(生读相关句子)

(3)从“仔细”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指读写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逐句体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5)从叶老的修改中你学到哪些方法?(逐句阅读体会,要求结合自身的作文实际来体会)

(6)齐读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感悟修改方法,结合实际谈自身的习作体会。

(7)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他又是怎样的体会呢?(指读相关句子)

(8)齐读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体会。

(9)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此刻的心情吗?(生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5. 指读5自然段。

(1)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的?(生找出读)

(2)齐读叶先生的评语。叶先生的评语中交给了我作文方法,你知道吗?(作文事实具体。亲切)结合自身作文实际谈谈。

(3)作者看了评语之后,是怎样的感受呢?(读最后一句)

(4)此刻,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想象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1)课文在写做客的内容中几次写到了爬山虎?请把它们找出来。

(2)指读相关的句子。

三. 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引导理解感悟作者去叶老家里“做客”的内容。

1.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一):

(1)读句子。

(2)引导体会:这里为什么要写爬山虎?(写景抒情)

(3)“迷离”何意?为什么“像温柔的小精灵”?(兴奋、紧张、期待)

(4)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种心情吗?(生想象表述)

(5)感情朗读这个句子。(师引读、指读、齐读)

2.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二):

(1)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2)理解词语:沉郁、摇曳、虎虎。

(3)引导比较句子一、二中的比喻句,体会心情。为什么此时的爬山虎“像一片浓浓的湖水”呢?(心情平静,兴奋,充溢信心,期待)(4)读句子。用自身的话表述此刻的心情。(生想象表述心情)

(5)感情朗读句子。

3.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三):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4. 指读第10自然段。

(1)这段话有几句?

(2)读第一句。“堪称楷模”何意?从中体会到什么?(作者很庆幸)体会读句子。再联系第6自然段朗读体会惊喜意外之情。(3)指读第二句话。理解词语:懂得、模模糊糊。既然“懂得“了,又为什么还”模模糊糊“呢?(作者很年幼)“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哪样?(结合8—9自然段相关内容)“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哪样?(结合修改作文内容理解)

(4)到叶老家做客后,作者又怎样的的感受?(读最后一句)

(5)这里写的是爬山虎,实际上是写自身的内心世界。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吗?(6)请结合上文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的内心世界。

1. 自由读文,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2. 讨论课文的命题。课文是写事的,请你重新给它拟题。

3. 教师小结:一个人一生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那是三生有幸!叶老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刻骨铭心。一天又一天,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年又一年,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 师引读,凸显课题,升华认识。春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夏天,在我的眼前,总有-------;秋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冬天,在我的眼前,总有-------。

5. 教师小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从春绿到秋,从下绿到冬,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也成了一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一流的大作家。

介绍肖复兴和叶至善

1.积累:背诵自身喜欢的语段。

2.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认真 (作品)

堪称楷模

做 客 亲切 (人品)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七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八

幼儿能根据指令变化手指动作,锻炼小手的灵活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小猴子图片

一、激发兴趣

1、谁来了?(出示小猴子图片)

2、伸出小手和小猴一起做游戏。比一比谁找到的朋友最最多好吗?

二、游戏玩法

小猴子爬山坡(幼儿伸出小手,用食指与中指扮演小猴子,从自己的小脚背开始往上爬山坡。)

爬到膝盖等一等(手指在幼儿膝盖上停顿并轻挠。)

爬到腰上扭一扭(双手叉腰,并扭动身体。)

爬到肩膀停一停(手指在幼儿膝盖上停顿并轻挠。)

爬到耳朵听一听五个兄弟爬上山(手指在幼儿耳朵上停顿并轻拉耳朵。)

爬到头顶转一圈(手指在幼儿头顶上做走路动作。)

叽里咕噜滚下来(从幼儿头顶开始从上往下挠)

游戏重复进行。

三、观察指导重点。

1、幼儿能否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幼儿能否积极得参与集体游戏,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十九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删去)。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今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来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

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

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个著名的人;是个文学家……。

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再读课题。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应该写的是什么?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前先看清朗读提示:

出示朗读提示:1、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已经删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生字教学。

真了不起呀,我想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就更不在话下了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学生读。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生回答)。

看老师来写写这个词,(荐昏)。

大家拿出生字抄写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每个字写两个。

写字时,头放正,背挺直,脚并拢。

齐读词语。

3、了解课文梗概。

出示:我上初三的时候,写了一篇叫《一张画像》的作文,经我的语文老师。

()在北京市少儿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了叶圣陶爷爷给我()的作文后我()了。(在此处插入对“愣住”的理解)。

在他的批改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犹如()。

更让我激动的事,那年暑假他还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一进门扑入()的是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它使我消去了夏天的()。

通过和叶圣陶爷爷十分()的交谈(插入对“融洽”的理解)。

我才明白为什么他是一位()的大作家。这真是一个()的夏天。(按照这样的顺序逐段出示)。

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不过。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理解“愣住”:什么是“愣住”?(吃惊,惊讶)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个词呢?(学生读)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你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怎么来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请你来读一读。

你是真的感受到了叶老爷爷修改稿子的那份心血。真了不起!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你们的朗读也使我愣住了,怎么读得这么深情并貌呀!请这一小组也来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作者所愣住的画面吧。出示三个句子。

读文,理解“融洽”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请你来读一读。读得十分自然。你来读,读得十分亲切,你再来读,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起来读!

过渡:当作者沉浸在和叶老先生融洽的交谈中时,他的眼前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就是(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范文如何写篇二十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